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冷敷;康复训练
肩痛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5%-84%,最早发生在中枢损伤后2周,多于2-3个月后出现。肩痛常严重影响康复预后,同时使患者产生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所致肩痛患者48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为初次发病,符合脑卒中后并发肩痛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生命体征稳定,能配合治疗且改良Ahworth评级上肢≥1级。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58~81岁,平均72.77岁;病程28d~90d。
1.2方法
1.2.1冷敷:
进行冷敷治疗时,让患者取坐位,患手前屈约90度放置于台面上,将碎冰块灌入冰袋内1/2或1/3满,排出袋内空气,夹紧袋口,敷于患者肩关节前、中、后部,刚开始治疗时患者可以有痛感,首次冷敷时间为2-3秒左右,后将冷敷袋移开擦干肢体上的水珠,进行主被动活动,等体温恢复后再冷敷,冷敷时间逐渐增加至20-30秒,反复进行,一个部位总的治疗时间一般为4-5分钟,1次/d,4~5次/周;治疗一个月,均在康复训练时进行。
1.2.2康复训练
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肩及上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尤其肩胛骨的矢状面及左右方向运动;给予患者Bobath握手训练、双手臂上举、外展、内收、耸肩训练;推磨沙板、插木钉等作业疗法训练;主、被动活动均为20min/次,1次/d。
1.3评价标准
1.3.1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统计治疗前后间的疼痛评分差别有无显著性,以P
1.3.2 肩痛评分则采用VAS疼痛评价
2 结果
VAS评价见表1 冰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肩痛明显减轻和缓解,在治疗后的第1周、第2周,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
【摘 要】目的:了解冷敷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5-2012.10在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出现肩痛患者48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冷敷治疗,共治疗一个月,于治疗前、中、后该48例患者进行VAS疼痛评价 结果:该48例患者经一周、两周、一个月治疗后VAS评分;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冷敷;康复训练
肩痛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5%-84%,最早发生在中枢损伤后2周,多于2-3个月后出现。肩痛常严重影响康复预后,同时使患者产生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所致肩痛患者48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为初次发病,符合脑卒中后并发肩痛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生命体征稳定,能配合治疗且改良Ahworth评级上肢≥1级。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58~81岁,平均72.77岁;病程28d~90d。
1.2方法
1.2.1冷敷:
进行冷敷治疗时,让患者取坐位,患手前屈约90度放置于台面上,将碎冰块灌入冰袋内1/2或1/3满,排出袋内空气,夹紧袋口,敷于患者肩关节前、中、后部,刚开始治疗时患者可以有痛感,首次冷敷时间为2-3秒左右,后将冷敷袋移开擦干肢体上的水珠,进行主被动活动,等体温恢复后再冷敷,冷敷时间逐渐增加至20-30秒,反复进行,一个部位总的治疗时间一般为4-5分钟,1次/d,4~5次/周;治疗一个月,均在康复训练时进行。
1.2.2康复训练
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肩及上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尤其肩胛骨的矢状面及左右方向运动;给予患者Bobath握手训练、双手臂上举、外展、内收、耸肩训练;推磨沙板、插木钉等作业疗法训练;主、被动活动均为20min/次,1次/d。
1.3评价标准
1.3.1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统计治疗前后间的疼痛评分差别有无显著性,以P
1.3.2 肩痛评分则采用VAS疼痛评价
2 结果
VAS评价见表1 冰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肩痛明显减轻和缓解,在治疗后的第1周、第2周,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生肩痛的病因有以下几点①运动功能丧失引起弛缓瘫或痉挛瘫。弛缓瘫常常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松弛,在护理或被动活动中,极易导致关节损伤引起疼痛;而痉挛性瘫痪引起肩痛的原因被认为是附着在骨膜上的肌肉,长时间强烈的持续收缩导致肩痛;②反复的软组织损伤。不恰当的肩关节的被动活动造成反复的软组织损伤,引发疼痛。其原因:紧靠肩峰的软组织受挤压;靠近骨头的软组织受摩擦;软组织受牵拉。③感觉或认知功能障碍。偏瘫的患者如果同时存在感觉或认知功能障碍,常常对关节损伤或疼痛反应迟钝,使得护理或治疗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而在今后的护理或治疗中进一步损伤其关节。④肩-手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之一即为肩痛,到目前为止其发病原因并不清楚,多认为是反射感神经营养不良所致。
在肩关节周围及前臂冷敷能促进其覆盖的骨骼肌收缩,这是由于冷刺激Ⅳ类感觉神经末梢,增加肌梭兴奋性的结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故冷敷能减轻疼痛,消除肿胀,控制炎症的扩散改善患者的疼痛。在患者改善疼痛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①改善肩周围肌肉力量对比,使痉挛肌肉得到抑制、瘫痪肌肉得到改善,增加了肩关节的稳定性[3]②主动和抗阻肩胛骨活动可有效地增加肩关节周围瘫痪肌肉的张力,而且肌肉收缩活动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血液回流和致痛产物的清除。
偏瘫患者早期给予良姿位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这样能抑制躯干肌和上肢肌的痉挛,预防肩胛骨后缩从而防止肩痛[4]。为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正确的搬动也十分重要。由于肩关节特定的结构,易产生肩关节半脱位而导致肩关节的再次损伤造成肩痛[5]。冷敷配合康复训练可以较大限度的改善因脑卒中后肩痛,扩大肩关节的活动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提供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 第一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2-83
[3]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 第一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01
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疼痛;康复训练;玻璃酸钠;曲安奈德;关节腔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致残、第三致死的疾病。肩关节疼痛成为临床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明显影响康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在21%~72%,可发生在脑卒中的早期、后期甚至数月之后[1]。由于肩关节活动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常常使患者放弃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康复,使残存功能或已恢复的功能丧失,而且也阻碍了患者的整体康复进程和生存质量。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肩痛,对患者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偏瘫肩痛的可能发生机制,本研究采用关节腔药物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单双日随机分类原则,将单日入院者30例作为治疗组,双日入院者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岁~76岁(54.3岁±3.1岁);病程2周至12个月;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4岁~74岁(53.4岁±2.8岁);病程2周至12个月;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脑卒中,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且有单侧运动功能障碍;伴有患肩疼痛、活动受限,患者临床表现、X线片检查、肩关节MRI检查证实存在肩关节损伤;意识清晰,能主观感受和表达肩痛及改善的情况;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
1.3 排除标准 中风前有肩关节疼痛、肩周炎伴活动障碍者;肩部外伤伴活动障碍者;丘脑病变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患者;颈源性肩痛者;有肩关节结核、肿瘤者;由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科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合并糖尿病者,空腹血糖大于≥9.0 mmol/L,餐后血糖≥11.0 mmol/L以上;文盲及严重视力与听力障碍者。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参加本研究。入选患者根据其病变性质及病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及其他对症处理。
1.4 治疗方法
1.4.1 肩关节腔注射疗法 治疗组患者全部接受肩关节腔药物注射。
1.4.1.1 注射药物的选取 玻璃酸钠(SH)注射液(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施沛特剂量2 mL∶20 mg;注册证号国药准字:H10960136),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同息通,剂量1 mL∶40 mg)。
1.4.1.2 注射方法 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操作:采用肩关节侧后入路。患者坐位,上肢轻度外展,穿刺点多选用从肩峰下1 cm内刺入肩关节,用龙胆紫在进针处做标记,对患病关节进行常规消毒,在注射的部位以注射点为中心,用螺旋式动作从中心向外旋转消毒,直径在5 cm以上,连续4次消毒皮肤,待干后方可注射。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行肩关节穿刺,有突破感时为进入关节腔,有积液者尽量抽尽关节积液后,抽吸无回血后,保留注射器针头在关节腔内,拔下针管,进行相应药物注射。
1.4.1.3 第一个疗程 曲安奈德关节腔注射:穿刺成功后保留针头,换上20 mL注射器,注入预先配制好的混合药液(内含生理盐水10 mL+2%利多卡因1 mL+曲安奈德注射液5 mg)。每周注射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1.4.1.4 第二个疗程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穿刺成功后保留针头,换用带有玻璃酸钠注射液的针管,缓慢注入玻璃酸钠,每次2 mL,每周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
上述两组注射后压迫止血,用无菌敷料贴盖患处。注射后被动活动关节,使药物均匀分布关节表面。肩关节腔注射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注射患者均观察血压、血糖情况变化。
1.4.2 康复综合训练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功能训练,由同一名物理治疗师负责,每日1次,共治疗8周。具体方法如下,①正确良姿位摆放和正确的家庭护理指导:掌握床上抗痉挛正确的摆放。采取患侧、健侧和仰卧位三种,定时进行变换。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肩关节保护方法及自行带动患肢正确的运动方法指导,避免强行牵拉外展肩关节以免造成损伤。②肩托的使用:在训练或转移身体时使用三角巾或吊带保护患肩。③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电刺激关节盂上缘,肱骨大、小结节、喙突、冈上窝、冈下窝、肩峰下、肩胛内上角等部位痛点。选择频率100 Hz,波宽0.15 ms~0.25 ms,每次30 min。电流强度患者能接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计4个疗程。④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电刺激三角肌后部纤维、三角肌中部纤维、冈上肌、冈下肌等。选择频率100 Hz,波宽0.15 ms~0.25 ms,每次30 min。电流强度以可引起明显的肌肉运动且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每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计4个疗程。⑤肩胛骨关节松动术:矫正肩胛骨的位置,肩胛骨充分上提并前伸,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肩周肌肉的放松运动,患侧手臂运动以前,必须先放松肩胛骨周围肌肉。肩胛关节活动,患者仰卧,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肢上臂,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托住患侧肩胛下缘,向上、外及前活动肩胛骨10遍~15遍。盂肱关节滑动,患者仰卧。治疗师一手从患侧腋窝由下向上,一手从肩峰上相对抱握患肩,通过双手虎口、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作向上、下、前后、后前活动,也可将4个方向的活动训练结合起来,向前向后,由后向前旋转滑动10遍~15遍。⑥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治疗时采用患侧肩胛带模式和患侧上肢组合模式应用节律性稳定等技术进行针对性训练[3]。⑦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条件下,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充分保持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度,如前屈、外展、后伸、内外旋以及肩胛骨的上提和外旋。在无痛范围内尽可能做前臂的旋后动作,卧位时的上肢上举练习。⑧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4]: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手,另一手协助患侧躯干伸展,以确保肩胛骨处于正确位置。令患侧上肢保持屈肩、伸肘位,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的挤压,让病人保持肩不后退并前伸对抗推压,以提高三角肌、冈上肌的活动及张力。治疗师一手支持住患臂向前伸,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通过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治疗师手指伸直从近端向远端快速擦刷患肢的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及肱三头肌,以提高其活动性。也可在做主动运动之前用冰块快速擦拭。⑨肩关节周围的稳定肌肌力训练:重点训练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前锯肌等肌群肌力。可配合负重、关节压缩训练、主动耸肩运动、therpband弹力带抗组训练等。⑩作业疗法:通过滚筒训练、上肢操球训练、上肢扶球训练及磨砂板训练等。促进上肢静脉回流,强化上肢控制性训练及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月后进行评定。
1.5 评定方法及疗效标准
1.5.1 疼痛的评定 采用Melzack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评分[5],按疼痛程度记0~10分(0分代表无疼痛,10分为主观感觉最剧烈的疼痛,1分~9分表示轻重程度)。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
1.5.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6]对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总积分66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1.5.3 肩关节活动度评定 在肩关节无痛范围内采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角度。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前数据进行正态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肩痛VAS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
2.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见表2)
2.3 曲安奈德注射液对血压、血糖的影响(见表3) 两组血压、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肩痛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国外曾有统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51%有肩关节疼痛[7]。国内发病率高达84%[8]。故偏瘫肩痛一直是康复医学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
脑卒中后肩痛原因复杂,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①肩关节正常的肩肱节律被破坏,肩胛骨肌群的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下降和肱骨内收内旋,破坏了肩关节外展必须的肩肱节律,导致肱骨和肩峰机械性挤压,使肱骨头、喙肩韧带和软组织之间产生摩擦和压迫,刺激了软组织中高度密集的神经感受器导致肩痛。②引起疼痛性损伤的活动,由于康复治疗方法错误、不当的搬运、被动运动时肩胛骨位置没有相应改变,肱骨没有外旋;在床椅转移时牵拉上肢易导致肩关节损伤;在没有使肩胛骨充分旋转和肱骨外旋的如下的活动,包括滑轮训练、搬动均可造成肩关节的损伤。多次反复的小创伤,形成慢性炎症,最后使肩部固定,形成粘连性肩周炎,导致肩痛。本次研究组患者肩关节MRI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损伤,也证实了这一点。③肩关节的锁定机制被破坏,脑卒中患者在软瘫期,三角肌和冈上肌张力低下,难以维持肱盂关节正常位置,在坐位或站位时受患侧上肢的重力影响,上肢向下脱垂,使得肩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而被牵拉,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导致肩痛。④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脑卒中患肩被异常或不平衡的肌张力所破坏,上肢屈曲痉挛模式占据优势。影响了肩关节活动度,引起肩痛。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导致疼痛,过度牵拉挛缩的肌肉会使其疼痛加剧。⑤本研究中发现患者核磁影像学提示有肩旋袖肌损伤,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痉挛的肩内旋肌牵拉致使肱骨外旋不充分,在肩关节被动外展时肱骨大结节被喙突弓阻挡引起疼痛。另外,肱骨头在关节内下移不充分,外展时也会引起疼痛。以上因素可相互叠加引起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组织发生水肿,产生关节囊和肌间粘连。不仅影响了关节活动度,也使肩关节因炎症而产生疼痛。致肩关节功能障碍。因此认识到肩痛的发生机制,更需积极、有效、及时、针对性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就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后肩部疼痛导致制动,制动加重疼痛。如果康复医生不能意识到这个原理,只是盲目的活动肩关节来防止肩关节强直,强化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患者肩关节的强直。本实验的治疗思路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解除患者肩部疼痛问题,抑制疼痛的恶性循环,为进一步康复训练打下基础[9]。
在偏瘫肩痛的治疗上,临床多无良策。本研究从疼痛与功能训练两个要素出发,制定了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药物注射治疗加康复训练偏瘫肩痛的治疗方案。30例患者联合应用曲安奈德和玻璃酸钠注射液,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出发共同缓解偏瘫肩的疼痛症状,曲安奈德剂型为混悬液,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对纤维母细胞DNA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成,通过减少胶原合成和胶原酶抑制物水平降低,抑制和松解肩关节囊内外粘连及肩周组织粘连,阻断肩袖的纤维化和钙化。同时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作用,可消除滑膜炎症,抑制滑膜的充血和降低血管的渗透性,消除肩周的无菌性炎症,使关节囊内外组织代谢恢复正常,以加速水肿、炎症的吸收,也促进了损伤的修复[10]。
利多卡因为局麻药物,注射可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活动,松弛肌肉痉挛,消除伴随的反射感神经营养不良。
玻璃酸钠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直链多糖,是构成关节软骨基质和滑液的主要成分,滑液内的玻璃酸钠和糖蛋白使滑液具有性和黏弹性,可降低软组织间及软骨间的摩擦,能减少滑囊积液渗出和关节腔积液吸收。作为一种黏弹性物质,在关节活动或运动时发挥及缓冲震荡等作用。有报道玻璃酸钠能抑制骨膜下的痛觉感受器和感觉纤维的兴奋性,缓解关节疼痛,并且能阻止炎性介质的释放与传递,具有抗炎活性及止痛作用[11]。通过向局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可以提高关节滑液中的玻璃酸钠的含量,增强关节滑液的保护和作用,减少关节活动和组织摩擦引起的疼痛;对抗炎症,消除关节疼痛和肿胀,并通过与糖蛋白的结合促进软骨的修复,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且无毒副反应,无耐药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有效的药物。
曲安奈德其特性为起效快、疗效高、持续时间长久,制剂的混悬液的微粒细腻,在关节腔不会损伤关节面,但大剂量应用激素会影响软骨的修复过程,包括对氨基葡聚糖和玻璃酸的合成,因此本组病例关节腔内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5 mg,减少局部激素使用量。本实验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糖皮质类激素有升高血压和血糖的副反应。本研究在注射曲安奈德前后,观察了患者血压、血糖的变化,从结果看,小剂量5 mg曲安奈德注射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血糖无明显影响,未见明显的副反应。
通过临床观察,玻璃酸钠与曲安奈德联用,通过长短效联合抑制损伤后渗出和增生,肩关节疼痛无论在镇痛效果、关节积液及关节活动改善的效果上均有明显的优势,且疗效持续时间长,无注射后疼痛刺激反应。
运动治疗为主的康复训练是偏瘫后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根本保障,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也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疼痛减轻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是重新恢复功能的重要治疗环节。大量研究证实,运动训练对上肢功能康复效果明显,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肌肉张力,增加肌肉收缩频度,改善肌肉活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降低痉挛肌肉张力,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2]。
在缓解肩痛基础上,采用肩关节PNF技术法可以抑制肩关节周围异常或不平衡的肌张力,解除上肢屈曲痉挛模式,纠正肩胛骨下沉后缩及肱骨内旋,促使肱骨头充分外旋和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充分下移,促使肩胛骨能与肱骨同步运动。使肩胛骨恢复到正常位置,缓解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在PNF中选择肩胛带模式,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活动,增强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斜方肌及肩胛肌的肌力;通过上肢单、双侧D2屈模式,增强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和小圆肌的肌力,从而恢复肩胛骨的“锁定机制”。 关节松动术促进关节液流动,松解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缓解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减少废用。肩部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起到稳定肩关节肌群,有力的肌群又可以起到保护关节,再配合挤压肩关节,让肩关节负重,来增加关节囊的紧张性,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使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故而两组患者训练后,均有肩痛减轻,患肩的关节活动度改善以及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
肩痛患者常伴随有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如:关节盂上缘,肱骨大、小结节、喙突、冈上窝、冈下窝、肩峰下、肩胛内上角等部位多为固定肩关节有关肌肉的起止点。痛点多发生于这些地方,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在低频电的作用下,节律性收缩与松弛,局部血管也随之被压缩和扩张,使组织间、神经纤维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ATP等病理致痛物质的清除,达到消炎、止痛、缓解粘连效果。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电极跨越肩周肌肉群,对瘫痪弛缓的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等肌群进行兴奋性刺激,激活肌肉的神经纤维,改善肩关节本体觉,保持和恢复肌肉的张力,使松弛的关节囊得到改善,使处于半脱位状态的肩关节逐渐回位。
正确摆放须注意肩胛骨的位置,正确使用护肩带,使偏瘫后松弛的肩关节相对稳定,避免破坏性牵拉,能更好地保护肩关节,维持康复训练的成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和功能评估,结果表明关节腔药物治疗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疼痛和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较单用运动疗法效果好。因此,认识到偏瘫后可能出现的肩部问题并及时给予针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治疗(关节腔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针对性强,疗效好,操作方便,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Ward AB.Hemiplegic shoulder pai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8):78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杨丹丹,徐琳峰,陈丽娜,等.PNF技术治疗早期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2007,22(2):104105.
[4] Naruse K,Miyanchi A,Itormn M,et al.Distinct anabolic response of osetoblast to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J].J Bone Miner Res,2003,18(7):360.
[5] 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J].Pain,1987,30(2):191197.
[6] 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183.
[7] 服都一郎,细川忠义,和才嘉昭.康复大全[M].周天健译,陈仲武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01.
[8] 刘雅丽.偏瘫后肩痛的原因与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4):149152.
[9] Penny M,Kathleen S,Anthony W.The initial effects of knee joint mobilization on osteoarthritic hyperalgesia[J].Manual Therapy,2007,12(2):109118.
[10] 彭禧靖,李蕊中.曲安奈德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新医学,2001,32(1):4546.
方法:对12例肱骨近端三、四部骨折的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疼痛护理,重点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等。并对其进行5~36个月随访。
结果:经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和术后早期康复指导训练,患肩活动总体满意。
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和手术后进行分阶段功能锻炼对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肱骨头置换 康复指导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0-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在不慎跌倒时容易发生骨折,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保守治疗的方法已部分被手术方法代替,关节置换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2008年7月~2011年10月,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1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36个月,平均随访(26±9)个月,功能评定参照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ASES)进行评分,平均为81分,评定为满意。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脱位或不稳的情况出现。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和能参加不负重工作。现将护理和康复指导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69~83岁,平均(76±7.5)岁,其中8例为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4例为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术前常规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均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人工半肩关节假体。手术时间在受伤后2周内进行。
1.2 护理体会。
1.2.1 心理护理。详细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年龄、文化程度,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的宣教。平时在床边办公时,我们利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关切的眼神,亲切的语言及抚摸,拉近距离,以达到减轻交流的难度与障碍,让患者愿意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更好地为治疗及术后的康复护理搭建沟通的平台。
1.2.2 术前护理。
1.2.2.1 及肿胀的护理。保持肩关节中立位,用肩肘固定带固定,移动病人时需托扶住患肢,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疼痛。早期采取局部冷敷,减轻损伤部位的出血和水肿。
1.2.2.2 为病人作好如下准备。做好常规的各项辅助检查,详细了解病史,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术前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1.2.2.3 护理人员的配备。由经验丰富的高级责任护士担任带班组长,与管床医生密切配合、沟通,指导责任管床护士护理工作并根据病人的情况详细制订康复护理计划。
1.2.3 术后护理。
1.2.3.1 一般护理。术后根据麻醉师指导予以取合适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及各管道通畅情况,注意患肢皮温、色泽、感觉、运动、肿胀及伤口敷料渗血、术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等。患肢用三角巾悬吊固定,置于70°外展和10°外旋位,抬高患肢,冰袋置于肩关节前侧60~90min,以达到止痛、消肿、减少水肿渗出的目的。避免患侧卧位。行患肢由远到近的按摩,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并进行观察及评估,警惕有无手指麻木、肢体青紫、出血等神经血管损伤症状出现,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处理。
1.2.3.2 引流管护理。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防止因不当等引起管道脱落。本组病例未出现管道脱落、引流不畅及引流液过多现象。
1.2.3.3 疼痛护理。术后切口及康复训练时疼痛应针对手术情况作相应解释、劝慰;指导放松技巧及通过不同方式分散注意力等;必要时遵医嘱予止痛剂,使病人得到安静休息。
1.2.4 康复功能训练。在主管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及损伤情况,骨质疏松程度,假体的位置,有无其他合并伤,有无内科合并症,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将康复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2.4.1 第一阶段(术后0~2周)。病人全麻清醒后即行手指伸屈活动,术后手臂用悬吊巾固定在70°外展和10°外旋位,悬吊巾固定2周。
1.2.4.2 第二阶段(术后2~4周)。2周后,只允许进行被动、辅活动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避免主动屈曲和外展肩关节。
1.2.4.3 第三阶段(4周以后)。术后第4周开始,增加辅助下的主动性活动练习。包括患者弯腰患臂下垂,手持木棍,在地面上进行内旋或外旋画圈并逐渐扩圈的半径运动等。
1.2.4.5 第四阶段(8~10周)。术后8~10周开始无限制性的肩关节活动练习。一般在术后3~6个月肩关节功能可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2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疼痛,其中8例患者活动范围满意,1例患者术后2周拆线出院,出院后在家中按医生指导自行功能锻炼。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下移大结节与肱骨干骨性愈合,右肩关节能完成梳头及端碗等动作,能外展至90°,生活基本能自理。2例肩袖肌力不足,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脱位或不稳的情况出现。
3 讨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项较新的手术技术,围术期护理及术后的康复指导训练是保证病人顺利康复和保持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关键,护理人员掌握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尤其是术后有系统、针对个体进行康复指导、训练。术后不主张早期功能锻炼,待局部组织存在部分愈合及连接后再开始活动度锻炼,国内姜春岩等[2]采用术后颈腕吊带严格制动2周,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练习从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术后系统、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将最终影响患肩关节的功能恢复程度。由于本组病例较少,观察时间较短,仍须大量病例及长时间随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晓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康复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607-609
[2] 姜春岩,朱以明,鲁谊,等.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大结节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6,26(7):459-464
[3] 贾曼,占松莲.高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指导.护理学报,2006,13(9):57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为使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我科从2008年9月-2009年9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临床资料
对于我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 44例脑卒中的患者经康复治疗训练,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23例,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即入院或1周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过14-50d的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2.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在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而肢体康复时间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早期以良肢位介入为主。
2.1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
2.2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脑卒中病人有无抑郁,焦虑,他们会严重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
2.3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与功能位置不同,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偏瘫急性期大部分患者肢体呈迟缓状态,此阶段不仅不能运动,还会导致关节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造成关节挛缩。正确的卧位,坐位,站位以及训练都对抑制肌肉痉挛,预防关节半脱位,对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良好的作用。
2.3.1仰卧位的方法:头部枕在枕上,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者骨盆向前突,用以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者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中部外侧各放一个小枕头,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窝处垫一枕头,防止膝关节过伸展。
2.3.2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时,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隔开,患腿屈曲,下方垫软枕,防止踝关节出现内翻,软枕可垫至足,健侧上肢自然舒适位,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曲,自然放置。
2.3.3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臀旋后,膝关节屈曲,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侧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取自然伸展为,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该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治痉挛。
2.3.4肢体按摩:按摩可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要轻柔,缓慢和有节律的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得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的则给予按摩和揉捏。顺序应有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采用拿法,掌根揉法,推法,摇法,拍法,滚法,等按摩手法。重点活动患侧的手指,脚趾,关节和肌肉,2/次d,每次20min。我科还尝试对于长期卧床病人采取抗血栓弹力袜的应用,对于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2.3.5床边康复训练: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均应进行床边康复活动,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肢体被动运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者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的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2.3.6生活能力指导: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进行一些肢体功能主动活动,可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指导训练。包括床椅移动,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还可指导患者刷牙,穿脱衣服,拨算珠子,捡豆子等自理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min。
3结果
本组44例中,有40例坐位,站立位达到平衡,30例恢复行走,无一例发生肌肉萎缩,关节痉挛,静脉炎,静脉血栓,压疮。
方法:对我科64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了四肢康复训练,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64例患者的肌力明显提高,效果确切。
结论:对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四肢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溢血四肢康复训练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24-01
脑溢血属于脑中风,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非外伤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大部分是高血压患者脑内小动脉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又称作高血压性脑溢血。动脉硬化、高血压不稳定等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1]。200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对64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了四肢康复训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运动能力。
1一般资料
64例患者,男39例,女25例,年龄平均为(63.9±3.3)岁。高血压病病史3-40年,中位数12.3年。所有患者均经过CT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脑出血,21例嗜睡,20例浅昏迷,6例深昏迷,8例单侧瞳孔散大,7例两侧瞳孔散大。按照肌力分级方法,64例患者5例0级,15例I级,19例II级,18例III级,IV级7例。
2结果
64例患者早期就开始康复训练,经过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肌力明显提高,4例I级,11例II级,20例III级,IV级29例。
3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脑出血患者有嗜睡、浅昏迷、深昏迷等不同意识障碍。若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剧烈头疼、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等,可能是脑干受损,提示脑疝,应及时抢救。若昏迷患者躲避疼痛、躁动,提示病情好转。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高血压危象重要指标,双侧瞳孔变化提示对光反射灵敏程度。脑干出血患者瞳孔针尖样改变;瞳孔早期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提示大脑半球出血。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及时记录。若患者高热甚至超高热提示体温调节中枢损伤。脑组织受压会引起呼吸、脉搏减弱,血压升高。若血压下降可能感染或者中枢循环衰竭[2]。
4护理
4.1常规护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发病48小时内禁止搬动,头部冰袋降温预防出血。发病1天内禁食,之后要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高蛋白饮食,控制食盐摄入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痰液较多者可用吸痰器,吸痰动作轻柔,防止鼻粘膜、气管损伤,注意无菌操作。若患者出血高热,给予物理降温,降低脑细胞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脑细胞对缺氧难受能力。及时预防应激性溃疡和尿路感染,若出现应激性溃疡,及时给予冰盐水、云南白药等。尿潴留患者给予热敷膀胱区域,诱导膀胱收缩,适当按摩膀胱刺激排尿。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导尿。
4.2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心理受到很大创伤,会产生孤单、抑郁、悲观、无助等心理,护士要多鼓励、安慰患者,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3]。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等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5康复训练方法
肢置:帮助患者把肢体摆放于良好,防止肢体痉挛出现、进展,准备做功能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屈膝、屈髋,踝关节背屈;双上肢稍微外展,肘关节、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展。健侧卧位,患侧肩部前屈90度,手触摸枕头,伸直肘关节,患侧下肢屈髋、屈膝,髋关节稍内旋。患侧卧位,患侧肩部前伸,伸肘关节使前臂向后旋,伸直腕指,患侧的下肢屈膝后伸,健侧的下肢置于患肢前面,避免肩关节受压、损伤。肌力训练过程中,健侧肢体着重进行肌力训练,健侧肢体抗阻力,引起联合反射促进患侧肌群收缩。对上肢、下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多关节、多轴位、多肌群综合训练。轻度瘫痪的患者鼓励自主锻炼,帮助全瘫患者被动练习。被动练习顺序:上肢:手腕-肘关节-肩关节;下肢: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各个关节活动范围适中,避免关节、肌群的脱位、损伤。训练过程中动作缓慢、轻柔,活动范围以最大生理范围为宜。抗痉挛的良好是桥式,这是自立训练的开始。桥式运动是坐、站训练的基础。仰卧位翻到侧卧位,患者屈膝屈髋,Bobath法伸肘握手,肩部上举90度,头向侧方转,健侧带动患侧向前伸肘,肢体同时向一侧用力,同时摆膝关节,共同摆动骨盆带、肩胛带完成侧卧。训练过程中避免肩关节受压。平衡和站立训练,患者先取坐位,静态平衡后进行躯干和腰部训练,平衡后让患者拿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物体,慢慢增加难度。在此平衡基础上,从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给予患者压力,破坏患者平衡,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站立平衡训练时要保持髋、膝、踝关节稳定,防止意外发生。患者达到下面条件后进行站立训练:①患侧下肢能够支持体重的75%。②患者下肢能屈膝训练。③平衡站立达到II级或者III级。④可以在支具帮助下前后走。平衡训练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和练习,健侧带动患侧,加强日常活动,自主完成日常生活。
6讨论
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病变,典型表现是小动脉管壁纤维样或者玻璃样变性,引起局灶性坏死、缺血、出血,血管壁的强度削弱,局限性扩张,微小动脉瘤形成。高血压脑溢血在此基础上,因过度脑力、体力、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血压升高剧烈,引起病变血管突然破裂。豆纹动脉最常见,其次丘脑的穿通动脉、膝状动脉、脉络丛动脉等[4]。脑出血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病情危急、发病迅速、病程长,致残率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深刻。高血压脑溢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临床表现等。疾病和躯体障碍同时存在是神经系统疾病最显著的特点,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的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葛梅,胡春荣,万正英.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5):155
[2]崔国红,常继英,陈春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18(24):2242-2243
2007年12月1日,我院骨科成功地为1例高龄合并全身多处骨折患者实施了全肩关节置换术,经过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76岁,2007年12月4日入院,诊断为左股骨干骨折、右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肱骨外科颈骨折伴肩关节脱位。入院3天后在全麻下行左股骨干骨折、右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院8天后在全麻下行右侧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术后48小时拔出切口引流管,2周后切口愈合良好拆线,住院31天出院。
1.2 手术方法:患者置于半沙滩椅位,右肩垫高10 cm,全麻起效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取右肩前侧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暴露三角肌及胸大肌,找到肌间沟及头静脉,用cielpi拉钩内侧拉开保护头静脉,切开胸大肌止点部分约2 cm,找出肱二头肌长头,于腋下找出爆裂的肱骨头,注意勿伤及腋神经,术中无肩袖损伤严重,大结节已分离,用缝线包绕肱骨截骨,扩髓,准备合适肱骨干模具及肱骨头复位满意后反复多次冲洗。取大结节为最高点,定位肱骨干后颈20度植入假体模具满意,多次冲洗术区,灌注骨水泥植入肱骨干假体,把大结节捆于假体最高点,植骨,用美国线环绕2周,满意后植入选好的肱骨头假体,复位肩关节满意后缝合已损伤的肩袖,多次冲洗,注意勿损伤腋神经,放置持续引流管,逐层缝合。
2 结果
患者术后两周,肩关节周围无肿胀、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肩关节活动度达到预期效果,术区无明显疼痛。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过度活动时偶尔出现疼痛,肩关节活动进一步扩大,采用Neer评分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定标准,术后Neer评分为88.5分,评定满意,达到生活自理。肩关节活动度见表1。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意外创伤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加之对全肩关节置换术缺乏了解,担心术后效果不满意,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给予安慰,加强沟通,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方法、目的、术后效果及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当了解到手术能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后,患者主动配合手术,并愿意坚持完成术后严格长期的肩关节康复锻炼,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功能康复。
3.1.2 加强营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训练:针对患者年龄大、多处骨折、行多次手术、体质差的特点,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睡眠。术前晚,患者因疼痛入睡困难,遵医嘱给予冬眠合剂2 ml肌内注射后,睡眠良好。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丰富植物纤维、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积蓄体力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遵医嘱输同型血600 ml,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指导患者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以利于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术后便秘、尿潴留的发生;协助患者翻身,行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以减少术后感染诱因。
3.1.3 认真作好术前准备:配合医生作好患者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如出、凝血时间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X线片、心电图检查等。遵医嘱作好术区备皮、备血、各种药物的过敏试验,嘱患者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密切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神志变化及术区敷料渗血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术后6小时病情稳定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增加体质,提高抗感染能力。为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后静脉接镇痛泵,准确评估镇痛效果,24小时内患者疼痛剧烈时,遵医嘱按动手工按扭增加镇痛药物剂量,减轻疼痛,以利于休息。
3.2.2 护理:患者回病房后,安置在铺有气垫的三节活动床上,使患者舒适、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完整,去枕平卧位6小时,肩部用软枕垫高10 cm,患肢外展50度~60度,前屈45度,前臂置于中立位,并用外展支架固定制动。平卧位时保持外支架与床平行,防止外支架螺丝松动、位置滑动,避免假体脱位。肩关节置换术由于分离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时易损伤头静脉,以及外翻及牵引时易损伤支配三角肌的神经及血管,术后48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患肢的色泽、温度、肿胀情况及指端有无麻木等。本例患者术后12小时患肢肿胀,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 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2次/日,保持输液过程顺利,防止药液外渗,淤血处用红花油按摩,72小时后肿胀逐渐消退;协助患者健侧翻身,避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及假体脱位。
3.2.3 预防感染:术后易发生切口、肺部、秘尿系统感染等。切口感染是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关节置换术失败[2],而肺部感染、秘尿系统感染等易诱发切口感染,因此,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术后注意观察术区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术区敷料,作好切口引流管的护理,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并观察用药反应,预防切口感染;协助翻身、拍背排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2次/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作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防止秘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4 功能锻炼指导
4.1 心理指导:患者存在不利于功能训练的心理因素,认为手术成功就是成功的结束,过早活动会使切口裂开或影响愈合;惧痛,患者因为合并多处骨折,行多次手术,疼痛阀大大降低,加之家属心疼和不忍心,经度疼痛即停止锻炼。因此,在早期康复锻炼中,要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指导督促患者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4.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肩关节用支具外展90度固定2周,此后仅在夜间固定1个月,以后4周用三角巾固定。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开始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5 护理体会
肩关节是上肢活动最广泛的关节,要求有灵活的功能和活动,肩周肌肉丰富,肱骨头几乎是由肩软组织悬吊于肩胛上,手术易造成周围组织破坏,术后出现肌肉肿胀、关节内积血,如不锻炼易发生肌肉纤维化、粘连,影响关节活动。但是,康复锻炼必须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过于保守的康复训练会导致关节僵硬,而过于积极又会使关节囊、肩袖的愈合受到损害,从而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功能[3]。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需要持续12~18个月之久,应制定完备的计划,向患者说明配合并定期随访给予具体指导。本例患者通过细心的专科护理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理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练习、出院后仍能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术后3个月,肩关节稳定性良好,完成活动性预期目标,达到了生活自理,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6.
[2] 邹兴建,刘昌风.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四川医学,2005,26(8):909.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3-02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我国城乡脑卒中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大量资料证明,对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1 脑卒中早期康复
脑卒中早期康复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1.1 合理选用床垫 床太硬易发生压疮,太软,身体下陷,变换不易,下限臀部且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1.2 改变 应2-3小时定时翻身,侧卧或半侧卧,多卧向健侧。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损伤。
1.3 主动活动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活动,如患者上举位做一些抓握、拧毛巾等活动,肌肉的收缩能减轻水肿。
1.4 被动活动 从发病当日起,患者不能在床上主动活动者应做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每日2次,活动的肢体应放松,使关节活动充分;活动顺序为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关节背屈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每日2-3次,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于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偏瘫侧肱骨应呈外旋位,以防肩部软组织损伤产生肩痛
1.5 抗痉挛
1.5.1 仰卧位 头正或向患侧,患侧上肢肩胛带尽量向前伸出,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在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防止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为防止上肢屈肌紧张,应保持伸展位;患肢下垫软枕,其高度略高过于心脏位,以防止水肿;腕关节略背屈,手卧毛巾卷,掌心向上,以防止手指屈曲;患侧下肢、臀部亦应垫以软枕,使骨盘与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压紧或内旋,整个下肢外侧以软枕或沙袋垫压,使患侧下肢维持在中立位或稍内旋位,防止日后因股内收肌群乏力的划圈步态;膝关节下垫以软枕使稍屈起,踝关节使呈90,不使下垂与内翻;这是防止形成Wernnicke-Mann姿态而设计的一套抗痉挛方法。
1.5.2 侧卧位 应鼓励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以防止由仰卧带来的伸肌紧张,患侧与健侧卧位应交替进行,健侧位为主;患侧在上时,保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诸指展开或卧一毛巾卷,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尽量背屈,健侧肢体则自然放置;患侧在下时,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患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开,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为避免受健腿压迫,健患腿间应放置软枕,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应保持偏瘫肢体的抗痉挛,良好的可改善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可预防关节挛缩。
1.6 坐位训练 坐位训练在脑血管病后5日即可进行,先取30-40位,每2-3天增加10,每天持续5-10分钟,达到能维持90,持续30分钟后就可训练坐位耐力,轻型病人可以免去耐力训练;训练前后注意观察病人反应,侧脉搏,必要时观察血压,防止意外;训练半坐位时宜同时保护不因上肢软瘫而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将患肢前臂以三角巾吊于颈部;坐位时,双上肢置于平台或床前移动餐桌上,以后再进入坐位平衡训练,即在坐稳后由两侧或前后交替推动患者,训练调整平衡,不使倒下,此时即具有躯干平衡能力。
1.7 床上动作训练 与坐位训练同时应作床上活动训练。
1.7.1 翻身 患者平卧屈肘,用健手托卧住患肘,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在躯干旋转同时,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患侧,如患侧上肢尚能伸肘时,则由健侧手与患手对掌相卧,健侧拇指应在患侧拇指之下,以便能托举起两上臂,屈膝(可由他人帮助),先将上举的双手摆向健侧,再反摆向患侧,乘摆动惯性,就可翻向患侧。
1.7.2 移动 平卧,先将健足插向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足侧移动,后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再将头顺移致健侧。
1.7.3 搭桥运动训练 两下肢屈膝,如不能立住,可由工作人员或家属一手扶持,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而立,另一手扶定臀部,以后嘱患者抬起臀部,如此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如下肢已有力支持,尚可训练单腿搭桥运动,此动作有利于置入便盆,它压迫肩部使肩向前,上臂外旋,可对抗肩减退缩与上臂内旋,并可减轻下肢肌紧张与痉挛。
1.7.4 躯干活动训练 两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拢,足底平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当向左摆时,患者头、肩朝向右,向右摆时,头、肩朝向左;另一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工作人员一手扶持患肩,另一手扶持患侧髋部向相反方向轻柔,节奏地推动,使患者肩部与骨盆部向相反方向运动;此种髋、肩反向运动有利于减轻躯干的肌肉痉挛。
1.7.5 起坐训练 由仰卧位起坐可分四步骤,将健侧腿伸置于患腿下方,患腿带致床侧,病人转致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起致直立位,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直立,坐于床边。
1.7.6 步行训练 患侧负重良好的患者,可进行站立、转移、行走,上、下台,平衡杠等训练。同时可进行其他的功能康复训练如言语功能、认知功能、ADL能力等的康复训练。
2 讨 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是被动和主动活动参与,促进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转换,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V血栓形成,泌尿和尿道的感染等,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提高康复预防后,加快康复的进展,节约社会资源,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南登.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158-161.
关键词:半肩置换;肱骨近端;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30-03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4%~5%。对于Neer分型一、二部分骨折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予超肩关节小夹板外固定、手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等,然而对于Neer三、四部分骨折来说,骨折移位明显,关节稳定性差,行保守治疗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欠佳,术后关节功能差,且易导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故治疗首选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现将笔者近两年收治8例人工半肩置换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骨关节科自2010年1月至今共行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68~77岁,平均71岁。按照最常用的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共4例,四部分骨折3例,肱骨近端陈旧性骨折术后并发肱骨头坏死1例,均伴有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术者为本科同一位主任医师实施,手术方式均为肱骨头假体置换。术前常规拍摄患肩正侧位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分类及移位情况。所用假体均为北京春立公司生产。
1.2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患者采用颈丛阻滞或全麻,取沙滩椅位,患肩垫高与手术台面呈30°角,头偏向健侧。手术入路采用肩关节前内侧人路切开约1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头静脉并牵向内侧,剥离后显露患肩肱骨近端骨折端及盂肱关节,确认肱骨大、小结节骨折块,用多根10号丝线将大小结节肌腱止点贯穿固定,以肱二头肌长头腱作为大小结节与肩袖之间的标志,显露关节下部,仔细取出肱骨头骨折块,清理关节腔。据大结节及胸大肌止点确定假体高度,结节间沟确定后倾角,选择合适假体,冲洗髓腔后调制骨水泥,填充髓腔后保持肱骨头30°后倾位将假体柄插入,再将大小结节骨块复位,丝线捆扎与假体固定牢固。清理假体周围骨水泥,将取出的肱骨头呈蛋壳样掏空后再将松质骨填人大小结节与骨干结合部植骨。冲洗后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皮肤切口用拉链式缝合器固定。
1.3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积极有效地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我们常规术后予三角巾悬吊或高分子夹板固定上肢于中立位,复查患肩x线片观察假置。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4~5d去掉悬吊巾,开始进行肩前屈、内旋及外旋方向的辅助主动运动和等长运动,并逐步增大训练强度。1周后开始增加弯腰悬臂练习,2周后开始加强肩部内外旋练习,增加肌肉等长抗阻力收缩锻炼。6周后增加肌肉等长和主动抗阻力练习。肩关节术后康复训练要持续1年左右,特别是肌肉力量的训练过程。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假置,评价肩关节功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制订周密的康复计划,并监督指导患者实施。
2.结果
对8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11个月。采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ConstantMurley标准进行评价,其中疼痛15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活动度40分,手法肌力评定三角肌肌力25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8例中良6例,1例可,1例差。各期随访均未发现有肩关节脱位、关节失稳、感染等并发症。其中1例因不能配合功能训练导致静息痛外,所有患者术后对疼痛及功能改善的主观满意度较高。
3.讨论
3.1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包括严重肱骨头四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合并骨质疏松、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肱骨头劈裂或压缩骨折范围超过40%者。因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后肱骨头血供丧失,极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因此首选行关节置换手术。但对年轻患者,因其骨质较好,笔者认为即使骨折严重也应首选行内固定手术尽量予以复位。同时必须强调手术禁忌证,包括:①活动性感染或最近有过感染;②三角肌和肩袖肌肉麻痹;③神经性关节炎。
3.2手术技术难点
肩关节由盂肱、胸锁、肩锁和肩胛骨胸廓四个不同关节组成,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成为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关节周围肌肉和肌腱。而评价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看术后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周围软组织张力的恢复程度Ⅲ。只有在植入假体过程中保持正确的高度及后倾角才能恢复关节的解剖结构,而准确的大小结节复位及肩袖软组织重建才能保证术后关节的软组织张力。
3.2.1肩关节后倾角度及假体高度 我们一般在术中将肩关节假体置于30~40°后倾位,而确定后倾角度需要一些解剖标志的辅助,如肱骨髁上轴线及结节间沟。由于创伤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块多呈粉碎,较难判断结节间沟的解剖位置,因此多根据肱骨髁上轴线来判断后倾角。同时必须保持假体高度以恢复肱骨长度,假体须高出大结节肩袖止点(8±3)mm。如不能正确植入假体以恢复肱骨长度及后倾角度,术后关节将会在各个方向失稳并出现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4-02
肩手综合征(SHS)主要是脑卒中之后产生患侧的手指、腕关节与肩部疼痛,由于关节活动度受限,血流障碍会引发皮肤发红、发热、发绀,甚至会引发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痉挛等。患者由于疼痛不适等会导致患侧上肢不愿活动,从而影响了患侧上肢的功能康复。康复治疗可以针对患者具体症状采用功能活动训练、水疗、针刺、高压氧以及空气波压力等方式做综合处理,从而达到患处的良好功能恢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为13例,女性为7例;年龄范围为45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6.8±4.1)岁;脑梗死为13例,脑出血为7例;病程时长为14至85d,平均时长为(34.6±4.1)d;观察组男性为11例,女性为9例;年龄范围为47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5.2±3.7)岁;脑梗死为12例,脑出血为8例;病程时长为16至83d,平均时长为(34.6±4.1)d;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训练处理,观察组运用综合康复治疗,具体综合康复治疗如下:
1.2.1 水疗
通过冷热水交替浸泡刺激疗法,冷水将碎冰与水混合,冰与水的比例保持在2:1,浸泡时间为1至2min,而后,温水保持在40℃,做2分钟浸泡后再更换成冷水中,整个时长持续半小时,每天进行2次[2]。
1.2.2 电针疗法
通过不锈钢针运用平补平泻法做施针,穴位为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渎、肩s、肩k、肩前等,施针后与电针仪连接,运用连续波,以患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最佳,每次施针20min,每天1次,1疗程为10天。
1.2.3 空气压力疗法
运用空气压力治疗仪,标准为0.3kg/cm2,通过气囊自远端到近心端做有节律的充气与排气,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
1.2.4 主动与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主动与被动运动,例如进行双手握拳和双臂抬升;让肩胛保持正确位置,从而有利于运动的开展。还可以训练适当抓握功能训练,如握球、抓木棒、拧毛巾等。在活动中要避免不当的与活动导致疼痛。在关节的被动活动中应该保持轻柔的动作操作,保持无痛操作范围对其开展前臂旋后,卧位的上肢上抬等训练等[3]。
1.2.5 蜡疗
运用56°熔点的医用蜡作为治疗材料,溶解后放入蜡盘中做成蜡饼,保持在2至4cm的厚度,温度冷却到45℃至50℃的标准后,通过纱布包裹平整紧实,避免有渗漏,将其敷用在上肢肩关节部位及周围位置,时长为半小时,每天1次,1疗程为15天。
1.2.6 摆放
要保证患者处于正确的来避免肩关节损伤,如果处于坐位状态,上肢应该放置在桌面或者膝上,可以在轮椅上放置桌板,避免手部处于垂悬状态,从而防止因为机械性的手臂悬吊而导致肩胛骨疼痛与损伤。
1.2.7 手指手腕缠绕治疗
运用直径2mm的线绳针对手指从远端到近端做缠绕,手指逐一处理。首先在指甲位置做小环缠绕,而后合理用力向近端做逐步的缠绕,一直缠绕到指根部,缠绕完成后再从指端做快速的拉开,充分的将手指暴露。在各手指做全面缠绕后可以进行手部的缠绕。首先在手掌指关节做环形缠绕,而后向近端做逐步的缠绕,让拇指做内收,让拇指和掌指关节做合并缠绕,一致缠绕到腕关节后逐步的向前臂近端缠绕。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充分指导患者家属操作。每天进行2至3次治疗。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各恢复指标情况。(1)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标准为疼痛、水肿消除,活动功能没有显著受限,手部肌肉萎缩消除;有效标准为关节水肿显著消除,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受限较少,手部没有显著肌肉萎缩;无效标准为症状、体征和活动功能均没有改善,甚至严重化。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总比[2]。(2)疼痛评估依据视觉模拟VAS评分,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3)水肿评估中0分为无水肿,2分为轻度水肿,4分为中度水肿,6分为严重水肿。(4)上肢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上,运用FUgL-Meyer法评分,简称FMA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以p
2 结果
在治疗1个月后,在组织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评分上,观察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除了相关康复训练与治疗,药物治疗也尤为重要。可以运用双氯芬酸钠用药,每次100mg,每天1次,1疗程为10天。如果疼痛异常可采用波尼松口服,每次20mg,每天1次,1疗程为7至10天。同时可以做关节注射治疗。如果患者肩部剧痛,可以在关节腔中做药物注射,运用40mg曲安奈德注射液、2%利多卡因2ml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