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怀念父亲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背的第一首诗。那时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我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袋瓜里。
就是这20个似懂非懂的字,为我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我的母亲是护士,那两三年是她很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地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精巧的包子,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香喷喷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是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得多背几首诗。
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地;更上一层楼,追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砰!
常常,遇见不相识的路人,因为两个用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诗的声音而驻足。看见他们听完之后眼中的惊奇和赞赏,我和弟弟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母亲再度工作之后,再没有人领着我们读诗,而我依然爱诗,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诗,同学们怨声四起,苦不堪言。但他们所认为的苦差,对我而言,却是快乐的事。
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有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了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书中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的诗词。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阕词。这三位的词,都是伤感的情调,这也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中。
有个同学每天都很开心,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发出细碎的笑声。她注意到了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过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伤感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呢?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与的慨叹?读完这首诗,我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受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的幸福。
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见困扰或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词。那些诗人从不吝惜,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以人生的启示。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
王国维是春天的拥护者:“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天的植物从冰雪中挣扎着冒出头来,等待温暖的雨水,迅速地发芽成长,不过几个昼夜,便蔓延出整片绿意。只要我们仍有热烈投入的目标,焕发青春的狂情,便也能冲破人生霜雪,回到年少时代,无所畏惧。
从古到今,人们运用各种方法,企图留住青春,希望永远保持着春日的生机盎然。然而,最好的回春术,其实不假外求,只要我们心中的火种不熄,便能滋生出一片绿原。
司马光在初夏的客邸中,见到了金黄色的花:“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他被向日葵的坚持所感动,将这花视为夏日的力量。柳絮与葵花的不同就在这里:柳絮随风飘扬,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向日葵却是不管太阳在哪里,它的脸孔都会转向太阳,如此执著。
人生走到夏季,约莫都能找到自我,发现值得奋斗的目标。有了明确方向的人,就像艳阳下的向日葵,可以尽情绽放。人们看见向日葵,也多能获得一种振奋和鼓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这不仅是心情,也是一种境界。秋天是收获的时刻,也是赏菊的季节,一方面收获自己的耕耘,一方面还能欣赏别人更高的成就,不张狂、不嫉妒,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邀请朋友前来饮酒的诗,下雪之前的天气,严寒砭骨,最为难熬。然而,诗人却在红泥小火炉上暖着美酒,邀请朋友前来共饮,有着无限的温暖与浪漫。哪怕是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是不能放弃享乐与朋友,不能割舍所有生之欢愉。
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几首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抗御这诡谲多变的人间。
我常想到童年时,背着诗,踢着石子,在黑夜里畅快地奔跑。
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背的第一首诗。我还不识字,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瓜里。
就是这20个似懂非懂的字,为我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我的母亲是护士,那两三年是她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地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精巧的包子,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香喷喷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能多背几首诗。
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呼――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的;更上一层楼,追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呼!
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被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了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书中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的词。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阕词。这三位的词,都是伤感的情调,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
有个同学每天都很开心,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发出细碎的笑声。她注意到了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过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予的慨叹?这首诗读完,我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受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的幸福。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见困扰或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那些诗人从不吝惜,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
王国维是春天的拥护者:“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天的植物从冰雪中挣扎着冒出头来,等待温暖的雨水,迅速地发芽成长,不过几个昼夜,便蔓延出整片绿意。只要我们仍有热情投入的目标,焕发青春的狂情,便也能冲破人生霜雪,回到年少时代,无所畏惧。
司马光在初夏的客邸中,见到了金黄色的花:“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他被向日葵的坚持所感动,将这花视为夏日的力量。柳絮与葵花的不同就在这里:柳絮随风飘扬。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向日葵却是不管太阳在哪里,它的脸孔都会转向太阳,如此执著。
人生走到夏季,约莫都能找到自我,发现值得奋斗的目标了。有了明确方向的人,就像艳阳下的向日葵,可以尽情绽放。人们看见向日葵,也多能获得一种振奋和鼓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这不仅是心情,也是一种境界。秋天是收获的时刻,也是赏菊的季节,一方面收获自己的耕耘,一方面还能欣赏别人更高的成就,不张狂、不嫉妒,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邀请朋友前来饮酒的诗。下雪之前的天气,严寒砭骨,最为难熬。然而,诗人却在红泥小火炉上暖着美酒,邀请朋友前来共饮,有着无限的温暖与浪漫。哪怕是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是不能放弃享乐与朋友,不能割舍所有生之欢愉。
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几首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抗御这诡谲多变的人间。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 ,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v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v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 “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勉强收购回十八轴,“其余遂不可出”。“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贴,犹复爱惜如获头目,何愚也耶?”[4]金石图文物的丧失,是李清照一生最为沉重的打击之一,将其哀愁进一步加剧。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的愁苦不堪的话,那么到她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1127年,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也随之灭亡了。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家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又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丈夫的离去使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据说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达不到目的,便对李清照进行,李清照通过多种方法离开张汝舟,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却因此而入狱[2]。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键词] 顾太清;苦痛早年;心灵足迹
顾春,(1799年―1876年),字子春,号太清,满洲西林觉罗氏。她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鄂尔泰的堂曾孙女,其祖父鄂昌曾为甘肃巡抚,因文字狱被乾隆皇帝赐死,鄂昌之子鄂实峰归旗香山健锐营,后与富察氏联姻,生长女便是鄂春。在道光四年(1824年)二十六岁时,因避罪臣之后,假托为荣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遂改名为顾春,嫁给了乾隆五皇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孙奕绘贝勒为侧福晋。满清八旗, 以武功盛, 入主中原近三百年。武将如林,不可枚举。但文坛名流,亦不乏人, 如曹雪芹、纳兰性德等。在闺秀中, 顾太清可谓满族妇女之佼佼者,擅诗词,工绘事, 尤以词著称。清代著名词论学家王鹏运对其词作推崇备至:“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把她与清初著名的满洲词人纳兰性德相提并论,稍后的词学家况周颐对她也是揄扬有加,赞其无闺人以小慧作词、易流于纤佻的弊病,且认为“若以格调论,似乎容若不逮太清”、“深稳沉著,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顾太清用词来展现她作为女子的才情,同时也用词来抒写她那充满艰难的一生。
一、身历患难的早年
清王朝为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皇权,大兴文字狱。整个王朝求学的士子、坊肆的书贾、种田的百姓,甚至供职的官吏,上上下下都人人自危,整个社会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之中。乾隆二十年揭发出来的胡中藻诗案将太清堂曾祖父鄂尔泰深深地拖入泥潭中去,整个家族从此几乎陷入灭顶之灾,祖父鄂昌被乾隆皇帝赐死,从此家族逐渐败落,后代沦为“罪人之后”。 父亲鄂实峰只得以游幕为生,太清也从出生时起因家族在受文字狱之祸而受到歧视,也决定了她的早年是身历患难的。
太清在早年度过一段随父游幕的生活,到过广东、福建,苏杭一带。应该说在江南苏杭一带曾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且与丈夫奕绘也是在此相识的,这些在太清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踪迹。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太清早年离京是否属实一问题争论不休,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对于太清早年的生活是历尽苦难、凄苦的这一点上,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她的一首词:
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望断雁行无定处,日暮,原上泪沾巾。欲写愁怀心已醉,憔悴,昏昏不似少年身。噩梦醒来心更怕,窗下,花飞叶落总惊人。(定风波・恶梦)
这首词太清用“梦”为题,反映了她诗词的特殊境界。上片开笔两句:“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把她二十年的漂泊、苦难生活,归结为一个宿命的原因,表现了一个弱女人面对茫茫人生,不能把握自己人生命运的一种哀叹。她用天上飞行的大雁来自喻。“望断”,白日远望天上的雁行,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直到望到了日暮,此凄苦之状,让人深感同情。原上泪沾巾一句,太清用了《诗经・棠梨》中“在原,兄弟有难”的典故,因为太清有兄鄂少峰和妹西林仙霞,她们都因祖上受文字狱株累,成为“罪人之后”。此句抒写了太清对亲人深沉怀念和悲痛。前面写对梦的追忆,接下来写梦后,“欲写愁怀心已醉”过去太多苦难与愁苦,到今天变为一种麻木,心灵没有了言语来表达。“憔悴”、“昏昏”是麻木的具体心态描绘。尽管从全词来看,作者没有一字来具体描写二十年的经历,但“噩梦醒来心更怕”一句却淋漓尽致地为读者道出了她的苦与悲,再加上末句“花飞叶落总惊人”的渲染,凝练简洁,意在言外,胜过纠结不清的千言万语,更有力地表达了她的早年苦难。
二、短暂易逝的桃花时节
道光四年(1824),太清正式成为奕绘的侧室,住进奕绘为她准备的天游阁里,开始谱写新的人生篇章。由于奕绘向来喜欢读书为诗,生活与感情终于落定的太清在其引领之下,也开始投入诗歌的创作,并以诗歌为自己的生活留下记录:
三月山花尚未发,一春忽忽过清明。云移列山岫无数,雪满丛林树有声。怪石自成蹲虎势,老松谁与对对龙名。晚清碧涧添新水,归路回看暮霭平。(《丙戊清明后侍太夫人夫人游西山诸寺》)
这首诗作于道光六年(1926),太清二十八岁,正处在女子风华正茂和新婚阶段,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诗人完全陶醉于新的生活当中,似乎忘却了过去的辛酸,享受着拥抱自然的乐趣。
奕绘随即也以诗《清明后太福晋携稚子游潭柘、戒台诸寺,遇雪晚晴,侧室太清赋诗纪游,因次其韵》相和。这不仅是他们夫妇之间第一次的唱和,也是目前仅见材料中,奕绘第一次用文字注明太清的侧室身份。
这段时间的生活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节,她与奕绘婚后情投意合,诗词唱和,共赏金石字画的收藏,充满闺房之乐,因此有人把他们比之为管夫人与赵孟,“闺房韵事,堪媲赵管。”也有人把他们比作李清照与赵明诚。并且他们夫妇二人的字号和诗词集名,也是配对的:子春对子章,太清居士对太素道人。太清集曰《天游阁集》,奕绘集称《明善堂集》,太清词名《东海渔歌》,奕绘词名《南后棋唱》。同时奕绘在正室妙华夫人去世以后也未再另续弦。太清虽未扶正,但仍得以有9年专房之宠。
这个时候,太清不光局限于两人世界里的唱和与恩爱,在奕绘的带领下,太清开始接触道家的思想。不仅从佛道思想中为自己曾经多舛的生命找到身心安顿的方式,也让自己在看待事物时多了一份恬淡无求的心境。
生活顺了,心也宽了之后,相应地,生活视野和圈子也有了开拓,太清在奕绘的影响下,开始结交朋友,与朋友们交游、唱和、并相互题词题画,加上太清性情豪放洒脱和才华,也使她深得别人喜欢。结交的圈子虽广,但与之结交紧密的多是官宦贵族家的家眷们和一些来自江南、随夫赴京的女词人们,也逐渐结交这些宦官家眷女友们自身的交友圈,与之结下深厚友谊。与当时闻名诗坛的吴藻就是这样认识的。
三、遍满沧桑的暮春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这首词跨越了多少年,可以看作太清的写照。也许美好的东西都是易逝的。幸福的日子还没有来得及去回首,丈夫英年早逝的灾难再次降临到太清这个本已遍体鳞伤(改为“饱经忧患”)的瘦弱女子身上,奕绘卒于道光十八年七月七日(1838年8月26日)。这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即1838年12月14日),伤口上的盐粒也许还没有来得及融化,太清又被赶出家门,太清及其子女“奉堂上命,携钊、初两儿,叔文、以文两女移居邸外,无所栖迟,卖金凤钗,购得住宅一区”,被迫从宣武门内的太平湖府邸移居至西城养马营一带。至于太清为何被赶出家门,学术界目前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顾太清在夫亡被逐后,物质生活一度极其贫困,精神上也因夫亡和家难双祸交加的双重不行而极为痛苦。她有时甚至到了不能忍受跌入连斗粟尺布都难以谋到、等待他人接济的极贫生活状态,这一时期,她更深刻地尝透了人世间的“苦酸辛”。
面对艰难的处境,太清固然会有几度动了轻生的念头,但在年尚幼,再加之太清本人理性感悟的思想境界和她前期交游结识的朋友们的关爱,终于让她慢慢走出丧夫的伤痛,重新打起精神来重归原来的生命轨迹。正如邓红梅所描述的那样“她没有像那些与世隔绝的不幸女子那样,把自己封闭到幽寂的精神空间里去体验灰飞烟灭的幻灭感,她基本上保持着对世界的亲善和关怀。”她自然地走向了民间,虽生活比较清苦,但她不为困窘所拘,仍坚持创作,将境遇的诸般变化赋之笔端。
太清的文学创作是女性文学发展至清代趋于繁荣的突出表现之一。她的词在内容上有男性文人无法企及之处,在思想和艺术上又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尤其是通过词的创作表现出自身不同凡响的一面。可以说,作为一个文人,她既写诗作词又“略知画事”,更有小说戏曲行于世;她的词学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坛的艺术宝库,她的出现更证明出了女性文学在清代的风光再现。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张璋.八旗有才女西林一枝花[J].文学遗产,1996,(3).
[3]叶嘉莹.顾太清词新释集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
[4]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差异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著有词集《漱玉词》。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思离愁,竟然使女主人公感到时光难熬,怅然若失,乃至到了“人比黄花瘦”的地步。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凄婉悲怆的后期词
李清照后期的词写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主要内容也多抒写她对国家的忧思和生活沦落的痛苦,心境凄凉而孤寂,其中融入了极深的爱国之情,词风凄婉悲怆。
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为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典型的寡妇心境的写照,通过残秋向晚时分的生活感受抒写词人南渡以后悲剧人生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动乱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虽写个人感受,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由七组叠词组成,刻画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苦难,如泣如诉,浓烈地渲染了词人在国破夫死之后,长期积聚于内心的深沉的悲哀愁苦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者借酒御寒,但酒却敌不过寒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无意中看到北雁南飞,词人由此想起由北方南逃的灾民,不禁唤起了她对故土的思念,于是禁不住伤心不已。下片继续铺叙,把内心的愁绪和细微的感受,层层展开,自然贴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写满地,开得很盛,但词人已憔悴不堪,哀伤至极,所以没有心情去采摘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由于爱侣已逝,而自己独自一人孤单只影,孤独忧伤之情难于排遣。而黄昏时分,天又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声声敲打着梧桐树叶,景象凄迷,声音凄切,词人更难受了,终于忍奈不住,说出了这是“愁”。啊,这挥之不去的愁情!整首词因愁起,以愁结,满纸皆愁。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还有《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清平乐》(年年雾里)等,词中所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写出了流亡南方的北方人的共同心声与感受,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二.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五个方面原因
李清照前后期词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去探求,都有着质的区别:前期的词大抵不过哀而不伤,与后期词的哀伤痛哭,悲痛欲绝迥然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呢?其实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李清照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文学的熏陶。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厚的封建官僚家庭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颇受苏轼赏识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富有学问,风格高雅,在两宋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散文写得出色,而且有着很高的诗词修养。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也能作诗善文,很有学问。她给李清照所树立的不仅是封建时代那种三从四德的典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也给予女儿以深远的影响,使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和艺术气气氛都很浓厚的家庭里,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李清照有这样的父母,是她一生的幸运,这对她后来成为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是极有关系的。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一首,我们耳熟能详,几乎人人会唱。然而你知道吗?“七子之歌”这一意象,也出自《诗经》。那是儿子对母亲的倾诉,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也是儿子对母亲的至爱亲情。由此,也引出了中国的孝亲诗,有些凝重,却也充满温情。
舒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人,写作者。创作多为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杂志主编。现居太原。
骨肉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人间最重要的一种感情。无论是否有人书写,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它不感天动地,不刻骨铭心,它更多以一种平淡到被儿女忽略的形式存在。因而翻遍中国历代诗词,别友别恋人的诗浩如烟海,山水田园诗浩如烟海,咏史抒怀诗浩如烟海,而涉及到父母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最熟悉的,也不过一首《游子吟》而已。所以,非常有必要溯源《诗经》,找到中国古代孝亲诗的根源所在,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这样一种平淡却凝重的情感,从而再次获得心灵的洗礼。
出自《诗经・邶风》的《凯风》,是一首被隐没在历史深处的孝亲诗,让我们一起走近它,领略其中真诚深挚的赤子情怀吧。
中国第一首孝亲诗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其实无论是春天吹绿庄稼、吹开花朵的和风,还是夏天酷热中让人倾心的习习凉风,都如朱自清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首来自上古的名为《凯风》的诗,便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在“母亲的手”的“抚摸”下酸枣树长大的过程,或者说七个孩子长大的过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酸枣树。心,酸枣树上的纤小尖刺。温情的风从南方吹来,轻轻吹在酸枣树那纤细而尖嫩的小刺上。如此有画面感的两句诗,将我们带到了一派自然风光之中,好像一个故事才刚刚拉开了帷幕。镜头切换,我们看到,一间温暖的房间内,一个孩子啼哭着降生到了人世间,在母亲温和目光的注视下、温暖大手的轻抚下,渐渐安静了下来,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他眼前的这个世界。“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夭夭,树木嫩壮貌。劬(qú)劳:操劳。酸枣树那些小嫩刺,在和风的吹拂下嫩壮可人;室内的这个孩子,也在母亲的倾情照料下健康成长。我们没有看到室外的风如何劳顿,但我们看到了室内的母亲,她竭尽心力。自从有了孩子,她没有安睡过一个完整的夜晚。孩子的哭声就是她战斗的号角,她被这哭声指挥得团团转,为孩子换尿布、喂奶、清洗,抱起孩子在室内走动,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童谣……因为做了母亲,她变得几乎无所不能。她甚至忘记了饥渴,好像孩子的满足就是她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开心就是她最大的开心。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第二节里,棘心长成了棘薪。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能当柴烧,自然是长大了。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室外的酸枣树长大了,室内的孩子也成人了。然而,长大的酸枣树是否能够回报风的恩情?不能。长大的孩子是否能够回报母亲的恩情?也同样不能。这是最让我们心痛的。诗的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善,明理而有美德。令,善。母亲是那么的明理而有美德,而我却不成器,不能回报母亲的爱。我们不必谴责这位作者,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不能回报”的事实,并且把这种情感写在诗中流传下来,便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让自上古而后的几千年来的读者,都在他的痛苦中,对自己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唯其不能回报,我们才会努力去回报,至少可以做得多一点,好一点,减少母亲的辛劳和苦痛,让母亲有更多的欣慰。
室外的镜头从酸枣树切换到了一股清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实义。浚,卫国地名。浚地的寒泉默默地流过,不分昼夜。寒泉默默地滋润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正如操劳的母亲,默默地养育着孩子。默默的流水里,流过了母亲的生命和时间,母亲的脸上有了皱纹,母亲的青丝变成白发,母亲的肩膀变得孱弱,母亲的腰身不再挺拔。我们常常忘了,母亲也曾经是长着翅膀的天使,有过少女的美好和浪漫、诗意和梦想,因为有了孩子,她默默收起了自己的翅膀,变成了大地上的母亲。“有子七人,母氏劳苦。”七个孩子,也许还是中国历来认为最为圆满的“五男二女”,但这些孩子除了给母亲带来劳苦,又能给母亲带来什么呢?有人说儿女天生是母亲的债,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冷酷,却也包含着一部分的真实。
室外镜头再次切换,由寒泉转向了树上的鸟。“黄鸟,载好其音。”(xiàn huǎn),犹“间关”,清和婉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载,传载,载送。小小的黄雀在树上婉转地鸣叫,声音悠扬动听。它是在叫什么呢?是在表达对养育自己的母亲的感激和愧疚吗?鸟儿尚且能用甜美的歌声来宽慰母亲的心,我们做孩子的,又能怎样宽慰母亲的心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两句是对上一节后两句的反复重叠,在这种重叠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唯有反复咏叹,才能抒发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愧疚之情。
这首诗很像是一幕短剧,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向自然天地,平视是酸枣树,俯视是寒泉,仰视是黄鸟。诗人的视线掠过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并由此引发对母亲的联想。朱熹在《诗集传》中如此解读:“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收回目光,将其定格在通往室内的门窗上,母亲操劳的身影在室内影影绰绰。这一切都在诗人的心里翻起了巨大的波涛,令他久久不能平静。
《诗经》里的其他孝亲诗
《诗经》里,《凯风》并非唯一的孝亲诗。还有一些表达因战乱服役而无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之句。比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几句翻译过来就是说:大雁“簌簌”地拍着翅膀,成群地落在柞树上。王室的差事做不完,我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父母又去依靠谁养活呢?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啊,我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继咏叹“父母何怙”之后,诗人又咏叹“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愧疚和对无休止行役的抱怨。
《诗经》中最集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思念之情的,还是《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lù),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不,那只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没有父亲,我可以依仗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家里空荡荡,好像没有回到家一样。接着诗人回顾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使我成长培育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好像苍天的无穷无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情,这首诗的结尾告诉我们,“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清代学者刘沅认为,《凯风》“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凯风》意境的后世发展
《凯风》作为中国第一首孝亲诗,其诗意和意境都在后世获得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蒋立甫《〈诗经〉选注》)
孝亲内容出现在诗歌中,较早的如古乐府《长歌行》: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这是一首游子颂母之作,其命意遣辞完全出于《凯风》。那吹动长棘的凯风,那茂盛地长垂着的枝叶,那弄好音的黄鸟,无不让远离母亲的游子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西河,一定是家的方向。而《诗经・凯风》中极度忧伤却没有流出来的泪,这位作者将它流出来了。这样的泪水因为思念母亲而流,也唤起了历代游子共同的伤怀之情。
元代诗人王冕有一首《墨萱图》,诗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首诗,也明显有着《凯风》的痕迹。那灿灿的萱草花,“南风吹其心”,让我们想起了“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之句。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想象着孩子远行的行路之苦。后两联依然是惭愧之情: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愧听慧鸟语”,便是《凯风》中“黄鸟,载好其音”意境的化用,一个“愧”字,自然隐含着“莫慰母心”的愧疚。
后代的孝亲诗不是很多,从内容上,大约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歌颂父母亲情或表达对孝亲行为的赞颂的;二是写离别时的母亲或孩子的不舍;三是写离别后对父母亲情的思念。
第一类歌颂孝亲行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曹植的《灵芝篇》,是后世所传的《二十四孝图》的滥觞。其中有如下句子: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尽孝于田垄,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如今传世的《二十四孝》故事由元代学者郭居敬编选,成为元代以后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后有人配图,成为《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还有《二十四孝图》,对这些故事进行介绍和演绎。曹植的《灵芝篇》写到了二十四孝中三国以前的几个故事。虞舜孝感动天,伯瑜七十彩衣娱亲(当为老菜子的故事,此为曹植之误),都很让人感动。汉韩伯瑜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因年老而笞打无力,抱杖哭泣,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东汉丁兰,父母双亡,常思父母养育之恩,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暴子”句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很正直,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他就报告给了官吏,结果令尹把这个不孝的儿子给杀了;一个鲁国人跟着国君作战,三战三败,孔子问他原因,他说家里还有老父,自己若死了,便无人奉养父亲,孔子向国君请求,成全了这个人的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比较广,就是后世《天仙配》的滥觞。
在吟咏完这些故事后,曹植又感叹:“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抱。”这不是对《诗经》中《蓼莪》《凯风》两首诗的运用和深化吗?可见曹植在写《灵芝篇》时,内心涌动的便是由《诗经》中这两首孝亲诗带来的深挚的感情。
唐代的孝亲诗比较多,最著名的就是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这也是一首赞美母爱、表达报答母亲养育之情的诗。其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这其实是一个问句:谁说寸草心能够报答三春和煦的阳光呢?其实报答不了。“寸草心”便是柔嫩的“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没有人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清代戏曲家、学家蒋士铨有一首《岁暮到家》,写了游子自外归来见到母亲时的一些感想: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前三联中,蕴含着母亲见到儿子时的百般滋味:见面之喜,思念之浓,爱怜之切。第四联是儿子的感受:“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惭愧自己作为儿子做得不够好,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一句“不敢叹风尘”,不敢说自己在外有多辛苦,只怕母亲听了难受。这其中有“莫慰母心”的惭愧之情,也有孟郊“临行密密缝”意境的生发。一种相聚,多种情伤。
唐代诗人王建在其《短歌行》中写道:“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这是父母的无奈,然而千百年来的父母,谁不是明知“生男女”会“催人老”,却依然义无反顾地给予孩子生命,给予孩子无私无尽的关爱呢?
唐代张谓《代北州老翁答》中写道:“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劳。”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老翁,两个儿子战死,一个儿子也即将上战场的悲凉心情。古时是因为战乱,如今的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也志在四方,总是要向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前行,总有一天会将父母留在身后。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孤独和辛劳?
第二类是写离别时的不舍的。当我们正常地生活时,亲情就在我们左右,如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常常让我们忘记它们的存在。在我们写作时,也很少会歌颂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当要离别父母或远游在外凄凉冷落时,当父母生病或离世时,我们才发现平日里那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空气,原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写得非常好:“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诗末“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成了天下在外儿女惭愧心情的代言,那种深重的愧与悔,依然是《凯风》意境的传承与生发。
第三类是写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宋代王安石有一首题为《十五》的诗:“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因为要外出做官,诗人将母亲留在了临川的家里。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他听到了杜鹃的鸣叫,不由得想起了母亲。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德育课程; 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诺贝尔文学奖的表彰对象是“创造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作品满足这一标准。不说其中美的境界,不说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单从“理想倾向”的角度评价,曹雪芹当得这一称号。曹雪芹的理想正是人类共同的倾向:乐。应当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思想的快乐,所有快乐都是心灵超脱了物欲枷锁的一瞬所产生的感受。而在这个尘世中,这一种超脱也是不可达到的,所以人类的理想就在于对于超脱多种方面的倾向与追求――正如一块落人凡俗的补天石对灵性的不断追求。这就是理想倾向,而作品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理想的不可得。
曹公和《红楼梦》 杭玉婷
“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白话文小说的里程碑,它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语言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曹雪芹不但代表了《红楼梦》,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时代。《红楼梦》浓缩了中国那个时代的背影。它将那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再单纯写事,曹老书写了其中几百号人的命运。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社会。他解释了封建统治必然衰败的不争事实。他的《红楼梦》,寓意深刻、光芒万丈。
曹雪芹,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洞悉整个社会,望穿封建社会的残骸。他嗅到了新社会即将到来,看见了第一缕曙光。他与但丁相似,力争改变社会性质,期盼人们自由、平等。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激昂”的文字,使人民清醒,不再沉沦。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红楼梦》,它占据着我心中首要的位置;我不知该怎样形容曹雪芹,他让我感知了每一次心跳。
这个奖我一定颁给曹雪芹 杨禧妍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把这个奖项颁发给曹雪芹。
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就是《红楼梦》。可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蕴藏深刻的涵义,久久难摸透,给人一种高尚的境界,“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这是曹雪芹的酒友敦诚对他的称赞。同时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他笔下的石头可是出了名的,有不少人会纳闷:“为什么曹雪芹这么喜欢画石头呢?”我也曾这样疑惑过,我想只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的书面诗的人才知道吧。当然,曹雪芹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红楼梦》。它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造,我想他这一生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将《红楼梦》写完,后四十回是别人写的,虽说写得精彩但总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情感思想多多少少有差别,也不知曹老先生是否满意。不能否认《红楼梦》这部巨作是曹雪芹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可以说,《红楼梦》因曹雪芹而生,曹雪芹因《红楼梦》而活。
人性超越文化的障碍 吴苇航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想到一个人――路遥。
在中国走过青少年时代的人们都知道《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两兄弟,在出身于贫苦的命运中,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善良,甘于冒险追求更远大的梦想,走出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二十多年来的青少年。路遥的作品描绘的是拼搏向上的精神,从我的父母到我,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受到的激励是永恒的。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少年们未来的希望,带来积极的思考,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路遥被评价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不拘于条件,不拘于短暂的成功,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样的精神才是最高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要得到世界认可的。在路遥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生》的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体现最多的都是积极进取的人性美。人性的美可以超越种族、抛开政治,引起人类灵魂深处的共鸣。文化有吸引人之处亦有难以理解之处,国与国之间难免会不了解。诺贝尔奖需要突破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隔膜。如果路遥在世,他无疑是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的。他与许多文豪一样“被世界埋没”。或许以诺贝尔奖来衡量一个作家的能力太功利,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沟通的障碍。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能够走向世界。如果中国文学能够敞开大门,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更多的著作主动分享给世界,相信人类的认知将会迈出一大步。
假如我来颁奖 韩林峰
我会把这个奖颁给鲁迅先生。
有人说他的文章有太多的冷峻,少了些饱满的温情。我认为,他以理性与智慧面对一个民族的种种问题,那是忧国忧民的深沉。他看到国民素质的低下,看到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中国人,看到革命的艰难,为此忧虑。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引领、探索“新希望之路”。他的那些经典文章,便是革命历程中的累累果实。他的文章揭示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一个时代里不同人的不同生存形态,体现出社会的晦明两面,富于理智。他以他的力量,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引领着新文化的发展。
他花自己的钱印书让青年人阅读,并且夜以继日地工作,写文章,回青年的信。他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
他献身文学与革命,他用文学,用他精神的力量,影响了无数后辈,引领他们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他对文学的诠释是深刻的。若他在世,我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
选鲁迅的理由 孙兴
1.鲁迅一生作品丰富,包括杂文、白话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2.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完美地结合了白话文与文言文。
5.他通过杂文,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6.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网上查的资料)
7.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8.他的作品很多被收入在中学课本中,中学里把他的作品与写作文和文言文一同提名,显现出他的作品在中学学生及老师眼中十分重要。
应该给罗贯中 潘政焘
我想把它颁发给罗贯中,他的著作《三国演义》语言连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我非常喜欢他的书籍,从书中,我看出了罗贯中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他主张国家统一,痛恨奸诈邪恶,他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所以我推荐罗贯中。
为鲁迅颁奖,对不起,办不到 郑凌风
如果我是诺奖评委,鲁迅,你很优秀,但是对不起,我不会给你颁奖。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很多时候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多半是尖锐的,对社会黑暗的愤慨,是直面刺向人心的利刃,他的文章往往革命性强过文学性,他的文章是做T精美的利器,是用于鞭挞的,是用痛在唤醒麻木的国民――无论再怎么精美,最终都是利刃。后代人在评论鲁迅时大多看到了其中的文学价值,而教育侧重的也是鲁迅文章的文学价值,忽略了鲁迅因何而写文章,忽略了鲁迅拿起笔杆当武器的目的――救国。
相比之下,莫言的文章是文学,没有锋利的刀锋,也无严厉的措辞,就如诺奖评委会主席所说:“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学,他的作品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痛心,他在隐喻着新的时代的黑暗,给人更多的是无奈与叹息。
所以,鲁迅的文章是武器,莫言的文章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为何不给鲁迅颁奖的理由。
最终的投票 汪佳茵
相比鲁迅,老舍的文字显得更通俗所以更受大众欢迎。早在上世纪就已经被翻译成英文,而且保留住了神韵,这突破了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一大瓶颈。各国读者都被语言中包含的情感所打动。浪漫之都的姑娘们以前想不到,她们竟能从这质朴的文字中看到祥子对虎妞之死的悲痛,这比直白的心理活动更真实。早期被外国人认同的“俄式抒情”渐渐被更为含蓄的大段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取代了。后起之辈纷纷效仿中国作家,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虽然许多当代的作家已经与国外接轨,但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并不能吸引大众。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占领全球,对古朴悠久的文化的怀念占据了人们的心。老舍先生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老北京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这些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然而,大众的取向并不能影响到委员会的成员,他们自有一把严厉的标尺。他们的眼睛最犀利,他们看重的是“文学”“思想”,而不是瑞宣的矛盾和王掌柜的无奈。一些新生之辈并不能理解战争带来的,自然就不会明白老舍对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也不会欣赏他的作品。白天会议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舍予的作品中的人物是很生动,京味十足,为现代文写作做出了贡献。贵国的写作特点和手法我们也认同,但是缺乏艺术震撼力,对人性的认识和刻画,从文学艺术角度评价的话,显得有些单纯。”大家心知肚明,作为左翼作家的文章风格,并不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观点。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给中国人留下太多的烙印,捧起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老舍若能活到今天 陈季寅
老舍先生更打动我们的还是他作品背后的“平民情怀”。祥子,晓荷,瑞宣,王利发……最鲜活的人物交织出最动感、最动人的社会现实。旧社会的中国的确显出的尽是弊端,可老舍却同样找到了社会最底层氤氲的“人情味儿”。这人情味儿或许就在你、在我、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徘徊已久。莫言的超现实魔幻,写的是乡土、历史与当代那样跳跃性的内容;而老舍先生的作品既有民生,民情,又有世间百态,还关乎国家命运。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彰显出一个中国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舍予有幸长存,则必开中国诺贝尔奖之先河!
日已落,光无尽 白鸽 冯欣
他思绪飞扬;挥毫泼墨,笔锋处流露坚定。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说服力,长篇作品论证严密,短文则一针见血。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寓言故事》之类的,因为他的作品不好理解。长大以后,我喜欢上了《野草》,里面的景色描绘十分优美,把雪、树、花等一些常见的事物,描绘得让我感到陌生了,原来,这些平凡的事物里也有未被发现的美,美得让你可以嗅到它们特有的芳香。
现在,我理解了《彷徨》中的沉博绝丽;体会了《呐喊》中的匕首投枪;看透了《朝花夕拾》中的笔底烟花;了解了《故事新编》里的笔酣墨饱。对他的作品,我不仅仅赞赏,而是升华到由衷的敬佩。
苏轼是不可超越的 陆欣雨 颁奖词:
他,披荆斩棘,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必经发展之路。他,持一支秃笔,轻描淡写几笔,在文学长空上引出了几颗亮丽的明星。他就是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他的文学作品,是一座丰碑――不可超越的丰碑。
他就是苏轼,在华夏无数文人墨客中,他的豪情,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时代前进。
他的《水调歌头》带给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心灵的慰藉。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三国时的尘封历史再次熠熠生辉。
庄子 吴禧辰
也许你会问,庄子不是思想家吗?在我看来,庄子可以说是中国最特别的作家了。他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加入了庄子本身的思想――否认一切事物是绝对的,反对是非之争,反对人为约束。虽然看起来艰涩难懂,但其实思想深邃玄远,文章奇诡玄幻。读了庄子的著作,你会真的懂得什么叫追求自然,超脱功利和名声、逍遥与自由,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无我”的最高境界。
庄子不仅仅是文学家,其实更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这正是我想把奖颁给他的原因。
我一定会选李白 吴菲凡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大家就阅读他的名篇,他被誉为“诗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歌行体和七绝都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很有新意,所以他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将唐诗文化带向了新的繁荣局面。
《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足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髓。他的文风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当这些磅礴之作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顶峰之时,所有中华同胞一定会为之鼓掌。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会选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格调、与众不同的文风需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
烟雨中的红颜――李清照 陈惠敏
我会将奖项颁给她――李清照。
小学课本里早就有李清照的诗和词,我至今仍能背诵,因为她的词深入我心。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宋词是一朵情花》。书里提及李清照,让我对这位女词人的了解更多,感受也更深。她的一生坎坷多变,也曾有过令人惊羡的爱情,可最后弦断曲终。她是坚强的女人,虽然她会为国亡而悲,也会为夫走而痛。
李清照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诗词。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论名气、文笔,苏轼、辛弃疾都在她之上。但人生有不少伤痛,借词托怨,美丽精致。李清照将词的雅致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人能及。
她,是烟雨中的红颜,烟雨中的才人。
世界如水一般――张晓风 吴颖铭
通过那篇课文――《行道树》,我认识了她,这位美丽的女作家――张晓风。
与莫言的魔幻主义、乡村风情不同,张晓风的散文更贴近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张晓风善于从平凡的琐碎小事中看出深隐其中的含义。在她的眼中,世界如水一般,表面上平如镜,水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她的散文作品都如水一般,平如镜,清澈见底,又令人想深入水底,寻找张晓风深藏在水底的“宝藏”。
张晓风的作品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对于我来说,她的作品好像被一层白雾围绕,缥缥缈缈,虚虚实实。每次读她的作品,朦朦胧胧,好像探到了中心,却无法言语。张晓风看透了水底下的东西,在作品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这些隐藏其中的哲理,让读者慢慢挖掘,细细品味。这便是我推荐张晓风的原因。
张晓风说过:“水,永远是第一张书笺。”
流浪,只是流浪 李思洁
迅哥儿是自愿放弃,自是不能再选;从文和老舍,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那么就让它保留遗憾吧。杨绛和刘震云曾是我心中首选,直到我想起了流浪。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官方产物,它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大概因为它需要放荡不羁的灵魂吧。我想起了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拳着腿,坐在台阶上,仰望夕阳的三毛。
她的确长得不甚好看,大眼睛,大嘴,但她让全世界都沉迷于她的不虚假,沉迷于她率真的个性,沉迷在她那散发出无尽魅力的散文之中。
她建起一座矗立在撒哈拉的小屋。凡是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人,不由得都想去瞧瞧三毛笔下那座美丽的小房子。
她的文字带着点儿可爱的小俏皮,带着质朴、干净,却有一股使人沉陷的力量。她是最尽兴的歌者,是夕阳下最辉煌的舞者。她笔下的荷西,让我们对爱情有了向往和期盼。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然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梁羽生评论三毛:“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深知:她没有逃避命运,勇敢面对人生。尽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诺贝尔文学奖给三毛的颁奖词应该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女作家,用生命照亮了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用中国式的叙述给世界留下一道倩影,俏皮的文字从现实中开辟了一方桃源……”
跟着她一起去流浪,流浪,去撒哈拉沙漠,拳着腿,看夕阳。
我心目中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冰心 郑紫薇 翁惠佳
若问谁是我心中的一代文豪,那就是冰心。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这是她的诗,也许算不上诗,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这首诗,处处都是悲伤!冰心就是一个看着时间渐渐逝去,自己只能惋惜不已的人。为何要“憔悴”?又为何有“甜香”?为什么“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先甜后苦,苦是“憔悴”,甜是“甜香”,从“轮流着做罢”“也轮流着饮罢”,我看懂了她细腻的心思。
都说她母爱纯真,可是,又有谁能了解她的苦痛,还有她的憔悴。谁又会真正知道她的想法?可能无人可知,但是,她毕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能够回味她那半生的幸福,半生的坎坷的篇章。
“冰雪里的梅花呵!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我想,冰心就是那朵冰雪里的梅花,占了先,使零星的小花,随她一同开放,可见,她是不服输的。若是一个服输的人,又岂会自比寒梅?
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子女们。她毕业于好的学校,得过国际大奖。可是,在她自己的心中,又有谁真正懂得她?
冰心写过一首宝塔诗:“马/香丁/羽毛纱/性样都差,傻姑爷进家脱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其中有几个小典故:吴文藻(冰心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儿把“萨其马”叫成“马”,进了点心店就向售货员买“马”。有一次,冰心与婆婆等人在院子里赏花,被从书房里叫出来的吴先生应酬似的问:“这是什么花?”冰心看着丁香说:“这是香丁。”他竞点点头说:“啊,香丁。”周围的人忍不住笑起来。为送父亲一件双丝葛夹袍,吴文藻受命去东升祥,居然要买一丈“习习毛纱”。幸亏售货员与冰心熟悉,打电话问过才弄明白。冰心父亲说:“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父女相视而笑。
可见冰心是多么调皮、多么活泼啊!这是她的另一面。这样的一面,也只有亲人才知道吧!
诺贝尔文学奖,非她莫属!
我心中的诺奖人选――李清照 游心钰 李炎
李清照,一朵出类拔萃的女儿花。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不输于男儿的智慧给词坛带来别样的风情。如果我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将文学奖颁给这位“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里有儿女情长,更有爱国情操。她的词里有真切的情,无论是对早期生活的喜爱之情,与丈夫赵明诚的相爱之情,丈夫死后的怀念之情,还是背井离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国家沦陷后的爱国之情,都是浓浓的、令人动容的真情。
李清照是爱国女性的典范,她在诗词的造诣不容忽视。她是我心中最佳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我最欣赏季羡林 陈依 王丽明
我最欣赏季羡林。
小学时我曾读过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我的小学和中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及《季羡林自传》。从这几部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文字散发出的深厚的文学涵养和底蕴。
季羡林说过:“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从儿时的困苦生活到长大后到德国留学,季羡林的人生历程可谓曲折又丰富多彩。
他曾选择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最终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文学界的贡献和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所以成千上万的人尊敬他。假如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将这个奖颁发给学界泰斗――季羡林。
我推荐安妮宝贝 邱丽蓉
安妮宝贝(励婕)是曾被流言蜚语击中的写作者。
“下半身写作”这样的诋毁、诬蔑,只能说是曲解本意与找替罪羊。而“荼毒青少年心灵”更是生硬不堪,胡扯一通。那段时间口诛笔伐,但她从不回应。后来《莲花》获大奖了,所有的罪状顿时消失了,彼时的侮辱谩骂,一朝化乌有。甚至许多小资的口头禅是:“安妮宝贝说……”但她依然宠辱不惊。
父亲去世前,她的写作主旨是阐述女童不可消解的幻觉,情爱是素材,风格颓废悲观。那时的安妮宝贝,和《八月未央》里的大多数女子一样,挤一个小时公交车,上班,加班,因为不想煮饭就在外面吃快餐,回家,写作到凌晨,再睡去,很早又醒来,再去挤公交……心底有幻觉,执著地握着这病态的意象写作。频繁跳槽又忙碌无为的生活让她很不开心。这不开心,是她早期的魂。
父亲去世后,风格转变,显著体现在《蔷薇岛屿》上。她开始创作关于一个女子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幻觉。文风倾向简洁与清醒,逐渐收放自如。这时候,安妮宝贝已经辞职,专职写作。从夜晚到次日黄昏。写,写,写。方块字已经占领了她的生活和头脑。
后期开始描写洁净,譬如《莲花》、《月棠记》,不再只是描述过分的爱情与扭曲的亲情,而是尝试男女之间纯净的友情与干净的成人世界的童话。而《春宴》是最近的一本书,笔锋重新指向人性阴暗。但始终有几缕单纯贯彻全文,语言更加简练独特,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异国人难以品鉴唯美的汉字。但作品中洋溢的情感、思想、希冀,是跨越种族的。
最具魔力的文笔 王文君 李炎
她的文字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间复杂的情感。她善于勾起你的回忆,让你回忆起你最想留住却留不下,最想忘记却深深埋在心里的往事。她,就是林海音。
如果你读过《城南旧事》,你会为她生动的叙述倾倒,发生在北京城南那一桩桩普通却深入人心的事如旧电影镜头从眼前一一闪过,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眷恋。古老的小巷,幽静的庭院,热闹的大街,各色人物,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是一段摄人心魄、富有魔力的故事。不得不对作者的童年充,满好奇,对作者的善良与坚强的品格感到敬佩。
林海音,一位伟大的作家,以富有魔力的文笔,征服了所有人。她恢复了旧中国的面貌,让绚丽多彩的画卷铺展开来。我愿意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她。
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 陈晓璇
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笔名――安意如,就坠入了她编织的一张网,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意,意如,安意如,如意安康,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我是这样想的。它可能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祈祷,可能是对生活的期盼,或是自己心灵的诠释,对那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人的真诚祝福。
翻看她的书,我有种将其吞入腹中,或制成芯片植入大脑的冲动,她的文字美到令我窒息!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充满古韵的感性的文字,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是当代文学的一大创新。
安意如的《思无邪》是我的挚爱,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的《诗经》赏析。而对于诗经,我向来是头疼的,读起来都“举步维艰”,更何况理解意思。然而安的这本书使我对《诗经》产生了兴趣。安说:“《诗经》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它也许是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听她这般亲切地比喻《诗经》,我仿佛听到她在我面前一边翻阅一边诉说的声音。安在《思无邪》里解释内容的同时还阐述了内心感受,使拗口的四字诗句不再遥远。
安意如的才华惊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像穿越千年而来的诗人,又像身边知己,与每位喜爱古诗词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点点体会。她的书既似古籍校注,又似随意的散文,陶冶人们的情操,安抚躁动的情绪,洗濯着布满尘埃的心灵,传达着先人或悲或喜的缕缕情思。
不管刀郎在你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或者定位,我都愿意将我看到的、认识的、理解的刀郎与你分享,或许这其中有推测、想象,甚至是理想化的成分,但或许能与你心中那个模糊、遥远的形象契合。不管怎样,我都要感谢刀郎给我们带来的那些与众不同的旋律:感谢他不止一次的用歌声带着我们去遐想属于草原的边际和辽阔,让我们的灵魂在音乐的感召下走过了戈壁,走过了雪山:感谢他唤醒了我们内心深藏着的有关爱情的向往和冲动,以至于在一个阴晴不定的日子里,让我们的心情和情感可以归于平静。
当生活回归到该有的平静之后,从刀郎身上我看到了爱该有的轮廓——爱是未得到回报时的重复又重复的单调付出,是在名利双收之后的毁誉参半,甚至是毁远胜于誉,进退两难中的默默承受,是升华了所有的苦与痛,爱与恨,欢笑与泪水之后的执着坚持。
高负荷的工作不是别人赋予我的,而是源于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刀郎:川剧和新疆音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川剧在我的眼里是比较接地气的一门艺术,就是说它老少皆宜,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电影,没有歌舞表演,大家的娱乐活动是走进戏楼去看一看,内容多是古折子戏,还包括一些民间传说,反映的都是老百姓一些美好的愿望,
但是新疆的歌舞跟川剧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四川的音乐更多的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人们听歌一般都要看歌词,包括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等各方面要求的都是雅,希望能居于庙堂之高。但是新疆的音乐跟汉民族传统的文化不一样。新疆音乐是将生活中他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拿来歌唱,新疆人你只要给他一个盘子,他就可以一个人在那里转,他们是天生的喜欢音乐。新疆是一个绿洲地区,生死存亡在新疆是一个非常严酷的问题,一出绿洲就是死亡,一到绿洲就是生存。他们对生死看得很淡。所以他们的人生观就跟其他地区有区别,他们是生要歌唱,死也要歌唱,音乐、歌声、舞蹈对他们来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会将音乐当成生活的点缀。
音乐时空:从部分歌曲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你受到新疆音乐元素的影响很大,那么在你的眼中,新疆地区音乐的魅力在哪里?
刀郎:这点可以从人们对待音乐的不同态度来谈,我们听歌很重视歌词,听歌词跟唐诗、宋词不同,它讲究的是意境,讲究的是当时的环境,即此情此景营造出来的一个氛围,比如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人在弹琵琶,此情此景下所有的人和物是一个整体,音乐只是这个整体中附属着的其中一个部分。但是新疆音乐的环境是在荒漠、戈壁里面,在这样的环境里哼唱,音乐就是他们的生命,不是装饰,他们需要歌唱,他们是生活在音乐里面的,人生如果没有了音乐,人生就是死水一般。
音乐时空:从古代传下来的那么多写新疆的诗词中,古人抒写的都是绵绵的愁绪,为何在你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广袤无垠的地区会是如此的多情与婉约,而且丝毫读不到低落的情绪?
刀郎:我非常喜欢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我曾经做过一个专辑叫《西域记事》,有五十多首曲子都是用他的诗词来命名的,比如说《垄上羊归塞草烟》、《胡天八月》、《九月交河鸟争飞》等,岑参在边塞诗人中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他当年一个人在西域的时候,他沉下来,把很多当时中原人们看不到的东西通过诗词表达出来,传递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你只有到了新疆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才能真正知道它的好,新疆的音乐大部分或者说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欢快的,新疆确实有很多悠扬的曲调,但是你可以尝试一下,把所有欢快的曲调放慢一倍。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分凄凉。
音乐时空:说到新疆音乐,就不得不提王洛宾,也有人说新疆音乐曾经出现过两次巅峰,一个是王洛宾,另一个就是你,如果说王洛宾是新疆民歌的代表,刀郎便是新疆音乐走向流行的开端。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
我觉得“新疆音乐走向流行的开端”这个评价太高调了。我并不能代表新疆流行音乐。也不能代表新疆音乐。我的音乐只是一个外地人眼里的新疆,我只是代表了我眼中的新疆音乐,我也愿意把我在新疆那么多年所感受到、感动到我的东西传递给那些不可以去新疆的人,带给他们感动。只能说是这样。
音乐时空:据说你到新疆之后,经常会去戈壁滩或者维吾尔族人的家里采风。有没有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片段?
刀郎:片段就是天天喝醉,醉了、醒了、又醉了,基本就是这个状态。搞音乐的人是比较没有安全感的,太敏感了,他们会担心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演唱会被人嘲笑,但你跟他成为朋友之后他会愿意将自己的所有,包括对生活的领悟,对音乐的理解都与你沟通,而酒是沟通最好的桥梁。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已经不是采风了,原来的采风就是去某一个山区,某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将他们演唱的歌曲记录下来。稍微做一些变化就变成自己的歌曲了,说的好听一点是整理、改编,但多数人是把作者变成自己的名字。现在的采风叫田间作业,我们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唱这些歌,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民风民俗甚至婚嫁的礼仪,这些东西会反映到歌曲里面,所以不能走马观花,要真正了解他们,这样的作品拿出来以后才能够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音乐时空:据说你在采风期间,平均每天会写三四首歌,一年下来写了一千多首歌,可以说是高负荷的工作和不可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回头去看当年的自己,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刀郎:没有没有,从1995年到2003年8年的时间,我在歌曲方面确实是有大量的积累,在乌鲁木齐我有一个工作室叫罗林音乐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接广告歌、电视剧的片头片尾曲、电视节目的片头片尾曲,还有片花,这些积累主要来自自己的工作室,所以说每天都出去采风,每天写多少首歌是不确切的表达,高负荷的工作不是别人赋予我的,而是源于我对这项工作的热爱。我是一个很较真的人,一首歌的词曲出来之后,就一定要把它弄完,包括《谢谢你》、《爱是你我》这些歌,我们都是有了感觉之后通宵达旦去完成。
我现在鼓励孩子们是选对目标,一直坚持下去,即便你不能取得世俗所谓的成功,但可以收获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音乐时空:说到你跟音乐的关系,如果从高中时候算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缘分了,在这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有没有为音乐疯狂过?为音乐做的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
刀郎:我和音乐的缘分是从十三岁开始的,那时候学琴,各种乐器我都喜欢学,脑子里整天都是这些东西,我觉得功夫在事外,技术要学,但是生活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你只有有了生活的经历,才可以慢慢的运用自己的音乐技术来和人交流,音乐是超越了语言的一门艺术,我们用音乐进行一些沟通,我十六岁弹键盘的时候,那时候是在夜场,这一点我一点都不避讳,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知道一点:只要你真心热爱一个东西,它一定会对你有回报的。做同一件事情达到一万个小时,功夫就会出来,境界也会出来,我看过范曾的一个自述,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一直想要突破自己,后来他发现只要是量到了,功夫到了,你的境界和成绩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我现在鼓励孩子们是目标选对,一直坚持下去,即便你不能取得我们世俗所谓的成功,但可以收获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我觉得最疯狂的事情就是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坚持下去,不管能收获怎样的结果。我曾经有一次为《走进新疆》编曲,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呆了一个月,完成了五十多首歌曲,我从楼上下来的时候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音乐时空:你对音乐的这份感情是完全来自自己的喜好,还是有一定的家庭因素的影响?
刀郎:是的,我爸爸是文工团的,妈妈是歌舞演员,我从小跟着他们出去演出,那时候都是现场乐队,而且他们演很多歌剧、黄梅戏、越剧、话剧,那个时候特别喜欢,所以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各种形式的音乐。
音乐时空:在音乐方面影响你最大的家人是谁?
刀郎:最受影响的是我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而且我还喜欢跟团里面的人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又不一样,他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他们天天起来练功,一遍又一遍,他们练功真的很辛苦,你可以看到他们对每一台戏用的心,你才会明白,在台上几分钟、几十分钟的表演。在台下要付出多大的辛劳,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学到了一点,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到极致,事无巨细,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任何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要在意、留意,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很重要。
音乐时空:投身音乐行业二十多年,现在回头去看自己的音乐之旅,会有怎样的感慨?
刀郎:我觉得我很庆幸自己这辈子喜欢上了音乐,我真的非常庆幸。我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学音乐,我特别喜欢古诗词。尤其是宋词、元曲。还有很多剧本,他们很多词写得非常传神,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字,这个字写出来后让你深以为然。我是非常喜欢用最平凡的语言、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一种最真挚的感情,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真诚的人,而且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音乐时空:刀郎老师之前也做过乐队,而且在自身的音乐生涯中也经历过好几支乐队,给我们介绍一下做乐队的幸福与心酸吧。
刀郎:那时候流行音乐刚刚进入中国,刚开始做乐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流行音乐。经常会被别人骂,还有就是直接把你开除了,我这个人比较倔强。我做不到的事情一定会努力做到。我们从晚上十一点结束,我把琴搬到琴室里去练到早上八点。我是十六岁离开家,自己要生活嘛,那个时候就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去试场,毛遂自荐。也算是受尽白眼吧,慢慢的学的东西也多了,技术也提高了,人情世故也懂了一些,这个时候又加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就很开心了,我觉得一个人需要磨难,才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
音乐时空:就你自身经历而言。你觉得一个音乐人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要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素养?
刀郎:还是热爱吧,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需要热情,这种热情就来自于你对这件事的热爱。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码要获得过两三次成功的经验,比如说你考上大学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心会经历各种斗争、纠结,然后放弃,又鼓励自己从失败中走出来。人生之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只要你去做真的很简单。所以说这个素养是这样来的。
音乐时空:做了这么多年的音乐。你有分析过中国的听众的构成吗?
刀郎:汉族人跟少数民族欣赏音乐的方式不一样,汉族人讲究意境,比如说风雅颂,他们听音乐首先要看歌词,就像欣赏国画一样要有留白,点到为止、不深究,要留空白供大家去想象。但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我觉得不能用意境来讲,他们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音乐时空:在音乐方面,你所期望自己达到的境界是怎样的?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进入“不惑之年”的你,在音乐方面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刀郎:在刚刚开始学音乐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耀眼的明星,希望我的音乐能够被很多人接受、让他们喜欢,能够把我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东西真真切切地传递给他们,但是之后我是希望完善我自己。以前的想法等于是在给别人做音乐,有一种功利性在里面,但是现在我更希望的是完善我自己,我不担心我的作品大家喜欢或者不喜欢,只要能够达到我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我觉得就可以了。
音乐时空:当年的你正是因为情歌而大红大紫,这么多年来,无论你的音乐风格是否改变,情歌仍然是你创作的重点之一,情歌对你的特别意义是什么呢?
刀郎:四十岁以前写情歌,因为受新疆音乐的影响写得比较直白,比较火辣辣一点,这跟当时生活的环境有关系,跟我自身的性格有关系,我也算是比较奔放的一个人,但是四十岁以后,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更希望传递一些能够让大家可以平平安安,或者说从容笃定这种感觉的音乐,痛苦的时候可以让人心情平静下来,有一种心灵的抚慰作用,是一种正能量,大家听完之后,能够感觉得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爱,感受到一些更美好的东西,而不用那么太现实。
音乐时空:在你看来要成就一首好歌。嗓音、情感、技巧在其中各占多大的比例?
刀郎:创作分的很细,比如说一个作曲家写完歌以后,拿给不同的人唱,有些人是可以给作品加分的,就是说他的感悟和功底可以超越原有的曲谱。但是有些人拿到曲谱之后是会减分的,有些人则唱的就刚刚好。其实歌手只要把歌唱好就好,你可以成为一个歌唱家,你可以把一首并不十分完美的歌曲唱得十分的感人。嗓音、情感和技15对于歌手和听众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像我们看书一样,书有百分之三十是好书,就在这些好书之中你也不是每一本都喜欢,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好。
音乐时空:我们知道你有很多铁杆的刀迷,也有一些人在你刚火起来的那段时间可能不太乐意接受你的音乐风格。你有刻意去改变过自己吗?
刀郎: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想去改变自己,幸好时间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反应过来了,除了做这种风格的音乐我做不了别的,而且我在这种风格的音乐上面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我根本没有必要去改变,所以我不会改变自己的风格。至于说有的人不太愿意接受我的音乐风格,我觉得太正常了,人一辈子,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伴侣,加起来不会超过两千人,人的一辈子太短了,我要让爱我的人更爱我,所以后来我跟他们讲我的歌是唱给有缘的人听的。
我希望用最平凡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音乐时空:《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张专辑,让很多人熟悉了你火辣的情歌,在随后的专辑中,你的一些作品渐渐转换了风格,你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个转变?
刀郎:这张专辑是在新疆做的,我们那边有一个维语台,我每天晚上做完音乐都会躺在沙发上看。有时候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真的非常非常好听。看了那么多,自然而然的你会受感染,写出来的东西会受影响。有人说我后来的一些作品渐渐转变风格了,其实不是,那是我在去新疆之前的风格。
音乐时空:是回归了吗?
刀郎:不是回归,是一些感悟不一样了,我觉得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不会去编,那些东西出来之后大家会觉得很假,不真实。我后来慢慢在改,是我随我心走,我走到哪一步我就写哪一步的音乐。我不会像一些艺术家一辈子就写一种风格的作品。写儿歌就一直写儿歌,当然这样很好。可以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但我不是这样的人。
音乐时空:说到写儿歌,你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为她们创作过音乐吗?
刀郎:写过,我给我的小女儿写过一首,“爸爸的肩膀是宝宝的飞机,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黄玫瑰》也是写给孩子的。
音乐时空:在你发行的专辑中,除了自己原创的歌曲外,还大量收入了经典曲目,你对非原创歌曲收录的标准是怎样的?
刀郎:标准应该就是自己喜欢吧,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会,但也是机缘巧合,我从小听红歌长大,比如说《江姐》、《怀念战友》、《天山上的来客》、《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些作品我非常喜欢,去新疆之后。我们在新疆的发行公司希望做一些本土音乐,可以让一些游客买了带回去听一听,做个纪念,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我发现我有另外一种感情在里面。我举个例子,我在海南岛的时候。有一本很厚的江姐的歌本,我从晚上七八点钟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唱得我热泪盈眶,太喜欢了,因为我想到我小时候。想到我成长起来的时代的烙印。并不是说我多么向政治靠拢。我只是觉得这是我成长的一个历程。所以我在唱这些歌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回顾童年、成长历程的一种心情。这种经历是不可磨灭的。而且是包含了你成长过程当中所有的酸甜苦辣。
音乐时空:你曾发行过《谢谢你》的专辑,巡回演唱会的主题也是“谢谢你”,通过这个主题最想传达的什么?
刀郎:小的时候不懂,其实人家骂你也好,为难你也好,这些都是在帮你,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还有就是自己的朋友,我有一个发小,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我们关系一直非常好。现在他都随时过来帮我,而且我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对他发火,也只有他可以接受。还有就是我的歌迷,有一个老太太,她从2004年开始追我的歌,那时候满头黑发,到现在是满头白发,每一场演唱会她都在,每一场。八年时间!新加坡的辛姐也是,好多歌迷都是。每一次演唱会都到。我的有些歌迷经济条件比较好,还有一些年纪小一点的歌迷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他们就会给这些人提供赞助,让他们也能来到现场。而且在我最落寞的那段时间,在我刚刚开始红的时候争议非常大,他们在背后一个一个挺我。过了三年之后我看到他们给我的留言,那天晚上我看到很晚,我就想有那么多爱我的人,我为什么不能去为他们歌唱,去和他们分享喜悦,我为什么不可以去感谢他们,在演唱会的时候我说我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感谢我的老师让我学到了知识:踏入社会之后。我要感谢我的同事、朋友,甚至要感谢那些所谓的“对手”,他们让我变得成熟:我要感谢我的家庭,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我要感谢我的歌迷,他们让我可以骄傲的站在舞台上唱歌:终于有一天,我要感谢上苍让我死去,让我的人生得到了圆满,所以说“谢谢你”。
音乐时空:在专辑《2011身披彩衣的姑娘》发行之后,很多人都说这是一张为别人创作的歌曲,为别的女歌手创作的歌曲,而在你生活中,有最重要的四个女人——母亲、妻子、两个女儿,她们会不会是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呢?
刀郎:对对,除了《全世界》是朋友帮我写的歌。其他的歌曲都是我写给别人的歌,她们不是我的灵感来源,她们是我的后盾,我经常在写东西的时候会把我的女儿带上,有她陪着我,我会觉得比。较安心,我是巨蟹座,内心很敏感,害怕寂寞,所以我喜欢带着我女儿。妈妈特别溺爱我,我在刚出生的时候她就对别人说“我的这个儿子要抵三个。”而且我母亲从来不给我找麻烦,她身体一直特别好,从来不会让我担心。妻子就更不用说了。
音乐时空:在你发行的专辑中,有销售创下记录的,也有销售惨淡的,现在再看专辑发行,会有怎样的感触?
刀郎:我发行过一张原创的EP,就卖了一千多张,只有那一次。我的很多专辑到现在都还在断货,现在数字化了,专辑发行不是那么重要。偶尔会生产一批非卖品送给朋友。
音乐时空:你会觉得在你创作的,所有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是经过提炼的多还是原本未加修饰的多?
刀郎:我是希望用最平凡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是我从小就坚信不移的一个想法,我不喜欢用那种华丽的词语去堆砌。
音乐时空: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其实也存在某种相通之处,有时候会不会觉得集中创作一个阶段之后,有将自己掏空的感觉?
刀郎:也有这种感觉,就像手机,电用完了就需要充电,我会掌握好这个时机。我一般写歌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不是说走到哪个地方。灵感就突然来了,你必须要有大量的案头工作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比如说我要写什么东西,不管是历史、地理、文献,或者其他的民间传说。甚至包括语言、地缘政治。全部都要积累起来。我有很多书,我会随时翻看,重要的还会做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论你看到什么,你会抓住它,可能会抓到一个从前根本就没想到过的亮点,这个时候你有一定的准备了,就会很顺利的写下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公益
音乐时空:在印象中,刀郎一直是那种低调做音乐的人,在音乐中的你和生活中的你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刀郎:生活中的我经常就像小孩,需要人照顾,今天想去哪里包一背就走了,原来是火车、汽车或者公交车,沿路看风景,看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想象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经历,现在是到机场一看,到什么地方有票,我就直接过去了。我是非常自由的一个人,不会刻意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但在音乐中我要求得特别的细。
音乐时空:在2010年以前,你似乎很少出现在人们关注的视线范围内,最近几年的时间,刀郎老师似乎在慢慢往日低调的风格,能谈一谈其中的缘由吗?
刀郎:2004年以后,有一段时间我是非常的落寞,其实只是那个时候我心态不好。因为我那个时候是一腔热情写了很多东西,我看到很多负面的东西,让我感到特别的受伤,所以那段时间我心理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还好我慢慢走出来了,而且我相信一点,我不是明星,你说我是一个音乐人也好。就是一个唱歌的也好,都没太大关系。很简单一个道理,而且写东西一定要心静,心一定不能乱。
音乐时空:在音乐方面,你的身份很多,包括作词、作曲、歌手和音乐制作人等,在这些音乐身份中你更喜欢哪个角色的自己?
刀郎:我喜欢写歌词,编曲也是比较喜欢的,现在也慢慢接受歌手这个身份了。写歌词可能跟我小时候有关系吧。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诗词。自己好像也有点那方面的天赋。而且我喜欢写字、画画、这其实都是相通的、搞广告的人是最清楚的,比如说我是要写酒的,我从一个点开始写。到其他各个方面,最后出来以后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音乐时空:是将所有相关的东西都融会贯通了?
刀郎:不相关,找相关,先不找相关,后来找相关。
音乐时空:你的嗓音简直是没得说,每次听你的歌就会让人不自觉地遥想辽阔的草原,也有人说你独特的嗓音是由于烟酒的作用,给我们说说你独特的嗓音吧。
刀郎:不是烟酒嗓,我十五岁的时候唱歌,所有的人都说我的声音太沧桑了,我从小就是这种嗓音,基本没变过。只有在变声期之前,有一次我们的辅导老师把我叫上去唱《春天在哪里》。那个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以后你可以去唱歌。”那个时候我的声音是尖尖的,后来就不是了。还有一定遗传的关系吧,我觉得我这辈子听过唱歌唱得最好的就是我爸,他有时候在阳台上唱歌,听得我眼泪就哗哗的流。唱的真好音乐时空:他会唱你的歌吗?
刀郎:别提了,我都不敢回家,天天放我的歌。
音乐时空:明星做公益越来越常见,相对比较低调的你来说,为什么还会投身到那么多的公益事业中去呢?
刀郎:公益的概念很广,我们也可以叫布施,布施也可以分为很多种,就比如说你今天心情不好,我给你打了电话。让你的情绪好转了,这也是一种布施。音乐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公益。比如《一家人》这首歌,人与人之间都没有了信任,通过这首歌让大家重拾了信任,开始愿意接受,比如《爱是你我》,是为海啸写的一首歌,这些都是公益。如果说公益可以拿金钱来衡量的话,我也会去做,我们更希望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悄悄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他们来感谢,而且我们在捐款的时候从来不用“刀郎”两个字。其实我在外面露面的公益非常少,《金刚经≥其中有一句,无住相布施,不住相布施,意思就是说你在给别人帮助的时候千万不要挂相,不要给别人一种施舍的感觉,你如果有了这种的心态的话,你所有的福德就没有了。
音乐时空:从默默做自己的音乐,在多年以前你也在做老师,也有自己的徒弟,成为老师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刀郎:操心,真的是很操心,我做老师是被逼的,主要是你要对人家孩子负责任。
音乐时空:云朵是你收的第一个徒弟吗?
刀郎:她不是第一个,原来有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他是第一个,《爱是你我》的编曲就是他,这首歌原本是三个人唱。其中的第二段就是他唱的,到2010年正式发片的时候才变成我和云朵两个人唱。云朵跟了我八年,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没有给她做过专辑,很多人采访云朵的时候可能都会问我是怎么教她的,其实我什么都没教,就是影响她、包容她,让她对自己有信心,让她知道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被别人改变了,所以云朵现在就是一个真实的云朵,没有被改变成黄灿。没有被改变成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