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文化旅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如果想要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是否有发展的前景,那么就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情况,并且还需要对旅游的资源是否是经过合理地开发与使用,是否能够帮助提升旅游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科学性地评价。有关旅游资源评价的方面,我国也进行了比较细致地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我国旅游部门颁布的一些规定文件等都能够成为对旅游评价比较好的研究资料。尽管,现在因为在实际的实行上还有很多不统一的说法,造成了一些争议,但是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研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的标准,大多数的研究学者都会将客源与地理环境相融合,根据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基本状况来建设相对应的评价目标的系统,这对遗产地旅游的资源评价有着很重要的帮助。我国的一些研究人员设立了一些系统,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探索贵州省的盘县的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的合理性或者是实现性进行了分析,并且主要是对旅游地区的生态自然的适应性与气候的适应性作出了评价。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过程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一些旅游资源的研究学者以前对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过,这些研究的数据和资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给建设梦游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系统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如果要将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地的资源转变成为旅游的资源的可行性的程度上看,必须得考虑到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身特点与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盘县的农业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评价跟别的地区的旅游的资源发展前景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它的评价的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的保护,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里,需要全面地对盘县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复杂性、淳朴性等特征。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类型
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可以分成两类:主要的资源与辅助的资源。而每一种类型还都拥有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的存在的方式。所以,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能够被分成主要的和辅助的两种一级的资源类,而主要的资源与辅助的资源又都分别有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等四个二级类的资源,而三级的类别需要按照各个区域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具体的特征来分类。
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了才有资源的全面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的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特点的评价方式,另一个是地区的旅游的发展的适合性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是运用了指标的得分加权的相加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三)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资源的潜力评价的内容与指标系统
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的指标系统中包含了评价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自身的旅游资源的特点的指标的系统与评价旅游的发展的合理的指标的系统这两个方面,前一个方面主要挑选的是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优点、区域的范围、特点、等六个指标,旅游资源的合理性是主要关注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气候的适合性、地质的适合性、交通的畅通性等等。根据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无形与有形的资源的模式,并对其做出评价的过程中运用一样的指标,但是因为不一样的资源的特点和存在的方式等的不同,所以所要传达的内容与计算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样的。
(四)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的单元的选择和数据的转变方式
尽管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资源里相关的大多数都是自然遗产的方面,对它的特点实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将自然单元当作主体,但是由于评价的结果的对象是行政的区域,所以就将行政的屈原当作评价的单元。自然单元的资料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将它转变成行政单元,在进行转变的时候需要将GIS的分析的方式当作基础。农业的文化遗产地里面的遗产乡镇的单元都是行政单元中的基础的部分,但是农业的文化遗产里面的梯田等自然和文化的景观方面的遗产使通过图斑的叠加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的前景的评价的研究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概况
贵州省的盘县地区的新民乡处在盘县的东南方位,邻近红果县城、普安县兴义市。全乡的整个的土地面积使135平方千米。新民乡一共包括了十七个行政村,一百八十个村民小组,总计有一万多户,共四万多人,并且在村民中还有汉族、回族、布依族等很多的民族居民。新民乡的土地的资源是非常地丰富的,气候适宜,旅游资源非常地具有发展前景,在二点三亿年前的一些具有特别高研究和欣赏价值的羊圈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由此,盘县新民乡被誉为“贵州龙的家乡”。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综合性评价
1、盘县地区的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的资源发展的前景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体现出来中间偏高,而周围比较低的形式,农业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优点的体现,旅游的发展的东部地区会是整个县城的农业的文化遗产的了才有资源的发展前景最大范围的部分,其中包含了四格乡、关镇、乐民镇、新民乡等九个乡镇。
2、稻田等一些农业的文化遗产的主要的遗产旅游资源的分部在相比之下就变的比较少,而且交通的畅通的运行相比之下也比较差,这些都是盘县西部地区的农业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重要的局限性的方面,通过海拔、土地的坡度等一些特别的地质的环境下而形成的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但是因为交通等一些基本的设施的不健全会对农业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贵州盘县的稻鱼共生的农业文化的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的数据说明了,旅游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包括了新民乡、四格乡、关镇等九个乡镇。
三、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可以看出,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遗产类和新型的资源,并且在资源的潜力的评价过程中重视了无形的遗产资源的关键性,但是因为一些乡镇的尺度的无形的资源无法用数据准确地体现,并且主要的无形资源在盘县的地区里的分布也是非常地广泛的。把农业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生态与特殊性当作评价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应用主观的判定的定量的方式,但是还需要进行深层次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
[2]王金伟.韩宾娜.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
[3]杨晟.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应展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表现当地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实现旅游农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近年来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1停滞于初级经济效益,缺乏二次生产旅游农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得到了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但是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旅游农业只停留在初级消费阶段。农民没有过多的销售手段使得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这也致使旅游农业的区分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几天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即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果实,没有有效的保鲜或恰当的保存手段,也无法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
1.2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涉及农业、旅游已经规划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和协调,导致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很多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甚至没有规划。[1]结果很容易导致没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1.3行业范围内没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务在国外农业领域,信息服务是相当活跃的。在英国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农部门、组织、机构都可以称作信息机构,他们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产生信息,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信息源[2],他们会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远远不够,农民往往通过代代相传和相互交流获取农业信息,这就提高了信息的错误率也会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旅游农业,除了可以直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饮食、住宿等其他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多数旅游农业场所不均匀的散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外农村中,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器。这就导致旅游农业无力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和渗透,也就阻碍了扩大旅游农业的经营和规模,使得产业链条被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当中。没有更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岗位需求,农民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5缺乏相应的广告宣传就目前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农业都是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小范围扩散,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过亲友、同事之间口口相传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组织关系以当地散客和中小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主体——旅行社关系不密切。这对依靠旅游农业维持收入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2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1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打造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要想使旅游农业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个农村,每位农民身上,仅仅靠技术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3]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队伍,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
2.2实行信息化宏观调控,合理规划通过政府、民间甚至外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从省级到村级的宏观农业信息调控系统,合理规划旅游农业分配问题。让信息资源位众多分散经营的旅游农业者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农业经营水平,减少盲目性给农民们带来的损失。
2.3加强宣传,引导旅游农业产业化普及千家万户旅游农业之所以一直小众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宣传。要加大宣传特色旅游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旅游农业的认识及兴趣。通过对旅游农业的特色宣传,潜意识里引导人们首选旅游农业作为娱乐活动。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旅游 经济发展 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作为农业大省的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又会促进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大计。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并将会对黑龙江省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积极的效应。针对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国内外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达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经济,以此引领中国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带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着重研究作为农业大省、工业老基地的黑龙江省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阻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达到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真发展、好发展、大发展。
1.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工业化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经分析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而黑龙江却没有完成工业化,所以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工业化的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的基本现状其农业旅游经济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需求不足。农业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镇居民,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主要是随着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而黑龙江省工业化落后,城镇居民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出现富者的远距离豪华旅游和贫穷者的无距离零旅游。导致黑龙江的旅游出现农业旅游这种短距离的旅游项目需求的真空区域。这种真空区域的局面是要靠提高穷者的工业化参与程度来改善的。
第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主体弱势。旅游主体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紧张,黑龙江省的就业形势更为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失业率;而农业旅游经济的实现是以充分的旅游主体存在为前提的,工业化薄弱的一个旅游市场是无法实现充分的旅游主体的,只有增加工业化从业者的人员绝对数量才能增加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主体数量。
第三,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闲暇时间较少。工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工业化过程,但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过程所处的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过程还处在初级阶段,极不发达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从业者还处于一种甘愿受剥削的困苦时期,从业者们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旅游的闲暇时间。
第四,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工资薄弱。劳动力过剩问题仍旧是黑龙江省面临中的问题,激烈的劳动力就业群体的竞争也因此降低了单位的用人成本,从而黑龙江省的工业化出现了劳动力工资薄弱的局面;工人的工资问题,是工人成为旅游者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2.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民的,农民是农业的从事者,也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地接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而农民的解放投身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行业发展中去,这要依靠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这样才能解放更多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发展经济。
第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供给不够。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的科技含量还是比较落后的,经调查研究黑龙江仍然存在着木犁耕地等落后生产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忙于作物的耕作,农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并参与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中去。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发展处于一种盲目的开发、发展阶段。
第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时间错位。黑龙江省的农业耕作具有黑龙江的本地特色,黑龙江农作物种植是一年一熟制,存在春耕、夏休、秋收、冬闲的特点。往往“五一”、 “十一”这些传统的大节日,也就是旅游主体最多的时间内,旅游客体却存在着无法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时间错位现象。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则会大大改良这种时间错位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中的旅游客体不完善。旅游客体的发展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切的解放、发展、和实现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滞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没有完善的流动方向、其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才能更加完善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旅游客体资源的开发、建设。
3.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实现过程,其中间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其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是黑龙江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经济一体化关联度越高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得越好。
第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资源保障不到位。农业旅游经济也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整体行业的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运行体。经济一体化过程就是旅游资源保障到位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保障不到位,都会导致农业旅游经济的下滑式发展。
第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服务偏差。旅游按其本质来说是为了达到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其旅游服务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命脉,关乎到农业旅游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会导致各地方旅游服务的偏差过大,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化、减少旅游服务低差的劣质偏差。
4. 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政府引导化问题
政府的引导化对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兴衰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农业旅游经济活动中具有监督、宣传、掌控、保障其健康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政府引导化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小。农业旅游发展的县域经济体的政策支持导向会决定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旅游软件以及旅游硬件的开发、建设和完善。
第二,政府引导化过程中闲暇时间掌控执行力差。旅游的闲暇时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严格的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严格执行力才得以实现的。政府的执行力的强化是旅游闲暇时间的有力保障。政府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的有效实施才会有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化过程中宣传造势意识淡化。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应领军建设合理有序的网络宣传造势平台,让潜在的旅游者通过官方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了解更多、更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地的宣传造势活动。加强在政府引导下的农业旅游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旅游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济一体化、政府引导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会随着“四化”的发展而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在“四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和完善。我们要不断在“四化”的过程中,加快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达到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平衡,发展旅游经济,带动黑龙江省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程恩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成阳农业旅游 区域文化 地方特色
0导言
农业和旅游业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产业,促进两个产业共同发展,是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旅游是旅游与农业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它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它既让城市居民及其他游客领略到城市其他名胜风景点所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现代新颖的农业艺术,给他们游乐、休息、健康,得到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农业旅游,开发农业生产的旅游功能,既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又能节约成本。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观念的更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1研究背景和现状条件
咸阳市北塬新城位于咸阳市北部关中平原腹地,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农业基础良好,并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遗存。大部分范围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西片区重合。咸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而且农耕文化遗存也非常丰富,并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底。发展农业旅游的基础比较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农业旅游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相协调的问题。
2存在问题
2.1形式单一,项目单调
家家都是农家乐、项目无非就是垂钓、打牌、下棋、烧烤等活动,等到冬季水面结冰,再去的话基本上就只能是吃吃农家饭了。农业旅游应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融“体验旅游”项目于农业旅游项目之中以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2特色不突出
农业旅游产品应不断地推陈出新,给游客以不同的体验。在瑞士的东部和中部有一种独特的农家度假产品一稻草之旅。参加稻草之旅的游客白天参观农场,体验农家生活,晚上则用自己带的睡袋,在农场谷仓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一早品尝一顿美味可口的农家早餐。游客甚至可以骑马带上自己的宠物,农场负责帮助照顾马和宠物,并为它们提供住宿和服务。
2.3开发与管理脱节
大多数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多为当地的村民。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者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提供相应的服务。许多经营者把发展休闲旅游等同为经营饭店和旅社,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培训;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不规范,旅游者的利益缺乏保障。
2.4小能与区域地方文化有机结合
大多数农村旅游项目仍停留在观光层次产品上,缺乏参与性、较深层次民俗、文化体验性的项目。可以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等方面与农业旅游相结合,使人们在旅游中也可以收获知识,寓教于乐。
3咸阳区域资源
3.1帝陵资源
中国有句俗话:“江南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这句话说的就是咸阳的五陵原。咸阳塬因其塬高土厚,位置优越而成为许多皇帝选择陵寝的风水宝地。帝王将相的陵墓多达近千座,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时代跨度之长,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五陵塬上9座形似金字塔的汉代帝陵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恢弘,时代序列完整,因其形似覆斗,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因此在2002年全国旅游知名品牌评选中,咸阳被评为“中国金字塔之都”知名品牌。众多帝王将相的陵墓中埋藏着不计其数传世文物和稀世珍宝,因此,咸阳也被称为“中国地藏博物馆”。
仅北塬新城内就有6处汉陵,有茂陵(汉武帝刘彻)、平陵(汉昭帝刘弗陵)、渭陵(汉元帝刘爽)、延陵(汉成帝刘骜)、义陵(汉哀帝刘欣)、康陵(汉平帝刘衍)。(图1)
3.2自然旅游资源
咸阳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自然条件良好,生物生长的水土保障程度高,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为北塬新城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图2)
3.3民俗文化
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要真正的反映咸阳的历史文化,蕴藏在咸阳城乡的鲜活的民俗传统文化,理所当然的具有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
“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手帕头上戴,姑娘不嫁外,搅团人都爱,不坐蹲起来。”这是咸阳,乃至关中民间流传悠久的咸阳怪,关中怪,也叫秦地怪。短短的八句话,四十个字,便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和涵盖了咸阳、关中、秦地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不但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从人们的风俗习惯方面。都是对秦都咸阳一首永远不衰的赞歌,也是咸阳人民一种记忆性的文化寻根。因此,发展农业旅游,抢救和挖掘咸阳民间民俗文化,把农业旅游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相结合不但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4旅游资源
(1)北塬新城旅游产品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文物古迹类多,但大多尚未开发,自然风光类也较少,大多是农田、果园,但交通受限制,未能形成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特别是针对城市居民大型休憩游乐旅游产品缺少,难以发挥西安旅游圈优越区位和旅游资源整体组合优势。
(2)资源档次一具有一定影响力,北塬新城拥有一批旅游资源无论其个体品质、整体形象或知名度,均在全省甚至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如:西汉帝陵群。这些旅游资源将在北塬新城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3)旅游资源结构协调性有待调整,在咸阳市的旅游资源中,既有历史文物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观光农业资源,也有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但总体而言,历史文物资源丰富,但同类资源的空间整合程度有待提高,与区外知名旅游景点的空间协调程度有待提高;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竞争力小;观光农业的品牌效应有待打造,传统地域文化与关中各地域的文化景观相比特色不明显。
3.5咸阳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禀赋
咸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既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随着西咸大都市圈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发展农业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农业旅游在三秦大地上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创收增长速度缓慢。北塬新城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
产业发展缓慢,创收增幅不明显,有旅游资源丰富现状不匹配,旅游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等问题。
(2)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矛盾。北塬新城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为主,而文物工作应该强调以“保护为主”,随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不断高涨,比如会给文物保护带来压力。
(3)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地等关于旅游景点建设和保护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旅游项目建设的招商机制有待改进,地方政府投资负担重,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4)资源管理分散,开发主体不明。
(5)北塬新城以文物古迹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统一管理。旅游部门对这些资源均没有开发利用权,可能导致资源闲置或盲目、不合理开发,形成了目前旅游景区(点)单一、雷同,不适应现代化旅游需要等问题。
4策略措施及建议
4.1SWOT分析
将SWOT分析引入到咸阳发展农业旅游的研究中,首先对咸阳的现状资源条件进行了概括,继而进行相应的SWOT分析,其目的在于在既有的发展模式下挖掘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认清自身状况及外部发展环境,为后期的战略建议提供必要的研究支撑。(表1)
4.2战略思路
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结合北塬新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地区发展定位,依据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北塬新城丰富的人文、自然、民俗等资源,我们对北塬新城整体旅游提出了,即“形象+品牌+文化”的“三位一体”战略。
形象战略就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世界旅游遗产地城市。品牌战略就是挖掘帝陵文化内涵,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战略就是围绕关中地区独到的民俗风情文化,以地方民俗风情为主的体验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体验旅游”的关中旅游新概念。
4.3资源整合
根据以上战略思路,北塬新城的旅游资源整合情况如下:
五陵塬旅游带:马嵬坡――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至阳陵――至西安
成国渠旅游观光带:大地景观――文化探秘主题公园――荷塘泛舟一晚红林――陶艺村――风车林――至西安
五陵塬旅游带和成国渠旅游观光带都是咸阳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咸阳的地方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
关中旅游西线:西安――咸阳历史博物馆――霍去病墓――茂陵――乾陵――杨贵妃墓――法门寺
对于关中旅游西线上这些比较成熟的景点进行空间整合,那些新开发的项目也可以借势发展,从而形成规模效益。
风情小镇特色村落体验轴:张里村――张安村――肖何庙村――克什村――西石羊村――伍庄村――至渭水园。
4.4依托区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
选择具有历史文化背景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具一格的汉文化和汉代风俗体验活动;为避免旅游产品的重复恶性竞争,可根据村子的不同情况,发展“一村一品”,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主打项目。各具特色,也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风情。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旅游农业 对策
旅游农业是指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农业设备、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旅游农业要面向农业旅游的市场需要,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农业的旅游包涵休闲功能,但不仅仅局限休闲功能。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旅游农业
1.农业多功能性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要为其他目标如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贵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农业在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公正稳定,改善区域直至全国大流域生态环境,维系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的内涵,是指旅游农业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农业特有属性的认识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农业作如下表述: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溉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具有如下几个特有属性。
(1)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具有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
旅游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具有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农业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旅游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活动过程协调一致。
(5)具有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旅游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旅游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二、贵州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贵州发展旅游农业的背景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合。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给游客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的资源条件。
从现实来看,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中国最欠发达的省份之一。通过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根据2007年8月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研各地州提供的《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户调查表》的数据,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据统计到2006年底
――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村寨数共计575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数达6184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直接从业人数60998人次;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脱贫人口数175097人;
――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已达70878人次;占旅游从业人员比例平均达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资的金额达25.9亿元;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达1617万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9万多人次;
――乡村旅游总收入达近63.38亿元(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47.3亿元);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2070元。
其中,黔东南、遵义地区以及黔南地区分列乡村旅游总收入的前三名,各区收入分别为:47.89亿、10亿、2.5亿。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开展乡村旅游具体情况表
三、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旅游经营者已经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
1.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品牌效应差
我省在旅游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主要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没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够吸引游客的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项目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性过高
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旅游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农业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省旅游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建设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5.产业化层次低
第一,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三,作为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省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变成了一种破坏力。
四、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旅游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旅游农业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过程中要突破区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产品,深刻挖掘旅游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农业品牌。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我省的旅游农业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
目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先进的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其竞争力。要加强旅游农业地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交通、食宿、卫生等问题,以便开展“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获得经济效益。
4.挖掘亮点,坚持“特色”开发之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坚持特色原则,将“特色”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卖点”,避免随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贵州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贵阳市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花溪区的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发掘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加大产业化层次
农业产业功能。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农业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平台,同时,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闲游憩。乡村多宁静,空气好,民风纯朴,对休闲养生是极好的去处。同时,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和服务于一体。起到修身、养生、静心、养神的最佳效果。
观光学习。游客通过对旅游农业产品的了解,充分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体验。与此同时,游客的参与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体验养生。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6.努力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效益。旅游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在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坚持走生态效益型道路,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我省丰富的旅游农业资源又为发展旅游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农业开发潜力很大,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一项生命力强大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文林,翟虎渠.旅游农业[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刘赵平,张数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5]李长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用发展旅游的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1.1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保护“活态遗产”指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生产方式,整个农业系统中必须有农民的参与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3]。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是农业的发展趋势,农村工商业的繁荣令农民眼花缭乱。而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的生产方式虽具有生态、文化等多方效益,但这对于当地农民的生计需求来说,却显得层次过高。当地农民希望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家庭收入。农民的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所要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之间产生了矛盾。只有协调好这一矛盾,农民才有可能作为遗产的参与者和保护者,保持并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此,生态旅游这个字眼进入了遗产保护专家们的视野。
1.2生态旅游使遗产保护与农民生计统一起来生态旅游是一种能够解决遗产保护和农民发展矛盾的模式。生态旅游的概念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但人们将它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便是一个创新之举。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将游客人数限定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4]。一方面,生态旅游的特征与遗产地所要求的保护理念相吻合;另一方面,农户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益,又满足了农户生计和地区发展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应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的方向[4]。从实施情况上看,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后,青田的龙现村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的游客,旅游业年收入已达到200多万元[2]。这是生态旅游模式给遗产地农民的馈赠。
1.3农业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和旅游价值《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确定缔约国责任包括“鉴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等5项内容[2]。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应该为全人类所共知,它的价值体现在展示与传承之中。因此,遗产保护组织和个人不应筑起高墙守卫遗产,而当开门迎客展示遗产,这是保护遗产的必要之举。另外,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珍贵的资源,本身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例如,稻鱼共生系统中蕴涵着多种旅游资源,如山水景观、农耕文化源、田鱼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村落旅游资源[5]。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多种旅游产品,为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2用发展旅游的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生态旅游成为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旅游保护遗产的方式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存在种种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改善之,是当前遗产保护的要务所在。以下,笔者将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地分为文化外延和文化内涵两类进行论述,文化外延指的是农业景观、生产系统、仪式、手工艺、饮食等外显性的遗产,文化内涵则指遗产中蕴涵的生态观、和谐理念、乡村传统美德等。
2.1文化外延商品化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和利益最大化。人们打出生态旅游的招牌,并镶上了保护环境的金边,但实质上仍然没有逃出“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理论宿命。人类学家Greenwood曾说过:“旅游业只不过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现实包装连同其他资源一起拿去出售,在任何地区,如果没有文化,当地人就无法生存,所以旅游业正对人类施加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6]。以旅游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人们易受利润驱动对文化遗产进行浅表开发,旅游产品倾向于有吸引力、易于获利的文化内容。一些手工艺、仪式和典礼等文化艺术会被故意渲染或简缩,以现代商业形式包装起来,将其舞台化、程序化,成为旅游者可消费的商品,这就造成了旅游地的“文化商品化”[6]。例如,青田鱼灯舞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它高度集中了民间舞蹈艺术、民间音乐艺术和民间手工制作技艺,观赏鱼灯舞是旅游区重点推出的一项特色活动;青田鱼在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光环的照耀下,也成了非比寻常的鱼类,田鱼宴的推出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杀手锏。歌舞、饮食本为当地人淳朴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却为迎合游客的品味和需求,在旅游经济的大潮中被包装、被表演,渐渐演变成“为市场而生的宠儿”。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文化很可能作为一种商品被打包卖掉,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值得为人们所重视的。
2.2文化内涵异质化灯舞的绚丽夺目和田鱼对味蕾的刺激成为每位游客对青田的深刻记忆,而将稻鱼共生系统本身所蕴涵的生态观、和谐理念这些“没有趣味”和较为内化的东西抛忘于脑后,尽管这些恰恰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和本质内涵。旅游经济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纷繁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产出,同时又悄然无声地将其中的“文化内涵”置于无人问津的犄角旮旯。如此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农业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徒有光鲜外表的“空壳”,它的内涵则在旅游经济活动的冲击之下全然变质。另外,随着遗产地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和游客文化共同对遗产地脆弱的文化系统发起猛烈冲击。一方面,在龙现村周边,饮食、交通、纪念品出售等一系列的经济服务越来越多,村民们纷纷置身于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经济大潮中。长此以往,宁静和谐的村庄文化、淳厚朴实的民风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吵闹喧嚣的旅游景区,浮躁的游览基地。另一方面,外来游客大多来自城市,属于文化强势地区,他们的进入会对属于文化弱势地区的居民起到一种“示范效应”,从而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7]。可能导致乡村文化的“可口可乐化”,对遗产文化内涵的存续存在巨大的威胁。
2.3主体缺失的危机青田县是一个侨乡,20多万人在海外谋生。遗产项目所在的龙现村中,绝大多数农户均有家人在海外打工,务工收入是家庭生计的重要来源。经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于农家旅游接待不感兴趣,旅游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不能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相反他们认为安宁的生活会受到打扰[8]。由此观之,遗产保护工作中,即便专家学者做了周详完善的规划,没有当地农民这个“活体”的参与,所有的规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DonaldGetz[9]所言,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控制度都是最低的,而“活生生”的地方文化是以社区高度控制和赞同为基础的。社区的高度参与和旅游者追求“真实性”是旅游市场成熟的标志和走向。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之所以独具魅力,关键在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活”的古城文化。可如今蜂拥而至的游客挤走了越来越多的纳西人,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居住活动正在被功利的、庸俗的商业活动、旅游文化所取代,“居民的古城正慢慢地蜕变为“游客的古城”[9]。当地社区成员既是被保护的“活体”遗产,也是保护遗产的主力军。如果不加以干预和控制,遗产主体的缺失和转移将会成为发展旅游给遗产地带来的致命威胁。生态旅游中倡导的控制游客数量是缓解这一危机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激发村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今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避免丽江古城的悲剧重演。
3用发展旅游的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
3.1保护理念的转变若要更有效地利用旅游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及时转变保护理念,即秉持“大遗产地”的观念进行保护。大、小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分来源于苑利[10],他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农业的景观和系统,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本身都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都应该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只包括农业景观和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小遗产”,而包括了农业景观和系统及其衍生出的所有文化现象的则为“大遗产”[10]。正如成升魁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所谈,要在保护中体现“大遗产地”的思想,而不是将其与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现象分割开来,这是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的前提[11]。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稻田这一农业景观和种稻、养鱼的传统生产系统,还包括人们对“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对稻神的敬畏、乡村的传统美德等内容。因此,遗产保护工作者仅把保护的眼光限定于表层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这是极其片面和狭窄的理念;只有重视对遗产的文化内涵、遗产地周边人文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旅游 必要性 可行性
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与渗透的产物,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将发挥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四大效益,而鉴于目前国内外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是必要的,且有着重大的意义。
1.顺应市场导向和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
人类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沉淀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并形成难以消融的乡愁;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缩小,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生态、体验和教育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舟车劳顿,更喜欢趋于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还有很多城市人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如“北大荒”时期的知青),渴望旧地重游,体味过去;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成为新的时尚休闲,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尤其在2006年“中国乡村游”主题的推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定活动,大大推进了全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发展。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热潮的到来,使更多的旅游者认识农业旅游,也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它的优势,发展农业旅游。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是顺应市场导向和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必将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2.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黑龙江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种植一年一熟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低,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发展农业旅游能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中,提出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发展农业旅游完全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是农村发展和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有效途径。
(2)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旅游所带来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更多地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而且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要讲究旅游业六大要素的配套发展,提供规范服务,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这促使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农村教育整体发展。
(3)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发展农业旅游,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旅游接待,经营各种形式的项目,亦农亦旅,这样既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能实现财富向农村的转移。由于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附加值,不但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也带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脱贫致富。
(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返朴归真的体验,幽静的田园,清新的空气,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农业旅游的前提,在开发农业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的农业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地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3.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一直是我省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农业旅游,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农业旅游丰富了黑龙江省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也优化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开拓新的旅游空间,缓解黑龙江省旅游热点地区压力,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不仅对我省、乃至中国、对全球农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1.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市场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市化现象显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到乡村亲近绿色自然、疏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便成为了城市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农业旅游市场也正是立足于城市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大城市人口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的所在,是占有绝对多数份额的目标市场。农业旅游的主要辐射范围在距市区1~2小时汽车的地方,而黑龙江省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5个,客源丰富,可见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
2.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可行性
科技是农业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2位,全省现有26个中央直属科研院所,121个省属科研院所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列全国第七位。形成了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大为核心,以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覆盖全省较为完整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9.5%,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应用居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科技支撑。
3.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环境可行性
(1)自然环境优越。黑龙江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类型齐全独特的自然景观,蕴含着草原、森林、湿地、冰雪、火山、江河、湖泊、温泉、冷泉、珍禽(丹顶鹤)、异兽(东北虎)等;而且这些资源地域差异性较明显,黑龙江省西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中推出的西部旅游线就以其特色突出、差异明显成为中国“完美旅游路线”,囊括了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建筑、大庆的石油文化、林甸温泉、齐齐哈尔的鹤文化和尼尔基湖、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质地貌、黑河的界江口岸,以及以大森林大黑土为核心资源的大兴安岭;除此之外,某些资源还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在新的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四极’旅游”中,黑龙江省就拥有中国两个地理位置极点――北极漠河(中国惟一可以看到极昼及北极光的地方)和东极抚远(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
(2)经济环境充分。有了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对游客形成吸引力,还要让游客真正走出家门形成市场,除了要游客主观上产生农业旅游的需求之外,游客自身还要具备两个客观条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 和“闲”从1995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5日工作制,到1999年的十一黄金周和春节假期,加上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再加上2008年新实施的法定节假日,增加的清明、端午、中秋等和修改后的五一节假日,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假期的旅游,从时间上为人们满足自己的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2006年,黑龙江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比2001年下降3.9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同时,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达到9182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使得个人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明显提高,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由于农业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近距离的城镇居民,其已具备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和外出经济支撑,这标志着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的消费前景是非常乐观的。除此之外,黑龙江省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的配套服务体系,并具有一定规模,完全可以满足农业旅游的游客的基本需求。
(3)地理环境允许。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捷、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系统,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依托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城市与各个乡镇之间基本已通公路,加上私家车数量增加十分迅速,使旅游目的地的可进性大大增强,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源市场。目前,黑龙江省的城乡道路、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已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连接省内外大中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综合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4.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可行性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共有46个少数民族,其中有满、朝鲜、蒙古、鄂伦春、赫哲等10个少数民族世居在此。不同的民族、习俗、节令性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如各种生产生活的节律、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礼仪、饮食、服饰及婚恋庆典、舞蹈、语言等;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深受人们欢迎,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及肇源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以农耕为主的满族和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都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东北二人转已有200余年历史,家喻户晓,龙江剧则是建国以来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乡土味浓郁,脍炙人口。以上的种种为黑龙江省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科技添翼 巨龙腾飞--科技厅孙尧[EB/OL].省略/,2004-11-3
[2]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5):77-78
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针对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体验性缺乏、时空分布不均匀、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提出要注重体验性项目开发、加强区域间合作、产品融入民俗文化和提高环保意识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告别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充满智慧的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旅游业也在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儿。农业旅游开始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始。近年来广西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快,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养殖-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宁上林县澄泰乡形成了“春赏油菜冬看葵,夏秋烧烤乐漂流”的特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文明是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县如何利用优越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一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生态农业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及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为生态农业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要求与生态农业旅游齐头并进,即必须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生态农业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背景,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的一种体验性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标杆方向,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资源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转变农村增产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把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过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会带动交通、建筑、社会设施、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使资源县成为兴业、富民、美景的生态乡村。
2.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农村问题。生态农业旅游改变以往死板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封闭的农村走向开发的道路。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村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为资源县建设“幸福资源”新生活。
3.丰富旅游者的体验内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方式、农产品制作、农业高新技术、民族风情、节日庆典等,游客还能从中获得游览阅历、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使游客身心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历史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简单生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颖,体会科技带来的社会改造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阅历和活动经验,使旅游者产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事实证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充斥着矛盾,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恰好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明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并仔细酌量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与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融合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保证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为广西西北大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猕猴桃、金银花、红提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已具规模化。已建成毛竹生产基地260000亩、药材生产基地100000亩;资江流域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0亩;瓜田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田12000亩;车田乡、两水乡、梅溪乡和瓜里乡建成无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亩,无公害红提生产基地总共10000余亩;以中峰乡、资源镇为主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8000亩,从而建成以中峰乡为中心的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和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并实现“一乡一景”、“一乡多景”的发展布局。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好
资源县在农业发展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资源镇梅溪乡梅溪村民族农家山庄和修睦村曹家冲自然屯桂圆农家乐获得“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称号。2013年资源县共接待游客10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9%;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业知名度高的优势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榜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其发展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这张王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资源县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确立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道路。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县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14个,建立农家乐旅游点、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21(处)。
三、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体验性旅游项目缺乏
目前资源县旅游经销商大部分是个体经营户,缺少正确科学发展指导,生态农业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展示不强,体验性项目存在模仿误区,没有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突出的项目,大多数是采取观光的形式发展。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参与性。资源县中峰乡的红提以“自然红、原生态”的独特品质而著名,尽管建立了集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两公里红提观光大长廊,但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游客没有参与红提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二)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别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气较为凉爽,红提冠梨等特色的农产品丰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场有局限性。据调查,资源县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及其周边省市。游客游玩时间大约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源市场狭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进项目进不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生态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因景区经营者大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只会照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经营商变形包装,乔装打扮成为所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虽数量比较多,但不具特色,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相互模仿,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中的农业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主要表现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并未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认为旅游资源是获取利润的一个工具。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产生各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垃圾,但经营者却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景点卫生越来越差,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弱化”,出现乱涂乱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四、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应该坚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资源县可利用中峰乡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峰乡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等的农产品大产量,建立具有资源县特色的“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展览的形式,把猕猴桃、番茄、红提、金银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县农产品展现给游客。应坚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应多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构建挖笋区、采藕区、垂钓区等生态区;生态农庄建风车、踩水车、牛棚、猪舍、农家院等,开展让游客学习编织手工艺品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活动。红提长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还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尝区和以葡萄和农家菜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厅,并让游客学习参与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从而提升项目的层次,让游客充分感受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新型魅力。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将客源市场带到资源县,丰富客源结构,稳固客源基础。首先要打出“畅游资源生态农业园,感受自然恩泽”的口号,积极参与到桂林生态农业旅游联合路线中来,让游客感受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从而丰富淡季旅游活动内容。其次要细分旅游市场,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场人群,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相应的旅游项目调整和宣传策略,加强淡季和旺季市场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客源互补,加强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态农业旅游圈;加强与柳州三江的联系,形成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缩小淡旺季的差距,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三)产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资源县的“罢果节”、“挂社青”、舞狮舞龙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与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帮助游客更好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态文化魅力。创造制作具有资源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传片,并大力宣传和传播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高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导农民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工作。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资源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宣传,注意引导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环境养着转变为主动养着环境,走生态保护的道路。其次,旅游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推出环保主题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提高,既为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进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应明确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消费品味。最后,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2):11-13.
[2]牟晓娟,阚如良.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学习月刊.2012,(10):76-77.
[3]张东祥,董丽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6-27.
[4]易忠应.资源县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EB/OL].
[6]庄盈.去年桂林旅游业交出漂亮成绩单[N].桂林晚报,2014-2-23(8).
[7]陈张.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桂林日报,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