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城市经济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经济内涵

第1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本土化;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4-01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景观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城市的亮点,是城市的眼睛,是认知城市文化与品牌的途径。城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和建筑之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是文化的凝结。透过景观设计的传达,人们可以探寻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地域风貌,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记忆。在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中城市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

二、做好文化定位,打造城市品牌

文化使城市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特色印记,城市文化又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系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并延续至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录,为了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好的体现出其城市文化形象和影响力,成为可识别本土区域特色的视觉符号,我们赋予建筑以文化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成为灵魂的文化载体。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康有为对青岛的定义,传统的城市色彩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对其传承和保护就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青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青岛无疑是得益于山水自然的钟灵神韵,海的浩瀚和山的钟秀构成了青岛城市的自然文化情致,并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气质,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成功承办了奥运帆船比赛项目,以此为契机,青岛正着力打造“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品牌,作为一座现代化旅游城市,人文奥运理念的推进和青岛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凭借“帆船之都”这张名片,这种强烈的可识别性大大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本上提升了青岛的软环境 、软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认同感和趋同意识,青岛的城市竞争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这些价值无限的文化资产,使山海和谐,自然而然,美不胜收的青岛更具人文魅力。青岛正是综合考虑了文化特色的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多元性,才更有准备的应对城市品牌竞争,也使的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不在显得单薄、苍白,这种怒放的生命使青岛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三、做好地域性关怀,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当下城市品牌的竞争中,经济发展固然是城市生存的前提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但是除了经济实力的比拼之外,一个更具魅力的城市,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作为底蕴,这种浓厚的人文色彩的不可模仿、不可复制性使的这个城市更具竞争力。要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首先要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入手,找准文化定位,更好的做到地域性关怀。既要坚持尊重历史,把历史积淀和历史遗存作为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宝贵资源,又要坚持延续文脉,把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作为培育文化个性的源泉和根脉,在尽量保持原有风格,在城市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等方面对文化个性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给予新鲜体现;还要坚持自主生长,尊重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肌理和形制,让城市文化在自主生长中形成鲜明的个性。要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统一起来。把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亲缘性和连续性,不能把二者割裂对立开来。要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统一起来。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独特性是本土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一个城市的人文瑰宝。本土文化既是在深厚的风土民俗土壤中生成壮大的,也是在不断吸取外部文化营养中丰富发展的。不能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排斥对立起来,也不能任由外来文化同化本土文化。

第2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国际慢城”;时代背景;发展内涵

一、“国际慢城”理念的概述

“国际慢城(Slow cities)”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随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中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2月, 全球已有23个国家的141座城市被国际慢城联盟认证为“国际慢城”。我国的首个“国际慢城”——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于2010年12月在苏格兰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慢城”这一新的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国际慢城”是指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五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1】。“国际慢城”理念的产生与实践扎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国际慢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1、自工业革命以来,新的机器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推进了世界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拥挤的生存空间、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工作,将城市转变成一座覆盖着钢筋水泥的冰冷的迷宫,人们麻木地穿梭于其中,昼夜不息。“国际慢城”这一理念的诞生,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塑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精神乐园。

2、全球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财富大大增加。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生产力得到巨大的解放,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更渴望在精神领域得到解放,享受一种闲适、从容、淡定的生活状态。有一群人,既希望享受城市的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渴求返璞归真的田园度假式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一人群的范围逐渐扩展,开始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种相似的生活方式,“国际慢城”理念呼之欲出。

3、全球化的发展,在广泛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本土文化的丧失。全球化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理念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趋同。强势文化的侵入,改造着本土的弱势文化,本土化的饮食、服饰、手工艺等逐渐消亡,人们的地方感淡化。“国际慢城”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本真的传统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珍爱,并通过吸收借鉴全球化的优秀成果来发展传统文化,使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力量相辅相成,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崭新模式。

三、“国际慢城”理念的发展内涵

植根于当今时代背景的“国际慢城”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倡导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地方文化,提升生活质量,内涵丰富。

1、可持续性的经济。“国际慢城”模式倡导慢节奏生活的理念,旨在构建幸福城市。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指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幸福指数的攀升。“国际慢城”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在“国际慢城”里,工作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无压迫感、紧张感的快乐劳动。人们更多地注重劳逸结合,关注生活质量。例如,在意大利的布拉,每家小型食品店都会配合意大利传统,于星期四、星期天休业,避免工作过度,享乐的人生已是此地居民的生活准则——享乐重于获利、个人重于公司、缓慢重于速度【2】。

“国际慢城”是立足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心灵家园。“国际慢城”模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向更高级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因此,经济基础将决定上层建筑。目前,获认可的“国际慢城”都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多的地区,这些地区分享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追求城市中的返璞归真。

“国际慢城”的慢并不是慢发展、不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持久的发展.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理性发展【3】。在国际慢城,经济发展仍是一项重要的命题,但是人们在对资源、环境、文化、人际、生活品味上有了更深的见地,使之能与经济任务协调发展。“国际慢城”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换取“慢生活”【4】,相反地,它创造了一种更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国际慢城”优美的环境、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能对其它都市的疲劳人群和老龄化人群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因此也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2、原真性的文化。国际慢城联盟深谙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所在, 明确提出了“支持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等主张, 从而使得慢城的城市文脉变得鲜活、灵动【5】。“国际慢城”的其中一项规定是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政府拿出资金补贴那些生产和销售地方美食的农庄、特色餐馆和商店,鼓励生产和采用天然的食材,保护当地的美学与美食传统,保护当地的传统生产和手工艺等。“国际慢城”里,人们能感受到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全球化对于城市文化的冲击将减弱甚至停止。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这些与绿色、健康相联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原真性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

第3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内涵;指导

中图分类号: D92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32

目前,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在全面开展之中,这项工作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来研究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涵,在确权颁证实践工作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很有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做好确权颁证工作;另一方面,明确这两项权利的内涵,以免引起有些人员的误解,导致制定具体措施偏差,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1 正确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内涵的重要意义

表面看来,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制定确权颁证的具体土地确权范围上,意义非常重大,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处理得当,会很顺利地做好这次确权颁证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利于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问题是农民特别关注与敏感的问题,特别是新时期国家不断地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形势下,农民对承包的土地特别重视,近些年,已经出现过大量一轮承包期间放弃承包地的农民回村要地的事件,如果借此确权发证的机会在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上出现一些不稳妥的情况,将会引发新一轮上访。另一方面,由于这两项权利的内涵不同,就决定了两项确权发证的范围或地类不同,特别是山区林农矛盾复杂的地区,农民长期经营的土地其所有权有一些是有争议的,而经营权是现实的、无争议的。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人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对农村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等方面权利的总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也就是说,农民实际经营使用的农村土地,既包括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包括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农民集体对属于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宪法》和《物权法》规定的公民财产权利。必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集体土地财产四至界线和所有权人的权属登记,不登记则土地财产权利不成立,也不受法律保护。

二者的主要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盖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章,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证。

不同点:一是权利证书颁发操作执法主体不同。所有权证书是由县级以上国土部门负责颁证的具体操作,执法主体是县级以上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承包经营权证书是由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负责颁证的具体操作,执法主体是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二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不同。享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承包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享受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是农民集体,根据农民集体的所属不同可分为村民小组(生产队)、村(生产大队)、乡(镇)农民集体;三是权利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人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享有农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方面的权利;所有权,是农民集体对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四是享有权利的时间期限不同。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人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时间期限内享有承包经营的权利;所有权,是权利人永久享有的权利;五是享有权利的土地范围不同。承包经营权,是对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都享有权利,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所有权,只是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权利。

3 明确二者内涵对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作用

3.1 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如果不明确二者的真正内涵,而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于农民集体所有权之下来制定实施方案,会出现的现象就是农民多年已经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使用的国有林地、草地或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等经营权不给予确权登记发证,农民不满意而引发矛盾,或者国有土地或林地管理部门随意收回土地经营权而出现矛盾。

3.2 有利于缓解林农矛盾

对于所有权存在争议的部分土地,根据农民实际经营期限较长的现实状况,可以只确定其经营权及经营期限,待争议解决完毕之后,再补齐其他权证。

第4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目前我国已逐渐迈入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会展旅游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分别从:会展旅游理论研究、会展旅游开展意义、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会展旅游理论研究

会展。实际上是由奖励旅游、业务会议、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组成,而会议则是采取书面文字、电话网络等手段来实施信息交流活动,展览是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欣赏,既能起到教育功能还能起到推销的作用。

目前我国会展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概念也相对模糊。会展旅游是由旅游属性与会展活动衍生而成的行为,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则是除展览活动提供会场馆外,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在其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广义是指以展览与会议为目的的旅游。

二、会展旅游开展意义

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带动旅游业、酒店业、交通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业作为旅游市场中最有前景的产业,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昆明举办世博会,世博园便成为一项旅游景点,不仅不会导致资源浪费出现,还会对昆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会展旅游活动除了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大量客源外,还能带动城市旅游消费,同时,会展活动的举办能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大力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故而会展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会展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与酒店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有利于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负责人在选择会展活动举办地时,应考虑到接待的人数多少、场地陈设物品等要素来选择大小合适的空间,在会展旅游举办中,酒店入住率以及就餐人数会大幅上涨,会展规模及水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及提升,客源能为酒店经济带来一定效益。随着参展人数的增多,酒店所需提供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为酒店发展带来积极效果。

(三)会展业带动交通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不仅能促进酒店行业发展,还能带动交通业发展。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人流量会极具增加,促使交通业收入的提升。会展活动规模越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便会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大型会展活动所吸纳的外地人会更多,人们对室内交通以及航空服务的需求逐渐提高,从而促进交通设施的优化,带动城市发展。

(四)会展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会展业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除了对城市旅游、酒店以及交通产生影响外,还会对城市建筑、金融、通信起到一定作用。会展活动的开展充分拉大了空间距离,人们的通讯工具应用需求有所增加,这对于城市通讯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通信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建筑方面,会展活动的开展能带动城市设施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会展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城市资金的合理流动,对金融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会展业的发展还会带动城市零售、保险、房地产、生产、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城市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竞争力。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会展活动作为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能促进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它向世界各地人们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扩大城市英雄,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又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我国旅游事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为城市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会展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城市知名度,还能为城市带来许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会展活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利润。不仅能为城市带来广告费、搭建费、租赁费等收入,同时还能为金融、交通、旅游带来巨大商机,这对旅游、购物、餐饮等产业的消费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提高城市竞争力

对于举办城市而言,会展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与国际接轨。例如: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了云南,也让云南了解了世界,世博会提升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云南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

综上,笔者对会展旅游与城市经济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会展旅游的,借助会展旅游能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笔者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周边购物、饭店、餐饮经济速度的增长。会展旅游业发展程度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因此政府部门应对会展旅游加以重视,并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影响力。会展旅游开展中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便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捍卫自身利益,促进城市发展。

(二)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展旅游的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当要想促进会展旅游发展。应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广州会展旅游为例,通过“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广州这座城市,这对广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基于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对会展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人才缺口,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尽量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异,开设多样会展经理培训活动,或者与相关大学联合,展开会展旅游业人才培训工作。这一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展旅游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笔者研究,目前我教育部已将会展列入教学科目当中,通过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来解决当前旅游人才缺乏的现状,更好地适应会展旅游需求。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会展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会展旅游本身就具备一定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这一行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会展旅游活动,如:广州、云南,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会展旅游利用各行业间的联系带来了社会效益,并通过相关产业间的拉动作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会展旅游的前景同时努力发展会展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怀帅. 中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D].上海大学,2014.

第5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资源开采的日渐深入,资源紧缺将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必须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增加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特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循环经济使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将传统单线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才生资源的循环方式保持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方式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能够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城市经济基础调研——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2.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加大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理念宣传,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4.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机构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重非能耗产业资源的开发,以非能耗产业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例如:对城市周边湿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城市周边休闲游为目的进行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城市周边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另外,还应对城市的地域优势进行探讨,以旅游资源开发等类似的低能耗、无污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北方城市发掘自身气候特点,以林区夏季气温较低等特点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则通过古建筑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与发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快速建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政府机构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优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探究体育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功能。

一、体育和我国城市发展目前状况分析

探究体育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摘要:(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和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功能的熟悉。

二、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和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实摘要: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功能,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1.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摘要: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2)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征,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3)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已证实摘要: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和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练习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非凡注重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2)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3)商业运作要适度。

三、体育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体育应和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自然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重的新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重。

1.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猜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四周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重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探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2.注重和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

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和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愉快,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第7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参与全球城市文化竞争

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南宁市参与全球城市 竞争的巨大优势。

节庆文化的产生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的组成部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和客观现象。 时展,世界大同。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会贯通,地域文化与城 市经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鸣。此次,南宁国际民歌节首次邀请来自众多节庆活动 的组织者,将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作为专门的主题展开讨论,对完善主办者对于节庆活 动的定位和认识,以及节庆文化的运作和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节庆文化带来什么?

节庆文化到底带给主办城市什么呢?首先,顺应时代潮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交流、共享、了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次,通过节庆活动凝聚人心,鼓舞信心 ,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第三,独特的地方节庆活动,对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 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第四,当今,文化旅游 正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文化旅游不光在国际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而且这一旅游种类 也在逐渐进入中国,对于提升地方经济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歌节的举办,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设和管理城市 ,为城市建设管理筹集大量资金,推动城市整体实力增强,这就是节庆文化带给南宁人观念 上的转变。

节庆活动促进城市面貌改进

为配合南宁国际民歌节,近几年南宁市的市政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南宁市委、市政府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南宁建设成广西特大型城市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要求,以国 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绿城”为目标,提出了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 市管理,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目标。南宁市更是把200 2年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年”,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 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 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是,塑造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 国绿城”,努力争取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打文化品牌促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第8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关键词] 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功能愈加显著。在当今全球性经济大协作、资源市场大竞争、经济循环一体化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1979年~2007年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6.7%上升到9.6%,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1991年~2007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3.5%,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0.2%;2007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65.91亿元。受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从沿海到内陆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层次,区域差异明显。

综合经济实力是反映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综合实力,是城市对外竞争的核心,体现了深层次的发展潜力。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和国务院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文采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所达到的现实水平以及在城市经济圈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体现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潜能。

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1)政策相关性与信息综合能力强。政策相关性强意味着指标体系要对决策者有实实在在的支持与指导作用,能够描述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与已有的政策目标相关。信息综合能力强是指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涵。

(2)基础数据的可靠性高与灵敏度强。所选指标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指标的意义明确,测定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且,指标对经济、环境和相关人类活动的变化反应灵敏。

(3)有可比性与可接受性。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原则,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指标和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同时还应明确各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确保可比性。可接受性则指各指标清晰易懂,能被相关人员所理解和接受。

(4)数据可得性和可度量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能够实际取得数据,获取成本可以接受。对于各类不同的统计指标,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可使用调查数据,个别情况辅之以专家评估。

(5)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导向性。利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反映城市目前的状况,也要能够表述过去和现状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导向性指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城市的现实出发,又要从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

2.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套成熟的、被广泛接受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参照有关文献,根据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本文共选择10个指标: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3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X4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5 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6为农民人均纯收入;X7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X8为海关出口总值(万美元);X9为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X10为入境旅游收入(万美元)。

二、综合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较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处理后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几个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这种分析方法又称为因子分析法,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就称为主成分或因子。该方法的评价步骤如下: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评价中确定的各个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不同的数量级,而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数据不能放在一起直接进行比较,也不能直接用于多元统计分析,需要对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其量纲、数量级上的差异,使其具有可比性。

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通常采用数据变换处理,数理统计中变换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中心变换、规格化变换、标准化变换、对数变换等,而最为常用的方法则是标准化变换。

若有原始数据阵为,其中n为样本容量(如城市、时期数等),p为评价指标个数,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数值,标准化数据变换的方法为:

其中:为标准化变换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

2.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

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其中: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用迭代的方法求特征方程的p个非负特征值及对应于特征根λk的特征向量,其中k=1,2,…,p。

4.选择m个主成分

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变量的个数,所以一般不用p个主成分,而用m

当累计贡献率≥85%时的指标个数即为要确定的主成分个数m,并确定出相应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为:

5.计算综合评价值

根据上述计算所确立的参数,计算第i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值,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三、统计分析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07》中所的统计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对山东省17城市2007年10项指标反映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经过5次迭代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各因子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等。

通过各因子的载荷计算,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541%,我们即可用这三个主成分反映原指标,利用表1中表达的因子得分写出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利用这三个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将F1、F2、和F3加权计算出山东省17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结果F。

综合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F1在X4(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8(海关出口总值)、X9(实际利用外资)和X10(入境旅游收入)上的因子载荷值都很大,X4、X8、X9和X10反映城市经济收入、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将F1定义为对外开放因子;主成分F2在X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X6(农民人均纯收入)上的因子载荷值都很大,X3、X5和X6都反映居民收入水平,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居民收入水平就越高,因而可以定义为居民收入因子;主成分F3在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1(地区生产总值)和X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X2都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规模情况,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经济结构越合理、经济规模越大。

根据四个主成分的解释,结合各个城市在四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主成分F1上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烟台和威海,其中青岛得分最高3.23,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主成分F2上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东营、济南和莱芜,其中东营得分最高2.18;在主成分F3上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济南、临沂和青岛,其中东营得分最高2.28;在主成分F4上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潍坊、烟台和济南,其中潍坊得分最高1.5。

从表中的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17城市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烟台和济南,该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均衡,这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城市应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完全利用了评价指标固有的信息而不受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影响,因而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只要选取的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其评价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经济内涵范文

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背景

上海作为全国的上海,其发展规划不仅要针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而且必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向和内在要求。从这一角度观察,我们看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态势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的重要应对战略,同时也是上海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内在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主要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幼稚期,加上我国原先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层次较低,更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以本地的社会经济繁荣为目的而进行自我扩张的发展模式,经济能量、产业结构比较分散、国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协作联系被割裂,各经济部门间的协调性差,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存在缺陷,资源有效利用遭受阻碍,巨大的经济发展潜能被压抑。这些缺陷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发展速度不慢,经济总量不小,但经济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较弱。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对我国现有经济能力进行全面整合,努力在目前已经具有的经济总量基础上增强国民经济质量,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在全球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在以上探索过程中,以提高我国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来构建有机的区域性、全国性的经济协调和运作体系,强化国民经济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从而带动周边地区或更大区域,乃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回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思路,正越来越被接受和实施。我国的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辐射点,及重要的产业联系与分工协作架构的组织者。

(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战略性举措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出现新的格局。其特征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世界各国市场全方位开放,资源利用和全产体系愈益全球化配置。导致强国的竞争优势全面凸现,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获取更大利益,而弱势竞争力国家则陷入困境之中。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综自竞争力已成为在世界市场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适应这一国际大趋势及国内经济发展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也从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强调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有效应对我国即将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发展战略在我国“十五”计划建议中得到突出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但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整体上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大国,但还远远不是经济强国,我们在人均水平方面还是很落后。进入世界竞争市场,我们将面对着强劲的竞争对手。如何取胜的重要策略是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以整体力量迎接挑战。因此,我国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十分强调提高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是有深刻背景的。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则是增强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健。

(三)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上海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也作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上海来说,如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是上海经济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比较国内外城市经济的发展特点、城市经济功能的作用机制、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提高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三个龙头”,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中,上海经济所面对的问题十分艰巨。回顾上海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上海在九十年代主要实施了快速的经济外延扩张,使得上海经济取得全面的长足进步,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但问题在于这种发展还高限在比较浅显的层次,各种经济能量的增长还没有形成种强大的合力,形成为强劲的综合竞争力,使得上海经济的能力还没有在世界市场、甚至在国内市场中真正表现出来。上海经济存在着看看不错,用用可以,但在国内外市场中真刀真枪地进行竞争就暴露出很多弱点的状况。经过“八五”和“九五”时期上海经济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海正从外延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转向深刻的似内涵增强为主的发展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结构,招强实力,形成合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真正推动上海在更加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崭露头角,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中国特色

(一)关于竞争力的一般理论阐述

竞争力的概念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竞争力内涵在本质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要求而不断发展、修正、完善的过程。今天我们强调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明确目的的。因此,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既要吸取国内外关于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般理论贡献,更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以下的大致归类:

(1)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在以实物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中的主要竞争是产品竞争。因此,早期的竞争力分析的焦点集中在这一方面,其代表者是亚当.斯密基于资源禀赋而建立起来的绝对成本优势与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及其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以市场竞争竞争是相同产品的竞争为依据,提出产品成本是竞争占优的决定性因素。时至今许,这一理论观点仍是建立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主要基础。当然,斯密和李嘉图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基于资源禀赋,因此导致了认为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资源产地,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高效率技术和组织方式等。在这方面,马歇尔认为当企业集聚时,由于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所产生的相互间积极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但今天的成本优势被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如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在同类型产品的竞争中,成本高低仍是一个综合性的竞争力优势表现。

(2)体制性竞争力优势理论。在资源禀赋意义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竞争力优势的研究转向更深层的体制性层面,它们主要是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或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体制性因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制、公共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服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

(3)其他有特色的竞争力优势理论。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以波特为代表的系统准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国内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体系化;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

上述各种关于竞争力优势的理论和阐述,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印记,不过它们从各个方面丰富了竞争力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以上关于竞争力优势的各种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而展开的,虽然对城市竞争力有所启迪,但是不能照搬。我们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国家竞争力优势既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并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比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究竟研究和比较什么?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什么含义?我们认为研究比较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

竞争力是针对市场经济环境而言的,竟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市场微观角度观察,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更多的、或更有质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未谋取利润。竞争在现象上表现为产品和价格竞争,实质上是争夺资源的竞争。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科技能力载体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对人才的争夺就成为这一发展阶段中竞争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竞争的内涵是对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争夺,只有在配置、利用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不同城市竞争者之间竞争相同资源的能力;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但要生产财富,首先必须占有资源和要素,并且占有更多的优势要素和资源,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它们总的看法是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配置、占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成正比。这一观点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 但以上述观点来概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不全面的。再深层分析,城市经济占有、配置、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靠什么?我们认为是凭借着城市经济实力、凭借城市经济所具有的高效配置、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从而获取一种市场权利。因此,就城市经济来说,竞争力就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大。同样,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大。也反映了竞争力的优势。

(三)集聚和扩散功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体现

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是由城市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集聚功能产生的。

什么是集聚?按照这一词的提倡者、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定义,集聚(Cluster)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产生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些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上下游的关系;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十分密切;企业与其他机构、如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发挥。

彼特认为集聚状况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功能;首先,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其次,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三,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第四,低成本地获取公共产品;第五,提供更有效的激励。

而对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特征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吸引着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由于大量企业、机构的集聚,进而对各种资源要素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增强集聚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城市的集聚功能已表现的相当明显,尽管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大小之分:

第一,城市成为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通过城市庞大的生产体系加工着自然资源、原材料及知识和信息,转换成各种产品。货物和信息知识产品。

第二,城市成为价值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城市创造出新价值,成为利润中心。

第三,城市成为物资集散和流转中心。资源要素的转换促进着城市必须运作资源要素、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货物的输出,成为实物分配的枢纽。

第四,城市成为资金配置中心。一方面,城市的生产体系对资金产生强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实物流转和分配,同时进行着资金流转和分配。

第五,城市成为信息交换处理中心。由于重要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在城市进行,因此,各种信息主要在城市产生、交换,然后进行扩散。

第六,城市成为人才集聚中心。城市的生产体系运作需要大量人才,同时,大量人才也被城市的活力和发挥环境所吸引。

第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中心。综合以上各种活动,城市成大了主要的经济活动中心,成为了经济中心,也成为了经济增长中心。

但城市的功能仅仅在于集聚吗?我们认为,城市经济的集聚是为了进行扩散。如果仅仅为集聚而集聚,没有扩散,这种集聚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扩散是目的,集聚是为了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

城市的扩散功能主要在于:

第一,扩张城市的市场性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要素权利的作用范围。

第二,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

第三,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如技术、资金、管理、观念、加工体系等,提高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从而更确立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导性作用,及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城市经济的集聚概念就是充分利用、吸纳城市本身、周边地区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而扩散就是利用城市经济在各方面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有系统地渗入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因此,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与扩散,而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则集中反映为聚集和扩散能力的强弱。

(四)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特色

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还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中国区域辽阔,地区经济间差别比较明显,同时农业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因此,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发挥城市经济的功能,把城市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及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排头兵和扩散源,。是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战略性任务,也是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的重要途径。

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有我国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我国城市经济的特点在于:

(1)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领先。城市经济在发展水平、基础实施、思想观念、人力资本、文化教育等因素和环境方面远远超越农村水平,是带动、拉升落后地区与农业经济,把落后地区和农业经济纳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并通过城市经济发展来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的重要经济力量。而我国中心城市的率先现代化更对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城市经济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短期内大幅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非常困难。但相对容易做到的是在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方面大幅缩小差距,从而在不均衡发展的中国区域经济中布下发展相对均衡的辐射点?一城市经济。依托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这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快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

(3)、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拉升和带动周边地区,更在于树立发展典范,灌输现代观念,对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刺激。并且,通过市场、资金、文化、教育等经济发展基本因素的建设和推进,为周边地区的长期发展培育基础。

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中国城市经济的定位所决定,城市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中的竞争者,而更是区域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国内其他的城市竞争对手,而是以其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去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周边地区,构筑有效的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一种竞争协作,并且主要以协作为主。但这种协作体系的建立不是行政方式的,而是市场内涵的。是因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吸引使得各种资源和竞争对手的主动融合。而一般的情况是,如果竞争对手处于同一层次上,那么融合是很难实现的。我们所要避免的是主要以竞争者为目的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那么非常可能导致一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破坏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性要求,同时无效耗费大量的经济能量。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这一问题。

三、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如何加快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城市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深入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努力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功能发挥提出较为完整、清晰的思路和理论。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指标设置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当然要求全面。但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的关键是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加上我们初次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我们对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从集聚和扩散功能比较上着手,并把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来基本涵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和各具体分类指标。

(1)总量指标主要突出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实际产出能力及发展状况。总量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那么质量再高,其综合竞争力也就受到阻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质量指标深刻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状况,并且质量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和集聚和扩散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样,如果总量浪大,但缺乏质量。就犹如是一个虚胖的巨人,无法进行有效竞争,无法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

(3)流量指标体现出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发挥程度,通过指标比较可具体反映各城市在GDP流量规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对外开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流量是总量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只有总量和质量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量规模。

在以上三个一级指标下分列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其中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在今后研究深入的基础上将不断充实、修改和完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将设计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专项比较分析。

根据我国城市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们对三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具体为:总量指标占30%,质量指标和流量指标各占35%。因我们考虑到在目前阶段,总量还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虽然质量和流量更能在本质上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能量和发展趋势。

比较分析指标体系的简要说明如下。

AI总量指标

BI经济实力: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的分析比较,反映该城市目前府达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

B2金融实力:通过居民储畜存款、银行贷款余额、保险金额等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资金融通实力。金融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利器,缺乏这一手段,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将无法发挥,特别是城市的扩散功能,它是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主要手段的。

B3科技实力:以研究和发展投入金额、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等指标,评价该城市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基础。

B4政府实力:由于数据收集因素,目前只设置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指标,反映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性促进能量。

A2质量指标

B5发展水平:主要通过对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从动态角度考察该城市的长期发展水平及能力。

B6产业结构:主要对三次产业比重的比较,评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B7经济效益:通过对综合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的比较,评价该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这是质量指标比较中的核心项目,也是决定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债主要因素。

B8城市服务设施: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比较,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B9社会环境:从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比较各城市的环境状况。

A3流量指标

B10 GDP流量:由于数据收集问题,目前无法进行这方面的比较。

B11 人口流量:原主要比较人力资源的流量状况,如吸引科技人员数等,由于数据收集困难,现仅进行旅游方面的流量状况,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B12资金流量。由于各城市情况不一,一些指标如外汇交易量、股票交易量等无法比较, 因此目前主要对吸引外资及变动状况的比较,反映城市在这方面的集聚能力。

B13实物流量i通过对货物运输、客运、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比较,评价城市在这方面的集散能力。

B14信息流量:原设计了举办大型国内外展览会、举办国际性重要会议等指标,由于数据缺乏,现仅为较狭义的信息流量方商的比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信息产品生产和信息化水平。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以上海1995年的各类数据为100,然后以此为基数,分别计算各城市1999年三类指标的相关数据(在这过程中,依据各数据的实际意义,分别赋予正负值),再乘以权重,得各城市的三类指标分值,乘以权重加总,得城市各二类指标的分值。二类指标加总,乘权重,得各一类指标的分值。对一类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总,最后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分值

(二)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中的城市选择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的城市选择我们有这么几个标准:一,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角度考虑,选择一些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国内领先的城市;二,从地域角度考虑,由于中国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别,因此不同地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城市,以便通过比较能够得出有益的启示:三,从改革开放和发展角度而言,选择一些相对超前和滞后的城市,通过比较也能发现差距所在。

最后,我们选择如下十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它们是: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代表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及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领先城市);天津、武汉、苏洲、哈尔滨(代表具有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和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不同区域的城市);重庆、西安(代表具有明显西部特色的大城市)。

(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目的

在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地纷纷提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烈氛围中,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及各城市间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能够勾勒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支撑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框架结构,及目前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状况、水平和特点。同时,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有助于发挥更大优势,修正缺陷,增强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各城市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的目的是提高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中国的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是初次尝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因此在研究比较方法、内容、体系、手段及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虽然我们的比较分析是以一种科学、认真态度进行的研究,但其比较分析的结果仅供参考。

四、国内若干大城市的比较结果及评价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的总体排序和分析评价

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通过对十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数据的模型处理和比较,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为:

通过对各城市指标数据的综合比较,对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

(1)目前中国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主要是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四大城市。这四个城市中三个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这些城市主要特点是经济总量大,经济质量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股会环境等方面指标在国内领先。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型城市,具有较前三大城市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只是深圳由于客观地理原因在一些总量指标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发挥。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其社会经济体系、结构比较协调、完整,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指标方面均能获得较高的分值,没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加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几乎在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方面均位居前列,所以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和评价中理所当然地名次靠前。这也充分说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方面必须均衡协调,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3)在分析比较中,我们感到其他城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加武汉、苏州、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某些指标方面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说,这些城市在竞争力的综合性、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即在某些社会经济领域及指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协调性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不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那样,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都相对发达,并且互相之间协调性好,从而产生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4)通过分析比较,一些西部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明显落后于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导致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虽然总体上这些城市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比较迅速,但某些指标反映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较大的困难。如重庆,1999年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5.85%。重庆的第三产业这么发达吗?经过分析我们发现,1999年重庆的GDP比1998年增加了50亿元左右,但由于1999年重庆第一产业的增长出现负数,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1999年仅增加了几个亿,因此重庆当年的GDP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这是一种无奈的第三产业的高贡献率,其背后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停滞。

(二)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各分类指标比较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比较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前茅的城市在一级和二级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总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总量指标的二级指标中,上海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金融实力方面排序第二,科技实力则排序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险保费总额、财政收入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科技实力方面指标明显不突出,如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均位居第五。

北京则在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序第二。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国内投资率、居民储蓄存款、研究与发展投入金额、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领先。

深圳在科技实力上排名第二,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四。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人均GDP指标上领先,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上,在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遥遥领先。

广州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三,科技实力排名第四。在三级指标方面,广州均处于3?4位名次,既不领先,也不落后,处于中上游水平。

其他城市在总量方面均不突出。在三级指标方面武汉和西安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排名分列第一、第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城市间的总量水平差距很大,如上海的GDP总量是排名第二位北京的将近一倍,是排名最末的城市西安的6.57倍。

(2)质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质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城市服务设施方面排名第一,经济效益排名第二,产业结构排序第三,发展水平排名第四,社会环境排序第六。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综合生产率、供水、供电总量、平均预期寿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位居第一。同时,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处于结构转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情况下,上海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十城市中排序最低,这反映了上海城市经济正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加工型城市转向科技、服务和贸易型城市。

但我们也看到,上海在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投资效果系数、人均公共绿地、空气质量等指标上排名靠后。

而深圳在产业结构、社会环境上排名第一,发展水平、城市服务设施排序第二,经济效益排名第三。在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GDP十年平均增长率、科技成果数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交运、仓储、邮电通讯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空气质量指标方面领先,特别是在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上非常突出。但深圳在第三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指标方面名次靠后。

广州在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方面名列第二,在城市服务设施排名第三,经济效益名列第五,发展水平排序第六、从具体指标分析,广州在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八医护人员数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空气质量指标上排序最低。

北京在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项目上排名第三,城市服务设施名列第四,产业结构排序第五,经济效益位居第七。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上排名第一。同时北京在供电总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的得分也不错。但在失业率、投资效果系数方面较差,而北京的GDP十年平均增长率指标更居末尾。

其他城市在质量方面比较突出的指标是:哈尔滨的失业率最低,空气质量指标排名第二;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排序第一;苏州的投资效果系数名列第一;西安在研究与发展投资资金占GDP比重上领先。

(3)流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流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资金流量上位居第一,信息流量名列第二,人口流量排序第三,实物流量排名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股票市场交易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总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年货物运输量、年集装箱运输量、转口贸易量等指标方面遥遥领先,但在年客运量指标上明显落后,排序第九。

深圳在信息流量方面排名第一,实物流量和资金流量均名列第二,人口流量位居第四。在具体项目方面,深圳在人均邮电业务量上明显领先,体现出深圳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并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进出口总额、股票市场交易额等方面位居前列,但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量还显偏小。

广州在实物流量方面高居第一,人口流量名列第二,资金流量排序第三,信息流量名列第五。广州在流量指标方面比较突出的项目是;进出口总额、境外旅游者人数方面领先,在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国外投资增长率、年客运量、年集装箱量、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标方面也位居前列。

北京在人口流量方面排序第一,实物流量名列第三,信息流量上排名第四,资金流量方面居于第八。北京突出的指标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收入、住宅电话普及率方面超前;但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方面明显下滑,回落幅度较大,这一仅重较大的指标落后使得北京在资金流量方面名次靠后。

其他城市突出的指标表现如下:重庆在年客运量方面大大领先,超过第二名广州一倍多,这也反映出重庆作为人口大都市的特点;同时重庆在图书出版量指标上也明显领先。苏州的经济外向度也比较高,其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指标排序第二。

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邮电业务总量和进出口总额指标明显表现出城市的发达程度。在人均邮电业务量指标方面,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位居前四位,而重庆、西安这些西部城市排名最后,它们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深圳的人均邮电业务量将近重庆的61倍。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分列前四位,而重庆、西安位居末尾,北京的进出口总额是重庆的57倍多,是西安的40倍多。

五、对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及对策建议

(一)对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1)通过比较,上海在十个比较城市中以176.01分名列综合竞争力排序第一。但从分数情况看;基本上与深圳的175.26分不相上下,仅比其高出0.75分,与北京相比也距离不大。从二级指标分析,上海的总量和流量指标排名第二,质量指标排名第三,而深圳质量指标排名第一,高出上海31.59分,流量指标位居第二,总量指标排序第三。深圳只是由于在总量指标上落后上海47.33分,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中排名第二。上海应该看到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能量,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2)由于加大了产业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上海在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相关指标方面得分较高,进步明显。同时上海在城市服务设施、实物流量、信息化程度等指标方面也比较领先,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扩张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优势。

(3)上海经济目前在总量上比较强,但应该看到在质量方面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等)方面。深圳的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是上海的2倍多,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也是上海的2倍多。而上海在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方面近年来逐步下降。同时上海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也有差距。

(4)通过总体分析,对上海在国内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是:总量方面:经济基础扎实,总体实力强劲;质量方面:效益水平较高,科技实力相对不足;流量方面;资金融通领先,集散功能增强。也即总量强劲、质量不错、流量扩张。

(二)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总量实力。

总量实力是上海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上海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支撑点。因此,必须牢牢遵循发展这一硬道理,力保上海经济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较快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2)加快提高质量水平。

质量是上海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要不足。具体分析,上海在硬质量方面还是不错的,加综合生产率水平。但上海在软质量方面,如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员数量、社会环境等方面有缺陷。因此,首先必须大大加强上海的科技实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吸引国内外各类科技人员;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力量加快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转移;进一步制度创新,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促进各类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同时,进一步努力改善上海的社会环境指标。

(3)进一步提高流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