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中学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职业教育

第1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目前,工厂企业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侧重于他们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看重他们是否能直接胜任所要求的工作。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由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来决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其教学还是基于学校环境的,对学生的职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工厂、企业的工作环境,直接胜任相应的工作,就应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虑,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想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职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而制定一个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计划内容

(1)与学生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习目标;

(2)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时,能获得达到其职业目标所需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

(3)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这里的学习效果是要看通过实习后,学生向其职业目标靠近的程度。

学生培养计划应该说明全部基于学校的教学和基于工作现场的教学内容,并说明如何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计划中要清楚地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先后顺序,以使学生通过现场实习后,能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另外,培养计划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现场实习的指导、对向学生分配工作任务的现场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现场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指南等。

3 职业教育中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

3.1 确定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首先就要对学生的职业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说明,决定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就业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为了使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能满足工厂企业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在劳务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技能,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就必须被每一个职业群的企业所识别和承认。

要确定满足工厂企业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即系统地收集、记录和分析企业员工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所采取的行动的相关信息,分析整个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在建立技能标准的时候,必须深入地考虑到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考虑到各个技术层次的经验和工厂企业对被招聘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对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可以由一个专家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列出在这个职业中的工作任务清单以及所要求的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标准确定以后,专业带头人就可以设计总课程和相关教学方法。

3.2 排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顺序

一个实用的学生培养计划,应使从学生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开始,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进步,最终完成学生职业目标内的所有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安排是相当重要的,对培养计划制定者来说,是非常费心思的工作,并且要求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工作任务应该以符合逻辑的顺序排列,保证上一个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是学习下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3.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就是设计用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室内的活动、教师的讲授以及在工作中的学习。一旦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就可以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或两者相结合学习场地来完成。学习情境设计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现场指导教师要在一起讨论,决定课程中的哪一节采用哪些学习情境、在哪一种学习场所中进行教学最为合适。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传统教学和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互相补充的学习情境为特征的,而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以及适当地将各个独立的学习场所串联起来。

3.4 设计工作现场培训计划

在前面的分析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就可以从已确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中导出工作现场学习的目标,并就这些目标与学生进行讨论。在以后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将由工作现场指导教师按照这些目标监督和指导学生。

3.5 确定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在培养计划中应该明确基于工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并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在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培养计划进行讨论,找出在教室中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区别。

3.6 相关的理论――职业拓展

在基于工作目标的培养计划中,除了注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扩展学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将从事的行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2)教授在职业环境中有效工作所需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正确地安排个人时间的能力等。

(3)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能力都应该写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并落实到基于学校学习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面地将这些技能都包括了进去,那么这种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获得在任何职业生涯中都非常有用的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

3.7 制定针对学生的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是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在培养计划中不但要说明学生将学习什么和在工作环境中要做什么,而且还必须提供一个记录表,用以记录学生完成了什么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必须能够考核和记录学生的相关理论和职业表现,以评定学生在工作现场取得的成绩;而且学校为了证明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记录学生的表现也是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掌握职业技能上取得的进步;

(2)工作态度和行为举止;

(3)学生个人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评估是安排在学习情境中的,并且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评估过程都是很重要的。通常工作现场指导教师要完成对学生表现的书面评估报告,学生也要完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估和对该学习情境的实用价值的评估。

教育培养计划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格式,但应该根据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所以,教育培养计划的修订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经过专业带头人、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仔细讨论修改并获得学校批准后,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文件,是学校教学和工作现场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评估学生向着教育和培训目标进步程度的指南。

第2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60-02

在几年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一直给我很深的感受,这种依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老师的依赖:在课堂中遇到的任何一点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分析和解决,而是问老师。2)对课本的依赖:课本里面的东西掌握的很好,翻开课本看着书什么都可以完成,一旦脱离课本马上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3)缺乏创新精神:只会照搬课本和课堂中的例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1学习中的依赖心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1)学生在自习过程中,无所事事,当问到学生为什么不学习,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没有留作业或者是作业已经做完了。

2)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完成的很好,但是只要稍一改变形式,学生马上会觉得这是一个新内容,很难正常完成。

3)除了课本之外,学生可能没有再看过任何和这门课程相关的书籍。

4)下课之后学生可能不做任何的预习和复习。

5)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之后,发现学生在不停问老师,而问到的问题很显然的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没有进行过一点思考。

2依赖心理产生的根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从小到大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缺乏自己锻炼的机会,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家里更多的是听从和问父母怎么办,久而久之就会磨灭自己的思想,遇到问题,更多的不是自我思考,而是向别人求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解决,而是向他人求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赖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中,都是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只学要听懂课堂讲授的,完成课后作业就可以。况且这些知识多是一些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较低。慢慢的就养成了学生对课堂和书本的依赖。而忽略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3依赖心理在学习中的危害

其实我觉得在职业教育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巩固基本内容,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品。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中去,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不仅会影响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很直观的,只是跟着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模仿,并没有体会所学知识的实质。

4如何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1)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要让学生明白职业教育中学习的方法和以前学习中的不同。在以前的学习中,教学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完成讲授后,把相关的内容做成练习,布置给学生。学生要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下课完成相应的家庭作业就可以。而现阶段的学习中,教学的主题更强调的是学生,学生不仅要上课听好课,并且还需要自主完成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归纳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后还需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老巩固、补充自己所学的知识,要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在表面上看起来要比初中是的课程轻松,但实质上要比初中的课程难度更大,它要求学生自主的完成大量的实践练习来理解、。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这两方面的欠缺。任何一门课程都只是掌握了最浅显的部分。

2)适度的拒绝学生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去拒绝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或者只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讲解原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果。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课堂上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表扬、增加平时成绩或者利用教师机向其他学生展示其作品等手段对其进行表扬。并且我们可以鼓励这部分先完成的同学去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去影响学生。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课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出几个和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解答,完成练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期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课堂中的很多内容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就像要完成一个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不同的程序员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写出的程序也是不一样的,但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把每一个练习都给一个固定的答案,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鼓励学生多看专业书籍

第3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法;学业评价;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82-04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强大,离不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保障。德国曾颁布过三部联邦职业教育法,即1969年《职业教育法》、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和2005年《职业教育法》。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没有涉及到学业评价问题,1969年《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为旧法)中第三十四条到第四十三条和2005年的《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为新法)第三十七条至第五十条对学业评价进行了规定。比较新旧《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的内容,异同之处作如下讨论。

一、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内容的相同之处

新法在修订过程中沿袭了旧法中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部分内容。

(一)在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均规定,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方式为考试,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期考试是检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中期考试在学习一年半左右r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结业考试在学习结束时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1]。结业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给予两次补考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习者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学业失败,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在考试管理上,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

一方面,为规范化管理职业教育考试,德国建立了相应的考试管理组织。职业教育考试由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并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新旧《职业教育法》都规定,考试委员会由雇主、雇员和职业学校教师三方代表组成。三方代表的数量严格按照比例分配,雇主和雇员代表的数量要占到委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二。雇员由工会和关心职业教育的雇员独立联合团体推荐,职业学校教师由主管机关与学校管理当局联合任命。主管机关以审核或联合任命的方式参与到委员任命的过程中,起到监督和帮助的作用。考试委员会选举一名主席和一名副主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委员团体。出于重大合理原因,主管机关可对委员会委员予以辞退。在考试委员会执行考试表决方面,两部法案都规定,遵循多数决议原则,委员总数达到三分之二且至少3人同意,则可通过决议。当两方票数相同时,主席委员拥有决定权。通过《职业教育法》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工会、职业学校、独立联合团体辅助参与的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主管机构和实施机构,对学业评价进行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考试准入资格灵活化。为吸引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对拥有考试资格人员的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应试者需要完成培训或在考试结束后两个月内完成教育培训。要持有中期考试成绩或规定的书面教育证书,并且培训关系登记在册。除此之外,拥有与应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或可证明其职业能力的人员,也可参与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考试。多样化的考试准入资格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允准参加考试人员的数量,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内容的差异之处

新法针对本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企业对产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旧法中学业评价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相关学业评价内容。

(一)强化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情境性

旧法规定,考试目的是“考查受试人是否具有必备的技能和必要的实用与理论知识,是否已学会职业学校内作为初级培训主要部分的学科”[2]。新法对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目的做了修改,即“通过结业考试要确定应考者是否已获得职业行动能力”[3]。新法所提出的“职业行动能力”反映了德国开始转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模式,凸显了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情境性特点。职业行动能力是主体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个动态过程。对主体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就需构建相应的工作任务情境,考查和评价受教育者完成工作任务的水平。可见,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是基于职业行动能力的学业评价,旨在考察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业评价过程管理与依据的规范化

新法对学业评价的过程和评价依据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在中期考试评价过程方面,新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指出:“结业考试按时间上分开的两部分进行,则第一款不适用。”即“职业教育过程中按照职业教育条例应进行一次中期考试”不适用结业考试分为两部分进行的情况[3]。当结业考试作为一个整体部分进行的情况下,需要强调中期考试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当结业考试分作两部分进行时,则第一部分代替中期考试,起到检验教育效果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期考试的学业评价意义被减弱,甚至成为对结业考试第一部分的重复,理应取消。此项规定在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简化学业评价过程,取消冗余的学业评价考试,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在结业考试评价过程方面,为保证考试的完整性及考试结果的科学性,新法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如果结业考试在时间上分成两部分实施,则考试的第一部分不能单独补考。[3]”同时,新法强化了对学业评价过程的管理,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要记录学生执行表现的本质部分,并详细说明与评价相关的事实。[3]”第四十二条第三款同样强调了这点:“委员要就学生表现的主要部分作出记录,并记录详细的评价事实。[3]”在评价时,评价者对评价过程作出记录,有利于对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价。针对记录文本重新分析考试中受教育者的职业行动表现,是检测一次评价的准确性、鉴定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从而增强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可信性。

在评价标准方面,新法规定考试以职业教育考试条例为标准,依照考试条例进行。新法对考试条例内容进行了规定,即除考试许可、考试安排、评价标准等规定外,还规定由主管机构跨地区或通过委员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命题委员会制定或选定的考题,必须予以接受。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的沟通,提高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

(三)健全学业评价多方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旧法所规定的行业协会主导,多方合作参与学业评价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新法对委员的任命、各方权责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新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如果在主管机构规定的限期内没有委员推荐或推荐的委员数量不够,则主管机构根据最佳判断原则任命必要的委员。[3]”以此确保考试委员会中各方委员数量充足,构成比例合理。此类规定立足现实问题、总结过往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推动了职业教育学业评价顺利开展。此外,新法对第三方参与评价时机、权责等进行了规定。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指出:“出于评判非口试考试表现的目的,考试委员会可以征求第三方专家的意见,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意见。[3]”

(四)学业评价的国际化

旧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封闭的“国内法” [4]。紧贴经济全球化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新法通过考试准入许可和证书颁发方面的规定,促进了教育国际化和职业资格互换。

新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将国外教育以及国外其应考职业的从业时间算入职业教育与培训时间和相关职业从业时间。同时对国外的培训证书应予以承认。[3]”并在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对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途径做出了说明:第一,教学内容、标准和时长应与训练条例等值。第二,确保教学大纲和时间安排的系统性。第三,确保实践课程占有合理比例。这是德国对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首次认可。与此同时,德国还在职业教育人才输出方面为受教育者保驾护航。新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如受教育者提出申请,应颁予受教育者职业资格证书,并连同其英译本证书和法译本证书一同颁发。[3]”此类规定为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丰富的生源基础并打造了广阔的输出渠道。从职业教育的国际性方面建立了一个立体开放的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模式,打破了区域隔离的界限,是对欧盟职业资格一体化的积极应对,同时为推动德国及欧洲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提高劳动者自身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在此考试许可标准下,2011至2013年,成功完成资格考试的人数分别达到47.7万人、44.5万人、43.0万人,期间分别有22 395名、21 750名、21 717名外籍人士也完成了德国资格考试。

三、借鉴德国经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中的学业评价内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正处于修订阶段,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制度化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的学业评价内容。

(一)提高制度内容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指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制度应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一,通过学业评价促进职业资格认定与学历教育的融合。《职I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完成职业学校教育的受教育者,经学校考试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或者职业教育等级证书。通过职业鉴定机构规定的操作技能的考核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仅对促进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双证”融通进行了相关说明,但缺乏如何促进“双证”融通的具体化规定,导致学校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在法律层面从职业教育学业考试许可角度明确“双证”融通的具体准入规则。第二,健全促进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没有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做出具体规定。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时,应确定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在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中的地位,明确其责任和权利,明确学校外部参与评价人员的评价资质,以促进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管理规范化。

(二)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

首先,增强职业教育法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职业教育法》应对学业评价流程、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定。例如评价流程应包括考试部分以及每部分在时间跨度上、地点选择上的具体要求;评价主导部门责任、评价主体人员的资质要求;评价客体部分,应从资格、学历两个方面入手关照主体多样化学习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制定的责任主体、制定标准的依据;评价结果的处理办法以及结果失败之后的补救措施等。

其次,学业评价制度文本还要充分分析制度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明确说明针对教育评价中常见问题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例如,德国2005年《职业教育法》在考试决议方面规定遵循多数原则作出表决决定;在委员会委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最佳判断原则任命委员等。不仅规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还规定了达不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再次,要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避免学业评价管理流于形式。我国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在语言表述方面多采用“鼓励”“应当”等词汇。如第三章第二十六条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行业、企业之间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第三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这种引导性条款导致制度文本缺乏制约性规定,制度执行约束性、规范性不强。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的过程中要避免此类表达,以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

(三)从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角度完善制度内容

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国际化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欧洲现行的职业资格互认框架正是今后世界范围内通用职业资格的缩影。应通过共通的学业评价内容、标准和等级认定办法,促进职业资格互认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对与国外教育合作方面而言,仅提出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对我国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我国《职业教育法》中的学业评价欲与国际接轨,应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积极开展对国外职业教育颁发的学历与资格证书的鉴别和认定,从制度角度承认其合法性。同时,发展跨区域、跨国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通过项目考核的学习者颁发双方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使两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持有者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与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两国的共同肯定,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徐涵.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5-312.

[2]杨金土,罗宏述.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法规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49.

第4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素质;学习环境;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一、序言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第5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解构、行动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很多企业招聘员工和大学生毕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企业感觉招不到马上能上手工作的员工,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工作有所脱节。另一方面,毕业生又感觉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学习的知识和所做的工作联系不起来,教育和企业之间亟需融通。

1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平均基础素质较低,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职业院校的学生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较弱,空间视觉、身体动觉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课程内容选择也应以此为标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课程技能映像,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贯通这些技能的难度很大。

传统的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同样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框,在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即使在凸现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的课程内容被确定以后,对内容的组织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把本来已经明确选取的知识内容重新装进“学科体系”的架构之中。以致课程又重新成为被简化了的、被压缩了的学科课程的翻版,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以行动体系重构和学科体系解构进行课程设置

行动体系的重构是指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有序的工作过程,即对工作过程进行序化,从而得到行动体系,通俗地讲就是此岗位的工作步骤。为了完成工作步骤,进行能力分析,得出为达到此能力需要具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分解和重组的过程即学科体系的结构。

2.1分析岗位需求构建行动体系

职业教育中,院校与行业企业互惠共赢是基石。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就是要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岗位的职业能力需要展开教育教学,以学生的顺利就业为导向,否则工学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确定了企业的岗位需求,就可以依据岗位需求构建岗位的行动体系,行动体系的建立是由工作过程系统得来的,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通过对工作岗位的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工作的过程,从而获得行动体系。笔者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岗位进行分析,我们简单列出了一些单位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所从事的岗位,如表1所示。我们以“网络管理员”这个岗位为例来分析,此岗位是企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岗位,也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中着重培养的一个方向,一个常见的企业网管工作岗位,基本要完成四类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相应的工作过程,这也就是他的岗位的行动体系,确定此岗位的行动体系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让我们得出“做什么”的问题,如表2所示。

2.2围绕行动体系归纳职业能力

确定了行动体系后我们就可以围绕此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出此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道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我们以一项网络管理员所需完成的任务来进行分析,他所需完成的任务是“维护和保障网络与应用平台的正常运行”,针对此任务的工作过程,我们总结出他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这让我们得出了“什么人能做”的问题,如表3所示。

2.3依据职业能力解构学科体系

了解了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后,我们根据能力的需求情况进一步分析出想要达到此能力需要学习哪些相关知识,以此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这就解决了“怎样成为这种人”的问题。要进行网络维护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想要具备此项能力必须学会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这样我们的课程设置完全符合了企业工作的需求,应该能学以致用。

3以学科体系解构和行动体系重构进行教学实施

当我们以行动体系重构和学科体系解构进行完课程设置后,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教学实施,这涉及到每一门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以行动体系重构和学科体系解构进行教学实施,使得原本抽象的学科体系实现知识过程化。

以“Linux系统管理”的课程教学实施为例,我们把Linux系统管理的工作过程化就可以得到在工作中的每一步骤,这样直观而清晰,如图1所示。根据这一过程可以

得到个课程内容讲解的体系结构,这样每一个教学内容已经提炼成为一个任务或一个工作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环环紧扣,如图2所示。老师以完成这些任务为目标进行

课程组织和教学安排。当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最终就可以具备了完成行动体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采取此项改革方式的最终目标所在。所以以学科体系解构和行动体系重构这两者之间是循环往复的。

4结束语

以上我们仅仅分析了在行动体系重构和学科体系解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整个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仍会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怎样和企业共赢的问题、实际工作过程不统一的问题、教师的分析能力问题等,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兴鹏.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福建电脑,2008(2):188.

[3] 秦国防,王东霞.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Action and De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Subject

in The Edu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DU Zhao-hui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sts and Telecom, Guangzhou 510630, China)

第6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 职业中学 农业类专业 教育教学 改革

农业类专业是农村职业中学的主干专业之一,曾经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农业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已不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业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反映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欠合理;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透、综合和创新;教学中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实践的状况仍很普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如下:

1. 改革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现实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分析,农村职业中学应该成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中学要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培养当地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向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还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农职业中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2. 改革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因此,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且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制订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用人单位认可、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来说,对于全日制学生,前两年打好文化课基础,到高三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进行分流。对成绩好的学生加强理论学习,面向对口升学;对成绩差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加强技能培训,面向就业。而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改革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职业中学在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差、招生困难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

5.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突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课程要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凸显为三农服务的特性;课程实施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应围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建构服务于“三农”的课程体系。

6.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的落脚点。要打破课程界限,将相近的学科内容加以重新组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教学内容能贴近生产前沿和改革前沿,以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内容。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农业类专业课实践性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生产考察、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把技能传递给学生。

第7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改革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eaching

Dong Degui Sun Haixia Dong Wei

【Abstract】In order to follow the demand of the modern medicine and think about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sanit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 and reform class teaching. Education is the main base for innovating, spreading and applying knowledge and also is the cradle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talents. Because student’ quality comes lower and lower in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sks our teachers to have to innovate education so as to adopt the modern education, to make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 as possible as they can. In addition, teachers’ method of teaching should be suitable for students but students can not be made to fit teachers’ method of teaching.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卫生职业教育要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改革。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越来越低,要求我们老师不得不创新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点知识,教师的教法要适应学生,而不能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法。我就物理教学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物理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1.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物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物理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物理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物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营造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物理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3.开展创新教育:物理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3.1 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物理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物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工作岗位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物理方面的医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物理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物理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物理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超声诊断和气体栓塞等方面的教学,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物理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物理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3.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物理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物理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在解决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加强物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物理能力是表现在掌握物理知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物理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强理解医学实践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自学医学仪器的使用、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物理规律、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8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就业

提到对教育教学的评价,首先我们联想到的应该是成绩,升学率很少能与就业扯上关系。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较硬的研究人员。现如今,我们更缺乏高素质的实践者。因此提高就业率应该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考评因素,如何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接下来一一为大家解析: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企业的直接配合,让企业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评价窗口。

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制度的主题应该是相关教育部门,学生本身以及企业。相关教育部门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进行考评,学生要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在企业中学以致用进行考评,企业要对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进行考评。三者作为学生就业评价制度的主体,缺一不可。

二、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学生就业的课程改革

有评价就有改革,有改革才有进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学校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在课程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心理测评,职业道德素质,技术水平,理论教育测评,身体素质以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并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至少三年的跟踪式教学。

三、评价体系的提升以及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约束,而是要让职业教育的教学结合现在企业的发展,让现在中等职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市场化,更加能够满足现在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全方面人才做服务。因此,在评价体系的运行中,要定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认证加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不断扩招使得绝大多数初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各级普通高中,而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非技工类中专学校的大多是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自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以来,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并轨之前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免试入学政策,学生的整体水平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数学学科,不少学生入学分数低、数学理解能力差。从非智力因素上则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动机、习惯、毅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性差距。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让高职学生重视数学、学好数学,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及对所在学校百余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在此提出当前高职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现状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水平代表了相应的教育水准。目前,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师范毕业,优势是有着较强的教学功底,劣势是由于所学的是学科式课程,习惯于学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理论性较强,课堂上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既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也不能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厌学心理被进一步强化,从而进入又一个恶性循环。作为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应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相应的学历,二是要有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因此,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从相识到相对稳定地度过一段共同的学校生活,到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自立自强又对社会有用之人,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情感交流。然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上只管知识的传授,课下对学生的情感无暇顾及,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一度冻结,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若能有意识地与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良好情感,必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健康人生观的建立和完善。

生源基础偏差,学习能力较弱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绝大多数是无法升入高中不得已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90%的学生习惯并且愿意做计算题,但对理论抽象概念有着天然的抵触。由于这些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混张文凭”好找一个工作的想法,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热情,不能主动学习,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注重素质教育,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中多处涉及数学史介绍与中国成就,教学时可结合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尘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补充讲解相关史实,既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面对中等职业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做法。在教学方面,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和学生有数学知识、理论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思路和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感染吸引学生;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最好能扩大批改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老师时刻在关注自己的感觉,激发其努力学下去;同时,一些客观的具体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增加考试检验次数,设立奖学金等一些学生在意的奖惩措施,还有学校用就业机会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好数学。在情感方面,前面已经提到,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的数学学习上大多走得很艰辛,多数学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不强,不够踏实;心理较脆弱,自尊心强,情绪易波动,偏激易冲动;缺乏责任感,生活学习没有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注重学生间竞争精神的培养,帮他们确立生活的目标。同时还要满足他们寻求教师督促、依赖教师的心理需求。从一段时间的调查与实践来看,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对策研究直接影响到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数学的应用题的解答,好多学生不会从具体题目中概括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又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各种解题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等,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将这些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推广,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和运用以下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集合对应的思想方法;等价变换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通过如下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和证明定理;让学生回答比较灵活的问题;鼓励学生每解一个问题时要寻求最简单的或独创的解法。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善于利用正误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另外,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新现象、新特点或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它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教学形式做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中职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激发求知欲望,为他们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常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条件,选择和应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高职大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电子教案、数学软件、多媒体等,可以从数学对象的不同侧面(如数值、图形、公式),更完美、更有效地突出数学对象的本质,使得数学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清晰、表现力强,使得课堂效率高、信息量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