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梯队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梯队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梯队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梯队建设

现代企业竞争中,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人才就是掌握、控制和使用知识的人,所以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同时企业要提供广阔的人才发展平台,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留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人才梯队的概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对人力资源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人力资源是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那么怎么才能保障人才配置及发展能够跟上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步伐呢?换而言之,怎么才能让优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呢?

这里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源梯队建设。所谓人力资源梯队建设就是在现在岗位人员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的考虑岗位的更替接班问题,也就是做好人才储备及培养工作,当岗位人才发生变动时能及时的有人力资源顶替,形成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水平层次,就像梯田梯队一样,避免人才断层。

二、企业构建人才梯队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梯队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更替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当岗位变动时保障至少有二到三名的人才晋升更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可以提升职务等级及待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等级待遇的提升能使员工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保障晋升通道的顺畅,避免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不正常流动,减少临时新聘员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节约时间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维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三)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还可以宣传企业任人唯贤、唯能的用人理念,员工本人有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企业外部人才。

(四)人力资源梯队建设能够减少企业临时新聘员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保障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对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才梯队建设需要遵照一定的方法及流程

一是制定制度。企业按照内设机构及岗位层级设置,制定企业人力资源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企业聘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或者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企业高层管理,针对企业现在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要求,制定出各职位的发展方向。职位发展可以是横向跨部门发展,也可以是纵向的职位晋升。

二是宣传推动。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学习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宣导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制度,让各部门负责人充分理解并支持和配合。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企业内部将人才建设计划充分宣扬,另一方面有利于部门负责人及时将计划贯彻落实到部门中去,在全公司为人才培养造势,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是培训规划。企业要积极引导员工制定本人职业规划,包括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方向等,并对其详细记录。企业在员工岗位履职、业绩创造等方面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供工作用具、培训学习环境等。另一方企业在员工个人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对员工岗位考核的记录,善于发现企业内部的潜在人才资源,并对既定的培养对象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角色扮演等培训,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记录。

四是岗位实践。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力量,进行角色扮演、岗位轮换,多岗位多层次的丰富实践经验;人才梯队建设还要各部室、各岗位的负责人做好传帮带的作用,履行指导师的职责,对于后备力量要多指导、多检查、多督察,帮助其快速提升,尽早成才;后备力量也要坚持在岗位实践中锻炼自己,坚持在岗位履职中学习,将学习的成果再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五是考核选拔。部门负责人根据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对本部门的员工进行考察,并计划培养人数量及时间,半年或一年必须培养出具有哪方面能力的人或者能胜任哪些岗位的人才。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进行,企业要给相关负责人施压,将人才培养计划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作为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发现有符合梯队建设的人员,要及时通报人力资源部备案,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填写信息表,并及时与部门负责人及员工本人沟通,指出员工发展方向,本身优势及劣势,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技能提升及培训学习等,提高员工晋升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胜任能力。

第2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97―03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无疑要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才培养方案则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有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学分分配、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相关内容,也成为了这些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基础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并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然受到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需求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对就业的期望与前景产生的个性需求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地区在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革主题、建设重点等一系列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定期对专业的职业面向和服务面向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及时跟踪区域行业与产业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专业建设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同时,我们要走出校门,主动融入社会,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并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教学计划安排、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使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实时接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跟踪分析和应对产业结构变化对专业的影响,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是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之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迫切需要。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看到,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思想、行为等,都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效,对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步跟进,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建设。因此,我们要让教师理解、接受并在课程教学中真正贯彻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使教与学的方式走向职教化。要让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改革建设之中,变外部引领为内部激发,变行政驱动为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驱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进取,变要我改、要我建为我要改、我要建,增强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现由外部驱动向内源发展的彻底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课题申报和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从而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长久的、持续的、不竭的动力。

目前我院的课程结构分为四块: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充分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课程实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的融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融合、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融合。从而,使教学和人才培养真正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市场需求明确、就业岗位明确、工作任务明确、人才规格明确、课程设置明确、教学进程明确、师资配备明确、实训场所明确、合作企业明确。

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根据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精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中观上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微观上以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构建具体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专业特色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把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实施者,团队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组建了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实践表明,专业教学团队对专业建设和办出专业特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有效建设。

首先,抓好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专业教学团队领军人物的专业带头人,其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其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职教理念,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有较强的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带头开展社会服务,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参加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承接生产任务等社会服务项目,要以专业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以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把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相融合,使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与行业企业全面、深度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主体,达到多方共赢与良性互动,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实现专业的社会价值。

其次,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由多重结构组成,包含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梯队结构。知识结构指团队成员的知识涉及面需有广度,形成知识互补,能够融通多元知识,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需要,并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技能结构强调团队成员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经历丰富,能实现技能互补,因此建设一支拥有“双师型”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着重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现有教师,除了提高教学能力外,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要制订相应的团队计划,安排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使本专业教学团队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要从企业聘请若干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吸纳进入专业教学团队,担任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梯队结构指团队构建的层次,第一梯队为专业开发和建设的带头人,学术领先、理论深厚、远见卓识,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第二梯队是专业团队的核心成员,由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除了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外,更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是专业发展的后续力量,由精力充沛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总之,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必须形成合力,才可能在专业建设中取得成绩,有效推进团队的各项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水平。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实训体系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应该看到,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训设施不足、实训课程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鉴于资金、场地等因素,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根据专业建设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通过实训内容的整合及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起校内实训、模拟实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实训体系。

一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进行实训资源整合。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梳理,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共享资源。另外,对那些可以自建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其动手自制实训设备,自建实训室,自做教学用具,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教师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训。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实际的工作及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目前,商科教学模拟实训软件、创业模拟实训软件等已被许多高职院校运用于教学中。应该看到,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成本低,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模拟环境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变化等诸多优点,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始引入教学实训模拟软件。目前,教育部也在组织各领域专家,加强专业课程模拟软件的开发,更多地实现从计算机辅助教到计算机辅助学,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可见,将购置实训模拟软件和开发虚拟实训软件结合起来,不失为实训基地建设中节省、经济、有效、快捷的办法之一。

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是获得应用型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该看到,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找准机会,结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昌,刘德强,李寿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2).

[2]赵海燕,孙景余.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浅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陆建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范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第3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教学。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根据广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围绕专业,结合理论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实践过程,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量化实践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借此通过这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类型

纵观各高校,针对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类型无非是:在进行完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设置课堂项目实训、学期末的校内实训、阶段的校外实训、有针对的课程实践以及假期的社会实践,具体如图1-1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层次拓扑图示意图。

2.搭建广告学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平台

广告学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平台的搭建,应依托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良好的设计环境、一支有理论、善实践的实验教师队伍和一批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战项目或者研究课题。

2.1 开放创新实践用物质资源

创新实践物资资源开放包括时间、空间、设备、网络文献数据库和人力资源等的开放和服务。这些资源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的操作技能,切实开展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推动并帮助学生开展创意、文案、科研和毕业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建立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教师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现代创新实践教学会涉及更多大量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掌握更多的相关和边缘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具有革新教学观念。这些教师除了能讲课程外,最好还能是曾在或者目前正在各个广告公司从事策划、文案等工作的双师型教师。

校外教师以国内外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为主体,他们更多是为学生进行短期讲学或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和就业,校内外教师也应该相辅相成,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梯队。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梯队。校内专职教师应以年轻学历高、基础理论扎实、充满活力为主体,在科研活动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以实战体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开拓创新实践视野,依托广告大赛,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实践教学的建设当中,应该让学生多触及了解广告业的现状,开拓创新实践的视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将其独特、新颖的创意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良好结合起来,也培养了其市场调研能力。

通过专家讲授或学术报告,使学生们对广告专业的各门课程以及相关学科进行有效地综合和融会贯通,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了广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校外的广告公司及企业在操作中从学生中也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新奇创意和人力资源,达到了互助互利的双赢效果。

众所周知,广告重在创新,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创新型实践有助于对学生的技术、能力、方法、耐心、毅力、勇气及部分经验积累等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师们通过教学不断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进一步依托广告大赛,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参加广告大赛列入学科教学计划,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己经在为人才培养的项重要内容。

目前广告学专业比较知名的省部级以上比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球华人广告金犊奖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本着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结合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广告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把广告大赛项目与课程作业、期末实训、毕业实习融合起来。要求每个广告学专业学生至少参加上述至少一项大赛,并计入学生实践课学分。整个比赛过程中,专业教师在大赛活动方案出台后,分组根据学生的选题开方案说明会,引导好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在开放的实验室环境中,学生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也会提高对广告大赛的重视程度,主动认真对待赛事,通过这样创新型实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广告学专业实践创新平台搭建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和关系

3.1正确处理广告专业、培养主体和社会行业之间的关系

任何高校不可能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去培养人才,因为社会的每个元素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人才培养中要求采用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的适应策略。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变化,洞察和分析社会对专业和行业的要求。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适时调整,要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所以地方高校广告学教育要立足实际,服务地方,走地方化和民族化特色。

3.2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广告学教育要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中建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能力的创新性。做到基础理论够用,精专业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强化知识。创新实践教学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转换。能否转换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标准之一。通过技能,才使我们获得知识,而对获得外界知识的需要,它只有在我们获得和使用技能时,才能产生。离开知识的掌握和使用,学习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春灜,王鹏,王一柏.广告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734~739

第4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矿业工程;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立体化教材

1引言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当前学术科研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了高校,其教学能力与职业理念还有待提升,而且新老教师之间的更替缺乏交流;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主性有所欠缺。特别地,相当多的大学生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当成一种信念,“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当成口号,渐渐地对大学的课程没了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寻求更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优质鲜活的教学课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多媒体的推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已经成为普遍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兴起正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其中,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内外有多种说法,“一体化教材”或者“多元化教材”,英文称为“integratedtext-book/coursebook”。我国最早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其真正含义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以教学应用的主教材、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传统纸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借助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仿真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并结合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汇聚多层次更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目的,即媒体呈现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2,3]。此外,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有效地结合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与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自主进行新信息的加工与现实意义的建构和整合。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借助多媒介、多形态、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理念、互动式教学系统,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有效地协调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正是新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真实体现。然而,尽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立体化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矿业工程类学科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5]:(1)立体化教材建设数量众多,内容比较繁杂,本质认识尚浅,多媒介、多元化往往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特别是立体化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编排匮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难有效开展。(2)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团队或个人制作的差异存在着不同步与不协调,而且新老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的传承。(3)目前的立体化教材缺乏科学、规范及成熟的评价标准,致使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质量良莠不齐,矿业工程类学科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开发规范不统一,针对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教学方案,通用性较差,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误区。(4)立体化教材建设交互性、互动性不强,没有支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且,学生能够接触的实践环境非常有限,尤其对女生来说,煤矿领域就是她们的禁区;而偏重理论上的构建,便缺乏具体使用过程和效果的实践研究。这一方面也是矿业工程类学科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这样,学生们很难掌握课堂中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真正意义,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实际要求。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将文字叙述结合图片和有限的视频传输信息,使得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差异较大,甚至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偏差。因此,完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理念,开发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时代的创新教材,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高校生源与教师资源匹配失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有些课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课程设计以检验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这往往使得学生们在教师有效的时间内得不到全面的指导,特别是大四本科生面临的毕业设计。通常情况是教师们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指导本科生做设计或者论文,而且有的教师还需要时间指导自己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很多时候因为精力有限而不能做好本科生设计或者论文的指导者和督导人。结合当前情况,本研究以作者主讲的《矿井瓦斯防治技术》课程为例,通过教学资源的多媒介、多层次开发与教学手段系统化、现代化应用,编制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时代的立体化教材;并结合博士、硕士、学士梯队式建设的毕业设计理念,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互动互学与团队实践研究,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本研究对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和毕业设计理念的构建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2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梯队式毕业设计理念构建

2.1立体化教材建设内容及表现形式

矿井瓦斯防治课程主要介绍矿井瓦斯喷出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特征和分布规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技术、矿井瓦斯爆炸灾害及其预防、矿井瓦斯抽采技术等。随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井瓦斯防治工作的强化和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矿井瓦斯的防治与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培养出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设计、安全评价,并能够解决生产、管理、事故处理等现场中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成为具备安全工程师素养,能从事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实践研究及相应的课程设计以更全面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6]。本课程在选用国家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高校矿业工程类学科教材,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课程的改革,从认知规律入手,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实验实践内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开设瓦斯等级鉴定与瓦斯抽采设计的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解;特别地,应用煤矿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以独特的三维仿真技术将煤矿井下环境完整地呈现,全新的三维仿真交互操作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多种视角对井下环境进行多维度的学习和认识。首先,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手段的选取,即主教材、参考书、指导书、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资料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编排与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仿真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以适应矿业工程类不同学科立体化教材建设。具体来说,1)根据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方案: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学习导言、教学提示、学习提示等。2)以章为单位设置教学纲要: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要点归纳,要点、难点剖析,典型案例系统分析。3)多媒体教学方案:弥补现有电子教案的不足,及时更新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的研究背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配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强化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的理论基础知识。4)矿井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矿井瓦斯灾害防治中的各种场景,打开了女生们不能跨越的煤矿领域的禁区,有效地带动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5)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等教学素材资料库:紧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搜集整理当前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包括: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大、中、小不同类别矿区的教学案例、防突措施、瓦斯抽采技术、煤层开采的主要技术与煤层注水、水力冲孔、水力压裂、水力割缝等辅措施,以及应用与实践案例库。最后,根据考核要求选择考试题型,含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论述题等。其次,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安排布置相关的实验内容:1)了解煤层瓦斯含量快速测定原理,掌握利用WHK-I型煤层瓦斯含量快速测定装置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步骤、方法,能够在煤矿现场进行煤层瓦斯含量测定。2)掌握落锤法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的方法、步骤,了解坚固性系数f值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3)明确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ΔP)的物理意义及其瓦斯渗透和流动规律;了解WT-1型瓦斯扩斯速度测试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掌握煤的坚固性系数与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的关系。4)通过煤矿瓦斯爆炸实验了解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主要特征参数和基本特性。最后,进行实验室相关数据的测试分析以及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接着,开设瓦斯等级鉴定与瓦斯抽采设计的课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矿井瓦斯防治课程后,进行该课程的实践环节:1)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以矿井瓦斯防治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掌握有关等级鉴定测点布置、测定路线以及相关数值计算方法和技能。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矿井正常生产情况下,依据测点布置原则、测定路线,计算相应的绝对和相对瓦斯涌出量进而判定矿井瓦斯等级。2)矿井瓦斯抽采设计工作,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完成某综采工作面本煤层抽采设计,编写出设计说明书并绘出抽采钻孔布置平面图和剖面图、工作面瓦斯抽放系统图。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瓦斯防治和相关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计算、绘图和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煤矿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的顺序模式或者自由模式,实现全新的三维仿真交互操作模式。即要么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的工序流程与提示进行学习与操作;要么按照学生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了解与完成在虚拟的井下环境中的相关任务流程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便于深入了解瓦斯防治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2.2梯队式毕业设计理念构建

如果说立体化教材建设是学校软环境建设的第一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那么,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就是检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标准。针对高校生源与教师资源匹配关系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梯队式毕业设计模式。其理念的构建是基于大四本科生毕业设计而提供的学习平台。该平台是以相同的研究课题为基础,以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为主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为重要支柱,本科生的研究工作为辅助和分支,建立一个梯队式的研究合作团队。梯队式毕业设计模式通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带动本科生的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并作为本科生研究工作的直接指导者和督导人;而本科生的研究工作最终目的是为研究生的工作提供研究素材和成果,本硕博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样,一方面,通过梯队式研究团队的合作,带动了学生们互动互学的积极性,而且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经验可以为本科生的研究工作借鉴,本科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生的工作服务;另一方面,梯队式的研究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因为种种不便不能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指导教师也可以缓解由于指导学生过多带来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梯队式的研究模式在课题组研究工作合理的任务分工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效率。通过构建梯队式毕业设计团队,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计划开辟了新方案和新思路,为我校软环境建设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5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以服务患者为中心

担任中心医院院长初期,钮富荣与很多医院院长一样,遇到了不少老生常谈但难以解决的问题。钮富荣选择的一切解决之道的背后,核心理念无不是以患者为中心。

位居闹市的中心医院,门前是一个十字路口,车辆不能直接驶入,往来的患者常常抱怨看病不便。而且,医院仅有的1200张床位非常紧张,远远达不到患者的实际住院需求,导致大批患者迟迟不能入院治疗。

不仅如此,等候检查的时间过长,也让诸多患者极为不满。“一些早上空腹等待做B超的患者,很可能到下午都做不上;还有一些需要做肠镜检查的患者,要等一个月,很可能造成病情的延误。”钮富荣回忆说,这些让患者甚觉不便的类似事情,比比皆是。

问题一一列出后,钮富荣陷入深思。由于医院的主要患者大都来自农村,预约挂号的服务模式就稍显不实用。而面对一大早就前来排队的患者,钮富荣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有效整合资源,为患者开辟就医绿色通道。

为此,医院修通了连接院内外的道路,并扩建了停车场。同时,“非典”时期的传染病医院已成为中心医院分院,钮富荣利用这里的200张床位,将呼吸科患者合理分流,且成立了方便化疗患者的肿瘤综合内科病房。“这样不仅缓解了中心医院的住院压力,而且让分院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钮富荣欣慰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医院硬件设施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前来就诊的患者。然而,繁琐的就医流程依然是被时常抱怨的话题。钮富荣曾多次与医院领导班子沟通交流,在现有的条件下,调整了门诊布局。“检查科室,要根据其功能,相对集中地设置;其他科室则根据门诊流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合理分布,使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合理的门诊布局,缩短了患者挂号、缴费的排队时间,也让医院门诊大楼内的各项工作进展得井井有条。

事实上,钮富荣这种“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由来已久。这并非出自院长岗位的迫使,而是源于对灾区医疗服务建设的切身感受。“汶川地震后,我被任命为四川省广元市卫生局副局长,负责该地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提及抗震灾区的两年工作经历,钮富荣感慨万千。这片历经灾难却仍然坚强的土地,让钮富荣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地震伤员的治疗与康复、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控制、人才队伍的培养、灾后重建的规划以及浙广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无一不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与此同时,他还勤于深入乡村,全面了解群众的就医心理及老百姓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两年的突出功绩,钮富荣收获到广元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被授予“广元市荣誉市民”、“灾后重建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任职中心医院后,钮富荣便在全院展开“医院如何体现公益性、医生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讨论,目的是引导全院医务人员换位思考,掌握患者的真切需求。所有这些,都与他抗震救灾的经历分不开。

如果说以患者为中心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理念,那么提升诊疗质量,就是服务患者的关键。“重症患者的风险较大,很多医院不愿意收治。但从另一方面思考,一所只接收轻症患者的医院,谈何发展?”钮富荣清醒地认识到,医院要实珊快速发展,光靠人性化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对疑难杂症的治疗。“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学科精英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在他看来,人才是一所医院得以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

人才学科并肩发展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钮富荣眼中,“金刚钻”就是良好的人才梯队。

履新中心医院院长时,钮富荣心中便有一个隐忧:医院人才梯队比较薄弱,断层现象较为严重。“比如,资质较高的医生都上了年纪,中间年龄层的科室主任也为数不多,下面的接班人更是寥寥无几。”钮富荣深知,完整的人才梯队是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上任之初,他便把“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提上了日程。在他看来,人才梯队的建设可以带动学科发展,由此联动其他相关学科跟进,最终达到提升医院整体实力的目的。

“一个梯队的核心是人才,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但人才却是有时效性的。”钮富荣认为,现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吸收新鲜事物,才能不掉队,才能走在别人前面,“活到老、学到老,医疗行业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

作为从临床一线成长起来的院长,钮富荣深暗此理。为此,他在现有的学科带头人之外,又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骨干,实行各层次人才分别培养的模式,积极实现人才梯队不断层的良好运行目标。“学科带头人要在具有省级医疗水平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医院也会把他们派往国际一流的医院进行研修访问,目的就是开阔他们是视野,为医院带回先进的理念。”而对学科后辈带头人以及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钮富荣则不惜财力物力为其搭建平台。“临床设备的配置、科研课题的开展,我们都给予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支持。”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年初,湖州市中心医院出台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选拔出26名学科后备带头人和20名青年业务骨干作为医院医学人才重点培养人选。方案制定了考核细则,分别在主持科研项目、全院性授课、独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SCI等9大类12个小项上作出了明确规定。“医院每年对他们进行动态考核,不合格者退出,优秀人才补进,形成‘倒逼学科梯队,培养人选主动学习’的机制。”钮富荣将这套新出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向记者一一道来。

骨科作为中心医院的省级重点专科之一,一直是钮富荣的骄傲。据他介绍,前不久,该科室的一名年轻业务骨干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申请并不容易,尤其是临床医生。”为此,医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钮富荣笑称自己经常在大会小会上强调,“如果你有能力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医院就会给你更大的舞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钮富荣不遗余力地搭建良好的平台。他发挥长三角的地域优势,紧密依托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名校名院,创建长效合作机制,在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2012年12月8日,我们与台北医科大学签订了一个合作计划,重点扶持医院的学科发展,让各学科更上一层楼。”

不仅如此,他还把企业的标杆管理理念,移植到医院管理中:定期组织中层干部走出去,寻找同行业和行业外的标杆,确立赶超的短期及长期目标,不断缩小差距。

在中心医院的这两年,钮富荣对未来的规划总是充满信心,他认为,怀揣共同的愿景,把创新和超越作为原动力,就会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医院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经过几个周期的多途径、多层次培养,让一批高水平专科人才脱颖而出,力争拥有10名左右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有20名左右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业绩突出、在全市专业领域内起骨干作用的拔尖人才。同时,以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形成几个‘浙北第一、浙江一流、华东有影响’的学科群,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然,这份自信,也来自钮富荣强大的内心以及宽容的心态。在他看来,实时找出不足,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作为管理者,我不在乎别人说坏话,而在乎别人对我没有评价。”在他的号召下,科室每个月都会对医院管理评分,并让患者提出建议。

善用权力应变改革

作为医院管理者,钮富荣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而多岗位的经历,也让他颇有心得。“医生只要钻研好自己的业务,有效救治患者,就是好医生;但做院长则不同。”钮富荣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院长所接触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医生。比如医院与政府的接洽、政策大环境下的改变等,都是医院管理者的关注重点,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变,因为这些都关系到医院及每位医生的发展。

庆幸的是,钮富荣在这种角色转换间,找到了心态上的平衡。

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更多的感悟就会陆续涌现。钮富荣感慨,《大学》揭示的是“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医院管理者更多的是以修心为本。“如果医院内部从院长到职工的所有人,都能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互赖求索,共同进步,那么可以说,这个管理者是在用心管理。”

2006年,钮富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专修医院管理,爱学习的他为自己在管理上积淀了更深内涵,深感数字化管理的无穷魅力。如此,文化内涵与数字化管理的完美融合,使钮富荣在之后的医院管理中游刃有余。

不可否认,数字化减轻了很多管理负担,但其也有着无法逾越的难题:系统瘫痪了怎么办?操作人员失误怎么办?钮富荣认为,作为院长,在处理琐碎繁杂的事物时,仅仅依赖数字化管理是行不通的。“设备再先进,也要靠人来操作。”钮富荣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关键还要看他如何用人。

减压和放权是钮富荣人性化管理的关键。“比方在医院的输液科,不仅医护人员非常繁忙,排队的患者也十分焦虑。此时,作为医院管理层,就应见微知著,记录好每天的就诊高峰时段,并摸清规律,合理调配人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钮富荣称,完善的管理能使医院工作井然有序,也能让出错的概率降至最低。

与此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还要学会适当的放权。钮富荣认为,敢于并善于放权,既是成熟管理的表现,又是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

“每天决策,只会让下面的科室晕头转向。其实,放心的把权力转交给科室带头人,形成有效的制度,这样的管理才更为科学效率。”钮富荣更倾向于制度问责制,在解决琐事的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层领导干部。

医患纠纷是医院的难题,对此,钮富荣却显得尤为果断。“中心医院每天进出医院的患者达上万人次,车辆也有5000余辆,这么大的流量,他们对医院的服务有意见是必然的。”在钮富荣看来,医院首先要避免因服务态度出现纠纷,一旦纠纷发生,也要合情、合理、合法地去处理,绝不能逃避。

第6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主线

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主线是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在于:首先,课程体系服从并服务于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扼要说来,是培养职业新军、造就职业人才梯队和经营管理后备队。

概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酒店和高端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基础和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及其进入国际酒店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简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要以此定位、以此为重。就是要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以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显示明确的区分度、成才的梯度,切实满足酒店行业对于用工与人才的需求层次。其次,课程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规律的表现。酒店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当循此递进阶梯。再次,课程体系要汲取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还有澳大利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通相接的做法等,都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

应当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课程体系主线的合理性也在于其普遍性。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作为共性其适用于并可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这条主线是本质使然、逻辑必然。

2.课程体系主体

在以培养“酒店新手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的酒店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每一阶段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为:①初步感知: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②初级训练:体能训练,基础性多项技能包;③中级学习:专业课程包,拓展知识课程包;④岗位适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专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等级考试;⑤晋级训导:经营管理课程包,中观讲座系列(限选),宏观讲座系列(自选);⑥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实战初步、管理能力与潜力表现;

其一,这一设计,从总框架来说,架构的梯级体现由低到高的进阶;体现了培养目标的递进关系与层次。任何管理者的成长都是从不懂到懂、先会做再会管、从会做到会管的过程。这个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来训练引导学生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真正符合社会实际,贴合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哪一个学校,其培养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成为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总是占一定比例的。尊重这一客观事实,课程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分层学习训练就十分必要。既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学校,也有益于学生。

其二,这一设计,每一阶段的转换体现学训结合、工学交替。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意义深远,广受赞誉。“双元制”模式的偏重实践、双轨并进,切实地使理论联系了实际,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和就业导向。英国职业教育的“三明治”模式生动地表达了工学交替的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强调职业环境中的实践与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养成。酒店行业并非抽象的纯理性的领域,其工作特征除了强调具体操作性基础上的动手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人交往,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还需要有较高情商;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识技能,还需要毅力耐力。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训练,需要在实境中训练、在情景中熏陶。因此,学训结合、工学交替至关重要。著名酒店学校瑞士洛桑旅馆学校也是以半年学习、半年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模式成为酒店专业学校的标杆。

其三,这一设计,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水平要求来设置各个阶段教育训练内容的课程包。从每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来说,此体系则是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的水平要求,来设置课程包,形成每一阶段的教学模块及其组合。并且,每一梯级的课程包内的教学模块及组合对于这个阶段而言具有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凸显关键能力与关键环节。例如,最初级的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相似相通于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学习。

其中,“酒店入门课程包”中的各个模块的基本内容也是依照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相应单元与要求来设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的。具体地说,如,酒店业介绍、礼仪(初级)、安全消防(初级)、卫生常识,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创新及特色

本文所述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基于原课程体系基础上的拆分、改造、再造、理顺、复位与增添。具体说明如下:

1.拆分

设计的突破在于,对现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餐饮、前厅等)进行拆分;哪怕是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造后的专业课程(如餐饮、前厅等)。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因此,课程设计尤其是各专业课程设计要按照这样的梯度基本均衡、相同进度、相互呼应、齐头并进。

应当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而不是以习惯思维的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这样,才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将显示明确的培养梯度、成才的梯度。具体到课程尤其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就应当据此逻辑拆分为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级的业务内容模块。例如餐饮课程,一个新员工最初安排跑菜,就必须先有礼仪、卫生、安全、托盘的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而餐厅管理与经营暂不要求,在餐饮课程序列中首先的模块就应当是初级要求。

2.改造

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梯度,改造某些现有的课程。

其一,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中交叉重叠的内容。如,服务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形体与礼仪。这些课程有些内容相似相近,难免交叉重叠。打破“学科本体”的思维,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也就是说,不需要按照学科体系从头到尾地讲一门课,而是根据不同梯级的培养要求,抽取剪裁其中必要的内容,构成相应的培养梯度的模块来进行教学。这样才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有用实用原则,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其二,强化一些被忽视的内容和补充缺损的内容。如,安全救护与卫生标准。关于安全与法律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有不少名称。根据所了解的同行院校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开课较多的是旅游法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的甚至从未开设酒店安全课程;紧急救护也是罕见。对于酒店业,有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就是新员工的入店/入职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安全培训,并且要操作演练。

3.再造

拾遗补缺、改造强化是再造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一。再造原来课程设置中缺损或曲解的内容。如,酒店概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入门的教材林林总总。已有教材大多都是两种书名:《酒店概论》或《酒店管理概论》,两种体系:管理原理加酒店业务的“双拼”或者酒店业务与管理的“拼盘”。

无论是教材名称还是教材体系与内容都偏离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调整或者再造,真正地全景式可感知地介绍酒店,激发学习兴趣与从业热情,将学生接引到酒店行业(基于对酒店入门教材现状的审视与思考、课程定位与名称、课程视角与切入点、课程架构和主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另见专题文章);这才契合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真正推动酒店专业建设。

4.理顺

理顺现有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逻辑关系,摆正权重、贯通整合、相通相融。例如,项目课程改革中有的课程是以职业阶段阶梯作为课程模块主线的,以从服务到管理经营为线路展开;也有以业务内容划分模块的。对于前者,已部分截取了管理营销的内容;对于后者,这些内容几无涉及。

再如,关于管理学的就有“管理学概论”、“管理经典导读”、“酒店管理基础能力”等不同的课程名称,由这些名称推断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放到课程体系中思考,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及其权重就有必要调整。理顺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摆正权重与拆分专业课程是改革课程体系的难点;也是真正打破“学科本位”的重锤;同时,还是传承既往成果、弘扬教改理念、探索创新再造的关键。

5.复位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中高级目标是“经营管理者后备队”。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提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点。不能指望,在校两年就把一个刚进门的职业新人培养成为酒店的管理者(有的甚至拔高到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者从来都不是速成的。MBA入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入学者管理岗位及管理经历的要求,应当真正认识其中深远的内涵、意义。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中某些课程的设置与否及其深浅。复位的调整并不意味不需要“管理”的学习培训,诸多专业课程里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业务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以及基层管理者的督导培训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6.增添

社会不断前行,科学不断发展。教育应当随之进步提升。拓展视野,延伸知识,增加前沿知识,如环保、低碳在酒店的应用,等等,这些也是再造课程体系应增内容,题中应有之义。培养职业新军是当然之责,改革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再造我们开始了初步的探讨,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比如,还有大量艰巨的任务有待完成。

第7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名教师从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入职学校,从实习教师到合格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几年。

一个专业按普通高校工科类专科层次的最低教师数配置:至少有2名副高以上高级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技能型教师。

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专业教师的配置标准,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应是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

(一)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

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新教师,依靠本人努力和老教师的帮带,经过2-3年时间的历练,一般能够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一个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他们了解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领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熟悉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掌握课程教学规律,对学校、对学生建立了感情。这些青年教师年轻,成长性快,可塑性大,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庞大群体,是教师队伍的基础。在民办职业院校中恰又是这部分教师最不稳定。

(二)以“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

主讲教师是高等院校承担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他们应该是“双师型”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人才的培养特征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这就决定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在职称上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经济师,或程序设计师,或技师等等的“双师型”。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校内基本技能训练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数量上,“双师型”专业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的80%以上,所以“双师型”专业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

(三)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

堪称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能胜任2门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教学水平高,效果好,能起示范作用,又能从事各项教学建设,诸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撰写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育科研,并取得优秀教学成果。他们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帮带青年教师,他们是专业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

(四)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军

专业带头人学术(业务)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一个专业教师团队中,他们能够团结、凝聚全体教师深化教学改革,组织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组织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开展科技服务。专业带头人往往是学校中某个专业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代表,是专业建设的领导力量。

二、教师梯队的组建

为了组建教师梯队,引导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他们有明确奋斗目标和较强的上进心,学校要制订教师各个梯队的评选(或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包括青年合格教师认定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制订和实施这些《办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突出教育思想和教师的职业道德

入选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定位正确;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诚实守法,团结协作;严谨笃学,为人师表。

(二)促进持续稳定

入选教师必须具有教师任职资格,有一定的校龄和教龄。一般,各个梯队教师至少有1年及以上校龄,青年合格教师须有3年以上教龄,“双师型”教师要有5年以上教龄,中青年骨干教师至少有8年以上教龄,专业带头人要有10-15年教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均衡教育,要有一个长时期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澱积经验,时间短了是不成的。

(三)有一定的教师职务要求

青年合格教师首先是助教,“双师型”专业教师须是讲师又是有工程师或经济师或技师等职称或职业技能资格。中青年骨干教师也须有讲师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须具有副高以上教师职称,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

设置教师梯队评选(认定)标准时,要充分体现教学为主,标准内容要涵盖教学工作量、学术(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效果与业绩等诸方面,规定要具体、明确,宜于操作。各梯队教师之间的标准互相衔接,形成由低到高的知识、能力的梯度结构,防止评选(或认定)时各梯队教师标准界限不清。

(五)严格评选程序

评选(或认定)时,由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处分项组织考核、考评,提供翔实材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发动广大师生参与,使评选(认定)过程成为推动教师提升学历、职务(职业资格)、学术(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六)实行动态管理

实习教师、合格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表示教师成长历程,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学校每学年评选(认定)一次,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第二年取消其教师相应称号及其待遇。年复一年持之以恒,成为一项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

三、教师梯队建设的保证措施

建设教师梯队学校需加大投入力度,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构成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

(一)拓宽师资来源

按照学生与教师的生师比18:1-23:1要求,逐年扩大师资队伍,尽可能从“211工程”大学遴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有计划地从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争取专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从兄弟院校中调整,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政工人员都应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

(二)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

有计划的组织有2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只要专业对口,学校给予时间保证,并给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教师三年内报销全部学费,这一点对民办高职院校尤为重要。通过几年努力,使得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中青年教师总数的35%以上。

(三)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

在高职院校中,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点在于学校自己培训打造。建立导师制,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都承担青年教师的帮带任务,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改作、考试考核、实验、实训、实习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做到规范到位。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利用假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取得企业生产、管理的直接经验。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服务、科技开发,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教师梯队建设奖励基金

对各类入选教师:青年合格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按月发放津贴,津贴金额视学校财力,最低起点的如分别给200元、400元、600元、800元的月津贴,其中青年合格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津贴就高不就低,避免重复,“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月津贴可与它们重复。实践证明,学校投入这笔款项,总金额并不太大,但对教师尤其对中青年教师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稳定作用。

(五)营造和谐思奋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以人为本,对教师的劳动要充分尊重、爱惜。对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要努力改善,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孩子入托、入学等种种困难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在工作上放手使用,鼓励教师的首创精神。在业务上、学术上倡导科学、民主、兼容、和谐的风尚。营造团结思奋、温馨友善的文化氛围往往是赢得教师稳定的最好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北京,2006年11月16日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Z].教高[2008]5号.北京,2008年4月9日

第8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前店后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211制;工作室

作者简介:李桂玲(1968-),女,吉林九台市人,四平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61-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可行的运行模式,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运行模式,但因受地域经济以及行业企业差异的影响,很多学校普遍都遇到了一些困难,效果也不十分理想,本校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了一种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少比较容易实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店后厂”。

一、“前店后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前店后厂”模式的来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珠江三角洲凭借土地、人工、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担当香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香港则充当珠三角的销售渠道,通过香港的国际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长期的合作中,粤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就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农村已有成功运用的例子。

(二)“前店后厂”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从“前店后厂”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可以成为架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这样,企业就可以把产品放到学校来加工生产,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学校可以把企业项目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当中,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工学结合,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项目,提前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前店后厂”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前店后厂”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前店后厂”使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笔者曾到软件公司调研,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不愿意接收毕业生,原因是,程序员入行门槛比较高,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培养不出来的,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企业数量又比较多,大多规模又比较小,而且社会还缺少有开发经验的程序员,造成企业员工跳槽频繁,企业不愿意参与人才的培养,也不愿意招聘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企业的招聘条件要求至少有一年的实际开发经验。通过“前店后厂”引入企业的项目,使学生在校就能参与到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到企业顶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使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二)“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实现“前店后厂”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具备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条可行之路,软件技术专业对实训设备的要求主要就是计算机,投入不大,比较容易满足条件,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开校企合作的大门,并在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我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已成功引入了北京奇志通、四平金星书业、吉林一信科技三家企业,他们都带来了项目,这三家企业都招聘参与项目的优秀学生,并且没有试用期。随着自身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引入更多的企业,扩大合作的范围。

(三)“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设计

“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参照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企业来设计的,其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架构,初期就是一个虚拟公司,根据发展情况,可注册成立真实的公司,实现一个系或一个专业成立一个公司的目标,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结合的难题。

这种结构,组织非常灵活,部门可多可少,可大可小,根据需要设置。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完成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实力,需要培养一些骨干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当有项目时,根据项目的需要由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任命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完全按企业要求来做。

三、“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方案―“2211制”

为配合“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

实验是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的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上课过程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实训是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安排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它应该具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把大量零散的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

实习包括学生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我校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体现了上述实践教学设置的思想,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2211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需求,从第2学年开始分多个专业方向,前两个学年完成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教学,在第5学期用1学期的时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的实训,并采用企业管理和考核方式,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缩短了校企之间的差距,为最后学期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施方式―两结合

企业的项目都有完成的期限,不一定都能赶在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课程时间内,要分成课程教学计划内和课程教学计划外两种实施方式,这样可以随时能承接企业的项目,否则会失去机会。

课外实施是基础,可以打开与企业合作的大门,完成的项目可以作为实训课的课题。我们与吉林一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医院办公管理软件,为四平金星书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Flas,都是由企业工程师指导,由教师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使我校2008级软件技术专业具备了在第5学期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实训的条件。

(三)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室

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才,是完成项目的骨干力量,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中的骨干必须形成梯队,这点非常重要,这里也主要说明学生梯队人才的培养。

骨干学生的培养单单依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的培训力度,我们是以“工作室”的形式来组织的,工作室即是一个实际的专业实训室,也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组织机构,工作室的数量是根据技术需求设置的,一个工作室主要培养一个方面的技术人才。

我们设置了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聘请1-2名指导教师,设置2名学生讲师,2-3名学生专业辅导员,下一步的目标是为每个工作室聘请1名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已有8名学生专业讲师在工作室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12名学生专业辅导员给低年级学生开展课后辅导,这样即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经过一年的试行,实际效果非常好,人才梯队基本成型。

(四)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化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使学生感觉就像到企业工作一样,完成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在工作环境、学生管理、考核标准、实训项目等方面做到企业化,目前我系已建成2个校内实训室,距离实训基地要求还有差距,以后在硬件设施投入以及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还要不断加大力度,争取引入企业资源。

(五)学校机制―良性发展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充分调动系、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在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四、“前店后厂”的价值分析

(一)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脱轨的问题。“前站后厂”是在利他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利益,而且实现门槛比较低,有什么样水平的技术力量就去做什么样的项目,随着学校技术力量及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可以和更多的企业合作,引入更多的项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不断扩展加深,逐渐达到校企深度融合,使学校能越来越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正人才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更能贴近企业。

(二)搭建了工学结合的平台,解决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交流,使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三是在企业化的实训环境中体验到企业化的管理,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三)搭建了教师企业锻炼的平台,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实践能力都比较弱,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能是空想。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完成企业真实的项目,使教师得到了实践锻炼,由于是在校内完成,相关教师都可以参与项目,受益面广,减轻了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压力,而且,随着教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断增强,部分教师就可以到企业参与更多的项目,接触更多的技术,彻底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总之,“前店后厂”既是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更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其它专业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郦昕阳.以“职业体验中心”平善高职教学“后期实训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6-87.

第9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文科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等)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运行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能。[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在学校教学,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型院校强调培养适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手能力强,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文科专业。文科专业的教学素以理论性见长,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是各个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但从目前各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文科实践教学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改革。

一、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院校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乎学校教学目标,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各应用型院校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建立原则不明确

在众多应用型院校中,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理科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的。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专业可以基本上划分为理工科与文科。两类专业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差别。理工科专业分为理、工、农、医四个学科门类。理工科的各个专业基本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相当多的课程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文科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外语、法律、经济、管理等各种系科,文科教学伸缩性比较大,偏重于分析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进行评判。相对来讲,理工科的教学更加强调实践性,文科教学更加强调理论性。很多院校以理科实验教学体系为模板,建立了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此类做法,虽然有利于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快速建立,但是忽略了理工科教学与文科教学的差别,形成了目前文科实践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切实进行的现状。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原则的不明确,是目前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院校的文科教学中,基于文科教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基本上进行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基础课与必修课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美学、写作、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等课程。并辅以《诗经》研究、明清小说研究、西方现代派研究、语法修辞研究等众多研究性的选修课。

(三)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少

应用型院校强调培养适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实习实训基地必不可少。各应用型院校中,相对于比较完善的理工科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制度,文科专业要落后很多。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比较晚,实习实训基地比较少。再加之,文科专业的特点,很少有企事业单位能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实训基地少是目前制约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重要问题。

(四)评价模式单一

在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中,基本上形成了以分数为中心的固化单一的评价方式。目前在各应用型院校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课程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考查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开卷考试和结课论文两种形式,考试则指闭卷考核。无论采用哪种考核方式,最后都是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的考核方式比较适合理论知识考核,而应用型院校注重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试卷考核方式不能够满足应用型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评价要求。

二、应用型院校文科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针对目前各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根据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点,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文科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区别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与理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明确文科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建立符合文科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实训环节、实践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现代汉语》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48学时,完全为理论教学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可以按1:1的比例,设定为理论教学学时24,实训学时24。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深入的掌握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其次,建立立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增加课程实训、实践周环节之外,将学年论文、毕业作品(设计)、毕业论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适当的学分,只有修完实践教学学分才能够毕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可以增加社会调查类的题目。专业见习,让学生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身临其境的感受职业氛围。尤其要强调的是专业实习,目前很多应用型院校,除教育类学生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其他专业则采用了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学校不统一组织,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只需在实习期结束时,交回实习鉴定表完事。学校对学生是否实习,实习的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实习只停留在书面上,收不到最好的效果。最后,学校团委可以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真正深入基层,结合自己的专业为老乡做贡献;组织更多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

(三)建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实训基地

应用型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大量的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为支撑。通过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锻炼能力的场所,学生能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多人合作项目,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步入职场之前,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毕业之后能够尽快的融入职场当中。

(四)建立一支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应用型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注重学缘结构、年龄梯队、职称梯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往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从观念上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教师直接深入到行业一线,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在挂职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只有教师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业实训与实践。

(五)建立复合型的评价体系

以往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方式,不能全方位的客观的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型院校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校特点、课程性质的多方位、多层次、多种考查手段的评价方式。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考核,建立起学校考核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自我评价。学校的自我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每门课程单一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实验、实训的评价方式。二是学校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学校通过对学生就业率、就业方向、就业之后的知识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全方位了解学生就业之后的状况,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调整本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用人单位评价。学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定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各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平时表现、单位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到学校进行参观座谈,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来自行业一线的指导。应用型院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既可以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又可以了解行业一线状况,并据此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能贴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级专门性人才。

应用型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尤其重要。明确建立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解决应用型院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