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价值观念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
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
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
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2. 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绘画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贵泼墨写意,重在“写”,强调“以形写神”,善于表现精神,讲究意境、神韵,偏抽象;而西方传统油画则多注重形式上完整,重在“仿”,善于描摹、仿造事物,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偏具象。例如中国画家齐白石的写意画《墨虾》和西方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幅作品大家都很熟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二者这方面的风格差异。
3.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戏剧上的体现
中国在传统戏曲上提炼出了许多艺术化的“程式”,忌生活化的写实,例如我国国粹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坐、打”中就有很多虚拟化无实物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形象概括性。相对来说,西方戏剧表演多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情节跌宕起伏,比如经典剧目《哈姆雷特》中就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分析性的逻辑结构很强,引人入胜,有着其理性严谨性的独特魅力。
三. 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谦虚的美好品质,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凡事多以集体利益为重,“孔融让梨”这个家喻户晓的道德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中国古人为了表示自谦,经常会用“在下”“草民”“敝人”等表示尊重对方的词语自称,中国的姓氏排列一般也都是家族整体姓在前,个人的名在后。还有我们在汉语中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大后小,例如我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就会说“我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镇人”。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突显出来,例如西方人在书面语中自我称呼时都习惯用一个大写的“I”,似乎显得有些张扬。而且西方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念也几乎与我们相反,比如他们的姓氏总是个人名在前,家族整体姓在后。不仅如此,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小后大。西方这种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是西方人自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比西方更团结,集体观念更强,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但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人更注重表现自我这一特点所突显的优势,他们注重个人的力量和价值,极富钻研和探索精神。很多科学领域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伟人,如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医学上的体现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和实质,往往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的作用。古代我们先人发明的中医就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当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不适时一般都是通过把脉、看气息、喝中药、针灸等方法观察病因并内调外理,通过人体各个机制的协调运作改善患病部位的症状,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中医比较注重修养调节,自然恢复,治疗方法比较温和。
西方医学上则习惯把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看作不同的个体,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个部位患病了就重点针对这一部位进行诊治,而且动不动就喜欢动刀子做手术。虽然最终一般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总会让人感觉有些惧怕和不适,治疗方法比较极端。不过现在都讲究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中西方不断相互借鉴对方医学上的优势技术,融合趋势不断加深,如今的治疗方法也不像以前区别那么大了。
3.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宇宙观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往往体现在较大的方面。比如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凡物皆有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属性,中心思想就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描述事间万物的变化。这就比较笼统了,用阴阳两方面就可以概括万物,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等等。万物运转都靠阴阳相互转化,生生不息,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就是太极八卦图,这个规律的总结和图形的描绘就与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休戚相关。
关键词:笔译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4-01
1 引言
笔译在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并掌握基本的笔译技巧,能够利用所学的笔译知识,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及原著笔译成汉语,并保证语言的通畅。但在实际的笔译教学中,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打不到这一要求,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分析了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2 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欠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笔译课程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英语笔译课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词性的掌握存在偏差,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并不知道它的词性,因此经常出现用错词的现象,比如英语单词against,很多学生只了解它的实际意义为:“反对”,却不知道它还可以用作介词。另外,很多学生的语法基础也比较弱,关于英语十大词类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并不明确,一些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经常是机械式的进行直译。同时,很多学生也搞不明白时态的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比如一些包含从句的复合句,很容易出现时态上的错误。
第二,学生的中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英语笔译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仅英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其汉语层次也相对较低。在进行笔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英语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充分的理解原文的意识,并用流畅的中文将其表达出来,但很多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往往不理解英语结构,也无法用恰当的汉语将原文表述出来,甚至有些学生常常发现一些句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导致笔译结果不甚理想。另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依然存在对单词与语法、结构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现象,无法将汉语流利的笔译成英语,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中文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第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不到位。有些学生认为要学好英语,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与语法,其他方面则不重要,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导致学生笔译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在笔译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注意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因为文化的差异往往会为笔译造成障碍,比如这个句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的话,笔译出来便会是:“约翰值得信赖,他不吃鱼而且玩游戏”,这种笔译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顺口,再一分析又觉得不符合逻辑,事实上这句话应该笔译成:“约翰值得信赖,他既忠诚又正直”,这样笔译就比较合情合理[1]。由此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笔译的结果。
第三,缺乏笔译理论知识。在笔译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比较轻视笔译的基本理论,很多学生甚至怀疑理论本身的科学指导性,因此导致其笔译理论知识的欠缺,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在笔译学习过程中进步不显著,笔译学校效果较差。
3 笔译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学生英汉语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英语与汉语的基本功底。良好的英汉语言功底是做好笔译的重要基础,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单词的记忆与掌握上,还需要充分了解单词的词性、语法与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句子结构句子类型的掌握,同时能够熟练的利用多种时态,这就需要学生要勤学勤看,多读英语报刊杂志,通过提高阅读数量来提高英语能力。另外在汉语方面,学生也需要不断学习,夯实基础,掌握一些英美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的促进自己英语笔译能力的提升。
第二,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要做好英语笔译工作,除具备良好的双语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推动语言与文化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笔译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语言而忽视了承载语言的文化,就会导致笔译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有条件地为学生提供中西方文化内涵与发展历史的讲解。
第三,充分重视笔译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作用发挥。笔译理论作为笔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指导,对笔译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笔译理论是对前人笔译经验的总结,因此包含一定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对笔译理论的学习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笔译能力[2],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笔译理论的讲解,突出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笔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双语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理解不够、对笔译理论的轻视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需要首先打好学生的双语基础,在此基础上,强调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重视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笔译方法与笔译技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功底和文化差异,同时掌握必要的笔译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与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淳.成人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家,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谚语 中西方文化 动物词 历史 宗教 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 are a lucky 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 (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策略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In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fore,as a language learn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native language.In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tivit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y cultural differences.Teachers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luence; strategy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化,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彩缤纷的文化特色,受历史环境、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种差异并且竭力去克服这种差异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语言教学者,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文化教学,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思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的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也就明显不同。比如,中国人就比较习惯去问下别人的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的问题。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是很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非常常见。比如一个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在餐桌上可能会不习惯西方餐具的使用以及餐桌礼仪,这样往往会让人很不高兴。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二、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1.对词汇学习的影响。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的组成、变化、应用都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它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例如,中文的基础是拼音,英文的基础是音标字母。在形容颜色的词汇中,英语的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还有忧郁、沮丧、消沉,中文则没有引申义。
2.对听力练习的影响。英语听力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听力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很简单的听力材料无所适从,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很大一方面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bull’s eyes” 中文我们可能理解为牛眼睛,但是英文里它是靶心的意思。如果学习者不知道这个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文化差异对阅读、翻译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取决于语言的掌握程度,而语言的学习是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英语学习者遇到“as timid as hare”常常会翻译成胆小如兔,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胆小如鼠,在西方,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东方老鼠才是胆小的象征,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翻译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就很难正确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三、 克服文化差异进行语言教学的对策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导入相关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些西方节日的习俗。比如“April Fool’s Day”教师就可以介绍下西方国家在愚人节的整人手段,并且配以图片展示效果更佳。
2.加强课外读物及经典影视作品的推广。学习者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涉猎英美文学名著及影视作品深入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积极的向学生推荐些经典英语学习材料。
四、 总结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进行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能否掌握一门语言跟文化理解的程度息息相关,因此,英语语言教学要注重文化教学,重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且努力克服其影响,找到对策让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中国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中国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中国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中国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中国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中国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中国,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中国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中国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中国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中国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数字;文化差异
在原始社会初期,处于生活和生产需要,人们用身边的谷物或是石块进行计数。逐渐地人,们开始学着用刻画计数的方法来计数。随着数符号的发展,慢慢转变成数字符号,数字就这样产生了。
1 数字被赋予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道家也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中亦可见他们认为数字的重要。数字这种用来表示数目的特殊文字,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和数字息息相关,一方面,数字渗透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方都出现了对数字的禁忌或是偏好,数字被赋予了吉祥或凶险的的文化含义。其实,数字本来不具备预示凶险或是吉祥之意,但是经过宗教、哲学、谐音、或是某个突发的历史事件等因素,人们将数字与运势上午吉凶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联系不是毫无根据的,它受该民族文化心理、地域因素、、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哲学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中国文化中的偏好数字和禁忌数字
在中国大部分出现在1至10中的双数,除4外都基本具备吉祥之意。例如数字2,二是地数(双数)之首,地数也称阴数。不少对立事物的皆一分为“二”,如上下、左右、东西、前后、阴阳、正负等。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认为万物由阴阳滋生。《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两气互长互消,互相演变。所以传统的阴阳学说影响下,2也有了吉祥之意。在中国的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双喜临门、、名利双收等。
例如数字6,在中国也是吉祥数字。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东、南、西、北、上、下为“六合”,古代计年中称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六甲”。在我国民间,也有六六大顺之意。
数字8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也被赋予吉祥之意。广东话的8听起来像发。数字8的谐音是“发”,有发财之意。所以数字8成为中国幸运数字,若能连续有好几个“8”在其中,预示着“发发发发”,该数字则被认为最为吉利。
数字9位于数字之尊。九,代表着极高、极多,有一种皇家气象。“九”体现出一种威严,代表一种鼎盛。“9”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是完美的象征。中国话的“9”是长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在我国成语有一言九鼎之说,皇宫里有999个房间999个妃子等。所以数字9在中国为一个吉祥数字。
数字4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数字,取一个谐音。4的谐音像“死”。死亡是中国文化里所忌讳的,很多地方都列4为不吉祥的数字。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车牌号,最忌讳数字4.
3 西方文化里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
数字7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广受欢迎的吉祥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绝对是神圣吉祥的数字,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凶吉两方面的代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对“七”更畏惧。我们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幸运7的存在,如西方人的T恤上标有Lucky7字样、手上带有数字7的纹身、游戏中有Seven Games等。在英语里,人们夸张地表示“多”则似乎常用“七” 这个数字。如: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is making progress at seven strides.中国的国民经济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这个英语句子中的“seven”的作用是虚指,夸张地表示“多”。从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七是一个神圣幸运的数字,西方人对也是倍加推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偏爱数字七是有深刻影响的。《旧约·创世纪》中描写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之举。这个被神化了的数字“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另外,在远古时候,古罗马人相信人生七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命运受到伤害,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得到恢复。他们认为打破镜子能带来七年的不幸。谚语Breaking a mirror will bring you seven years’ bad luck即由此而来。
数字三在西方文化寓意吉祥之意。数字三的寓意和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偏爱数字3,基督教文化中,数字“3”的出现十分频繁。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休,“圣经”里讲到与数字“3”的故事很多。如:以色列人有三大圣、|诺亚有三个儿子、督教推崇三大美德。
数字13是西方人的禁忌数字。这一切和宗教原因有关。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太。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另外,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希腊。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4 结语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数字文化也有不同之处。总结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类,如:宗教、哲学、民俗、谐音等。数字文化是由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淀而来的,是人们对现物质世界的不断思索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哲学儒道法三家赋予了数字文化辩证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诠释宇宙万物。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数字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云.从英汉数词看中西数字文化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
[4]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5]王金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7-01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综上所述,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的取向上的不同,中国文化比较内敛,而西方文化较为张扬。
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习俗的不同
因为价值观观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俗当然也就有所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却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三、东西方文化表现在群体性的生活中的不同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四、东西方文化表现在民主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1.东西方文化表现在相同的方面。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在宗教方面都有共同的信仰。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共同的信仰,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习俗。
2.东西方文化表现在历史典故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词语。这些词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综上,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两种文化之间那么大的差异呢?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