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远程通信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远程通信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远程通信技术

第1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大数据时代;远程;网络通信技术

1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类型与构件研究

一般而言,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能够被分为通信方式与计算机技术两种,这两种方式的存在可有效解决传统远程通信中存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可使得文字、语音以及影像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更加完善,能够在网络空间上达到共享与传播的目标。如今,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信息存储空间不断扩大,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各类信息的应用速率,给人们的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1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类型。在通信时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方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点,如果按照传播方向的差异性进行分类,那么计算机远程网络能够被分为半双工通信网络、单工通信网络以及双工通信网络[1]。半双工通信网络中的信息在传递期间,可以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传递,可是仅能向单一的方向进行传播,不能同时的向两个方向传播。双工通信即信息能够同时朝着两个方向传播。现阶段,大部分的计算机都应用半多通信的通信方式,但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模式则应用的事单通信方式,该种通信方式具有便捷、方便的优势。1.2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的构件。网络通信系统的组成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即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设备、主机以及计算机终端。主机主要是微小型计算机,而计算机终端能够将用户的信息量和通信量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通常数据的传播新路包括三类,即光纤线路、微波线路以及电话线路,而光纤线路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光纤线路在信息传播方面,其效率比较高,损耗量较小,甚至能够被忽略不计。数据交换设备应用的作用在于,对所接收到的数据适当的进行分类,并且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储存。而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实现互联的目标,其原因在于主机以及计算机终端,通过数据传输线路而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交流信息的目标。如果传输线路在转变为电话线路期间,那么数据交换器便成为调制器,传输期间,只要将数据信号转变为模拟信号,之后再将其转变为数据信号便能够被使用。为此,数据传输线路与数据交换设备两者密不可分,不能缺少任何一部分。

2大数据时代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即:首先,MSN通信软件的应用。MSN是一种发送及时消息的聊天工具,它的开发与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更加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这一软件的应用,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和好友聊天交流。这不仅是通信界重大革新,同时也是时展进步的象征。和其他相关聊天软件相比,MSN拥有一定的优势,用户能够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好友功能的使用,换言之,如果用户要添加所需要的好友,便需要提前进行申请,只要对方同意,便能够彼此成为好友,如果对方拒绝添加其为好友,那么申请方的申请要求便会失败。为此,MSN更加适合朋友以及家人之间的联系[4]。这与夏志竞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MSN可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聊天感受,在应用该软件期间,人们可以发送自己喜欢的表情与图片,而为了能够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相关微软公司为其配备了具有针对性特征的数据加密方式。其次,QQ聊天软件的应用。如今QQ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种聊天软件,尽管该种聊天软件和MSN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可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用户只要注册QQ账号,并设置相应的密码,添加好友以后便能够进行聊天。应用期间,QQ还支持文件传输以及离线留言等方式,可是该种功能仅能在计算机上使用,这便限制了QQ的推广与发展。伴随技术的成熟与发展,QQ已经发展成为手机版,这使得人们能够随时的登录QQ,随时进行聊天,给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微信软件的应用。微信是一种智能终端所提供的,能够及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该软件对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发送一些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以及图片等比较支持。该软件在2011年被腾讯公司推出以后,便被广泛应用,应用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其发展与应用前景比较好,收到更多人的青睐。

3结束语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所使用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已经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发生了一定的革新,该种革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完善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与社会。

作者:周文辉 单位:京蔚高速公路张家口管理处

第2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监控

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10-01

0 引言

如今,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远程监控系统已经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分析,在特殊工作环境之中(如地下煤矿采集、大洋船只运输、大型流水线生产等)发挥重要作用,保障生产作业安全,提供稳定的工作因素,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但是,由于先前技术的不成熟导致远程数据传输费用昂贵,限制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监测方法主要还是连线方法和人工方法:有线连接方法信息传递稳定性虽然好但是难以挑战困难恶劣的工作环境;人工方法则低效率、消费资源[2,3]。由此可见,为了减少维护成本,保证通信质量,适应各种复杂工作环境,远程通讯监控系统势在必行[2]。

基于目前远程监控系统发展状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SM网络服务平台的远程监控结构,利用短信功能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消除人工干预,为设备的正常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环境。

1 监控结构总体设计

整个远程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GSM移动网络服务平台、监控中心计算机以及监控终端等组成。其中,监控终端用来采集监控对象的运行参数,GSM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监控中心用来接收、存储以及分析数据,并反馈结果给终端。

2 监控终端结构设计

监控终端由监控控制器、GSM模块、RS232电路以及传感器等组成(如图2所示)。本系统监控控制器采用32位ARM处理器AT91SAM7S64,具有64kB的FLASH和16kB的SRAM;GSM模块用来接收/传输GSM制式;RS232电路实现信息转移;传感器用来采集监控对象实时数据。

3 总结

利用时下性价比理想的GSM短信网络服务平台,可以打破目前监控系统远程传输技术瓶颈,充分利用GSM广大的网络覆盖区域进行特殊环境条件下系统远程监控,不断扩大监控范围和影响力,并促进此模式的成熟,逐步构筑基于GSM的远程监控系统。本文构件的基于GSM通讯平台的远程监控系统可以适合不同场合、不同应用、不同要求的全方位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目前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运行效率,促进远程监控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N Celandroni, E Ferro, A Gotta, et al. A survey of architectures and scenarios in statellit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ystem design aspe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2013,31(1):1-38.

第3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远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推动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对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无人机等在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这些技术都是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呈现。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沟通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本文对于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概述

1.1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组成

通信技术是通过主机、服务终端以及计算机数据传输与交换装置进行组成的。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微机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特定数值的时候,这些过程都来自于在计算机上的选择,并且微机在通信技术应用过程当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路会对各类的通信模式进行一定的优化选择。例如微波通信线路、光纤通信线路以及有线通信线路等。数据的交换装置在电话当中应用得十分普遍。在将计算机数据交换装置在接口的选择以及传输当中应用的时候,必须要以网络协议的统一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当有公用电话线的时候,数据交换装置就会作为通信调制调节器进行使用,数据交换装置在通信信号传输的过程当中,将通信信号作为交流模拟信号进行使用,然后再将通信信号传输到外界,并且模拟信号还是会被数据信号替代[1-3]。

1.2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传输信号的主要方向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信息传输信号是依据其传输的方向进行分类,其传输信号分为单工、双工以及半双工通信等3类的传输信号。

1.2.1单工通信传输信号

单工通信传输信号在某个时间段内,传输信号只向一个方向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并且其信号传输的路径始终都是单一模式。比如终端的信息向主机进行传输,这种单一的传输模式就是单工通信传输信号。

1.2.2双工通信传输信号

双工通信传输信号在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当中,其传输的方向是属于双向的。但是双工通信传输信号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信号传输模式只会在复杂线路当中进行运用。该传输模式在其运作的过程当中,双工通信传输信号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四线进行控制,以上都是在工作的具体应用中所发现的。

1.2.3半双工通信传输信号

半双工通信信号在目前网络建设当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该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数据信号双向传输,而且其数据线路的搭建要比双工模式来说更加简洁。形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传输终端的原因,是由于该模式只需要一根电话线便可以形成信号通信模式。因此,该模式相对于以上两种信号传输模式更加便利与快捷。

1.3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数据连接的方式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数据连接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为点到点的连接方式、线路分支的连接方式、多路线路复式的连接方式以及集线线路的连接方式。在进行通信实际连接的过程当中,需要依据通信系统的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连接方式。在数据连接方式中,点对点连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广泛。通信数据点到点的连接方式主要以计算机为中心点,运用调制调节器将电话线进行连接起来,而后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在通常情况之下,在通信传输的同一个时间点以内,并且数据信息已经连接到计算机终端并已经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一个数据连接点可以实现数据信息传输连接,这种工作原理也与电话在进行信息通信的时候只能有一个电话接入一样。当其他的通信终端在对外界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时候,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会使其显示忙号[4-5]。

2计算机实现远程网络通信具备的前提条件

2.1保持网络通信通道的畅通

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过程中,要想提高通信效率,就要让通信通道保持通畅。其中通信通道就是指通信传输的线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通信线路主要为同轴电缆和对称电缆。其中对称电缆外部结构含有大量的绝缘材料,从而使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同轴电缆则拥有非常强的密闭特征,而且该电缆是由各种外部导体组成的,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使得通信且通信传输的速度十分的快。

2.2必须具备终端设备和接口

终端设备与接口是通信技术运作中的重要部分,终端设备也就是计算机移动设备,可以让计算机实现远程的网络通信。另外,终端设备和接口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提供的通信接口,从而实现点对点的通信。

2.3必须具备调制调节器

调制调节器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各种信息转化为人们实际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这样的设备,人们将无法接收到他们需要的信息[6-7]。

3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

根据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3.1在企业经营中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使得国内诸多企业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中,同时通信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该技术可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同时也让企业经营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2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院校教育活动中应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也是十分的普遍,这主要是由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特征决定的,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而高等院校在教育活动中应用该通信技术,可以大大简化一些复杂的工作环节,从而使得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相互交流以及生活习惯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最后也给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舞台。

3.3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地变化与提升,使得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空间也逐渐扩大,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都会使用到通信技术进行生活与工作上的交流,例如微博以及微信等软件,这些软件都是远程网络通信技术所演化出的最终成果,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上的交流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8]。

4结语

第4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传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测控系统。

一般而言,现有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大都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上传的监测信息,发送各种操作命令以控制监测站的行业。监测站被布放于远离控制中心的各监测点处,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控制中心可用普通微机、工作站或工控机实现,软件开发可靠基于现有的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监测站的设计实现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采用特定的技术形式,比如单片机、DSP或者Intel X86系列的微处理器等。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也很灵活,可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如GSM/GPRS网络,CDMA移动网络等,也可单独搭建专门的无线局域网。下面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时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无线网络的组建和控制中心的软件设计。

1 监测站的设计实现

监测站的设计与实现是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研制开发的重点,监测站对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和精度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最终性能。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监测站的设计是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部分。监测站处于工作现场,只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任务相对单一、固定,无须用詙大的台式机来完成;考虑到节能和布放方便,监测站多为嵌入式系统。根据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和对数据处理与对传感器控制能力的要求,监测站设计的复杂程度和采用的具体技术是不一样的。

1.1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实现方式

采用单片机是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设计时的首选方案。由于在片上集成有丰富的外设,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单片机天生就是为嵌放式系统度身定做的,在嵌入式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对数据处理要求不高,运算量不大的远程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单片机可以选用较为低端的4位机或8位机,如8051等,也可选用功能较强的专用芯片,如MSP430FE42X系列。单片机主要用于监测站端的系统控制。片外存储器一般为RAM、EEPROM和Flash等存储器;I/O设备一般为键盘、LCD等供设计调试用的人机交互接口;传感器一般为话筒、摄像头、扬声器和伺服马达一类的设备。无线通信接口实现相对较为复杂。编解码器是可取舍的,对于低速率数据一般没有必要。根据系统的处理任务和信息的类别,编解码器可选用不同的芯生, 如CMX639(用于音频)或LD9320等,也可用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监测站软件可直接通过C或汇编语言实现,也可在实时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对于低档的4位或8位单片机,控制能力较低,系统简单,一般采用直接编写控制程序的方法。对于功能较强大,各设备间交互复杂的系统而言,大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来进行任务管理、设备交互,应用软件只是完成上层的数据处理等工作。

1.2 基于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众所周知,DSP的数字处理方面能力较强,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处理各种运算的通用、专用芯片也很多。以DSP为核心设计开发的监测站,可以完成高速率数据处理,保证系统实时性方面的要求。

这类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数据处理运算量比较大,实时性要求高而对控制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监控系统。与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不同的是,DSP除了作控制器以外,还可兼作数据计算、编/解码之用。对于较复杂的编/解码以及压缩解压运算(比如对图像视频数据的处理等)是否仍由DSP完成,须综合考虑。若DSP在系统控制和实现传输协议方面负担太重,则这部分运算需要由专门的处理芯片完成;若系统控制和传输协议较简单,或根本没有到上层协议栈,则这部分复杂的运算可由DSP完成。

1.3 基于MCU+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显然,这种设计方式吸取了单片机和DSP各自的优点:单片机的特点决定其擅长于控制,DSP的内部结构保证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两者的组合可实现一些相当复杂的系统功能,但由于系统中采用了两个处理器,其间的信息交互是设计这类监测站时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单片机和DSP之间较好地协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否则,由于两者间的协调而耗费了大量资源,整体性能未必高于采用单一处理器的系统。实现单片机和DSP间通信协调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双口RAM。

目前,有些DSP或单片机厂家为了扩大芯片的适用范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相互间容入了对方的特点,使同一芯片在数据处理和控制方面同时具有较好的性能。比如Microchip公司推出的dsPIC,使客户能方便地将单片机的功能转移到DSP上,目前推出的产品有dsPIC30FXXX系列。由于DSP和MCU两个功能模块在同一芯片内实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监测站的设计难度并节省印制板空间。这类芯片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1.4 基于MPU的设计实现方式

设计嵌入式产品的另一可选方案是采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设计方式。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在该领域技术成熟、产品类型多、选择空间大,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处理器比较容易获得。随着采用RISC体系的高性能MPU(比如采用ARM构架的处理器芯片等)的出现,MPU在嵌入式领域中的地位经久不衰;但是,由于在设计监测站时,电路板上必须包括ROM、RAM、Flash、总线接口和各种外设等器件,系统的可靠性将有所下降,技术保密性差,实现难度也较大。

1.5 实时操作系统选择和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

目前已有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种类繁多,软件结构各异,可适用于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环境,包括循环查询系统、前后台系统、实时多任务系统和多处理机系统等。具体实例有VxWorks、pSOS、QNX、Palm OS、Windows CE、lynx OS和嵌入式Linux等。选择适合监测站乃至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RTOS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研制的成败。选择过程杂而又需要耐心:要了解各RTOS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比较其间的区别,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一种。选择比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①RTOS能否支持在项目中使用的语言和微处理器;

②RTOS能否与ICE、编译器、汇编器、连接器及源代码调制器共同工作;

③RTOS是否支持设计中要用到的服务,如消息队列、定时和信号量等;

④RTOS能否达到应用产品的性能需求,比如实时性需求;

⑤能否获得产品开发时必要的组件,比如协议栈、能信服务、实时数据库、Web服务等;

⑥RTOS是否能为公开出售的硬件提供设备驱动程序;

⑦使用RTOS是否免费;

⑧能否获得目标代码;

⑨获得的技术支持有多少;

⑩对于需要授权的RTOS,授权方式是怎样的。

    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与传统软件的开发有许多相似之处,继承了许多传统软件的开发习惯;但由于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功能和运行环境特殊,决定其与传统软件的开发有所区别。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使用交叉开发方式。所谓交叉开发是指,程序代码的实现、编译和连接的环境与对其进行调试和运行的环境不同。前者基于普通微机平台,后者则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调试过程多是在有通信连接的宿主机与目标机的配合下进行的,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固化和固化测试。另外,开发过程还需要相应的开发工具,包括交叉编译器、交叉调试器和一些仿真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以任务为基本执行单元,用多个并发的任务代替通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并定义了应用软件任务间的接口。由于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受RTOS和应用软件的影响,所以,在软件的需求分析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实时性要求。再加之嵌入式应用软件对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等性能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所以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难度较大。

2 无线通信的设计实现

无线通信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而言较简单,有许多现有的产品和通信系统可以利用,重点只是在于从多种实现方式中作出最优的选择。

常用的实现方式有: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GSM/GPRS、CDMA移动网等)和相应的无线通信产品;通过无线收发设备,如无线Modem,无线网桥等专门的无线局域网;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电路板级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

2.1 利用现有网络实现监测站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

现有的通信网络较多,按业务建网是3G以前通信网络的特点,无线网络也不例外。设计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借用的无线网络主要有: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移动网、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CDPD)系统。

GSM(Globem System for Mobile)是全球最主要的2G标准,能够在低服务成本、低终端成本条件下提供较高的通信质量。就其业务而言,GSM是一个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移动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络)。

GPRS(General Packet Packet Radio Service)在现有的GSM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它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采用IP数据网络协议,提高了现有的GSM网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70kb/s。GPRS把分组交换技术引入现有GSM系统,使得移动通信和数据网络合二为一,具有“极速传送”、“永远在线”、“价格实惠”等特点。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采用扩展频谱技术,使用多种分集接收方式,使其具有容量大、通信质量好、保密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CDPD(Cellular Digital Data)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基于数字分组数据通信技术,以蜂窝移动通信为组网形式,是数据朎与移动通信的结合物。这种通信方式基于TCP/IP,系统结构为开放式,提供同层网络无缝连接和多协议网络服务。CDPD网络具有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与公用有线数据网络互联互通,非常适合传输实时、突发性和在线数据。

对使监控中心与监测站间的无线通信能利用现有的网络,对于特定的无线网需用相应的接入设备。这类设备市面上有现成的产品可供选择。接入GSM网络的通信模块有西门子的SIEMENS TC35i,接入GPRS可用西门子的MC35GPRS模块,接入CDMA网络的有华立H110 CDMA模块和AnyDATA公司的CDMA Modem(DTS-800/1800),遵循CDPD方式的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有OmniSky和NovatelMinstrel。

利用现有的网络组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网络连接如图1所示。其中无线接入模块产品一般都提供有RS232作为外通信接口,有些天线是内置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覆盖面广和可漫游等特点,使监测站和控制中心的位置不受距离的限制;但由于利用公网,安全性会有所降低。

2.2 通过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

这种设计实现方式结构简单,且无须向网络运营商付费;利用专网,安全性高。无线传输以微波作传输媒体,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扩展频谱方式和窄带调制方式两种。扩展频谱方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高,对其它电子设备的干扰小。窄带调制方式占用频带少,频带利用率高;通常选择专用频段,需要申请;相邻频道间影响大,通信质量、通信可靠性无法保障。

采用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无线收发设备包括无线Modem和无线网桥等。无线Modem与监测站和控制中心之间采用RS232通信。若采用网桥为网络组建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将更为灵活,如图3所示。其中在无线网两端的有线网络是可取舍的,可以是以太网、令牌环网或点对点网络等本地局域网。也可以城域网,甚至是因特网,但使用公网时须考虑安全性和费用问题。

    2.3 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的无线通信

前两种组网方式的一个特点是采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和产品,无线通信部分不须专门开发,实现较为容易。但由于所购买的产品均是独立器件,使整个系统特别是监测站一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往往在系统推广时会带来不利,且外购产品会增加系统的成本。若能将外购产品的功能与监测站集成在一起,在电路板级实现,将可以避免上述不利因素;但这会增加系统开发的难度,延长研制周期。须权衡利弊,根据项目组的开发实力和系统生命周期作最有利的选择。

采用此方法设计监测站需要实现的部分只是图1、2和3中的无线通信接口(可参看本文的网络版全文)。这部分的硬件实时框图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的关系大致如图4所示。各个子模块都有多种芯片可供选择,比如射频前端可用ML2751和RTF6900,实现调制/解调的有ML2722,扩频、解扩可用LD9002DX2和Stel-2000A等。

3 控制中心的设计实现

控制中心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来讲较为简单,硬件设计少,除了普通微机(或工作站、工控机)外,还需要网络接入设备(若无线通信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块实现,则须开发专用的无线网卡插入微机主板的预留总线插槽中)。控制中心的设计开发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上,一般是基于Windows和Unix等常用操作系统的。当前用于此类软件开始、调试的工具较多,且功能强大,给控制中心软件的设计带来便利。

第5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分别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厦门市卫生局、北京朝阳医院和沈阳医学院单位合作完成,对2000名卫生技术人员做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1223份。

2.方法。

对所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筛选出曾接受过网络远程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的人员共计518人;以是否接受过此两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单位性质、收入、职称、对远程教育了解情况等共12个指标为自变量,分析影响接受远程医学教育的因素。统计学分析通过使用SAS9.1.3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完成,对于多分类的自变量均划分为哑变量进行模型拟合。

二、结 果

1.卫生技术人员一般状况调查。

所调查的1223名技术人员中有518名曾经接受过网络远程医学教育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占总人数的42.35%,详细情况见表1。

2.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接受过网络或卫星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表1中前12个变量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因素对是否接受过远程医学教育有影响。(详细情况见表2)。

三、讨 论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职业、专业以及知识基础层次等客观性教育“选拔”条件的限制,具有显著的广泛性,适应不同基础知识层次、不同要求的学员学习;另一方面,正因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对“入口”起点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学员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对象具有非规范性也是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又一特点[2]。本研究显示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更容易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博士和高收入者接受远程教育机会少;地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的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关于《卫生部关于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知道并阅读过的卫生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其接受的机会分别是其它两类人的3.21和3.41倍。

第6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技术基础;教学研究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高校该专业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通信技术基础”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既涉及通信基础理论,又涉及通信网基本概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课程内容抽象复杂,教学和学习的难度都较大,而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和基础稍逊,因此,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就创新该课程教学方式,以及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1由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与日常信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从身边实际出发,以切合实际的实例引入,导入启发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对讲机、电话、手机和上网中常见的BT下载、迅雷下载等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互联网是如何完成数据包传递的;为什么在高速行驶中,移动电话会发生时断时续的情况[1]。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关键点—对比论证—得出结论—进一步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后,由教师引入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和理解度。

1.2应用类比事例强化内容理解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重点,类比教学法就是一种较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比如:将“信息量”类比成货物运输时的“货运量”来理解,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对信息度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关系这一难点,采取消息的事例来说明,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类型消息的反映和感受,通过自身感受来体会信息是可以度量的,且信息的量值与信息内容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关,越不可能发生的内容,人们的感觉越惊讶,所传递的信息量也就越大[2]。通信网与交通网在某些方面存在可比性,而学生对交通系统普遍认识深刻,在讲授信道、信道容量、交换方式、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等课程内容时,都可以与交通网类比进行教学,把信道类比为道路,将信道容量类比为道路的宽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道路交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会在通信网中有类似的表现。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先整体上认识理解,再以数学方法予以推导和验证,避免使学生刚接触时就觉得通信理论高深莫测,更重要的是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联想的发展思维能力。

1.3适当增加“主导式”教学内容

由于专业理论课堂讲授的时间过长,显得进度较快,学生不易理解且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逐渐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主讲式”的单一性,适当穿插性地实施“主导式”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单纯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3]。可选择部分事宜的授课内容作为小专题,布置给学生提前预习、研究做好准备,课上选择2—3学生分别主讲该部分内容,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再由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从“主讲”到“主导”,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而且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小心论证,培养勤于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综合实验

2.1加强专业创新实验教学

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的验证,再加上部分实验设备的缺乏,造成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都较低,学生既缺少兴趣,又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因此,可尝试“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的模式,即指导学生在先完成课程要求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最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开发小型实验项目,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选件、排查等程序,完成后由教师选择2—3组进行点评性讲解。通过一系列强化性实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2结合课堂实际操作演示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包含很多数学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推导,教学的重点是原理分析,但是学习难度较大,仅通过验证结论性的实验,学生也并不清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与用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课本章节内容,可尝试结合实例课堂操作演示。例如,在学习模拟调制系统内容时,教师可将调频调幅收音机作为实例进行讲解。首先,让学生熟悉收音机的工作方式、工作频率和基础元器件组成,然后结合收音机的工作过程,讲解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测量并装配焊接各元器件,让学生分组对各个波点进行测量,并对存在的故障进行排除,最终实现收音机的正常功能。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也有较大提升。

2.3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借助实际的组网和应用环境,来开展通信网络综合实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鉴于此,一方面通过建设学校综合通信实验室,以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数据通信网络、以太网络、接入和传输网络为主要实验平台内容,开展无线传播环境测试、频谱分析原理与分析、信道编码与解码等实验[4];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赴通信企业单位实地参观、学习和实践,亲身感受通信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设备的基本运行模式、通信业务的基本处理流程等,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本专业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

3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对教师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媛.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06-107.

[2]潘高峰,王丽丹.基于类比思维方法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比较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74-178.

[3]马冬梅,朱正伟.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17-19.

第7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1.概述

建国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治黄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难题亟待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度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仅内蒙古河段1986年以来就发生了9次凌汛决口,黄河防凌工作已成为我国冬春季防汛工作的头等大事。2010年之前黄河凌情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人工测报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手段落后,实时性移动性差,遇到突况不能在第一时间将现场信息传回上级指挥部门,无法满足防汛期间多点实时监视的要求。

3g(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属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同时支持数据、图像、音频流、视频流等多媒体业务的高速数据传输。作为黄河通信专网的有效补充,在3g业务覆盖的地区,可以利用3g技术实现对关键河段和重点工程的远程视频监控,为可视化管理提供平台。

2010年6月黄委发出了《关于开展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3g技术进行防汛信息传输试验的通知》,要求开展3g技术防汛应用试点工作。在前期调研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总结以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管理的经验,黄委信息中心随后开展了黄河内蒙古河段视频监视系统建设,提高了凌情预报的超前性和监测的准确性。黄河3g视频监视系统先后在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建设13个固定监视点和6个移动监视点,与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监测相结合,初步构建起了黄河凌汛情立体监测体系。

2.黄河3g视频监视系统

黄河3g视频监视系统为满足黄河防凌防汛对关键河段的高清晰视频远程监视的需求,运用先进的3g移动通信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来实现对关键河段的实时监控,保障防汛视频监视数据快速、安全、可靠的传送,实现防汛监视“信息编码标准化,信息采集多样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

无线视频监视点采集的实时信息经过传输网络传送至监视中心,实现实时监视;监视中心的各种监视指令经过传输网络下达到无线视频监视点,实现远程控制。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由无线视频监视点、传输网络和视频监视中心组成。视频监视系统采用二级监控的模式,实现水文局、防办和黄委等各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

2.1 视频监视点的选择

对于视频监视点的选择应能充分反映黄河防洪防凌的特点,应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观测条件,通信条件、安全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选点原则如下:

(1)视频点优先选在易形成卡冰结坝的位置。

(2)视频点优先选在靠近主河道的位置上,以观察主河道全貌。所以应优先选在大堤及大堤附近的铁塔、桥梁等视野开阔的位置上。

(3)视频点优先选取距离水文站、河道管理段较近的位置上,便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

2.2 传输子系统的实现

2.3 视频子系统的实现

视频子系统以黄委已建视频监视平台为基础,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黄委已建视讯平台是基于视频服务器的网络视频监视系统,编码方式为h.264。为了保证平台的平稳升级,视讯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保持不变,仍选用网络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压缩技术是决定传输视频的清晰度和带宽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监视系统的视频压缩技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视频压缩技术又称视频编码技术,编码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压缩比,算法的复杂度,还要考虑到网络的动态传输环境对视频流的影响。复杂的算法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压缩比,但也会带来巨大的运算开销,对系统的软硬件要求很高,进而影响监视的实时性;无线接入技术受环境影响,各种传输参数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传输通道的稳定性较差,而基于tcp/ip的互联网传输本身就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监视视频流应具有很强的流量控制和检错纠错功能。

目前,在众多视频编码算法中,h.264适用于无线环境下的网络远程监视系统,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

综合考虑沿黄通信的实际情况和黄河通信专网及计算机网络的目前情况,黄河流域视频监视系统仍选用清晰度高、传输性能好、带宽占用小的h.264视频监视系统,力求以最小的带宽获得最佳的视频效果。在具体设备的选型时,还需要对设备进行测试比较(在远程传输条件下)。

2.4 中心视讯平台

中心视讯平台主要通过对原防凌视频监视系统平台进行扩容和升级,实现新旧系统的兼容和系统功能的提升。配备中心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完成各级用户认证、录像管理、报警联动管理,视频设备远程管理;完成视音频的接入、转发、控制、模拟视频转换及展示;开发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可以使用客户端或者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视频管理服务器,各级按权限调用下一级中心服务器中的实时视频流和历史视频文件。实现各级平台无线监控资源管理信息的交换、远程控制、视频转发等功能。

中心视讯平台由视频管理服务器、视频解码器、流媒体服务器、视频管理客户端pc、系统软件及显示单元等组成。

2.5 系统兼容方式

要实现新旧系统或是两个以上并存系统的兼容,要对系统所采用的视讯平台进行对接。以新旧系统兼容为例,对接方式是指新建平台通过已建平台实施对接,两个平台都进行对接开发工作。对接后,新平台通过已建平台管理、监控已建的视频监视点,实现两个平台的无缝连接。平台对接可以有三种方式:直接对接、网关对接和sdk对接。

(1)平台直接对接方式

平台直接对接方式需要双方平台遵循统一的标准,并且标准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平台直接接入的方式适用于新建、有条件对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的系统,其中直接对接应成为新建系统的强制性要求。

(2)平台网关对接方式

转贴于

对于采用非标准协议、码流的视频图像系统,可采用视频网关进行转换,视频网关的功能是分析视频码流、联网协议,实现码流和协议的转换功能。

视频网关可以部署在前端视频接入中心,也可以部署在流域/省等中心视频管理平台。采用该方式的前提是需要开放视频图像系统所采用设备的码流格式、联网协议。

采用视频网关的优势是将视频图像整合接入标准化码流和协议,有利于行业视频管理平台的可靠性加强。

(3)平台sdk对接方式

设备相关协议采用的是非标准协议,需要已建厂商提供设备的sdk,通过在设备端进行协议码流转换,经过协议码流转换后再接入到平台中。

这种接入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已建平台的供应商提供开发工作,仅需提供设备sdk,配合新建平台开发即可。

3.推广应用情况

2010年11月,黄河首本文由收集整理次防凌例会在郑州召开,黄河3g视频监视系统在第一时间将三湖河口和画匠营子的凌情画面传回郑州,通过硬件解码器完成在防洪大厅大屏幕的显示;监视期间,画面流畅,画质清晰,视野开阔。黄委领导充分肯定了3g视频远程监视系统在防凌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做出进一步的指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恰当选取站点,进一步开展黄河流域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

3g视频监控技术在黄河上逐步展开推广应用,内蒙河段3g信号覆盖的部分地区相继建设了7个防凌视频监视点;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等省建设了6个移动视频监视点;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等4个水库建设了5个视频监视点;在内蒙古乌海地区建设了1个视频监视点。逐步建立的视频监控体系,成为黄河凌情、汛情全天候实时监测和地面巡查的重要手段,为黄河防凌调度、防汛调度、指挥决策、防灾减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第8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2010年10月31日晚21时20分许,随着闭幕式的正式结束,全球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上海世博会精彩上演的日日夜夜,遍布世博园和上海各个区域的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网络,作为上海市政府、世博会、政务网(上海电信),以及公安、机场、地铁等各个重要领域的无线通讯和指挥调度的重要手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从4月30日开幕到10月31日闭幕,上海世博会在184天的开放日里接待了来自246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7300万人次参观者。其中,在10月16日这一天接待游客数量就超过了103万人次。在这期间,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为上海政府及各个重要行业的超过10万个重要用户提供了超过1.9亿次的调度指挥呼叫通信服务。此外,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系统所提供的GPS定位、数据传输功能在世博安保、世博交通指挥调度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上海的巨大成功,也是摩托罗拉先进技术、产品以及支持服务的成功。据介绍,在上海政务网(上海电信)、公安、机场、地铁等部门投入使用的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系统设备总计包括多个系统交换中心、超过500个数字基站和超过10万台数字电台终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在2009年年中,摩托罗拉就已经开始布局上海世博会的通信保障支持工作。摩托罗拉不仅在上海本地早早准备好了大量专业的系统备件,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保障质量,摩托罗拉的世博保障服务团队调集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备件和技术支持,分别来自于北京、广州、亚太、美国和欧洲等技术支持中心。

从4月中旬世博试运行开始,直到11月中旬,摩托罗拉世博保障服务团队提供了超过200天的现场保障支持服务,服务内容涉及从计划到部署、从本地支持到远程帮助、从现场值守到应急响应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了上海所有TETRA数字集群系统的平稳顺利运行,实现了零系统中断,取得了国际特大型活动通信保障支持历史上系统最多、历时最长、稳定度最高的巨大成功!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系统和世博保障服务团队的优异表现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上海公安、武警上海总队及中国电信集团、上海电信、上海虹浦民用机场通信有限公司均给摩托罗拉公司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授予摩托罗拉“上海轨道交通世博保畅先进单位”称号。此外,中国信息协会更为摩托罗拉公司颁发了“201 O中国城市信息化技术创新奖”,以表彰摩托罗拉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成功应用创新以及为中国城市信息化进程作出的卓越贡献。

摩托罗拉公司感到非常自豪,能够在上海市政府和世博组委会及各个重要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先进的TETRA数字集群解决方案和专业的保障服务团队,运用支持全球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和长期服务中国本地客户的深厚积累,为上海世博会搭建畅行无阻的通信桥梁,成就了一段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传奇。

第9篇:远程通信技术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这两种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并且这两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在我国,我国在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上的发展可以算得上是突飞猛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以及快速的发展,本文将针对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展开简单的探讨,为两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一份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电子计算机的系统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中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它的运用范围是十分广的。并且组成部分是比较多的,包括结构技术、维护技术、管理技术等等,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是不同的。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并且制定一个具有科学合理的性价比的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这一技术,目前为止,应用十分广泛。

二、通信技术

在这个信息时代,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产品,并且其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的是相当不错的。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后,人们就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出现了语言甚至文字之后,这种渴望互相联系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在以前,通信的方法都有快马传信,飞传书等等,后来渐渐成立了邮递,使得通信较为方便。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以及人们的需要,各种各样的新科技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了方便的平台。

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

1.应用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它可以实现短距离内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蓝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蓝牙专用IC,第二部分是蓝牙通信协议栈。前者则又是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最终组成的是蓝牙的硬件,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蓝牙收发器。蓝牙的发明,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2.实现远程通信

在一些重要的工作场所,有些时候,专业的工作人员不能近距离操控,但又必须有人完成任务,这时就要依靠远程通信来完成,专业人士通过远程通信与工作人员进行联系,然后告诉工作人员该如何完成工作。这样一来,专业人士与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实时对讲,大大的减轻了工作的困难程度。人们通过使用远程通信,进一步扩大了数据与信息的传输范围,为用户提供了通信的便利。

3.多媒体通信

在工作任务中,要把计算机设备当成重要的工作设备,并且工作人员要大力开展新的方法去创新一个健全的信息体系,可以达到对多媒体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多的收集,这样的信息体系跟以前的体系大有不同,不再像以前一样处在音频与视频的间隔中,是将数据通信建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就更加为用户提供了有品质的服务。

四、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或者单位进行使用,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也是为了提高行业或者单位的工作效率。在这两种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向更高更好的标准进行发展。因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使得资源的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综合性将会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五、结语

根据本文对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分析与探讨,大体确定了以后的努力方向重点在于如何将两种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比以前更加重视,并且已经断定两种技术进行融合后,会占领以后的科技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两种技术有着很强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燕萍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的探讨【J】2013(27).

[2]刘晓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融合发展的状况分析【J】2013(0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