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2001年以前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当时也没有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认证机构,学历证书的真伪难以辨别。这就给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为了牟取暴利,他们暗中制造和贩卖了大量的假学历文凭,有些人也抱有金钱万能论的思想,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最大利益,正是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他们一拍即合,一时之间假文凭假人才泛滥成灾。这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国家教育的形象,扰乱了国家教育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求职就业、干部聘任和职称的评定,给用人单位的人事工作造成混乱。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需求而推出的合理有效的新型学籍学历管理制度,它是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高校毕业生的学籍学历信息纳入国家教育部网站进行统一管理,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网上可以快速、准确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学籍学历信息。现在的职称评定、求职就业、考研考博等均通过网上来确认学历的真伪,每年的职称考试报名期间,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部门接到许多咨询电话,大多是有关学历证书网上查询的问题。事实证明实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使得造假生意失去了市场,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有效遏止了制假贩假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广大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维护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学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实施,为我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首先规范了学校的招生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考试和择优录取制度的权威性,从源头上杜绝招生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和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校园风气,维护高等教育的办学秩序和学校的办学声誉,为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促进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主要表现在:

①学籍管理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籍管理规定,增设了学籍管理科,配备专管领导和专职管理员,明确工作职责,为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学校增加了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购置日常所需的议器设备,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均派管理员到外面参加学籍学历管理经验交流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操作水平。

③注重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新生报到时采用核对签名负责制,严格把好入学关,符合条件的学生给予注册,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退,绝不含糊;建立一人一份学籍档案,把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学籍异动、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一一记录在案,准确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并作为永久性档案存放在学校档案室,以备查阅;定期通过管理平台进行学籍异动,确保在校生数据与学籍管理平台的数据保持一致,为顺利进行学历电子注册打好基础。总之,实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对加强和规范我校的学籍学历管理起着推动的作用,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而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籍学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学历信息准确地注册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把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保护起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原则性,首先从它的准确性而论,其实就是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因为学生的学历信息一旦注册到网上,它直接面对的是用人单位,如果网上的学历信息与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不符,那么学历文凭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前途,所以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从它的原则性来看,其实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维护了学历文凭的公平与公正。学历证书是一个人学习经历的证明,是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象征,是人才现实能力的证明。

学历证书在个人晋升职务、评定职称、调整工资以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学历证书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到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无法取得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不知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才能换来这赖以生存的学历文凭。相反,如果通过假文凭假学历就可以就业、升官、发财,势必会造成许多求学者心理不平衡,破坏学校的学习风气,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现在国家教育部通过建立全国高校学生学历档案库,把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统管起来,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制假贩假的违法行为,维护学历文凭的公平与公正,从而达到尊重知识、保护人才的目的。总之,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遵从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正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正好借此机会扎实做好工作,努力打造优良、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和谐中受益,学校在和谐中发展。

四、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良好契机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是国家教育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高校毕业生学历文凭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实施加快了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的社会。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医学方面来说,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每一位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作为民族医学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十分必要,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县级和乡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身处医疗战线最前沿,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是医学变革的直接参与者。

但由于受学习、工作、家庭三层重担所累,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因此捕抓信息的能力较低,对信息知识也缺乏敏感度,这与信息时代对医生的要求极不相称。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正好以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作为引线,用引导、指导和督导等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宣传信息素质的内涵和意义,在教学管理的上尽量采用网络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和信息意识,养成上网浏览信息和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从浩瀚的医学文献海洋中获取最先进、最科学的医学知识,经过分析、评估、处理,然后给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成为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提高民族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的迫切需要

自从2007年实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以来,我校每年至少有十几例是因为专科证书审核不通过而无法注册学籍的专升本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假文凭假人才在我们民族地区的医疗系统依然存在,这些人由于无真才实学,对所在的单位与及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本来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就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果再任由这种情况继续蔓延,势必会影响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实施,使这些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不但给制假造假的不法分子以有力地回击,而且通过严格、透明的审核制度使得假文凭假人才无处藏身,成为过街老鼠,从而整顿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保证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随着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日益关心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医疗卫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经过正规学习,严格训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治病救人容不得半点虚假,真才实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秩序会更加顺畅,校园更加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保证人才的质量,为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第2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高等教育;重要性

批判性思考是突破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为提高人们的批判能力而提出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的思考,不仅分析本身的信息、观点和问题,还要揭示背后的推论、含义和假设。批判性阅读包含于批判性思考之中,是对批判性思考的具体在阅读方面的应用,有助于读者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也有助于文章的作者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1979年出版的语言和控制一书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开启了话语分析批评视角的深刻探索[1]。

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教育者的任务往往是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受教育者的任务是接受知识以及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背诵,考试中题目的答案也是有一定标准的,批判性的思考及阅读基本是不存在的。而在高等教育中,开始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最基本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应该是首先被培养的。

一、批判性阅读的含义

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自己意见或行为相左的行为的否定。杜威将批判认定为自我发起的反省,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发端于否定和疑虑。所谓“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的、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出权威、准确、有价值的判断。这被看作是一个在脑海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此流程是推动实现思维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批判性思维提倡创新与实践,在强调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高等教育素质的提升。

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准备的领悟文章的含义。批判性阅读是对知识的重构,是对知识的创新,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简而言之,批判性阅读就是在阅读语篇时,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权势关系[2]。批判不是武断地认定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批判先从自我批判开始。在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时,提出不同的看法,自我理解的平衡被打破,形成的不平衡推动了思考的进步。通过再反思、再思考达到新的平衡,这便是批判阅读的过程。

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它包含对阅读的深层次分析,既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发现其优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有根据的分解,不能盲目批判。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是否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具有复杂性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辨别,在简单思维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性加工。阅读者首先要站在作者那一方对文章进行分析,以赞成的角度进行吸收;其次,阅读者要站在自己的这一方对文章进行质疑,以批判的角度进行论证。批判性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基本的语言和内容,其次对文本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最终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整体性阅读

学习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一般性的了解。主要包括阅览文章的标题,看文章的引言和背景介绍、结尾段落,了解文章的题材、问题、主题、结论和主要结构,还可以了解作者和刊物,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二)快读与略读

学习者要像做阅读题一样,给自己设定不同的问题,由此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做出有目的的取舍,留下有用的内容与信息,舍弃一般性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率的阅读。

(三)概括与归纳性阅读

学习者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属于对文章进行忠实阅读,是对内容详细的阅读和思考,并搜寻论证即结论、理由、例子、假设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四)批评性阅读

在经过了上述三个阅读过程之后,学习者就可以开始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了。学习者对作者提问,思考自己的立场,判定论证的可信程度。然后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评价和发展工作。对于某一问题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仅仅提出自己的假设和观点是不够的。这时学习者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还要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资料进行佐证,最大程度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以上四个过程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属于预读过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主题和收集信息,了解背景信息和文章全貌;第三步和第四步属于精读过程,主要工作是发现论证和质疑论证,是真正进入作者精神世界,与作者对话的阶段,也是批判性阅读最主要的工作进行的阶段,是评价和自我思考的过程。

三、批判性阅读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

通过批判性阅读,理解和思路变得深入和开阔,原有的知识进行了升级,对文章的理解大大超出了文章本身的范围。这样的阅读视角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美国“神童教育”就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批判性聆听能力”。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的养成过程。

(一)批判性阅读的特点

第一,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它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人,不是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于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主性的思考,能够鉴别观点的正确与否,提出假设并进行准确论证。

第二,批判性阅读注重思维逻辑。批判性阅读在于让读者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在阅读中进行一系列理性的分析,如背景、原因、功能和措施的分析,结合表象,运用适合的思维推出自己的结论。 第三,善于进行批判性阅读的人,不会轻信别人的观点,也不盲从权威。他们善于用清晰的逻辑思维进行阅读,对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保留信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功能

现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导致人们在阅读中出现推测、假设等判断。批判性阅读将直接感受与推测结合,提高阅读者对语篇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批判性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提问、区分事实与观点和推理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的阅读,为更进一步的批判性思维打下基础。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与实践,而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就把二者结合,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实践批判性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第二,批判性阅读教育使学生开始对阅读有所思考,喜欢上阅读。受教育者对批判性阅读教学有浓厚的兴趣,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倾向于批判性教育。与以往的阅读不同,批判性阅读教育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愿意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

第三,批判性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批判性阅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阅读中的预读过程就是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过程,而精读过程的教育才是受教育者真正开始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在精读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写作,而是开始分析和思考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也同时对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和进行论证。这种形式大幅度提升了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对文章进行精准的分析,提高阅读效率。

第四,批判性阅读对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质疑、论证而不自觉地形成了批判性思维,这对于受教育者自身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阅读其他人文章的时候,形成了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受教育者在完成自己的文章的同时,就会反过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批判性地阅读,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修改自己的文章,避免不严密、不精准的文章出现,大大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写作能力。

四、批判性阅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高等教育改革强烈地呼唤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学习者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批判性阅读对教育者的作用

在批判性阅读的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要求教育者能够冲破盲从、进行独立思考,还要有发散和汇聚思维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者的批判性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批判性阅读对于教育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有促进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声音,教育者要给予肯定,鼓励受教育者继续和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论证,在此同时教育者也受到批判性阅读的教育。

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中检验教育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考核的过程中,加重开放性试题及其分数的比重,结合发散性思维进行答题。还要设置无固定准确答案的题目,这样不仅对于受教育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进行了考核,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者自身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和提高。

(二)批判性阅读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1.提高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来源于创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就要以批判性阅读为基础,就需要受教育者能够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对此问题进行论证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受教育者灵动的思维

单一的从作者的角度思考并不是批判性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受教育者要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通过辅助资料的寻找,佐证自己的推测,得出最后的结论。思维多角度的灵活性是受教育者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思维模式。

3.培养受教育者使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合理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更快更完备的理解阅读的内容。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整体性阅读、快读与略读、归纳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帮助受教育者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4.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

预读与精读是构建批判性阅读的两项基础,在这两项基础之上的批判性阅读必然是在合理进程之中的,读者就能够在阅读中正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质疑,从而进行严密的论证,同时也培养了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2]李晓红.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与批判性语篇阅读[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3]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鸿宇,付继林.成人学习者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与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6]陈令君.论大学生批评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0(1).

[7]任文林.批判性阅读的理论支持及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8]刘树生.批判性阅读的实施策略[J].阅读训练,2008(2).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Reading in Higher Education

第3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高等数学高职教育意义策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相应数学知识的责任,而且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本素养。高职教育当中的高等数学课,是一项十分基础的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能力,也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高等数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相应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但就其心理而言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及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因而在这个阶段进行高等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能有效调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学校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高职学生在高考时的分数都不是很高,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在没开始学习高数的时候就会产生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可是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所以相应的教师在组织高数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巧妙的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实现高数的教学目的。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相应的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注重高数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在学习高数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进而失去学好高数知识的信心。所以,相应的高职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将习题作为训练载体、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当作学习的载体,针对高职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

高职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能简单的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职学生可能在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太强,但却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勇于创新,中学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从而使其形成数学就是做题这种比较片面的想法,无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对数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因而教师在组织高数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和引导,促使学生发挥出他们直观和形象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可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肯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候的思维亮点,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相应的赏识,从而引发更大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坚持取舍有度的原则,让学生体验学习高数的快乐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当中,要根据专业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分体验学习高数的快乐。

处理数学知识的时候,应遵循“必需、够用”这一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就是相应的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之后,要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而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来进行新的教学。合理分层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目标,通过设置相应问题所解决的梯度,恰当的降低认知跨度,有效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相应的努力和学习,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处理学习内容的时候,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要积极从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着手,通过对高数的直观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等教学目标,科学取舍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体现数学本质、数学工具性内容的知识,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后,能够更加理解数学的本质,将数学当作一种工具,进而学以致用。淡化处理理论推导和逻辑验算的内容,只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体验其理论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通常会造成片面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相应教学的需要选取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比较合理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进行丰富直观的学习,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及完善的。可是在现代的教学课程中,数学所表现的通常是一些比较单一和枯燥的公式、定理,体现的是致使体系的严密性及逻辑性,因而不够丰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比较合理的教学情境,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4.渗透相应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学文化,而数学文化的传播是高职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讲授数学发展过程当中数学家们发现真理和探求真理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努力,培养高职学生部位艰难,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利用在解决数学过程当中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而利用数学的严谨和严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们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人生观。总而言之,数学文化要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高职的高等数学教育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们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基本素养。高等数学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有效促进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因而相应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渗透数学知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2]刘平,张俊峰.高职数学教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8).

[3]李守英,郭磊.高职高专数学实验课程模式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6,(2).

[4]陈艳,张再云.理工院校公共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第4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5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并且这项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欧洲高等教育更有竞争性、透明性和多样性,通过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推动本区和世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欧洲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导地位。

 

一、质量和质量保障的概念

 

质量和质量保障的概念在世界上正日渐流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产品与服务领域。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质量现象产生于工业时期特别是二战后,“质量”这一学术术语首先被用来描述产品的优劣以及这些产品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特征并且达到了某一级别。对质量下一个准确和通用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它有若干种不同的含义,并且用途和含义因环境、领域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人们用它来表达某件拥有良好品质或标准的事物,并倾向于用它来表达一种积极的意义和态度。

 

从学术角度上讲,质量可以定义为某件事物,如产品或服务的等级和价值,它致力于寻求对产品或服务能否符合需要和期望的满意程度的最佳的、可持续的评估办法。质量保障可定义为通过整体决断和系统操作和实施,为产品、服务和制度等的高质量供应提供信任和信心。[1]质量保障包括提供高品质的步骤,它确保对产品、制度和服务的预期质量有必要的要求和标准。质量保障是确保拥有和执行高质量方面相互信心和信任的工具。高等教育是世界市场上应用质量保障以取得相互间的信任和信心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

 

质量保障问题在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在1998年的索邦联合宣言中还没有关于质量保障的任何计划和决定,在1999年6月博洛尼亚进程开始时及2001年布拉格会议期间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成员国之间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行动计划、决定或合作。但是在2003年的柏林会议期间,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便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出现在了议程中。毋庸讳言,质量保障现已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对欧洲实现成为全球知识经济领导者的雄心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现代化,并使作为人力资本发展和创新驱动器的高等教育机构潜力得到充分迸发。为了回应现代化知识经济的需求,欧洲需要技艺更加精湛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仅需要拥有某一具体学科的技能,还应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技能——例如交际能力、灵活性和创业精神——这些能力能够使他们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所谓的“知识三角”,即教育、研究和创新的相互作用方面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欧洲高等教育区被认为是针对全球化作出的一种反应,甚至可以说是全球化催生出来的一件产品。具有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跨国产品的增长加强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在教育方面打上了自身的印记。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导致了地域性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人员、思想和资本流动的加强,这在在富裕国家尤其明显。高等教育区已经成为欧洲在竞争性市场中谋求自身品牌和地位的一项关键的制度性战略,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45个成员国一致认为有必要统一对质量保障的理解、政策和文化,因为成员国认为只是结构改变对欧洲高等教育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质量及质量保障。因此质量保障成为博洛尼亚进程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处、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开始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需的行动、计划、政策和结构,从而对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

 

现在这个富有前瞻性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有45名成员,在2003柏林会议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成为了一项顶级议题,并且它的重要性在成员间还在增加,因为质量保障对高等教育发展和相互间信任是必须的已经成为共同理念。所以成员国开始致力于质量保障,当然每个国家的速度和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些国家立刻采取了行动,另外一些国家则晚一些。

 

此外,所有国家都没有必要的背景,因为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定这样的术语对这些国家来说是很新的。举例来说,这些问题在德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是新的,另一方面,英国和荷兰则更有经验,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发展。然而,质量保障和认定的主要来源是美国。可以说美国质量保障体系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一个榜样和向导。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元素,目前成员国正在进行建立必要的质量保障的结构、政策和体系方面的研究。这些国家努力使质量保障标准,特别是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标准能够相互兼容。

 

为了帮助和发展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ENQA(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向导,包括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高等教育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的主要原则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该考虑学生、资方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条原则是机构自治。

 

最后是符合机构目标的正确的外部质量保障。一些国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和情况制定了质量保障政策,另一些国家尚在筹划之中。经济和政治在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明显,目前几乎所有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国家层面上的。[2]由此可以看出,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建设还需要高等教育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而不应仅限定在国家层面。许多欧洲国家采用多阶段评估作为它们质量保障的方法,即先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自我评估,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这只是国家层面的。

 

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的政策、结构、标准和其他相关问题都应该放在国际层面来解决。因为欧洲高等教育区是一个覆盖了许多国家、文化、结构,数千家高等教育机构和数百万学生的大的国际性区域。然而,欧盟不提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方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因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性问题,欧盟没有权利干涉一个国家的国家性高等教育。因此国际性政策、结构、标准和和其他相关问题的目标达成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共识和合作。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强制另一个国家做或者不做关于国家性高等教育的某件事情。[3]但如果能够达成共识并进行有效地合作,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就能够获得国际性地成功和兼容。

 

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可能存在的缺陷涉及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行政和管理,因为没有这方面明确的、强有力的计划、研究或政策。并且对研究和管理的评估不够广泛和发达,尽管它们是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很明显,资格认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成员国中间流行开来。可以说资格认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之一,并且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资格认定是证明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或一个项目符合规定要求的一份正式的书面声明,它是一个对高等教育及其必要责任的评估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之中应特别加强对资格认定的制定和评估。

 

三、如何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

 

很明显,欧洲高等教育区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的和持续的高等教育保证体系。欧洲2020战略设定了到2020年40%的30—34岁的青年取得高等教育资格的总体目标。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欧洲应该把GDP的3%用于研究的总体目标。其他欧洲层面的高等教育目标包括到2010年数学、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比2000年增加至少15%;到2020年,20%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教育期间经历过流动性学习;在资金方面,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将GDP的2%用于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个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

 

建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步是使高等教育机构强大、高效,并向质量保障程序自我负责。提出自己的质量保障应该成为这个区域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主要目标,因为高等教育问题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和管理的,所以每一个政府成员应该保证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质量,特别是在教学与学习、管理、评估和研究等方面。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几乎所有成员中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共服务,所以有必要在每个成员国先建立国家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然后建立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立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第一步必须由国家/政府来实施。所有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弄清它们在国家层面、欧洲层面和国际层面所处的位置,比如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对比去建立一套好的质量保证体系。闭门造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步骤是实施和提升质量保障的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以及同行评议。很明显为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制定被所有成员国批准的标准和指导方针是必要的,国家或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间不应该相互对立。在内部的质量保障框架中,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一套明确的政策、书面规则和质量标准。

 

[4]当然,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高等教育区之间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各方秉持的原则,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协调和让步,共同把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得更加适用和高效。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文化,成员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付诸努力。当然,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一套质量策略和一套运行良好的官方机制来控制和批准它们的项目。学生评估应该有一份正式的书面声明以解释评估或等级等问题的标准。教职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资质,易于接受创新,适应新变化和新进展和接受批评与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还应该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透明的,他们应该提供学习、变化、机会等方面的信息。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在执行和安排一个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

 

[5]显然,内部的质量保障评估、外部的质量保障评估以及同行评议都致力于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为了建立一套好的体系,所有的评估都应该是专业的。评估报告不应仅包括对不足的负面评论,因为评估的目的不是消极的批评现状,这些评估和评估报告在提供建议和达成目标的正确方法时会很有用。如果只显示不足就不能帮助机构提升他们自身的质量和标准,评估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所有的评估都应该是专业性的,旨在根据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位置和条件提升其现行的质量和标准。此外,所有这些评估都应该有清晰、合理和有意义的书面标准,从而为高等教育机构质量和标准的提升做出贡献。

第6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4-02

一、前言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规模达到20843万人,在校生536.04万人。规模上,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这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极大发展机遇。然而,从教学成果的质量上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层次、内容更多样化。传统的夜校之外,还有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网络面授相结合等;办学层次有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有脱产学习,在职学习,也有短期培训;(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由于政策导向和各行各业的推动与支持,成人高等教育几乎和同一层次上的普通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三)成人教育市场化。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市场是检验的标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社会成员之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西方国家的发展实践所验证的。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地位的重要性。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承认度低,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我国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但大多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没有考虑其社会效益,违背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初衷。另外,成人高等教育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与定位目标。有的学校认为成人教育是普通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一个副产业,对这块业务投入甚微。甚至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其作用可有可无。由于这些误解,,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成人教育缺乏改革的劲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最终导致接成人教育的对象没有接收到合适的教育,由此深化学员本身和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产生的抗拒态度。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式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1世纪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多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几年甚至更久不变,严重过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也未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仅限于书本和板书的模式,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致和热忱。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一本过时的教科书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陈旧的教学内容、呆板单一的教学手段,只能使成人高等教育走入更深的泥潭。

(三)教师专业特点不明显,结构不合理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有异于普通高校,他们缺乏高等教育的系统训练,知识结构比较特殊,但他们走在各行各业的最前线,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必定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需遵循其特有的管理和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和企业、行业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成人高校专职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工作由普通高校的老师兼职承担。他们上岗前没有受过系统的专门培训,上岗后只是一味照搬普通高教的管理和教学方法,这种没有针对性、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

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7.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万人,比上年减少0.45万人。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专职老师规模太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近年来专职老师数量一再减少,其原因是,部分成人高校为了控制成本,少用专职老师,聘请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更加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四)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招生分布极其不平衡

成人高校的学生相对匮乏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丰富。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朝着“培养具有理论指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但目前许多成人高校课程设置极不科学,如:在课程设置上忽略自身的特点,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纯理论性课程多而专业实践课程少;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创新、情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五)教学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1、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成人高等教育法。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在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认定方面无法可依。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机构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

2、我国尚没有科学、系统权威的教学评估系统,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过程、教育质量的评估尚未达到规范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缺乏舆论、行政、法律等外部强有力的监督,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准确评价。由于没有评估成,也无法形成竞争机制,严重挫伤了成人高校狠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四、对策

第7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发挥外部的舆论监督作用

大众传媒不仅能够调动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它多种形式的传播和记录功能能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动力。正如前文所言,大众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传播范围广泛及简洁方便多种记录形式,尤其是其翔实、易查的记录功能,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监督机制之一。传统上,高等教育研究的议题与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性的学术刊物或者是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专业性的学术刊物,因其载体易碎庞大,不便携带,不仅传播的范围有限,而且不易查阅,因此,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往往限于学者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记录方式,对话结果往往难以考证。但是,当大众传媒介入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议题和内容就以文字、图片和影音等方式记录下,并使之处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之下,并且,研究议题与内容也期待着得到社会的认同或引起社会的反思,与此同时,大众媒介也就起着发挥了监督高等教育研究者谨言慎行,关注多方面相关者利益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推动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改革方向

(一)研究者的观念更新人们对高等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经充分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已经不是研究者的个体事件,考虑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高等教育研究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他们在社会责任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首先,是培养研究者自觉参与高等教育研究的意识和态度。高等教育研究者承担社会责任说到底还是得依靠研究者的自觉,需要研究者不断更新观念,保持开放的交流态度。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研究者不仅是学者更应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改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把评职称申课题作为分内之事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积极为高等教育改革建言献策。其次,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应主动利用大众传媒传播的广泛性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促进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研究者作为专业学术人员,掌握着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也就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赖性,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也更为重要,因此,他们应主动利用网络的博客和论坛,在发表自己对高等教育问题的见解的同时,引领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问题,准确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或者预警。

第8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机遇 挑战 成人高等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1]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这说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将成为个人、组织及社会的迫切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普通高等教育力所不能及的不足,它将成为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念界定

(一)成人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从多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了表述:“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门教育。”[3]“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4]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5]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用进来,即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在教育改革和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又要注意超越现实,作好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增强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作好应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准备,发挥其导向作用和内在的发展潜能。

二、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一)社会经济的转型。

经济转型期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规格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岗位的再培训、知识的快速更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之终身教育与教育消费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得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消费市场。面对这一机遇,定时、定点、长期连续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这种巨大且多样化的需求。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学习时间方便灵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新颖、有趣等独特的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6]。”这种信息化网络教学手段促进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的成本,且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同学习要求的人都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已确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5%以上[7]”。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凭借普通高等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坚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战略,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能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

终身学习思想的推广,有助于人们转变对学习活动的传统理解,使人们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人生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的活动。终身学习思想的推广,使人们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而批判和摒弃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整个教育、视学校教育为唯一教育、接受一次性学校教育受用终生等陈旧的观念和主张,使人们意识到人的受教育形式不仅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还有非学历教育等。

三、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成人高等教育的出现,满足了社会上部分民众的学习需要。但是必须认识到,受传统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支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沿袭着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的模式。其主要表现在:重学历教育,轻视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上,招生列入国家计划,入学通过全国统考,教学实行班级制、面授方式、常年制等。这些做法,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不足,或者说体现的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机,有悖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初衷。

(二)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生源危机。

自普通高校扩招以来,成人高等教育院校面临着调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带来的生源下降的问题。国家决定,从2001年起,普通高等高校每年扩招100万,将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同时,取消了报考的年龄限制,这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生源危机问题。此外,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开放性远程教育纷纷出现,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可能出现生源大战,形成无序竞争,这可能给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教学质量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

教学质量一直是受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青睐,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偏见,主要原因是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怀疑。通常人们谈论教学质量问题时,经常指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应具有相同的质量,却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有自己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教育定位、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不同的学生。若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应有效地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需要聘请优秀专业的教师。

(四)东西部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依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与布局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对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在农村地区的影响还不显著。甚至许多人不知道除了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等具有开放性的学习途径。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突出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抓住自身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把握社会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终身教育思想逐渐推广的机遇,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结合传统的教育形式,为广大的教育需求者构建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灵活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学习平台。

(二)转变传统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

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突出自身的特色,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其次,与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利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应对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困境。最后,发展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没有固定的办学模式,具有非制度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简易性和节约性等特点,具有学历教育所难以完全替代的功能,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满足社会和人们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三)提供优质资源,保证教育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较高的教育质量保证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体系。我国长期实行大一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多数人心目中形成了基本的定势,认为正规学校出来的学生,牌子才硬,含金量才高。但当今社会,不仅是学历竞争的社会,而且是知识水平竞争的社会,更是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竞争的社会。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按社会需求确定有质量的教育标准;必须按照知识应用型与开拓创新型相结合的现代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质量监控、检测及评估体系,确保办学质量,以此求得生存及发展。

(四)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完善体制建设。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原有的体制可能逐渐不能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因此,需要完善体制建设。鉴于政策和体制的重要性,我们迫切需要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和体制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及原则的研究,还包括对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组织教育教学时的具体政策、原则和规定的研究,使成人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若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成人高等教育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应对机遇与挑战,才能不辱使命,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起重任。

参考文献:

[1]陈乃林.解读学习型社会[J].江苏高教,2004,1:1-5.

[2]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4),.cn,2007.10.24.

[3][4]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海洋出版社,1991:157,158.

[5]韩敬波,张斌贤,石中英.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69.

第9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社会分层 高等教育 社会流动 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的若干变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社会学与高等教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社会学将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作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体现在两者之间的互动中。既称之为互动,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会通过社会流动的作用,来促使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变化。

马克斯・韦伯曾经确立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关键维度,即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这三个维度可以说是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综合地位的最佳评价。其实,一个人无论其财富、权力还是社会地位的获取无一不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受到的高等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在1982―1986年毕业的4615名学生中,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的为2675人,高达58%的比例。[1]这一数据足以反映出高等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与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社会分层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两个层面。

一、社会分层理论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建立在法律或规则与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简而言之,社会分层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或层次。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层通常包含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方面。根据章人英《社会学词典》解释:所谓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或层次”。而在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科斯・韦柏的多元分层理论,他主张从权力、声望、经济(财富与收入)三个维度来考察社会分层现象。社会分层理论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对立的功能主义与冲突主义,以及折衷的协调论。[2]

1.功能主义理论。以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戴维斯与摩尔(Kingsley Davis & Wilbert Moore)为代表。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价值共识体现的结果,社会分层提供社会合作的基础,社会分层使人人受益。戴维斯与摩尔指出社会分层是必然的,他们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有其重要的功能,不平等不仅不是社会的问题,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社会分层具有功能重要性的职位,使社会能正常动作,有效的角色分配机制对社会的正常运作是必要的;社会分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认为社会分层所依据的“功能主义”的原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戴维斯在著作中写道:“社会不平等是无意之中发展起来的手段,靠着它,社会可以确保最重要的职位有意识地由最合格的人来承担。”[3]功能主义立场的实质就是:分层基本上是由社会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的。

2.冲突理论。者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分裂的结构,而非社会整合的结构,是一种剥削的机制而非达成集体目标的机制。他们把社会阶级界定为享有相同生产工具关系的成员所构成的团体,这些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彼此发生冲突。代表人物是杜明(Melvin M.Tumin)、杨格(Michael Young)等。杜明认为:职务与才华并无必然的关系,一个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依赖的不仅仅是才华,还需要具有背景与机会;职务待遇的好坏与职务的功能重要性没有必然的关系;有能力占据高职位的人不是稀少的;社会分层无法激励人才,反而阻碍人才;社会分层造成社会的敌意、怀疑与互不信任,社会分层是社会分裂的力量,而不是社会统整的力量。杨格认为:“功能主义”使低层的人丧失自尊与内在的动力,“功能主义”造成高层的人高傲、轻慢的态度,“功能主义”的社会造成社会的分裂。

3.协调理论。连斯基(Gerhard Lenski)对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争辩采取折衷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与生存有赖大家的合作;农业社会出现之后,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有了剩余财富,有了私有财产,也因此产生了社会分层,剩余物质的增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社会分层现象兼有功能性与冲突性的两个方面,单从任何一方去看都有所偏颇。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既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也在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学习效果等各方面发生影响,形成一种反向的作用。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阶层差异对入学机会的影响。经济阶层差异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而且是影响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实行招生并轨、收费上学改革后,由于学费的增加和基本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拮据被迫放弃入学机会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章。由此不难推断,目前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政府不着力于改革和完善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收费越来越高的趋势下,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2.文化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文化阶层的划分一般以社会成员的最终学历(受教育程度)为依据。中外大量研究表明,文化阶层越高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则越小。调查表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成正相关趋势,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就读的大学类型也有一定影响,工科、医科、外语、财经等就业前景较好的大学,其学生家长多集中在较高文化阶层,而农业、师范、矿业、石油等较为冷门的大学,学生家长则多为较低文化阶层人士。[4]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明显影响。其中,经济阶层差异不仅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不同阶层子女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经济因素远不止具有这种显性和直接的影响,它通过不同经济阶层教育资源、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间接影响。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收费越来越高的趋势下,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由于学校教育的语言编码与中上文化阶层生活经验的吻合性,以及文化资本较强的代际传递性,文化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教育类型及层次均有重要影响。

三、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高等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地位,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此外,就高等教育本身而言,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大学对人们今后的社会分层仍然产生较大影响。

1.高等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詹克斯曾说:“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就越多……”“然而,即便来自同一类型的家庭,考试成绩一样,最初职业相似,大学毕业的人最终获得的职业地位也比只上完高中的人高。研究还表明获得学士学位对收入有很大影响。高中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没念完高中的人收入高约51%。而大学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大学没毕业的人收入多76%。”“不过,考虑到收入,大学的选择就重要了。这项研究发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收入多8%。”[5]詹克斯的研究反映了美国社会分层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美国的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当代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普遍影响。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上述现象仍然存在。

2.高等教育对社会地位的影响。高等教育是个人潜在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城乡各地许多家长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许多贫困山区的农民不惜花费高出自己家庭年收入许多的学费,让子女上大学,说到底是希望后辈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如同“鲤鱼跳龙门一般”将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经济收入等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彻底改变,以后彻底脱离农村。而且,随着个人社会层次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教育、学历不仅是当代社会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敲门转”,而且是大多数人获得不同职业的最重要的依据与凭证,是个人未来职业和收入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高等教育还是一种潜在的分层标准。人们在提拔干部、晋升职务时,除一定的技能和道德修养外,还要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学历等方面考虑。目前,我国的干部任用制度,要求某一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就是上述问题的一个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志编辑委员会编.清华大学志(上)[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7.

[2]郑世仁.教育社会学导论[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194-199,206-215,200.

[3]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