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文化差异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差异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差异原因

第1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财富观

Abstract:This essay stat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ino-US charity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public in donations, the amount of donations,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haracter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is essay also analyses the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values, credibilit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ws of charity. Lastl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four pieces of advice on developing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Sino-US char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harity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ion of wealth

1 慈善文化的含义

慈善即“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换言之慈善是人们从慈爱、慈悲和善意、善良等意识出发,从事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举动,是一种人帮人的活动。因此慈善是人对人的一种心态 , 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又是指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 ,是发自内心的“善待别人 ,善待社会 ,善待自然”的精神和理念的体现。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注重社会道义 ,强调社会责任 ,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 ,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 ,再回报给社会 ,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 ,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1]。随着社会的发展 ,慈善事业的功能、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大 ,由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 ,拓展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 ,如教育、法律、宗教、科研 ,甚至环保等领域。

2 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

“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 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 ”,带有浓厚的宗教 (基督教 )色彩。现代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 to judge other persons with kindness”;“neighbourly love”;“help the person with money ,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美国传统字典》解释其为Benevolence or generosity toward others or toward humanity(对他人或人类的仁慈或慷慨);Indulgence or forbearance in judging others(对别人的宽容或耐心);Provision of help or relief to the poor; almsgiving(向穷人提供帮助或救济);An institution, an organization, or a fund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needy(为帮助穷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也就是慈善、博爱;宽厚、仁慈;救济,施舍;慈善机构,救济基金等意思。由此看来,美国慈善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主张博爱,仁慈,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

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但慈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仁爱”也是中华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的主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孔子倡导 “仁者爱人”,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他把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3]52。孟子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不忍人之心”是人们从事善举的动机所在。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孟子又提出“仁政”,即君主有了“仁爱之心”,方能施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当然这种仁政也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20之意。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里都蕴含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善待人,归结起来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即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和爱护他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慈善作为一种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的助人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并有所发展,就是因为世界各国文化都具有相同的道德价值观——慈善。

3 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

尽管中美慈善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其共性不能掩盖存在于中美两国慈善文化上的明显差异。中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美慈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3.1 美国民众捐助积极性较高,而中国则偏低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每年的捐赠大约有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4]。 1998年美国有 70%的家庭向国内外慈善活动捐赠,2000年该数据为 90%,人平均捐款 1 000美元以上;我国到2002年,人均只有 0.92元人民币。直至2006年我国社会捐赠资金约100亿元人民币,占不到GDP 0.1%,其中企业和组织捐赠超过80%,社会公众捐赠仍不到20%[5]。显然,美国慈善事业的主力军是非营利的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而我国参与慈善活动的民众很少,这当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

3.2 美国捐赠数额大,而我国则相对较小

据人民网,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2005年社会民间和官方的慈善机构接受的捐赠款共约60多亿元人民币,但这个数目仅占当年18万亿GDP的0.02%,而美国的慈善组织接受捐赠额为2 830.5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17%。中美慈善捐款金额的差距显而易见。

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 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 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而根据胡润中国慈善榜统计,从 2003 年至2007年4月榜上的 100 位慈善家共捐赠了近 95 亿元,其中2006年为56亿元,捐赠额约占他们财富总量的 4.8% 。2005年百富榜的前4名,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 000万元人民币[6]。中国的富豪是吝啬的,与此相比,美国的富豪则慷慨之极。例如,继巴菲特捐出375亿美元(约其财富85%以上)之后,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将自己580亿美元全部捐给了其名下的基金会,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撼。

3.3 美国慈善机构数量多且类型多样,而我国慈善机构少且单一

我国民政部统计结果是: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1.5万个, 其中基金会999个。而美国的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共有 140多万家,既有财力雄厚的大型慈善基金会如卡耐基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等,又有各教会附设的慈善机构,也有规模较小的社区组织,慈善组织遍及各个社区,比邻于医院、企业、学校。

3.4 美国慈善活动民间性很强,而中国慈善活动行政色彩浓厚

我国慈善组织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行政派生性特征,现存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慈善组织,都与政府行政部门存在 “血缘”关系。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等。真正来自民间的大规模的慈善组织极少。我国的慈善工作通常是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 ,受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较多 ,具有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 。美国是市场体制高度发达的国家,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形成已久,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以规范数量庞大的各类慈善组织、机构的活动,引导国内民众积极向慈善组织捐献,而政府一般不以行政方式直接介入慈善捐献活动,其慈善具有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

4 中美慈善文化产生不同特征的原因

4.1 传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美民众慈善意识强弱

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仁爱”说,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在他看来,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换言之儒家传统强调慈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认为慈善行为受到内在道德力的驱使,行善与否是个人的道德操行,由此将慈善作为一种自律要求,对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慈善活动较为宽容,无强制性规定。

美国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中的“原罪” 和“富罪”。在基督教中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人类就有了与生俱来的“原罪”。在这种说教下,基督徒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恩典上,他们顺从上帝的旨意,在灵性上净洁自己,努力去做上帝耶稣的良民,以期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否则在世界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早期基督教还认为富人天生就有罪,富人想要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产捐给穷人。美国宗教信仰者还认为 ,金钱等世俗的东西 ,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的,并不永远属于自己 ,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 ,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财富要“取之于社会 ,还之社会 ”。基督教把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使教徒有种恐惧感,因为不行善就会“下地狱”。 美国近90%的人信仰基督教,因此许多人都把慈善捐赠看作是对基督教道德原则的实践。 基于宗教的慈善当然比基于道德的慈善更能深入人心,更具影响力,因为慈善不能仅靠“恻隐之心”,还需要强制力。

4.2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而美国民众则较为信任其慈善组织

缺乏健全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管理混乱、善款用途不透明,使得中国慈善组织发展滞后,普通人对慈善组织少有信任。善款被挪用等腐败现象的频频曝光,更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打了折扣,无形中影响了公众捐助的热情和信心。比如,1988年,中国大慈善家余彭年向湖南捐赠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两年后被改造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他将捐赠车辆悉数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疗单位,然而转赠的救护车再次被挪作他用。

美国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不但要接受国税部门的管理和审查,而且每个公民都有权查阅相关报表,以确保捐款人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捐款用途,保护了美国人的慈善热情,也保障了美国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4.3 慈善法不同是中美慈善机构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中国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而在美国注册成立一家慈善性质的非营利机构非常简单,只要写清楚公司名称、地址、注册法人的社会保险号和主要业务方向即可,没有注册资金要求以及任何附加条件,同时还可向联邦政府国内税务总局申请免税待遇。 无需注册资金,又可免税无疑促进了美国慈善机构的蓬勃发展。

4.4 传统伦理观和财富观是造成中国富豪不肯捐赠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富豪钟爱慈善事业主要原因在于其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美国赠与法

中国是以父子关系为家庭轴心的,是一个重亲情、伦理的宗法社会。慎终追远、光宗耀祖,成为国人教育后代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国人的传承意识比较强,而把财产遗赠给后代,正是这种传承文化的必然结果,这一传统观念局限着相当部分民众捐赠。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赠与法激发了美国富豪们的捐赠热情。(1)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基本精神 ,强调社会赋予个体的权利 ,强调个人自主、个性的自由,同时也倡导个人自立、实现自我和竞争等价值观[7]。美国文化中自立、实现自我等价值观促使慈善捐赠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美国文化认为靠自己的奋斗所带来的成功才是最有意义的,他们对继承家族财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巨额遗产只会助长子女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思想。因此温饱有了保障的普通人每年都会从收入中捐一些钱。(2)美国文化主张把慈善当作最重要的美德,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正因为如此,《商业周刊》每年公布的慈善家排行榜比《福布斯》每年公布的富人排行榜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3)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高也是重要原因,美国法律规定 ,当遗产额在 300美元以上时 ,税率高达 55%至 75%,而有些州不仅征遗产税还会对继承者再次征税 ,所以富豪们的后代要继承遗产会重重受阻。因此在美国慈善捐赠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慈善活动也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富豪慈善家云集的民间活动。

4.5 我国慈善活动行政色彩浓厚具有历史原因,而美国慈善活动民间性强则因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孔孟儒学中以“仁爱”为基础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就是主张君主实施仁政。中国历代政权均十分重视慈善救济事业,把行善施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儒家文化过于强调政府慈善行为 , 抹杀了民间慈善力量的正当性 , 认为个人慈善行为与政府的仁政不能并存。因此,社会慈善主要依赖于政府,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救助行为主要来自官办,如赈灾、义田、放粮济贫等。这也是我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慈善活动发展却极其缓慢的主要原因。

美国民众对政府不信任,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因而那些由“性本恶”的人组成的政府并不会真正考虑公众的利益。美国民众还怀疑政府的公共慈善事业中存在低效率及官员中饱私囊等现象,因而更愿意投身民间慈善事业。

5 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美国,尤其是美国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则不尽如人意,这是与中美慈善文化息息相关的,因为慈善事业离不开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比中美慈善文化差异,探其缘由, 克服我们国慈善文化中落后的部分,继承和发扬我国慈善文化传统美德 ,吸取美国文化中的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5.1继承和发扬我国慈善文化传统美德,吸取美国慈善文化中的有益经验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丰富的慈善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们要继续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仁者爱人”、“恻隐之心 ”、“施惠于人”、“扶贫济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同时我们还需将美国“博爱”、“感恩”等优秀文化融入到我国慈善文化中, 构建一种古今贯通、中美汇聚的具有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慈善文化价值观。

5.2 倡导正确的财富观

我国慈善文化和美国社会一样由来已久,但是和现代美国人对财富的新观念不同,中国社会依然沿袭了旧有的世代相传的想法,将大部分财富传给子孙后代,或是自己恣意享用,开名车、住豪宅,乃至、赌、吸毒,或是是将大批财产转移至海外,然后买绿卡移民。针对这种落后观念,美国“竞争”、“自立”、“自我实现”等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积极内涵的。

5.3 完善慈善法律法规,转换政府角色

慈善事业重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其具体操作过程是排斥政府干预的,因为政府的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我国慈善事业中政府的角色错位是限制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制订完善的慈善政策法律法规,以培育高质量的慈善机构,并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政府尽快退出劝募市场才能推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5.4 制订遗产税法,激发国人的慈善热情

中国的少数富豪,其财富集中程度位列世界第一。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无疑会使更多的富豪加入到捐赠的行列中或注册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去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5.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的福利保障

我国人民背负着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沉重的包袱。近年来, 医疗、教育和住房费用的攀升,更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目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得依靠自己来解决,人们不得不为明天的生计担忧,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才能激起广大民众的捐赠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 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4):10.

[2]孔 子.礼记[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53.

[3] 孟 轲.孟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 叶 锋.《福布斯》取消中国慈善榜说明了什么[EB/OL] . china.com.cn. 2007-5-25.

[5] 沈亚军.慈善文化:中国慈善业的“短腿”[EB/OL] .gmw.cn. 2006-05-08.

第2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贸易;逆差;文化产业

一、国际文化标准以及文化折扣问题

现如今国际文化市场进入了垄断竞争的新时代,跨国性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表现出了绝对的垄断地位,而且其不断根据自己的运行规则来进行国际文化资源的开发,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念影响着国际性标准的制定。这种全球化的文化标准成为阻碍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障碍。欧美国家那些有跨国垄断性质的国际文化娱乐传媒企业,其作为国际文化的制定者,左右着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因为本国的观众对外国影视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历史背景、文化信仰等内容相对缺乏了解,导致了“文化折扣”的产生。调查发现,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我国的文化产品认可度普遍较低。我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产品,十分注重其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民族性建设,这也是影响着我国文化产品输出的重要原因。语言也是产生文化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输出出现障碍。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不被认可,主要是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因为“文化折扣”问题的限制,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处于劣势地位。除此之外,还加剧了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各项权利的丧失,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艰难生存于垄断企业所制定的差别定价体系中。

二、造成我国文化贸易逆差深层次的原因

(一)文化贸易缺乏法律规范

以我国服务出口和文化产品出口问题为例,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无序情况。很多海外的演出商利用我国内部的竞争无序,压低我国文化产品的价位。缺乏文化产品相关扶持措施以及相关规范,也是导致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必须认识到,货物的贸易市场是主要通过企业自行开拓,但是文化产品的贸易与货物贸易截然不同,文化贸易的主要引导者是政府,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品品牌缺乏的建设

我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在出口上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度不大,而且现代文化产品和精品文化相对比较少。品牌对于文化产品贸易来说,影响重大。当前以及未来的国际市场,将迎来品牌竞争的时代。我国正是因为缺乏中国特色的知名品牌,才导致了我国文化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可。

(三)中西文化缺乏“摆渡者”和“架桥人”

在发达国家,经纪人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而且在经纪人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着较好的规范,这对促进文化产品的贸易出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经纪人建设方面就比较欠缺,要想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需要对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和创造,必须大力发展经纪人市场,要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摆渡者和架桥人。

(四)缺乏先进的国际营销手段

我国的传播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传播的方法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导致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都比较薄弱。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营销的开展,而我国却往往在影视的制作上大做文章,但是对宣传推广却缺乏重视,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的销售能力比较薄弱,销售网络没有有效建立。

三、完善中国的文化贸易赤字战略

(一)促进文化贸易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政府支持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市场,相关部门要根据文化贸易出口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文化产品出口补贴以及出口优惠政策,简化文化产品出口的程序,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限制,在设立相关推动部门和机构的同时,对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建设,从而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出口的良好链接。

(二)推动国内文化品牌建设

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积累在我国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因此我国的文化企业要提升品牌竞争的意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树立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提高文化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对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一定要注重发扬本土文化,要在发扬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打造文化精品来建设民族性文化产业。

(三)建立经纪人机构工作机制我国要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学习国外的文化经纪人的机构建设,通过完善其机构工作机制,推动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新闻出版等与国外文化的对接工作。通过与国际电影、出版等相关经纪人合作,实现对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文化中介机构的摆渡人建设。这对我国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需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和全球发展战略的结合,通过经纪人合作,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四)创建新型营销方式

企业需要加强对国际营销的产业投入,在充分了解国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尽量避免“文化折扣”。在文化产品出口之前,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建设,要深入国际市场,对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并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营销进行结合。营销不仅仅是产品营销,将来的发展趋势,将以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为辅。

(五)强化对文化贸易的了解和认识

要深化现代意识,放弃传统理解,以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传统文化,要注意缩小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文化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高附加值是文化生产、贸易的重要特征,使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也为其他相关产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它在提升国家形象和整体竞争力以及传播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管是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文化资源角度来说,我国现如今这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急需解决和处理。我国需要加大文化贸易的发展力度,从而扭转现代文化贸易的逆差,让我国出口贸易的格局发生变革,这是现如今十分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中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品的发展,需要扭转文化产业逆差,推动文化产品进步。

参考文献:

[1]繆凯,姚拓洲,郭新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J].特区经济,2009(6):200-201.

[2]缪凯,姚拓洲.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J].理论前沿,2009(5):33-35.

[3]谢晓芹,易锐.论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问题[J].经济论坛,2008(14):57-59.

第3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谈判能否顺利进行。从文化的定义入手,剖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阐述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应对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准确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第4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论文百事通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准确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实施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在东西方商务谈判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务谈判活动的成败。在进行谈判时,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手所处的文化环境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甚至荒谬,谈判时都应该彼此尊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必须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应变,对症下药,使国际商务谈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园,尹庆双.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立玉,王红卫.实用商务英语谈判——策略与技巧[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表现;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k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33-05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身上都烙上不同区域、 不同民族、 不同家庭、 不同个性的文化印记, 大学可以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区域, 文化的差异使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但同时, 这些差异也会对学生造成文化冲突, 由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及原因, 以及在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 文化差异在大学生中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差异

价值观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之中, 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内, 就可能造就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有学者对我国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较而言, 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 东部大学更倾向于西方文化; 西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强烈, 社会取向更强, 东部大学生的自我取向更强; 西部大学生偏重于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念, 东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

(二)人格特征差异

特定的文化、 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人。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 来源地不同, 意味着他们更多地代表着其生源地的人格特征。有研究显示, 山西籍大学生秉承了山西人总体保守的传统, 与东部发达与沿海地区相比, 更加安于现状, 对新鲜事物不敏感。[1]山西本土大学生也存在差异, 晋南学生与晋中学生相比, 晋南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寻找新方法, 积极学习新的事物, 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 晋南与晋北学生比晋中学生更有韧性, 对自己更有信心, 做事更果断。将山西籍大学生与东北籍大学生相比, 山西籍大学生更加实干, 更加重视本质, 更加谨慎, 对小事也更加在意。

(三)人际交往差异

在社会信息化、 多元化、 开放化日益突出的今天, 人际交往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正是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 成熟的。由于不同文化背景,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对而言, 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 但过于圆滑; 内陆地区学生朴实、 坦诚但较为含蓄; 而西部边远地区学生豁达、 爽朗, 乐于结交朋友, 但由于其桀骜不驯往往易感情用事。将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被动、 更谨慎和更闭锁。贫困大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值更高, 他们改变自己的身份、 处境和地位的愿望更迫切, 因此贫困大学生比他人更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 但这往往也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自卑与自尊交织, 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信心不足, 造成与外界的隔离和对立。[2]贫困大学生往往在大学群体外围徘徊, 拒绝社交活动和其他活动。某高校教师表示, 和以前不同的是, 现在家境贫寒的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的较少, 而活跃在学生组织中的, 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富学生”。

(四)风俗习惯差异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长在本民族文化中, 民族意识不强烈, 进入大学后, 文化生活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必然会产生由外显到内隐多层次的不适应, 如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是否受主流文化的尊重以及受尊重程度等问题变得相当敏感[3], 会产生包括混乱、 无力、 孤独、 挫折、 疏离甚至是敌意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会促使他们更喜欢和民族学生聚集活动, 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团体。

(五)行习方式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 大学生日常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除了城乡差异外, 学生来源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 更加盲目从众、 攀比炫耀、 喜新厌旧, 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的重要方面,而造成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和矛盾的, 往往源

于一些生活细节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处在这一地域的个体产生了极强的约束力和价值认同感, 个体都烙上地域环境的烙印, 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形成了各种文化类型和模式。大学生由于生长的地域环境不同, 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有差异。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东西文化差异极大, 不同的地域文化都会对各个领域的人员精神风貌, 价值观和个性产生影响。曾有人分析, 处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群, 在颇具特色的文化熏陶、 滋养下, 已形成具有丰富文化个性的人群流派,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所形成人的文化特质是有差别的, 沿海地区从历史上看, 处于开放的前沿, 商品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比如, “绵里藏针的岭南派”, 岭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加上受到欧美理念的影响、 形成了岭南文化融会贯通注重实际的开放性、 前卫性和市场性, 这与地处珠三角地区为代表。而处于我国内陆的四川等地区, 由于“蜀道难、 难以上青天”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咄咄逼人的西蜀派”, 西蜀人群正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知难而进, 不屈不挠的忍性、 耐性和刚性。“博大精深的齐鲁派”, 齐鲁是孔子的故乡,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传播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一诞生就得天独厚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与洗礼。

(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 民族形成的过程, 实际就是民族语言、 民族心理、 民族精神、 民族经济和生活、 民族文化、 民族特征形成过程。[4]群体之所以成其为民族,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文化相对其他群体的独特性。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 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 包括语言、 文学、 科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 节日等。各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5], 由于历史的、 现实的和民族的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 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 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 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一套价值观和规范, 所以当分析另一种文化时要保持毫无偏见是不可能的。

(三)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由家庭成员的行为、 品德、 生活方式、 文化活动以至价值观、 人生观等构成的[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由于组成家庭成员不同, 所以家庭文化存在差异, 这表现在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 人生观等方面, 学生最早的受教育的“场所”是在家庭, 学生在接触到学校教育之前, 早已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 由于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生活、 成长, 所以, 家庭特有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等文化因素必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特定的情感方式、 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每位学生都铭刻着特定的家庭文化的烙印, 学生一直把这种文化“印记”带到大学校园, 由于家庭文化的影响是在多次重复条件下作用于个体, 家长以经验和情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这使得家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持久深刻, 这种持久而深刻的家庭文化“烙印”对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 有着正面的作用也有着负面的效应: 这对在积极、 健康的家庭文化中成长的学生, 为融入大学生活提供了很好的铺设; 但对在“残缺”的家庭文化中长大的学生, 为适应大学的生活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 这必须引起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高度关注。

(四)个体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由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 它形成了社会与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同国家、 民族、 人种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并可以通过属于各文化的行为、 信仰、 习惯和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这种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自觉不自觉地反作用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并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起, 就开始学习本群体的行

和思维方式。

三、针对大学生文化差异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管理世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管理与文化构成一个普适性的“结”, 这种“结”引出了更核心的“结”那就是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的问题, 文化差异会带来管理基因上的特性差异。“管理基因”根于文化, 为此, 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在管理上应采取“精育、 细管、 巧引、 善识”策略。

(一)精育

精育是指精心培育大学精神, 以文化人, 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承认文化差异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重要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筑就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直接体现。大学文化是相对稳定而极具磁力的“文化效应场”, 可以将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 并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精神品质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需要大学文化的浸染和滋润。文化育人, 润物无声, 效果更持久、 更深入, 是教育人、 凝聚人的最佳途径。一是要凝练大学精神。要秉承学校优良传统, 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 深入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等, 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 形成富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 从而为保持校园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动力。二是要弘扬大学精神。要让大学精神从抽象到直观, 让大学生时刻感觉到、 触摸到, 就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 加强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 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 书法绘画大赛等形式多样、 内容新颖、 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打造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日、 重大纪念日、 重大活动、 重大事件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唱响主旋律,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建设主旋律鲜明的、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徜徉其中, 潜移默化地达到规范行为、 洗涤心灵、 陶冶情操、 纯正人格、 启迪智慧的目的。

(二)细管

细管就是在管理上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 实行精细化管理, 坚持将管理工作做细、 做实, 减少文化冲突。一方面, 在班级、 宿舍、 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安排上, 不能简单按学号、 按分数安排, 也不要回避矛盾而将相同文化背景安排在一起, 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 使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中, 面对冲突, 学会忍让和包容, 学会处理冲突。另一方面, 要把握好新生教育这一关键期。学生工作实践证明, 学生入学的半年或一年时间, 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刚步入高校, 既对新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兴奋, 又存在对高中同学的怀旧情绪, 心态颇为“复杂”, 但可塑性强, 充分把握好这个时期, 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平和、 开放的心态, 学会相互包容, 相互尊重。

(三)巧引

巧引就是在教育上巧妙地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让学生主动展现不同文化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适应, 推动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虽然表现为一种变化后的结果, 但它更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努力调适过程。地域文化差异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应有的校园社区地位, 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以主动的身份生活于多元文化中, 只有在相互交往中, 才能突破自身的界限, 获取新的知识。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 结合不同文化的特点, 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优秀文化, 使学生在相互展示、 相互交流中, 博采众长, 吸收不同文化精华, 培养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在相互学习、 相互吸引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进一步升华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善识就是要立足文化差异,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现象, 增强文化意识和自觉, 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大学生文化差异的研究成果较少, 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在学生工作研究中, 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差异课题的研究, 深入把握学生群众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辅导员、 班主任队伍和学生骨干的培训,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建设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校园和谐。

综上所述, 大学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地”, 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 开放的国内、 国际环境, 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校园, 呈现出色彩斑斓, 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象; 同时, 也给多彩的校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同文化差异对管理行为及模式的影响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 正确处理文化冲突, 培育积极、 键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使大学成为年轻学子成长的乐土、 成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董朝辉, 杨继平. 山西本土大学生性格特征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9).

[2] 成云.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 2010(6).

[3] 罗晓蓉. 文化差异视阀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适[j]. 贵州民族研究. 2010(3).

[4] 彭汉香. 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6页.

[5] 彭汉香. 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7页.

[6] 翟莉. 学生家庭文化: 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esentation, c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w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dong, 510303)

第6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Abstract: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lose 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s r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is day by day frequent, but because participation various countries hav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cau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to have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analysis frequentl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the countermeasure which carries on smoothl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s influence and the promotion communication.

关键词:国际商务沟通 文化差异 影响 对策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邵亚琦,性别:女 籍贯:河南省长葛市 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历:本科。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65-01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使得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一起工作和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由此为国际商务沟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参与者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国际商务沟通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商务沟通,因此商务人士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必须适应跨文化带来的差异。

在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来自不同文化的商务人士若能对彼此文化有着深入地了解并彼此尊重无疑是双方顺利合作的催化剂,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合作沟通的障碍。因此,只有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差异才能确保国际商务沟通的顺利进行。

一、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若要明确文化差异究竟对国际商务沟通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内涵。其实“文化”是一个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抽象概念,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因此不同文化的各方的行为方式、价值观、语言、生活背景都可能存在着差异,从而给沟通造成了困难,其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非语言沟通障碍、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

(一)、语言行为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接明了的,对国际商务沟通有着直接影响。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若是不能弄清楚可能存在的差异,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产生误会。比如,日本商人在交流中极讲求礼貌,较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而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则比较直接,特别是,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的频率很高,若是双方不能彼此了解这些语言行为差异则定会为沟通的障碍。

(二)、非语言行为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 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具体体现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而且很多时候这些非语言行为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而更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从而影响双方的商业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成,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表示肯定,参与沟通的商务人士若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行为必然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更难以克服,可能在商务沟通中制造更难以调和的分歧。这些差异在中西方商务沟通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例如中、西双方在裙带关系、平等观念还有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只有了解了彼此的价值观才能使得双方的商务沟通顺利进行。

(四)、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成为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就东西方文化而言,东方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偏重于分散性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反映到商务沟通中可能使得双方对于沟通方式、步骤产生分歧,从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

二、应对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鉴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在商务沟通中就应主动地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想方设法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促进沟通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可采取的对策如下:

(一)、学会适应新文化

文化是具有共享性的,这意味着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使行为可以预期,因而一种文化的人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因为人们习惯了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文化准则、行为规范与模式和价值观念,所以当人们看待外国文化现象时,便总是不自觉把自身文化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或选择吸收他人的文化,因此在某些时候过于主观而造成误解,所以商务人士在进行国际商务沟通时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以客观而公正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参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人士首先应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其次,要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由于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一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人也许很难向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有效地解释自己的文化。在进行国际商务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文化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构成沟通的障碍。

(三)、增进交流,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原则

由于语言、非语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种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参与合作的双方难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产生误解与分歧,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而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任何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交流,对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从而实现合作。

(四)、加强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应对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让参与国际商务沟通的企业员工在进行商务沟通时更加细心、敏感,从而为顺利沟通奠定基石。

总之,国际商务沟通与文化沟通密不可分。因此,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参与人员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这一重要因素,展开研究,尽量减少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各国都能在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开展商务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薇,周毅.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J]. 经济论坛,2006(3)

第7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中小企业;文化差异

市场营销对于提高企业营销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胜具有重要作用。而国际市场营销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文化差异的内涵

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创造累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对人们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该地区之外的人们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即不同社会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文化差异则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中的促销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等企业国际营销决策方面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掌握并且运用文化差异是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文化差异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2.1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对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集中民间资本拉动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新增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直在国内进行市场开拓和发展,很少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而且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的决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已经形成,同时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使国际市场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走出国门,直接地引进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2.2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市场营销是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有国际性、差异性和多国性等,使得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跨国界进行商务活动会面临着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即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带来了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不同。各国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实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因。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中,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困扰、异国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其他民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审美倾向等文化差异影响,中小企业要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在各国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一些机遇,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各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使文化成为市场交易的壁垒。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使价格再实惠,产品种类再多,如果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具体体现

3.1语言文字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对于同一个词语,不同的国际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我国的“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市场倍受青睐,但在打入欧美市场时却无人问津,因为东南亚大多数人把大象看作吉祥与幸运的象征,而在欧美国家,大象却是蠢笨的化身。所以企业进行跨国营销必然要熟悉目标国家语言和文字,与各国的政府、顾客、中间商、传媒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不能正确理解目标国家的语言文字就会产生沟通障碍,营销就难以达到目标。

3.2风俗习惯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包括很多内容,一国的饮食结构、交往方式、图案和颜色的偏好、对某些动植物的好恶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和礼节都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比如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相对不多,他们崇尚享受,乐于贷款消费,拥有丰富的消费品;中国人喜欢将钱存起来,大多具有传统的节俭习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这对于各个国家的消费嗜好、消费方式、购买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营销人员在他国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要认识到存在哪些禁忌,尊重这些禁忌,并在开展营销中避开因为这些禁忌给消费者造成的误解。比如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所以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是德国的啤酒,在穆斯林国家都没有市场。

3.3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宗教属于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对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有深刻影响。比如对中东一些国家进行大宗的猪肉贸易显然是不可行的。可见,在市场营销方面,会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而且宗教组织也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他们是重要的团体购买者,同时也对其教徒的购买决策起着引导作用。企业如果忽视宗教对营销的影响,结果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圣诞节在欧美国家也意味着购物节,许多厂商借此机会竞相促销。

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而活动的核心则是市场营销。因此,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采取更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认同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Risks)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ConfuciusConnection:FromCulturalRootstoEconomicGrowth,OrganizationalDynamics,16,1988

第9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企业文化差异;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57-03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并购,并日益成为其中活跃的主角。例如: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加拿大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等等。美国《商业周刊》撰文认为,未来中国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从而将改变世界企业竞争的整体格局。

然而,要实现成功的跨国并购取决于众多因素,并购后企业战略框架的制定、业务的整合,并购后的管理、企业内外部的沟通等都影响到企业并购能否最终成功。例如TCL和阿尔卡特(Alcatel)牵手仅7个月,因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TCL最终无法成功整合合资公司业务,而不得不宣告对阿尔卡特并购失败。在政治风险、价值风险、融资风险等并购风险中收购后的整合风险是最大的,而企业文化整合是在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因为文化的整合涉及对人的行为、行为规则乃至价值观的改变。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一项调研发现,在并购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企业文化适应性排列第三;而在失败并购的因素中,文化的差异性则位居首位。文化整合对并购成功的关键性可见一斑。

1 跨国并购中面临的文化差异

1.1 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并购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文化差异会影响人力资源在一个企业组织中的产出效率,而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已成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转向技术与人才的竞争,而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最终又都是通过人进行的,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效用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并购企业必须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这种差异进行控制管理,使之促进人力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能否获得适合的人员担当跨文化管理重任,对于并购的成功同样也十分重要。例如,大连机床集团全资收购了美国机床制造业知名公司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成立了大连机床集团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这个具有“美国血统”的中国公司保留了原厂的全部管理人员,中方仅派遣一名股东代表常驻美国。深圳集装箱公司并购并成立了美VANGUARD集装箱拖挂车制造公司,收购完成后,中方只派遣技术人员,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均由当地雇员负责,中方作为股东着重把握企业盈收、技术交流以及部分产品国内配套等问题。这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例。

1.2 跨国并购企业存在着国家文化差异

霍夫斯坦德的国家文化模型提出国家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企业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企业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中国企业中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不利于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管理者有必要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国家文化差异很难改变,需要并购双方企业互相尊重对方国家文化传统,并学习对方国家文化的优点。

1.3 跨国并购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差异

从企业文化差异角度分析,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所在的国家、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企业文化的隐性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成员的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次,企业文化的显性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行为规范和管理风格等方面。企业文化显性层面的差异容易被跨国并购双方所认识和改变,而企业文化隐性层面的差异却难以被察觉和改变,需要通过并购整合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并购后企业业绩的上升,才可能逐渐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国内并购不同的是,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在文化整合上存在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不愿意在文化整合上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文化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企业在短期内就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由于人才能力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使得这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获得成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实施跨国并购后的中国企业必然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这种状况加大了文化整合的难度。

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整合策略

文化整合是并购双方企业文化优势互补、互相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制和替代。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就是要在整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建立并购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拓展并购双方员工的全球化思维,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2.1 企业在并购前阶段,做好全面的审慎调查

传统的并购调查注重于对双方财务情况的分析,而全面的审慎调查要求在实施并购中,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团队,完成必要的目标企业选择、前期调研,分析研究并购后企业的整合等工作。在收购完成前,并购团队应该拟订一个统合计划,在并购完成后,尽快地把被收购企业融入到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中。统合计划的制订和实现,是在选择理想的收购对象,并且妥善回避了上述的收购风险后,最后影响收购成败的关键。在成立自己的专门团队的同时,还必须借助国际上专业的中介力量参与并购,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理财、审计、教育与培训以及公关公司等机构,利用他们的优势,全面了解并购方所在国的有关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并购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及其企业文化,以便于预测、分析并购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尽量消除阻力以促使并购成功。

因为文化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管是国家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从技术层面很难用语言概括,从意识的角度也难以察觉,所以并购研究小组必须通过访谈、焦点小组、问卷

调查、第二手资料研究等方式多方面获取并购双方的主要文化信息,调查的重点放在企业的价值观、主要规则和做法、共同接受的行为规范和主要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等方面。在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两家企业文化目标之间的差异,找出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潜在障碍。

除了分析企业文化外,还必须对双方的国家文化进行审慎分析。因为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一定社会文化之上的,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管理者、员工受转型社会中多元文化不同的影响,直接深刻地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跨国并购后的新企业,其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存在。因此,对文化差异的管理成为影响跨国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能了解双方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收集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并购后的沟通策略、主要管理者挽留计划、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团队以及更有效地实施这些计划。

最后,把所有文化审慎调查的结果和并购整体战略、商业计划、整合计划、整体沟通计划等一起综合分析。如果分析结果显示两个企业因为文化原因无法实现并购整合计划,并购行动就应该放弃;反之,则继续执行并购行动。

2.2 跨文化培训是公认的实现文化整合的一项基本手段

许多国外的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经理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他们能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新的技术,但是他们却不一定懂得公司为什么要以一定的方式运作。因此,要把解决问题、领导技巧、人际沟通、创造性思维及谈判技巧列为中国经理人最重要的技能。同时,并购企业对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对于双方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新企业的文化整合过程也十分重要。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包括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模拟演练等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以缩小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2)文化的敏感性培训,训练员工对当地文化特征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当地文化是如何决定当地人的行为的,掌握当地文化的精髓。较为完善的文化敏感性培训能使员工更好地应付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避免他们对当地文化形成偏见。

(3)文化的适应性训练,派到海外工作或者出差,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把他们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比如总部的外籍员工相处,员工可以通过实践经历和海外出差获取应对其他文化的技能。

(4)语言培训。

(5)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建立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有形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6)关系建立。通过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关系,促使不同文化的更快适应。

这类培训的具体目的主要有: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通过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组织远景,明确实现这个远景的计划和步骤,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在双方员工中不断地宣传和沟通这一方案,并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一点至关重要,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都是由于在并购后整合阶段,双方缺乏有效的手段使得双方的员工接受此次并购,从而不能相互正确认识、理解和接受,最终导致并购失败,其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达成对未来共同的期望。

2.3 选择适合企业双方的文化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