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吞咽障碍康复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吞咽障碍康复方法

第1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其中3例为门诊,6例为住院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41—68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周。临床表现为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发音困难,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天突。伴有半身不遂者,均加刺臂臑,曲池、手三里、 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三阴交、太冲等穴,常规针刺治疗。

操作方法:采用0.30㎜×40㎜毫针,天突穴针刺时令患者无枕平躺于床上,沿胸骨柄后方贴骨面刺入2-2.5寸,行呼吸补泻法之泻法1min后出针,余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痊愈(吞咽障碍完全消失)6例;有效(吞咽障碍消失,偶有呛咳)2例;无效(吞咽障碍症状存在,胃管不能拔除)1例。总有效率为80%。

4 典型病例

患者文某,男,56岁,工人,于2011年8月9日脑卒中住院。主症:吞咽时有梗阻感觉,间隙性的口及咽部疼痛,饮水呛咳,鼻饲营养。病史:7天前因脑干受损到急诊科医治,病情平稳后转到针灸科施治。现半身不遂,吞咽障碍,按上述方法每天针1次,针2次后感觉症状好转,仍有呛噎感,针5次后即可进食黏稠食物,针10次后能自行进食,遂解除胃管。

第2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吞咽困难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道上括约肌或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障碍。饮食摄取就是在口腔咀嚼食物后,经咽部送入食管的一连串运动,是以维持人世间的生命为目的的本能性活动。不依赖于鼻饲而用自身的口来摄取食物,品尝滋味,对于患者而言是证明活着的活动。所以康复师要提高患者的生存愿望就必须努力改善其食物摄取机能。另外,口腔及咽部也是构音器官的一部分,所以食物摄取机能的改善也意味着为良好的构音运动而做好了准备。

近一年来,我科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开展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系我院一年来脑卒中住院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头颅CT证实。从发病后1w即开始进行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3d。

1.2 评价标准:根据洼田提出的对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经饮水试验初步筛选后,从康复角度对参与吞咽功能的咀嚼肌、舌肌、咽喉肌的能力给予评价(表1)。

1.3 康复方法

1.3.1 康复训练:①使用棉签醮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及侧方吞咽动作;②用压舌板来刺激或阻抗舌运动,做舌操,即舌前伸后缩、舌左右摆动及反复紧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龈,逐渐增加舌肌的力量;③进行咀嚼肌、颊肌的训练。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缩腮、突唇、展唇及张口闭口咬合动作;④利用吹气球、吹水泡及冰刺激后发短而尖的“啊”来刺激软腭上举。

1.3.2 低频电刺激:在环状软骨两侧下方,喉返神经体表投影区域,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治疗仪(频率

1.3.3 摄食训练: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倾约20°,颈部稍微向前弯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2]。如不能坐起者,采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肩部略垫起,使患侧高于健侧。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即密度均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如豆腐脑、果冻、蛋羹之类。进食时先少量而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之后让患者发“啊”听音质清晰,确定食物全部咽下再行进食。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同时注意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 结果

吞咽功能达到Ⅰ级属完全恢复;由Ⅲ或Ⅳ级提高到Ⅱ级属基本恢复;由Ⅳ级提高到Ⅲ级属有效。30例吞咽功能障碍者经过10~35d(平均23d)的康复训练,舌肌由Ⅱ级提高到了Ⅰ级者9例,由Ⅲ级提高到Ⅰ级者13例,由Ⅳ级提高到Ⅱ级者8例。咀嚼肌及颊肌能力由Ⅲ级提高到了Ⅰ级者12例,由Ⅳ级提高到Ⅱ级者10例,由Ⅳ级提高到Ⅲ级者8例。咽喉肌能力由Ⅲ级提高到Ⅰ级者12例,由Ⅳ级提高到Ⅱ级者6例,由Ⅳ级提高到Ⅲ级者12例。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多由真、假球麻痹所致,是由于舌、唇、颊及咽部的肌无力使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和搅拌成为食团送到咽部,软腭麻痹和喉口遮盖不严,常造成食物或液体进入喉口而引起剧烈的呛咳,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当有下列症状时均需考虑是否有吞咽困难:精神症状异常,明显的构音障碍;流口水重;进食时咽不下,经常呛咳;吃饭时间延长;其他原因不可解释的体重下降。经过吞咽功能的系统训练,当食物达到咽部时可以反射性地将食物咽下而进入食道。由于吞咽功能的改善,使患者精神状态得以改善。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也增强了信心,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脑卒中患者的最终康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小华.经皮喉返神经电兴奋治疗脑卒中后延髓麻痹.中国临床康复,2002,9:31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

第3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第4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

1.1 针灸的早期介入 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症期进行,而且目前有一些学者仍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持否定态度。现代医学认为,早期针灸干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脑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

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王桂荣运用快速针刺治疗早期中风(发病2d~15d)所致偏瘫,总有效率达94.4%。庄琴认为按辨证取穴,结合穴位局部解剖学特性,早期介入针灸疗法,能提高中风康复治疗的疗效。刘孔江以临床医疗实践的循证医学佐证为依据,认为针刺应当早期介入中风重症监护病房,早期针刺介入能够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的增强以及血糖的供应增加,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通过改变外周刺激的输入,使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可塑性重组,激活大脑固有的神经通路。齐宇等在中风发病的超早期(3h)运用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廉全荣认为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具有扩张血管和加速血液运行,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组织损害的作用;同时针刺有促进纤溶系统活性增加,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

1.2 按摩手法的早期介入 早期按摩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中风病人出现关节僵硬、行动迟钝是最常见的体征,通过推拿按摩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改善关节部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使关节功能逐步得到恢复。陈小萍对60例病人人院当天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研究组施于按摩疗法和肢体被动活动,对照组单纯肢体被动活动,结果中风偏瘫病人早期介入穴位按摩对肌力提升有肯定作用。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进行,为了比较对中风病人早期和晚期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于君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

1.3 其他物理治疗的早期介入 仪器的早期介入也对中风的康复具有影响。赵留庄等在中风发病3d内运用神经康复理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此外,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人等,这些理疗方法的早期介入也为中风病人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运动治疗的早期介入

运动治疗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职业劳动及工艺劳动训练等,目的是让病人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吴纯慧等对60例中风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包括保持患肢处于良肢位,局部按摩,主、被动运动,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结果显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偏瘫肢体的经气运行及刺激神经末梢,能够避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锻炼还能增强心肺的功能,维持活动性,增加机体的耐力。毛玉容等采用早期物理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临床早期人选指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昏迷量表(Glasgow(xytl3a scale,GCS)评分≥9分。运动训练包括早期床上处理、床上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床上翻身及移动、卧-坐-站-立位平衡、步态训练等。结果证实早期物理治疗对病人躯体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特别在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积分提高较多。杨锦媚等认为,在病后第4天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病人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对促进中风病人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才开始康复疗法者,并减少废用综合征和住院时间。

3 言语和吞咽治疗的早期介入

如果病人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呛咳,就需要言语和吞咽治疗。对失语病人施行语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说话能力。

郝云等对失语症病人进行早期(从病人人院开始,一旦发现有失语症状,即刻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高原对122例老年脑中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早期(入院2d~7d)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4 情志护理治疗的早期介入

中风无论是形成原因还是临床表现都与情志因素密不可分,调畅情志在中风病人的治疗中必不可少。顾雯霞运用心理干预改善中风(中经络型)病人的心理障碍,发现干预组无论在抑郁心情、焦虑心境、睡眠及认知功能障碍、绝望自卑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二者差异显著。

情志治疗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

5 各种康复方法的综合介入

传统观点认为中风急性期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进展为重点;而理疗、运动疗法等是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康复治疗,指病人如生命体征已经稳定,意识清楚,疾病不再发展,48h以后就可开始。日本东京大学康复医学上田敏教授认为从急救时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国内也有主张入院当日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

胡玉英等对急性中风及早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即通过中药治疗、针刺、心脑血管治疗仪、中药穴位烫疗、康复训练等不同角度协同治疗,能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残程度,且与单纯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相比优势明显。

6 结 语

第5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困难;早期干预;综合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6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onset time of swallowing therapy on recovery from dysphagia following strok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 who due to acute stroke in the first time and concurrent dysphagia disease from April 2012 to December 2014 in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group A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3 days after stroke (n = 36), group B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2 weeks after stroke (n = 36), group C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1 month after stroke (n = 36). And then 3 group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n 3 days, 2 weeks and 1 month after stroke respectively. After 2 months,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the levels of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swallow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Results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of grade Ⅰ and Ⅱ in the group A and B was more than the group C,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showed that, three groups presented the reducing of oxygen satur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P > 0.05).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of group A was 5.56%,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B (16.67%) and group C (38.89%),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dysphagia in stroke have more effective effect in recovery from dysphagia.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Early intervent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处于消化第一阶段的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与调节的口咽部神经肌肉运动。吞咽动作的完成涉及到大脑的多个领域的一系列自主和非自主肌肉收缩运动[1-2]。口咽吞咽困难是一个在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发病率为45%~55%,但由于不同的研究所采用的吞咽困难定义、评估吞咽功能的起始点及方法、脑卒中类型的不同而导致脑卒中后口咽吞咽困难发病率报道不尽相同[3-5]。吞咽困难会加重脑卒中患者的医疗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焦虑等社会心理及经济负担[6-7]。因此,临床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困难问题的护理及治疗工作。但目前关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干预治疗的起始时间在不同的报道中不尽相同。一些报道建议脑卒中后的7 d之内开始干预治疗,持续4~6周[8];或者24 h内开始进行干预治疗,持续3~6个月[9-10]。为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的干预起始时间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恢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及治疗由脑卒中引发的吞咽困难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且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63~79岁,平均(67.27±6.92)岁。纳入标准:①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且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存在与脑卒中相关的吞咽困难症状[11]者。②意识清醒且能够自主坐立或者站立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及意识不清者;②有口咽部吞咽功能异常病史者;③合并肺部感染或者肿瘤等疾病者;④不配合治疗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干预治疗,即脑卒中3 d后干预治疗(A组,n = 36),脑卒中2周后干预治疗(B组,n = 36)与脑卒中1个月后干预治疗(C组,n = 36)。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按照干预治疗的起始时间不同而分别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干预治疗。同时,康复医生根据患者吞咽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从进食流质、半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到进食固体食物。基础训练主要内容包括:①舌部肌肉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部各部肌肉训练,如舌尖部依次抵住上齿腭和下齿腭,舌体尽量前伸,上翘舌尖;外展口角,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摆动舌头;行咬合-放松牙关活动并按摩面颊部。②咽喉部肌肉的训练:指导患者充分进行头颈部各个方向的转向运动时行吞咽动作;同时,以康复医师行吞咽动作为示范,让患者重复动作。③进食训练:辅助进食、食物性质(大小、黏稠度、温度、味道等)的调整。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干预2个月后,分别对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洼田饮水实验分级与血氧饱和度)进行评估。吸入性肺炎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洼田饮水结果依据日本学者洼田俊夫关于饮水实验的标准进行分级:实验开始前,需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饮水时间)喝呛咳情况。饮水时间1~5 s者为Ⅰ级;饮水时间>5~10 s者为Ⅱ级;饮水时间>10~15 s者为Ⅲ级;饮水时间>15 s或不能咽下者为Ⅳ级。实验重复2次,记录用时最短的时间。若患者饮水时间为Ⅰ级或Ⅱ级,则可以去除鼻饲管进行正常饮食[12]。

采用Mindta Pulsox-7脉冲血氧定量仪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具体方法为:实验开始前,患者端坐,将探极置于食指上,记录基线值。连续测定饮水实验期间和此后2 min的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最大值与最小值,间隔1 min重复2次(如果血氧饱和度降低≥5%则不再作吞咽)。分别于吞咽期间及吞咽后2 min观察患者咳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Cochran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及脑卒中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患者饮水实验情况

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与B组中Ⅰ、Ⅱ级者多于C组,而Ⅲ级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三组患者饮水期间及饮水后血氧饱和度测定情况

三组患者均在饮水实验后表现出血氧饱和度降低,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三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

A组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5.56%(2例),均较B组的16.67%(6例)及C组的38.89%(14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13]。尤其是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还容易引发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同时又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4]。Sharma等[15]报道称,脑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与吞咽困难的相对危险度为2.6,提示吞咽困难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常见的评价方式有:①基本检查。与吞咽有关的临床表现及口咽部功能、摄食吞咽功能评价;患者全身状态、意识水平、脑高级功能等等。②洼田饮水试验。常作为筛查试验。③反复唾液吞咽测试。其是一种评定吞咽反射是否能诱导吞咽功能的方法。④“any two”试验。其是以洼田饮水试验为基础,进一步对患者是否存在误吸进行筛查的方法。⑤标准吞咽功能评价。⑥摄食-吞咽等级评定。⑦7级评定法[16-17]。而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治疗常见的有:包括间接策略(基础训练)、补偿策略、直接策略(摄食训练)等在内的吞咽训练;针刺治疗;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球囊扩张术;星形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等[18-19]。临床实践中,应该尽早评定吞咽困难状态,提倡康复早期介入,早期实施个性化康复治疗及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综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提示脑卒中后吞咽治疗的起始时间在吞咽功能恢复、并发吸入性肺炎及吞咽治疗步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早期干预组中,吞咽功能的恢复较其他两组患者提前,而另外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Takahata等[20]的研究发现,通过包括口腔护理,改变进食姿势,饮食结构调节等在内的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经口喂养效率的结论一致。Carnaby等[21]的研究得出,脑卒中1周内开始干预治疗吞咽困难,能够显著改善吞咽功能,而且治疗的强度与起始时间同样重要。一些对于脑卒中后急性,亚急性期间引起的吞咽困难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在吞咽功能恢复方面越能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22-23]。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问题,随着脑卒中疾病的治疗好转而发生自然恢复。但是,研究表明,脑卒中后2~4周后出现的吞咽困是很难自然恢复。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通常在脑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开始干预治疗[24]。但在脑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开始干预治疗吞咽困难是依赖于诊断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基础上得出的,而要在短期内评估吞咽功能,还是比较困难的[25]。另外,一项关于脑卒中后6个月的长时间的吞咽功能恢复的随访以及X线检查结果表明,5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仍然具有吞咽功能异常,这就使得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增加[26]。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恰当的时间点进行吞咽困难干预治疗,能够积极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脑卒中后3 d开始接受吞咽困难干预治疗的患者,不论是洼田饮水实验结果,还是饮水实验前后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及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的情况,均较脑卒中后2周或者1个月后开始干预治疗的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因此,尽早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和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康复目标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 Blyth KM,McCabe P,Madill C,et al. Speech and swallow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partial glossectomy: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J Speech Lang Pathol,2015,17(4):401-410.

[2] Garg S,Girotra M,Glasser S,et al. Swallow syncope:clinical presentation,diagnostic criteria,and therapeutic options [J]. Saudi J Gastroenterol,2014,20(4):207-211.

[3] González-Fernández M,Brodsky MB,Palmer JB. Poststrok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Dysphagia [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15,26(4):657-670.

[4] Seo HG,Oh BM,Han TR. Longitudinal changes of the swallowing process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aspiration [J]. Dysphagia,2011,26(1):41-48.

[5] Rofes L,Vilardell N,Clavé P. Post-stroke dysphagia:progress at last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3,25(4):278-282.

[6] Hutchinson E,Wilson N. Acute stroke,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J]. British Journal of Community Nursing,2013,Suppl(Sup5):S26-S29.

[7] Daniels SK,Anderson JA,Willson PC. Valid items for screening dysphag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J]. Stroke,2012,43(3):892-897.

[8] Khedr EM,Abo-Elfetoh N. Therapeutic role of rTMS on recovery of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and brainstem infarction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1(5):495-499.

[9] Carnaby G,Hankey GJ,Pizzi J.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Neurol,2006,5(1):31-37.

[10] Takahata H,Tsutsumi K,Baba H,et al.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oral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BMC Neurol,2011,11(1):6.

[11] 王胜文,韩晶,徐斌,等.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时间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4053-4054.

[12] 申健,邓红亮,崔艳,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疗效评价[J].山东医药,2011,51(52):91-92.

[13]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14] 刘敏,于元英,初悦美.高压氧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J].中国康复,2012,27(3):169-170.

[15] Sharma JC,Fletcher S,Vassallo M,et al. What influences outcome of stroke-pyrexia or dysphag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1,55(1):17-20.

[16] 刘绿花.家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4):146-147.

[17] 卞伟伟,王文斌.重症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1):77-78.

[18] 王桂碧.针刺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 14(7):733-736.

[19] 李俊,刘群会.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5,30(4):279.

[20] Takahata H,Tsutsumi K,Baba H,et al.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oral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BMC Neurol,2011,11(1):6.

[21] Carnaby G,Hankey GJ,Pizzi J.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Neurol,2006,(1):31-37.

[22] Rofes L,Arreola V,López I,et al. Effect of surface sensory and mot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chronic 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function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3,25(11):888-e701.

[23] Lin LC,Wang SC,Chen SH,et al. Efficacy of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residents following stroke [J]. J Adv Nurs,2003, 44(5):469-478.

[24] Mann GD,Crary MA. Adjunctive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dysphagia [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8,117(4):279-287.

[25] Terré R,Mearin F. Resolution of tracheal aspiration after the acute phase of stroke-related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J]. 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4):923-932.

第6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医;康复护理;脑中风;瘫痪;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9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paralyzed.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stroke paralyz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2) and control group (n=42)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s received with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The motor function, ner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with appl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integration method (FMA), Barthel Index applications, NIHSS scale and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 QOL-BREF)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Results The FMA score, Barthel index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P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care; Stroke;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并发症发生率高[1]。临床上约有43%的脑中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脑中风瘫痪较为常见,患者由于运动功能丧失,致使其无法完成日常大小事,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脑中风后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脑中风与脑部血流不畅、淤血堆积有关,按摩穴位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3]。本文将探讨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脑中风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患者均经头颅MRI/CT确诊;②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③四肢功能障碍、活动受限;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时排除肝、肾、心功能不全、脑干出血、脑血管瘤破裂出血、脑部手术、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 22例,女20例,年龄48~82岁,平均(62.3±3.4)岁,病程2~12 h,平均(6.5±2.2)h,脑中风类型:脑出血12例,脑梗死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2~80岁,平均(61.5±3.5)岁,病程2~15 h,平均(6.8±3.4)h,脑中风类型:脑出血 14例,脑梗死 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脑中风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72 h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穴位按摩。患者住院期间由经统一培训的护士执行方案,同时培训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执行,并由经培训的护理人员每周1次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执行情况及康复情况,对患者康复方法进行指导。

1.2.1 常规康复训练 ①尽可能在患者肢体正常活动的范围内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肢体;②鼓励患者以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③鼓励及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④鼓励患者进行全身平训,以提高运动神经协调功能;⑤负重训练;⑥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避免上肢弯曲、下肢伸展、足部下垂内翻,同时可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部下垂;⑦情感支持: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交流,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自信心;⑧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同时对其实施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刷牙、洗漱、如厕、负重、站立、离床等训练。

1.2.2中医穴位按摩 ①瘫痪上肢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瘫痪侧上肢的内关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术者站于患者瘫痪侧,右手与患者右手相交叉,并用其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合谷穴,采用中指指腹按压内关穴。另一拇指按压患者曲池穴,中指指腹按压少海穴,并采用另一手托起患者上肢,在按压穴位的同时,依次让肩关节外翻、旋转、上举,并依次屈、伸、内旋、外旋、上举肩关节,每个动作反复进行10次~20次。②瘫痪下肢的按摩:患者取俯卧位,取瘫痪下肢涌泉、承山、照海、昆仑、膝眼等穴位,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拇指、食指指腹分别按压瘫痪下肢的膝眼穴位,另一拇指指腹按压昆仑穴,中指指腹则按压照海穴,由另一护士协助双手用力抬起患肢,内收、内旋、外展、外旋患肢10~20次,按压下肢膝眼的手改为握住患者小腿,采用中指指腹按压承山穴,被动活动下肢,让下肢屈髋、屈膝各10~20次,两手被动活动踝关节,让其左右旋转、背屈等。患者每天进行康复训练后实施穴位按摩,每周至少进行5次,持续干预6个月。

1.3 评价指标

(1)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采用FMA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其中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1.4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及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通过门诊随访的方式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FMA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NIHSS量表及WHO生存质量量表,告知患者相关填写注意事项,由患者根据康复情况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两组每次均发放问卷42份,均有效回收42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肢体瘫痪是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目前不少研究指出[4,5],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脑中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指出[6],脑中风后病灶周围存在活的细胞,该区域称为半暗带,早期康复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半暗区,以增加脑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脑细胞活性。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被代偿使用。通过被动运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使得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网络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使得大脑功能得到恢复[7]。因此对脑中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恢复。但脑组织细胞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患者需要持之以恒进行康复训练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对于部分锻炼依从性较差的患者由于锻炼强度及时间不够,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8]。

中医理论认为[9]脑中风属于气血逆乱、经脉不通、阴阳失调,而将脑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称为“偏风”或“偏枯”。脑中风瘫痪患者多为气弱体虚、气血不足、气血不畅、经脉不通、经脉失养;痰瘀阻络、气血瘀滞可导致患者肢体软弱无力,风阳内动可引起肢体痉挛强直[10]。因此中医主张对脑中风瘫痪患者采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通络可促进化瘀,而化瘀可利于通络。

近年相关研究认为[11],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穴位按摩能加速患者康复速度,改善患者肢体瘫痪的情况。本研究以穴位按摩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同时运用补泻手法,沿着气血运行及经络循环路线,以柔和之力按摩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静脉,滑利关节,改善局部血流循环,增加肌肉营养,防止肌肉萎缩、粘连、挛缩[12]。同时起到扶助正气、醒脑开窍、通经络之功效,因此能快速恢复瘫痪肢体正常的生理功能[13]。两组患者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P

综上所述,中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琳,郭钢花,李哲,等.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疗效的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8-139.

[2] 黎练达,吴智鑫,冯锦P,等.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筛选价值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148-150.

[3] 肖艳波,田艳玲,马海斌,等.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102例疗效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6):561-562.

[4] 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 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5] 王成秀,杨凤翔,周建瑞,等. 康复训练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 22(2):315-316.

[6] 陈玲. 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7] 张艳,刘国成,王金宇,等. 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31-633.

[8] 高淑焕,王文双.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9-210.

[9] 吴培香,许翠萍,汤继芹,等. 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护理杂志,2012, 29(9):22-25.

[10] 刘诗丹,李荣祝,陈启波,等. 穴位埋药线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70-172.

[11] 蔡萍,潘乃林,万瑜晔,等. 放松训练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2] 姜娜,胡还甫. 运动想象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28):3127-3129.

[13] 柯丽,张凤平,朱业智,等. 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J]. 护理研究,2014,(14):1737-1738.

[14] 谷敏. 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上海护理,2011,11(4):39-40.

[15] 郭秀婷,赵元琛,胡立丹,等. 穴位按摩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2011,10(6):524-525.

[16] 蔡萍,潘乃林,万瑜晔,等. 放松训练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7] 肖碧云,蔡秀燕. 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11(5):639-640.

第7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令人遗憾的是,中风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中风的康复治疗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2005年9月,美国脑卒中(中风)协会和心脏病协会了新的中风康复指南,针对性地提出了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治疗与康复方法。

本期康复之路,我们专门请到了中风康复领域的专家,从普通患者的角度详细解读这份来自大洋彼岸的报告。

1.时间 当中风诊断成立,应尽可能早开始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时间应该是越早越好。一般来说,病情平稳48小时以后,只要病情不再恶化,病人就可介入康复性的治疗。康复的最佳时期是中风发生的3个月之内,一般超过半年以后,恢复的速度就会减慢。利用这个自然恢复的最佳时间,为病人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2.地点 中风康复治疗应该在具备正规组织与协同能力的卒中单元或康复科室进行

现在很多大型或专科医院都开设了由内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心理治疗师、娱乐治疗师和运动治疗师等共同组成卒中单元。它不单是药物治疗,而是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结合起来。同时强调患者家属与陪护人员,特别是患者所爱的人参加整个康复过程。

3.强度 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应注意适宜的强度

进行康复训练时,应该使肌肉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完成一定的工作负荷,才能使人体机能为适应这种负荷而得到发展。在人体机能适应该工作负荷后,还必须再逐步增大负荷,否则进步就会停止。

但也要注意,锻炼切勿过度。补偿和重建都需要有足够的养料,它是在人体休息时进行的。因此,锻炼的强度越大,需要的休息质量就越高。疲劳过度将会大大影响康复进程。

4.防再发 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并采取措施预防中风再发

患者其他复合疾病(冠心病等)和中风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医疗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对已确诊高血压者,必须进行规范化的抗高血压治疗,并定期复查。避免不规则用药及血压高低波动。同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也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应该加以重视。

另外,对有吸烟、酗酒习惯者,宜规劝其逐步戒除。对饮食偏咸、过腻的中老年人,建议改善饮食结构,保持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勿过饱等。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适,切忌激动、暴怒,防治便秘,避免过劳、突然用力、负重、脱水等中风诱发状况。

5.防血栓 患者应尽可能每天步行一定的距离(50步左右/天),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缺血性卒中可应用抗凝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中风后致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静坐,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很高,这不仅会大大增加再发中风的机会,还可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突然死亡。因此,中风患者应尽可能每天步行一定距离,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应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6.需要重视的其他方面

第8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目的 从护理角度探讨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后功能康复方法,加速康复,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方法 总结22例因声门上型喉癌行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讨论术后饮食,发音及呼吸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恢复发音功能;全部拔除气管套管;2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22天开始经口进食,开始均有不同程度的误吸,多能适应,其中1例因不能适应饮食呛咳改行喉全切除术。随访6个月~3年,死亡4例。结论 经过精细的护理,并配合医师做好心理疏导及功能康复指导,大部分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喉功能得以康复,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有效地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 喉肿瘤 护理 功能康复

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是早中期声门上型喉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术式较好地保留了喉的发音功能,但却破坏了喉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使喉的括约功能部分丧失,因而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误吸等。经过精细的护理,并配合医师做好心理疏导及功能康复指导,大部分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喉功能可康复。现对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2例声门上型喉癌行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声门上型喉癌22例,男21例,女1例;年龄42~68岁,平均60.5岁。T1N0M0 6例,T1N2M0 2例,T2N0M0 4例,T2N2M0 6例,T3N2M0 4例;合并高血压4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2例。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18例,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又称3/4喉切除术)4例。同期行双侧颈清扫术8例,单侧颈清扫术6例,双侧颈清扫术多采用功能性清扫或选择性清扫术。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止血、支持、对症等治疗,行双侧颈清扫术者均在术中或术后输红细胞悬液1~2单位。

1.2 护理

1.2.1 鼻饲阶段 术后8~12 h,鼻饲前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患者,解释鼻饲的重要性,以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取得其合作;确定胃肠减压无活动性出血后开始给患者鼻饲饮食。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参照营养学要求配制鼻饲液,应保证热能和蛋白质的合理供应,维持正氮平衡,并注意无机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补充,以保证机体需要。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按鼻饲饮食护理常规[1]缓慢注入鼻饲饮食1份。鼻饲量每天不低于2000 ml,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或采取少量多餐制,鼻饲液成分应为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鼻饲液温度一般为35℃~40℃。本阶段应记录每日进食量和种类、有无胃肠道反应,以及创口愈合情况。

1.2.2 经口进食阶段 一般于伤口拆线后2~3天开始经口试验进食,开始应试进食,选择黏稠糊状食物或咀嚼后黏合成团的食物。应告知患者,克服误吸关,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待患者能顺利饮水后方可去除鼻饲管。试验进食困难者应耐心启发,让患者寻找合适的和头位,如低头或侧头等,减少误吸。对误咽较重、年龄较大、体质较弱或恐惧感明显的患者则嘱其在经口进食前,将气管套管气囊充气(5~8 ml), 避免食物流入气管,气囊充气时由于气囊膨胀刺激气管壁,出现一时性咳嗽,不要马上进食,稳定5~10 min再进食,进食后10~15 min放气囊,尤其是对一些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应加强进食和气管切开护理。特别注意肺部的情况,及早发现和治疗吸入性肺炎。亦要监测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等有关营养指标。  1.2.3 发声及呼吸功能的康复 一般与术后5天左右让患者间断堵塞气管套管,练习发音,告知患者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不影响发声功能,使患者看到希望,有利于病情康复。经口进食后又无明显误吸者,正规堵管48 h后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患者经鼻腔的生理性呼吸功能。

2 结 果

22例患者于术后9~11天(拆线后2~3天)开始锻炼经口进食,术后12~22天拔除鼻饲管,平均16天。17例在术后13~16天正常进食,5例在术后19~22天正常进食。22例患者全部恢复发声功能,其中15例近似正常发声,7例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但不影响语言交流。22例全部拔除气管套管,其中1例误吸明显,改行喉全切除术,丧失了发声功能。随访6个月~3年,死亡4例,2例死于复发,另2例死于其他疾病。

3 讨 论

3.1 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对喉功能的影响 声门上水平部分喉切除术是自喉室水平以上连同会厌一并切除,喉上神经有时亦被损伤。而正常吞咽动作是一种由许多肌肉参与的反射性协同运动,该术式使患者进食时失去了会厌覆盖喉入口的功能,其吞咽保护功能是靠喉上提,舌根后倒,勺状软骨、声门和喉上神经的作用来解决。术后误咽程度比声带切除术、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及保留会厌的环咽吻合术严重[2]。因此,术后合理的鼻饲和尽早克服误咽以正常进食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可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恢复。

3.2 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3.2.1 鼻饲阶段 在保证摄入足量热量和蛋白质前提下,进行个体化营养,不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嗜好,能尽量减小对消化功能影响,使患者尽早、尽快适应鼻饲饮食,保障食物营养成分吸收,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术创愈合,并且为克服误咽训练储备体能。

3.2.2 克服误咽训练阶段 声门上水平部分喉切除术在切除癌肿同时重建喉、咽功能,术后能正常进食是成功重建吞咽功能的标志,进行克服误咽训练是必要过程。克服误咽的关键是在科学合理的方法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练习。大多数患者(17/22)经4~6天的锻炼误咽消失。气管套管气囊充气后经口进食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既保证了营养又缩短了克服误咽的时间。但长期配带气囊可刺激气管切口引起感染,易使患者出现依赖性,因此宜尽早取出气囊。另外,应注意鼻饲管的留置对进食的影响;由于会厌被切除,鼻饲管常磨擦环后区周围组织,久之,刺激双侧披裂及环状软骨后侧面,出现水肿而向后拥塞于食道入口,因而进食困难,易误入气管。

3.3 心理护理的作用 术后患者大多因创口疼痛、吸痰刺激、进食方式改变及语言沟通障碍等打击,精神紧张烦躁。因此,应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护理的重点是减少痛苦,减轻精神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耐心的言语、细致的操作、敏锐的观察、适时的沟通等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强其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术前最好不接触误咽重的患者,术后与误咽轻克服误咽快的患者交流克服误咽的经验体会,对其克服误咽亦大有益处。医护人员认真讲解发声原理及生理性呼吸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讲话交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利于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第9篇:吞咽障碍康复方法范文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14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16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嗟髡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