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院G62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1-0568渊2014冤30-0009-02
提及学生的教育,最先联想到的词汇往往是学校,而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的建设自然就成为了学校教育园地的重中之重。班级建设究竟朝向何方,新课程明确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家”是最能够带给我们亲近感觉的字眼,让班级变成学生的家,实际上它倡导的是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温馨、踏实的环境下,愉快地成长,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各个班级文化的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处于叛逆期,敏感好动,更需要通过自然、无形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中教学不可被忽视的重点,值得教师们去深入地挖掘和探究。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动词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主要是通过精神领域对人的影响,从而引导他的发展。即使是一个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会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形成其独立的性格习惯,包括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因此,很多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定义,“人就是文化动物”。
学生的身份,注定了他们的“文化化”的过程主要在班级中完成,班级文化就是指围绕着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直接而隐性的影响力,决定着它是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元素,虽然它不会直接作用于教学,也没有显性、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它的成果,但它本身就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促成学生健康身心和优良品格的养成,并形成集体效应,带动一些消极或落后的学生,从而辅助学生们以更积极、正确的姿态,投身于学生的主要任务当中,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相反,不良的班级文化往往会扩大一些学生本身的负面元素,无益于积极向上的人格养成,也不会为教育教学的开展起到驱动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带来了隐患。
二、教育对象的独特性
在汉语中,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有人才有文化。新课程所倡导的班级文化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此,要建设高中的班级文化,首先要了解作为这一教化对象的人群,即高中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对症下药,针对他们自身的需求与成才的需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高中生整体的可塑性很强,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又须慎重。
1.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他们直面高考的压力,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加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说教、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将高考视作决定人生的唯一契机,使高中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无形中加重了他们在校接受文化课教育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性不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除却一些班级干部,往往很难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论是班级板报等“硬件”的打造,还是一些不定期的班级活动,总是固定的几个身影,集体活动往往演变成几位学生的展示平台,而其他成员即便心有余力,也会惯性地将自己置身于班级活动和建设之外,形成恶性循环。
2.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还处于形成之中,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极为敏感,不可马虎对待。而当下大多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的个性极强,不太习惯群体性的协作,不易形成班级凝聚力。加之各种传播媒介的更新普及,已经拥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中生,往往会通过课堂外的很多其他途径接受社会世事,呈现早熟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引导时,更需谨慎待之。
3.高中不同于小学、中学的另一个关键质素,就是学生分层明显,最基本的分层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实验班等班级的设立,使班级之间的生源质量出现差距,对于那些未进入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自己所在班级的评价就很难达到预期,不易于调动他们建设的热情。而在班级内部,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分布情况结成小团体,因而不利于整体的沟通、交流。除去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外,高中生的心智已经渐渐与社会接轨,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格的个性化,以及彼此之间存在的利益竞争,尤其是一些家庭环境、背景方面的影响是极为直接的,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之间出现分化的要素之一,而且这种隔阂往往会对高中生的心理产生比较深重的影响,不易抚平,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班级集体的向心力。
4.高中生独特的心理认知也在影响着他们对班级的定位。高中阶段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成果格外关注,总是注重单向灌输,强调学生对老师、对教学计划的服从,以应对高考的挑战。老师们也习惯“把加强班级的管理活动作为解决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教师也很容易成为权力的中心,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个体感受、生命情感被忽视,他们会很自然地将班级视作一个管理机构,而自己是处于这个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只需被动地服从老师,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就很难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真正的建设性。
三、班级文化的构建要素
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终极关怀,既然要将班级构建成学生的家园,就要为学生营造出家的氛围,充盈其间的文化,就要真正贴近学生的身心,迎合学生的需求,伴随着他们的律动,以自然的方式将学生笼络其间,关怀他们的成长。针对这一文化对象的特点,如何来构建如家一般的班级文化?
1.班级建设的核心领导者——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要正视升学的压力,不可一味只关注文化课的成绩分布,要认识到:只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带来优异的学习成果,它是教育教学的助跑器。而且“班主任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环境,是通过班级文化影响学生的”,班主任自身要将班级文化的建设放在心上、提上日程,与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要齐头并进。当然,仅仅提升、重视仍然不够,还要注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级文化的营造也要从爱心出发,调动起学生对班级这个大家庭的爱,从而凝成和谐有爱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要调动高中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还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与小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同,后者偏重趣味性,主题简单而易懂;高中班级的文化建设,要更富于深意,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会对他们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马斯洛指出: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它是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伴随着人的成长发育,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更深层次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实际上,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课业负担比较重的高中生,班级几乎成为了他们一天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他们对这一场所祈盼的归属感也就更为强烈。心理学家就指出,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作为切入口,发挥出班级群体的归属效应,凝成一体,形成合力,就意味着已经向家园的营造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归属感是建立在认同感基础之上的,学生能否接受这个班级,取决于他所在的班级能否按照他的理想发展,能否实现该生为自己设定的班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一定是以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或待遇为重心的,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作用的发挥、自我价值的感知、自我受到的待遇,以及得到的收获,是否满足了预期。正如心理学家所强调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只有在班级文化中凸显出了这一学生的价值,它的氛围才会真正渗入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认同的满足中,得到一种支持的力量,并沿着文化导向积极踊跃,继续迈进。
3.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从表面上看,高中生在班级建设中的表现欲望不如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强烈,实际上正因为高中对于文化课学习的强调,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排名分布如此地介意和关注,昭示出高中生对自身的表现欲望仍很强烈,只是焦点更为单一。因此,在班级“硬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表现欲,因为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可看、可感、可触的形式,也是最为直观的展示平台,教室里的一切都是教材,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高中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一定要致力于扩大参与学生的广度。例如,表彰板的设计,不要以成绩的优劣来作为能否荣登板报的依据,而是以每位学生自己心中的目标为标准。出于对敏感心理的保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目标,以书面的、隐蔽的形式告知老师,这里的目标不要单纯地限定在文化课的学习领域,还可以囊括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体育才艺的进步,甚至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期望,都可以纳入目标定立的范畴,从而使许多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能在进步的行列里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实现了自身定立的目标,都可以在表彰板上榜上有名,让墙壁会说话,而且是说出每个学生都想听的话,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感知到自己是这个家庭值得为之骄傲的一份子,是被这个家庭所接收、肯定的一份子,这种肯定和支持的力量,势必会推动学生去追求更多的心理满足,去获得更大的进步,而他们对班级的喜爱,也会伴随着心里的满足而越来越浓厚。这样,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就凝聚成班级的向心力,保证了学生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4.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营造团结、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目的是要班级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带动他的每一个“家人”一同进步。因此,就要凸显学生对班级的贡献,确切地说,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生众多的班级,学生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心理状况复杂,每个人的需求也相异,如果没有班级的纪律、班风等制度的约束,单靠每个学生的认同与自发的维护,往往很难顺利地前行。之所以要首先强调物质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在班级找到家的归属,是因为班级制度的设立一定要学生亲力亲为,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才会形成主体意识,在制定班纪班规时,学生不再把它看作是束缚、管制自己的教条律令或者是一提而过的“空头文书”,而是为了自身以及班级的进步,制造、传播的正能量。从这种主体意识出发,班级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而后形成的制度方案,实际上是学生们主动对自己施加的一种监督和鞭策,即便它们不像图书角、黑板报那样显性,但它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力量,也在发挥着班级群体的塑造功能,潜移默化间便孕育出了优秀的社会人才。
以11年秋沙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关键词]积极心态 班级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48-02
笔者曾担任过一次五年制高职的班主任,在学校的带领下、系部的指导下,班级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班级同学共同建设了温馨和谐的班级体,并连续两个学年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我自信地以为再次接手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再次接手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一群零零后的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喝酒、吸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刚处理完一位同学的违纪情况,另一位同学相同的违纪现象再次发生。学生每天消极地玩弄着手机,目光呆滞,没有目标,学习情绪低落,班级、宿舍的正常值日工作被动进行,缺乏主动意识,更没有主人翁精神。面对着一件件层出不穷的违纪情况我有点应接不暇,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思考,迫切地需要开展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老师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被班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业规范。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或者绝大部分成员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并自发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共同遵循。
二、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反映在学校上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竞争,还包括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竞争。新媒体发展迅猛,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利和的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各种腐朽文化也侵蚀着校园,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一定程度损害了学生的素质,进而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因此需要加强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学校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坚持加强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榈难成,坚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善。2015年是我校自2006年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问题学生”也高于往年,“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我行我素、不懂规矩、无视学校管理,与学校的发展要求极不协调。通过加强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守纪律、懂规矩、争先进”的校园氛围,坚持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温良、团结友爱、顽强意志等精神气质。
(三)班级发展的需求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迟到、旷操现象严重,班级同学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很高,学习无目标,玩手机现象严重,班级整体凝聚力不强,迫切需要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体的内涵。
(四)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要求培养爱祖国、有梦想,爱学习、有专长,爱劳动、图自强,讲文明、重修养,遵法纪、守规章,辨美丑、立形象,强体魄,保健康,树自信、勇担当的人,培养这些良好的人格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合理有效地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在不同的班级文化熏陶下会塑造不一样的人格。在专制型的班级体中,学生会有厌恶、烦闷、恐惧的心理,同学之间互相不信任,学生的上进心不强,学生的个性无法健康发展;在民主型的班级体中,同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同学间、师生间会彼此信任、关系融洽,班级体会呈现出团结协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落后的学生会不断努力,奋起直追,优秀的学生会感到自豪,并继续努力,每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会得到赞扬,会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体,学生积极的人格会得以塑造。
三、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任课老师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既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又是班级文化的主导者,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既要体现在思想上引领人,又要体现在行动上感召人。以班主任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人,熏陶人,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要有计划的开展有特色的、主题鲜明的班会,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根据社会和社会热点、焦点,确定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进而有效带动班级其他方面工作。
任课老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任课老师能够通过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接触,不仅传授学生本门课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做到言传身教。任课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人,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不断给学生填充正能量,从而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二)选拔一支优秀且稳定的班干部
学生干部是班级体凝聚力的核心,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选拔班干部需要政治素质高,有为班集体服务的思想,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对于综合素质不高、违法乱纪、不能起到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班干部在批评教育后无转变的,要坚决踢出班干部的队伍。在班干部的选拔上,班主任一定要选拔出德才兼备、符合各岗位的同学担任。班干部一旦确立,不要轻易更换,要形成一支稳定、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来带动班级的文化建设。
(三)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针对学校对班级百分考核评比的综合纪律、教室卫生、体育、宿舍卫生、迟到这几方面制定适合本班健全的班级各项制度。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重点要围绕竞争机制,通过各种优秀、先进的评比,奖励,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成长意识,增强了他们自我素质提高的自X性。
(四)加强教室环境文化建设
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各种专题、各种形式的园地专栏,如学生的优秀硬笔书法作品、学生的优秀手抄报作品、班级活动剪影等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再张贴一张展板,上面贴着班级前5名,单科前5名,进步超过5名(含5名)的同学名单,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能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组织的班级活动应力求多样化,如调查研究我喜欢的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我喜欢的异性特征等;参观访问市纪念馆、市博物馆等;班级环境布置,日常布置、不同主题班会前的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如百善孝为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优点大家说等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比赛、电子小报比赛、硬笔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做好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赛前、赛中、赛后工作,如学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冬三项、篮球比赛等,积极做好班级赛前宣传、训练工作,并做好赛中鼓励、加油,以及赛后的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职业学校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想活跃,敢作敢想,但是非观念淡薄,辨别失误能力不强。在学校,班级是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因此基于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成绩有了不断提高;同时,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学生心灵得以升华,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时代在进步,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就决定了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这也要求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努力建立起独特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洁虹.浅析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J].学术研究,2016(01):252-254.
[2]李文萍.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4(12):23-24.
[3]张伟.浅谈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M].现代交际,2013.
[4]吴少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50-51.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Xin Cuiping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育良好班风、学风,多方位创建班级德育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发展环境。班级德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以积极的文化影响人、感化人,帮助学生克服原有认识的不足,增强适应的弹性和长效的远迁移,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1)以人文本,全面育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而且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比如,各个学生学习的习惯各异,有些可能不再适应高中的学习。作为班主任,我对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立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喊口号激励学习精神,通过定目标磨砺学习志气。为了把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引导,我经常让学生通过成功或失败的切身经历,体验“智力发展与提高综合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相信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不断进步,引导学生自觉追求上进,争取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在学习活动、师生交往中,总会伴随发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时表现较明显,有时却很隐蔽。积极的心理活动是值得倡导的,但消极的心理活动倘若被隐蔽起来,往往会滋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言行。消极心理一旦蔓延开来,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3)合理布置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意识、价值观等精神世界,深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文化布置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班级管理中,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与学生在一起,如何能够实现 “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的管理效应?用心设计、合理安排,寓班级管理于教室文化布置,创建一种教室管理文化,依托教室环境,积极开展内化、养成教育。
为此,我尝试着设计一些教室文化,创建具有立体效应的管理文化体系。教室文化设计既要注意所选内容不断更新的时效性、连续性,又要注意内容的启发性、教育性。例如,行为、习惯、意识三位一体的文化,可设计关联性的标语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关心集体、富有爱心”意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努力拼搏、敢于超越、全面发展、勇创佳绩”,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天天受到省视和鼓舞,而且逐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4)多方位创建主题教育文化。有效的班级德育文化需要具有“浸润性”,有浸润性的德育文化需要有合适的文化载体,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载体,多方位创建班级德育文化。
为此,我在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寓德育于活动当中,让活动成为德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比如,当学生因成绩不理想出现厌学情绪时,我除了对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外,还定期开展“友好同学谈心”、 “写心灵周记”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苦可言、有怨可发,既能缓解学习压力,消除认识误区,又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以规章制度为载体创建班级文化。制度规范、保障有力是班级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以制度为载体,在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润育班级德育文化。例如,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班级公约,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以经典案例为载体弘扬精神文化。以典型事迹、成功案例、哲理文学为载体,经常对学生进行熏陶,加强学生内心修养,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有些学生总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长期下去势必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简单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有关个人奋斗的经典案例则是值得选择的教育材料,通过这种案例教育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二、强化过程管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否获得理想的教育管理成效,还取决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因此,班主任还要重视育人过程,把工作做细,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1)计划管理与过程调控相结合。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同样要讲究计划性、条理性,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调控。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管理中善于规划,更要在管理过程中善于引导与调节。比如对于一个学期的班级管理,本人主张:三期一链。三期,即抓好期初、期中、期末三个关键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开学初,重点抓好文明礼仪、奋斗目标、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教育工作。在期中,重点抓好学生心理疏导、学习方法、自我教育、团结协作等教育工作;在期末,重点进行自信、自立、自强、竞争意识、拼搏精神等教育工作。一链,即以抓班风、学风建设为主链,积极创建班级德育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2)多途径开展教育合作。强化过程管理,无疑会给班主任带来更大的负担与压力。其实,为了减轻负担与压力,有很多教育合作途径值得我们尝试、探索。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 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为束规范性。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 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 同反 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 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 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 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主体性。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 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 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 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 建中的重要主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 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生成性。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 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 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引导和激励。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 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 ,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 ,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 ,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已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责任意识 ,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特 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 “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 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人社会 、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 El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 日班长写班级 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是由班委干部采取 自愿报名形式 ,通过竞选产生,班长 、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 良为主旨,营造 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宣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5)扎实推进班风建设。要切实推进学风建设,将优良学风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确立为班级工作三大目标之一。我学院从2006—2007学年起推出了“优良学风班”和 “优 良学风创建班”的建设与评比活动。活动分为宣传发动 、检查落实、评比审核、总结表彰等四个阶段。越来越多的班集体参与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活动,从而使得全院的学风状况得以逐步改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得以逐步形成。
(6)以专业社团和专业学科竞赛建设为载体,构建学生专业学习的平台。鼓励以班级所在专业为依托,创建专业社团,定期开展专业学术活动。以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为引导,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创建学术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新论 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高校班级文化.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1).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行与思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央视广告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大本营,其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感染、熏陶、激励、规范和鞭策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一、精细物质文化,营造成长摇篮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熏陶。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就班级而言,物质文化建设,指的就是班级教室文化布置。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行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室文化布置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基本的教室文化布置应该包括:班牌(内含班名、班徽、班级集体照片、班主任寄语等)、班训、班歌、班级文化标语、特色展板、班务栏和班本特色元素等。
二、完善制度文化,规范班级管理
一个班级由几十位师生组成,是一个集体,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共同认可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常规,如班规、班级公约等。而这些班规、班级公约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人们一般称之为制度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要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一种班级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物质文化熏陶和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在班级文化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一套严明的规章制度,才形成了鲜明、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首先,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班约的制定中来。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学生民主参与班规班约的制定。班规班约的基础在于学生的自愿约定,否则制定出来的条款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冰冷的约束,学生心理必然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是班规班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只有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班规班约才能得到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自愿地去遵守、执行和维护,并内化成一种良好的品行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是班级的一分子,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学生是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管理的主体。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站在主导者的角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班级出现“人人参与管理,事事有人管理”的良好局面,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班级管理,他们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内化成一种“自觉自愿”班级文化。也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效果才能事半功陪,班级发展才会获得更大的推动力。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对培养学生的信心、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参与中培育了班级文化,在参与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习惯。这种参与在学生的成长中将留下深深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将伴随学生的一生。
三、丰富活动文化,张扬学生个性
班级活动,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根据班级创建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引导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班级集体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班级活动是发展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构建班级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体艺展示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班级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有效调动班级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四、提升精神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班级精神文化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全班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具体表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级舆论风气、班级奋斗目标、班名班歌班训、道德行为准则等,是班级文化的核心载体。班级精神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首先,注重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公平看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致力建设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倡导学生自觉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养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另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责任共担,共同关心和呵护学生。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能使班级正气得到弘扬,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要大力培育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简单地说,班级舆论就是班级中多数成员认同的言论和意见,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培育形式和途径有很多,如主题班会、中队活动、班级小论坛、板报宣传等。同时,还要及时树立班级中的先进典型,如“学习之星”、“卫生小卫士”、“进步小标兵”、“小小书虫”、“作文大王”、“速算小能手”、“诚信小模范”等。通过以上形式、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品行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共同确立科学可行的班级目标。“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共同的长远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一定要结合班级的长远发展和师生的自身特点来制订,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不断把这个总目标进行分解。所分解出来的每个子目标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与新课程目标和班级总目标紧密相连,并持之以行地将其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去。最后,用心制定积极向上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表象征。要充分调动学生乃至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共同制定符合班本实际、具有班本特色、通俗易懂又具有激励意义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这些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标志,能够鼓舞学生,凝聚学生,更使班级散发“家的温馨”。教育三分教、七分等。是的,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它没有捷径,更不能急于求成。人们不是常说“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吗?如果教师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实、做细、做精,那么离实现的教育目标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9-203。
[2]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摘要: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侧重于术类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从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艺术类高校班级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探究加强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班级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29-02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观的复合体,并可将其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1]。高校作为大学生储备知识、增长才干和技术能力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实现大学生的管理和培养,现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艺术人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完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学校和教师紧紧结合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规章管理制度、班级学习计划等,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约束,科学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活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道德情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增强团队意识、如何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弱点、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超越自我,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增进强烈的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坚强意志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艺术类高校班级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班级管理盲目和随意。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对学生具有调节和约束作用,它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共同学习目标、班规、班风、班训、班级制度、班歌等,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但是,由于对班级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在班级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健全,而且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班级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班级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生全面发展。但因艺术类学生多以特长为主,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而且艺术类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在班级制度建设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班级各成员的特点制定积极进取的目标,全面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怀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2.集体观念相对淡薄,自我意识观念比较强。 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多以艺术成绩优异而取得高校入学资格,艺术专业学生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表现自我个性特征,追求自我价值,过分的彰显自我特色,对待事物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严重脱离客观事物本身和现实世界。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对待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情绪波动幅度较大、不够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偏激行为,并且自我控制能力业很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于社会的不良恶习极易受到诱惑和感染。在班级中,艺术类大学生多以自我或小团体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薄,自我意识观念比较强,行为涣散,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3.过分注重形象气质,缺乏内涵修养的塑造。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多为表演、音乐、舞蹈、戏曲、播音主持等专业为主,形象、气质佳,而且家庭条件也较好,容易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对待事物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急功近利、不思进取思想泛滥,花费大量的时间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气质,过分注重自己的容颜和穿着打扮,同学之间攀比心理严重,把主要精力放在iPhone手机、LV手包等奢侈品和衣着打扮上,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获得美女帅哥的美誉,却没有心思来刻苦学习,没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和自身内涵修养的塑造和培养上。
4.喜欢个性化标新立异,缺乏独立价值判断。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思想行为都比较活跃、亢奋,而且特别喜欢表现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一面。尤其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特点,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就特别容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性特征,性格活泼、客观积极、思想活跃、与众不同,但是对于事物的认识严重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加强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和完善。在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高校教师应该结合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学管理工作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立足眼前、眺望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使班集体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班级成员根据班级近期和远期目标,奋发图强、不懈地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班集体同舟共济。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2]。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和监督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集体主义、大局意识和团结奋斗的精神。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长优势,组织学生设计班徽、班服、班旗等,不断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班集体命运与每个人的利益密不可分,使大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与班集体密切相连,荣辱与共,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3.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班级文化发展新模式。在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管理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坚持班级制度管理人才,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保障。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规范其具体的行为准则,思想品德量化管理,做好学籍管理,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强化和管理。
4.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班级文化、凝聚人心的最好途径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3]。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结合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质和情感喜好等,不断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和方法。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不断培养集体主义情操,热爱班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班级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在班级活动中,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挖掘潜能、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着德育育人的功能,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有效促进班级制度建设和完善、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使班级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滔,卫润丰,于晓佳.浅谈艺术类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2016,(11).
关键词:班级文化 班级凝聚力 理想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它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刻苦勤奋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其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它的成长与形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对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建设班集体时,只有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突破点,才能把这个班集体建造得有力度、有价值、有凝聚力。那么,如何才能建设理想的班集体呢?
一、用“心”建设班风,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
班风,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班主任而言,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打造理想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1.用“心”制定班级制度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班纪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很必要的,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纪。制定班规班纪要有针对性,制定过程必须民主化,实施的方法又必须恰当。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在全体同学的讨论研究下,制定出相应的班规班纪。
为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我班始终坚持每天由一个值日班长记班级日志,记录当天班级的各种情况:如文明礼仪、课间纪律、卫生情况、食堂吃饭、好人好事及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多年来,同学们始终如一真实公正的记录下班级的不足和进步,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自强意识,从而使班规班纪真正的发挥起应有的功效。只有班主任用“心”去做,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班级制度。
2.用“心”培养学生骨干
良好的班风建设,得益于班集体的管理方式。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的作用很大,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他们是班集体的中坚,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他们在班集体中起着骨干引领的作用。班干部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工作威信的强弱,都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的班风建设的好坏和精神风貌的优良。因此,班主任要用“心”培养学生骨干,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民主推荐或竞争选举,班主任考察的方式,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定素质高、能力强、为人正直、乐于奉献的学生为班级骨干,经过这种方式选举出来的班干部合乎“民意”,深受学生的欢迎,由他们来担任班干部,自然有一种向心力,有利于管理班级。班主任平时应通过谈心、书面交流等途径,摸清班干部思想脉搏,增强其服务意识,大胆放手地让班干部工作。同时努力增强全体学生的监督意识,实行班干部定期聘任制,做的好的继续做下去,做的不好的让近期进步较大的学生做,这样,不仅能约束班干部的日常行为,还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打造“人人皆干部”的集体核心。打造一支过硬的优秀学生干部团队可以使班级工作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二、用“心”打造班级凝聚力,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
班级凝聚力是班集体中学生人心的凝聚力,是建设坚强、理想班集体的关键。所以,班级凝聚力的打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学生的健康灵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打造班级凝聚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心”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随着孩子们由家庭逐渐转入到学校,同伴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开始超过父母,并且成为孩子们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打造班级凝聚力的首要力量。一个班级,是不能没有凝聚力的。如果像一盘散沙,这个班级也就没有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要使这个班级凝聚起来,打造好的班级文化就必须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纯澈、团结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生活、发展。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多个方面,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等。
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我们做班主任的需要做到平等对话、尊重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孩子们社会经验不丰富,还不懂得太多的人情世故,然而,谁对他们好,谁喜欢他们,他们可以凭自己来感受。谁爱他们,他们也会爱谁。爱着谁,才会信任谁;信任谁,才会依赖谁;依赖谁,才会尊敬谁;尊敬谁,才会配合谁。班主任要用“心”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发展。同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班集体之间也是如此,只要多用“心”交流,就一定能把人际关系协调好,从而建设出一个和谐、团结、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2.用“心”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
为学生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让孩子在学校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为此,我们首先可以改变我们的班级环境。比如,在讲台上放置一个美丽的小花瓶,在花瓶里插上一小束可爱的小花;抑或是在教室窗户上贴上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并且写上一些祝福、激励的话语……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馨与融洽。从而,班级凝聚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