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从思想上入手,密切家园联系:
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多渠道的宣传,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礼让方面我们引导家长在家对长辈对邻居等主动礼让不争吵,主动关心帮助,带动孩子,从小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其次,通过个别交流、家访等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家长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班的某某家长,儿子才五六岁,对"性"特别感兴趣,她感到十分恼火,她听其他孩子说:"某某躲在厕所看女孩子小便。"便不分场合,在集体面前用"以后不准看""羞羞脸"等言语喝斥孩子,而孩子还是一脸迷茫。了解情况以后,我们并没有指责家长,而是故意将孩子支开,请家长平心气和地坐下来,跟她讲:孩子为什么对此感兴趣?怎样正对待孩子初期的"性教育"……还介绍了"家园共享区"内的几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第二天,家长来时感激地说:"老师,我平时工作太多,对孩子的教育言语能省则省,经常说一些禁止的话,还是您说得对,以后遇事我一定会有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几篇文章写得真好,谢谢您。"
二.丰富参与形式,探索家园互动新途径
只有家园互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学年来,我们在挖掘家园互动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园联系本:我们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家园联系本。通过家长与教师双方对孩子的关系,更好的交流,家长们可以记录孩子的言语、感受、书写评析、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教师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并可针对家长作出的建议改进工作。家园联系方便快捷地联系着我们。
2.资源共享区。经常有的家长问我:"老师,你介绍几本好书吧!""什么书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问题,为此我班的一角特设了一个"资源共享区",这是专为家长设计的。在"共享区"内,我们提供了幼儿教育专刊,名人成长记录,育儿资料,VCD,优秀网站推荐等,家长们可自行登记借阅,而"共享区"内的资料都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的。
3.家庭小分队:我们将班级的各个家庭,按自愿的原则,三四个家庭组成一组,由家长们推选出一组长,组成家庭小分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登山,有的郊游,有的参观,还可以邀上老师一块同行。"家庭小分队"增进了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三.家园互动,推动课程改革
第一.参与主题的生成:
我们通过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动态,主题活动,生成课程.并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有好的想法可在家园联系本上记录。在主题开始前,我们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例如在《开心的笑话》主题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让家长填写幼儿对笑话的喜爱程度,对什么感兴趣,还想了解些什么?等等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针对情况进一步调整我们的主题活动。这样的形式让家长了解我们正在做什么,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且家长的建议也让主题添色不少,如,我们在《开心的笑话》欣赏阶段让孩子欣赏的材料较少,出钺锋的妈妈在家中发现孩子对哑剧《憨豆》的兴趣不亚于动画片,于是向我们建议,增加了活动的内容。
第二.帮助主题的开展:
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开展设计成一份表格,详细介绍了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区域创设/所需物品等,让家长了解我们需要什么?例如《丰收的季节--秋天》主题,家长们送来了麦苗,水稻等农产品,让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也亲身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开心的笑话》这一主题中,张子滢的爸爸,苏泾的妈妈等家长送来了漫画书,网上下载笑话等资料……
我们还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如有的家长在旅游局工作,我们请他协助联系泉州南少林寺,带孩子们开展郊游活动;有的家长住在部队,我们与其联系,带孩子到部队参观演习,联欢;有的家长在电视台,我们请他协助拍摄录相,参与活动;还请一些在美术、电脑、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幼儿的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采取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怎么样、表现得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交流中,不要认为幼儿园在科学育儿方面强于家长而仅仅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要注意到,幼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同时,也要向家长学习,各个家长都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方式。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师的育儿水平,拓展幼教的教学思路,而且提高了家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家长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幼儿园和家长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双方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与家长进行高效的沟通。我们都知道,幼儿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和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家长也就比教师更了解幼儿的性格、兴趣等。这就使得这些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即使这些经验并不成熟,同样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应该有一些经验方面的交流,这不仅仅能够让老师充分了解孩子,还能在沟通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整顿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都将与家长的沟通视为幼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能在工作中给与我们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幼儿教育需要我们幼教与家长紧密合作、紧密配合,这样才能推动幼儿教育进程,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幼教与家长的沟通对幼儿教育有重要作用。
2幼教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技巧
2.1利用合适的时间
我们幼教人员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学生的时间跟家长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普通最为灵活的方式。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对幼儿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孩子每天入园离园都要与自己的老师打招呼,以此让教师掌握每个孩子出席情况。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不能记住老师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每天进行提醒,并且邀请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每位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观察家长的个性,据此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并根据不同的性格进行不同的教学,做到因人施教。我们曾经教过一个叫洋洋的小朋友,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用很勉强的声音和老师打招呼。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每天洋洋都是在家长的不断催促下才打招呼,而且声音都是很小很小的。经过与家长的交流,才知道洋洋有点儿怕老师。这让我们感到很奇怪,洋洋的老师既没有批评过他,也没有惩罚过他,他为什么会怕老师呢?第二天,洋洋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洋洋的老师主动与洋洋打招呼,这次洋洋很主动的就回答了“老师好”。这时老师向洋洋的家长夸奖洋洋,洋洋的家长才说洋洋平时在家也很内向,做事情都很被动。随后我们又从家长口中得知,洋洋很喜欢粘纸,于是我们投其所好,和洋洋约定谁先打招呼谁就能得到贴纸。经过半个月,洋洋就很主动的和老师、小朋友们打招呼并交谈了。
我们不仅要用合适的时间与家长沟通,还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召开家长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家长会,这是幼教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由于家长工作各不相同,闲暇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统筹兼顾,找到较为合适的时间。
2.2利用合适的方法
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教师与家长肯定会略显生疏。这时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情况。与家长接触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要主动与家长谈论幼儿的情况,包括其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对家长的建议等等。同时,我们也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园的要求和活动,让家长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幼儿园。使得幼教与家长配合的更好,对幼儿的教育效果也更好。现在有很多的幼儿乘坐班车上幼儿园,这就导致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不多。对于这部分家长,我们更应该重视与他们的沟通,并且我们要留心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方式。现在是通信时代,我们可以采用很多通信手段来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传统方式。这些沟通方式都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向家长反映情况。虽然家长并没有要求我们反映情况,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家长,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与家长一起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当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的话还要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进一步的沟通。这种情况下的沟通,要求我们教师态度诚恳,语气平和,言吐自如,实事求是。这样,家长才能易于接受,才能更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关键词:钢琴教学;家长作用
一、 钢琴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现象是,人们日益关注精神世界的需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钢琴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但不惜重金去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而且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
这是所有从事钢琴教学的人所乐意看到的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可塑性是最强的,用良好的方法去教导他们,他们的成就往往不可限量,而用错误的方法去教导他们,则可能害人不浅。面对如此多的可能走上钢琴之路的孩子,如何正确科学的对他们进行指导就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家长为培养孩子都是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但是往往因为专业的陌生,他们在陪同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老师在教些什么,下课过后也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们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而恰恰是家长,他们是孩子能否学好钢琴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他们总是和孩子在一起。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老师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教育孩子,家长在陪同练习时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并且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钢琴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二、 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如我们了解的,钢琴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和坚定的毅力,在这期间,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的很好配合才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如何保证这方面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上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家长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低幼段学习钢琴的孩子,家长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时期的孩子智力不高,理解力不高,学东西很慢,却也能很快的模仿,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不能心急,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不要太过严格要求孩子的手型,节奏,识谱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催促老师一味的强调孩子上课的纪律。孩子的问题没有改正,有的家长甚至在辅导时绞尽脑汁责骂、体罚或以物质诱惑,这些都是让孩子产生对钢琴产生反感的直接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句俗话,但是很准确,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对于幼儿学琴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只能让孩子对学琴产生反感。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在第十二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新闻会上就谈到:“孩子有兴趣,能主动学习是练好琴的关键。”所以, 家长们一定要摆正心态,积极引导,给孩子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的培养知道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个“大家伙(周广仁语)”。
三、 做好陪练工作
钢琴学习不同于其他文化学习的特殊之处在于,钢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解了不一定就能做好,所以,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这使得钢琴学习的练习任务格外重要。然而如同我上面讲到的,低幼阶段儿童课堂上能够接受、领会和理解的东西相当有限,这就要依赖家长在带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和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所以家长在陪学时,要对老师讲解的问题和要求有很清晰的掌握和理解,因为,家长在陪练的时候执行的是准教师的任务,对孩子的练习起着指导与引导作用,如果没有掌握好课堂上的要求,辅导就难以成功。
越是年龄小的琴童家长的付出就越大,但是家长们要记住的是,陪练和辅导的目的只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不要变成孩子的“大脑”了,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懒惰性。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练习方法,培养练琴中多思考、多动脑的习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投入音乐中去学习音乐,而不是按照父母或者老师的意愿去“应付”。如果没有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培养,也是很难学好音乐,弹好钢琴的。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 有进步就要大声说:“好!” 弹得好时奖励小奖章、小贴画;在家中设一个练琴排行榜,把孩子近期练得较好的曲子列出来,并录音珍藏;让孩子给自己评分等。不断地激励孩子的学习欲望,是琴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所以你首先要学会大声说:“好!”。在评判孩子的练习情况时,即使再微小的进步都值得你大加赞美。孩子弹错了,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但希望家长们要先保持沉默,不要立刻训斥。若是孩子刚弹错一点,就被大人打断,他的注意力会从乐曲上转移到父母的斥责上。因为生怕再弹错,他变得小心翼翼、心惊胆战,结果就更容易弹错。何况,在这样的心境下弹琴,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感受。所以,你还要设法让自己的语言更为“艺术”,既能说明事实,又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四、 总结论述
由此可见,在幼儿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家长的重要性并不比教师低。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在这个阶段,建议家长可以看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掌握好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够很好的引导孩子;家长可以看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的书,掌握了基本音乐理论,在陪孩子学琴时听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透彻,在陪孩子练习时才能准确解释;可以看一些音乐家故事的书,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多讲讲这些生动的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他们练习疲倦时,可以让他们适当放松;还可以多听一些世界名曲,经典曲目,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音乐兴趣。因为自己有兴趣了,才能够给孩子讲的更生动、更精彩,才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延格:钢琴学习指南[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 李斐岚 :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关键词:教师;家长;有效沟通
一、互相尊重,坦诚交流,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1.尊重家长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家长,对自己孩子事无巨细的了解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取代的。尽管教师在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但孩子的成长仍得益于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教育,因此互相尊重与理解,才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最忌讳的是不要以孩子表现的“优与差”而影响对其家长态度的好与坏,两者的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要一视同仁地与家长真诚交流幼儿的情况,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给家长充足的说话时间,多鼓励家长提问,回答家长问题时要真诚、得体、不失机智。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积极地理解、支持和配合,提高教育效果。
2.理解家长是有效沟通的共鸣
俗语说:“庄稼别人旺,孩子自家好。”由于血缘和情感因素,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往往有些过高,特别是在某些活动中自己的孩子不是主角时,家长容易产生误解,对教师说出甚至做出偏激的话和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沉得住气,体现出教师的涵养,要站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针对自己的个人问题,更不要盲目、武断地训斥家长,而是等家长把“怨气”撒完了,平心静气地与家长坦诚交流,指出孩子不适合参加某项活动的理由或委婉地指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取得家长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共育共管的共鸣。
3.直面家长是有效沟通的手段
很多时候,孩子有了问题教师很快就会想到是不是要请家长来进行沟通交流,但孩子有了进步或成绩时,我们会不会也以同样的速度向家长汇报呢?答案是不一定。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家长,每天从老师口中听到自己的孩子今天把东西打烂了,明天拿了玩具了……用不了几次我们就有了抵触消极思想,对老师的话产生反感,怎么能去配合老师的工作呢?相反,如果教师向家长常汇报幼儿的点滴进步,家长则会产生莫大的自豪感,当教师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时,相信家长也会乐于接受。
二、讲究策略,有的放矢,畅通交流渠道
1.注重沟通的目的性
鉴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沟通时目的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沟通的目的来确定谈话的内容。例如,现在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由于父母过分溺爱,非常自私,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占为己有,导致孩子产生了“东西都是我的”这种想法,并把这个想法带到幼儿园。于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顺其自然地把它带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与家长在谈话时,要围绕怎样让幼儿明白东西的归属权问题,这时千万不能说孩子是小偷,要注意教育幼儿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积极配合教师纠正幼儿这一不良习惯。
2.突出沟通的教育性
教师既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孩子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师,发现问题首先应该冷静思考,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应对的策略,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转变教育观念和先进的育儿方法。曾遇到过一个家长向我诉苦说:他们家的孩子太任性,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闹着吃糖,然后才睡觉,怎么打骂他都无济于事……听完她的讲述,我说:“吃糖对孩子的发育有害无益,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尤其是晚上吃糖还有许多的害处。建议家长在孩子睡觉前引导孩子吃点水果,家长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其效果肯定比打、骂的方式好得多。”家长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改变了自己陈旧的教育方法。同时,老师也对这个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和家长增进了友谊。
3.凸显沟通的艺术性
“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之间情感的拉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向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时,要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家长感到教师是对孩子充满信心和关爱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其实,再好的孩子也会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孩子也会有闪光点。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要把孩子说得无可挑剔,那样会使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放松必要的管教;也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忌用否定的言词,切忌告状式,那样会引起家长反感,甚至会无理取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感染家长,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真诚和细致,促使家长自觉自愿地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
总之,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个重要阵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要从家长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时,家长也就乐意与教师接近,愿意与老师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特别是对成长发育中的儿童少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乃至成才的关键。
2010年,“福建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调研课题组在福州、泉州、厦门、南平、宁德和三明等六个设区市的24所中小学,分别发放学生、家长问卷1400份,对福建省少年儿童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对福建省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情况做初步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建议。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观念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也发生着新变化。家长除了重视子女的学业外,也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性发展。在问卷中,我们看到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做事、做人本领的占92.4%,对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持支持的态度占90.5%,而且调查(表1)显示,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心理等问题同样给予较多的关注,分别为15%和29.7%。
表1:家长对孩子最关注方面的比较
即使在农村的多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性格养成教育也逐步受到重视。访谈中,一位家有三个子女的母亲,因夫妻长期离家在外做小吃,她最担心的是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性格的养成,就怕孩子变得孤僻,胆小或学坏,所以夫妻在外挣钱一段时间后,就决定母亲先回家陪伴孩子。
二、教育方式更趋民主
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带来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调查中有81.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属于情感温暖、理解型,在对儿童调查中,也有66.9%的子女认为父母采取的是沟通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好时,有90%的家长都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福建家长正试图运用更民主的方式教育子女,在相互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施以教育,这都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映在调查中,家长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认同程度也较高。
表2:十项品德修养的选择结果(%)
三、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颜氏家训》中“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也指明家庭成员之间如果关系亲密,那么长者所说的话更有分量,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和服从。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在此次调查中,家长普遍表示能为儿童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94.0%的家长能与孩子经常交流;93.9%的家长能做到亲子间平等、互相尊重;91.2%的家长表示能不打骂、不使用消极语言对待孩子;92.2%的家长能使用礼貌语言、不大声争吵;94.0%的家长能使家庭成员关系亲密,有81.2%的儿童认为父母是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也有83.5%的儿童会主动把自己的一些烦恼告诉父母,数据表明福建省少年儿童的家庭氛围较为和谐,亲子关系较为融洽,更有利于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四、问题及建议
1.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发现,对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家长的积极性似乎不高,只有18.3%的家长很“想定期接受家庭教育的专门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将使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目标和方式上出现偏差,如调查中,孩子的个性独立、意志力和勤劳勇敢等品质认同度较低等情况,说明家长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希望政府能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家长学校和相关机构中强化亲职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并对家庭教育给予分类指导。
2.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家长的教育内容存在着学校化倾向,平时在家中与孩子交谈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业,最担心的事也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因此不断给孩子“开小灶”,有近一半的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把家庭变成校外课堂,将注意力放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忽视了孩子创造性、独立性等品格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因此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环境条件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
3.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很大。调查表明,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用命令式的教育、枯燥的说教,甚至打骂的还有相当比例,其结果只能使孩子或屈服于压力,或起而反抗,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希望家长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儿童发展观,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运用自己的智慧指引孩子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学》.叶立群主编.
大家晚上好!欢迎各位光临我们某中(小)学某班,我是某班的班主任,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对各位家长自开学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首先,我对我们班做个简单的介绍:某班共有32人,其实男同学12人,女同学20人,学生成绩都很优秀,在今年的校运会上也获得很好的成绩,学习成绩在整个年级上也是排名靠前,省略。
借此家长会的机会,就孩子学习和家庭教育,依我个人理解,给诸位家长几条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思维方式等许多重要的东西,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帮助他们培养和建立起立这些,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家长的观念,就是子女的起跑线。建议各位家长在工作之余,多看些家教方面的书籍;
2.建议家长回家以后,让你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结果是缺点明显多于优点,就说明你的批评和指责过多,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学会表扬和鼓励;
3.持久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比考试的分数要重要得多。只要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在激发兴趣与培养习惯上多思考,多想办法,就一定能帮助孩子找回学习动力的源泉;
4.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环境塑造。家长做给孩子看,或陪着孩子做,比“喊破嗓子”说教效果好;天长日久坚持做,比想起来做一阵子、想不起来扔一边效果好;
[关键词]家长 中职学生 网络成瘾 应对方法
目前,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比较普遍。要从根本上预防中职学生网络成瘾,需要家长和老师科学分析导致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原因,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又需要在社会上建立正确使用网络的大环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家长在预防中职学生网络成瘾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现实,家长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对待电脑和网络
电脑和网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项巨大成就。至于是用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是用来放松身心,或者是用来沉迷于其中,不在于电脑和网络,而在于使用者本身。家长既不能对电脑和网络盲目崇拜,也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在和孩子谈论电脑和网络话题时,处于平等地位。
二、正确对待自己的家长角色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便万事大吉,自己忙于工作挣钱,缺少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和亲密度。殊不知,当孩子依附于家庭,却无法从家庭得到温暖时,便会转而利用网络的交际功能,从中寻找温暖和关心。有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家庭残缺,会打破孩子情感发展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心理缺陷,在行为上偏离社会所要求的正常轨道。一些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单纯的付出和投入,缺少与孩子心灵的沟通,忽略对孩子精神和情感上的关爱。在那些祖父母和父母共同教养一个孩子的家庭里,祖孙三代人由于年龄的差距,往往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正是这种缺乏配合的家庭教育,易于加剧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要建立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的长处,对于其不足之处要善于含蓄委婉地暗示;要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要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将自己摆在一个“参谋”的位置上,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说话,对于孩子的合理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在作出有关孩子的决定时,多引导孩子发表看法,家长则以建议的形式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家长要对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与同龄人交往、展现自我的环境,营造一个全新的、相对独立的转变环境,如夏令营、素质培养班之类,让他们体验网络之外的同龄人交往的乐趣。
三、正确对待孩子
中职学生,从年龄上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成熟的青春期。他们易出现片面思维,一旦迷恋某种事物,就难以自拔。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普遍有一种英雄情结,表现为“追星”和偶像崇拜,总喜欢把自己置身于某种想象的环境中,扮演或模仿自己内心的偶像。虚拟的网络游戏正好满足了孩子扮演英雄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学生,很留意自己外表的变化,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里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进而渴望表现自己、乐于被人赞赏甚至崇拜。中职学生普遍表现为交往和学习方面的障碍,他们渴望尊重和肯定,但又不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全面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在学习中使用体力的机会,便会寻找其他途径来逃避压力和发泄精力,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他们最容易找到的途径。
在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时,家长应该设立一个教育底线。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上网时间段,但前提是必须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一起聊聊网络上的话题,将他们的兴趣引到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网络信息上来。
万一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不应该采取放任或禁止的极端方法,也没有必要抱着极其沉重的心情来看待孩子,而应该以包容、客观、冷静的态度来看待。要相信孩子,把网络成瘾看作是孩子一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的一个,是由很多不良因素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对解决问题一点好处也没有。家长不要急于逼着孩子立即戒网,而应该给他们一个自我觉悟和转变的时间。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要先问孩子为什么会上网成瘾,而要和孩子聊聊其他方面的话题,从而慢慢走进孩子的心里,从各方面切入他的盲点,这样就会比较自然。家长应该根据与孩子沟通的程度,及时进行反思。如果感到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教育专家。
总之,只要家长全面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和全社会的工作,就一定会在预防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工作中取得成效,使全体中职学生成长为自律的、健康的、幸福的新时代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陶宏开.孩子都有向上的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一、细心检查,确保幼儿安全入睡
午睡前的检查工作是保证幼儿午睡的基本前提。首先是做好身体检查。午睡上床前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身体检查,通过看、摸等看看孩子身体是否有不适、是否有发热的症状。午睡有一定的时间量,假如孩子在午睡前就有发热的症状而没有被发现的话,那么在午睡的整个过程中就有可以导致发热加重,甚至引发并发症。所以这个环节是午睡前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
其次是做好安全检查。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特殊性,自己没有安全意识。有的幼儿会携带一些细小的物件上床,如户外活动中捡到的小石头、小木棒;活动区中的小豆豆、小珠珠;小女孩扎辫子的小发夹等等,如果孩子带着这些危险物品上床,就有可能在床上偷偷玩,一不小心会误吞到喉咙或塞到鼻子,直接危及幼儿,为此,我在孩子上床前细心地做好各项检查工作,杜绝孩子带各种小物品进入睡室,避免孩子在午睡时因为玩耍而导致危险,确保他们的安全。
二、安定情绪,让幼儿尽快进入午睡
孩子们在一个大环境中午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安静下来,怎样才能让孩子能更快更好地进入睡眠呢?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不同的安定措施。小班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又是第一次与家长分离,他们在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午睡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家长在身边,都会哭个不停,我就预先选择了几首抒情柔和的催眠曲播放给孩子们一边睡觉一边听,音乐是舒缓和放松情绪的最佳妙方,孩子们伴着优美宁静的音乐声进入梦乡,肯定是甜甜的、美美的。
孩子上了大班以后,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决定,活动量的增加,难以入睡的孩子人数也会有所增加。为了他们也能更快的入睡,根据实际情况,我在他们上床以后,请他们两个简短的小故事。我要求孩子们听故事前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安静下来,假如做得好的,就能听两个,反之,就只能听一个故事。由于学龄前的孩子都很喜欢听有趣的故事,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孩子们很快的安静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甜美的声音娓娓地述说着故事的环境中进入梦乡。听故事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难以入眠的不良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还增加了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的小朋友还在不断的听故事过程中,学会了自己讲故事呢。
三、 培养习惯,提高幼儿睡眠质量
在孩子进入园前,我和班级的老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了详细的家访,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进入午睡习惯、时间、入睡的时间长短等情况,并根据家长的反馈做好了记录。同时也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如班上的一名小男孩,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睡眠中因为需要起来尿尿而影响大脑的发育,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他在家里睡觉都要用纸尿裤,没有培养他自己起来上厕所的习惯。而且家长也希望孩子上幼儿园后也能继续保持用纸尿裤,直到他自己在睡眠中醒来去上厕所。为此,我和孩子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这种做法对孩子成长的不利性,建议家长在家里开始帮孩子改掉这个习惯做法。
正是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做了详细的调查了解,为合理地安排孩子们的床位奠定了一个基础和参考来源。午睡时会经常尿床的孩子我安排在临近出口的位置,入睡时间较晚、不能自主入睡的孩子与能自主入睡的孩子间隔分开。从而既保证了午睡质量好的孩子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午睡坏习惯的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 个别教育,纠正不良睡眠习惯
孩子们在睡眠的过程中,往往会把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暴露出来了,老师在午睡中不断巡视,细心观察,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及时发现和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又可以纠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
有一天午睡的时候,孩子们都睡得甜甜的,很安静。这时,听到在一个角落发出“咻咻咻’的响声,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诗韵小朋友在睡梦中吮吸大拇指呢。我想把她的手在口里拿出来,可是我一碰她的手,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吮吸的更加厉害了。我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五岁的孩子还在吸着手指睡觉呢?我先和家长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沟通,了解到由于家长工作忙碌,缺少跟孩子间的亲子交流,致使她缺乏了安全感,导致心理产生焦虑感,才会出现了这个不良的习惯。家长在家里也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可是收到的效果甚微。为了帮助孩子把这个坏习惯改掉,于是,我上网查阅和收集了一些资料,当孩子出现这样情况时,吓唬或打骂都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强制的手段和方法,让孩子更加焦虑,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更多的恐惧和不安。为了消除诗韵的这种心理,我给诗韵更多的关爱。每天睡觉前,我在巡视的过程中总会停留在她的床边坐一会,抚摸着她的头,拉着她的手,轻声地跟她聊一聊,从情感上让她感觉到我喜欢她、关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