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渔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发展现状

第1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1.北京节水渔业发展总体情况近些年来,北京市结合渔业资源特点和渔业发展要求,从节约水资源、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节水型渔业品种、采用先进设备及生物技术、优化生产模式等手段,积极发展节水型渔业。2012年北京市渔业工作报告显示年内渔业节水500万吨,相当于近5万户市民家庭基本生活用水量。据统计,2014年本市通过调整渔业内部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推广节水技术,全年节约养殖用水400多万吨,相当于两个半昆明湖。北京依托自身科研实力雄厚、信息资讯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等首都区位优势,全面发展节水渔业。全市各区县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旧池改造,逐步将低效耗水的土池塘进行工厂化改造和养殖场的高产高效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真抓实干,搞调研、拟方案、定标准,协调政策资金,渔民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至“十二五”时期末,市区两级投入资金达2.266亿元,养殖者自筹1.5亿元左右。全市共建设菜篮子工程渔业高产高效生产基地136家,改造老旧池塘占地面积8736.6亩,形成养殖面积6370亩,改造前产能为7,000吨,改造后产能为2.2万吨,新增总产能1.5万吨,占年养殖产量的22.0%。节水能力大幅提升。其中标准化池塘比传统池塘节水20.0%,温室循环养殖模式节水73.0%,工厂化养殖模式节水95.0%,节水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北京市水产产业完成在房山、通州、怀柔、延庆等区县12家养殖场的改造任务,建立全封闭工厂化节水示范面积72亩,循环温室节水改造示范305.5亩。在大兴、房山、通州、顺义等区县,改造18家水产养殖场(户),建设标准化池塘节水改造示范工程1135.5亩。至“十二五”时期末,全市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和简易工厂化养殖平均耗水量降低50%,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的短缺(以上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局)。2.北京节水渔业的主要模式及节水效率目前,在北京市应用的节水渔业模式主要有池塘标准化养殖模式、循环温室养殖模式、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龟鳖类节水型庭院式高密度养殖模式、新型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湿地综合渔业模式等,这些养殖模式都具有较强的节水功效。“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渔业采用先进设备及生物技术,积极开展节水减排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其中,工厂化养殖规模已扩大至364,855m2;循环温室10家;生物治理池塘富营养化技术目前已在京郊推广养殖池塘1700余亩,每亩年可节水250m3;池塘高效增氧技术可使每亩池塘每年节水135m3左右。上述节水减排技术的综合应用,每年可节约渔业用水80万m3以上。在节水型渔业养殖研发和推广方面,北京市倡导循环流水养殖,将90%以上的池塘水体作为净水池,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水体净化,养殖效率比传统池塘提高30%以上。在节水型渔业养殖品种方面,北京市先后引进、试验、推广名优水产品种50余种,占水产养殖比例的45%以上。通过科研人员的选育,泥鳅、匙吻鲟、怀头鲶、鳄龟、珍珠鳖、罗非鱼和巴丁鱼等十余个品种被认为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其中龟鳖类的鳄龟、珍珠鳖,在海南已建成龟鳖良种场,每年可向京郊提供优质苗种5万余只,这些龟鳖在设施化养殖模式下开展养殖生产,较相同模式鱼类养殖,年可节水2.5万m3。温热水鱼类的罗非鱼和巴丁鱼在京郊采取工厂化养殖模式,年可减少用水300万m3。3.北京节水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在政府、渔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基层合作组织和渔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近年来在发展节水渔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节水渔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京的地下水超采严重,地面大面积沉降,导致绝大部分池塘渗漏比较严重。(2)许多池塘老化较严重,池塘底泥污染物大量释放对养殖池塘水质破坏力较大。(3)近年来,受到鱼价市场疲软影响,为控制养殖成本,大多数渔民在养殖水体养护方面投入较少,导致许多节水新技术、新装备投入利用率偏低。(4)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导致周边地区的渔业用水水源大面积污染,导致许多地区养殖功能衰竭。因此,大力发展节水渔业不仅是北京都市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唯一出路,而且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北京节水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根据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精神,“十三五”期间,北京渔业将以“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端高效节水渔业”为主线,以“做优做美生态渔业、做高做尖籽种渔业、做新做特休闲渔业、做专做强精品渔业”为目标,坚持“精品高端、节水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全面提升渔业“生态、生活、生产、示范”四大功能,以生态渔业、籽种渔业、休闲渔业、精品渔业等四大渔业为重要抓手,通过挖掘内涵、转变方式、拓展外延,加快推进“节水节地、低碳生态、文化娱乐、高端高效、保障供给”的北京特色都市型现代渔业功能体系建设。以节水为中心,深入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与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休闲观光和文化旅游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北京现代渔业模式,强化首都北京节水渔业的引领地位和品牌影响,形成“立足京津冀、引领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格局。

三、北京发展节水渔业的建议

第2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 分析淮北地区渔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挖掘淮北地区渔业的发展潜力,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发展现状 

 

1.1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水产养殖规模迅速发展,精养程度逐步提高,名优比重逐步加大,渔业产值大幅度上升,渔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素质有所提升。 

 

1.2结构调整加快 

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热潮,出现了一大批市场畅销、品种优良、特色鲜明的水产品种,由原来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鳖、黄鳝、河蟹、鳜鱼、银鱼、黄颡鱼、泥鳅等十几种名优品种。二是养殖模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实现了由单一养殖模式向综合高效生态模式调整,目前的养殖主要有渔牧综合配套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庭院养殖、链式养殖等模式,基本上实现单调的水产养殖业与其他产业嫁接。 

 

1.3农民养殖积极性高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大。一些养殖大户抓住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机遇,争取项目贷款,申请小额信贷和自筹资金投资渔业项目。二是创业意识强。许多渔民看准了水产品市场稳定、增收快的行业特点,奋力创业,表现了强烈的创业精神。三是养殖方法新。变传统的、单一的成鱼养殖向两头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繁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生产的格局,创新养殖模式,水库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河沟流水养殖等模式新、生态好、效益高。 

 

1.4发展潜力巨大 

淮北地区尽管水域面积较小,但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适中,饵料生物丰富,较适宜渔业及其他水生物生产。 

 

2存在问题 

 

2.1水域滩涂规划质量不高,落实有偏差 

该区水域结构零散,工作量大,渔业部门人手不足,经费短缺,规划相对草率。勉强规划后,由于是弱势产业,从上到下认识不够,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比较难。 

 

2.2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虽然进行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名优品种,但养殖品种还是以传统的鲤、鲫、草、鲢、鳙为主;且保持粗养状态,产量上不去,而这些鱼经济价值低,销售困难,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2.3对优良品种养殖束手束脚,不成规模 

很多养殖户对电视、报纸上渔业养殖典范仍持有怀疑态度,想干又怕失败,零星地养一点试着看,利益不太明显。 

 

2.4病虫害体系建设不健全,服务滞后 

病虫害防治机构、队伍不完整,测报手段、测报相关制度不完善,测报范围小,测报时间徒短,大大影响了测报准确性,影响了测报质量,误了有效防治时机。 

 

3发展对策 

 

3.1走特色发展之路 

3.1.1抓特色品种。一要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品种,占领地方市场;二要抓人们普遍关注的优质品种,如河蟹、虾、鳜鱼、黄颡鱼、鮰鱼等,迎合消费者心理。 

3.1.2抓特色规则。一要发展地方养殖特色,提高养殖积极性;二要发展连片精养带特色,形成网或链状养殖;三要发展渔业休闲观光特色,启动渔业游乐园。 

3.1.3抓特色服务。一要通过办培训班、散发资料、解答问题等形式向渔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二要为渔民提供市场需求、市场发展方向等信息。 

 

3.2走品牌营造之路 

当地政府要为自己的产品吆喝,营造平台,通过推介会、展销会、交流会等形式扩大知名度,为其正名、冠名。一个优质品种只有有了品牌,才有极大的影响力,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渔业发展的路子上越走越远,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水产品。 

 

3.3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各地首先要确立主导产品,抓重点,扩大养殖规模,使其形成气候。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串联起来,才能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放养,才能对外产生影响力、对内便于管理,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货,才能壮大某种鱼类、某个品牌,提高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4走健康养殖之路 

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注重优质水产品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地渔业部门、生产单位、养殖户要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生产,严把水域内外环境关;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好水生生物病虫害防疫检疫工作;开展对养殖生产、水产苗种、兽药使用、质量监督等重要方面的执法监督管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3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船检港监站,河北 唐山 063611)

1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休闲渔业现状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简称唐港区,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中。陆地面积432.4 km2,海岸线90 km,滩涂面积297.6 km2,唐港区现有海水养殖面积1 233 hm2,各类渔船188条,总功率20 769.5 kW,渔业人口2万余人,2014年全区渔业总产值5.82亿元,是唐港区大农业的支柱产业。唐港区的休闲渔业发展起步于2006年,由当地的大型旅游公司组织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经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建造的休闲渔业船舶,并依托于旅游公司渔港开展营运。几年来,在渔业、安监、边防等部门的监管下健康运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在唐港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共登记休闲渔船17条,作业方式为出海观光演练式捕捞作业,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2014年唐港区休闲渔业产值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1.8%,不仅增加了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途径,实现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同时也带动了唐港区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2唐港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采取的措施

海洋休闲渔业是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满足人们海洋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渔业产业。在当前海洋渔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休闲渔业能够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唐港区在发展休闲渔业经济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2.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行业引导力度

唐港区地处渤海湾及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地带,处在京、津、唐、秦四个中心城市的交叉辐射区,地理条件独特,海洋资源丰富。唐港区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海滨休闲度假胜地,将发展滨海旅游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先行先试,着重引导并鼓励驾驶小型捕捞渔船的渔民转产转业,因地制宜地从事休闲渔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增加设施渔业规模,扩大休闲渔业资源

唐港区传统渔业优势显著,渔业生产技术发达。近几年来,重点引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态渔业项目,高标准工厂化海水养殖车间及精养池塘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渔耕文化气息浓郁,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严格落实行业准入,加强安全监管力度

几年来,唐港区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对休闲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与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操作规程,促进了该区休闲渔业行业的合法、规范、安全经营。

3存在问题

3.1缺少休闲渔业法律法规及渔业规划,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由于目前休闲渔业在发展中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造成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当前捕捞资源日益匮乏,渔民转产转业的现实背景下,缺乏长远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专业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服务面和服务深度不够,休闲渔业不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休闲渔船普遍较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3.2劳动者素质不高和观念落后,缺乏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

目前唐港区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是一些传统渔民,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现代渔业的发展理念,缺乏专业的行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由于处在发展初期,休闲渔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在三无船舶非法营运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休闲渔业市场亟需整顿规范。

4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对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一步理顺权属管理体制,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旅游、安监等部门共同制定相关的规定,依法行使管理职能,共同带动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休闲渔业资金投入,作好财政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依托海洋牧场、渔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家庭渔业社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兴办休闲渔业。

4.2制定长远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应根据唐港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特点,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长远的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初具规模、特色显著、功能完备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要加强大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园区等规模化的设施渔业建设,进行休闲渔业专业渔港、餐饮住宿、渔家乐功能服务区等相关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形成规模,提升档次,建立品牌,迎合游客体验采捕、休闲垂钓、海域观光、享受海洋等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4.3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4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贵德休闲渔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贵德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是我省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素有青海的“小江南”之称。据黄河干流贵德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7.2℃,年平均降水量254.4毫米,降雨量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85%。年平均水温8.0℃,其中绝对最高水温为22.8℃;最冷月(一月)平均水温2.5℃,最低水温为1.0℃,贵德黄河干流河水年径流量为213亿m3;,多年平均流量659 m3/秒。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及以下河段,水体澄清含沙量低,水体透明度大,常年不封冻,其水温随着干流水面高程的下降,水温逐渐升高。全县水域总面积6.41万亩,可开发利用水域面积3.4万亩,其主要水域是黄河干支流、水库及其湿地。黄河在境内自西部龙羊峡入境,经拉西瓦、三河地区,从东部松巴峡出境,流程78公里,其中尼那、拉西瓦水库水域面积为2.5万亩,黄河滩地湿地水域为0.86万亩。目前全县以开发利用水域面积为4935亩,共有大小鱼塘75座,水产养殖户23户,其中经营鱼类生产的16户,养殖面积为916亩;经营河蟹的6户,养殖面积为4019亩。据统计2012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55吨,渔业产值达320万元,近年来,贵德县休闲渔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渔业的经济增长点,从2012年开始已申报2个水产养殖基地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其中投资200万元的贵德县绿海鱼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水上人家观光园养殖基地被县旅游局评定为“二星级农家乐” 这些休闲渔业养殖基地的建设,提升了休闲渔业产业水平,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贵德县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

贵德县休闲渔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1、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垂钓已成为广大群众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养殖户通过发展休闲渔业,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发展休闲渔业的意识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说贵德县许多养殖户还固守着传统的养殖生产方式,没有开拓经营思路,对自身的天然资源优势看不到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把握时机,思想不够解放,缺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

2、资金短缺产业规模小,档次较低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阻碍渔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是制约高标准、高品质渔业项目的关键问题。贵德县休闲渔业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区,大部分基地都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活动内容不多,经营方式单一等问题,缺乏真正及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休闲场所,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绝大多数项目形式单一,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基本上以休闲垂钓为主,档次低,经济附加值低,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总体滞后,未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品味游客的需要。

3、劳动者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

劳动者因素是休闲渔业发展中人的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容忽视的方面。目前,贵德县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多是一些渔业养殖户,他们从传统的养殖生产转移过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4、缺乏统一规划,相关行业管理不健全

由于贵德县休闲渔业场所大部分是自发建设,政府没有及时加以统一规划,致使渔业场所布局不够合理,影响到下一步的统筹规划。

二、贵德县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

贵德地处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其山水雄姿和田园风光在全省和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层次开发、高效益汇报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以集约化网箱养殖和大水面增殖为切入点,不断彰显高原冷凉水体优势,打造“大美青海”特色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品质,努力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提高水产品产值在全省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

三、贵德县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目前贵德县休闲渔业已经具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基础也逐步建立。下一步发展总体思路应是: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渔民增收为目的,加强渔业管理,改善渔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高起点建设一批休闲渔业基地,结合农家乐开发,增加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推动休闲渔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一)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档次、有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

坚持渔业休闲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原则,以冷流水养鱼、池塘养河蟹、特色水禽与观赏水产业、休闲度假渔业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打造“看贵德美景,钓黄河名鱼,品水中美食”观江南荷花的游钓、休闲渔业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贵德生态鱼庄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从事商务活动,以休闲渔业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水产养殖业与生态旅游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二、)创新方式,增强休闲渔业的发展活力。

积极打造集网箱养殖、休闲垂钓、水上娱乐、浮码头和库区人为建设景观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和有机鱼食品养殖、观赏、加工基地,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培育新的生态休闲旅游景点。

(三)、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系列产品和种植睡莲

第5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宝应;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围绕 “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财政收入3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1.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我县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2010年,3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2.9亿元,实现利税2.63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45万t,带动本地农户35万户次。

2.特色农业优势彰显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大宗农作物的优良品质,其中尤以有机农业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主的“四水”最具特色。是全国有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和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有机稻米、有机大闸蟹、有机莲藕、有机畜禽、有机水果五大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已陆续建成有机产业园区12个,面积10.8万亩。宝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示范区。常年种植水稻85万亩、小麦75万亩,年产粮食80万t;“宝应荷藕”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产量、品质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荷藕、慈姑、芡实、菱角、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种植历史久、面积大、产量高;宝应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年产水产品近15万t,其中河蟹、野生龟鳖等特种水产品5万t以上,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宝应也是江苏省生猪和水禽养殖优势生产区,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0多万只。

3.市场流通发展加快

近年来,我县把农产品市场流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来抓,在抓好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和销售流通队伍,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粮食集中加工区和以望直港水生蔬菜为主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崭露头角。目前,已成功开发了一大批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全县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市场32个,常年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10.1万人。近年来,我县还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参加或举行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成立“宝应湖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在大中城市设立26个专卖店,使宝应农产品不断走向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我县还十分注重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至目前,已成立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06个,其中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6个,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44个,社区合作组织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6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新型经营主体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主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30-02

1 发展现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件精神,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事态比较快速。

1.1 全县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9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73个,家庭农场186个,涉及粮食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种养结合、休闲农业等多个行业。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下,实现了17.56万亩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1.2 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73个,入社户数7.8万户,占总农户数的95%,带动农户7.98万户,带动农户率达98%;目前,已创建省级“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个,市级“五好”示范社45个;申请合作社产品注册商标117枚,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直营店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3.49亿元,其中农民现金出资0.96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额10.3亿元。

1.3 全县已建成并在农经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186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143个,按行业类型可分为:种植类147个,畜禽养殖类13个,水产养殖类16个、种养结合类8个,休闲观光类2个;目前,家庭农场从业人数达535人,其中季节性雇工85人,占比15.89%;经营土地面积7.53万亩,其中流转土地面积7.517万亩,预计全年销售额超亿元,可实现净收益2000余万元。

2 主要成果

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业特色日益显现。“三水”水禽、水产、水生蔬菜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10亿级的优势,洪泽湖鹅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规模饲养量达6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0.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比重达77%,其中200亩以上高效渔业基地已经建成35个;芡实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二是要强力推进农业园区的建设。建成省市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个,形成了沿洪泽湖、白马湖的2个高效农业产业带;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丰产粮示范区以及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有机稻米标准化示范区。三是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创成省级著名商标6枚、市级知名商标14枚,省市知名品牌29个,获批“洪泽湖螃蟹”、“洪泽大米”、“洪泽白鹅”、“洪泽银鱼”等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 存在问题

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竞争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的品种单一且大众化,没有特色,没有自主品牌,抗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弱。二是管理、技术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家庭农场主多数是种养业农民,之前没有管理的经历,也没有聘用有经验、有资历的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低,对科学的种田、养殖与经营都比较茫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前景没有任何好的建议,起不到促进作用。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普遍存在“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的问题。相当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停留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层面,没有开展具体的业务。有的虽然有章程、有制度,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四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到工商局申请登记注册时,没有前置条件,其中大多数在成立之后不主动到农经部门登记备案,使农经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监测和指导。

4 主要措施

4.1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一直以来,我县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每年都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意见》、《洪泽县家庭农场审批暂行规定》、《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来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日常运营管理。此外,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我县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在资金、金融、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仅2013年,我县就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省市扶持资金435万元、落实帮扶项目27个、搭建融资平台2个。

4.2 开展培训,规范管理。开展以乡镇分管领导、农经站长、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以及相关财务人员为重点对象,以农业经营主体机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管理及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社、示范场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水平,提升基层干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全县先后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200多人次。

4.3 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社、示范场的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培植,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在典型培植过程中,我部积极引导各经营主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运营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并要求申报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此外,我县还定期组织各镇分管领导、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到示范社、示范场观摩学习,交流经验。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业经营主体61个,通过示范社和示范场的创建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成为产业上规模、运行上水平、实力上档次的规范化经营主体。

4.4 强化服务,注重引导。为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服务工作,全县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明确分工,确保为培育工作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其中,县委农工部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登记备案、建档、统计和业务指导工作。县工商部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登记注册设立便捷通道,优先办理相关业务,县税务部门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用等环节简化程序、开展业务指导,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享受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涉农金融机构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等级评定范围,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其他涉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民深刻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民的创业意识。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建设,有效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5.2 狠练内功,增强实力。鼓励更多有学历、懂专业技术的人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理念,提高抗拒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强经济实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达到同步发展,共同致富的目的。

5.3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和操作规程,强化内部管理,做到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4 拓宽渠道,扩大融资。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盘活有效抵押物,探索将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土地经营权等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5.5 强化服务,引导发展。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改善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来抓。要按照落实共同责任的要求,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在注册登记、建档备案、业务指导、纳税申报、金融扶持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共同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常业务的指导和督查工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地给予解决和帮助,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享受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6 结语

新型经营主体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政府扶持充满期待,最重要的是保障土地经营权以稳定生产基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强化生产能力。 具体地,政府作用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关系保持稳定。这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土地流转关系不稳定,不利于种粮大户稳定投入、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土地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彻底消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担心和顾虑,并辅以社会保障、非农就业、流转收益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让不愿意种地的农民长期稳定地转出土地经营权。

第7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

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XX种桑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和桑蚕业“优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抓好高产桑园、小蚕共育、标准烤房等关键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等,同时健全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在抓好“优化工程”项目,大力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时,要加大蚕区特别是新区的技术服务力度。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高效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重点在白伟村、孟山屯建立桑树新品种和蚕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促进面上的推广,完成对全市桑园的改造和一些高丝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饲养,提高XX蚕茧的品位。从“标准”入手,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保证充足优良的蚕种供应。要分步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到全市所有养蚕户,实行蚕种统一集中催青,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要达50%以上,对全市各村屯养蚕大环境统一消毒。争取3年内,在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8万亩的同时,平均亩产鲜茧200公斤以上。

(二)加强蚕茧行业管理,理顺服务管理体制。要健全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农业局有关蚕业管理职能和蚕办的职能合二为一,统一由蚕办在市蚕业生产领导小组领导下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搞好生产项目规划实施、烤房设置、信息提供和经营管理等。同时成立桑蚕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帮助蚕农疏通产、供、销渠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尽快建立健全市、乡、村、屯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三)加大市场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蚕用物资市场的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蚕农权益。一是要规范蚕种制种生产与经营,把蚕种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分开,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坑害蚕农的“种贩子”。通过桑蚕协会等推行蚕种预定制度和信誉卡制度,确定好蚕种发放批次,以杜绝外地非法经营的蚕种进入,使养蚕形成批次,品种一致,蚕种质量得到保证,蚕茧质量得到提高;二是合理布局烤房。XX烤房烘烤能力已超过蚕茧实际生产能力,烘烤证的发放一定要按桑蚕的面积严格进行审批,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小规模烤房,工商,蚕办、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烘烤证及蚕茧经营公司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地下黑烤房,蚕茧经营公司数也应控制在10户左右;三是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蚕茧质量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从源头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确保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抓紧注册XX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另外,要加强对蚕茧经营的税收征管,避免漏征漏管。

第8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日渐发生变化,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美味、更具营养价值、更高品质的产品。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经济的全球化,我国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国家、集体投资兴办农业机械化的模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199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4.89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 293.5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2.7万台。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65%、25.6%、16.3%,其中小麦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已分别达到68.7%和61.8%。全农机行业能生产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畜牧机械、农业运输机械、渔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小农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16大类103类4 000个品种(规格)的农机产品,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小型碾米和制粉加工机组等农机产品出口北美、南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跨入中级阶段。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应用,从总体上看,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常被称为农业基本机械化阶段。[2]目前,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3.1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3.2加强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的利用

我国很多地区尽管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可是并没有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但是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要适当地采取生物技术进步。因而应采取先机械技术措施、后生物化学措施,并以前者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

3.3生产技术高科技化

采用高新技术跟踪世界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动向,采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精确化、高效化与自动化;重点研究机电液一体化、微电脑技术、航空航天技术(GPS、GIS、RS)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发展精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监控水平以及舒适性与安全性。加强农业机械共性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如降低动力排放、噪音与振动;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配套件可靠性研究;人机工程及安全性、舒适性;农业机械工作部件与物料相互作用机理如地面机械脱附减粘理论与技术;农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技术、仪器、设备研究等。适度规模经营所需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如水稻工厂化育秧、栽植、收获机械;玉米育苗移栽,收获机械,大田作物间作套种成套机械,棉花、油料、甘蔗、甜菜、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收获与运输机械。[3]

3.4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更好

2004 年6 月25 日颁布新的机械化促进法。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 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3.5关键机械化技术要求提高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

3.6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0(2):245-248

第9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对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发展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龙岩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1.9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畜禽饲养量等十一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生猪产业,产业链长、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龙岩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了试点示范,通过强化各项政策、项目开展、安排专项资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0年6月底,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2个,其中新罗区66个,长汀县89个,永定县90个,上杭县87个,武平县114个,漳平市96个,连城县100个,比2008年的193个增加了449个。2010年1-5月新增119个,入社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10.78万户,出资额6.84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12亿。注册商标66个,无公害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QS认证2个。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

办社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由涉农部门如供销社、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单位和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两委等牵头引办,充分发挥各种投资和合作主体积极性。漳平永福以台湾农民为主体成立的“闽台缘分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属全省首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以及资本的联合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方面拓展;合作内容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多方面,涉及了龙岩市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新罗区花生、漳平水仙、武平绿茶、连城地瓜干等。

(二)政府支持多样化

近年来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积极做好拓展服务工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供销社系统,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如龙岩市的新罗区、上杭县、武平县针对新办农民合作组织均给予0.5万元-1万元不等的补助。培斜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都诚福果品专业合作社、中山鲤龙渔业专业合作社、南洋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等获中央财政配套项目资金229.5万元。合作组织向农户供应优良的种子、种畜和种禽,按优惠价格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

(三)培养典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

目前,武平中山绿露仙草、连城曲溪笋竹等13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4家专业合作社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山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五新技术”,扎实推进仙草种植、加工、营销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2010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壮大示范专业合作社队伍。龙岩市重视典型合作社的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帮助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商品档次。新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打造名优品牌,注册了“龙锦”生猪、“闽西好”食品、“月桂”农家鸡等15个商标,打造“一村一品”黄坂月桂鸡、培斜茶叶、洋畲柑桔、梅花山蔬菜4个项目,龙岩咸酥花生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09年恒发脐橙专业合作社“才溪”牌纽荷尔脐橙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城兰花、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城地瓜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漳平木村公司被授予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永福高山茶在2009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一金二银”奖项,漳平软枝乌龙茶获得一项“金奖”。武平绿茶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扩大市场营销,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制定了合作章程以及理、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形同虚设实际运作起来没有起到作用。一些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有些财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知识,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学习不够。成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透明,盈余分配落实不健全不到位,对成员未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大多收益对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专业合作社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缺乏。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贷款份额大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外界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优惠政策尚需妥善落实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实际上许多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有些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的依据;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使合作社运作成本提高;支农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四)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管理人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促进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规范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农民社员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强化规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科技兴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鼓励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认证。

(三)解决担保难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仅靠合作社自有资金自然发展是很困难的,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切实落实税务、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工商部门要依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管理,依法免收登记费用,指导品牌建设等。

(五)培养各类合作社人才,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由政府组织,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秀.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

2、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3、高凤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4、赵福玲.关于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10(5).

5、王玉妍.规范管理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兴城市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09(2).

6、王礼辉,杨小琴.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J].农技服务,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