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洪涝灾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 《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气象灾害进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江西省乐安县因为持续的低温和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接收的阳光很少,最终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乐安县气象局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决定提前计划、精心设计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乐安县气象局加强了对于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相关仪器的检测和维护,严密的监督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阴雨低温时期,更要加强对于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的向政府以及农业部的相关部门传达气象信息,并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天气信息。
1 常见气象灾害的简单分析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种植地的气象条件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会因为不利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调查江西省乐安县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低温冷害、冻害、风暴、台风以及由于气象条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虫害等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在这些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洪涝灾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对这些气象灾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洪涝灾害的简单分析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体对农作物造成的冲击甚至是淹没等的现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积涝而造成的洪涝灾害通常是无法阻止的,下面从水稻的角度来对洪涝灾害进行简单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节期受淹的话,节间的延长程度就会随着淹水的天数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会发现,淹水的节长比没有淹水的节长要短,从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随着淹水的时间的增加而变短。如果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体内的养分消耗尽了,那么水退之后,也会造成茎秆细弱等的现象,植株会出现弯曲、折断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现象。
1.2 冷害的简单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内,因为温度下降到了农作物生长时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就会给农作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自身的某些组成组织受到危害,从而造成减产的现象。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随着农作物的品种、发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当冷害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时,通常情况下会使农作物体内细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减慢,逐渐的停止流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对于农作物的养分的吸收和输送受到障碍。如果农作物受低温影响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之后,细胞内的细胞质就会继续正常的流动,农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果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低温影响时,就会使细胞质停止流动,从而农作物停止生长。
1.3 干旱灾害的简单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胁之一。干旱发生不仅仅范围很广,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种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长期的缺乏水资源,而造成空气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这样使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就会出现匮乏的现象,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造成产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农作物体内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农作物出现萎蔫的现象。干旱在农作物生长到下列3个时期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农作物水分的临界期、灌浆成熟期以及播种期。
2 对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好坏直接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下面对上述常见的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2.1 对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洪涝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对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造成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可以通过建筑河堤和大坝来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把洪水进行分流,就可以减轻甚至是限制洪涝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
2.2 对冷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冷害现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学的施肥、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土壤的性能产生影响,氮、磷、钾肥料的综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了解磷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温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温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会变的很低并且移动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来改变农作物的吸收率。
2.3 对干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气象的角度来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环流的不正常现象产生的,高气压的长期控制使降水量减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对农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气候等。
3 结语
我国是涉及了世界上两条巨型自然灾害地带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对于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未来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鹏.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地理学报,2012.
二、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中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工业和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不断突出,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而且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牧区草原沙化严重,全国牧区33.8亿亩可利用草原中有90%的牧区草地退化问题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大量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水源涵养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水生态失衡呈加重趋势。
四、水污染严重。中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年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239亿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680亿立方米。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江河湖海遭受严重污染。2003年,据对13.46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评价,5类或劣5类河长占26.5%,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 ,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998年以后,我国确定的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但从总体上看,水资源领域仍面临长期、严峻的挑战。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局部地区的洪水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7次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山洪灾害也很突出。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约为300~400亿立方米。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2003年我国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80亿吨,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中。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排水追肥防洪涝
“玉米是一种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时,它就会发育不良;被水淹没3天,植株一般都会死。”农技专家称,为应对局部地区因强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种植户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排除积水首先,清理田间背沟和边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和涝渍危害。同时,在天气转晴、地面泛白时,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及时追肥其次,在强降水或洪涝灾害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带走,此时应及时追肥,促使植株恢复生长。可选用尿素0.5%和磷酸二氢钾0.2%,在完全溶解混匀之后,利用雨后放晴天,进行叶面喷洒追肥,需连续喷洒2次,中间每次间隔7天;同时,及时扶正倒伏玉米,用喷水清洗叶片,恢复叶子的正常光合作用;对受淹时间较长、灾情较重的地块,还需喷施高效叶面肥和促根剂,促进玉米恢复生长。
人工授粉对处在授粉扬花期的玉米,要重施穗肥,每亩可追施尿素24斤或适量的人畜粪水。暴雨还可能影响玉米开花授粉,造成玉米秃尖、缺行少粒,种植户可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办法是在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轻摇雄花进行授粉。
适时改种最后,科学评估受灾情况。若洪涝只造成玉米减产,种植户不要轻易改种,但要是水淹造成大面积绝收,则需要及时改种短季蔬菜,如低海拔地区可补种一季糯玉米,争取在国庆节后前后错峰上市,以减少损失。
培土去穗防倒伏
强降水除了容易给玉米带来洪涝灾害,暴雨还时常伴随着大风,造成玉米倒伏,影响生长和产量,因此,防倒伏是玉米种植又一项重要应急技术。专家介绍,防治玉米倒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去雄、培土防倒、化控防倒等措施。
人工去雄目前虎林市平坝、低山地区玉米的扬花授粉期已经基本结束,而玉米的雄穗占植株高度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种植户可以人工剪掉雄穗,降低植株高度,有效减轻大风造成玉米倒伏的危害;同时还能增加田间植株的透光性,利于增强玉米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颗粒重量。
培土防倒在雨季到来前,可对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中耕深度一般在5~8厘米,培土高度一般为8~10厘米,此举可促使植株生根发育,增强抗风能力。
化控防倒在风灾较为严重的地区,还可以采取化控防倒,既喷洒一些化学调控剂,如玉米健壮素、金得乐、玉黄金等,抑制茎秆节间伸长,促进茎秆增粗,控制植株的高度,增强抗倒伏能力。
种植防倒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种一些抗倒品种。一般而言,植株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倒伏几率较大。同时,倒伏还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性有关,一般在抽雄前后,玉米茎秆相对柔弱,遇到大风容易倒伏,因此,种植户可采取提早播种,避开雨季大风期。种植时,可适当加大玉米种植行距,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有利于促进植株基部茎节的发育,减轻植株对风的阻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玉米倒伏。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天气,南方两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出现暴雨、洪涝,呈现出“南旱北涝”的局面,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减产等破坏性影响,减弱了农药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些地区短期内造成了农药市场的萧条。但从长远来看,也催生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首先,极端气候有可能导致部分作物病虫害重发,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增加。前期的高温干旱,容易造成农作物蚜虫、蓟马、蚧壳虫、红蜘蛛、小菜蛾、螟蛾类和夜蛾类等害虫暴发为害,导致药剂防治次数增加。干旱也会造成稻飞虱、纹枯病、卷叶螟等呈加重发生趋势,玉米的虫害也会加重,对杀虫剂、杀螨剂的需求会有明显上升。高温有利于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增加农药市场需求,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当前洪涝区发病明显重于常年,三代玉米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玉米主产区正处于盛发期,需要防治的面积近2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九省区已发生近1000万亩,比去年同期重发。由于东北等地洪涝的到来,再加上高温潮湿,极易引发水稻病虫害。洪涝灾害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可能会加重发生,将会增加对杀虫剂、杀菌剂的需求。
其次,政府出台的涝旱补贴政策将支持农药市场的走强。近日,中央财政部门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重大病虫防控和重旱区农作物改种补种。农业部要求,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统防统治。农业部还要求,强化病虫防控,加强病虫监测,及时病虫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对重发区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措施和发放洪涝灾害救助资金的陆续到位,生产自救将全面展开,这将有助于农民增加大旱后对农药等农资的投入,有利于农药消费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灾后对杀虫剂的需求可能有一个高峰,尤其是菊酯类、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烯啶虫胺、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主流杀虫剂市场需求有望呈现较大增长,一些杀菌剂需求也有可能增加。
最后,南旱北涝的极端气候将加快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品种的农药用量将会增加,包括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吡蚜酮、毒死蜱、噻嗪酮、异丙威等,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环唑等,用于防治二化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烯啶虫胺、吡虫啉等,用来防治蚜虫的马拉硫磷、烯啶虫胺、吡蚜酮、吡虫啉、噻虫嗪等,用来防治蝗虫的氯氰菊酯、辛硫磷、印楝素、杀螟松等,用来防治卷叶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茚虫威等,用来防治红蜘蛛的阿维菌素、浏阳霉素等农药。
在大旱、大涝这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杀虫剂市场将继续活跃,杀菌剂将稳步上涨,杀螨剂也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生物农药逐渐升温的态势将会延续。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眼镜桥,桥面铺装、防撞护栏和连岸桥台又一次被大洪水冲跨,但桥基、桥墩和桥梁等主要结构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复。
20年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参加长崎大水灾2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一堆介绍日本长崎风光的小册子中随手一翻,就看见第一页上印着修复后的镜桥倩影。
桥,可以一次次修复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长崎这场城市型水灾中丧生的299名市民,却再也不能复活。
上帝的灭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从海面飘来大团乌云,像块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长崎市的天空。随即,几道闪光,几声霹雳,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不一会儿,闪电发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倾盆如注,有如天河决堤奔泻。狂风如猛虎咆哮,雷声如大炮轰鸣,房屋街道都似颤抖起来,一些旧门窗破屋顶吱吱摇晃一阵后被轰然掀倒。
长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据暴雨观测记录,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雨量最大达到了187毫米,总降雨量达到了500毫米,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长崎市与周边地区的雨量过程图表明,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闪电和建筑中昏暗电灯的照耀下,眼见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汇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壮如瀑布,冲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汹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着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杂物浩浩荡荡地一路摧枯拉朽,冲倒电线杆、树木,冲走洗衣石、车辆,冲垮房屋、桥梁,冲到河道后沿河低洼处蓄积反涌,街道渐渐变成河道,杂物车辆飘如小舟,在水中旋转碰撞。
正在户外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有些被洪水冲击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触电身亡;有些因为车辆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连车一块儿,被冲进海湾活活淹死。这场暴雨夺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雨造成23346户人家进水,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小汽车损失超过了2万辆,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财产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到处道路破裂、桥梁垮塌、房屋断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挂满斜倒在地的电线杆、树木,瓢盆、收音机、床垫、门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处狼藉,满目疮痍。有人到处寻找亲友遗体,哀哭之声时时可闻;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残局,在废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在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忙着抢修水、电、气设备设施,忙着调集配发粮食衣物饮用水,忙着救治伤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爆发。
长崎的这场水灾,建立起“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灾,即城市地区不能及时排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积水洪涝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现象。近些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许多地区许多城市频频发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0年,韩国首尔,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无数汽车像搭积木似的交错堆叠,水灾导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级水库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紧急泄洪,致使低洼处积水深达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在美国,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水灾救灾款高达30亿美元,但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仍是稳中无降,未投保的财产损失逐年增长。在非洲,暴雨洪涝后的城市贫民窟,往往尸横遍地,更如人间地狱。
由于老天爷发难,以现代化城市为受灾主体的“都市型水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电视等媒体现场报道、微博随手拍等图片、视频冲击下,城市水灾看上去格外惨烈。一系列城市内涝洪灾,像是在证明水灾的确是上帝的灭世利器。而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的教导充耳不闻,也许《圣经》中上帝以水灾灭世、也以水灾创世将不是传说。
总关风雨总关情
日本长崎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港湾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鱼,从海岸线依次向山坳山岗触须蔓延,市中心就处于圆形剧场底圈。长崎面海环山,同一地区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台风性气候三种形态,降水量年均约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势比降低,自古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灾,客观上是由于降水过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崎市在这次水灾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长崎市原子弹爆炸时人口只有24万,死亡人数达73884人。近半个世纪后,长崎已成为拥有42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新增市区或为山坳或在山冈,本身洪涝风险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设、防洪排水标准与实际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内天然绿地面积有限,很多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使得地表径流剧增,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两岸高楼林立,被挤压成市内的排水沟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减退。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同时向地下发展地库、车库、设备等占用空间,一旦洪涝发生,各种地下设施即遭灭顶之灾。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系统防洪意识和能力不高,1982年长崎水灾中很多死伤源于倒地电杆漏电和全自动车门断电后无法打开。
总体来说,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财产的高度聚集与城市排水防洪意识和能力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涝水灾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涝水灾人员财产损伤惨重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面对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某个局部出现问题,也会给城市的运转及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阻碍,甚至波及临近城市。可以说,城市型水灾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和衍生灾害还要远远大于被淹区的直接损失。
暗处已无秘密
其实,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发出来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依据1947年“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联名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1975年,继这起日本水害诉讼第一案后,水害诉讼案件猛增到18起,成为推动“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事件之后,日本各级政府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对都市防洪治水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都显著增加。1975年第5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从第3个5年计划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事业费占国家公共事业费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其次,针对城市型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系列综合变革措施。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资本(国家经济基础资源设施)整备审议会下设的河川审议会,在对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导下,建议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综合治水对策,即对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实施以综合治水对策为骨架的流域整治计划。1979年日本鹤见川被建设省指定为“综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鹤见川综合治水对策协议会”,在着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雨水蓄滞”技术,即在小区周围、楼间空地、学校操场、河道边公园等地方修建雨水调节池,以临时蓄水,分滞洪涝。并大力推广“雨水渗透”技术,即将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设,让雨水回补地下。鹤见川流域成为日本综合治水对策的成功典范,其经验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视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动防洪治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国土水资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58年)、《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设方面与防洪治水相关的法律有《都市公园法》(1956年)、《下水道整备紧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绿地保全法》、《废弃物处理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设计划法》(1966年)、《都市计划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灾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订了《水防法》,加强水灾害应急管理,强调向社会公布洪泛预想区和包含有避难场所等信息的“洪水灾害地图”。2003年,日本又颁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对策法》和相应的实施规则,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对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规划、防水措施、规制方式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特别要求新建设施雨水渗透阻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取得许可,并必须根据地面硬化增加的径流量按防洪标准配建相应雨水蓄滞渗透设施。
还有,日本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设和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管理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资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统。在东京城区地下60米深处,逐渐形成了净空高达20~30米的地下巨大运河系统,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等电气和探测技术,对整个地宫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覆盖和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其通风、排水设施还能够作为核爆紧急避难场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构建良心的法律底线
由于大都市气温高、粉尘大、热气上升,容易形成周边气流汇聚的热岛效应,而上升热气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气团,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然而,除少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针对都市型水灾害,并没有未雨绸缪,甚至遭受惨痛教训也未能亡羊补牢,大灾大治。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设经验、综合洪涝防治经验已轻轻松松可以获得。
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建设工程会带来阻碍行洪排水的负外部性,这些因素绝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没有政府主导实际很难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进行,需要许多个公共部门协调进行。城市洪涝水灾防范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的蓄积开发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综合的权衡和周密的论证。城市水灾风险防范中市民的参与和动员,需要建立政府与市民间的信息畅通和良好互动。大都市城市排洪与周边地区城市间的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沟通和支持。这些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详细的方案、具体的标准和切实的执行,都不是单凭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组织和个体的良心就能顺利推动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机制。
法律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频频发生的城市型水灾面前,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完善与城市水灾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规划、公共工程投资、建筑配套设施、地面施工标准、绿化渗水措施、洪涝风险信息公布、洪涝保险计划等方方面面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责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顾、风险可控、长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视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带来的更大危害。
我们只有构建起城市建设良心的法律底线,才能构筑好城市洪涝灾害的抵御防线。
公民的责任
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非常复杂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现实经验表明,完全控制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理念应从控制转向预防管理,走上洪涝风险预防与合理承担结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需要应将雨水排放与雨水蓄积利用结合起来,应将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结合起来。可以说,公众的参与和民众的整合已成为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一个共识。
关键词:水旱灾害 格局分布 时空布局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12-01
近些年来,全球的自然灾害平法频频发生,特别以水旱灾害为主,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故许多国家与地位都纷纷开展看有关水旱灾害影响评估研究。如国外最早展开水旱灾害研究的相关报道就是美国在1933年对其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所作出的风险评估报道,直至1980年代,日本、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开始了有关洪水、台风与海啸等灾害的风险评估,而我国关于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主要是从1990年代开始了,由史培军、刘立新与赵世鹏等人所展开的关于水灾风险的评估报道。到了21世纪,伴随水旱灾害危险性的逐渐升高,关于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已经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如张顺谦与陈家全等研究者就在应用信息扩散理论与模糊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与东南沿海三省地位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分析。然而,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多关注于水灾或是旱灾的单个风险评估,而对于水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分析较少,而且对于我国水旱灾害时空格局研究,也大多数选取的信息源为气象站点的相关信息,或是历史事件的记录,亦或是以省为统计单位所进行的灾情数据等,而以县域为研究单位的灾害信息还比较少,且大多数是关于水灾或旱灾的单个时空格局研究,关于水旱灾害的整个时空格局研究较少[1]。故下面笔者就从水旱灾害的危险系数总体格局与时空分布特征两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
1 中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总体格局分析
近60年来,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整体布局主要呈现出东西两方向的分异,其东部地区要远远地高于西部地区,而这也正是气候、地貌与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同时,水旱灾害危险性的高值地区也表现出了较显著的南北分异,且高值县区达到了956个,几乎占了我国总县数的40.5%。下面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在东部地区存在着3个水灾的高危险区,主要是东北平原区与江淮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而导致这些地区频繁发生水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地貌格局的影响,这些地区多位于我国东部的汇水区,且地势以平原与丘陵为主,整体地势较低,极易形成洪涝灾害;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夏季风与台风暴雨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我国夏季风从5月初移到华南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向北推进,逐渐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从而直接导致这些地区雨量迅速增加,最终形成洪涝灾害;此外,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在这三个地区的逐渐发展与壮大也是造成该区域山洪与洪涝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北部地区存在着3个旱灾高危险区,主要为内蒙古中东部与陕北地区以及云贵地区。而造成这些地区频繁出现旱灾的原因主要为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出现异常以及北方的干旱化,加之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步退化也是造成这些地区出现旱灾的重要原因。
第三,水旱灾害的双高危险区的高值县大约有154个,大约占了我国总县数的6.5%,且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西部地区与北纬35°~北纬25°之间,加之受承灾体本身的脆弱性与抗灾能力的地区差异性影响,使得水旱灾害组合与危险程度高低出现主要以县域间镶嵌结构分布[2]。因此,通过上述对我国水旱灾害区域分布特点的分析,可知东北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陕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地区、云贵高原、内蒙古中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北部等地区是我国防治水旱灾害最为关键的区域。
2 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格局的时空特征
第一,季节变化特征。总体来说,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格局季节变化比较显著,且整体呈现出夏季水旱灾害的危险系数较高,且高值范围较广;其次则为春季、秋季与冬季,其中春季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北旱南涝”,秋季的旱灾危险系数较低,且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的水灾危险系数较高的特点,而冬季则整个水旱灾害的危险系数都比较低。
第二,月变化特征。一般来说,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格局月变化同降水带的逐渐推移与承灾体的月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每年10月~次年3月为我国水旱灾害的低危险性阶段,而其它6个月我国水旱灾害的高危险性呈现出较大面积分布,而且其高值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逐渐推移[3]。其中,4月份,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呈现出南北分异特征是,并逐渐形成了“北旱南涝”的格局分布;而5月份,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性的“北旱南涝”特征更为明显,且水灾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地区,而旱灾的高危险区则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陕北地区;6月份,我国的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格局分布同5月份相似,但其高危险区范围正逐渐增大,形成了明显以秦淮线界线的”北旱南涝“格局;7月份,水旱灾害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水灾的高危险区逐渐向西北地区扩大;而进入8月后,水旱灾害的危险系数明显降低,且因受台风暴雨与极锋达到影响其高值区也逐渐向北部与南部沿海地区推移,直至9月,水旱灾害的整体危险系数正在逐渐减小,且水灾高值区逐渐向南部推移,并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 结语
综上所示,我国水旱灾害的危险系数整体呈现出东西分异的特征,且东部地区由于受到气候、地貌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范围要比西部地区大得多,同时,通过分析发现,东北平原地区、内蒙古中东地区与江淮流域、陕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云贵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的高发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防治水旱灾害的几个重点区域,今后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加以防治。
参考文献
[1] 刘兰芳,刘晓燕.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99-102.
【关键词】遥感;土地;监测
0.前言
众所周知,土地不仅仅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石,社会稳定的保证,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们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伴随土地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应运而生,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调查、耕地保护、土地监察中已应用十余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遥感监测技术简介
1.1什么是遥感监测技术
所谓遥感监测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最后完成成像,从而对地面上的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性监测技术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遥感探测范围大,监测受地面条件限制少,遥感监测手段多样,遥感监测获取的信息量大等。
1.2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业方面,地质方面,地理方面,海洋方面,水文方面、气象方面、测绘方面、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2.空间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1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中的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将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完全的统一起来,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现已全面启动。这一工程要求:全国各地区的国家土地监管部门,应该在遥感监测技术发现的变化图斑的引导下,将传统的土地的大范围变更调查转变为明确的点线形式调查,这样不仅仅为实际工作的人员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使得调查工作有繁琐变成简单;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确性。在调查中,我们可以通过抽取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细致的实地核实工作。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具有:监测技术方法先进,减少人为干预因素、保障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覆盖面广,实际监测的整合度高等优势。
2.2在洪涝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应用
我们知道,洪涝灾难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员,其发生具有突发性、难预警的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安排时,我们要及时、准确、可靠的对洪涝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反馈。洪涝灾害信息的传统采集方法,一般周期长,效率低,所以很难满足防洪抗涝工作的需要,而遥感监测技术则因为具有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信息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而广泛地用在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评估中。
比如,在具体的洪涝灾害发生时,一般情况下灾区的耕地,道路都会受损,发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时国家为了快速的获取地质灾害实情,为灾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会开展临时的遥感影像灾情复合项目,获取相应的卫星影像,再由专门人员对卫星影像进行校正,融合,镶嵌等工作,最终制作出数字卫星正射影像图;还要将灾区的灾后影像与灾区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二调数据库也就是灾情发生前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提取出灾毁耕地和地质灾害信息的图斑,结合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最终得到灾害发生区域地形地貌,受灾面积和统计报表等信息的直观展现,可以说,遥感监测技术在灾区的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3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执法检查,一般情况下,是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外实地核查后,国家根据具体的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土地遥感监测成果,还要参照对应的遥感监测影像,从众多的监测图斑中抽查出重点图斑,从而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
而对于遥感技术所得到的遥感影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而持久的解译数据源,同时由于这些数据结果还具有重现性,所以土地执法检查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具体区域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情况做到事前发现,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最大限度地发现各地的土地违法行为,并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有效处理措施,从而在根源上杜绝土地的违法使用行为,加强人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识。
2.4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二次调查土地标准时点更新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中由于两次调查的时间跨度长,而遥感监测得到的变化图斑多,所以在实际调查中,调查人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量大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利用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对全国土地使用现状的二次调查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土地利用的二次调查中,我们要充分结合二次调查初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与人工判别相结合的方式,在遥感监测仪器上找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的最适图斑信息,之后再以实际土地变化信息图斑为基础制作调查底图,全面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做好土地图斑更新成果与空间遥感监测成果相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最终保证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2.5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城市开发区监测中的应用
在开发区的具体监测时,我们首先要依据国家级开发区的四至范围和总体规划图对开发区的理论建设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配合高分辨率的空间遥感监测卫星影像技术,对开发区实施具体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测。当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与行业用地现状,结构,土地的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及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变化等有关情况是实际监测的重中之重。
对于具体的开发区,我们必须要分析其实际土地使用状况,并及时建立开发区的空间遥感监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方便国家通过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化与土地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研究并确定适合具体开发区的国家土地监测指标,建立完善的国家级开发区预测、预警系统,为国家土地监管部门提供快速而可靠的信息,保证开发区的有序发展和国家土地的合理使用。
3.结语
当今社会,遥感技术由于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等特点,加上多平台、多传感器数据的不断涌现,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要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一方面使国家对于土地的管理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向平等.重庆市酸沉降污染造成的植被受害状况遥感监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8,4:14-20.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张京祥陆枭麟.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及其防治[J].国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