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脏康复护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理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47―02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脏病 ,瓣膜置换是其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此类患者病情较重 ,心功能较差 ,导致手术风险较大 ,加之费用高、后续治疗时间长 ,因此患者易出现源于生命安危、经济困扰、手术恐惧、担心预后等因素的心理障碍,术后都存在一定的不良情绪。当患者的心理失衡时,焦虑就走向了极端,不仅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且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缓解其焦虑、恐惧等心理 ,以帮助其安全渡过心理矛盾冲突。虽然这些负面心理因年龄、职业而略有差别,但依然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1)。现将11年来我院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情况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的风湿性心脏病术后患者共168例,发生心理行为异常共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5~68岁;其中精神抑郁 10例,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寡语,动作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精神兴奋3例,表现为多语,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情感障碍2例,表现为哭闹,拒绝进食,要求指定亲人陪护; 认知障碍2例,表现为表情淡漠,答非所问;迫害妄想1例,表现为多疑,幻想,幻觉,拒绝治疗,拒绝医护人员靠近,认为医护人员有“迫害”行为.发生时间均为术后48~72小时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
2 原因分析
2.1 个体因素
2.2 性格内向或固执、情绪焦虑、害怕疼痛、不善于沟通、经济困难者易发生心理行为异常。本组患者均来自农村,担心治疗费用、术后体力及劳动力的恢复、手术效果,容易出现认知偏差或脱离实际,导致严重焦虑或抑郁等情绪紊乱的表现【2】;
2.3 手术恐惧:个别患者在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术前谈话过后,由于惧怕手术,导致血压升高而延误手术时间;
2.4 担心预后:由于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担心术后丧失劳动力,招家人嫌弃。
2.5 环境因素
2.6 治疗环境:本组80%患者经内科反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转到我科,对环境不熟悉;
2.7 手术环境:有部分病人是体检发现的,从未住过院,对手术室安静整洁的环境及医护感到陌生;
2.8 重症监护室环境:当患者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满身的导管和呼吸机、监护仪的滴答声,自然感到孤单和恐惧。
3 对策
3.1 术前心理护理
3.1.1 ICU 、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访视患者: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ICU的环境术后使用的仪器及安全性以及术后的配合、带管的意义、有效咳痰的方法等;
3.1.2 术前基本知识宣教 :病房责任护士向患者系统的介绍风心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止痛方法,品的副作用、留置尿管的意义等。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改善心境,增加其治疗的信心;
3.1.3 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刀医生及麻醉师、体外循环师的情况以及麻醉方式、方法、手术过程等,必要时将患者置于同种病员术后病房,让患者与术后恢复期患者交流,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接受治疗;
3.1.4 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交流,主动倾听患者的诉说,获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以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耐心解决患者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泄,使患者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情绪。
3.2 术后心理护理
3.2.1 监护期心理护理:手术后进入ICU,ICU的环境和设备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应急刺激。患者麻醉清醒后,安慰和鼓励患者,告诉手术已成功,指导患者有效呼吸,防止人机对抗,嘱患者不要随意乱动,防止各种导管滑脱或阻塞,教会患者用手语、摇头、点头或面部表情等方式与护理人员交流,以此改变患者的被动治疗状态,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拔出气管导管后,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憋气为宜。
3.2.2 术后的康复护理: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早日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24~72 h(病情平稳)开始可在床上坐起15~30min,拔出气管导管后4h鼓励患者自己进食、洗漱,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如内踝锻炼、屈膝、收缩腹部等,直至转入普通病房
3.2.3 病房护理:术后病情稳定,拔出气管导管后1~2天可以转入普通病房,心功能良好患者,在拔出气管导管、尿管、胸管后即可下床活动,以后视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无心慌、气短为度,血栓形成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心脏瓣膜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早期的下肢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2.4 饮食护理:宜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低盐饮食为宜,可以进食水果,保障大便通畅。
4 体会
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置换术较为复杂,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体内环境改变,周围血管阻力改变及术前本身心脏病理改变,均决定了术后早期心脏功能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同时,由于术后留置多根管道不敢翻身,体力不支及伤口疼痛,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2)。因此,加强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不良感应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加强术后的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贮量,增加肌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恢复心功能,有利于心脏早日康复,从而缩短监护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谈锦艳,王永琦,侯明君.风心病瓣膜替换术前的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4,9(7):31-32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3例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的临床资料,加强术后一般情况、常见情况的观察和护理以及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预防疾病进展及恶化,积极改善患者预后。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病情平稳转出CCU,2例患者在住院1~7 d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从一般情况及常见特殊情况给予密切观察及护理,快速反应,及时处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另外需注重患者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
关键词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12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CCU
王霞:女,本科,主管护师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重的急性事件,临床表现多样,危重程度不一,而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围大,完全闭塞比例高,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措施复杂,为重中之重,需密切观察,准确判断,随时抢救。多部位心肌梗死施行紧急冠状动脉介入(PCI)血运重建是目前最有效、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疗。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13例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47~82岁,平均68岁。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多部位心肌梗死:前壁+下壁2例,下壁+后壁2例,下壁+后壁+右室9例。冠脉造影均为多支血管病变,血管重度狭窄,扭曲钙化明显,其中伴一支血管完全闭塞8例,伴二支血管完全闭塞2例。本组患者均有一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1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脑梗死3例。
1.2治疗方法13例患者均施行急诊PCI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外周血管径路,对闭塞冠脉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及时、有效、持久地开通“罪犯血管”,在开通梗死相关的动脉后仍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如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同时处理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非梗死相关血管。本组患者分别在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置入支架1枚者10例,在前降支或右冠置入2枚支架者2例,右冠及回旋支各置入1枚者1例。术中出现室速或室颤7例,给予除颤4例。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给予心外按压及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2例。出现严重窦缓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0~40次/min 10例,均给予临时起搏器置入,调节起搏心率60~70次/min。术中严重低血压8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例,均给予多巴胺或同时多巴酚酊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置入IABP 6例,维持术后血压90/60 mmHg。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重构,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及相关症状的对症治疗,其中2例患者术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给予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
2护理
术后详细转交接并记录,包括生命体征,术中有无不适症状,血管入径,术中静脉及冠脉用药,冠脉介入治疗等情况等。给予患者吸氧3~5 L/min,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术中有无应用镇痛剂。观察切口、四肢末梢循环、皮温,根据切口部位和凝血指标协助医师解除切口加压。建立良好的静脉输液通路,准确记录出入量。
2.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是术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之一,常与心肌坏死物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应用升压药、镇痛剂及与心排血量降低而使胃组织灌注不足有关。伴恶心、呕吐者心肌梗死范围多较大,合并症较多[1]。术后出现呕吐患者密切观察呕吐物性质,同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频繁呕吐导致电解质水分大量流失,患者会严重口渴,协助患者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一次多量饮水导致胃部过度扩张,诱发呕吐。保持呕吐后床单位清洁干燥无异味,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化道出血是另一主要胃肠道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呕吐咖啡物,呕血、便血等症状。消化道出血机制较复杂,常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有关,又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及患者有无消化道既往病史有关。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严密观察胃液情况及排泄物颜色有无异常。监测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HCT水平,给予消化道局部止血及抑酸治疗,必要时给予输血。本组8例患者术后第1天均出现频繁呕吐,胃潜血阳性,经对症治疗后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逐渐出现胃出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他患者症状好转。
2.2心前区症状及呼吸困难患者术后经常主诉胸痛,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常为心肌缺血而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多为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产生了严重狭窄,濒临闭塞所致[2]。当患者主诉心前区不适时应立即通知医师,行床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有无动态改变,同时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及心肌标记物变化,及时遵医嘱给予硝酸酯类药物缓解症状。除心前区不适症状外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加重发生急性左心衰时,患者会出现憋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本组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致心力衰竭加重出现胸闷憋气伴咳嗽咳痰,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给予抗感染等积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另外2例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1例给予ICCO监测了解患者心脏的前后负荷水平及肺水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好转。护理时对胸闷憋气的患者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情况,有无咳嗽及咳痰情况,有无痰液潴留,听诊肺部有无啰音,观察面色、口唇有无发绀。如患者出现胸闷、不能平卧及肺部出现啰音,应考虑心功能不全,及时给予提高吸氧流量。如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端坐呼吸、肺部听诊哮鸣音伴湿啰音,血压、心率升高,考虑为急性左心衰竭,应立即遵医嘱给予高流量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控制输液量,迅速镇静、利尿、强心、平喘,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2.3心律失常PCI治疗后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挽救心肌,但临床病程仍然会按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发展[3]。因心肌缺血和坏死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发病24 h内。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发生短阵室速持续12 s,发现患者发生室速前有ST段抬高,持续约7 min后ST段逐渐回落,考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冠状动脉痉挛治疗;另1例患者术后刚返CCU,突然出现室速,心率190次/min,意识丧失,血压88/44 mmHg,立即给予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同时给予电复律1次后心律转为窦律,遵医嘱迅速给予可达龙静脉泵入,后患者血压逐步上升,意识恢复。临床上除室性心律失常外患者因心功能不全,泵衰竭会经常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或房颤。本组3例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均为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BNP增高,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心律维持窦律。除上述之外电解质钾、钠、钙和镁紊乱也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在电解质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钾离子影响最大。本组1例患者术后血钾2.7 mmol/L出现窦速伴频发室早,短阵室早二联律,短阵室速,给予及时静脉及口服补钾,复测血钾4.5 mmol/L,心律逐渐恢复窦律,未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一时性心输出量骤减,大脑供血不足,此时应先判断患者神志,如意识丧失立即给予心脏电除颤或心肺脑复苏,准备好抢救器械及药物。掌握病情,密切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监测化验指标及电解质情况。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临时起搏器,在心律或心率恢复早期不应立即停用起搏器,而是逐渐减慢起搏频率,以防发生意外。保持起搏导线部位皮肤无菌,防止感染,准确记录起搏器的起搏频率、灵敏度、起博阈值[4]。
2.4低血压PCI术后因疼痛、大汗、呕吐、严重心律失常,扩血管药物使用不当,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下降,循环血量下降,均使血压下降[5]。当患者血压<90/60 mmHg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加重心肌缺血,严重时可立即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后密切监测血压,保持血管活性药物输入通畅。对伴有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应了解术中输液量,术后监测中心静脉压,遵医嘱输液补充血容量,直至血压能相对平稳为止,同时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和肺部啰音变化情况,若有心力衰竭征象,立即停止扩容,并给予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补液扩容时,避免使用硝酸酯类,酌情使用β受体阻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随血压平稳逐渐增加此类药物。若出现低血压伴皮肤湿冷、少尿、意识改变等表明心源性休克仍存在,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目前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组术中并发心源性休克4例,经急诊PCI及术后治疗护理后转危为安。
2.5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常在没有思想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行时刻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给予患者情感上支持,使其感受到关爱,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及时给予患者及家属及时的健康教育,给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评估,进行日常生活指导,每位患者的活动差异性很大,对高危或体力疲惫患者活动进展宜慢[6]。早期护士应协助患者更换,床上肢体功能锻炼,如手指脚趾关节活动、手及脚的背屈运动等,可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静脉内血液淤积、血栓形成,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制订运动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促进患者进行全面康复。
3结果
本组11例患者病情平稳转出CCU。2例患者在住院1~7 d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4讨论
急性多部位重症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掌握与观察,及对术后经常可能要发生的特殊情况给予预见性判断,或者对已发生的特殊情况及时处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治疗效果。另外还应高度关注患者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改善预后起到积极作用,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增强患者的康复活动,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给予患者及时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实践证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重建血运,是目前最有效、对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疗,这一技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措施,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PCI成功与否,除与患者的病情、医师的正确决策和操作技术有关,还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PCI患者的疗效。通过以上的护理措施为术后患者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现了护理的重要性,值得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侯桂华,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89.
[2]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2.
[3]刘文娴,吕树铮.心脏危重症处理原则和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8.
[4]王欣然,杨莘.危重病护理临床思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3.
[5]曹宏霞,王霞,杨秀兰,等.循证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术中常见问题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53-56.
[6]美国心肺康复协会.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0-41.
【关键词】 膝关节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52―02
髌骨骨折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膝关节僵直、屈曲受限活动障碍,影响下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损伤后早期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利于关节面的磨合,促进关节液的循环,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防止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关节炎的发生,维持肌肉的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1]本组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髌骨爪内固定处理,术后X线显示对位,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将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髌骨骨折进行护理,观察其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髌骨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左侧12例,右侧24例,均行髌骨爪内固定术。
1.2 分组
将3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术后当天即行关节肌肉功能锻炼,等长肌肉收缩,之后根据关节肿胀程度进行患肢负重训练,全身活动,增加关节活动,B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四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康复治疗
2.2 抗炎、消肿
术后即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15~20cm,第1~3d同时间歇性、交替进行小腿部和股骨部肌肉有节律运动性或静力性的收缩和放松,每次收缩持续6S,收缩和放松持续时间的比值在1:2左右,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渗出液的吸收,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宜。同时膝关节置于微屈10°,使髌骨前部保持一定的张力,有利于骨折端的轴向加压和髌骨关节的自身磨造及慢性复位[2]。创面有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创面暴露处提携式紫外线治疗仪进行床旁照射治疗,利于消炎、抗感染、减少渗出和促进创面愈合。
2.3 防止肌肉萎缩
术后第1d即开始至第一周内增强等长收缩练习,早期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护关节不受异常应力作用,且不易引起有肌肉损伤的炎症反应。方法:分别收缩股四头肌绳肌,持续收缩6S,休息,重复20次一组,每天3组;或每组肌肉持续收缩10S,休息,重复10次一组,每天10组。
2.4 “负重”训练
针对患肢长骨受应力作用,促进骨质再生,防止骨质疏松。[3]方法:练习卧位时,用足底部蹬床尾护栏,每次10分钟,每天3-5次。
2.5 全身活动
加强非受累肢体活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躯体代谢活动和体能。方法:锻炼上肢支撑躯体的肌力训练,为拄拐行走做准备。
2.6 增加膝关节活动
第3天开始被动运动借助他人、自身体重和器械被动屈膝。被动运动中注意用力均匀缓慢,牵拉关节同时被动屈曲直到稍过痛点为止,保持一定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关节肿痛,程度应控制再运动后次日晨起肿痛消失,若未消失则说明前一日运动过量。
2.7 康复评定标准:
治愈:无肌肉萎缩,膝关节伸屈范围达130°~140°,并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及工作;显效:无明显、肌肉萎缩、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膝关节伸屈达100°~120°,日常生活无妨碍;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膝关节主动伸屈达70°~90°,功能活动受一定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主动伸屈
3 结果
对3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A组14例优,患者在术后一个半月基本恢复日常生活,需扶拐行走避免负重,4例为良,无中和差者,优良率为100%;B组7例优,5例良,4例中,2例差,患者3周-4周内日常生活可自理,需扶拐上下楼梯行走间断休息,避免负重,优良率为66%。从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康复护理显然降低膝关节功能及废用性萎缩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见下表)
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评定结果
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100%)
A组(例) 14 4 100
B组(例) 7 5 4 2 66
4 讨论
膝关节两端的骨折损伤关节面,造成关节内外粘连,患者下肢骨折后制动时间长,固定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关节内及周围组织易发生纤维性粘连,加以关节囊、韧带,通过关节的肌肉、肌腱的挛缩,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炎的发生,预防制动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4]
4.1 康复护理 护理对策 由于膝关节骨折的多样性,需了解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手术复位程度、内固定稳定程度,应根据康复医学原则和康复护理内容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包括开始时间、初始角度、每日增加的度数、每天的活动时间、治疗周期、出院后的活动方法。
4.2 心理护理 (1)在患者的传统观念中,骨折治疗应以制动为主,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根据不同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了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其信心。还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长期制动的并发症,下肢关节运动的优点,骨连接端有足够坚固的内固定等,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严格防止患者主动对抗,防止内固定及骨折移位。(2)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减轻疼痛,以利于配合。
4.3 康复治疗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听取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速度及活动弧度,加强防护措施,勿操之过急,密切观察敷料包扎、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关节内手术后,放置负压吸引管时,在运动时应妥善固定吸引管,以防止吸引管脱出,影响血液和滑液的引流。
4.4 术后3d以内是缓解疼痛的重要阶段。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多与麻醉科合作采用静脉自控性镇痛泵,维持少量定时给药,对某些耐痛能力极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对某些身体素质及耐痛能力较好的患者亦可采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随着患者术后身体、心理耐受力增强,镇痛措施逐渐撤消,从而避免某些止痛药的成瘾性。
参考文献
[1]. Boldin C,Fankhauser F,Hofer HP,et al.Three-year results of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LIS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5(4):222-229.
[2].贾维东,徐义勇,刘瑶,等.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34-13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即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1],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2],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3]。患者体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本发生因素[4],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及高血脂症等[5],且此病发病率与季节、时间等因素有关,寒冷季节以及每日早晚间是发病高峰期[6]。
研究表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最高,因此临床一旦对患者病情确诊,将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电监护、止痛、休息、吸氧等,并给予早期溶栓治疗,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由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会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应包含下列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②第二阶段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如心电图等,并搜集患者疾病相关资料;③第三阶段应配合医生对决定后的治疗方案进行实施。此三阶段有利于患者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为临床医师可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患者误诊率及死亡率。
2 临床护理
2.1 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治疗可将患者身体中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达到闭塞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对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作用,有效缩小患者梗死面积,对心脏功能进行良好保护[7]。但此法对患者发病时间具有一定限制,只有在发病时间小于六小时以内的患者使用溶栓治疗才能够达到最有效的治疗目的[8]。护理人员接诊患者后,应实施心理干预、溶栓前常规检查、准备措施以及询问病情等,并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评估,若适合溶栓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适用范围[9]:①患者发病时间在四至六小时内;②患者出现明显且剧烈的胸痛症状,并持续疼痛三十分钟以上,临床使用硝酸甘油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症状缓解无效;③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可知,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处于早期或超早期状态;④患者年龄不大于六十五周岁,若其身体状态良好,可适当将年龄放宽至七十岁。
2.2 介入治疗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墙内成形术(简称PTCA)、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法,其临床特点为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治疗成功率高、患者身体恢复较快、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等[10]。
2.2.1 术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于术前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术前应对患者及时讲解病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内容,使患者消除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或过分担忧治疗效果而产生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其治疗,并适当给予患者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给予患者持续吸氧一至两天,将吸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5至6毫升为宜,待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吸氧流量降低为每分钟3至4升。正确的吸氧措施可提高患者体内血氧含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改善心肌缺氧情况,有效缩小发生心肌梗死的范围[11]。若患者持续疼痛,必要时可给予止痛剂,但吗啡对呼吸系统具有抑制作用[12],因此老年患者应慎用,且任何止痛剂的给药量均应由小到大,并于用药全程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术前常规禁食四小时,若患者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则应严格控制术前禁食时间,避免患者禁食时间过长,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虚脱、休克,甚至由于患者体内血液浓缩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加重等严重情况,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2.2 术中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脉搏、面色、呼吸等,若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进行积极的配合抢救处理工作。
2.2.3 术后护理 术后应使患者大量饮水并适当补液,从而促进患者体内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防止低血压发生。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积极的健康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积极预防各类相关并发症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患者易出现紧张情绪,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儿茶酚胺分泌量,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此类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应包括镇静、止痛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理情绪稳定,并尽量避免搬运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防止患者进一步发生心力衰竭以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给予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几率较大,且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常服用硝酸甘油、洋地黄以及硝普钠等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也易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对此类心力衰竭高危患者进行严格监控,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休克,且其全身体液循环情况并不良好,因此护理人员对发生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量、体重进行准确记录,是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以及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有效监测的保障。
3 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护理措施中,绝对卧床休息是重要的护理内容,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七至十四天,但近年研究发现,患者进行长期卧床休息时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体力下降、劳动能力下降(患者进行劳动时可出现不适当的心率反应)、变换适应能力降低(可引起性低血压)、降低肌肉收缩、降低循环血容量等,且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引发血栓、栓塞,并可影响其心理情绪,导致患者忧虑、焦虑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心脏康复措施,不仅不会对患者心脏负担起到加重效果,还能够对患者心肌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促进机体康复。发病第一天应绝对卧床休息,由第二天开始,可进行适当的心脏康复:第二天可对患者进行四肢的被动运动;第三天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日常洗脸、刷牙等活动;第四至五天开始,可适当延长四肢主动活动时间。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并严格控制活动时间以及活动量,并于活动前进行急救措施的充分准备。
4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较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淑贞,李武平,王雅丽,等.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时间延误的护理因素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8,15(1):35-36.
[2] 程教.经皮冠状动脉睦内成形术中、木后低血压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l,16(2):49-51.
[3] 扬省利.冠状动脒内支架植人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2):82-83.
[4] 万征,王日胜.介绍天津冠心腐介和治疗病例研讨台[J].中国介人心脏病学杂志,2009,7(2):96-98.
[5] 邓丽华,康秀文,黄华,等.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7(4):272.
[6] 朱为勇.老年再发AMI相关因素的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荟萃,2009,10(9):404-405.
[7] 刘志英,顾菪方,周玉虹,等.老年再心肌梗塞50倒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杂志,2011,19(3):30-34.
[8] 章映丽,王粉蓉,马惜珍.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10,8(2):139.
[9] 王信婿,耶爱君.冠状动脉介人诊疗病人卧床时间再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17(4):283.
[10] 李淑荣,何振山,郑玲,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J].中华护理杂志,2011,36(9):667-668.
【关健词】心肌梗塞;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心肌坏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58-01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目前,在全球每年有1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梗。[1]其在中老年发病很高,死亡率约为10%――15%,急性期能否给予其积极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决定疾病的预后。本院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1岁。吸烟者26例,肥胖者24例,36例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均有心肌酶的改变(CK―MB高于正常值2倍)和肌钙蛋白升高以及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能明确诊断,入院后给予积极而有效的抢救处理,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2 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 AMI早期及后期,均应重视对患者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室早,心率突然减慢等改变时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配合医生及早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止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2]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有序的抢救,将患者安置在心电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的ICU心电监护,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备急救时静脉用药,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在30滴/min,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5L/MIN,可改善心肌缺氧,有助于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善。自发病起到病情稳定为止,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一般会有早期肺水肿,如突然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燥不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脉搏增快,肺底出现湿音,要求护理人员经常巡视病房,观察输液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常易在发病后1-2 h内发生,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有关症状。
1.2.2 急性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对病人的干扰,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病人做腹式呼吸、关节运动等,向病人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限制或缩小梗死范围,病情稳定后渐增活动量可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心脏功能恢复,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密切观察病人活动后的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脉搏过快且休息后3分钟仍未恢复、血压异常、胸痛、眩晕等,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活动量的指征。
1.2.3 用药注意事项 AMI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紧密而周密的抢救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早期抗凝溶栓治疗是重要环节.[3] 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每日测定出凝血时间,同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低血压、及是否有皮肤粘膜出血、血尿、黑便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咯血等症状,使用吗啡止痛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密切观察心律失常、血压、和心功能变化的情况,严密观察意识、尿量、皮肤粘膜,评估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灌注不足的程度。遵医嘱使用溶栓抗凝、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的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
1.2.4 心理护理 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是AMI早期康复护理的先导,是成功的保证.AMI发作后,不仅在生理上发生变化,也带来心理上的反应.[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容易表现焦虑,恐惧,为了减轻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护士应向患者介绍心肌梗塞的知识和监护室的环境,向病人讲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态度和蔼,,认真操作,回答问题肯定,给患者以安全感或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应针对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尊重、鼓励、安慰病人,以和善的态度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嘱家属保持稳定情绪,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绝望的情绪。指导病人放松技术,分散注意力。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一个患者,以便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1.2.5 大小便护理 大小便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是很重要的。大小便尤其是大便时突然死亡者并不少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消化功能减退,进食少及用度冷丁、吗啡止痛使胃肠道功能受抑制等而易致便秘,一定要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的摄入,无糖尿病者可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发生便秘,告诉患者不要用力排便,可用开塞露、果导片等药物,必要时给低压盐水灌肠。
1.2.6 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低钠、低脂、低胆固醇、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过快、过饱而加重心脏负荷。起病后4―12h内给予流质饮食,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
1.3 健康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根据心功能进行康复锻炼,以不感疲倦为限。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急用。定期到医院门诊随访,出院1-2周应到门诊复查一次,接受医生指导。若胸痛反复发作、程度较重、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者应及时就医。
2.结果
34例临床治愈,1例死于急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再次心梗,发生心源性休克。
3.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更应注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从多角度进行护理,做到以人为本,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努力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5]。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制定周密护理计划,并精心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说明早期进行严密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定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好转率。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 吴瑛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 刁焱 杨霄悦 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监护体会[J]当代护士 1999,(08):23
[3] 肖软林、王丁振、周祥德等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3):80-90
[关键词] 冠心病;综合性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71-0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低氧或心肌梗死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颌、手臂及胃部,还可出现眩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及晕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冠心病患者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受到重视。现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8例;年龄29~73岁,平均(42.3±3.5)岁;病例中肥胖者42例,占48.3%;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高血脂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冠心病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3判断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ST恢复到基线,倒置或低平T波直立。有效: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ST下降,或抬高小于0.05 mV,或基本恢复到基线。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χ2=4.010 5,P
3 讨论
3.1 常规护理
①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劳逸适度,无明症状可正常工作,伴有心绞痛的冠心病,应适当休息,减轻工作量。②注意活动:恢复期患者不宜长期卧床,长期不活动会使冠状动脉脂质沉积加重,管腔更加狭窄。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广播体操、舒心操、散步、扩胸运动,深呼吸运动、气功、自我按摩等晨练方法中的1~2种进行,切忌盲目运动。③控制饮食[2]:免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严格控制体重,体重超重者,要低热量饮食,限制糖类,食用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瘦肉、鱼虾等,热量控制在每天2 000~2 200千卡。避免暴饮暴食、过饱过饥,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④防止并发症:对需要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改换,以防止压疮。如突然发生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进行救治。
3.2 综合性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以下方面的针对性护理, ①心理护理[3]:情绪紧张激动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加重供血不足而发病,护理人员必须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喜恶嗜好等,提供适合患者的针对性优质服务,使患者心情愉快,利于疾病康复。②服药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所患疾病情况及预后,使患者了解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并且正确服药,及早好转。③生活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清洁整齐[4]。良好的环境能够让患者精神愉快,食欲增进。日常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告知患者要戒烟、不酗酒以防止心绞痛的发生。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配合清淡饮食,即低盐、少油、少动物性食物,以蔬菜为主[5]。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尤以苹果、桔子、西瓜、茄子、鲜藕、大白菜、菠菜等为宜,增强抵抗力。同时注意便秘的预防和护理。④因时护理:根据冠心病昼夜及季节的不同时间表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例如本病多于夜间发作,应加强夜间巡视[6];春天室内应注意定期消毒、开窗通风,夏天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凉爽,秋天应保持室内湿润,冬天应注意保暖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综合性护理)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常规护理)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χ2=4.010 5,P
[参考文献]
[1]韩继良,刘夏红,梁雁丽.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3998.
[2]康晓凤,李峥.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3-444.
[3]解晨,秦发伟,金琳,等.冠心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2,8(12):911.
[4]龚佐萍.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1):123.
[5]王萍,王红,王朝容.冠心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8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门诊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2-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以及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内科危重病症之一,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有些患者甚至是来医院门诊就医时突发心肌梗死,因此,正确完善的实施门诊急救护理程序。门诊护士积极参与抢救,能有效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临床资料
自2005年3月~2008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时突发心肌梗死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0~65岁,平均52岁,其中8例抢救成功,2例抢救无效死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2急救抢救措施及护理
2.1门诊急救措施
在门诊看病期间有的患者突发心肌梗死,门诊护士立即拨通急救电话通知紧急抢救,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易于流出,并防止舌后坠,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保持诊室空气流通,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迅速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及瞳孔,不搬动病人,以防病情恶化。
2.2急诊处理措施
急诊科工作人员携急救药品及物品快速到达现场,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输液,根据药物和病情适当调节滴数,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心肌酶学等检查;控制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尿量、心率、心律及心前区疼痛等指标的变化,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按医嘱使用溶栓治疗,如给予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治疗处理并发症。严密观查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等,争分夺秒,待病情稳定后,经医生同意送入急诊科或心内科病房,门诊护士应向患者家属解释,争取得到家属配合。
3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作为门诊护士,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者)、糖尿病,长期吸烟者进行健康教育,因为上述因素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要注意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症状,如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背痛、牙痛、乏力心悸、烦躁等,有的患者诱发因素不明显,发现上述症状后,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6 mg),每5分钟可重复使用。若含服硝酸甘油3片仍无效则应拨打急救电话,由急救中心派出配备有专业医务人员要立即就近就医,防患于未然。
3.1家庭支持
家属是病人的主要照顾者,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执行者与监督者,因此,护士需对病人家庭成员进行疾病及康复知识教育,指导家属如何做好护理工作,当病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多陪伴病人,病人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
3.2饮食指导
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必须告知病人及家属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和防止梗死再发生有重要作用,指导病人饮食应坚持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不饮酒不抽烟,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3.3运动与工作指导
AMI患者恢复工作及家务活动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出院后1个月内不能超负荷活动,开始活动量不易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为原则,运动方式以步行、慢跑为佳,一般出院后3个月可以正常工作。
4体会
在门诊工作的护士,在分诊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应安排及时就诊,对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具备急救知识和急救程序,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急救护理,对病人抢救及病人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晖.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2):22.
[2]沈秀群,刘曙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2):20.
[3]顾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J].中外医疗,2008,(22):24.
[4]陶治荣.急性心肌梗死的五期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1998,2(10):114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CCU重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3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1资料与指标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2011年3月1日至 2011年5月31日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0例住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4~75岁之间,平均46.5岁。其中,34岁~48岁男性15例;48~68岁男性8例,女性7例;68~75岁女性10例。前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5例,后下壁梗死3例,侧壁梗死6例,前壁并侧壁梗死6例,其他部位梗死5例。
1.2 观察指标
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电监护的心率和心律,吸入氧气的时间,24小时的饮食, 计量排泄物, 患者心理变化, 卧床时间,健康的药物食物指导等教育, 患者的配合程度。
2观察护理方案
2.1 基础护理
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要2~4周,使患者有安静舒适的环境,患者的生活要有专人负责,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例如给患者洗脚,剪指甲,给患者做口腔护理,喂饭,喂药到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响应国家最新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这样休息可减少全身肌肉活动,降低氧的消耗,减少静脉血的回流,减慢心率,从而使心脏负担减轻,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
2.2 增加心肌缺血区氧的供给
一般采用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在湿化瓶内加入乙醇有去泡沫作用,可防止肺水肿的发生。比以前单纯吸氧好。促进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以及溶栓等。对心肌梗死患者也有良好解痛作用。同时可解除呼吸困难。减轻心脏负担,缩小梗死范围。
2.3 进行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现在的CCU护士经过专业培训,有CCU上岗证,比以前更加专业,更加技能娴熟。能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有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
2.4 心律失常
一经发现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早产生,立即协助医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应用利多卡因50mg静脉注射,也可用10%葡萄糖500ml加利多卡因800mg静脉滴注,要严格控制滴速,保持8滴/min。
2.5 合理饮食
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可以吃蛋黄,最新营养学家研究表明蛋黄煮成5成熟的可以保护血管,降低血脂,但是,蛋清得煮熟,否则易形成胃结石。国外的单面煎蛋法值得借鉴。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 (糖尿病人除外),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6 心理护理
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担心预后不良,增加家人的经济负担,担心以后要常年吃药维持生命,担心以后无法工作。我鼓励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好基础护理,对病人像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2.7 健康教育
强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不能用力排便,或屏气,以免引猝死;可以用缓泻剂;失眠者可以用镇静剂;每天给患者讲解一个小知识,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医疗知识;每周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例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不喝酒,不熬夜。
3体会
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严密的连续监测,有效的与患者沟通,周密的健康指导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并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0.
[2] 纪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
[3] 王洋,赵德喜.脑卒中患者排便障碍的护理措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338~339.
[4] 房向前.脑血管病人的辨证施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98.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69-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作为神经内科,主要是收治一些行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是整个诊治过程的重要环节。2012年1月~2012年5月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的护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55~80岁,平均69岁。其中高血压病史:
2 结果
出院时基本痊愈(神志清楚,肢体瘫痪基本恢复)42例,部分恢复8例,5例自动出院或转上级医院诊治。
2.1 护理措施
2.1.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每小时尿量,如发现出入量不平衡或尿量每小时38.5℃给予降温处理。
2.1.2 输液护理: 脑出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反应,故应适当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应选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补液[1]。急性期脱水剂是主要治疗药物,使用甘露醇降压时,应做到快速准时静脉滴入,使之产生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应注意预防甘露醇外渗引起的静脉炎。
2.1.3 血压的控制:护理中要注意观察血压情况,血压>160/100mmHg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2.1.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吸氧预防肺炎并发症,做氧气雾化吸入,生理盐水10ml加入沐舒坦30毫克或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1支,2次/日,或每6小时一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每天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②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③瘫痪患者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患者吃低脂、高蛋白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给便器排便,大便干燥给予泻药或开塞露或低压灌肠等④注意床铺平整,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气垫床保护骨隆突处,每1~2小时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⑤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以及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1.5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虑、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既要向患者家属讲清病情,又要安慰患者的家属保持头脑冷静。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安慰鼓励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1.6 失语的护理[2]:失语者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医护人员要理解关心失语患者,针对失语程度和类型制定训练计划,对重症失语者,重点放在活化基残语言功能上,让患者训练简单,易理解的词语,以促进身体康复。
2.1.7 康复护理:偏瘫患者给予良肢位摆放,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72小时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和被动肢体功能练习,并对患者及家属予以康复治疗指导[3],通过康复手段减少并发症,最大程度地减少复发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患。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4]。实施护理时,要求护士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对患者的愿望、权利和实际情况进行周到的考虑,制定的护理措施与患者的愿望相结合,使护理服务更加个体化、人性化。科学、严密、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静,卢远新.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2例术后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10,9:132.
[2] 彭桂萍,王桂梅,陈艳.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手术患者的护理.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