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酶学;食品科学;研究生
0 引言
《酶学原理》是以《食品酶学》为基础而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始的高级课程。《酶学原理》是对《食品酶学》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由于《食品酶学》课程在知识安排上的重要性[1]。《酶学原理》综合了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化工原理的知识和研究进展。本课程为研究生开展食品相关酶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开拓交叉学科的科学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研究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酶学原理》是我校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曾用名《食品酶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不仅注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更加关注了课程的重点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改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研究生的有关酶学方面的科研兴趣。在评价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理论和实际科研中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教学老师做好总体指导,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
总体上,学生缺少对食品行业的总体认识[2],本课程以酶学原理为契机,带动食品行业的总体情况的介绍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所以本课程也从大的方面来激发学生对细微的酶学作用原理进行探索。本文以介绍《酶学原理》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实施方式等内容为基础,举例说明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案例,最后介绍评价方式。本文希望对《酶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1 课程安排与实施
《酶学原理》总课程安排为36学时。课程内容力求避免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表1列出了主要教学内容,从酶的历史、酶的结构、酶催化机理和活性中心的进化、酶学的研究方法、酶源的获得和固定化、催化动力学、酶反应工程、到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课程结合了多本教材和文献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而且主次分明[3-6]。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互动环节体现出重点内容。例如,利用三维技术展示酶的分子结构,让同学们从多角度观察酶的活性中心和支撑结果。而且球棍模型展示酶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在酶活性中心的进化部分,利用动画展示酶活性中的进化类型和进化前后的变化,形象的将分子的微观结构展现给同学们。而且切合实际的说明酶的作用原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身边的食品讲起,深入浅出的引起同学们对食品用酶的兴趣,最后结合目前酶学发展的趋势说明酶制剂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拓展学生对有关酶知识的知识面。
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安排将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结束时都有小结。在小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5~6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同学必须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演示、讲解。最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将不懂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课程是为了学生理解基础知识。《酶学原理》以最基础的酶学作用机制为重点,辅助以应用。这种知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便于发现科学问题,形成新颖的想法,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课题中酶相关的种类,利用酶的原因,并且向其它同学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研究工作。在学生确定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后,要及时介绍研究的背景、难点、重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推荐合适的有关专题的文献、报告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专题讨论、酶学实验的设计来探究一下前沿性的课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社会上有关酶的热点问题。例如,“禽流感病毒中涉及的酶是什么种类?”,“水果榨汁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课下探索,查阅相关文献,明白食品工艺、食品组分的变化,找出满意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列出多个专题,学生分组后分别对某一专题进行探索,小组成员内部不断查阅文献、沟通交流,最后形成一个答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入到多个讨论的专题中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专题研究结果,供其他组同学提问。这个方式首先是利用自我学习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然后利用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3 教学结果的评价
目前研究生课程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7]。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总是存在抄袭的现象,这样就加大了教师考核的难度。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概念的掌握、观点的剖析,或者从酶学方面分析食品问题。最后的评分也是综合课题小结发言、专题总结、问题提问、考试试卷。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堂发言、考勤、课堂提问,专题总结),强化了课堂提问表现和课堂学习能力的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启发下参与课堂专题讨论的程度和效果。课后专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激发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核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原理和技术。《酶学原理》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多《酶学原理》的教学进行规划,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9):188-190.
[2]吴伟.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77-177.
[3]Bommarius, A.S. Riebel-Bommarius B.R. Biocat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
[4]Whitehurst, R.J. Van Oort M. Enzymes in food techn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5.
[5]Aehle, W., Enzymes in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7.
[关键词]结构力学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延强(1973- ),男,山西祁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桥梁结构施工力学行为分析和损伤识别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2-02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工程领域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营、维修和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①。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中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土木工程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分析和计算杆系结构的能力。该课程掌握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桥梁隧道等专业课的领会和贯通,而且会对其今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且能够熟练应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相关力学类软件去解决实际工程结构问题,也是现代应用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职业技能。面向现代工程应用型教育是现代结构力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使结构力学教学反映现代土木工程技术水平是面向应用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面向专业基础理论、方法及基础应用教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特征,传统上是一种“远离”工程实际偏于“理论化”的课程教学,要使专业基础课面向应用,需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的特征及当今技术发展现状,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由于专业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专业基础理论中某些内容的作用和地位发生改变,因此曾经适用、有价值的理论方法、例题或习题,可能会变得不适用,或者其作用或地位变得不那么重要。然而,为了体现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材中可能依然保留了这些内容。显然,如果不注重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仅按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师再努力负责,再好的教学艺术素养,也很难达到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学生、浪费学生时间之嫌,也容易导致学生感觉到因学习一些“没有用”的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工程结构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这也需要教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授课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科学前沿知识,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程发展的需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教师需要在遵守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按照专业技术水平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对一些已经过时或意义不很重要的经典内容作出必要的压缩或删除,甚至对一些必讲内容还需要赋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专业基础课的特色,同时又更加适用,更加有利于后续专业课、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教学。
面向应用的结构力学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杆系结构分析计算,并能对结构的受力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等。特别是在当前“大土木”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下,理论课时进一步压缩,因此,夯实结构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应用面,合理调整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使用的结构力学教学教材,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虽然不断改版,教材内容不断调整,但还存在一些内容不适用的现象。例如,教材中保留的桁架结构和单跨静定梁的内力分析、虚功原理的证明、力矩分配法等内容,已经被现代工程结构分析技术所淘汰或者很少采用,对这些内容的详细讲解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面向应用的结构力学教学要求,因此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或课时压缩,而一些现代工程结构分析技术所必需的经典理论内容如力法、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应用的讲解则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应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原理、方法对简单的静定或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的手算能力、力学行为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融入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介绍,适当强化结构力学计算机计算技术,加强学生建模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均是当今土木工程技术对结构力学教学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需要融入工程案例教学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关键词】学分制 选课课程 就业能力 职业发展 温州高校
【课题来源】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10351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8-02
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课程(结构)体系
1.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温州大学是目前温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在学分制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向导,培养“重实践、强能力、敢担当、能创业、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一)树立大教学观,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二)树立大实践观,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一体化
(三)尊重学生学习自,实施全面选课制度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五)以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为重点,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六)强化课程标准对专业标准的支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七)整合课程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八)对接开放教育,推进课程及教学的国际化
1.2课程(结构)体系
图1 课程结构体系图
课程体系由课内课程体系和课外教育项目两大系列构成。其中课内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实践课四类;课外教育项目包括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体能测试、心理教育等七个模块,教师教育类专业还包括教师职业技能这一模块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
2.学分制下选课制度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2.1选课制度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选课制作为学分的核心和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革“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能力培养要求为依据合理的设置课程,进一步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课外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文、理科专业间的渗透,打通不同学院、专业课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2学生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跟着过渡,导致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充分,再加上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认识不足,学生在选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课时盲目跟风:盲目跟风是当下大学生选课过程最常出现的现象。由于没能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选课前没有及时的对所选课程进行了解。看着身边多数同学选了就跟着选,怕一个人上课落单,往往会跟关系要好的朋友或室友选相同的课程。这几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为获取学分而选择课程:由于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分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导致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误区,因此忽视课程内容学习本身的重要性,而偏向与考虑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从而会使学生遗漏了一些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至关重要的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课程(结构)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当下各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既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想要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来说,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被看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选的课程及学习情况将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生因为对学分制的认识不充分,对课程结构的构建逻辑不清晰。所以在选课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盲目选课的现象:“如看大多数同学选了也就跟着选,没有了解课程内容听学长学姐说该门课程好拿学分而去选课…”等等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框架构建不全面,从而出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突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来提升这个两方面,但是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学校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单单的课程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了。现在学生应该从培养和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思想觉悟,向一专多能型的人才靠近。
4.学分制下学生如何构建正确的课程结构
4.1进一步加强新生实业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在心中就有一个整体课程结构的框架
通常新生入学,学校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加强对新生的实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学院通常会安排走访寝室,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做交流会等等,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结构设置,同时也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选课的课程结构的重视,避免随意选课的现象的出现,为学生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4.2确定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选课。
专业主干课程即为各专业的必修课,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课程。除主干课程外,每个专业都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程,任选课程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情况来进行选课,这时专业教师需要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课,尤其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
4.3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作为学生,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可以更为融洽,作为学长学姐可以更好的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的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5.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学制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随着制度的改变配套教学理念没有随着过渡,大部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足,导致学生专业不突出,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选课时课程结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进行选课,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敏.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5.10
[2]张国梁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3]左树强,王倩.浅析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4]武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J]高等教育管理,2007.11
[5]张瑞富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5
“理解教学”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的同时使各自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实现的过程。它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以理解价值观和生活世界观为基础,以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为目的,把做人与为学、感情调适与智慧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智慧教师,生命课堂”的期待。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面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我校把消除师生误解、发展转化后进生、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不断探索减少教学效益流失的新方法、新模式。理解课堂主要由心理准备、沟通理解、解题理解、反思理解c跟踪理解五个环节组成。
一、心理准备(习练理解操)
育人先育德,沟通促发展。习练理解操体现了“理解课堂”的感情先行策略。内容包括励志宣誓、吟唱理解歌、音乐冥想、时政播报、课前两分钟温馨提示等板块。时间安排为课前5分钟,其主要目的是调节学生心态,让学生在学习上放松,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
二、沟通理解(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
这一环节中我们首先为本节课设置了“理解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理解目标”是“理解课堂”的教学中心,也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沟通理解的关键在于“相互言说”,即首先从话语平等上着手,要求师生相互言说,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成为积极言说的主体,教师则要善于倾听并做到恰到好处地“插足”,以引导学生,把握课堂。因此,本环节的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部分都可以放手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帮释疑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新知探究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理解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解题理解(巩固训练、达标反馈)
经过初步的思想交流或教学内容的授受所形成的初步理解,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理解的内容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此环节重在由易而难的分梯度解题,问题的发现和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补充。学生通过做巩固训练、达标反馈等习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反思理解(补读帮困、知者加速、网络构建)
师生对已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并通过此环节,对自己的言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法等的合理性进行多重理解,达到自我解剖与相互理解的目的。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后进生有补读帮困的过程,对优秀生要有知者加速的方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反思和归纳,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五、跟踪理解(问题跟踪、多重循环)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长期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要利用“问题跟踪”和“学生进步档案”,记录学生进步的情况,引导学生反思存在的问题,避免学习进程中的欲速不达和积重难返现象。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在课程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主要是为了评分和完成任务。这样做显然有其重要意义,但是这类评价不能起到推动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是为了理解而学习,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就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反馈意见,并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反思。教学评价标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理性、更有效地思考。
在“理解教学”的模式下,我们物理组全体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在物理课堂上积极实践,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围绕“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明确对“学习策略”的认识;制定以提升学习策略为目的,体现物理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依据标准,借助课堂观察的技术,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以“物理教学”为载体,以“理解课堂”为模式,认真研究在物理学科的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课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物理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展翅高飞!
另外,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如火箭的发射过程和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好奇心。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从生活中来,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促进了人类向前发展。理解活动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高中物理课程承载了很多东西,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探究和讨论的思维方法,为我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和实验观测,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视频,针对物理学科的各种课型,以“理解课堂“为抓手,以城区薄弱学校的学生为特征,我们物理组全体成员会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物理学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未来生存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依据学习力构建的模型创造条件,为城区薄弱学校物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空间。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深化课改,推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物理规律 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发现学习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定量演绎推导)和逻辑推理(定性判断选择)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是要求学生发现未知的定律,而是让学生通过老师及相关教辅资料,通过推理和演算得出相应结论。
发现学习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首先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贮备,物理发现学习并不是原始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从一个知识层次向另一个知识层次渗透的过程,如果基础知识层次不清楚、不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那么便没有向下一个层次深入的可能。其次,物理发现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掌控。发现学习不是让学生大海捞针似的发现,而是老师有意地引导并营造一种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掌控进程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反馈。
发现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减少对老师和课本的依赖性,从而加深对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理解,达到自主运用的目的。
二、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通过系统传授,让学生接受现在已经存在的知识是一种陈述性的教学,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传播对象,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学习。接受学习有高效率、增进师生间感情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接受学习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强硬地灌溉知识,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约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互助的关系。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虽然成效显著,印象深刻,但是效率较低,而这一点接受学习刚好可弥补不足。发现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相应的理论和概念的准备,在基础层次的理解下才能对下一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接受学习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概念和理论。物理世界宽广而博大,短时间内的“发现”对学生而言过于困难,在学生阶段,物理学习更趋向定向性、定量性,即使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学习方向和学习范围进行掌控,教师也要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也就是接受性学习。
就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而言,发现学习较接受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就接受效率而言,接受学习是优于发现学习的。
物理规律所指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理论规律、实验规律和理想规律三大类。其中理论规律是指经过大量的实验,不断推理,抓住主要因素,在理想环境下可以实现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向学生展示各种规律的具体含义,如探索、演示、验证等方法。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讲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了解不同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地讲解规律的意义,清晰各种规律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融会贯通。
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探讨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是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协调统一程度。这种协调统一程度是指教学方法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当今中国,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相应的教学内容,接受学习是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状态。但是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来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概念,使物理课堂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不同特点,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即在进行一定的接受教育之后,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然后进行发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当物理现象在可达到的条件下可以清晰表现时,具备进行物理实验的条件,在教师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之后,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现学习,通过自己的实验结果观察推理出相应的物理规律,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灵活运用。有些物理定律,如浮力、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等规律,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
物理定律中存在理想定律,这种物理现象需要在绝对理想的环境中实现,而在物理课堂上,甚至有一些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理想状态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相对论等理论,是无法进行清晰明了的实验的。若由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挫败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生;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4-0349-06
1 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第一位自觉地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Herbart(1901)十分重视兴趣,提出了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当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后来Thornedilke(1913)发展了兴趣理论,提出兴趣有助于学习,认为满意或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学习,而烦人的和不愉快的刺激则有相反的效果。我国研究者也提出了兴趣的“信息-目标”理论,认为兴趣产生于信息获得过程中心理目标的激活(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并且由于激活的心理目标对心理过程的引导作用,兴趣反过来又作用于认知过程、组织信息加工,以利进一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该心理目标所包含的可能运动或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章凯,张必隐,1996,2000)。
在兴趣与学习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Lazarns和Kent(1983)发现兴趣比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并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章凯和张必隐(1996)发现大学生被试的兴趣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并且在阅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元认知水平;Schiefele等(1992)证实了兴趣对理解文章有着独立于背景知识、一般智力、言语智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之外的作用;Brown等人(1986)发现初中生的学习效率明显的受学习兴趣的影响;陈毓芳等(1981)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存在正相关,且这种正相关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不过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存在性别差异(Jersild&Tasch,1949),也存在智力和人格特质差异(林崇德,1994;李洪玉等,1992)。
对于具体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一些实证研究。Mitchell(1992)曾分析过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结构,并建立了扩展式兴趣模型。就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实际研究工作者也做过相关探讨(邓小星,2003;何勇,2000;李淼阶,2000;李莉姝,1999;刘青秀,1999;朱高琴,1999;赵泽进,2003)。
虽然在有关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方面,我国部分学者和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积极建议和观点,但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角度,以实证的方法,就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亦不够。文章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中学生历史学科兴趣的影响因素以及历史学科兴趣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天津新华中学、天津海河中学、天津华宁中学三所学校高一至高三年级共577名学生*为被试。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577份,其中有效问卷567份(具体见表1)。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调查表”。该量表在前述对学习兴趣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关系的基础上,参考Mitchell(1993)编制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量表,结合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反复修改后形成。其内容包括5个维度,共44个问题。量表采用5点Likert量表,其中1为非常符合,2为比较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不符合,5为非常不符合。在44个正式测验项目中,正向题目25道,采用反向计分方法,即选择“1”计5分,选择“2”计4分,选择“3”计3分,选择“4”计2分,选择“5”计1分;反向题目19个,采用正向计分的方法。对于全量表和各分量表来说,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相应方面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水平越高。
5个维度的含义分别为:(1)个人兴趣: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科的主观兴趣,这也是每个个体原发性的兴趣调查;(2)情景兴趣:这个维度主要是指学生在什么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3)意义性:意义性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4)参与性:主要是指学生日常参与历史学习时的参与程度;(5)启动难题:启动难题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智力启动信息,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3 结果
3.1问卷质量分析
3.1.1问卷的信度
问卷采用了Cronbach 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见表2)。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信度分值大于0.7即可接受。该问卷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基本上都在0.7以上,而且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这说明整个问卷以及各分量表的信度是较高的。
3.1.2问卷的效度
以总量表分为潜变量,各分量表的分数为观测变量(假定各分量表所代表的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使用LISREL 8.03,对所构想的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X2/df=35.65。这是一种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度,其值越小表明拟合程度越高,较公认的标准为X2/df
3.2高中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特点
3.2.1个人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个人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3。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6.659,p
3.2.2情境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情境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4。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12.850,p
3.2.3意义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意义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5。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意义性维度上,学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5868)=6.288,p
3.2.4参与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参与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6。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都显著,F(1,5868)=4.409,p
3.2.5启动难题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启动难题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7。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启动难题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5.454,p
3.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一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呈显著正相关;高二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特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浓厚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起来必然比较轻松愉快,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则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又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呢?”(尹鸿藻,毕华林,2000)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应该结合学习过程综合考虑,在这几个因素中,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比较强烈,就有利于其他维度的学习兴趣的形成。
4.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4.2.1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性别的差异显著,男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许多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学习中的差异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的。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抽象思维。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形成立体知识结构。从这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男生相比女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后天环境、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会与家庭对男女两性的未来期望值和所树立的榜样不同:对男性的期望通常较高,希望他们从事富于冒险的、有进取心的、吸引人的职业,如政治、军事、经济、技术科研等领域的工作,一旦男孩对相关的学科感兴趣,就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积极鼓励与较高的评价。历史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使得男生本身就对历史学习的个人兴趣较强,因而易于被教学情境所激发,乐于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有关问题。女性则不然,一般的期望和榜样多是从属性的,如料理家务或办公室、服务等工作。这些与男性相区别的对待方式降低了女性的能力信念并限制了她们的职业抱负,使女性往往以依赖性、无雄心和以情绪性的方式行事,在这种社会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必然会对女性学习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4.2.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在“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目前高中仍文、理分科学习,“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理科学生就业面广,机会多,相对待遇优厚,这使得高中生即使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也多选择学习理科。高一学生选择学理的占多数,因而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比选择学文的高二、高三学生低。但是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远远大于其它年级,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被“考入理想大学”的目的支配着,所以获取相对较高总分的目的冲淡了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
在“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强,高一学生是高中学段年龄最小的,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地依赖于外界环境因素,尤其是课堂情境因素的影响,注意课堂上对知识的获得。如果学生喜欢他的历史教师,或者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就会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反之,则不然。高二、高三学生则由于其年龄的增长或已选择了学习文科,因此其对历史学科的内在学习动机较强,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弱。而高三低于高二,则从侧面反映出由于高考在即,教学的功利性增强,教学情境设计的趣味性降低的情况。
4.2.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
高中生在“个人兴趣”维度和“情境兴趣”维度上,市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市重点校高于普通校。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优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目的性等诸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市重点校的生源素质明显高于普通校学生,其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是较高的;同时,市重点校重视教学硬件、软件建设,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强,重视教法研究,教学水平较高,对这类学校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进一步促进作用。
在“启动难题”维度上,市重点校与区重点和普通校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市重点校高于区重点和普通校。由于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学习中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在理解或解决具有一定深度的历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其有能力、也乐于思考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历史问题。
4.2.4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中生各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均与其“个人兴趣”显著相关,高二尤其明显。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首先,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学科,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与当今许多现实问题密切相连。其次,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选择学文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历史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历史处于“主科”的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其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另外,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3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关显著。到高三年级时,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的层面,而对历史学科的意义性认识增强。从长远看,历史学科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分析、认识问题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中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其高考成绩;此外,高考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情况的总考查,试卷区分度高,综合性强,复习阶段要进行高强度的考前训练,教师会在课堂上就发现的学习问题及时讲评,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在复习中,增强了其解决难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因而也逐渐乐于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历史问题。
5 总结
5.1影响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参与性”和“启动难题”五个方面。
5.2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显著大于女生。
5.3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两个维度上,年级的差异显著: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地高于高一和高三;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为考察长期使用扶正解毒颗粒的毒性,选取体重(18±2)g昆明小鼠1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及高、中、低3个剂量药物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分笼饲养。根据毒理学评价标准及相关参考文献,其中高┝课推荐临床用药量(即4 g/L饮水)的20倍,中剂量为推荐临床用药量的10倍,低剂量为推荐临床用药量的5倍。给药周期为90 d,将药物混于饮水中自由饮用,采食不限。主要从一般指标、增重及饲料利用、血液学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等方面研究该制剂对昆明小鼠的慢性毒性反应。结果显示:无论30 d末还是90 d末,受试药物的3个剂量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该新制剂无明显毒性,在临床上长期应用是安全的。
关键词:扶正解毒颗粒;小鼠;血液指标
中图分类号:S816.7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4-0116-04
Impact of Fuzhengjiedu Granule on Blood Index of Mice
Luo Yanbo, Hu Ming, Qi Jing, Li Lulu, Zhang Yin, Zhang Qing, Liu Yuqing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Breeding and Disease Control,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toxicity of Fuzhengjiedu Granule for long-term use. One hundred and sixty Kunming mice with half males and half females weighed (18±2)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s high-, medium- and low-dose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Every group had 20 male and 20 femal mice, and they were housed in cages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relevant references, high dose was 20 times of recommended clinical dosage (4 g/L water), medium dose was 10 times of recommended clinical dosage, and low dose was 5 times of recommended clinical dosage. The drug was used for 90 days through mixed in drinking water freely and feeding without limitation. Its chronic toxicity to Kunming mice was analyzed from general indexes, weight gain and feed utilization, routine hematology and blood chemis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ither in the end of 30 days or 90 day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indicators between drug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the drug showed no significant toxicity, and it was saf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Fuzhengjiedu Granule;Mice;Hematological indexes
扶正解毒颗粒是将《中国兽药典》扶正解毒散经过剂型改造而研究开发的新兽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提升家禽免疫力。为考察扶正解毒颗粒临床上长时间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该制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1-3]。本试验通过将高剂量扶正解毒颗粒在一定时间内反复饮喂给试验动物,观察动物出现损害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及剂量效应关系,并了解试验动物对扶正解毒颗粒能够耐受的剂量范围,从而为评价扶正解毒颗粒能否安全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体重(18±2)g的昆明小鼠160只,雌雄各半,购自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合格证编号1207032)。小鼠购入后观察饲养一周,投入试验。
1.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扶正解毒颗粒:山东明发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试产品(含量:每克含原生药0.5 g;批号:120603)。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产品编号00123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产品编号001254)、尿素氮试剂盒(产品编号001245)、肌酐试剂盒(产品编号001217):购于北京北化康泰临床试剂有限公司。
1.1.3 主要仪器设备 BC-2800Vet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6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北京松上技术有限公司;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制造;OLYMPUS生物显微镜:日本制造;KD-202轮转式切片机:浙江省金华市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型号:Precisa 92SM-202A。
1.2 试验方法 [4-8]
1.2.1 给药方法选择 由于扶正解毒颗粒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要在鸡的饮水中连续添加2周,所以将本试验的给药周期定为90 d。考虑到长达90 d的灌胃难以确保不对小鼠食道及胃造成损伤,同时巨大的应激也会影响试验结果,因此不建议采用常规的灌胃给药方法。经前期预试验发现,将扶正解毒颗粒以8%浓度给小鼠饮用,饮水总量与不加药对照无明显变化,故给药方法选择饮水给药。
1.2.2 试验动物分组 体重(18±2)g昆明小鼠1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分笼饲养。
1.2.3 试验剂量及给药方式 依据《兽药实验技术规范汇编》新兽药一般毒性试验技术要求,确保给药量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营养需要,并根据毒理学评价标准及相关参考文献设置高、中、低3个剂量以及一个空白对照组,其中高剂量为推荐临床用药量(即4 g/L饮水)的20倍,即在饮水中加80 g/L扶正解毒颗粒;中剂量为推荐临床用药量的10倍,即在饮水中加40 g/L扶正解毒颗粒;低剂量为推荐临床用药量的5倍,即在饮水中加20 g/L扶正解毒颗粒。给药周期为90 d,将药物混于饮水中自由饮用,采食不限。
1.2.4 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① 临床表现。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采食、饮水及发病情况。包括被毛是否贴身或稀疏竖散,是否神态萎靡、蜷缩不动、过度兴奋、躁动惊跳、肌肉麻痹或震颤、步态异常。出现中毒反应的小鼠取出单笼饲养,发现死亡或濒死小鼠时在1 h内尸检。
②体重及饲料利用率测定。分别于给药30 d和90 d末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比较其体重变化情况。同时全程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计算各组饲料利用率。
③血液常规指标检测。于给药30 d和90 d末,每组随机选取20只小鼠(雌雄各半)断尾采血,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
④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于给药30 d和90 d末,每组随机选取20只小鼠(雌雄各半)断头取血,分离血清,用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尿素氮试剂盒和肌酐试剂盒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等血液生化指标。
1.3 数据处理
用SPSS 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间的两两比较方法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高、中、低剂量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毛色始终洁净,四肢、眼和瞳孔正常,能自由摄食、饮水,粪便成粒正常,无皮肤过敏反应。整个试验过程所有小鼠均存活,未出现中毒性临床症状。
2.2 动物的体增重及饲料利用率测定结果
连续饲喂扶正解毒颗粒30 d末和90 d末,各组小鼠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日耗量测定结果见表1。可知, 1~30 d及30~90 d期间,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小鼠,各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2.3 试验小鼠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连续饮喂扶正解毒颗粒30 d和90 d后,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见表2。可知,给药30 d和90 d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及各试验组之间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长期饲喂扶正解毒颗粒对小白鼠的血液学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
2.4 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由表3可知,给予受试小鼠扶正解毒颗粒30 d和90 d后,试验组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各试验组各剂量水平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长期饲喂扶正解毒颗粒对小鼠的肝肾功能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本研究依据相关标准研究扶正解毒颗粒对动物的影响,试验设计和方法参考相关资料[9,10],整个试验操作规范,数据真实可靠。
3.2 对新兽药扶正解毒颗粒进行为期90 d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主要从一般指标、增重及饲料利用、血液学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等方面研究该新兽药对昆明小鼠的慢性毒性反应。结果显示,无论30 d末,还是90 d末,受试药物的3个剂量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制剂无明显毒性,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这可能与该制剂的成分是黄芪多糖、羊藿苷等成分有关。这些成分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毒副作用较小,因此对血液等指标未造成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办公室.兽药试验技术规范汇编[G]. 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饲料安全性评价 亚急性毒性试验[S].NY1T 1031-2006.
[3] 胡元亮主编.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许巧丽,王加才,张宗和,等. N,O-羧甲基ぞ厶嵌孕∈蟮难锹性毒性试验[J]. 畜牧与兽医,2006,38(9):40-43.
[5] 袁伯俊,顾长虹. 新药长期毒性实验的剂量设计[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7,24(2):97-101.
[6] 李建科,卢健雄,杨具田,等.甘肃棘豆饲喂小白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血液学分析[J]. 中兽医医药杂志,1996(3):6-9.
[7] 王新春,郭淑丽,杨竞春,等.愈痹丸亚慢性毒性实验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03,5(4):566-568.
[8] 赵峰,刘丹,黄所含,等.构树叶饲喂小白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