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渐渐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体现他们在处理与自然,与社会和与其他人相处关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个人,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学生是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未来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有必要。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对于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本文着重从在阅读中培养人文素养,在作文中提升人文素养,在语文活动中实现人文素养,从这几个不同的层面,粗略谈一下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培养方法;人文素养;作文;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097-01

语文教学在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常常仅通过技能的掌握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然而,新时代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将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滞后,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众所周知,语文除了要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它的教学本身就肩负着人文素养培养的重大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如何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作为课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对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应该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阅读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熟读等,用心去体味和感受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和人文关怀。选择合适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自然类的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养成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在励志类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让学生增强意志力,不轻易言败;在哲理类的文章里,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感悟,提升自己的哲学修养。这些都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大家积极参与到了阅读中来,将自己作为思考的主体,从而发自内心地从阅读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学生仅仅接受到教材中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学生才能接触到不同的读物,从不同种类的书籍中,取其精华,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高尚他们的道德情操。日积月累的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广袤的阅读海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文学素养和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学生的作文,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在写作中提炼和升华个人的人文精神。写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写作时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放心让学生表达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写作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生编硬造,而变成了倾诉内心世界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写作需要学生搜集身边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写作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逻辑能力,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能充分地实现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表达自我的平台,敢于冲破旧观念和旧势力,要有批判求实精神,做到敢于创新,用于挑战。在写作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在语文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止的思考里,还要不断开办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他们的人文素养。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

因为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表演创作,读书会,等竞赛式活动。组织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很好的交流平台,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同学之间探讨研究的结合。这样,既让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知识和文化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另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些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大家都参与其中,比如在制作黑板报过程中,提升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相关文化修养,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的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多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展示自己,并肯定学生们对自己观点的表达。对于活动讨论中所产生的不同观点,为学生们指明道路,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思维。

结语:

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贯彻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勤摸索勤实践,以人文精神来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人文精神的渗透。本文从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入手,阐述了如何在写作和阅读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将语文活动实践引入议题中,贯彻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高洁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努力地探索出一套适合培养与指导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伟.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 (02)

[2]、管晓芳.人文素养的渗透于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材质,2012(04)

[3]、徐鹏,吕游.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略论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语文学刊,2005(Z1)

[4]、张彩莲.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第2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创设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引导阅读延伸;提高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73-01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因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着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在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自身应有较深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生动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 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如课堂上,老师对成语典故、历史趣闻、对联诗歌信手拈来,回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比如,一次课上老师为学生讲了一条灯谜“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打五位历史名人(夏禹、孔子、姬旦、杜甫、刘禹锡),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冯谖可孟尝君》时,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了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这样就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在学习《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取得了极大帮助。

第3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 素养 教学

童年的记忆往往给人的一生留下深刻的烙印,美好的记忆会给后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儿童文学对于幼儿来说,是打造美好烙印的源泉。特别是幼儿教师那悦耳动听的儿歌、形象生动的幼儿故事,犹如涓涓细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缓缓流淌;美妙神奇的幼儿童话,趣味盎然的幼儿戏剧、影视,更是令孩子们心驰神往,给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儿童文学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为胜任未来的幼教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学素养偏低,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往往或强调文学性,过于重视基本理论、作家、作品的解读;或过于重视示范性,把幼儿文学课与语言教学课相混淆,容易造成幼儿文学素养的明显缺陷。

1.再现作品缺乏审美铺垫。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足够的幼儿文学阅读积累和必要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铺垫,势必降低儿歌表演、诗歌朗诵、故事讲述、戏剧表演等再现作品的审美品质,也必将影响幼儿课堂中幼儿文学的审美传递和审美接受。

2.语言传授缺乏灵动。

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主动阅读、广泛积累的积极性,缺少文学鉴赏、交流思辨的经验,常常会带来语言传授内容的迁移能力、理解深度和准确度方面的问题。

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充分的综合活动实践和语言表现力的训练,其组织教学活动手段的单一以及语言表现力的薄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生动性,必然影响其从教初期的教学信心和效果。

3.创编和指导缺乏创新。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过程缺少让学生体会和展现阅读的愉悦、创编的成功、表演的艰辛、竞争的激励的机会和平台,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创作几乎处于应付状态,指导作品再现因经验不足而缺乏创意,其创新教学品质的培养就显得苍白无力。 转贴于

二、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学策略

1.鼓励阅读经典,促进幼儿文学视野的形成。

经典的儿童文学凝聚着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品位的广度、深度和美度。幼儿文学教学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进行经典阅读,从中吸取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的语言教学储存必要的资源,才能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承担起为幼儿文学阅读担当领航人的重任。在校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读古今中外经典的幼儿文学作品, 设计“幼儿文学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故事情境表演赛”等活动,开拓学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2.重视审美品位的提高,促进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不断感受和体验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精练生动的词句和强烈感人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现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要在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幼儿接受能力的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通过有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讲述、解说、表演等再创作的能力,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3.重视创新品质的历练,促进主动发展意识的养成。

第4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文化功能 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内容、理念、方法和语言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学在具有技能教育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文化教育功效。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

一、提高高中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背景

在一个人的学历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时间周期长,内容繁多,做题技巧多种多样。但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数学,仍没有掌握数学的本质。学校教育中,功利性明显。学生为了考试,对数学机械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一旦解题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比当时记住要快很多。当前,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可是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行业的人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考试,按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

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

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

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要把学生学习数学、接触数学的时空拓展到任意空间,任意时刻,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载体。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让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不断搜集素材,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触手可及。

中学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否具有较深数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优劣,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克莱因(Kline).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5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人文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记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高的学科,在其教材内容安排中高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教材的体例中贯穿着以人为中心、追溯历史对现代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本体为教学目标。将劳动人民积累的智慧传承给后人,形成历史对后人永久的呵护和启迪。历史是今人的镜子,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崇尚的理念。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但是却开启了今天人们的智慧和灵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人文内容的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素养培养有具体的要求,并把历史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人文素养教育,发挥教育的全面功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设计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关注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并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弘扬爱国精神,通过历史学习了解祖国的伟大,促使学生关爱人类的情感发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了历史知识对学生的熏陶和洗涤,体现了人文内容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的变化,更加关注了历史内容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二、正确理解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概念有这样一种定义:一方面是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对这几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加之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感悟到的道德情感,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情感、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竞争观、合作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内容,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标志,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人文素养不同于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学习方法,这些非自然科学知识,所以不能用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对待。

三、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和趋势,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

1.正确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发生着非常重大的变化,学生来自于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社会的缩影,家长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所以教师要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的道德认知、人文素养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以及如何贯彻这种人文精神。“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的教学同样是一种任务,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有的放矢。对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了解,可以通过测验和日常教学的评价来进行,知道学生的基础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制订科学的方法。

2.在历史的追溯中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

历史是对过往的追溯,是对经过历史长河陶冶后保存下来的精华内容,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历史教学要在这样过程的追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长篇小说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大秦帝国,了解国家高度的集权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的优劣。从中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第一个皇帝创立的车同轨、书同文、法同度等功绩,为后世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万里长城这一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历史中也闪耀着光芒,所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文明之久,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追溯,让学生了解国家间战争带来的后果,了解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这一次运动的伟大功绩,了封建帝制,使中国的历史轨迹得到改变,结束了封建统治的漫长历史。通过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先进人物不少的济世图存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历史事件追溯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得到了提高,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3.在经济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古代经济史是一部科学史,是一部发展史,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合作意识。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繁荣的经济体,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资本主义经济渗入到外国的经济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原材料的提供者,也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时间发展到近代,中国的经济动荡不定,这样的经济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中国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艰难生存的困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展意识。结合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学生的世界大同、世界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和意愿逐步增强,从而体会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滞后了经济的发展。学生在经济史学习中,商品意识、市场概念、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发展。

4.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文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发表言论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创新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畅所欲言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和评论。比如在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内容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的实际,依据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学及其作者的评价。比如李煜、王安石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观点一致,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岳飞,我们今天认为他是抗金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是有所不同的,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乐说、会说、个性化说,是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高考的检测。所以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高考历史的改革也增加了对人文素养知识的考查,这也是促进历史人文素养教学的强劲东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第6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巧妙创设授课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最有效地接受信息。

1.创设自由、民主、和谐且有序的授课情境

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需要等因素去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坐着回答问题。笔者引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一定规则下抢答问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答不出时还可以找“亲友团”求助。当笔者在无法确定作业形式、课代表的人选等问题时,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及理由,由学生投票表决。

2.创设“意识流”授课情境

意识流是指辐射型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识流”创设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名家的写景作品?”,学生可能会想起朱自清的《春》,也可能会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可能会想起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此时,学生的意识会被激活,趁此时机,教师带领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当总结,并与本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一堂课中就收获了众文所长。

3.创设“多元智能”授课情境

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将笔记与课文注释相结合,教师的板书以授课梗概为主,讲课时间尽量只占用一半的课堂时间,挖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文教学,在讲解相关背景及作者之后,鼓励学生以绘画智能来感受诗歌中的图画美;以音乐智能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以写作智能来拓展诗歌的内涵。创设“多元智能”情境,就会使拥有不同特长及能力的学生找到自己理解教材的角度。

二、多方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热情,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1.利用“小时间”,组织延续型语文活动

“小时间”是指早读时间、课前预备时间、上课前两分钟、中午“午检”时间以及放学前的总结时间等。教师可利用此时间组织活动。如早读时间由课代表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表演、小测试等)回顾最近学过或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课前预备时间以朗诵、背诵经典名篇(段)的形式迎接教师的到来;坚持利用上课的前两分钟每天背诵一句名言警句;还可以用“午检”时间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或组织辩论……实践证明,这些“小活动”若能延续下去,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2.引入争及评比机制,组织选拔型语文活动

在班中或年级举办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选拔型活动,并选出一些书法、演讲、辩论明星,展示他们的作品,发放证书、奖励等。不仅能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会塑造学生身边的榜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竞赛也可以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荣誉感等,进行良性竞争及评比。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自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设置角色扮演平台,组织体验型语文活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语文、提高素养。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是分角色朗读或演出课本剧,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这需要教师善于组织。例如,教师从演员选取时就开始组织相关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去展示。中间环节可发现和培养出一系列善于导演、化妆、舞美等工作的学生。被赋予了新角色的学生们为了完成好工作,会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仔细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剧本或评审方案、组织好发言稿等,听、说、读、写等素养不断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班级文学社、班级网络;结合班级教育工作设置“班级法庭”“焦点访谈”栏目;结合语文学习活动设置图书角等角色扮演平台,文学社长、文学社记者、办刊总编等角色相应产生,让学生们在充分展示自我魅力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外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吸取教材精髓的同时,积极挖掘课外促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

一是利用校内各项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并推荐自己的学生参与学校文学社、广播站、校园网等部门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写作投稿,积极应聘岗位,关注出刊、播放、更新的时间,感受身边同学的语文素养。

如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以及图书馆。学校文化长廊展示了中华传统典故,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关注这些典故,从中汲取营养。图书馆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下资源库。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定期去图书馆“充电”。利用好学校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空间。

二是利用名著、报刊等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阅读取向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在鼓励学生从教材延伸开去拓宽阅读面的同时,还为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作品,设置了“读书计划”作业,即按自己所选的名著作品以一个月为期限制定每天的阅读量,记录阅读时间并附上阅读体会。

第7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古诗文的积累;运用;提高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

学校的读书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里,随处可见同学们不是在品名著,就是在赏诗词,课间还不时谈论着三国水浒中的人物,看着他们高涨的读书热情,做老师的当然是最欣慰的。在他们积累语言的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不也领悟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她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积累古诗词可以让孩子们继承中华文化遗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古诗词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体会情感,提高欣赏能力。

古诗词的积累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古典诗文里面有很多我们文化思想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 从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但在现实的教材中,古诗学习内容还是非常之少,每学期只有2-3首的内容安排,古诗教学时间也有限。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积累以及如何积累显得异常重要。

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运用古诗文的能力,我们不仅需要紧抓语文课堂教学,还要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更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运用古诗文。我校以校读书节活动为契机,从以下方面强化古诗词积累:

一、以多种形式进行积累

(1)“古诗考级”是读书节的传统活动,一到十二级的级别设置考虑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到八级是普及型,九到十二级是提高型,不仅让学生直面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从量上得到了积累。

(2)一周诵、背一首诗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把“课前一首歌”和“课前一首诗”相结合。

(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引入古诗,楼梯间、走廊内、校园墙壁上,到处是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自见情趣,见花赏花,见月赏月。

二、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运用古诗文

(1)“现场画诗”学生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形象地将诗意、寓意或主题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2)用“一诗一画”的形式编辑自己的“古诗集”。每年的读书节都有展示活动,把学生的积累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

(3)以古诗词积累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内容丰富,每一张手抄报都反映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热爱,积累了文化底蕴。

(4)勤于动笔,摘抄是积累的重要手段;背诵是学生积累的良好办法。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古诗文积累也是如此,积累的多了,熟了才能生巧。例如,谈到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出现在了同学们的文章里;写到春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然跃上纸面。

第8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语文自身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时不时地、恰到好处地给同学们讲一些小故事,告诉他们一些小知识,时间一长,同学们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有同学问我这些故事哪儿来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了书。很多学生订阅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新世界》《儿童文学》等。同学们有了书,如何让学生真正来读呢?于是我向学生借阅,我把从学生书中看到的好文章或故事有意识地和学生交流,不知不觉中,当我讲到一些好文章或故事时,同学们也会跃跃欲试,于是我把开好了头的故事或是文章让给他们自己讲,读书、交流、再读书、再交流,已成为了我和学生共同的习惯。在阅读中,我和学生相互鼓励多读书,就能博采众长。

2.重视阅读积累。

在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的积累。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办剪报不失为一种积累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剪下来或复印后再剪,分类粘贴到自己的剪报上,并定期交流自己的剪报。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3.关注阅读运用。

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好书伴我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讲故事活动。学生在不断地“读(或编)故事、讲故事、再读故事、再讲故事”的活动中,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二是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大量地读,又让学生激情地说,也让学生耐心地听,还让学生快乐地写。使之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听说读写地训练。

二、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就要让这一工具发挥它的效用,用它来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把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写作材料。

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兴趣不一样,上每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感受也不一样。我告诉同学们,抓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痛苦的一刻、悔恨的一时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快乐的体育课》同学们抓住了老师让他们跳大神被大神绊倒又爬起来跳的情景,《记一场地震避险演练》抓住了老师的讲解以及老师带领同学们躲避地震和逃离地震中心的真实体验,《难忘的运动会》抓住了同学们奋力拼搏而又不失友爱的动人场面……一个个来源于其他学科或学校活动真实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素材,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

2.把流畅的语言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操作中去。

既然语文是交际工具,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为其他学科服务。如在科学课电子制作小组活动中,我看了同学们熟练的操作后,我告诉同学们,我不懂他们的实验,但我想通过他们的一边操作一边解说弄明白他们的实验。开始对部分同学来说讲解有一定的难度,总有些说不清的感觉,经过多次训练,既能熟练操作也能准确讲解。

三、融入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学习。

教材只是学习的例子,在这个例子的引导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感受、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一课的课后安排了《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课余生活涉及到学生的家庭,也涉及到我们的校园生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还没起步,于是我设计了踩影子、炸鱼、老鹰捉小鸡等学生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说,在说中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也很好地进行了作文起步。然后我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家庭,让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一起做家务、一起游戏等,再让学生回到学校一起交流在家庭发生的一切,在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文章。《我和爷爷下象棋》《妈妈教我洗衣服》《我学会了煎鸡蛋》《我给弟弟当老师》等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文章跃然纸上。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还让学生步入了习作的宫殿。

2.丰富学生情感,在观察了解中学会欣赏,在感叹欣赏中学会赞美。

第9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首先,构建语文知识

一门学科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这门课程的教学。语文知识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语文知识的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另外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层次目标,还要有机的结合范文适时讲授。

其次,培养语文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强化训练来完成。

再次,指导学习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借鉴名人的学习方法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后,提高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研究能力。语文一般能力主要有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文应用能力有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语文能力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的反复实际活动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