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子范文

孔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孔子范文

人们之所以怀念孔子,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更是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此推动了“孔子热”、“儒学热”在五大洲的“薪继火传”。

我们回顾孔子的一生,他仅有五年掌握权力,施展才华,其余的时间均在周游春秋列国,传播他的“仁爱、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另外就是教书育人解惑。传说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名贤徒,这些人跟随孔子一生,帮助生不逢时的孔子,实现理想,影响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美丽的光彩,让世人传诵。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此,众多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一整套关于国家、社会合理秩序(建立)的东西,为当今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的资源。孔子毕生所尊崇的“仁、义、礼、智、信”更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无论民间还是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程度均有增无减,纪念孔子的活动也屡屡增多。为了进一步宣传孔子,让全世界的人能够通过大银幕走近孔子,影帝周润发在片中扮演孔子,让人们领略一下孔子的风采。进而走近和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电影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卫国国君夫人南子。是南子给了孔子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的机会。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说:你说“仁者爱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我爱诗歌,你能教我吗?我还想多见你一次,行不行呢?孔子其实不仅是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而且更动心南子对他内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有一种一见如故,即成红颜的感觉。但他却终以一句“我没有见过如此好色又好德的人”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这让观众体会到了孔子实际上也是普通人而并非神,但他只是在信仰与本性之间选择信仰而已。世人皆称南子是孔子的红颜知己。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至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第2篇:孔子范文

“没关系,没关系,您可是圣人哪!能救您老使我荣幸之至!”这是我和孔老夫子的对话。怎么?孔老夫子怎么复活了?请听我慢慢道来。

公元前479年,孔子享年72岁,被葬在了曲阜城北泗水南面。可谁知有一天他突然醒来,张开嘴却叫不出声,于是他想:我再睡会儿吧,说不定一会儿就有人来救我。

孔子突然从梦中惊醒,一个白胡子老人站在他面前,says:“I‘mGod。Let’sgototheGodSchool。”孔子曰:“来者何人,怎通晓鸟语?可见来头不小呀!”上帝不听他罗嗦,把他带进了天堂。

第3篇:孔子范文

言即语言,也即人们日常交际中所说之话。它是人日常交际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高超的言谈艺术是展示自身形象与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良好文风的基础。孔子作为中国的大圣人,对人们之“言”曾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今天读来,对于指导人们交际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说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因此一定要慎重。孔子有言“驷不及舌”,形容话语传播之快速。讲出的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所以讲话要慎重小心,观点正确,诚实守信,不能信口开河,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孔子发现一条规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他认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应该杜绝这种现象。言语的不当则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对于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言尤为明显。在《子路》篇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都给予了肯定回答,正说明对言语的理解正确与否事关重大。

孔子认为说话人一定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慧的人要看讲话的对象,既不错过人,也不浪费言语。他还说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轮到他说抢着说叫急躁,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看对象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盲目。现实中确有一些人独霸讲话权,絮絮叨叨,令人生厌;也有的人金口难开,一言不发,让人费琢磨。所以说话的时机、多少都是艺术是水平,应把握一个恰如其分的度。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的人没有好印象,孔子毫不留情面地说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相反他觉得“刚毅木讷近仁”,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得好,政绩突出,但不善言谈,没有问题;反之,只说不做,没有成绩,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孔子强调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对待别人的言语上,孔子也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凭借某人的几句漂亮话就对其做出肯定性的主观评价,也不要因为某人的性格、人格等方面存在缺陷而武断地否定他所说的话。因为一个人的言语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出其品质的优劣,仅以此为据很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更何况忠言逆耳,无论对于说者还是听者言语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再者,“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人废言”同样不可取。因此,孔子认为我们对待别人的言论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把人的言行结合起来看,根据其言行的一致性作出整体评价。《公冶长》篇载: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正说明孔子对人言行一致的重视。另《宪问》篇中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语,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甚至,为了保证言行的一致性,孔子在《为政》篇中提出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也即先做后说。

孔子虽然离去了那么多年,但他的这些关于“言”的话让我们今人读来仍感如捧气贯顶,受益非浅。

第4篇:孔子范文

某一天,孔子带着几位弟子驾车出了曲阜城,准备前往齐国。师徒一行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泰山脚下。子路说:“老师啊!咱们驾车走了不少路了,颠颠簸簸的,骨头都快散架了,你看是不是该休息一会儿了?”孔子看看天色尚早,吩咐道:“这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也没有特别值得观赏的景色,我看还是再赶一段路吧。等见到一个村庄,咱们就进去,到那时,再好好休息也不迟。”子路就继续驾车前行。

刚走了—二里路,孔子就听到前方不远处似乎有人在哭,且哭声很是悲切。孔子吩咐让马车跑得再快一些。转过一道弯,孔子眼帘中顿时出现了这样一幕:路旁不远处有一座新堆的坟头,一位妇女正跪在坟前,两手不住地拍打着坟土,嘴里拉着长音哭诉着什么。

孔子示意子路停下车,自己手扶车轼听了一会儿,然后朝子路使了一个眼色。子路会意,于是向妇人走去。

第5篇:孔子范文

1、孔子诞辰,全称孔子诞辰纪念日,是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周正)或西历9月28日。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诞生于今山东曲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孔子范文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7篇:孔子范文

子路在家乡被叫做“野人”。这当然不是说他长得像神农架的野人,而是说他没有正经职业,成天无拘无束地到处游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到处游荡说不定会惹来麻烦。但子路不怕,他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好勇斗狠,打起架来平常人可不是他的对手。平时他喜欢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一把猪皮装饰的剑。这两样东西都是一位勇士的标志性佩饰。

子路带着这两样东西招摇过市,谁在大街上迎头碰上他,都忙不迭地退避三舍。

孔子就是子路最看不惯的儒生,一遇上,子路就骂骂咧咧地给了孔子一通冷嘲热讽,还把剑,在孔子鼻子底下舞来舞去,大言不惭地说:“你们不是喜欢讲什么古代君子吗?你说,古代君子也应该像我这样佩着剑的吧?”

孔子一看子路盛气凌人的样子,心想,和他讨论剑的问题,说不定他会真的和我动起手来,那可就斯文扫地了,还是和他说说道理吧。于是,孔子温文尔雅地回答道:“古代的君子可不会像这样傻乎乎地举着剑挥来挥去。他们的‘剑’一定是用忠诚、仁爱铸成的,带着这把剑在一间小屋子里,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遇到危险,用忠诚、仁爱就可以化解,哪里需要这种铁家伙呀。”

子路也是性情中人,听了孔子的话幡然醒悟,收起剑,理理衣服,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了礼,说:“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教诲,真是有些迟了。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让我向您学习君子之剑的学问吧。”

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之下,子路进步很大,不仅跟着孔子学习,还做起了孔子的车夫和贴身侍卫,深得孔子器重和信赖。有了勇猛有力的子路保护,孔子也躲过了很多恶意的攻击。孔子常常夸奖他自信、坚毅、忠诚,但是也在心里暗暗为他担心,担心这样的忠勇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不幸真的被孔子说中了。

子路在卫国做官时,叛臣发动了兵变。子路正在外地出差,一听到这个消息,星夜赶回,在城门口碰见子羔,子羔告诉子路:“卫出公已经逃跑了,你还是回头吧,别惹祸上身。”子路却回答说:“替别人效力就不能怕死。”

第8篇:孔子范文

“你这孩子,见到马车来了,怎么也不让一下,要是被车撞着了怎么办呀!”孔子责备那个孩子道。

谁知这孩子不但没有悔过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质问孔子:“孔老先生,大家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我看你连一个简单常识都不知道,从来只有车绕城走,哪有城让车路的道理呀。”

孔子看着那座还没有完工的“城”,笑着问这孩子:“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几岁了?”

“我叫项橐(tuó),今年七岁。”孩子大声地回答。

“哦,项橐,我看你嘴巴很厉害,我来考考你,看你有多大能耐: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孔子说完,得意地看着项橐,心想:这下把你问住了吧。

“这有什么难的,你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人抬的轿车没有车轮;铁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柴的砍刀没有环;萤火虫肚里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的时候白天短;夏天的时候白天长;枯死的树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孔老夫子,我说得对吗?”

孔子听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项橐不等孔子回过神来就问道:“你考过我了,那么我也考考你,鹅和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能叫出好听的声音?松柏为什么冬天也不枯萎?”

孔子回答道:“鹅和鸭子的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上;鸿雁和仙鹤的脖子细长,所以能叫出好听的声音来;松柏的树心是坚实的,所以四季常青。”

“不对”,项橐驳斥道:“乌龟也能浮在水面上,难道它的脚掌也是方的吗?青蛙也能叫出好听的声音,难道它的脖子也细长吗?胡竹四季常青,难道它也有坚实的树心吗?”

孔子回答不上来,他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真是后生可畏呀,这样一个七岁的小孩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说着孔子认真地向项橐行了礼,驾着车绕道走了。

第9篇:孔子范文

孔子和他那个时代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624—前547)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540—前480),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的文化是被贵族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就要被迫改变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在这一改变中就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了广大人民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卓越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最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前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应了,便给他们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老子这时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院院长。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捧着,送给了老子。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因此,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和热情有余,但是还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内容上更加丰富一些,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从老子方面来说,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样的积极和热情,好像缺少什么朝气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凑合起来,却就可以构成一种宝贵的东西了。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饶有意义的一页。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例如出丧的时候逢见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战争的时候应该把已死的国王的牌位带着还是不带,等等,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这样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孔子回到鲁国,见到自己的弟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孔子这时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像孔子那样享着高年的人,自然会见到一些比他年轻一些的人的死亡。这在老年人说来,是会分外地觉得感伤的。

在他六十九岁上,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孔鲤死时已五十岁。——孔鲤有一个儿子叫孔伋,号子思,子思后来也是著名的学者。

老年丧子,终是伤心的事。但更不幸的是,过了两年,在孔子七十一岁的时候,不愉快的事接二连三而来。先是这一年的春天,有人在鲁国西郊打猎,打了一只像麒麟一般的动物。麒麟在传说中是一种仁慈的兽,它一出现,向来认为天下要太平的,但现在被打死了,孔子觉得这就不是好兆头。孔子于是哭了。不久,孔子又眼见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去。

孔子是非常器重颜渊的。颜渊生活很穷困,但是并不因为穷困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孔子曾说:“颜回(颜渊名回)太好了!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里,要在别人就愁死了,但是颜回还是照常快乐。颜回太好了!”

孔子又曾说:“告诉一个人如何学习,听了从来也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了。”

颜渊不只学得孔子乐观、积极、勤奋不息的精神,而且也学得了孔子的谦虚。他原是很聪明的人,孔子曾问子贡说:“假如你和颜回比,你觉得谁聪明?”子贡说:“我怎么敢比他?颜回听到一桩,就能悟到十桩,我顶多听到一桩,悟到两桩。”孔子说:“对了,你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子贡就算聪明了,还赶不上,连孔子也承认赶不上。但是颜渊平常虚心到像傻子一样。孔子说:“我和颜回谈一天,他也不反驳,就像笨得要命。可是我事后自己想想,他也给了我些启发,他不笨呵。”

孔子是有政治热情的人,但却并不怎么迷恋功名富贵。颜渊也是这样的。在一般人看来,颜渊是有宰相之才的,可是他并不急于做官。所以孔子曾对颜渊说:“有机会就实现理想,没机会也能安心,只有我和你可以做到。”

总之,颜渊就是一个小孔子。这样的一个弟子死了,孔子当然要痛哭。当他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说:“老天要了我的命了,老天要了我的命了!”

孔子哭得是如此哀恸,连自己是在哀恸中也不觉得了。别人说:“你太哀恸了!”他说:“哀恸么?我竟忘了自己了。这个人死了再不哀恸,还哀恸谁呢?”

颜渊的父亲颜路,自然也是悲伤的。他想给颜渊葬得好一点,想买一副套棺,可是买不起。就去请求孔子,把孔子的车子卖了,去换一副套棺。这是使孔子为难的事情。孔子只好率直地告诉他:“不管成材料儿不成材料儿吧,咱们是各人说各人的孩子呵。鲤儿死的时候,也是只有一层棺。没法子!我不能出门不坐车。因为我有时还和朝中做官的来往,我不能跟着他们步行呵。”说得两个老人都伤心起来了。

孔子的弟子们也想厚葬颜渊。可是孔子觉得哀悼也不应表现在这上头,太过分了是不适宜的,就说:“不行!”但是弟子们终于厚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待我像父亲,可是我没能待他像儿子。这是弟子们干的呵,我也做不了主了。”

这一年——公元前481年的夏天,齐国发生了。逃亡到齐国的陈国贵族陈氏(在齐改姓田氏),在齐国掌握政权已有八代,这时便把齐国国君齐简公杀了。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田氏就篡夺了齐国政权。齐国这次是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先声。在某种意义上说,齐国可算是战国时代的序幕。不过在孔子当时,他还看不出其中的历史意义,只能感到这是大变动,很不以为然。

七十一岁高龄的孔子着了急,他最后一次表现对政治形势的关切。他郑重地去告诉鲁哀公说:“陈氏把齐君杀了,请出兵讨伐!”可是鲁哀公是怕事的,而且鲁国的政权实际上又掌握在三家贵族手里,鲁哀公便推给三家贵族,说:“问他们好了。”孔子说:“因为我从前参与过政治,所以不敢不来告诉;您却要我去问他们,我就只好问他们了。”孔子就又去告诉了三家贵族,但这三家贵族在鲁国的情形原和齐国的陈氏差不多,当然不会过问这种事。孔子碰了钉子。在齐国这一次中,孔子的弟子宰我牺牲在齐国。

第二年孔子又遇上了一件不幸的事,这就是他最亲密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子路而且死得很惨。

原来子路是有勇而无谋的。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过他。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你率领三军的话,要带谁去呢?”因为子路以勇敢出名,他以为孔子一定说要带他。可是孔子说:“我决不带赤手空拳就和老虎打一通的人,我也决不带莽莽撞撞一点准备也没有就要过河的人。我要的是遇到战事能谨慎戒惧、善于策划而能成功的人。”孔子还认为子路性子太直了,太好强了,平常就觉得他不会善终似的。

子路对孔子的事业最热心,虽然因为心直口快,常常受孔子的申斥,但对孔子的感情始终很好。有一次,子路的好意又给孔子顶了回去。事情是这样:有一回,孔子病得很重,子路为了让孔子高兴,就叫其他弟子当做孔子的家臣,摆一摆场面,仿佛孔子还在做官似的,其实这时孔子已经退休了。这被孔子发觉了,很生气,说:“很久以来仲由就这样会做假了!没有家臣,装作有家臣,骗谁?骗老天么?而且我也不一定死在家臣手里就好呵。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何如死在弟子手里呢?我纵然得不到政府的厚葬,难道还怕死在路上没人掩埋吗?”

虽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骂,然而因为子路是个直爽的人,孔子对他也就最容易说出真心话,同时子路也有不少长处,像正直,勇敢,听了就做,说得出就做得出,没有任何犹豫,而且如果别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兴等,因此孔子对他仍是十分爱惜的。

子路是死在卫国的。原来卫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后,他父亲蒯聩又来夺取王位。这时子路在卫国的一个贵族孔悝那里做官。孔悝是蒯聩的外甥。孔悝并不赞成蒯聩。可是孔悝的母亲,即蒯聩的姐姐,却欢迎蒯聩,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亲死后,爱上一个仆人叫浑良夫的,蒯聩支持她这一段爱情,并允许她改嫁。结果,孔悝的母亲和浑良夫当了蒯聩的内应。

蒯聩潜回卫国,住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母亲就帮同蒯聩来强迫孔悝也参加。他们是那样匆忙,要歃血为盟了,连牛也来不及找,就抬了一口猪来。孔悝的母亲拿着戈,蒯聩带着五个武士,就把孔悝从厕所里寻了出来,胁迫他登上了立盟约的土台子。

孔悝的家臣栾宁这时正在烤肉吃酒,也没等肉烤熟,就赶快派人去告诉子路。栾宁又急忙找了一辆车,一路上吃着烤肉,护送着卫出公逃往鲁国去了。

子路听到信息,就赶了来,要进城。恰巧孔子另一个也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羔从城里出来。子羔说:“城门已经关了。”子路说:“我是赶来的呢。”子羔劝他离开。他说:“吃人家的饭,在人家出了事情的时候不该怕出头。”子路瞅了一个使者出城的空,进了城。

他主要是想救出孔悝。他对蒯聩说:“何必一定扣住孔悝呢?就是杀了他,也还会有别人来继续反对你的。”但蒯聩没有听。子路料到蒯聩胆小,便准备在土台子下放起火来,以为蒯聩怕火,会释放孔悝。

蒯聩果然怕火,但没有放出孔悝,倒派了两员勇将下来和子路战斗起来。子路受了重伤,帽缨也断了。子路说:“好汉临死的时候,帽子还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缨结好的时候,断了气;身体被剁成了肉酱。蒯聩终于取得了卫国的王位,这就是卫庄公。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就感到不安,说:“高柴(子羔名高柴)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不久果然凶信到了,孔子就在院子里哭起来。这时有来吊唁的,孔子立刻还了礼。孔子哭完了,才又问起子路怎么死的,送信的人说:“成了酱了!”孔子便赶快叫人把屋子里吃的酱盖起来,为的是怕看了心里难受。

颜渊和子路的死,对于孔子都是沉重的打击。一个是最好的弟子,一个是最亲的弟子,共过若干患难,相处过三四十年,现在都离开他了。

(选自《孔子的故事》,北京出版社)

【推荐书目】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孔子的故事》,北京出版社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

【高考链接】

(201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