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康复治疗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第1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问题应对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84-01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技术得以提高,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问题在存活患者中仍旧是比较常见的,这样不但对患者的劳动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其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当前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药物和手术治疗在现在的临床工作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使康复治疗的时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作用

虽然现代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仍旧比较高,存活下来的患者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不但是严重的医学难题,也对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深重的影响。从近十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外的康复专家加强了康复治疗相关的研究,其认为无深度意识障碍的脑卒中病人不需要进行两日以上的静卧,其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部分康复专家认为应该将Bobath观念在发病后立即应用到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以减少脑卒中带来的并发症,使患者独立生活的可能性提高。如上这些研究对我国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脑卒中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废用综合征比较明显,诸如废用性肌萎缩、直立性低血压、褥疮等,若是转变以往的治疗观念,及时引入康复治疗,诸如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上述的并发症将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这样也可以为后续的康复治疗坚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我国的部分医护人员的认识不是很到位,且家属的外在压力,使得患者的肢体在病情稳定器的时候被动运动,这样加重了患者的肢体痉挛,出现了过用、误用综合症。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当患者的站位平衡不佳的时候,让其进行步态行走,导致了患者的膝反张。训练方法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病情而定,康复治疗师应该对当前的治疗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以确定康复治疗和患者的身体情况相适应。

2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在具体的康复治疗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2.1患者及家属认知不足。脑卒中疾病死亡率、发病率比较高,是一种疑难疾病,为此,虽然康复治疗的方法能够对患者的劳动能力、自理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嘱托下逐步进行。然而很多患者急于好起来,从而导致康复训练难度多大,或是方法与医生嘱托存在偏差、家属的康复知识把握不深等,难以得到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还有的患者因为康复过程的不适感而终止了治疗。如上状况的发生在当前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比较常见。

2.2护理人员观念陈旧。康复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的知识掌握不是很到位,观念成就,缺乏专业的康复培训,这样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有很多护理人员往往将压疮、组织感染等方面的防治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愈后效果,随着人们观念更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对愈后效果明显的提升作用。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当前医院的护理人员相对紧缺,工作任务量大,进行康复训练的护理人员补足,这也使得患者的护理时间难以保证,效果不是很理想。

2.3经济能力难以支持。很多患者的家庭难以支持康复治疗的费用,为此康复治疗断断续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患者的愈后恢复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3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应对措施

3.1加强患者及家属认知。脑卒中患者往往悲观、焦躁,急于求成,为此家属应该加强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对患者进行耐心地开导和心理支持,使其了解到康复治疗的步骤、效果,鼓励患者战胜病魔,使其对未来自己行动能力恢复有了希望,激起其康复训练的动力。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家属对患者进行开导,对康复训练进行指导,以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

3.2提升护理人员水平。医院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康复治疗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其康复训练技能,成了专门的康复治疗小组,根据病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结合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对病人身体能力的恢复进行科学地治疗。

3.3减少不必要的费用。经济压力是康复治疗中,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为此医院应该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对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对其施行一些优惠政策,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愈后效果。

4总结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技术得以提高,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问题在存活患者中仍旧是比较常见的,这样不但对患者的劳动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其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加深人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提升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萍.脑卒中患者的社区管理干预[J].中外妇儿健康,2011(07)

第2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0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因普通民众对健康饮食认识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卒中的发病已趋年轻化;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会更高。而脑卒中后的致残率很高,其致残程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而早期康复治疗的开展主要依靠广大综合医院。因此,综合医院必须设立相应的康复治疗体系。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最重要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大量的研究已证明,卒中患者康复开始时间越早,康复效果越好。康复开始时间越晚,其继发并发症越多,如肌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直立性低血压、足内翻和足下垂,将直接影响康复预后。因此,早期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早期”的概念认为是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缺陷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1],所以综合医院是脑卒中进行早期康复的最佳场所。

我国在开展康复治疗近20年来,已逐渐向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虽然大多数综合医院不具备系统的专业康复队伍及较完善的康复器械,但正是这些综合医院直接收治了大量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同时,适时地介入康复的内容及治疗,确实减少并避免了一些较严重的卒中后并发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为进一步系统康复奠定基础。另外,随着卒中单元在综合医院的推广,康复治疗的作用及地位更加突出。

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神经科配备了康复人员及设备,以不同形式及规模开展康复工作,其成效显著,有目共睹,但也有很多医院不尽人意,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虽较快,但仍为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有限。另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牧区,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能得到康复治疗的极少。②很多领导对康复治疗的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只注重形式,而实际投入甚少。③康复专业是一门较新型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康复体系不健全,康复教育滞后,人们普便缺乏康复意识。④从事脑卒中康复专业人员实际收入相对较少,而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康复治疗师,直接长时间与患者接触,身体与心理均易疲劳,但很少有人关注康复治疗师的心理问题。⑤康复专业人员缺乏,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不高。⑥卒中后康复治疗较单一,以物理治疗及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为主,而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应用假肢矫形器等方面工作较少[2]。根据上述情况及脑卒中功能障碍特点,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康复意识,使康复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取得单位、科室领导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康复治疗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患者的心理问题,另外需对患者的家属进行针对性康复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恢复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给予各方面持之以衡的支持,直至达到康复目标。

加大康复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抓紧对科室内康复从业人员的培养,普及脑卒中康复理论知识,完善卒中单元体系建设。

进一步扩大康复治疗范畴。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注重心理治疗,提升康复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坚持把康复工作做细、做扎实。

由于大多数综合医院康复力量薄弱,临床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有的观念甚至是不利于康复的,必须加以纠正。如卧床问题,尤其对脑出血患者,有人认为绝对卧床2周以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再次出血取决于患者本身病理基础,如淀粉样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因此,康复观念认为在血压相对稳定,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应尽早行坐位训练。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则例外。

动态观察评价患者整体功能,适时改变治疗方案。如在肢体软瘫期,可在仰卧位时膝下垫软枕,使下肢形成屈肌模式,但在下肢屈肌张力增高,尤其已有足下垂的情况下,则禁用这种方法。

加强社区康复。因为康复治疗是长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训练,而患者发病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后往往得不到继续康复治疗,从而出现原有功能的倒退。因此,切实加强社区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们的综合医院在脑卒中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降低总的医疗费用,其作用已受到社会的公认,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奠定了基础。但脑卒中康复及整体康复事业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何静杰.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67-68.

第3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17-02

The Evaluation of Rehabilitation applied to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MENG Yue-lan,ZHU Qing-qing,GAO Song-yi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umadian City,Henan Province,4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application result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Methods January 2013-2014 January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18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of 9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rehabilitation; observ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A year later, the use of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 (SDSS)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s recovery. Results The study observed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 (SD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ses(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较长的重性精神疾病,以患者思维、行为、情感等精神分裂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家庭幸福[1]。精神分裂症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康复期,患者进入康复期后,思维、精神活动等逐渐恢复正常,自知力基本恢复,阳性精神症状消失,但多数患者生活能力较差,如自知力缺失,人际关系紧张,认知功能缺损,始动性缺乏等。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社会功能缺失,为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该次研究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已经过6~8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PANSS量表评分均5年,年龄20~60岁。④排除有严重脏器受损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180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9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3±5.9)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1.54±6.79)岁,未经康复治疗。干预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3.67±5.78)岁。采取康复治疗干预。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周内加到治疗量,剂量维持不变。对照组:未经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康复治疗。具体方案如下:康复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每组10例患者,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2次/周,共计15周。康复训练内容为:①健康教育:为患者耐心讲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疾病的预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疾病是具有可控性的,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紧张、顾虑等不良情绪。②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回归社会技能、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等,可根据患者的兴趣、喜好、特长,来组织文娱活动,如种蔬菜、手工制作、下棋、打羽毛球、打扑克牌等,还可适当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社交礼仪的培训等来培养患者的社会接触能力。③心理治疗:了解患者的病因和具体临床表现后,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通过鼓励、疏导、启发、劝解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交谈的方式为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和人生观。④家庭干预:家属辅助患者完成康复治疗,监督患者日常用药,同患者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生活计划,并做到严格执行。

1.3 疗效评价

1年后,利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价[2]。

1.4 统计疗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RSS、SDS评分

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RSS、SDS评分(x±s)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易受社会歧视且复发率较高的疾病,患者心理功能多方面受到伤害,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基本上摆脱了疾病的折磨,自知力有了很大的恢复,但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表现的更为明显,心理障碍严重,一方面担心抗精神病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担心疾病的再次复发,每天处于闷闷不乐,忧心忡忡的状态,拒绝和人接触,悲观消极情绪严重,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3],无法承担起这基本的家庭、社会责任,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手段和方法多样,患者通过服药抗精神病药物,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仅仅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对于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社会的帮助微乎其微。要想改善这些情况,就需要给予系统、全面、主动的康复治疗措施[4]。康复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功能、交友能力,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纠正了患者的不良认知,并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好处,家属也参与到康复训练中,为患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技能训练和家庭干预为患者提供了与家人、社会的机会,营造了和谐的康复治疗氛围[5]。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增进护患感情,在交流中,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说出自己顾虑,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矛盾说出来,大大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6]。

该次研究观察组采取了以健康教育、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家庭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缓解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疾病困扰而带来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恢复家庭、社会功能,降低疾病复发,最大限度的发挥残存能力,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3%,明显低于未经康复治疗的对照组(13.3%),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生活功能,为患者融入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丽松,朱转娥,陈瑞莲,等.医务社工介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132-135.

[2] 陈世珍, 蔡卓珊.社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11):58-59.

[3] 吴越,张恒,许凌峰,等.积极性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087-4090,4106.

[4] 王凤梅.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3):149-150.

[5] 曾荟宇.精神分裂症病患实施家庭化管理教育的临床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2(5):128-130.

[6] 孔永彪,王华侨,张津津,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杀意念与认知损害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281-1282.

[7] 曹民佑,卢惠鹏,吴虹,等.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2):28-29.

第4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精神康复训练; 抑郁症;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5)23-0021-02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ent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MIAO Xin-xi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3):21-22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and provide help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linical depression.Method: 62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3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31),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12 weeks,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pectively by using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observation.Result:the assessment before treatment,SDS score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SD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1.13,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MD scores(t=12.39,P

【Key words】 Ment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pressi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Special Care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3.009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提高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如何治疗及控制抑郁情绪,临床上方法较多,疗效不一[1-3]。其中精神康复治疗在精神科越来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走向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探讨精神康复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31例抑郁症患者实施精神康复训练,并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青岛优抚医院收治的62例抑郁症患者,包括男19例,女43例,年龄18~65岁,平均33.7岁,总病程1~12年,平均

6.3年。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平分≥21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患或脑器质性疾病[4~5]。将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服药剂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要求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自由活动,顺其自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病区护士陪同到康复活动中心,进行精神康复训练,2次/周,60 min/次,12周为一个康复训练周期。具体措施:由具体负责精神康复训练的康复护士做好各项康复训练记录,可根据病员的兴趣爱好,因人而异的安排和开展各项工娱疗活动,提高病员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1.2.1 工娱治疗 治疗项目有:(1)工疗如手工制作、编制、折纸、树叶粘贴画、书法、绘画等;(2)娱疗如:广场舞、阅读写作、朗诵、秧歌等;体疗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扑克、健身、广播操等;(3)音疗如:聆听音乐、教唱歌曲、卡拉OK演唱等。

1.2.2 心理支持 活动进行时,康复护士与患者沟通,通过语言和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我、做到真诚表露自我和接纳,对所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做到及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释放内心的抑郁和痛苦给予鼓励。同时对于因症状的影响,思维缓慢的抑郁症患者护士应耐心对待,必要时给予启发性提问及合理解释和安慰,协助患者表达看法。每次训练结束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训练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医患互动,使患者加深认识自卑心理对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解答疑难问题,强化树立自信的心态,充分调动病员的参与热情。

1.2.3 健康知识培训 在治疗过程中每月定期进行l~2次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学习培训,讲授有关心理卫生、压力应对、健康教育、时事宣教等,并与患者自由讨论或提问,给予心理护理、认知治疗、引导患者正确的看待问题。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长期性和必要性,正确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在训练前及训练12周末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评。SDS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症患者的主观感受;HAMD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24项版本量表,实用于抑郁状态的成人,总分能够较好的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SDS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05),两组训练12周后与训练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86、4.91,P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SDS评定比较 分

组别 训练前评定结果 12周后结果

观察组(n=31) 67.64±7.22 40.32±6.31

对照组(n=31) 67.52±7.38 58.73±6.71

2.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HAMD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训练前HAMD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6,P>0.05),两组训练12周后与训练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8、4.52,P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常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睡眠障碍,自责、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感到慢性疲劳、精力缺乏,自杀率高。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心理社会因素的促发作用不可忽视[6-7]。随着社会的进步,抑郁症患者急需得到全面精神康复训练和治疗,不但要求患者无症状,还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以便为全面回归社会做准备。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12周的精神康复训练的观察,结果显示其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SDS反映了抑郁状态的4组特异性症状即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包含情绪的日夜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8个条目;精神运动以及抑郁的心理障碍。这些症状的明显改善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训练使患者认识到情绪和生活信念与疾病的关系,对抑郁症的心理状况有显著的正面效应,这大大减少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症状如抑郁、自卑等,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减轻,生活兴趣方面明显好转。

抑郁症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常会感到绝望、无助和无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康复训练通过系统的健康知识灌输、医患互动、情感交流和技能实践,改变了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患者树立了正确的康复理念,有效提高了心理应激能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是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训练不错的选择,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必要的、系统的精神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建.集体康复训练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57-58.

[2]罗小琴,伍小敏.滋水清肝饮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6-17.

[3]钱志梅,李谦,张苏静.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58-5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7-89.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6]钟柳波.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109-110.

第5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脑瘫 出院 健康教育

我院自2006年1月1日~2008年5月1日对108名患者。在院期间进行药物治疗、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及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脑瘫患儿108例,男72例,女36例,年龄0~3岁,经常看护人依次是:患儿的父母、保姆、爷奶及其他。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依次是大学本科以上3例,专科24例,中专22例,初中及以下59例。

健康教育

出院健康教育内容:家长心理指导:向家长讲解脑瘫的基本知识、发病的原因、类型、症状、并发症、康复方法等,让患儿及家长明白小儿脑瘫不是不治之症,是可以通过现代医疗康复手段治疗的;告知家长小儿脑瘫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患儿治疗起步时间越早,康复的效果越好,确诊后一定不要错过时机,抓紧治疗;向家长讲解小儿脑性瘫痪不同于儿科感冒、肺炎、腹泻等疾病,通过几日十几日的治疗即可治愈,必须全家人共同参与,经过持续不断地、反复地、全面地综合性康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儿正常的功能。家长教导孩子时,心情常常是急迫的,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会爬、会走、会跑,发现孩子不用心或进步慢,常常会不耐烦、训斥、责骂或者打孩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家长必须有耐心,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领会,循序渐进。

治疗方法的指导:①目前康复的原则是采取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训练是脑性瘫痪康复的核心,即以运动疗法和运动功能训练为主,其他治疗为辅。②家庭成员在患儿的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在规定时间治疗师为患儿进行训练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包括出院以后,都需要家长配合,按治疗师的要求为患儿进行训练,让患儿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完成必要的训练作业。③训练师根据看护人的知识层次,接受程度,制定不同的陪练要求,因为基层医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较多,必要时手把手操作,使家长逐渐达到顺利配合,并能独立操作,例如:竖头、翻身,坐位、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站立行走等。使其具有保持正常姿势与控制运动姿势的能力,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家长经过培训之后将成为康复训练员。④在护理脑瘫患儿时,应注意其身体的姿势和位置舒服、干净、安全。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并经常变换。训练的时间尽可能不要太长,形式要多样,尽量引导他的注意力,防止强迫使他失去好奇心,不能让孩子感到厌倦。多,喂养,游戏,当他完成一件事或做好一个动作后要立即给予鼓励,让其增强自信心。⑤指导家长多做一些智能开发游戏:a.视觉刺激,0~4个月的婴儿最易引起兴奋的颜色是黑白两色,而不是鲜艳的红、黄、蓝等色,他注重的是颜色的色调,而不是明度,4个月以后,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红色最能引起婴儿的兴奋,1岁半能分辨出颜色,2~3岁能说出颜色的名称,0~4个月,仰卧位时,大多数时间会望向右侧视力所及的地方,将脸谱挂在床前15~30cm,供婴儿观看。b.听觉开发,追声寻源,刚出生的新生儿听声音就会有反应,2~3周出现了听觉集中,可以用拨浪鼓等发音玩具,训练宝宝听觉辨别能力和寻找声源、准确定位声音的能力。c.语言方面开发,有韵脚的儿歌可以提高宝宝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有助于宝宝早期阅读,每天朗诵一首儿歌,多用提问的语调和宝宝对话,对宝宝学许多动物的叫声,听音乐将会增加神经系统的联系通道,大脑中欣赏音乐的那部分组织同时也是负责进行复杂运算或建筑设计的组织。

饮食指导:脑瘫患儿由于咀嚼、吞咽、摄食障碍,大多营养状况欠佳,所以脑瘫患儿的饮食不容忽视,需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了更好的使孩子与家长合作,可以在他饿的时候教他吃东西,最好结合游戏进行。让孩子有成就感,例如:用汤勺吃东西,可以抓他的手,帮他握住汤勺,去取食物,拿到他的嘴边,重复几次后,就可以在食物拿到嘴边前放手,让他完成这个动作。鼓励自助,让他完成动作时有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注意给予孩子一个比较正确的喂食姿势,不能坐的孩子,母亲抱时处于半卧位,使孩子的头放在母亲的臂弯里,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部承托,孩子的双手放在前面,整个身体姿势显得对称,使孩子全身的肌张力相对正常,喂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如果孩子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以让孩子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孩子的膝关节屈曲,放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既有利于觅食,又有利于正常姿势的发育。

药物指导:向患儿及家长讲解营养健脑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药物治疗脑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迷信某些广告宣传的健脑药的神奇治疗作用,以免延误患儿的治疗时机。对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教育患儿,说服家长必须系统治疗,按医嘱认真服药,决不能自行加药、减药、停药、换药,一定按时复诊。

由于肢体运动障碍,限制了外界活动,需要更多的,温柔的拥抱和耐心的交谈,会使患儿处于安全状态,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性格形成,学习兴趣等都有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外界和周围的兴趣,对其接触事物的反应能力。鼓励患儿与别的孩子玩,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起玩,教他学会与人相处。

及时添加衣物,合理喂养,注意清洁卫生,预防受凉感冒,肠道疾病,定期接种各种疫苗,预防各种传染病,以免影响正常的治疗疗程。

患儿心理指导:脑瘫患儿由于精神发育缓慢,多表现为性格古怪、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感情脆弱,对各方面都有恐惧感等等,从而在心理上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必须对患儿进行早期的心理护理。因为患儿密切接触的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必须从患儿小时候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承认孩子患病的事实,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不歧视,也不过分地照顾,经常鼓励患儿,从各方面给患儿以幸福感及家庭的温暖,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教育的方法:让家长参与治疗方案的全过程,从制定方案到具体操作,让家长掌剖训练的要领,并配合。①赠送疾病健康教育手册:患儿住院时,责任护士向患儿家长赠送1份关于脑瘫、癫滴等本科常见疾病宣传手册,使家长对本病有初步认识。②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利用病区走廊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宣传关于诊断和治疗脑瘫的方法及怎样喂养和护理脑瘫患儿等内容。③随机性教育:责任护士利用为患儿进行晨晚间护理、输液、发药、做各种治疗时随机向家长进行教育。这种非正式教育可使患儿家长进一步获得疾病知识,了解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④知识小讲座:责任护士定期组织脑瘫知识小讲座,加深患儿家长对本病的认识。⑤播放光盘,集中学习:定期播放脑瘫患儿家庭训练的方法、生活能力训练及护理知识。

讨论

第6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与社会康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在认识上已有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概念认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就是健康状态。可以理解为“没有病”。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完整概念则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个概念强调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而言,就要求我们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要综合应用药物、物理、工娱、心理等治疗措施,让病人处于一个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和社会康复是精神疾病全程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应紧密结合药物治疗,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达到重新回归社会的目标。

由于精神病是人脑功能的障碍,其功能的完整和个人对外界的统一性遭致破坏,因此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病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或削弱而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在病态的支配下,病人还具有危害自身和社会集体的行为。有时,病人的行为常为正常人所不能理解。同时病人本身也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力,当病人病重时,病人可能因缺乏自知力,极少考虑今后的问题,但当他处于康复期,面临从四周袭来的实际问题时,病人最终感到疾病对生命的威胁。这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认为得精神病是不光彩的,还有病重时曾经攻击过的领导、同事、邻居等,更觉得无法弥补,更重要的是病人往往会考虑脑子是否坏了,今后能否恢复正常,未婚者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加之经济问题等等,会使病人难以解脱,产生不良情绪。这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认识到,精神病人的康复不仅是精神症状的消失,还是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康复。如果忽视了心理、社会的康复,就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少精神病人于康复期自杀,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强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病人的心理素质,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急性期的精神病人通过药物、物理等治疗后,精神症状好转或消失,恢复了自知力。而实现恢复期回归社会的目标,则需要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其措施大致包括:

1、叮嘱病人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让他们认识到维持服药是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请复入院治疗的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谈谈切身体会,让病人明白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件,解决与己相关的社会矛盾,积极应对不良的社会舆论,消除自卑情绪,树立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分依赖,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

3、心理干预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阶段和生活状况,适当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方法。目前,比较认可的方法还有家庭治疗,给病人主要家庭成员传授精神病康复的相关知识并训练应对技能,以让病人生活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减少不良刺激,当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复发。

4、康复期的病人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来恢复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经过专科医生的评估,安排康复期的病人入住精神病患者中途宿舍,在庇护工场进行职业训练,模拟家庭、社区和工作的环境,为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回归社会前的过渡性住宿和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就是病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的过程。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后,让病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缩短病程,回归社会,勇敢面对生活。同时也应当向公众传授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人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歧视。

参 考 文 献

1、沈鱼邨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7-532

第7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电化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气功、推拿、按摩等技术治疗瘫痪、麻木、肌肉关节孪缩等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兴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这么多种类的康复方法不能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几年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复手段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学模式也应多样化。

一、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多增加实践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指在实验室、训练室等实践场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与做结合,手与脑并用,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是其他教学形式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治疗室与器械训练大厅中进行,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熟练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康复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提高学生们对康复技术的认识。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北方的康复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患者群,脑卒中有典型的痉挛模式,这在课堂是无法讲授和演示的,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痉挛模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多媒体教学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为康复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只凭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复治疗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手段。理论教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辅以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来表现教学内容,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声像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电化教材则是声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目的,有利于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和体现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系。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辅以电化教学和电化教材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也是主要手段,因为在康复治疗中有很多理疗设备,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在学校是不可能有的。这样可以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理疗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理疗的认识。

总之,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和电化教学为辅。多维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今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就对我们的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为祖国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人才。

第8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1 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偏颇,社会重视度不够

目前社区居民以及一些政府人员、医护工作者、残疾人及家属等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就是生理功能训练和补偿。而社区康复的真实内涵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教育人员、民政人员、社团、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亲友等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的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强调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就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它包含着从残疾普查、残疾的预防到医疗康复以及教育、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既要改善身心活动功能,也要努力解决上学、就业和家庭、社会生活适应等问题。只有在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社区康复内涵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模式。如何尽快让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社区康复”,是推行全面康复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宣教工作,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有线电视、流动板报、墙报、标语、派发传单、精读本举办讲座学习班等形式增强各级部门、患者及社区其他人士的认识,主动参与、组织、支持、配合社区康复工作全方位开展。让各级政府、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群众机构、社会人士、学生、残疾家属等都能为残疾人康复、残疾人重返社会尽一份力量。

2 社区康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区康复是一个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工程。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社区康复调查中,残疾人对康复需求主要为:(1)就医方面的需求: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一手功能的恢复(穿衣、进食、个人卫生、洗漱、整容);步行能力的恢复;语言沟通能力的恢复。包括使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及其他补偿性用品用具;心理一行为的调整适应,认知能力的改善。(2)上学受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上学或参加学龄前幼儿园、学习班。参加文化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班或培训班。(3)就业或自谋生计方面的需求:就业咨询,接受职业培训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的谋生本领;在社区安排就业。或得到支持个体经营,或在社区庇护车间工作等。(4)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需求:要求在家庭社会不受歧视。能与家人正常相处。(5)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需求。根据以上需求。社区康复所需要人才为: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康复医师(全科医生兼),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等。而目前我国多数(除全国少数试点区外)的社区康复技术人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或其他低层次的医护人员(农村)兼职承担,其中有部分经过短期康复培训。社区卫生医疗几乎没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概念模糊。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社区康复发展。为适应社区康复迅速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应配置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急需的基层社区康复人员。一专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多能是指兼职(主要是协调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职业咨询师,同时是培训员和宣传员,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完成社区对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全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协调配合完成教育就业社会的全面康复。这将使社区康复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延续机构康复治疗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并能迅速构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3 康复治疗技术的社区化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层次上(城市小区、街道、农村乡镇、村)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低廉、有效”的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技术含量高,费用较昂贵,有些难于移动等,对社区适应性欠缺,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如何把机构康复治疗技术按照社区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简化和适用化,然后转输给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需要康复专业机构(综合医院)技术人员、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出更适合社区康复的治疗及评估康复器材,这将是社区康复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政策,各政府部门协调以及资金作为后盾。

4 多渠道筹资,解决社区康复经费短缺

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并未建立。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而且难以到位,大多残疾人家庭困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残疾人多,贫困户多。需要的康复经费相对也多,而地方财政基本上是一种“工资财政”,投入很少,社区康复长期处于“无源之水”的窘境。残联投入有限。民政教育卫生部门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对康复对象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的就越多,这极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社区康复的经费,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已经势在必行。(1)争取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的投人;(2)发动辖区群众机构支持,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资助;(3)以依托社区服务的现有机构。以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现有的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招募,鼓励大学生及义工志愿者帮助社区康复工作;(4)进行适当维持性的有偿康复服务,应加大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的医保范围,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合理费用补偿机制,尽可能发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参与,只有保证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区康复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5 部门协调,努力构建适合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组织管理是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卫生、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各尽其责。以满足残疾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工作宗旨和动力。具体的工作内容是:(1)卫生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

设施,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培训人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内的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民政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提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场所;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3)教育部门负责指导教育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发挥特殊教育机构作用,对社区进行技术指导。(4)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及落实社区康复各项工作的经费。建委部门负责社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建设。(5)残联负责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技术指导组,督导检查。统计汇总,推广经验,管理经费;组织康复需求调查;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档案: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建立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队伍: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指导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建设服务网络,提供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福利企事业单位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9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无论患何种疾病,当一个人察觉到自己失去健康时,就产生某种痛苦或不适的信息,而对疾病,尤其是严重损害功能或威胁生命的疾病,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或精神症状。

(一)急性期或新近残疾的心理治疗

针对此期患者心理反应特征应做到以下两点:

1. 要认识到只要使用合理的医疗技术和措施,患者的情况能够改善,急性期患者较容易接受暗示。环境(自然环境与心理环境)的稳定和平静与否,对患者影响很大。处理时应以平静、理解、审慎和合作的态度开展工作,还要帮助亲属也认识到这一点。

2.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重建新的替代行为,目的是帮助病残者在重建的新的病房环境中的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和技巧,进而追求新的康复目标。例如,病残者由自理变为事事求助于人,常常不适应。许多人求助的方式不够好,所以效果也不好。特别是新近损伤所致四肢瘫痪而致机体功能失常的患者,为了要水或其他服务而召唤护士时,所用的方法欠佳,而不能使护士给予帮助。但是,如果心理治疗师教给患者交往技巧,以不同的表示方法请求帮助,效果就会好些。这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其一是改善、增进医患关系,使病残者得到良好的躯体帮助和心理安慰;其二是使患者建立起控制感,并帮助他们学习各种变通行为,以代替沉思、幻想、任性和思想不集中行为。

(二)残疾者在认同过程中的心理治疗

在病残者的下意识中,康复治疗如同惩罚。惩罚是良性强化刺激的丧失或恶性刺激的开始。残疾突然发生后,患者不但马上失去了过去维持他工作和闲暇时行为的良性强化条件,同时也开始接受恶性刺激,如随之发生疼痛,感觉缺失,躯体不适应某些功能丧失,为此患者感到非常懊丧。另外,患者周围的人们很可能会将各种对他消极的评价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患者。不论是恶性刺激还是以失去良性强化刺激形式出现的惩罚,都可能会增加从惩罚中逃脱和回避行为。而且接近于恶性刺激的刺激,都具有令人厌恶的特征,即都会成为条件性恶性刺激。此后患者很可能会把残疾和与他有关的康复治疗看成是导致惩罚的刺激。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参与康复过程的行为,以回避他认为是惩罚的各种活动。

对于退缩或攻击的心理治疗,重点应该放在减少康复治疗中不易为患者接受的方面,减少逃避行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应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 在康复治疗的开始阶段,医师应强调有效行为,要与治疗师一起,用积极、双向临时性强化代替自然强化。当患者获得较多的功能行为,并重新参加家庭和工作活动时,有效行为就容易为患者所采用。如果康复治疗人员起不到有效的强化作用,则康复治疗就显得被动,只包括对症处理,如止痛、缓解感觉缺失、中止关于残疾的幻想及一般性的勉励。强化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要视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取决于患者既往的经验,只有在预期要影响的行为出现后立即进行这类强化刺激,这种强化作用才会更有效。

2.康复训练开始时,治疗师应将注意力放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任务的强度方面,当增加训练内容时要识别和找出什么是积极的强化刺激,并在初始阶段按1∶1的比例连续地实施。然后,在维持或减少强化刺激的同时,通过增加训练任务的内容,来增加预期要完成的训练量。尽可能强化刺激,而不至于成为恶性刺激。如果收到成效,患者在治疗中既可体会到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减少孤立感和由感觉缺失造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强化效果。以上步骤可以减少康复治疗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积极性。

3. 当遇到患者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应设法减弱这种强化刺激,一方面康复人员能留意患者的日常活动,并将它与康复内容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另一方面还应帮助病残者家属认识配合完成康复计划的重要性,当然这种配合不是一味地强化家庭的温情,因为过于密切的交往可强化患者的逃避行为,相反过于冷淡也不利于重建自信心。要让他们懂得他们在康复计划中对进展能起的作用,并能观察到治疗成效。

(三)抑郁状态的心理治疗

后天性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脑卒中以及严重脑损伤后至少有50%的患者出现抑郁。在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等进行性神经疾病的患者中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患先天性残疾或在儿童期继发残疾的患者也有一些时期,如青春期前后、试图离开父母家乡寻求独立时,特别容易产生抑郁。重大的生活变动,如严重脑外伤,是抑郁产生的重要原因。

抑郁可能被看做是一种丧失强化刺激的状态,由于残疾发生带来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失去了过去生活中的鼓励因素,其结果是萌生忧伤和抑郁。这在新近残疾者中尤其常见,长期住院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抑郁可以只表现为暂时的情绪低落,也可以表现为有自杀倾向的严重状态。

心理治疗主要依赖于心理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的相互理解和同情关系。信息和交谈很重要,详细的解释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诊断,以及给家庭、社会、工作带来的影响,能挖掘出患者深层的压力,解决患者的问题。

心理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帮助患者迅速得到鼓励的因素,应该对患者过去从事的在住院条件下易于做到的活动进行分析,还要努力向患者早日提供与治疗有关的操作任务,以诱发患者对强化刺激的反应。一般不予药物治疗,只帮助患者做他可以做的事,以此治疗忧伤和抑郁。然后,让患者完成他确定能胜任的最大难度的训练任务,规定活动周期并弄清发生频率,识别强化刺激因素,开始时可将强化刺激安排较紧凑些,并在执行这些计划中进行认真的监督。

有些抑郁状态十分严重,以至于不能指望患者对强化刺激有反应,可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逐步地给予与治疗有关的作业,并给一些能起强化作用的临时任务。

(四)焦虑状态的心理治疗

严重疾病或损伤能使患者处于焦虑症的状态,偏瘫、截肢或其他影响身体稳定性者,能产生明显害怕摔倒的焦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一些心脏功能损害状况下,能产生与未来生存有关的焦虑,这些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功能损害。有关截肢、造瘘或其他身体外表的改变,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回避行为。社会和相关的回避行为能伴发认识的改变。包括继发于脑损伤后内在反应和交流技巧。同样,影响到肠道或膀胱控制,引起失禁的恐惧。

焦虑几乎总是导致回避。永久的情感基础和信念持续加重焦虑。如一些心理性认知偏见使得抑郁、焦虑持续存在。在康复期间除了技巧的发展,几种心理治疗方法能使患者在恐惧环境中更放松。认知疗法能纠正这些信念促进恢复。焦虑也产生特殊生理反应,典型特点是过度交感唤醒,调节这种唤醒的程度可作为脱敏策略的基础,广泛的放松技术是可利用的。认知疗法与特殊技巧的建立,使焦虑状态得到控制和自我控制。运用药物,特别是应用镇静剂时应选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但是应尽可能短期应用。停药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引起症状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