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通话;教师;专业;文学;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话是全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及公民的个人素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普通话》课应运而生,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课。
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普通话》任课教师,不仅承担着规范学生发音、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责任,而且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因此,提高《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上好《普通话》课的关键。
如何提高《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规范学生发音、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普通话》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任课教师,要想胜任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保证自己的语音规范、语法标准、表达流畅。所以,《普通话》任课教师必须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证书才可任教,当然,前提是其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除此以外,《普通话》任课教师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专业素养。
(一)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通话表达和教学能力也是如此。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的普通话表达水平,保证自己的普通话正音、测试能力。因此,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二)利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1.与同事互相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普通话》课程教学能力。
要多听其他《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课,发现并学习其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吸收转换成自己能掌控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上;同时,也要邀请同事听自己的课,并请其帮助自己找到授课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就上课情况,还要与同事定期交流探讨,并进行总结,共同提高授课能力和水平。
2.利用网络资源,浏览其他学校《普通话》精品课程网站,学习优秀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本校的学科资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查找其他学校的《普通话》精品课程网站,参看其中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等,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研究素养。
要经常查阅《普通话》教学理论研究书籍、期刊等,开阔自己的科研视野,并将从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践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科研论文,以扩充普通话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
《普通话》课除了是一门“工具”课,还应当承担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责任。因此,作为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文学素养。承担《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中文专业,所以能保证基本的文学素养,但在工作中,也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注意文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知识不断更新,越来越丰富,《普通话》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文学知识,并逐步积累,以满足授课时为学生进行灌输的需要。
(二)尝试进行文学实践,提高文学素养。
“说话”是《普通话》课的重要教学环节,话题内容需要学生的创作,而作为教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的话题准备;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创诗歌、话剧等文学形式,开展“朗诵会”、“话剧会”等活动进行课堂练习,而这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创作。因此,作为《普通话》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一定的文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籍由报章、杂志发表,充实自己的工作成果。
三、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普遍的社会道德,并成为学生的示范;同时还要有其职业道德,即师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一)《普通话》任课教师要提高社会道德修养。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普通话》课程具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而《普通话》任课教师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其示范作用,影响学生,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二)《普通话》任课教师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衡量一名教师优劣的标准。《普通话》任课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以便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要提高教学热情。
要上好《普通话》课,必须要从内心培养起对该课程的热爱,有高涨的教学热情。这是一切有益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
2.要热爱学生,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尽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普通话》任课教师,更要如此。鉴于《普通话》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语音状况,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语音面貌、表达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规范,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要增强与学生的交流能力。
提高教师素养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对《普通话》课程的认识情况、学习感受,全面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普通话》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学素养、道德素养,就能够全面提高其职业素养,为达到《普通话》课程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7-02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未必一定要唯“专业”至上。艺术人才应该具备多项才能,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设法使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素养或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中国画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对我国古诗词歌赋的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中国画从唐代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传统,所以中国画的画家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与书法修养,那么他就绝不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的画作的。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 美术是人文学科之一,美术作品要传达的是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实际上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也属人文学科。高校美术类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门类之一,它当然也是人文学科。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美术作为视觉形象,它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展现。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术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的特点。美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人文学科均不具备的,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与辩证的说理等来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的。
美术与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美术所传达的讯息常常能够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能使人们分享到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人从中获得认识,从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因此,美术具备一切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美术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它的特殊的人文教化的作用。
2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较低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知识匮乏、对美的理解与认识不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及对社会问题反映冷淡等。
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丰富的学科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对本学科中的文化课的教学也采取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的学生甚至把比如美术史等必修类课的学习也当做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去深入研究,甚至连考试都会“挂科”。至于对其他如文学、美学和音乐等课程,不少学生更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当他们毕业走人工作岗位以后,当他们要面对的是有较高或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时,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所以就往往会使作品落入俗套,缺乏深度。
美术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心理状态、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他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经历不相匹配,这也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使人无法想象的是,目前不少学美术的人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来欣赏美,所以就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与创造美。这些人还较普遍地对时事缺少关心。至于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欠缺,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人生难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他们的美术作品,要么与时代的发展相距太远,要么就是只会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现象,从不涉及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件真正可以传世的艺术品的诞生是离不开自己所处时代也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维的。
美术作品应反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应反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但是,目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就使其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极度地贫乏。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艺术名家中不乏具备多方面修养的人。达・芬奇所涉猎的领域就涉及到了14世纪的所有学科,以至于自认为绘画并不是他太擅长的一门艺术。19世纪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从小就接受了来自于家庭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成年后与作曲家肖邦成了密友。可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是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理解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深层次地推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更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从而重视健康,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使他们有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采取合理的办法来应付或承受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美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一环,搞好人文素养教育可使学生弥补起其入学时在文化上的缺陷。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再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就能使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艺术,也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当代的艺术。
二、中国当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包括的内容
1 文化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应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法学,还应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比较广阔的领域。如此多的内容,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都能全都有所涉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或有所侧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国画的,可以学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学一点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学习油画的,可以学一点西方的哲学与经典,可以对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设计的,应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应对现代设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大众消费、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道德观念教育
道德观念中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感的确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指望,一个在精神上匮乏、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毫无激情或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人,他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他能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体悟和去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有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他的艺术技能才会是有根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的道德观念的教育应以家庭观念的教育为核心,然后由爱家推及爱国。
3 审美情趣教育
在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而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实际地去实践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就将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这种生活中的美,有些人能够发现它,有些人对它则熟视无睹。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人文素材,从中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三、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
1 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向人文方面倾斜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下,学生人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生的自觉,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增加人文修养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是弥补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加以实施就有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借此丰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再如,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中运用课上交流或课下留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有所提高。
2 强化高校美术类专业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邀请校内外的名人、专家给学生举办人文讲座,借此强化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借助这类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增加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人文景观,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部商业网点的管理,避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冲淡校园内部的人文氛围;四是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1.1有利于大学生的图书借阅与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员每天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其借阅与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一座图书馆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册的藏书,包含了林林总总各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才,更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借文学素养的内涵力量,在图书馆员与大学生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
1.2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采与魅力,从而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
图书馆员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垂青,这与图书馆员的个人文学素养有关.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眼界自会开阔、心胸自会豁达,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近些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露面的宣讲者,无论是讲清史三百年的阎崇年,还是讲两宋风云的郦波、讲百家姓史的钱文忠等等,他们均以精采的讲述,鲜活的语言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叫好.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凡在《百家讲坛》露脸的宣讲者,大多是大学教授或是中学老师,他们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图书馆员在与高校大学生的交际中,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她)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会对借阅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注重向图书馆员学习,注重文学素养的自觉提升.可见,高校图书馆员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会使他的人品修养变得高雅,会让他的语言具有张力与吸引力,同时,图书馆员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较好的塑造.
1.3有利于及时搜集或购置必要的书籍,从而丰富馆藏与满足学生借阅的需要
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的知识面比别人宽,自觉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因此,在为图书馆增添书籍的时候,他们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1)社会上有许多本地作家,他们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书籍出版,而这些高校所在地作家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示范作用.图书馆员及时了解本地作家的出书信息,动员他们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这是作家与图书馆双赢的好事.2)图书馆员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对馆藏图书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哪些是热门,哪些是冷门,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议学校购置新书籍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地方高校图书馆员文学素养提升的基本途径
2.1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自身文学素养
谙熟我国传统文化和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与积淀,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的进程是一面镜子,对今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图书馆员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当学生需要借阅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时,由于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可以为学生借阅什么样的书籍,查询哪些方面的资料,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同时,还可以就历史的演变与进步,和大学生一块探讨帝王将相的兴衰替变,从中得出以史为镜知兴亡,以人为镜知得失的深刻道理,从而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由是,原本单调的图书管理工作,通过图书馆员文化知识的介入,就使借阅与查询的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成效.
2.2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阅读学习是个人文学素养和提升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图书馆员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如果不善于学习,没有海量阅读文学作品的积累,不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势必将导致自身文学素养缺乏源泉.自身文学素养低下,怎么能够给读者推荐经典文学图书呢?更谈不上指导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和利用了.馆员生而有幸在图书馆工作,工作时间同时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只要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不但可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补充.当然,从工作角度出发,馆员阅读不能“偏科”,要求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书籍或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馆员在阅读过程中都应有所涉猎.馆员首先应该热爱文学、懂文学,才有可能高效地为读者推荐文学书籍.馆员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从心灵深处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3].
2.3熟知著名作家,走近借阅人心灵
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文学书籍占了相当的份量.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知晓一些著名作家.比如国内的,要知晓中国先秦两汉作家、隋唐五代作家、两宋金元作家、明清及现代作家.国外的,要知晓古希腊、古罗马作家,要知晓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的重要作家.大学里,虽然系目众多,但阅读文学作品是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年老年轻的.而且在具体的借阅活动中,由于个人对不同作家的好恶与偏爱,就会产生名目繁多的借阅需求,比如有的喜欢中国的莫言、有的喜欢路遥,有的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有的喜欢法国的巴尔扎克,有的喜欢俄国的契诃夫等等.不同大学生喜欢不同的作家,反映到图书馆员那里,就是五花八门的借阅状况.如果图书馆员对中外作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借阅者就有了相互勾通的可能,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就可以了解借阅者的思想,知道读者的想法、期盼,会与借阅者成为文学阅读上的好朋友.
2.4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适当撰写论文
要知晓一些文学知识.图书馆员除了知晓一些中外文学名家以外,还应该知晓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诗经楚辞的丰富内涵,唐诗宋词的格律规矩等等.养成写作习惯,这也是一个合格馆员应该有的素质之一.写作的范围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以平时生动鲜活的材料为题进行写作.在写这些东西时,应该尽可能加进一点文学色彩,增加文学性,既可使文章增色,也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写一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文章,或是诗歌、散文、有益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益于人生境界的升华.
2.5多听讲座了解文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创作
1 教师本人的创作素养
1.1 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此,热爱儿童是一个儿童文学作者的基本品格。每个有志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有一种崇高的爱心和责任心,当你看到儿童的孤单时,当你看到城市儿童的夜晚只能看到城市的灯火,到当你看到今天的孩子每天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手,而不能去郊外玩泥巴时;当你看到城市的孩子拥有很多高档的乐器,而不能到苇塘边去折一节芦苇做苇笛时等等都会有冲动,这就是爱心和责任心的产生,这就会有文学创作的冲动,这样就会激活自己的童心。
1.2 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般地说,儿童文学作者的生活敏感区应该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便是学龄儿童,天天泡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情感,可以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少年儿童,可以把握儿童世界方方面面以及他们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许多优秀的儿童文作家一直是或曾经是小学语文教师。
1.3 要有儿童的审美意识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审美意识:一种是作者自我的成人审美意识,另一种是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这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构成了儿童文学作者独特的双向结构的心理视角和心理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双向结构。对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努力提高,深化和引导儿童审美意识往成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兴趣和宽容的态度,保护、调动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
1.4 要儿童化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这是对所有艺术创造而言的儿童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者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可接受上,即具体性和活跃性,明和新奇感。儿童文学作者还应该具有适宜于儿童接受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情节结构、细节描写、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力。对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自然,小学语文教师这类群体接近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有优势也有责任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业余儿童文学作者。
2 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学生习作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儿童文学创作的指导,可以反过来增强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发展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提高儿童对写作的兴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养成,有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这里以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儿童诗和童话两类体裁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2.1 儿童诗的创作指导
儿童本身就带有诗性,是一种缪斯性存在,是富有灵性与诗意的。每一个孩子,天然的就是一首诗。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著童诗创作跟所有的创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贮备。童诗从根本上来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儿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低年级要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感悟体验,培养思维能力;高年级要学会把握情感,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和素养,学会延伸拓展,培养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阅读是了解文化、弘扬传统最基本的方法,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感悟人生、升华精神、滋润心灵,因此,我们老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思维能力。我们要根据学生在读时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新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阅读能力为目标,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素养,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在阅读中,要注意学生在阅读中的对话关系,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作者之间,这些对话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在阅读中联想、质疑和思考。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能将阅读教学模式化,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这才是开放式阅读的目的。由于个人经验见解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小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文学水平和素养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第一人,首先应该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和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真正为人师,要时刻注重以身作则。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首先要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在一个时间段要读哪些书,是什么类型的书,在阅读中平静下来,不断熏陶自己,完善自我。
三、深入研究文本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老师对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老师要提高自身对文本的造诣,不能过度依赖教材参考以免陷入思维定式,要深入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资料,能够正确创新式自我解读文本,将自己的阅读感触和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多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和心灵感触。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然而文本理解不能靠老师将自身的理解死板硬套地灌输给学生,因此,要在老师深入和全面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和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联想和创造性思维,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中真正认识和理解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四、完善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老师对于语文水平的判断仅仅凭借成绩,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老师开始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阅读产生的思维和联想对于每个人都不相同,老师不应该为了片面追求成绩而压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将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阅读成果,增加学生阅读的自信和积极性,在阅读中获得最真实的成就感。也许,他们的思维存在一定的不客观和错误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增加阅读能力。
五、在阅读中反思与升华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从小学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质疑、批判和反思的习惯,不尽信书本和一家之言。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多角度地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的水平和质量,在阅读中学会反思、批判和质疑,不断拓展自身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以对文本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反思,还要反思文本的主旨和意义,质疑也是思考的一种。只有在真正理解文本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对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真正理解文本,不断进行思考,这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真正实现阅读的价值。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老师在提升自身阅读水平,转变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文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自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学素养;舞蹈编导;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每一个舞蹈创作的灵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要满足于观众的需要。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舞蹈的功底之外,还需要具备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独特的审美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等多种专业素养。本文针对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文学素养对于舞蹈的作用
提到文学,似乎更多的想到了散文、小说等这种语言类的文学形式,采用文字语言方式的描述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舞蹈与文学也相类似,舞蹈是采用了肢体动作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并且舞蹈编导在对一个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经过舞蹈编导编排之后使得舞蹈更具有集中的表现力,舞蹈的这些特色与文学作品特色有很大的相似度。基于艺术领域的相同性,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其共性就是他们所创造的表现力都是先满足于人们的文化精神之后,追求于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在编排舞蹈时,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并且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思,从而使得舞蹈更加形象、丰富。因此,舞蹈编导除了要有丰富的阅历之外,还需要很深厚的文学素养,把文学素养有效的融合到编排舞蹈过程中,从而编排出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使得舞蹈更具想象力。
二、文学素养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整个舞蹈的灵魂,在编排舞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需要有效的把“编”与“导”相结合,才能够使得舞蹈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势必要求舞蹈编导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专业素养。一是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学素养以及美术的鉴赏力。由于舞蹈属于一门综合的艺术表演,舞蹈的编制过程中需要以音乐为精神,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依靠文学素养来体现舞蹈的内涵,然后依靠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二是要具有观察、体验生活,并且吸收舞蹈素材的能力。舞蹈源自于生活,因而对于脱离生活基础的舞蹈是没有艺术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关于观察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捕捉舞蹈的形象,并且用自己的舞蹈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得舞蹈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青睐。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结构更加精美。四是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与创作能力,有助于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五是要善于培养舞蹈演员的内在情感的能力。舞蹈编导通过日常培训过程中,去进行启发与引导,并能够通过假使的手法来唤起内在感情,达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六是要关于积存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成果的能力,通过对文学、新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舞蹈编导所具备的六方面的专业素养中,其中的文学素养贯穿于整个的舞蹈编排中,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舞蹈编导在进行选择题材并对题材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时,舞蹈主题的确定、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舞蹈的具体动作表现、舞蹈整体结构,都需要以文学形式来表现,只有当舞蹈编导不断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够使得舞蹈的编排更加完美。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简单舞蹈动作的背后,都有着其作品独有的深刻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给人以共鸣与思考。舞蹈的编排往往把音乐、文学、美术等紧密的相联系,除了在舞蹈的创作技法上要十分精通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而这种文学素养会成为舞蹈编导在创作中的潜在的、丰富的资源。为创作的舞蹈作品带来质的提升。如王玫编导所创作的现代舞《雷雨》,这部舞蹈作品揭示了男性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的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阶段特点,对于戏剧中人物矛盾的刻画,利用现代舞中身体语言的形式,进行了完善的全市,在王玫编导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原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细致的品味,而另一方面却也体现出王玫编导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因而对于作品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因而王玫编排的现代舞《雷雨》创造了中国现代舞新的经典,成为了不朽之作。除此之外,沈伟编导所创作的《折叠》也是舞蹈中的佼佼者,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观众都沉醉在了飘逸空灵、深邃的意境中。这种画面的创作与沈伟编导的深厚文学素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自幼喜欢中国山水画的沈伟,在舞蹈中演绎出了美轮美奂的意境之美,从而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文学素养对于每一个舞蹈编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文学素养越丰富、深厚,其创作的源泉也越多。
三、舞蹈编导如何不断加强文学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对于舞蹈编导,所需具备的文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外,需要对一些其他辅助的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舞蹈编导在对舞蹈编排过程中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舞蹈编导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丰富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段与艺术的表现力,在提高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因此,舞蹈编导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文学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并养成认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积累及来提升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其中以文学素养最为重要,决定着整个舞蹈的灵魂创作,因此,在把文学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还需要舞蹈编导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生活阅历,创作出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舞蹈,带给观众更多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舞蹈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任烨.关于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研究[J].通俗歌曲.2016(02).
关键词:新课改 完善 钻研 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材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具备学习与钻研能力,尽快适应全新的教育理念,快速转变教学方法,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不断引进时代活水,让干枯的语文教学园地里永远生机勃勃。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业水平,清晰的思路和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文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许多边缘学科知识。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老师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有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成为全才,可以胜任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求语文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学习钻研型语文老师,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每门学科之间都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工作效果,根据木桶理论,教师的综合素养取决于最为欠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最擅长的领域。比如,在讲《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时,都关联到音乐知识,乐器的高低快慢缓急声音不同。如果老师能对琵琶与箜篌这两种乐器简单作一下介绍,不需要多么专业,只需要了解一些就可,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这两首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音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弹奏这样的乐器。其实学习语文不仅仅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而化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乐土。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还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育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材塑造与培养方面,教师的人格与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提升。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担负着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等多重任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眼泉水,才能不断给学生输送股股清泉。另外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影响到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标准等。与同事的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时时为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无论言行举止还是思维方式,都要求教师不能随随便便,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起好表率作用。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把提高语文成绩作为重要目标,每天忙着应付各种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根本顾及不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当前的语文新课改把语文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课标意提到,“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装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这些,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很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三、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和路标,指引着教师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新课改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悟作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发现文学美、感悟文学美、创造文学美的能力。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载体和途径。传统教育观下基础知识同样需要重视,但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理念,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探索和交流,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形成清醒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培养学生的方向,并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师还要时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明确有努力方向,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四、要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这就提醒我们语文老师要做一个钻研型、学者型教师。并不是说每一个教师去研究教育,而是要求语文老师必需有实践教学、钻研教学、总结教学的能力。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清晰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对教育对象心理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首先,要有探究教学的意识。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读读背背,古人读《三字经》、《千字文》照样学好语文。这样语文课就有很大伸缩性,读读背背一堂,讨论探究也是一堂。但前者已不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组成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研究,也可以选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带头人,引导大家集思广益各尽所能。通过交流、讨论、思辨、得出共识和结论,并将结论进行实验和推广。
其次,还要深入教学实践。一线教学工作中接触的实际情况是最真实、直观、形象的研究材料,高中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真实、稳定、丰富、直观的研究信息,利用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把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最为有效的科研途径之一。高中学生大多青年时期,身体发育很快,但心理极不成熟,对很多事情认识表面化,但又很希望老师与家长把他当作大人对待,心里渴望独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教育。无形中高中语文老师不仅需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有一套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学生容易与语文老师交流,大多学生也愿意与语文老师交流,并且交流的方式很多,作文、日记、心得体会、书信等都是沟通交流的渠道。这为语文老师研究教学总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老师要善于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探索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究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因为高考压力和高考试卷的导向,普遍从一开始便“知识量化”和“试卷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背书进入怪圈,即大纲要求背诵的,勉强背一下,老师额外要求学生背诵的名家名篇,学生就是背不出来,即使背出来了,一默写,错别字一大堆;高一学生就开始做高考题;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节课在“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度过;基本写作能力无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写的请假条都不符合规范要求;阅读时间每天被大量练习挤占,好不容易读点课外书,可能还要被老师收缴等。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二、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没有好的老师,难以教出好的学生,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让学生走得更远。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1.老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可在经典国文的感染下,提高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促成高尚人格的升华。经典是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文学经典更以其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而消失,改变最多的只是它们的呈现方式。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国文经典的心向。
通过诵读感悟、再现情境、提升氛围、品味鉴赏等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想学、愿学、乐学国文经典,从而扩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2.从身边的现实中发掘语文,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国文经典的价值,通过课程实施策略构建等途径,同时寻求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知识性。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加强课内外的衔接和文学作品的整合,将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空间里解读国文经典,延伸内容的广度,拓展思维想象空间。
4.在习作训练中尝试开放学习与创作。
要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学会将自己所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这是在感知感悟过程中,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与展示阶段。
5.在教学中渗透国文经典专题研讨。
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体现,是学生社会责任培养与体现的过程,这是所谓育人的主要阶段,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生,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生、看社会,并让学生真正的从古人经典中解读人生,解读社会,解读自我的未来,解读艺术人生的世界。
6.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突出国文经典的实效性。
内化心灵,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经典的精神深化过程,从表面学习的基础上,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即在所谓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中让学生了解经典,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学习的现实领域,达到最终的全面成才。
(三)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学生在阅读中训练语感,在阅读中提升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养,在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而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不仅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心灵。这样对学生的高考及今后的人生大有益处。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等,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喜欢学语文,乐于学语文。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要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手法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