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课程;理工融合;建设方法;红外物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04-03

作者简介:蔺素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杨风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信息处理;王肖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李大威,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王志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配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为切入点”(编号:2012057)的科研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在快速培养专门人才之余,也逐步暴露出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为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已有近20年的历程。其中,理工融合教育理念――“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提出也有10余年,[1~3]其成果包括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4]理工融合型课程设置、[5]理工融合型实验改革,[6]等等,这些研究主要以宏观的视野探索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设置,以及基于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如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7]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10]这些改革的基本做法是:①专业型/专科型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同时设立若干理科和工科专业,以期二者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或者在理科专业加设技术课程、在工科专业增加科学课程;②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允许各高校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这些改革尽管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市场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就业困难和人才缺乏”依然并存于我国人才市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研究、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庞杂,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难以深入;二是对部分内容交叉、密切相关而又分别侧重“理”和“工”的课程而言,如果单独开设,仍以“科学”的视野探讨“理”、以“技术”的方法学习“工”,其结果就常常陷入“堆砌而非融合”的困境。针对这种长期以来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使理工融合理念很难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当中逐步形成的,本研究提出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以促进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

1.定义。关于课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显然,课程的含义是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牛津字典、韦伯字典等解释“课程”即“学程”。而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一是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二是课程即活动,如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12]所以,课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所谓“理”即“理学”,“工”即“工学”。在学科层次和社会功用方面,理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工学属于工程和技术范畴。理学重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工学重在寻求方法、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任何将这两大学科简单地混为一谈或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4]而“融合”是将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理工融合的本质是“科学”和“技术”的无缝对接,是水融。

因此,理工融合型课程是指为了使理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工科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兼顾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科学知识与其技术应用相贯通,相应地,教学活动组织力求知行统一。以此为据可以整合部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在开设红外物理课程与红外技术课程,可合二为一成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

2.理工融合型课程的特点。根据定义,理工融合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和组合性。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编排方式上,采用“积件”的方式,即允许不同专业或不同学习者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或兴趣适当选择、组合。这样用于理科生教学,可在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选学)相关技术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面向工科生教学时,可弥补或夯实其理论基础,使技术掌握更为透彻牢固;②交叉性和贯通性。教学进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完整再现从事实现象抽象出规律原理,再将规律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做到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交叉渗透、融会贯通;③定向性和统一性。教学活动以目标为定向,任务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高,活动方式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二、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是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工”对应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通常认为“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此,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既不能从逻辑上也不能从实践中将二者分离。而“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当然是关于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体现。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人。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的现象,业内曾掀起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下,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升格,目的是通过建设“大学”实现学科融合。第二次是近10年,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约20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高校兴办了各类“实验班”,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北京大学实验班的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力求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寻求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课程学习,因而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首当其冲。

3.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较容易。人们常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为牵引,往往只能机械记忆,而任何技术的掌握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只有将二者融合,才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大量“亦工亦理”专业建设的需要。新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兼具理工特点的专业,如果只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将原有的理科课程和工科课程简单堆砌,理科课程仍沿用理科思维讲授、功课课程仍按工科方法学习,学生如何建立理工融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离开具体的课程学习训练,期望学生通过顿悟具备融合的本领是极为困难的。融合的实质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的出现,因此,这种思想首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对象。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主要涉及理工融合型、理科和工科三类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①理工融合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所谓理工融合型专业是指参考文献[11]所述的约20个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有某些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贯通的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课程践行理工融合责无旁贷;②理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途径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13]前者经由“现象――原理/理论――应用”,后者经由“原理――应用――案例”,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此外,对理科学生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设立若干理工融合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③工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工科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初级和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全面能力是学生经年累月接受教育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其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技术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强相关理论知识。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工融合型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课程内容取舍、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与专业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本文以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的红外物理课程和红外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兼顾综合性与组合性。①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应用术两个方面。将红外物理、红外技术两大块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度量、辐射基本规律、辐射源、辐射的大气传输、辐射量测量、目标仿真、红外成像、偏振成像、红外图像处理与融合等;②部分章节内容采用“积件”方式编排。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为:背景(选学)――概念、定律――应用(选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内容结构:相关理论(选学)――技术应用方法、过程――前景展望(选学)。

(2)教学进程遵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科学与技术的融会贯通。①红外物理与技术大的构成上,以红外辐射、传输、测量、成像、图像处理的完整过程为线索;②在具体章节内容安排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腔体辐射理论后,利用相关理论对自然景物和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介绍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后,紧接着讨论成像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时,列举其技术应用实例;在讨论红外辐射源测量和红外成像技术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顾;③在知识点安排上兼顾“科学”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如在一些规律和原理介绍之前,呈现相关现象、发现过程等,在探讨规律原理知识之后,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等。另外,一些习题设计中,尽量与内容形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互补。

(3)教学活动安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①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学活动方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如在红外目标特性、仿真、成像系统、图像融合等内容教学时,首先介绍相关的红外探测现象以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再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习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成果;③教学活动的流程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14]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红外波段的监控视频,从中发现其成像差异,提出融合任务。然后,简单回顾目标辐射、大气传输、红外成像过程,依据该原理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法――融合的一般思路、具体方法和算法,在此基础上编程仿真实现融合;④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包括分析、设计、提交报告、汇报等方式。

针对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依据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的观点,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特点;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理工融合型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方面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理工融合理念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王永刚.“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魏学燕,纪越峰.“工借理势”试点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4]闵祥伟,刘春惠.“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5]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

[6]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

[7]杨屹,等.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9]袁先友,等.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0]谢海英,杨韧.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课程[EB/OL]. http:///link?url=xpZuBbP0Wgtyz-nYkJZTqH_mj81b81nKZL2JP9BpfCjUVGiepl1AREZTWOZp9Clj.

第2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体育专业;男生;健美操;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73-02

一、前言

健美操作为一个运动项目,轻松活泼且充满活力,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身心等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开设健美操课程,传授基本技能与技巧,既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健美操不仅具有健身价值,还具有健心价值、美育价值等,因此,不少学校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从健美操运动的价值、社会对具有健美操专长的人才需求等角度,对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健美操作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现在在学校、健身俱乐部都需要许多男教练。由此可见,体育专业男生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育专业男生对这项运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动作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所以更应注重培养。目前如果只设女生健美操课,而忽视对男生健美操的培养,势必影响普及中小学及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教学。因此,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本文从健美操的发展状况、健美操运动的价值、社会对具有健美操专长的人才需求等角度,对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4年-2007年有关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厌学的原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等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获得丰富的参考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主要参考文献来自中国期刊网及相关的书刊。

(2)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对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三、分析与讨论

1.健美操运动对体育专业男生的价值。

(1)健美操能有效提高男生的身体各项素质。有氧健美操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的身体部位多,通过锻炼提高了呼吸系统的换氧功能,心输出量加大,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从而使整个机体组织的有氧耐力提高。同时健美操教学比较注重动作的舒展优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达到最大幅度,对伸展肌肉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此外,健美操每个动作都体现了节奏的特征,在有节奏的音乐伴奏下,同一个动作肌肉用力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可柔、可刚,肌肉在紧张与放松之间交替,无形中提高了肌肉的弹性、韧性。健美操对肩、腰、腿的柔韧性尤为突出,加强健美操学习,从而有效的发展柔韧性。

(2)健美操对男生生理健康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具有显著的生理锻炼价值,从生理学上讲,该运动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男生通过参加健美操运动,可使肌纤维变粗并坚韧有力,增加蛋白质及糖元储备量,匀称、协调地发展肌肉、骨骼、关节,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健美的体形。健美操运动健身的独特功能是可以对人的身体均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能增加男生胸背肌肉的体积,消除腹部沉积的多余脂肪,同时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完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保证生活质量。

(3)健美操对男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健美操是多种类型动作有序的不间断的运动,必然伴有大量的认知心理活动,可使参加者知觉敏锐,观察准确,记忆、判断能力得到发展。由于健美操运动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因此它的运动气氛是轻松而又活泼的,男生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运动身心愉悦,符合运动生理学规律,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健身的目的。健美操由多样而合理的动作组成,可以随时调节运动强度、运动量、变换不同节奏、风格的音乐,从而为练习者创造激情热烈的运动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者的学习能力,在运动中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对生活更加自信,在减轻生活压力的同时,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从而使精神得以放松,为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好准备。

2.现代社会对男生健美操人才的需求。随着各大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出现和社区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等,对健美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美操的接受性很强,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健美操可以不受更多条件的限制,对场地和器材的需要远不及其它运动项目。有些健身娱乐场所,由于指导不利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健美操运动开展的也不尽人意,因此,社会急需一批懂体育知识、懂健美操组织和指导的人才。但是由于先前的观念男生认为健美操是女子的专利,健美操教师一定是女教师,导致有些男生不愿意学健美操,这种观点是落后的观点。男生学习健美操可以强健骨骼、塑造形体,更能展现男生的阳刚之气是力量和柔美的完美结合,更能使健美操表演具有观赏性、表现性。而且健美操在我国发展迅速,种类多样,课型多样,例如搏击、踏板、哑铃、街舞等都是非常适合男生上的课。我国选手参加FIG举办的国际健美操锦标赛上,除了双人项目有一位女生参赛外,其余三项均为男生参赛,说明竞技健美操已经是男性占主要地位的一项运动。所以,体育专业的男生学习和掌握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足够的基础,因此,他们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结论

健美操作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选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现在在学校、健身俱乐部都需要许多男教练。由此可见,体育专业男生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育专业男生对这项运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动作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所以更应注重培养。健美操是一项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倍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健美操的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美,塑造他们的形体美,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目前如果只设女生健美操课,而忽视对男生健美操的培养,势必影响普及中小学及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教学。因此,体育专业男生开设健美操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炎源.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61.

[2]岳晓燕,孟国正.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男生选修健美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9(3):84.

[3]李俊怡,胡悦.我国健美操教学科研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23-25.

[4]李晓焕,马长会.影响男大学生选健美操课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24-126.

第3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1 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目的及意义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一项巨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工程,虽然在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中,经过全县人民群众20年来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究竟怎样建设防护林体系,又怎样把过去的单纯生态型优化为生态经济型,目前彬县既缺乏成功经验,又无大范围示范样板。就彬县“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而言,过去只注重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单纯营造防护林,在长周期的林业经营活动中,经济效益甚微,势必减弱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缺乏建设后劲及活力。这种旧的传统林业观念,既不符合彬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达不到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从防护林体系概念上讲,只抓防护林建设,缺乏土、水、林综合治理,农、林、牧协调发展,也形不成科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在彬县积极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是加快彬县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就是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群体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依据,实现防护林体系各林种合理配置,各树种有机组合,做到农、林、牧,乔、灌、草,带、片、网,防、经、用,长、中、短,林、工、商,名、特、优7个结合,使之形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将成为彬县今后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的总体要求。

2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国内外动态

目前,国内外对防护林的营造都十分重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在东北西部、、河北坝上、陕北、冀西等地区营造了大面积农田林网。以后又逐渐扩展到西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等地,特别是自1987年以来,国家在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12年间,已完成整片造林913.3万hm2,封山(封沙)育林224.4万hm2,飞播造林24万hm2,零星植树30亿株,获得如此巨大的建设成就,曾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并称之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共营造防护林带8万km,占总耕地面积的2.5%。前苏联至1978年已营造防护林420万hm2。美国为了防止土壤的水蚀和风蚀,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已营造防护林65万hm2,其中,护田林带总长约16万km。为保护农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彬县位居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中部,咸阳市西部,泾河在县境内流长达104km,自西向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二塬一道川,属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本地区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3.1 彬县是咸阳市渭北黄土高原的第二粮仓及煤炭工业基地

南邻关中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在这一地区建设高标准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必将对渭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形成一道绿色天然屏障,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和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将起到显著生态防护作用。

3.2 彬县除小面积中低山地外,多为塬沟相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破碎塬区

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一般为1000-3000t/(km2·a),沟头溯源、沟臂下切深度50-150m。干旱、大风、干热风、沙尘暴和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仍较贫困。历史经验证明:脆弱的生态环境仍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障碍,只有大规模地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走生态农业之路,才是振兴渭北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科学途径。

总之,在渭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彬县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对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以优化农、林、牧比例结构,加快生态农业步伐,振兴山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4.1 近年来彬县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作为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产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彬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严格遵循“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当地优势,调整树种、林种结构,提出了“三北” 防护林建设要走“生态经济型”的发展路子,一定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

4.2 彬县尚有2万余hm2宜林荒山荒地未被开发利用

全县约有2.67万hm2坡度在16-25°的低产坡耕地需要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有4万hm2旱塬地、坡台地可实行林粮间作或搞硷边经济。这些土地资源是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潜力和优势。

4.3 彬县具有光热资源充足,雨量适中,地理纬度适宜、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发展经济林的前景十分广阔

第4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3.教学网站及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转贴于

第5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制定;课程

由于医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所以对学科制定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皆较为严谨,其中公共卫生管理作为新兴学科之一,其课程建设便更加需要符合严谨和创新精神,因此对医学院校中公共管理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便显得很有必要。同时强化公共管理课程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

1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教学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各个行业建设的基础,所以公共管理课程建设不仅关乎到医疗工作的创新,而且还能影响到管理事业的发展,因此公共管理课程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之外,为确保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管理者应当将各个学科进行明确划分,构建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和标准,对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在强化其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2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措施

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对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教学者应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迎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以学生为课程主体和中心,针对学生各项需求开展施教,将学生成长状况设定为考核结果,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体现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者以自身为课程主体,实施“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使学习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同时还使教学质量下降。而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学者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接受能力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各项成长与发展,让教学活动更加有育人意义。除此之外,教学者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倾听学生心声,接受学生所提的建议,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强化师资团队专业实力

针对强化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校管理者应当对师资团队专业实力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并通过强化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效果的提升。

2.2.1增强校内师资教育培训效果传统教学专业培训工作过于形式性,所以管理者应当以增强培训效果的方式,实现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的强化。在该问题中,管理者可积极邀请该项领域中的专家人士到校为广大教学者进行授课,实现“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同时,管理者还要不断对传统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对其实施针对性处理,确保校内教学者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质量有所提高,以此实现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的建设。

2.2.2外派进修学习由于公共卫生管理是新兴学科的一种,所以管理者应积极将相关教学者派往专业高端院校中进行进修式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对其实施系统性培养,以提升教学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强化。

2.2.3制定学习激励制度为有效强化师资团队,校领导应根据当前师资团队专业能力,并结合高校未来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出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师学习激励制度,激发教学者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公布奖励内容,提升各教学者对自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让各教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行学习的形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学的强化。与此同时,针对各教学者自学成果,可通过公共管理师资能力考核机制进行检查,对专业能力有所提升的教学者,按照学习激励制度上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并对其实施表彰,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各个教学者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强化自身技能,而对专业能力没有改善的教学者,需要对其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让其正确认识到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既没有提升能力,也没有悔改之心的教学者,可对其实施调岗处理,让其他教学者以此为戒。以某医学院校的《教师自学激励制度》为例,该制度中不仅对总体学习目标实施规定,而且还对各项奖励给予明确划分,以此体现出该制度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为教学者自行提升专业能力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保障。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学校发展建设着想;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教师施教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教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师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推进知识化进程,为医学院校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二,为激励教育工作者自主学习积极性,医学院校为教师自学科目经考核合格后均对其实行1000-5000的奖励;对自主学习取得相关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均实行报销70%的学费;通过自主学习对教学改革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将对其进行1000-5000元的奖励。

2.3提升师资人员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者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成长,所以在思考如何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时,管理者应当对该问题给予重视,并通过提升师资人员职业素养的方式,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课程建设的强化。

2.3.1内部培训学习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开展企业内部职业素养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党教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为教学者传达正确精神思想的同时,为其树立起良好的事业观和责任观。

2.3.2院校交流学习通过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将教学者派往工作氛围良好的高校中进行交流学习,以此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2.3.3实施岗位淘汰制实施岗位淘汰制度,将职业素养不高的员工给予调岗处理,为其增加一定的思想压力,让其对职业素养问题起到一定的重视,积极鼓励其自行提升职业素养[1]。除此之外,在制度内容中添加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具有良好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教学者,可按照制度对其实施相应的资金奖励或表彰奖励,使制度成为促进教学者强化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以某高校的《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考核办法》为例。该制度中不仅对指导思想给予说明,而且还对考核范围实施明确划分,体现出该制度所具有的合理性和整体性:一是为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客观地评价教师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整体办学水平,用本办法对教师日常工作表现实施规范;二是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考核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每人次扣10分,设基本积分100分,低于30分者,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有违反宪法、法律行为,被司法机关拘留、收审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严重违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者;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在学生中擅自推销各种学习资料或私自收费办班补课者;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不能顾全大局,严重扰乱学校正常工作秩序者。

2.4革新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仅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朝错误方向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在革新传统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者应注重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培养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育工作的使命和意义,将学生各项成长因素列入其中,使教学评价成为辅助学生或监督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进而让教学评价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2]。例如:某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中,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反思意识、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中,用该项办法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综合性培养。并将传统的百分制转变为A、B、C、D四等级划分制,进而减轻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学者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自我评价后将评价结果实施互换,开展匿名互相评价。最后,教学者对评价结果进行最终确认。使用该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同时还能很好地体现出该评价结果所具有的客观性。

2.5加强教学实践

为有效强化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学建设,教学者应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校管理者也应当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主动为学生营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公共管理教学建设,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教学者需要注意到教学实践的秩序性,建议将学生划分出若干实践小组,每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开展实践,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拥有良好秩序,以此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例如:以医学院公共管理教学中《医院管理学》学科实践为例。首先,校领导可与当地医疗机构开展积极沟通,为学生应营造出学习实践机会。其次,教学者将学生按照组别划分,逐一带领各小组到医院中进行实践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以医院工作者为主体,学生起辅助作用,为其提供帮助,让学生通过实践逐渐对《医院管理学》的知识有深入了解和认识。最后,在教学实践完毕时,需要让学生对实践经历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内容,叙述教学内容在实践应用中的感想,或延伸至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以此实现医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强化建设。

第6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许多面临着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过硬,在找工作时总是处处碰壁,不知所措。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把握人才需求的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制订阶段化的职业生涯计划。以此来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前期的铺垫。

2.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多元化需求。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校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向。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节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就业率和知名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也就极大地提升了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这恰恰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讨

(1)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首先,高等院校要不断壮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知识。其次,要注重“多师”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提倡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支持他们取得“就业指导师” “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最后,在完善培训机制,良好的能够切实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实现部分教师的成功“转轨”,继而,培养出一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领域的专任师资队伍。

(2)规范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分层次、分方法组织教学。高等院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全程,规范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其课程建设的实用性效果。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校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拟式教学,展开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

(3)推进全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职能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资源体系。该体系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公布搜集,将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有机地联系到一起。通过这一体系,用人单位可以从中招聘和寻求符合企业特点的人才,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第二,就业技能培训体系。该体系重在教授大学毕业生一些必备的技巧,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比如:提供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等内容的培训课程。第三,创业培训与咨询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社会人才需求、自主创业等方面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打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主创业”的服务性平台。第四,就业跟踪服务体系。通过对历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跟踪和反馈信息,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帮助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对于那些成功实现就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邀请他们召开讲座,为大学生提供鲜活的教训和经验。这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路径,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第7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方面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知识,从而巩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与督导》以管理学实务、旅游学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为前导课程,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旅游酒店发展概要、酒店集团、组织计划管理、营销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产品创新、酒店督导技能等为主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学以致用,为顶岗实习做好专业储备,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酒店督导训练的必要性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3490名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考虑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路线”的问询时,有385人不重视个人职业路线,约占11%。数据表明,在加强目标培养和全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路线,使学生清晰专业培养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长的路径,十分必要督导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即为监督指导的人。广义的酒店督导,指酒店的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如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等。狭义的酒店督导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过巡视、观察、预防、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使酒店营业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对下属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经过3~5年的企业历练,顺利成长为酒店主管、部门副经理,相对优秀的学生5~8年成长为部门经理、副总监,充分胜任酒店督导的任务职责。酒店督导是酒店管理的基层有效管理。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养训练,为未来顺利成长为酒店督导岗位的优秀员工,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与督导》的课程体系设计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经过了4轮课程改革,笔者在2009年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的“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武汉会议上交流了“高职酒店管理核心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第四轮改革内容与方法于2014年发表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同时由笔者牵头完成《饭店概论》教材,入围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立项,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近4年多来的实践运用,进行第五轮课程建设新做法和新思考。诚然,同一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实践,但以3~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思考提炼,是对课程建设的交代。近年来,正是“95后”学生走入校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思想、生源结构、综合素养、学习状况等多个方面较之以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适当结合“95后”学生特点酌情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革新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适应“00后”学生的需求奠定基础,是授课教师应当考虑且必须付诸实践的。如表1所示,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分为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4个模块。其中,酒店业态分析包括认知旅游酒店、关注酒店集团、分析酒店建筑与结构布局等3个项目;酒店常规管理包括酒店组织计划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资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资设备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酒店产品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督导管理包括酒店督导技能、西餐厅督导技能等2个项目,在这两个项目里,围绕西餐厅督导实践任务融入自我管理、激励技能、领导协调、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督导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技能。课程执行期间,结合不同学时需求和实际,可酌情把握不同项目的具体应用,如线上线下配合、课上课后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任务活动,达到预定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将课程名称更新为《酒店管理与督导》,意在传承既往的课程建设脉络和经验,强化《酒店管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导”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结构框架,更好地面对“00后”旅游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新时代《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改革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急迫,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新时代,课程改革务必重视网络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载体,绝大多数学校都选用了如超星、点为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类型的手段。优质共享课、资源库数据平台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选择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完善微课、微视频、课程录像、在线案例库、在线试题库、PPT、多维动画等课程素材制作和运用,提高“00后”旅游大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强化项目式课程实践训练

新时代,课程建设务必尊重生源特点变化。有效分析学情,进行生源特点和现状解析,应及时准确掌握“00后”旅游大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设计,突出面对面小组任务的实践性,结合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把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新的意义上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和动手优势,以通过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提高其兴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进持续性课程反思总结

新职教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持续反思总结。旅游高职教师的课程反思显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几月、几个学期)的实际执行,必须有阶段性地反思和总结。有效跟进课程酝酿和反思,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学情实际,及时调整课程侧重、调整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思路、调整授课计划,革新教学手段,融入教师日常从行业企业得到的资讯,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推进课程改革。

(四)推广实用性课程建设经验

第8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一、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因为无法接触到一线生产工作,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知识脱节。即使有实训、实习等环节,但是由于实训设备的落后或者实习环节评价工作不到位,学生整体水平也无法提高。

2014年,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总理明确提出需要利用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方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政策的发展。2015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决定,我国学徒制试点工作会议召开,表示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校企联合育人能力,全面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政策。

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功利性较强

各个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之初,忽视了课程建设的意义,片面将课程作为自身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过分追求课程评审的通过,对于课程的质量、如何实现共享、如何进行课程评价、课程后期维护需要采取的手段以及后期课程使用情况等都不关心。据调查显示,仅有20%左右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还有13.9%的院校从未关注过这些共享课程,更谈不上使用。具体数据如图1

(二)高职院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体制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前期课程建设中,虽然学校联合企业与科研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课程建设和上线,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使用要求不够明确,对适用对象的研究不够精准等原因,并未针对后期教师维护进行明确规定,维护工作也仅限计算机教师的课程共享次数统计,且课程与校内学生的学习关联性不强,与学生的学分成绩等也没有直接联系。

(三)教育内容和资源不够丰富

从现有精品共享可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课程采用项目化模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理论教育阶段,对于课程交互工作不够重视,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律性,且学生无法通过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自身现有学习水平以及今后学习方向。

(四)资源共享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部分高职院校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仅仅用于校内课程评审和申报,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教育资源后期的推广和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很多教师和学生甚至不知道校内开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得申报者的精品课程仅仅围绕课程简介和相关教学大纲展开,至于具体教育课件、教育习题设计方式等不提供下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依然o法得到落实。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

(一)转变课程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教育管理

首先,转变课程建设理念。学校领导层需要对课程进行正确认识,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育水平提高、校级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社会教育发展的意义。

其次,强化课程维护和管理工作。为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水平,学校需要成立专门机构,通过搭建课程平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学录像等,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需要配套专门维护人员,对课程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同时进行针对性课程资源共享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团队素质,引进企业教育队伍

在团队建设方面,首先需要重视教育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考核、教育经验以及基本教学特色。其次,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发挥“双师型”教育队伍的优势,组建校内精英教学队伍的同时,聘任专业的企业教师,或者是校外教育专家,同时加强对教师团队的考核,确保其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团队总体能力结构等符合课程展开要求。

(三)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资源

在教育内容安排方面,课程建设者需要结合“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发展规律,从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技能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内容的划分并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

教育资源的拓展,表现在不同教育环节中网络教育资源以及特色化教育资源等的应用以及教育环节的交互辅助。比如在学生掌握某单元教学任务后,利用人及考核、知识回顾等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针对考核情况实时指导等。

(四)强化课程推广,促进课程应用

为提高课程利用率,学校需要重视课程的推广和运营工作。比如通过评价老师网络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学分评定等,在学校范围内促进精品课程的推广工作。另外,可以与社会上的课程推广单位合作,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等手段展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商业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上企业典型工作技术、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指导,贴近一线生产要求进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能够帮助学校和社会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同时为校企之间展开新型教学项目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EB/OL].http:///details?uuid=f11c87e6-137c-1000-bad4-9bd9a94f2948

第9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0-02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结合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探讨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以期为打造精品课程和采矿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奠定基础。

一、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的特点

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矿床露天开采的基本工艺与设计方法,以及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主要方法与参数设计,为今后从事露天矿山、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内容多且杂。课程涵盖固态矿床露天开采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两部分内容,涉及上述领域的开拓方式、生产工艺、采矿方法和设备选择,主要内容包括露天矿山的矿岩松碎、采装、运输、排岩、露天开采境界、矿床露天开拓、露天矿生产能力与采掘进度计划、露天矿边坡稳定与控制,以及金属矿床地下开拓方式、回采工艺、采矿方法选择与适用条件、矿柱回收与空区处理等,知识涵盖面广,课程系统性差,教学难度较大。二是课程学时较少。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综合了矿山地质学、矿山机械、爆破工程、岩土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还需适时补充有关爆破作用机理、矿山公路铁路线路设计等内容,故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然而,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版教学大纲(2011版),该课程的授课时间由原来的40学时减至32学时,学时少而内容多,这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增加了困难。

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教学。在专业范围内,根据教学需要,将知识体系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每个具体的知识体系即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其载体是教材。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综合性建设,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体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领域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普赖斯知识指数增长模型,到2020年人类知识总量将达到每73天翻一番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这也是提高自身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教师只有将反映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新的教材及课堂讲授中,才能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既涉及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以及每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优化,又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等因素。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更新快,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科学发展前沿的现象,形成开放的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三、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承担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建设”项目,探讨采矿工程专业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应注重将工程素质的要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涉及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课程横向跨度大,其与矿山地质、矿山机械、岩土力学、爆破工程等课程联系密切。在新版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原有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合理保留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原先在讲授“露天矿山爆破”时,需要增加2学时来补充有关炸药基本组成与岩石爆破作用机理等内容,但根据新版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已新增爆破工程课程,因此,在讲授“露天矿山爆破”时,无需重复这部分内容,从而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又如,浅孔留矿采矿法虽在许多小型金属地下矿山仍普遍运用,但其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作业条件差等不足,不符合“安全、高效”的采矿发展之路,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再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向深部延伸,解决深部开采引发的高温、高压、岩爆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适时补充深部开采理论与安全生产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采矿学科的深入认识和思考。

(二)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思想的具体反映,一本好教材是取得出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因此,编写与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载体和改革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教材既要求内容丰富、系统完整、重点突出,并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又要求能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教育。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内容涉及固体矿床露天开采和金属矿山地下开采两部分内容,曾选用教材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大采矿专业要求编写的,不能充分满足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材建设项目,按新的思路组织编写课程配套教材――《金属矿床露天与地下开采》。与现有同类教材相比,该教材是针对煤炭院校本科生采矿教学的特点,适当补充固体矿床露天开采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有关内容;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爆破作用机理、矿山公路铁路线路设计等内容,力求反映近年来矿业领域较为成型的新概念、新成果、新方法,如地下深井矿山胶结充填采矿理论与技术、露天煤矿吊斗铲剥离倒堆开采工艺等。《金属矿床露天与地下开采》荣获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三)明确教学重点。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表面看起来,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实际上这是对教学内容理解不系统造成的。明确教学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重点的确定又必须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的深化和适当的扩展或删减。然而,教材毕竟只是教学中的主要参考书,对教师而言,还要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在熟悉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炼,以最有效的方式将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例如,在讲授金属矿山地下开采方法时,可按照“采场结构参数―采准工作―切割工作―回采工作―采矿方法评价”的思路开展;在讲授露天煤矿大型采装设备吊斗铲时,可引出“吊斗铲倒堆剥离开采工艺”,并通过我国黑岱沟露天煤矿“定向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剥离”实例深入阐述此类开采工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入科研成果。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科研工作是提高和体现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加科研实践来丰富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将反映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新的教材及课堂中,既不会使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枯燥无味,又能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金属矿山地下采矿方法选择时,结合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夏甸金矿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详细论述了选择采矿方法的基本要求、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和采矿方法选择的步骤,收到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露天与金属矿山开采课程的知识点融入科研项目中,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充填采矿实验室在仪器设备上的优势,先后组织本科生参与“全尾砂固结充填胶凝材料研究”、“尾砂胶结充填体自立性能研究”、“高地温环境下全尾砂固结胶凝材料研究”等多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参加相关科研工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明确教学重点、引入科研成果等途径,力争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宏岩,郝东明,胡金凤,等.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 2009(2)

[2]吕永震,王光.创新课程建设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3]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5)

[4]蔡美峰.对本科生教材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