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康复护理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的目的

第1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第2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通讯作者:李红霞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行之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护理教育方式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早期康复知识的需求依次为:心理社会经济支持、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98.81%的患者希望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2.86%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指导。结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远期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调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例,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发病率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1],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2],严重了影响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针对知识需求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010年共收治脑卒中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为96例,女7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71.5岁。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2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30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T确诊,符合我国脑血管诊断标准[3],同时也符合以下条件:(1)脑梗死发病1~21 d,脑出血后10~21 d,GSC>8分,生命体征平稳48 h,年龄42~78岁,有肢体功能障碍。(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患,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第二部分为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需求。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2)对疾病的相关认识,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预防保健知识等。(3)对早期康复护理的知识需求,如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等。(4)心理社会支持,如心理支持、经济支持。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具体方法:选用具有年资5年以上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统一培训,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根据早期、整体、综合康复的治疗原则,应用感觉、运动的训练,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以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方法为出发点,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平均于病后4天开始,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4周,1次/d,每次3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效果评价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肢体功能评定采取MAS评分[4],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见表1。

2.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对策需求情况见表2。

表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 n(%)

表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策需求 n(%)

2.3 由表1显示 100%的患者强烈需求疾病知识,82.14%~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指导、出院指导自理能力、肢体活动、目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心理支持,96.45%的患者强烈需求经济支持。从表2得出结论,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及康复护理的处方,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后的咨询。

3 护理对策

3.1 评估患者知识需求,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 对病残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恰当评估。根据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心理状况、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估病情,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为目标,有计划、目的、系统、科学的制定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鼓励和发挥患者的自律性、主动性,激发其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转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治疗,使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2 因人施教,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康复知识 资料中显示,住院期间的天数、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预防保健知识接受的差异。因此,针对文化层次低、家住农村的患者应采取集体讲座、康复训练示范,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转归及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针对文化层次中等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可采取文字教育(宣传栏、功能锻炼的处方、手册)及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向医院授课。

3.3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健康宣教 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综合的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了解患者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积极与专科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治疗期间针对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制订计划,掌握康复护理的原则。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98.81%的患者最受欢迎,最有效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依次为护患一对一讲解示范和早期康复护理的处方,其次病友的经验介绍、出院咨询科普宣传手册、电话回访、定期返院复查的告之,这一结论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先锋和最具影响力。因此必须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住院期间集体讲座脑卒中疾病的发展机制,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最佳时间的选择、一对一讲解并示范康复护理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Bobath,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Brunnstrom及Rood、运动学习再学习疗法、作业、语言和音乐治疗相结合的贯穿治疗。出院时根据评价结果与患者共同制定回归家庭后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出院后会采取发放科普宣传的手册、定期返院复查,电话的回访以及信函等方式关注患者的康复锻炼。

3.5 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大,多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在此基础上,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这些并发病若不能及时处理,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患者日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表1显示有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宣传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之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掌握的技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3.6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应普及脑卒中预防保健宣传教育知识,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及时发现卒中危险因素。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及早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去专科门诊随访。学习脑卒中的征象和急救知识。

3.7 重视心理社会支持因素,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信心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5],脑卒中心理社会应激使患者产生的病态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会使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6],杨杰华等[7]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恢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ADL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ADL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8]。

通过本文旨综述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了接患者所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与家属的配合增强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9.

[2] 胡永善.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

[3]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7.

[5] 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0,14(4):171.

[6] 李飞,古德祥,杨淑珍,等.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脑血流量的关系,中华理疗杂志,1998,,21(3):150-151.

[7] 杨杰华,冼晓琪,张盘德,等.焦虑-抑郁症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8):189-191.

第3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角度;骨科护理;探讨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复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处理,是一种协助医生治疗,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与预防护理、临床护理、保健护理一起,构成了全面护理。有一点需注意,康复护理并不应该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而应该在患者进入医院,护理诊治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在内容上,康复护理更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其不止关注对患者本身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提供全面的、综合性质的服务,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1]。

1 骨科护士应更新护理观念

护理是预防,保健,临床,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康复。当结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疗,其肢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护理工作尚未结束的标志。身为骨科护士,要把康复的观念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基本技术当做护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复护理不仅是康复医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临床护士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时间段上,临床的骨科护士较之于康复护士,处于一个更有利、有效的阶段。

2 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3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4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4.1进行岗前培训 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结。

4.2加强在职教育 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4.3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5 应加强骨科护士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

由于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偏低,而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从而提高本科室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并协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年轻护士成长的动力,是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在具体实施管理活动中,还应围绕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制定可行措施,让护士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第4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6-01

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相关研究报告[1]指出针对脑卒中严重致偏瘫性疾患,进行及时、积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复期行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58.5±4.3)岁。患者经颅脑CT及MRI诊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随机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及自我锻炼简单指导。

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复指导。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特点,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偏瘫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消极、沮丧等心理障碍,导致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心理康复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并安排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1.2.2 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将患者的康复阶段共划分为3个阶段,即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和恢复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形成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体系。

(1)脑水肿期护理。该康复期一方面,加强患者肢体功能位摆放的康复护理。如将软枕或毛巾垫于患者胛骨下,手臂离开体侧约35度角,伸直肘关节,张开五指,手心朝上;将软枕垫于患者脚底,弯曲踝关节;将软枕垫于患者腿窝,完全膝关节;曲起双腿,脚跟尽量向臀部靠近,达到提起髋关节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卧床训练。指导患者做上肢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运动及腕、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的内外旋运动及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稳定期护理。一是手臂带动患肢运动。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十指,带动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内收运动。二是翻身、桥式运动。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屈曲双膝,帮助患者将双膝扶住,指导患者将臀部缓慢抬起。三是起坐运动。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用前臂将身体支撑,双腿向床缘移动,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做起坐运动。

(3)恢复期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肌力增加,恢复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下运动。如床椅转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恢复情况好者可以进行跑“8”字训练,以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增强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待患者肢体功能得以基本康复后,鼓励并指导患者主动开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动,如吃饭、入厕、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3]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ugl-Meyer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护理前,2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后偏瘫的恢复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第5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77-02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美国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患上脑卒中,是美国第三致死疾病、第一致残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其极高的致残率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预防脑卒中患者功能下降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现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复。笔者对58例脑卒中患者从早期康复护理的时机、心理护理、康复护理、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并应用中医特色疗法等几方面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在本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1岁,平均 55 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35例,均经CT或MRI确诊。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机 脑卒中发生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内脑功能恢复最快,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只要其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脑出血患者一般宜在10 d~14d后进行康复护理。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护理应该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尽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第一时间进行康复护理。

2.2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行动不便,需要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大多表现出失望、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故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护理成功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病情后,及时与患者沟通,取的其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消除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从康复护理的角度可将脑卒中后肢体康复过程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

3.1 卧床期 即从发病到病情相对稳定,一般为发病后1~3 d。目的是防止压疮、肢体变形、关节挛缩,促进心肺功能及预防并发症。康复护理内容包括保持抗痉挛、定时变换、关节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做好基础护理。

3.1.1 保持抗痉挛 又称“良肢位”,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痉挛。(1)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后缩,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软枕,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2)健侧卧位:患者头部垫枕,避免向后扭转,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胸前放枕头,肩关节屈曲90°~13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腕垂),躯干大致垂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置于前面另一枕上,足不要悬空,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健侧肢体自然放置。(3)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屈曲90°~130°,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躯干稍向后仰,后背垫枕头,患腿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向后方,健侧屈曲,置于前面枕头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

3.1.2 关节被动运动 其主要目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度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活动顺序,先健侧再患侧,先肢体近端再远端(即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要轻柔缓慢;活动范围,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遍,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切记粗暴与急于求成。

3.1.3 定时变换 其主要目的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1次,每次翻身时应自上而下扣拍背部,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3.1.4 做好基础护理 急性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2 坐位期 通常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床边坐位、坐位平衡训练、床上移动训练、ADL训练等。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伸向前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向侧卧位,再向另一侧身。

3.2.2 桥式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3.2.3 坐位训练 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直立(90°)坐位,因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者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可用起立平台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至能保持90°坐位,能坚持30 min且无明显性低血压表现,可过渡到下一阶段的训练。

3.3 离床期 又称起立期。通常在发病后5~15 d。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训练、ADL训练等。对一般情况较差、早期进行此训练有困难者,可先站起立平台,躯干功能较好、下肢功能较差者可用下肢支具。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排泄等训练。

3.4 步行期 一般在发病后的8~21 d,在独立站立达30 min并有移动能力即可进入步行期。内容包括平衡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独立步行训练等。步行应先进行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踝背屈练习。训练时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

3.5 恢复期 一般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实用性步行训练,并配合继续肌力训练及ADL训练。

4 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深化中医护理服务。

原则上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即可介入针灸治疗,早期不失时机地进行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濡养筋脉,使瘀阻的经络畅通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穴位护理 针灸取穴以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阳主动,肢体功能障碍,其病在阳,故取手足三阳经的腧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双侧,上肢取患侧肩、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合谷,下肢取患侧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可加电针,能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有效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配以艾灸,取穴:肩、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每日肢体局部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组方:桃仁15 g,羌活15 g,独活15 g,伸筋草30 g,当归30 g,川芎15 g,防风15 g,透骨草30 g,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筋络,缓解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

第6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其中32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34.6±1.2岁;18例为左膝损伤,22例为右膝损伤。韧带损伤原因:16例由交通造成损伤,9例由坠落造成损伤,15例由体育运动造成损伤;22例为单纯韧带损伤,18例为联合性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的任意组织受到损伤);26例为急性韧带损伤,16例为陈旧性韧带损伤。本文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期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机访问。

1.2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 (20例) 与对照组( 20例)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即在手术前制定科学、合理和系统的康复计划,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知识的宣教。同时,护士在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后,指导病人做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对照组患者进行骨科常规治疗的护理和指导

2、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手术后在护士指导和宣教下患者自行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2];实验组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心理干预、术前康复护理指导、术后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2.1术前护理

(1)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热忱接待患者,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膝关节不稳定,出现膝盖屈伸和负重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希望通过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来恢复膝盖功能,解除患者的身体痛苦,但患者不了解手术过程和效果,心中对手术的成功性表示怀疑。同时,医护人员让患者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需要漫长的康复时间,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使其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

(2)术前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术前康复训练的目的、注意问题和训练后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规律呼吸、放松精神和转移注意力,以此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和不适[3]。医护人员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肌肉收缩的方法,以此进行足趾、踝关节和膝关节的伸缩训练。患者在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的时候,应该铭记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6小时内需保持平卧姿势,并观察伤口渗血和疼痛情况。患者术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出现关节腔内积液,所以进行加压包扎。患者保持膝关节屈伸,并抬高腿30°。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循环,防止出现下肢肿胀,而且减少关节腔内积液[4]。术后6小时内膝关节位置放置冰袋,以此减轻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

2.3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护理一般可分成3个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第1阶段(术后3周以内)

术后当日患者需要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秒,然后放松,但不产生任何关节活动。依据上述方法,每日进行200次左右的训练,50次为一段训练。患者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进行屈伸,防止出现频率过快和动作不到位的现象。股四头肌收缩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肌肉萎缩,为后期康复护理干预奠定基础。术后1天患者进行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训练和下肢抬高训练。患者下肢抬高约10,慢慢放下后再抬起。患者下肢抬高高度逐渐增加,但不能超过45°,每天3次,每次18分钟。术后早期可以伸缩膝盖,防止髌骨囊黏连,帮助膝关节恢复。术后第4天采用被动关节器进行训练,伸缩范围为30°以内,每日增加10°[5],每次2分钟。术后第7天,患者被动驱膝幅度达到90°,术后第14天,患者被动屈膝达100°。

②第2阶段(术后14周以内)

在第一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强化患者下肢肌肉和关节屈伸训练,股四头肌收缩每日500次,并增加下肢抬起的角度和动作的维持时间;术后第2-4周,患者负重力逐渐增加,第4周后独立负重行走,第6周后可以患者可以主动进行下肢伸缩,幅度在90°以内;术后第7周后,患者增加半蹲式屈膝训练,增加屈伸角度,每日3次;术后第10周后,患者增加屈伸训练,其目的在于强健肢体。患者双脚分开,上身挺直[6],手握护栏,保持下蹲姿势;术后第84日以后,患者可以进行抗阻训练,诸如,自行车训练。然而,训练强度不宜过大,每次15分钟为宜,每日3次。

③第3阶段(术后25周以内)

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是强化膝关节运动,所以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40°以内,主动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20°以内。同时,患者不断进行身体平衡、阻力和关节的训练,诸如,自行车、游泳和快走等运动,避免进行动作剧烈的运动。

2.4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Lysholm方法对韧带重建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100-95为优秀,代表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95-80为良好,代表恢复效果明显;80-60为可以,代表具有恢复效果;0-60为差,代表无恢复效果。

3 统计学意义

上述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 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本组患者韧带重建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0%,实现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 01 ),如见表1所示。

表1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两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分析

注释:相对于对照组来说,P<0.01

5、讨论

5.1 康复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韧带重建术。目前,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手术忽视了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使得患者长期处于关节肿胀、渗血和不稳定的状态。康复护理干预作为韧带重建术后的主要辅助方法,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韧带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术后痛苦。术后康复护理干预通过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膝关节功能,增加外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实验组20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实现手术前的心理辅导,消除手术恐惧心理;手术后的阶段性训练,快速恢复膝盖功能。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韧带重建术后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第7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康复;护理;疗效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感染,导致的颅内急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以及癫痫等功能障碍[1]。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患儿的预后,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本研究中,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予促进脑功能恢复药物治疗外,还在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男25例,女15例,年龄6个月至9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病毒性脑炎。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施行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降颅压、给予神经营养药、激素等处理,积极配合医师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急性期后,有功能障碍的患儿采用康复治疗配合康复护理,大部分患儿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3 康复护理方法 ①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对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儿,需要加强基础护理,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床单整洁,垫以软枕,减少骨突部位对软组织的压迫,每2 h翻身一次,当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时,应适当缩短翻身的间隔时间,注意翻身过程,协助动作要轻柔,避免生拉硬拽。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勤擦洗,定期进行按摩。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等并发症:摆放正确:对于急性期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其颅内压相对较高,可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的特殊卧位,床头可以适当抬高10°~30°左右,有助于颅内压的降低[3]。对于出现昏迷的患儿,进行腰椎穿刺后,应去掉枕头,平卧2 h后,再左右交替,侧卧2 h,通过改变,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头痛,还能使患儿感觉到舒适,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对于存在运动障碍,以及昏迷的患儿,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注意使运动障碍及昏迷患儿肢体维持功能位,患儿仰卧位,肩部稍微向上抬,并且前屈,上臂外旋,掌心向上,肘腕伸展,防止肩关节的内收。在患侧腋部,放置软枕,垫高手及前臂,促进远心端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减轻水肿程度;前挺骨盆和髋部,大腿稍微内旋、内收,防止下肢的外旋;膝关节保持微屈状态,脚底垫软枕,使踝关节保持90°状态,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②加强关节活动:对于早期病毒性脑炎患儿,要对患肢进行按摩,注意动作要轻柔,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有效回流,减轻患肢的水肿程度[4]。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患肢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指导和训练,5次/d,每次15 min,维持患肢的活动度和肌张力,有效预防肢体变形,以及肌肉、关节的挛缩。对于0~1级肌力的患儿,患肢给予被动运动;对于2级肌力的患儿,患肢给予辅被动运动;对于3级肌力的患儿,患肢进行主动运动;对于4级肌力的患儿,在患肢进行主动运动后,给予适当的抗阻运动,诱发其更多的主动运动。对于较小的婴儿,可通过诱导方式,使其尽可能地进行上肢和下肢的主动运动,以及抗阻运动。③促进意识恢复: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有效防治脑水肿、多器官脏器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经常抚摸患儿,播放轻音乐,鼓励家长与患儿多进行交流,给患儿讲故事、唱儿歌,加强对患儿的听觉和言语刺激,将颜色鲜明的玩具,摆放在患儿容易看到的地方,给予视觉刺激。根据病情,早期给予高压氧疗,以及针灸疗法等,通过各项刺激方式,促进意识的恢复,以及患肢的功能恢复。

2 结果 

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过相应的药物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38例预后良好,1例遗留下肢运动障碍,1例遗留癫痫,没有死亡病例。

3 讨论 

前些年,对于病毒性患儿的治疗,主要是住院期间的药物治疗,没有意识到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忽视了患儿的预后质量,以及预防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有报道称,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功能障碍,降低患儿的致残率[5]。本研究中,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过相应的药物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38例预后良好,1例遗留下肢运动障碍,1例遗留癫痫,没有死亡病例,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对于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给予康复护理治疗,对受损的运动神经细胞,施以适当的刺激,促进其功能的恢复,也可以促进已破坏反射弧的重建,避免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通过反复训练,以及按摩、针灸等方式,可以重新开通一条神经通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缩短了患儿的康复期,有效避免或者降低了废用性综合征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

[1] 王花敏,李晓霞,张春红. 病毒性脑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96-197.

[2] 李波.急性期康复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影响. 当代护士,2007,11(3):37-38.

[3] 陈慧. 早期康复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2008,41(9):807-808.

第8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急性脑梗塞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在疾病早期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措 施[1]。我院以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由CT或者MRI影像结合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参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测定在85~95分和96~99分,即肢体轻度或中度偏瘫。对照组50例,其中女性有23例,男性有27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60.6±1.8)岁,病程4~27 h,平均(7.5±2.0)h;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3例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实验组50例,其中女性有21例,男性有29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6±2.0)岁,病程3~26 h,平均(7.0±2.0) h;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1例无其他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比较突然,在发病后患者往往不能适应,肢体功能障碍也导致患者行动不便,并且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所以患者很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多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2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肢体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可以通过肢体锻炼、被动活动以及对患肢按摩来进行,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 h左右就可以开始实施,首先可以实施作业疗法,以物理疗法为主促使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训练,之后根据病情适时鼓励患者主动运动,从肢体大关节训练逐步过渡到肢端小关节,另外辅以按摩以促进患者肢体康复。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后实验组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y-Meye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动脉出现局部的粥样硬化,进而造成血管闭塞以及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有效康复训练:①能积极调动残余脑细胞功能,代偿受损脑组织功能,②能使相关神经细胞或组织发生优化重新组合,会使其原本丧失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这一过程并不会自发进行,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诱导作用才能发生,也就是临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运动中枢受损就应该有目的的对其运动进行指导,患者大脑运动中枢会在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后重新学习如何对肢体运动进行控制,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恢复[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升高,其中实验组治疗后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同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康复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4:40-41.

第9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偏瘫;康复;护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识到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只重视急性期药物治疗,而忽视了护理和康复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做法已经在逐渐摒弃。我院康复科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将现代康复的理念、技术和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入院24~48 h内实施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措施的早期介入,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脑卒中瘫痪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45~49岁6例,50~59岁16例,60岁以上26例;出血性脑卒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37例。肢体处于弛缓期的36例,痉挛期1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后,出血性脑卒中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和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早期溶栓,改善微循环和脑保护营养治疗,在护理中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和临床护理组(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和内容、合并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序渐进、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内容。

2.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2.1 良肢位的摆放 头转向患侧,一个枕头置于肩下面,保持肩部向前抬起。上肢放在枕头上,肘和腕伸直。掌心向下,大拇指和手指张开。一个枕头置于髋关节下面以防止骨盆缩回或向后降和腿向外旋。如果腿完全无张力,放一个小枕头在膝关节下面,使它保持稍屈曲,避免腿外旋。一个软枕头置于足底,防止下垂僵硬。

2.2.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1]。

2.2.3 被动运动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意识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运动的顺序是先上肢后下肢,上肢的顺序是肩、肘、腕,下肢的顺序是髋、膝、踝,主要是各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抬举活动。

2.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随意运动的诱发。

2.2.5 床下训练指导 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其中,站立对于行走是最重要的。

2.2.6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可指导患者进行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

2.3 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2]

2.3.1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和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患者意识不清时,应及时和家属沟通,详细说明脑卒中所引起的后遗症的严重性和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并指导家属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患者的疾病。

2.3.2 床上锻炼期 休息时注意良好的肢位摆放;对于尚无主动运动的肢体进行屈曲、伸展和抬举等被动活动;对于已经有部分活动的肢体在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主动运动,练习抬举和屈伸。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待有力时练习仰卧起坐,以练腹肌,再练习平稳挺胸,挺起腰部,并配合按摩肢体20 min,2次/d。锻炼1~2周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2.3.3 坐位平衡至站立期 在床上坐位练习后,再扶患者于椅上,练习不用手扶能坐稳,逐渐增加坐的时间,能坐稳后,练习扶床架站立、坐下,再站立,反复练习,因膝关节无力站稳时,可在膝前床肢上缚一带软垫的木板。患者在此期上肢出现痉挛和连带运动,进行抗痉挛手法拉开各个关节抑制连带运动,同时强调上肢的主动活动。锻炼1~3周坐稳后可逐渐进行站立训练。

2.3.4 站位训练期 3~4周后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和肩同宽,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协助患者站立;锻炼1~2周站稳后可逐渐进行行走训练。

2.3.5 行走训练期 5~6周进行步行锻炼,锻炼时注意姿势。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屈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至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

3 体会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得到正规康复,充分挖掘恢复潜能,使日常生活能力(ADL)明显提高。出院后功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改善,因而在脑卒中瘫痪患者中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脑卒中患者肢体恢复的规律,为患者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应当注意抑制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活动形成,故要患者康复过程中均应贯彻循序渐进、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观念,强调心理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到社会中去。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