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科学课程资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课程资源

第1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一、农村地域的学科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

首先,处于农村地域的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制定了国家基础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其次,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也是弥补现行教材之缺陷的需要。从课程资源以及时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科学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农村地域的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发开的客观依据

(一)作为新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1.对科学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已有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调查发现:教学评价制度是当前阻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绊脚石。2.专职科学教师力量薄弱。专职教师的缺失导致农村小学科学课的开设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确保。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进修学习,致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出现“不能作为”或“乱作为”现象。3.科学教学条件匮乏。农村小学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必需的科学教学设备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科学教学器材和辅助设备,校内缺少相应的科学专用教室和课程资源库。

(二)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学科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甘做“教书匠”的教育观,科学教师习惯于将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唯一渠道。而事实上,农村工区有着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课程资源,不但有弯弯的河流、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果园等自然资源,也有种类繁多、收集方便、天然色彩、操作性强的乡土文化资源,如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庆典、农家小院,更有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无疑是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特有的天然优势。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一)深入开发教师资源。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科学教师不仅决定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而且基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2.正确认知和使用教材。科学教材是科学调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其中汇集的信息,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很好的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应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和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工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

(四)加强各学科的综合活动的研究,探索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新途径。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十分广泛,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已超越本学科的知识范畴,不少的教学案例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等知识,这说明重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度已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由于综合活动课的课程资源的统领性要比单纯的科学技能训练课更强,其优势是充分利用了其他学科课程资源来弥补科学课程资源的不足,使科学课堂呈现出趣味性、知识性与生活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科学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五)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培养科学志趣的活教材。“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代替的。”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以我对祖国少年儿童的无限热爱,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以我们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来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

总之,在农村小学的学校内部和学校周围,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科学教师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2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实验记录;生本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记录是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要求科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做记录。但在科学课堂实践中,科学记录存在一些“师本”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回归“生本”。

一、科学课记录存在的“师本”误区

1.方案设计――老师包办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科学课,到六年级(小学阶段),四年科学课中,科学记录表全由老师来设计。究其原因教师说三年级学生什么也不会,高年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让他们设计,五花八门,不合理,不全面,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做省事!教师就为了图省事,整整四年的时间中有些老师就是舍不得拿出一点时间来,让学生学着自己来设计一下实验的方案、表格等,或者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想到这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老师的这种包办代替,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圈囿了学生的思维。

2.记录书写――写字漂亮的同学记

在老师们的头脑里科学课的记录等同于实验记录,是做实验的时候用的,而实验记录是上面领导要来检查的(检查各校的实验开设率,就要用学生的实验记录来证明),因而为了好看实验记录全由那些字写得漂亮的学生来完成。在这种操作方式下字写得不好看的同学,就永远没有做记录员的资格,也就得不到相关能力的锻炼。

3.记录内容――看到什么写什么

“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记录而记录”的现象,在科学课堂上经常能见到。记录的目的,就是要把看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因为“好记心不及烂笔头”,你要不赶快记下来,做完实验以后也许就忘了观察到的现象了。记录也只是把观察到的现象、事实记录下来,它忽视了观察者观察前和观察后的心理活动(如五、六年级记录单后可用一两句记录一下实验失误、收获等),忽视了科学记录可以让学生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忽视了活动方案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课记录作为学生“真正的科学书”的内涵意义。

4.数据不同――赶快订正

有些时候,有些小组,由于操作不当,影响了实验效果,导致集体交流时,该小组汇报的实验现象与其他各组大相径庭。老师会采集其他小组的信息,然后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对出现反常情况的小组,也不帮助他们寻找与别组不一样的原因,而是要求他们把不正确的地方改过来,记录下别组观察到的现象,就像老师叫做错题目的学生一样,要求订正错误的作业。这种不尊重事实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形成不诚实,随意篡改数据,凭空捏造,想当然等不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生本”化的科学记录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

1.激发探究兴趣,使探究意识强化

漂亮的科学记录版面设计,丰富的记载内容,个性化的记载方式等,都能促使学生喜欢上科学记录本,喜爱进行科学记录。学生喜欢进行科学记录,说明对探究已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一学期适当组织一次科学记录本的交流展示会,让同伴共享科学记录,老师也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进行评价,用这种师生互评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生成科学记录的兴趣,也就促成了探究的生成。“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以兴趣为基点,它能辐射到探究的许多联系面,学生就会寻根究底,一探究竟,探究的意识会在兴趣参与下,愈来愈强。

2.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记录可以是记录动手之前的预测,可以是记录实验的方案,可以是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现象,可以是记录活动后的结论。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科学记录,引领学生探究全过程。科学记录是一种证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摄像头,它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自己采取的探究方法,如通过科学记录本,可以看到自己运用观察、比较、猜测、假设、思辨等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记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督促学生采取更合理、更理性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成熟化。

3.培养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做科学记录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可从实际来看,个别情况下,有些小组记录时把实验现象想象化,有些小组胡乱涂改观察数据,也有些小组记录单遗失、破损,有些小组不负责任,记录单上有空白等不好的现象时而发生。因为这些小组还没有把记科学记录当作是本组的一个义务,一种科学的责任。又因为他们知道,等到下课了,在老师匆匆忙忙收记录单的时候,随便一交就完事了,过后老师也查不到是谁写的了,老师也没有精力这么较劲。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想法让科学记录“生本化”,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做记录,让科学记录的意义真正实现。那么科学记录就真的能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科学作风了。

三、科学课记录怎样实现“生本”

1.让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的成长记录

如今有些教师把科学课上学生的记录定义为实验报告,学生只是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其实科学课记录不一定只记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过程,可记的很多东西。如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课中、课后产生的问题,课后的延续探究,生活中的发现等,都可以记录下来,甚至科学课记录本也可以作备忘录,或者也可以记录自己的科学心情。也就是说科学记录本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成长记录,记录下学生学习科学路程中的点点滴滴。科学课记录完全可以记录下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让童趣为科学课记录添彩!

2.记录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

在科学课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不仅仅是抄录几个数据或现象,还渗透着相关目的的训练。记录看似枯燥,但它也要求记录者会概括、善总结。因此需要老师引导、指导,提高学生记录的主动性、积极性,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要首先让他们从常规、习惯等方面着手,让学生静静地探究科学,其次让学生知道记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记录能促进探究的生成。

记录的形式,是表格形式?还是填空形式?或者是留白插画形式等等,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在通常情况下学生记的科学课记录,大多以文字为主,而且有时如果教师设计不当,学生记录的文字还挺多的,大段的文字书写不仅耗时,而且降低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设计记录格式、形式、内容等,有意识地让学生少写字,可以通过画图、列表等学生能够接受、喜欢的形式来表达记录,用儿童化的语言、富有情趣的图画等来记录,这样做合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和欲望。

3.注重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记录

科学课记录是伴随着科学探究而产生的,科学探究是全程性的,那么科学课记录也应该是全程的。因此记录的时机是不固定的,它伴随着探究产生而进行必要的记录。学生想问题、反思、讨论、做实验计划等,都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或者说,也应当做记录。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课记录不是课堂作业,更不是做课外练习。

4.注重体现个人能力的发展

把科学课记录狭义地定位于科学实验报告,这只注重了知识的获得,注重了科学结论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也就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无论是教师设计科学记录表,还是学生自己来设计,老师考虑的首要因素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没有获得什么,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把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教师才会时时处处、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机会,给予时间,提供舞台,在一点一滴中把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起来。

第3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存在问题 对策

小学科学课是由以前的自然课演变而来的,所涉及的内容广而杂,教师要了解与科学有关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科学课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学校在这方面加以配合,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一、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内部硬件资源不充分

一是教师在讲课时就是一支粉笔和一本科学书,没有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学起来困难;二是没有实验室给师生创造科学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是学到理论,没有亲自动手感受科学带来的神秘感。

2.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学校设有实验室和科学课教室,但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禁止学生使用,实际上只是为教师开设,便于教师搞实验或做其它工作;有的教室就是空着的,浪费了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忽视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的丰富资源

多数教师上科学课利用的课程资源局限在班级和学校,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时候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而新的的环境里学习科学。

2.忽视网络和各种媒体资源的利用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对着书本讲解,时间长了学生是无法认真听讲的,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不应怕学生与网络和媒体资源接触过多而有不好的影响,让学生看看科学视频,这种直观感受会比学生听教师直白描述理解得更深刻与透彻。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教师不是专业学习科学的教师,他们所学的专业几乎和科学无关。学校聘请的科学课教师都是现学现卖型,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还有些教师还要担任其他教学,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培训,不能不顾正常的教学安排。

二、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小学科学课在学校不受重视

1.不注重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科学时讲理论,缺少让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或者形式化的老师做学生看,教师不在意学生动手操作。科学的素养是在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过程中慢慢行成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2.学校对科学课的资金投入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重要一项资金投入。科学课的课程资源短缺就是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学校的资金运用到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中,没有富余资金拨给科学课使用,使科学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处于不利地位。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制度不健全

1.国家的政策

政策写明教师有权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在这过程中给予有力的保障和适当的表彰。但是政策执行的不够彻底,国家不支持,学校就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教师的自主权实际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2.教师的培训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多数不合格,对科学上的知识研究不深,不会上科学课。一些学校稍微有些先见之明,对科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效果也不明显,培训内容杂乱无章且不成系统,培训方式和观念陈旧,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

三、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摆正课程资源观

1.学校提供合理的环境

学校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有选择性的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还要积极保障教师自由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利,为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给予他们思考和实践课程开发的空间,加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

2.教师加深开发的意识

课程资源不只是科学教材,不只是教师所教的那些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静态的、动态的等等,把这些资源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应用,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为教学做贡献。

(二)完善各种制度

1.完善科学管理制度

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构建现实和网络的课程资源宝库,有专门人员负责,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记录及评估,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这些资源。

2.及时评价和奖励

鼓励教师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整理起来报给学校,让学校经过审核尽快满足教师的要求,使这些资源不是空谈,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

(三)挖掘人力资源

1.校外人力资源

家长是重要的校外人力资源,他们是最了解学生和最方便帮助教师的人。有些家长有能力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条件。

2.学生是资源主体

一切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是为了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应该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利。教师是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是资源利用的主体,二者相互促进。

(四)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资源

科学资源遍布网络和媒体,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去寻找合适的科学资源供自己使用,上一些专门的科学网站查找资料,不要受到网络不好现象的诱导;科学媒体资源也很多,教师布置学生看一些科学节目,看过后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丰富知识。

第4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一、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地方存在的课程资源的总和,即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根据农村地方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形式,可以把地方科学课程资源分为:地方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地方人文科学课程资源、地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

(一)开发农村自然课程资源

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课程资源。小学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小学生学习科学多从观察开始,再回到自然之中。因此,关注农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把它纳入科学课程资源库,应成为科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植被课程资源。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多样性;通过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尝试编制校园植物检索表;创造条件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建立小型植物园、动物园、气象园、观天园等;让学生根据农村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来决定当地绿化树种的选择等等。学生从自然中学习知识,能够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2.水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农村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农村开发利用河流湖泊的方式(发电、旅游、灌溉、航运)等,这些也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之一。

3.气候课程资源。农村的寒来暑往、草木荣枯、鸟兽迁徙等自然现象,阴晴风雨、降水变率、光照多少、气温分布等气候和气象要素的资料,也属科学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云和雨》的教学,若结合学生对农村气象要素的体验来教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地形课程资源。山区学校可利用山地特点来认识各种类型的山地地形、山区开发与矿产开采、林果生产、旅游开发、交通通讯建设等的关系。

(二)开发人文课程资源

各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水平、民族构成、人口素质、风俗习惯等一般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往往又都带有农村当地自然环境的烙印。这些人文差异构成了各地区在课程资源方面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也正是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势所在。

1.民俗资源。农村各地的风味小吃、服装服饰、民族建筑等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调查当地民俗演变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可以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地方曲艺、手艺、杂艺等。这些民俗也往往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是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

3.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名人住宅、古代建筑、古战场遗址等都蕴涵着当地自然环境演变的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引入科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社区课程资源

农村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农场、田园、动物园、植物园、高新企业、科学试验基地、科技工作者、科技场馆(农村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培训中心、农技站)、社区离退休人员等。

1.科技场馆。科技场馆(农村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培训中心、农技站)作为一种重要的农村社区文化资源,了解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理解,对科学课的教学起辅助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当经常带领学生参加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

2.科学试验基地。农村社区中,科学试验基地中的科技人员众多,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可与社区的科学试验基地单位建立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开设讲座,设计研究性课题,或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活动等。这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离退休的专家学者。农村社区的离退休人员中有不少是科技方面的专家学者,聘请他们担任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或科普活动,邀请他们来学校做学术报告,都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科学的了解,促进学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二、整合农村地方资源,教活小学科学教材

农村的天地如此广阔,科学课不应当被压缩在狭小的书本上,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教师在实施中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农村地方资源,教活科学教材。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追求鲜活

《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实施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民族的差异,在教学要求和安排上要具有弹性和个性。科学教材也鼓励师生对农村当地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展开观察和研究,不拘泥于课本所提供的案例,鼓励科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案例进行调整和修改。综观各版本的科学教材,教材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提供的资源都是共性的、大众化的,城乡和各地的差别很难体现。这就要求农村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自然生态状况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对现有的教材内容加以调整、修改、充实,要有效地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贴近农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并能够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素材,生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究。

(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力求亲历

科学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体验科学的过程。教师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历科学的过程,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一个个典型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观察、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学中仍然突出知识信息的单向传递,忽视师生互动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那么,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新课程教学观也就无从谈起。

(三)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凸显归真

科学课的实施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和“学”的归真。这就要求执教者不仅要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上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更要在组织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的结论和信息,主动把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在实验前要求过多,或把现成的方案、程序、方法安排妥当,束缚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既定要求去重复完成,包办越多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属于自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提问、研究和总结,使学生对农村现实的自然生活产生兴趣,具有真正的内在动机去观察、探究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从而真切感悟到科学是生活的科学,是自己身边的科学,是促进每个人发展的科学。

第5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第6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程资源;隐性资源;整合;科学素养新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基于此教师应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种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使学生亲历一个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切实构建科学素养探究式新课堂。

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整合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相关经验,就如何构建科学素养探究新课堂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整合本学科教材资源

(1)自由组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现成课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本从会变化的米饭、淀粉和碘酒中,寻找淀粉的踪迹,并制作神秘信件四个部分进行设计,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样的环节设置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在达成教学目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对课本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设计成“展示神秘信件、探究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读取神秘信件上的信息、寻找淀粉的踪迹、课堂总结”五个部分。通过探究,让学生自行发现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道碘酒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化学变化”的认识。调整后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将教材去繁化简,贴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积极拓展。教材不只是课本,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材资源的“再创作”。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OK吧”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形式的科学实验活动室,把活动内容制作成可自由观看的展板,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教学精神。在开展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校园OK吧”里的“螺旋桨电动车”和“水下螺旋电动船”这两个实验,指导学生利用螺旋桨高速转动来产生反冲力推动小车前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反冲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的形成。

二、依托学科优势,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小学科学课程也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小动物”,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蜗牛,并交流探究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又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趋势。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n“月相变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月相变化,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展示月相变化,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初一到十五的日期及月相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情况对黑板上的月相图作出排列。如若只靠多媒体展示月相变化图,学生对月相变化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理解。因此,从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学科属性来看,整合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可使课程的三维目标完成得更加丰富饱满,对构建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锦上添花之用。

三、发掘隐性资源,促进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学资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承载着积极的辅助作用。但隐性教学资源所具有的隐蔽性、弥散性、依附性等特点,往往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并整合科学教学的隐性资源,对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打造“内隐学习”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打破砂锅――挖掘问题性资源。许多时候,小学科学课堂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挑战性,是一个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从搜集整理客观信息到分析客观信息并提出假设,再到制订探究计划,最终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如,在“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类工具(筷子、开瓶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开瓶器使用起来省力,筷子用起来费力呢?”接着请学生针对问题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费力。看似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不起眼小事,就成为我们难得的科学教学隐性资源。实验中蕴含着许多问题,值得学生思考:“为什么杠杆类工具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既然费力为什么还要使用呢?”面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正是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所在。

(2)因势利导――挖掘情境性资源。情境性资源就是运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信息的暗示。例如,在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中的“运动起来会怎样”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带领学生一起做健身操,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起来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时候,由于刚运动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适度展现一些气喘吁吁、无力说话的情景,这可能会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也正由于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运动时心跳次数增加、呼吸增加、比较容易气喘等这些特点。等到教师说话比较平稳后,又可以适时提出:“运动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学生就能想到合理的休息。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将科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课堂中,展现了课堂中情境性资源的重要性。

(3)靠山吃山――挖掘背景性资源。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生成隐性资源的重要情境,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上产生出不同的隐性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最具有挖掘潜力也最容易达到教育目标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学校的资源局限,忽视了那些在身边的、平常的资源,使得课堂上出现“人为资源而存在,而不是资源为人服务”的现象。笔者在开展“宇宙”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堂上有的学生父母都是大学天文学专业的高知分子,学生在小时候就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观科技馆和使用高校天文器材,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天文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学生有时甚至能比教师讲述得更为详细、生动。因此,用好背景性教育资源,不仅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将这种科学氛围延伸向课外,增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氛围。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整合有益于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教 师应提高意识,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Margolis,Eric.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88.

第7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史 课程资源 科学素养 科学本质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科学教育工作者中的认同。科学史独特的教育教学价值在于: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的方向。但目前教科书的编制没能有效地反映科学史的真实情况,教材中的科学史多是科学家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一些简单的故事,这并不能给学生学习科学带来多少实质性帮助。要真正理解、领会科学内涵及科学思想,必须从科学家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上分析引入,也就是沿着科学发现的足迹从思维角度重新进行展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指人们对知识的识记、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能力。因此,科学素养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特质。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四方面。

科学史除了能提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都提供很好的载体。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挖掘史料资源,激发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回溯科学发展的历史,发掘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史料导入新课,能增加科学的故事情节和人文韵味,增强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强烈求知兴趣。科学史料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但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的思维,往往给科学故事增添了许多的神秘色彩,如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故事实质是对科学思维的误导。科学教学必须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度的思维分析,借学生对科学故事好感激发其原始的求知欲望。

上课开始,直接演示某一科学现象或针对某一现象介绍科学史上不同科学家的观点,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向学生揭示这些科学现象最好是利用科学家在历史上的经历。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学生了解科学史实,利用科学史料进行探究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

在讲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直接利用羽毛和小球进行落体实验,从小球运动的比较快的事实中,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的速度越快。这一观点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伽利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发现这是错误观点。推理过程是,他用一根绳子把质量不同的石头联系起来,那它们将以什么速度下落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们的质量是两块石头之和,所以下落的速度也是两块石头之和。可是用绳子联系起来的两块石头又毕竟不是一块石头,大石块下落速度快,被小石块拖了后腿,所以速度减慢,而小石块下落的速度有所增加,很快两块石头都以相同的速度下落,这个速度是两个石块速度的平均值。两个大相径庭的结论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中推导出来的,可见这种观点是不足信的。

科学史中的许多事例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的资源,在大气压强中可以介绍托里拆利请教老师伽利略对“自然界害怕真空”的观点;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思考,发现植物的尖端可能存在着影响植物生长的物质;巴斯德对伤口感染引起的对微生物的思考。通过各种生动的科学史例,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二、发掘科学史料,强化科学思维过程

科学给人以知识,而科学史给人以智慧,科学史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智慧。正如布鲁纳说,“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对于相关的科学史料直接向学生介绍:(1)历史上科学家对这一现象研究观点;(2)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不同观点,以及能说明的实验事实;(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实验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制约性。科学的发展史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不断总结前人基础上的发展,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理论修正(建立新的假设)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的思维过程,发掘科学史中的思维深度,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理清原子结构的发展史的知识脉络:道尔顿的实心模型―汤姆生枣糕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有核模型―玻尔电子云模型。

1.道尔顿的实心模型

道尔顿在思考物质组成时,提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用他的话来说,“我是选择用原子这个字来表示这些终极质点,而没有用质点、分子或者任何其他小的称号。因为它更容易表达出它的意思,它本身有不可再分的含意,这是其他名称所不具有的”。实际上在这里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一个不能再分的原子模型。

2.汤姆生枣糕式原子模型

实验事实:由于科学实验的技术进步,汤姆生在1897年发现了任何物质和原子中都有带负电荷的电子。

思维过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既然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有带负电荷的电子,显然原子内部肯定还有带正电荷的一种微粒。这和道尔顿提出的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是矛盾的,通过这一实验事实说明原子实心模型是错误的。

新的假设:提出了面包葡萄干(西瓜模型)结构的原子模型。

电子的发现是科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的事件。从电子的发现入手,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认识的开始,证明道尔顿的实心不可分的原子模型是错误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乐趣,然后给出通过探究将“汤姆生的发现”转换变成“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3.卢瑟福有核模型

由于实验技术进步,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09年,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事实:1909年,卢瑟福用α粒子来轰击原子内部,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超过90的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完全反弹。

思维过程:如果用α粒子去轰击汤姆生模型,是不可能出现反弹现象。从质量上分析电子和α粒子分别类比于泡沫球和胶木球。用胶木球撞击泡沫球路径不会改变,要使路径发生改变只能是撞击质量较大的铅球,从实验的结果看,原子内部可能存在着质量较大的微粒。由于大部分的α粒子直线前进,只有少数的发生偏转,说明质量大的微粒所占的空间比较小。依据这样推理,原子中间有一个质量很大、所占的体积却很小的微粒,而电子在周围环绕着。这样的模型和太阳系的模型有着类似之处,于是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用卢瑟福的原话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事件,这就像你对着卷烟纸射出一颗15英寸的炮弹,却被反弹回来的炮弹击中一样不可思议。”一边是恩师的理论,一边是千真万确的实验事实,经过长时的思考,怀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精神,1910年底,卢瑟福终于作出决断,放弃汤姆生模型,承认原子有核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的假设:原子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如单纯从知识传授角度,这一知识可能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但分析科学观点的形成过程,思维解决方案,可能在课堂上花费45分钟,学生也难以领悟。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传授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重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能急于求成。

目前对科学史的教学往往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如在学习电流的磁效应时,往往通过用奥斯特实验就马上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其实1820年7月,奥斯特公布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思维过程。他用一根白金丝把伏打电池的两极连接起来,当导线通电时,旁边的小磁针就转动了。当时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电流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流动造成的干扰,于是在电流和小磁针之间用纸片隔开,发现小磁针还能转动,排除了空气流动的原因,让导线转动180°小磁针也会转动180°。当导线放在小磁针的下方时,小磁针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此说明小磁针的转动的确是由导线中的电流引起的。

从奥斯特的思考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存在着只强调得出的实验结果的弊端,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对过程的分析没有有效地发掘。发掘科学史中的思维资源,是对科学思想最好的诠释。让学生在认知思维上深刻认同科学家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思维活动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将导致教学活动的表面化,缺乏深刻性。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拓展史料情境,充实科学方法内涵

1.阿基米德的转换法

在分析阿基米德定律时,除了注重讲解浮力发现史外,还要从科学方法上进行拓展。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思考如何鉴别王冠的含金量时,从洗澡浴缸向外溢水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质量相同金和银的体积不同,当将它们放入水中时,溢出水的体积也不相同,由此归纳出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规律,把物体受到的浮力转换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从阿基米德的思维方法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果直接处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等价地变换为我们熟悉的另一个问题去解决,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量的方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被测量的量例温度、电流、电压、磁性的强弱、压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测出的。温度不可以直接测量,将温度转换成液体受热膨胀来观察,根据液体液面的高度变化来衡量温度的高低;磁性的强弱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以借助磁性的作用效果来反映,通过磁铁吸引小铁钉的多少来确定磁铁的磁性强弱;空气看不到,摸不着,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是微观世界,不能确定它的运动状况,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

2.伽利略的理想化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认识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观念两千年,这一凭直觉的生活经验,被看成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结论。伽利略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停止推力作用后,表面越光滑木块向前滑动的距离越大。假设所有的摩擦力都被理想化地消除,木块就会沿着直线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由此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物理原理,即维持物体的运动速度不需要力,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产生,更是一个观念性的思想突破,是理想实验这一科学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究上的真正开始,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人类智慧史上的重大飞跃。

初中科学中除了牛顿第一定律用到了这一理想化方法外,在探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时也用到了这一方法。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低,由此推理,若空气越稀薄,则声音更低,没有空气则不能传声。而为了描述磁场中的磁性强弱和方向,则引入磁感线概念。

3.法拉第的逆向思维法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就意识到,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他并没有退缩,坚信“电和磁是一对和谐的对称和统一现象,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也一定能生电”。在1822年法拉第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因为对产生电的方法感到不满意,因此急于想发现电磁及感应电流的关系,觉得电学在这一条路上一定可以有充分的发展。”他做了各种的实验,把磁铁静置在线圈内,没有电流产生。他又改用大的磁铁,多次改变导线与磁铁的位置,仍然没有电流产生。又不断替换各种形状的磁铁,一直都未能成功。实验断断续续地经历了10年时间,不知经受过多少挫折,他终于在1831年10月17日,获得了成功。

科学史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有假设法、发散思维法、创新法、建模法、实验法。再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引入科学史实,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难以从单纯讲授中理解,需要不断体验、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科学史中的鲜活生动的素材为这一教学提供了大量资源。科学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发展史不仅记载着科学知识的一步步重大进展,而且反映着每一进展中人类为之所做的努力,历经艰辛付出的代价、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等。

法拉第为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花费了十年时间。同时,在英国皇家学院实验室,沃拉斯顿也在紧张地做着相同的实验,但他却没有能成功。用法拉第老师戴维的话说:“仅仅是因为仪器出了点故障,实验失败了。他没有继续探索,否则沃拉斯顿将成为电磁感应现象的最早发现者。”而在1822年,安培做过这样的实验:把铜质多匝线圈A固定在绝缘支架上,把另一单匝线圈B用细线悬挂起来,两者在同一平面内。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被安培忽略:A线圈接通电流的瞬间B线圈动了。遗憾的是,安培没有对这一细微的现象进行观察,错过了发现电磁感应的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时刻努力、锲而不舍的人的。用活生生的事例去感染学生,用科学家的精神同化学生的心灵。用巴斯德的话说即是:“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

科学精神就是敢于追求真理,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和顽强,尊重客观世界,具有怀疑的态度、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科学精神是探索知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黄网官.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物理教学,2008,1.

[3]王丽娜.生物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2004,1-2.

第8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科学是我园的特色之一,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已有九年之久,2003年成为常州市首批江苏省“做中学”课题研究实验基地,2006年成为省“十一五”课题《幼儿科学探究生活化、系列化研究》的子课题单位。2007年开始进行常州市重点课题《生活化、系列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2010年3月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10年又进行了武进区级课题《组织开展幼儿科学小实践的探索研究》。正式出版了《幼儿“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本土化科学教育活动》两本专著。长期跟进的科学研究,使老师们的科学教育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我们感悟到:我们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这些孩子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益于幼儿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架构本土化幼儿科学教育特色课程。

二、课程设置方法

1、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并进

我园以新《纲要》为基础和指导,主要参照江苏省编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同时结合我园特色教育课程,实施课程园本化。我园的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见表一)。

2、量化本土化科学特色课程具体落实标准(见表二)。

三、具体内容实施

1、系列案例的实施

(1)正规教育活动与非正规教育活动相结合。在本土化科学课程中,系列化案例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才能完成。例如在中班系列案例“小鸡”中,“小鸡长什么样”、“我给小鸡起名字”、“猜猜哪只是公鸡,哪只是母鸡”、“小鸡喜欢吃什么”、“给小鸡制定食谱”等活动都是采用的正规集体教育活动,但在喂养小鸡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如教师和幼儿一起建造小鸡的家,幼儿自主喂养小鸡并进行记录,讨论周六周日小鸡怎么办,周六周日幼儿轮流把小鸡带回家照顾,并进行记录等等。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在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活动中亲历探究,获得科学饲养小鸡的经验,促进孩子科学观察、动手实验、语言表达、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2)连续探究与周期性探究相结合。关于植物或动物观察的系列化案例中,因为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变化有时比较明显有时比较缓慢,因此可以采用连续探究和周期性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2、自然角观察的实施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可以使幼儿了解自然世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班老师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水平和认知特点,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设置在室内自然角、室外种植园、室外饲养角中,并认真指导幼儿进行自然角观察记录活动,对植物、动物、非生物(如土、石头、沙、种子等)进行探究。为了使自然角观察探究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我们要求老师在期初制定观察预案,期中进行指导开展情况交流,期末进行成果交流。

3、家庭亲子小实验的实施。

第9篇:科学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园本课程;自然环境;幼儿园科学领域

引言

现如今在幼儿的教育道路上,许多幼儿园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有关自然的科学教育课程,可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存在诸多问题。基于自然环境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幼年儿童对于科学的热情,使他们成为适应未来快速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一、激发幼儿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然环境对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幼儿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更容易对没有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从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好奇心越强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因此身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一点,正确认识到好奇心是探索一切问题的源泉,利用幼儿这一心理从而带领他们进行探索,举办趣味的活动。

例如,举办《种下种子,收获果实》的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1.准备工作

准备足够的玉米种子,孩子们所需要的园艺手套,铲子、小铁锹、水桶等工具,事先清理活动地点。

2.活动顺序

由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发起现在是什么季节的问题,引导幼儿说出春天以及春天的各种特征,之后通过激发幼儿对于“农民”这一职业的好奇,启发幼儿说出种植玉米的步骤,然后在种植活动开始前交代相关要求。

3.活动进行

首先教师亲自演示种植的步骤,挖坑放下种子,培土,最后浇水。幼儿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种植,引导幼儿模仿动作。教师应当在活动开始前交代应当注意的问题,活动开始后将幼儿分为3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带领幼儿定期浇水,施肥。教师在活动进行中全程监督,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此次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从季节引导到种植,充分体现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并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技能。在传统的幼儿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导致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听课效率低,而自然环境下的孩子通过探索,掌握了科学技能,在活动课后还可以延伸到许多东西。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幼儿园科学领域的知识融入到自然環境中,让孩子们接触自然,从而学到科学知识。

二、完善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制度,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通过正规、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环境讲述科学知识的能力。基于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足以满足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们自身也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探究,在幼教之路做得更好。

比方说,由幼儿园实际开发而进行师资互动式培训,让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领域的教育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评价;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了解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疑惑,针对这些疑惑,师生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询问孩子们的想法,针对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集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开展园本培训不同于外出培训,它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了解到自己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改正,也可以让幼儿园认清在自然环境下的科学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来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实力,来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开发资源多样化

幼儿园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时,还应当把家庭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通过家校互通的模式,引导家长作为孩子们在家的“老师”,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进行探索。

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定期举办的以幼儿园科学知识为主题的讲座;也使用线上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进行直播讲座,这种方式不但节省了家长的时间,也让他们更便捷地参与进来,从中了解“向日葵朝太阳开”、“空气有质量”等趣味知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周末带孩子回到乡下,探索麦田等,使整个家庭参与到探索自然环境中来,让家长们知道,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然环境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家长对幼儿科学课程的畏惧感降低,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四、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评价科学化

除了幼儿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当让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去,在科学课程评价中,要综合考虑幼儿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体验;教师是否获得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评价主体各方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是否满意。

例如,在每次科学活动结束后,邀请孩子自己积极的表达出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最直观的感受,了解到的科学知识;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科学课程中来,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去。一个科学的,全方位的园本课程评价系统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等,从课程开始前一直到园本课程结束,对园本课程本身进行科学的、周期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