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去研究、探讨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使其主动进行生物问题探索,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同时,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书本上所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还能获得一定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够顺应时展潮流与素质教育要求,能使学生获得好的发展,继而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生理上学习生物的心理障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具有掌握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国教师需要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以促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与融洽.而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能够加强学生本节知识内容的认识与了解.此外,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与补充,从而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活跃与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蚂蚁的食性”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观察蚂蚁搬家运送食物的种类.而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置探究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实验教学又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所以,实验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探究性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指导学生系统性地设置实验,让学生采用探究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与创新实验思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去发现与探索实验本质,去研究实验现象产生原理与过程.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让进行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中一系列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之后,再让学生自行翻阅教材、查找资料,去寻找、发现与探索其中的奥秘.在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再对光合作用的成因、过程以及一系列反应进行分析,为学生揭开谜底.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很大满足,明白自己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不断的实验积累领悟到实操操作要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探究性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大胆尝试与突破,不仅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树立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全新认识,并且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思路.
三、养成探究习惯,强化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提高探究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常常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提问,这样学生也能认识到教材中所需讲述的内容与问题.首先,上课开始时,教师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一些内容,并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思考后在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对于有些生物内容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讲解,并且可围绕此问题展开课堂知识的讲授;其次,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不能理解或感到困惑的实验现象罗列出来,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程度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在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就能引发其对“水珠是由植物体内排出的吗”等问题的思考.而通过使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则能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继而有助于裴炎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大胆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获得结论,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蔡君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参考文献:
[1]谢晶晶.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189.
探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它在具体实际运用上有许多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在阐释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弊端,试图重建可以适合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
关键词:
探究教学;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在目前知识经济兴盛的背景下对提高我国人才研发能力和自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并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进行推广。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进行分析,努力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髓和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贡献。
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弊端
探究性学习在目前依旧是十分年轻的概念,对于它是否能够适应现代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困惑,但是相比传统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解为主,实验为辅,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而言就会少很多。课堂讲解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死记硬背在生物课中是无法很好地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生物是注重实践和亲身体验的学科,要求学生兼具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就我国目前教学水平和教育制度而言,很少有条件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我国教育人口巨大,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比较大。教师队伍建设不齐全,导致管理不够到位。另外,生物课需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做到配套齐全,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可以实现,但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是十分稀缺的。而且,生物课主要是看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老师难以跟进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老师难以在兼顾学习效率的同时控制好课堂纪律,老师的素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效提升。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所具备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当中克服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困难。
二、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探究性学习可以使生物课堂更加灵活、更加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追求知识的渴望。在生物课堂中,老师就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改变以往老师自圆其说的方式,而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热烈的谈论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选举出小组长和小组成员,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点,或者大家就同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对比分析。生物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因此,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鼓励学生去户外进行观察,让学生做好对植物、动物的记录,观察动物的习性和生物特点,做好记录。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汇总,起到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和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提高,而不是在课堂上单单只是死记硬背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和对动植物自然界观察的敏感度。生物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科对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了解自然规律生态环境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因此,大到宏观的自然界生态,小到人类基因粒子,都处于生物的一环中,人类同时也是许多环中最为环环相扣的一环,其独特意义不必多说。因此,学生学习生物学是不断了解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是进行启蒙式教育,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框架进行启蒙,因此单纯从书本上学习,学生无法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框架,它必须具备完整而直观的印象。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脉络的探究中获得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知识启蒙,并从中受益终身。
三、探究式学习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校,存在一个教师教授多个班级,每周两节课,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少,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另外,学生居住分散,还有些是留守孩子或外来工子女等,作业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学习上的困惑不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这些问题将限制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已得到人们广泛地重视。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每名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每组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相应问题,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的指导理念,改变传统应试型的训练模式培养出的“死读书读死书”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没兴趣、厌学、不投入等状况,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小组划分不合理;小组合作程度不够;小组任务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借鉴生活教育理念,学习并不只在课堂,课外也可以学习,学习并不只向老师学,可以向同学学,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改进实践。主张在教学中开展以异质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实施形成性评价;让学生过有计划有目的生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我们从合作小组划分、评价制度建立和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等三个方面,在我校实验班中初试了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合理划分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针对小组划分不合理,我们根据生活教育“小先生制”的原理,主张以异质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究竟该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呢?首先,合作小组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3-4人为宜,以前后就坐或邻组就坐,让成绩较好的背对黑板或移动座位,因为成绩较差的同学,还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的,背对黑板而坐,会有一种不易被教师关注到的感觉,这样,那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就会无法控制自己,学习就会不专心,影响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适时进行组间调整,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各小组确定组名称、座右铭、组规等,从而发挥小组想象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其次,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生生互动”,指同等水平学生之间的相补学习,“小先生制”指不等水平学生之间的“优辅差”学习。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克服班级学生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死板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例如,3-4人形成合作小组,可以由1个学业优等生,2个中等生和1个学困生组成,当然前提是不能给学生贴上标签,他们在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在组内可以形成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合理发展他们的个性,这样既增加了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开展公平的组间竞赛。所有学生在“小先生”的带领下促进自身发展。
二、形成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
针对小组合作程度不够的问题,我们根据生活教育集体主义下个人自治的原理,主张形成性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更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分组后,教师要及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制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就。针对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教师要充分考虑各项考核指标是否合理,是不是学生普遍都能做到,制定一套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借助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老师评价等方式,促使人人参与,公开、公平、公正地给每个小组积分,表现好的个人与小组,在学期末可以在学习档案上加盖一个“优”的印章,发一张“优秀小先生”“优秀小陶子”奖状等;优秀小组可以颁发“学陶师陶先进团队”奖状,或拍摄优秀小组集体照上传学校光荣墙或学校网站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多项特长,设一些个人进步奖等。通过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他们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地了解,只要学生有了一点点好的转变,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爱满天下”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他们的自信心,更爱自己的学校生活。
三、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针对小组任务不明确,我们从生活教育要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生活中获得启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各种任务活动,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或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节课乃至几节课都进行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活动时,须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内容要有趣味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效果的最终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会考总复习教学中的功效显著,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合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在分组时,小组成员能力难免不均,学习效率不齐,教师将设计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来避免个别小组自暴自弃现象?教师在布置小组任务时,意图不明,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令老师措手不及,教师又该怎样做到指令言简意赅,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等。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改变死读书,读死书,学习过程没兴趣、厌学、不投入,作业应付等状况,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促进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使学生适应时展的要求
作者:曾惠英 单位: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载《普教研究》1994第1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物理知识的讲解,更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做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重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被动学习
审视传统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缺少一种自主意识和锐意求索的内在精神,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活动总是在教师周密安排下按设计程序进行的,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爱好传教。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处于一种被动、禁锢的学习状态。
(二)单向传授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以教师知识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动“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单向传授,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是展现物理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也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也应该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初中物理教育普遍存在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启发的现象,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四)缺乏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重视情感教育,使学生思想单一,缺乏积极思考能动性。这样长久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因此得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消除抵触心理。笔者在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时,抓住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上课前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同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将他们带入知识的新天地。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是把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循序渐进、由浅而深
当他们碰到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原理时,当接触到难记易错的物理用语时,当遇到纷繁错杂的物理变化时,他们会有许多困惑,会产生失落感,对物理渐渐地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抓准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初中生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笔者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都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也往往意犹未尽。同时,在必要时我们可顺着学生的热情,引出下堂课要学的一些新内容,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后天的培养训练得到和增强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地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并教给他们观察方法,支持与鼓励学生勤于观察,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在课堂实验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限制,对很多物理现象有着自己的一些不恰当认识,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桥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究,学生逐渐会形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良好思维品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中,围绕实验目标让学生有一定的观察目的,明确实验中要用什么仪器,如何使用?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在实验中培养推理能力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先实验后推理;另一种先推理后实验。不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坚持实验与推理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
2.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就能从观察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中,产生一个问号,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促使他们找到理想解释。长此以往,学生就可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启发学生思维,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如在讲“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线圈在磁场中不能持续转动,然后问学生:线圈为什么不能持续地转下去?要想让线圈能够持续转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可行?这样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再提问,学生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以探究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生物学问题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识、学习终身受用的生物知识,这是我们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类似的知识(不能仅仅限于书本知识),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思维、不断地发现。
让生物学教学走进生活,让生物与生活零距离,就是要缩短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教师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勤记一些有关学生的生活资料,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从生活实例中,引导学生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感悟和体会生物学思想方法,探究生物学规律,然后再将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服务于生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拓展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验生物学的实用价值。
二、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知识链接到生活
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让社会生活走进教材,再用教材指导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
以“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为例,这一节内容丰富,和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试授课前先随堂做调查:“你是否经常不吃早饭来上学?”结果有近一半人举手。问及不吃早饭的感觉,很多学生深有体会,答出肚饿、肚痛、头昏没精神等。然后老师引出学习内容:人体为什么需要营养物质?怎样才叫合理膳食?老师这时再联系生活实际讲一日三餐如何搭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天的食谱,并针对学生在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的危害,如不吃早饭的危害、不爱吃蔬菜的危害等。还应该结合当今一些常见的生活方式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指出:不能把饮食习惯当成小事,它是关系到人们一生健康的大事。作为生物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合理营养是一种生活理念,应想方设法让这种生活理念在学生心中扎根,这比一次生物考试成绩更有现实价值。
三、走进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生产生活中大量的问题、事件、新闻、时事热点、科技进展等都可引进课堂,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把学习特定内容变成一种社会参与。如肾移植、肾透析的引入,学习肾脏的功能、心脏搭桥手术引入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引入世界粮食问题来学习光合作用等。
例如,教“生态系统”时,让学生走进校园的一块草坪,让学生找各种昆虫、小动物,各种杂草和许多不知名的生物,教师回教室总结:我们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它们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精彩源于对教材的超越,教师大可不必拘泥于书本,联系实际、走进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挖掘生物教材中德育资源,并将之渗透在学生生活中
作为教师,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我们不妨对光合作用的意义做一番逆向思考:如果没有光合作用,世界将失去生命的动力,所有生物将失去食物。动植物将由于缺氧而死亡。因此,我们应学会感恩,自然是平凡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亲情、人身自由、人身安全都是平淡的,但也是最珍贵的。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将追悔莫及。
五、组织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激励和调动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各种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一些知识竞赛,试题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小组间进行竞赛,让学生勇于参与、积极思考。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背景 内涵 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最初是由富鲁马克(A.M.Furumark)和麦克墨伦(I.McMullen)等人于1973年7日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采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日益增多,但是对其概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是这样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立性和差
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活动。
一、在中学生物学科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缘由
(一)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高科技、电子化、物质极为丰富的21世纪时,人类却迷茫了、困惑了,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小学生们,他们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他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而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和敏感的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生命,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不难理解,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使得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我曾在所在学校对296名初中生进行了生命意识问卷调查,也访谈了几个学生,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同孩子们探讨有关生命的各种问题时,孩子们的渴望、兴奋、欣喜、好奇之情让我激动和叹息,他们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二)中学生物课程是融科学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一门重要学科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科学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重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中学生物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细细研究中学生物教材,其每一章节都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揣摩,就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很好地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生物的生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对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正确的生命观又会成为学好科学知识的动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再逐步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果实将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础;又如,人的生命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这些通过女性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再在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生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是无比宝贵的。教师通过生物生殖的教育,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也让学生知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能正确地面对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
2.生物的衰亡――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频频发生在校园的学生自杀事件和其它各种自毁行为都暴露出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力极其脆弱,不能珍视生命,也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义。为此,我们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比如,秋天的落叶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它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应是这一客观规律的写照。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死亡,正确面对死亡,从而积极地看待生命,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努力去创造和完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到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比如,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小甚至为针形,这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生活在草丛中的青蛙体表是草绿色的,而沙土地里的青蛙则呈现黄褐色,等等。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
千姿百态的生命。由此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关注自然界的和谐,爱护大自然。
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注对青年一代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它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伦理精神方面――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超越,等等,以期实现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开设生命道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内容的设计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港台实践经验,中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德育观念。
首先,学校领导要做生命教育的发动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领导者、决策者的校长要在生命教育中起关键的作用,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配合,并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没有校长的发动与积极参与,很难相信一个学校能真正进行生命教育。其次,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生物教师都应踊跃参加,千万不能互相推诿,每个教师应努力充实自己,启发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应对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命教育的综合网络。
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职能,创建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社会应为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纳入社区,营造对青少年甚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受到最好的或最坏的道德熏陶,所以学校可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导儿童,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并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最终使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生命的所有者与爱护者。
另外,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体悟人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习燕.少年暴力和爱育的缺失.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3号第六版.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6.
[3][法]居友.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刘宣文,琚晓燕.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8月.
[5]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9月.
关键词: 生物课堂 环境氛围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 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氛,虽然这种气氛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情绪和效果。
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也不同,有的安静,有的热闹,有的和谐,有的杂乱。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受到学生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主导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机智、性格品质、教学风格和课堂管理方法等都会对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实,营造一个完美的生物课堂氛围,要下的工夫不亚于谱写一首辉煌的乐章。
一、悠扬的基调――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基调,指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一般用它开始或结束。课堂环境是构建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环境会对师生的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愉快地接受知识。为此,我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深入到班级之中,了解他们的班级文化和班级奋斗目标,认同他们的班级文化,爱他们的班级。另一方面,让班级文化融入到生物学的教学之中,成为育人环境的一部分。这样,我就是他们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如同他们的兄长,这无形之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对我产生了亲切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快乐、很轻松,接受知识也容易了许多。此外,我还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控制教学节奏和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的课堂交往和参与更积极、更广泛,使生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尽量使用多媒体等设施进行教学辅助。这样课堂容量大、效率高,还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营造“爱”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因为爱是有感染性的。只有你先“爱”学生了,学生才会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和欢乐气氛中学习,能有效地消除他们学习生物的心理障碍,同时让所谓的“小学科”获得学生更多的关注。
二、精彩的咏叹调――精选生物教学内容
咏叹调,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在课堂中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与处理,它在课堂中是主体。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学科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城市绿化中植物的最适宜密度、无籽西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不吃的饭菜为什么可以放冰箱里保存,等等。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兴趣更浓厚。
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一般原理,用布鲁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老师则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必须把教材当做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为此,我依照课程标准、中考指南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精心选择授课内容,力求授课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渐渐地,学生对这门课就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的欲望,这样就能逐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比如,在讲《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一段时,我尽量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问他们:你们家里吃的食品中是否有转基因产品,它们安全吗?让他们课外到超市寻找转基因产品,并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也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讲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我问同学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吃的桃子是果实的哪一部分,很多同学对吃的部分是果皮感到不理解。其实,他们将生物学上的“果皮”概念与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果皮”混为一谈了。
三、活泼的奏鸣曲――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转变为做好生物实验的动力。因此,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入手,在“兴趣”的协助下,让生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生物实验要有目的,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要设计试验方案、最后得出结论等。如实验:食醋能不能使鱼刺变软?人们认为吃鱼不小心被鱼刺卡住喉咙时,喝醋能使鱼刺变软。是不是这样的呢?同学们按要求设计了试验,按时间段及鱼刺的软硬程度,做了观察记录。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醋使鱼刺变软的速度很慢。可见被鱼刺卡住喉咙时,喝醋不能使鱼刺变软。同学们认为鱼刺卡住喉咙时,最好借助工具取出鱼刺。
再比如制作植物标本,要求课下采集原料,可以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整株植物等,并且拍摄成图片,让学生交流在采集过程中的感受,使学生轻松记住了植物的特点,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可见能力应从培养兴趣开始,并在活动中形成。
无论是课后还是课上,学生都被一些小实验、小活动吸引着。生物课呈现一片欢快繁忙的景象,如同一首奏鸣曲,唱响在课堂内外。
四、宛转的二重唱――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课堂上老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指导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发展,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讲授理论知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现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良性互动效应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烘托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景、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向着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如:在进行生物反馈练习做选择题和判断题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统一时间用手势表达。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了学习,又能及时知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身主体性不断得到开发、唤醒,不断变化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举多得。
一方面教师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组形式展开教学,但是教师要确保小组人数的均衡性,有时有的组多一两个学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有的实验,如显微实验时有的同学就可能没有显微镜。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剂,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关心同学的精神,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跳跃的完美音符――发挥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师生情感交流中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建立的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里起重要作用的便是教师的课堂语言。
美国的一位哲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心灵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所以我们要不吝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经常对那些在课堂上犯了错误的同学说:“没关系,你仍然是个好学生。”
比如,在初中生物的教辅资料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列哪组生物与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
A.藻类和鸟
B.大量的小鱼和大鱼
C.昆虫、小草和细菌
D.藻类和虾
从学生作业反馈得知:本题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A、B、D三个选项都有人选,这反映出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于是我就先请同学们共同回顾生态系统的成分,知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再举“我校的校园”这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以理解。最后请同学逐项分析这道题。这道题的答案是C。我先作了示范分析:选项A缺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再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选B?学生甲回答:选项B缺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为什么不选D?学生乙回答:选项D缺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这看起来似乎全班同学都达成了共识,我正准备往下讲,忽然看到学生丙想举手、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就问他有什么疑问?他说:“老师,题目中有‘无机环境’分析时就不应该再说非生物成分了。”他平时就很胆小,这时声音也不大,似乎底气不足。这时,就听到后面的学生丁“嘘”的一声,好像在说,这点小事也用得着这么小题大做,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学生丙立刻就低下头。我当时就对学生丙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予以了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学生丙学习,同时对学生丁的做法予以了否定,说学问学问,贵在学和问,希望大家积极思考勇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