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韧带术后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韧带术后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韧带术后康复训练

第1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59-01

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nuciate ligament)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近年来,随着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选择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院自2010年1月~2010年3月进行15例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术后运用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良好,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32岁。右膝10例,左膝5例;运动性损伤4例,交通意外损伤9例,日常生活中摔伤3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

1.2 手术方法简介均在关节镜下行单束等长重建,其中使用B-PT-B结合挤压钉固定重建9例,使用绳肌结合钢板悬带固定重建6例,对半月板损伤行半月板修整,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切开修补。

1.3 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平均住院11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病人关节伸曲正常,无关节不稳定和异常活动。术后3个月均能完成日常活动,6个月以后可以参加工作。按照Lysholm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术后6个月,

2 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后1~2周)康复目标:①维持膝关节于完全伸直位。②减少并控制膝关节肿胀。③达到并维持股四头肌和绳肌平衡能力。

手术当日用弹力绷带从足背由外向内绑至大腿中上段,并用卡式盘式关节支具将膝关节锁定于完全伸直位,以起到稳定和保护膝关节作用。术后6h后即可开始指导患者行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减轻肢体肿胀。术后当日即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1~2天开始行绳肌等长收缩。病情允许下还可作髌骨被动内推,防止髌骨关节粘连。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消退后,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或步行器辅助行走,并督促提醒患者锻炼应循序渐进,扶双拐行走时防止摔伤。

2.1.1踝关节屈伸运动 患者踝背伸和跖屈动作,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屈伸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

2.1.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s左右后再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3绳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伸膝位,主动收缩大腿后侧肌肉做后跟下压动作,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4髌骨内退活动完全伸直膝关节,用同侧大拇指压在髌骨外侧缘,向内推髌骨,至最大限度后松开,反复进行,每次15 min ,每日2次。

2.2第二阶段(术后3~4周)康复目标:①提高患肢肌力②增加患膝活动范围。

术后3周开始病人休息时支具锁定于完全伸直位,康复训练时可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动作: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20~30°,维持5~10s再放下,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绳肌阻抗训练时俯卧位,主动屈膝并可在踝关节施加阻力。膝关节被动伸曲活动可利用CPM机进行,CPM被动活动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恢复正常肌力和关节灵活度。要求全范围被动活动每日增加屈膝15°,达到120°。在行负重训练时需在完全伸直位的保护下进行,以防重建韧带过度牵拉断裂。撑双拐嘱病人依据耐受情况由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终末伸膝锻炼:在患膝下垫一枕,保持屈膝30°,足跟抬高床面到患膝伸直,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待股四头肌肌力达3~4级后,行主动伸膝活动时在患肢脚踝挂重物练习,从1kg开始直到能放在踝部5kg重物。

2.3 第三阶段(术后5~8周) 康复目标:①逐渐恢复关节活动范围②增加膝关节屈曲度。

术后第5周开始休息时支具必须锁定于屈膝10°,行负重训练时,支具也需屈膝10°位保持下行完全负重。此外利用CPM机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活动范围限制在10~90°,术后6周主要行下蹲训练。方法:两足分开与两肩同宽,膝关节完全伸直,两手抓床栏,上身挺直,缓慢屈膝关节,下蹲到45°,在该位坚持5~10s后站起,反复进行,每次30 min,每日5次。同时还可进行固踏自行车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此阶段重建物韧带处于最脆弱时期,一定要叮嘱患者行屈膝活动不能超过90°。

2.4 第四阶段(8周以后) 康复目标:①增加关节周围肌肉肌力②恢复本体感受器。

术后8周可弃拐行走,继续行0~45°的半蹲训练,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0~150°)。还可练习固踏自行车、平衡板恢复本体感受器。12周后去支具行走,但行走时避免膝关节过伸。13周开始进行耐力训练,如向前匀速慢跑。7个月开始练习侧向跑,后退跑,向前变速跑。整个训练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恢复竟技性体育运动。

第2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镜手术;康复护理

随着关节镜手术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关节镜设备、器械和方法的改进,关节镜手术已成为膝关节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安全性好,诊断准确率高,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痛苦少等优点。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做好膝关节术后康复护理,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至关重要的。现将我院186例膝关节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6例,其中男101例,女性85例,年龄在10岁-68岁,平均年龄在54岁。其中半月板切除及部分切除38例,半月板修补手术42例,交叉韧带重点术25例,游离体摘除16例,滑膜切除25例,外侧支持松解18例,关节腔清理22例。

1.2治疗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膝关节镜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包括半月板修整或部分、大部分切除,骨性关节炎清理术、关节粘连松解术、增生滑膜切除术、膝交叉韧带重建术等。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2ml,以关节腔,减轻疼痛。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交流沟通,多数病人因手术后怕疼痛和担心重建韧带松动或断裂,不愿接受早期功能锻炼。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明如不早期活动,约4d左右即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损伤关节固定2周即可有可能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关节功能丧失[1]等,让其了解手术过程,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虑,让其知道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可能出现的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有利于患

肢肿胀消退,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可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从情感上得到支持,这样可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实施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

2.2

取平卧位,抬高患肢15°-30°,外展10°-20°中立位,关节适当屈曲,此可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利于血液回流,以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及患肢肿胀。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后垫软枕,保持患肢屈曲5°-15°,这种可以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移植后的韧带张力最小,有利于起止口的愈合。

2.3局部冷敷

术后即可开始以减轻肿胀及疼痛,用0-4℃三升袋冷敷于患肢30min更换一次,如此重复冷敷24h,可有效减轻疼痛,降低水肿程度及关节腔内出血。

2.4观察患肢肿胀及疼痛

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8-24h内患肢有轻微的疼痛,一般可忍耐,不需要镇痛剂,如果有剧烈的疼痛,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首先考虑是否有并发症所致,否则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剂。

2.5观察患肢远端运动、感觉及血运情况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会影响血液循环,加之运动量减少,血液循环速度较慢等因素,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和严重的肿胀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术后膝关节加压包扎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运动、感觉及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应注意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要适宜,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合理指导病人术后康复训练

膝关节镜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是保护新移植韧带、维持改善膝关节稳定功能,加强膝关节与膝周组织的运动协调性,增强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以至最终恢复正常运动水平的关键措施[2].可防止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水肿和积液消退。功能锻炼要因人而异,以不劳累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护士要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和强度。

3.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股四头肌收缩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的一种早期康复手段[3]。术后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锻炼方法:①踝泵运动:踝关节背伸,膝关节伸直,收缩股四头肌,持续3-5s后放松为1次,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4-5组,根据病人体质情况,适当加减次数。②做直抬腿运动,患者取平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慢慢抬高患肢30°-40°,在空中停顿3-5s为1次,连续做10-15次为1组,每日练习3-4组。股四头肌对膝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关系到关节镜手术后的远期疗效。

3.2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当日即行腿部的肌肉按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摩方法:用两手掌心由患肢远端做向心性按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3.3终末伸膝锻炼

在膝下垫一枕头,保持屈曲约30°,绷紧股四头肌并伸直膝关节,使足跟抬离床面,坚持5s,然后缓慢地将足跟放回床面。如此反复进行,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

3.4被动肢体关节训练机(cpm)被动训练

膝关节的被动锻炼主要通过cpm机进行,以缓解损伤或手术引起的疼痛,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活动,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角度,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最终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Cpm机的使用方法:术后6h可将患肢置于cpm机上,开始时角度宜小,机器运行速度要缓慢,角度控制在20°-30°,以后根据情况逐渐递增,1-2h/d,要求患者无明显疼痛,并防止造成过度活动。一般应用两周,以后以主动活动训练为主。

术后第二周,康复重点为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抗阻锻炼,3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到4-6次/d,15-20min/次,踝部阻力视患者情况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在患肢张力和活动范围得到基本恢复,股四头肌有力能抬腿且膝关节无肿胀时,可以扶拐下地行走,要求股四头肌要恢复到4级以上,因为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以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差,如果过早负重就有可能造成膝关节内壁的损伤。

术后3-4周,鼓励进行比较强烈的锻炼使患肢张力和活动范围完全恢复正常。逐渐进行膝关节正常范围内活动度训练,同时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及股四头肌抗阻等长收缩锻炼[4],使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可以弃拐下地行走,为患者肌张力和活动度恢复到适当的范围时,方能进行体育锻炼。

术后2个月,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功能。逐步增加股四头肌抗阻力锻炼的踝部阻力,开始进行正常体育锻炼。如骑自行车、游泳和跑步等。但要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要达到完全康复约4-6个月的时间。

结果:186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其关节稳定程度及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小结: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腔病变的临床诊治。在膝关节镜手术的术后康复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系统的功能锻炼方法,从而有效地防止膝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尽恢复膝关节功能。良好的护患沟通,精心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宣教,细心的术后观察、有效的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正确的出院指导是膝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 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2

[2] 敖英芳 膝关节镜手术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242

第3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关节镜下  前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日益增多,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由于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步受到重视。而术后正确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ACL断裂50例,治疗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男35例,女15例。运动损伤30例,车祸致伤20例,其中15例运动损伤均合并有半月板损伤,8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6例。均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采用自体肌腱移植。

        2 骨科术前常规护理 

        2.1做好心理护理:本组大  为青壮年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术前患者有焦虑,恐惧心理和盲目乐观心里。

        2.1.1焦虑,恐惧:患者由于对手术,麻醉过程缺乏认识,担心术中出血过多,发生麻醉意外或手术失败留下后遗症,担心手术不成功,解决不了自己的病痛,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担心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恐惧和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术中配合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介绍同类患者手术成功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心里,使患者知道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如向患者说明术后伤口疼痛,可使用止痛剂,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或导致成瘾,通过解释使患者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心里准备,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1]。  

        2.1.2盲目乐观,认为手术后患肢功能可即刻完全恢复正常,对术后需较长时间的支具制动及功能锻炼缺乏心理准备。产生烦躁和不配合心理,针对患者不同心理,耐心解释,使患者增强信心,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患者配合治疗是保证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向患者说明前交叉韧带修复术早期效果并不明显,只有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韧带重建以后其优越性才能逐渐显露,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方可逐渐恢复正常。使患者明确韧带重建术后,只有坚持正确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5-7天出院,康复训练大多需要在院外自行实施。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标。 

        2.2床上大小便训练 交叉韧带移植术后患肢需制动,大小便很不方便,术前需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2.3术前康复锻炼教育 术前应指导、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锻炼、髌骨推动练习、患膝活动度锻炼。提高股四头肌力量,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对膝关节疾病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术前已经向病人及家属讲明这种锻炼的重要性,术后大多数病人都能主动积极的配合,因而恢复较快

        3 术后护理

第4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多韧带损伤;康复护理;关节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64-01

成功的膝关节多韧带重建对于重建关节稳定性,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恢复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韧带重建后的最终效果却不仅仅取决于精确成功的手术,术后合理的康复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需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对21例患者关节镜治疗术后采取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57岁,均为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0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6例;合并内、外侧副韧带和后外侧结构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21例患者均在椎管阻滞加强化麻醉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肌腱移植物联合双束、双骨隧道重建 ACL 、PCL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后外侧结构。

1.3 疗效判断

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2],判断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Lysholm评分总分为100分,95-100分为优秀,84-94分为良好,90分以上表示膝关节功能近似正常,疗效满意。

1.4 结果

跟踪随访12个月,21例手术患者均达临床治愈出院,无发现关节内感染病例,经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如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膝关节功能无退变,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效果满意。21例术后随访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达88±5,较术前34±7分明显提高 ( t=31.08

,P< 0. 05) 。

表1 术前与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

2 康复训练

2.1 心理支持

大部分患者由于惧怕疼痛而不愿早期功能锻炼;还有一部分患者因对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害怕早期锻炼会使重建的韧带松动或断裂而不敢活动[3]。文献报道[4],关节制动5~7天,就会出现肌腹缩短;超过3周,关节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就会变为致密结缔组织,从而导致关节僵硬。护士应针对这些情况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让患者了解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达到康复的目的。

2.2 术后训练

术后训练分四期进行:早期(术后0-1周)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锻炼、直腿抬高运动。初期(术后2-4周) 是CPM功能锻炼、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及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中期(5周-3个月) 是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后期(4-6个月)是恢复性体育运动。

2.2.1 早期(术后0-1周)目的:减轻疼痛,肿胀。

2.2.1.1 术后患肢采用棉垫加压弹性绷带包扎膝关节,外加卡盘式膝关节支具伸直位固定,可有效预防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积血、积液。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温度、肤色,以防止由于包扎过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膝下垫软枕抬高患肢30°为宜,避免屈膝过度。这种可使前交叉韧带处于张力最小状态,有利于韧带与骨隧道的愈合,(后交叉韧带损伤者术后患膝关节后方小腿近端垫软枕1-2周)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压包扎前,除功能锻炼外,应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

2.2.1.2 患肢抬高,膝部予冰敷,时间1~2h,以减轻患处肿胀疼痛。手术当日麻醉消退后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持续5-10 s,每日锻炼200次,分4~5组完成。

2.2.1.3 踝泵锻炼:手术当日麻醉消退后指导病人最大限度、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1.4 术后第2天开始鼓励病人行直腿抬高运动(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需在支具保护下保持膝关节屈曲30°),练习股四头肌肌力。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将腿抬高35°左右,不超过45°,在空中停留3~5s再缓缓放下,每2~3h练1次,每次5~10 min。

2.2.2 初期(术后2-4周)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2.2.2.1 CPM:一周后开始进行CPM功能锻炼,每天2次,每次增加10°,以锻炼后不感到剧痛为宜,术后2周内大于90°。CPM锻炼后仍在支具固定下训练。

2.2.2.2 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及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强化肌力练习,并加强患膝活动度的训练,使膝关节主动屈曲达到90°以上,伸直无滞缺。

2.2.3 中期(5周-3个月)目的:负重及平衡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术后6周内拄双拐下地活动,6周后健侧扶单拐2周,8周-3个月内行日常活动。

2.2.4 后期(4-6个月)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关节稳定。3个月之后可以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练习,半年后可进行恢复性体育运动,避免“急转”“急停”动作,一年之后可以进行对抗性的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安全,避免外伤,防止关节再度损伤,抗阻力训练进度取决于患者的恢复状况,不可急进。有内侧副韧带损伤8周后要求达到关节活动度(0-135度),3个月至半年勿剧烈运动。配带支具固定患肢,可适当减少拄拐时间:双拐4周,单拐1周,3个月拆除支具。

2.3 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遵循个体化、尽早、安全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运动强度应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动作的复杂性由易到难,休息时间和次数由多到少,重复次数由少到多,动作组合从简到繁。

3 小结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的关节, 关节内复杂的半月板与交叉韧带结构及关节外肌腱单元和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支撑及活动功能起了极其重要作用。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对康复护理的要求较高,正确、早期、有效、循序渐进地功能锻炼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目前,手术操作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多韧带损伤治疗的最终临床效果不仅要依赖于成功的手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术后合理、系统的康复护理。采用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 修复或重建侧副韧带和后外侧结构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具有操作精细、对关节内环境影响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通过界面螺钉固定,有助于早期锻炼[5]。术后早期肌力训练是维持、改善关节稳定,加强膝周肌力,最终恢复正常膝关节运动的关键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既保证了关节镜重建手术效果,又使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达到满意程度,满足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谷守滨, 郝晨光, 徐璐. 关节镜辅助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损伤的治疗[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8):8.

[2]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69.

[3]李萍,许宁.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72 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8):60-61

第5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ACL重建; 术后; 中西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9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能够防止胫骨过度前移和过度内旋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意外,工伤及运动损伤所致ACL撕裂日益增多;ACL损伤会严重破坏膝关节的稳定性,ACL撕裂是无法自行愈合的[1—2],ACL重建已经成为治疗ACL损伤的标准方法。因此,对术后的护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78例ACL患者采用规范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中医护理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14~59岁,平均33岁;急性损伤56例;慢性损伤22例。左ACL损伤43例,右ACL损伤34例。患者行患膝正侧位X光片检查,均提示有前交叉韧带损伤。

1.2 手术方法 常规膝前的前外、前内入路行关节镜检查,合并损伤者在ACL重建前处理。常规膝前外侧及膝前内侧入路行关节镜检查,切除破碎的半月板和其他残片,明确诊断,再行关节镜下异体骨—腱—骨PCL移植术。

1.3 护理

1.3.1 术前的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让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训练配合的方法,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3.1.2 指导关节活动支具的使用 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现代支具应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能及时解决佩戴支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正确掌握支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3.1.3 拟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程序 根据医生的要求,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程序。由管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护理细节,以及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并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及时给予调整。

1.3.2 术后护理

1.3.2.1 一般护理 (1)特殊:按腰椎麻醉术后护理,给予去枕平卧6 h,膝矫形器(knee orthosis,KO)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软枕应放在小腿的近端后侧,以免牵拉重建的交叉韧带。(2)冷疗:患肢术后用冰袋敷患膝4~6 h,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减轻膝关节的肿胀、出血。(3)肢端血运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温、感觉、踝足趾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防止包扎过紧肿胀等所致血运障碍。如出现皮肤颜色发紫、肢端麻木、肿胀疼痛难忍,应立即给予适当松解。(4)疼痛护理:术后24 h内,一般不需要使用镇痛剂。术后5~8 h内出现剧烈疼痛,关节明显肿胀,局部张力大、皮温高,甚至全身发热,患肢不能直腿抬高,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3.2.2 功能锻炼 严格按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分4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手术当天麻醉平面消失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并进行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术后第1天:(1)髌骨活动,患者膝部放松伸直,将双手食指和拇指指腹环绕固定髌骨的上、下沿,向近端和远端推动髌骨,反复推动15次;将双手食指指腹固定髌骨内、外侧推动15次,3~5次/d[3]。(2)踝泵运动,尽最大角度地勾脚尖(向上勾脚,让脚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让脚尖向下),在最大位置保持5 s以上,20~30下/次,每天至少3次,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做,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3)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主动抬起和下压膝关节的练习,每次持续5~10 s反复进行,以防止术后肌萎缩的发生,200次/d。第2阶段术后2周开始:(1)主动直腿抬高运动,平躺在床上,膝关节伸直,将患侧腿抬高离床20~30 cm,空中停留5~10 s,放下腿休息10 s,10~20遍/次,3次/d;防止术后肌萎缩的发生。(2)间断去KO膝矫形器,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行被动屈膝功能锻炼6周内限制活动范围在90°以内,30 min/次,3次/d。(3)负重练习及闭链关节训练,第2周开始,扶拐患肢足尖点地,负荷身体25%重量行走练习,第4周后弃拐杖完全负重活动,活动时应注意患者关节是否水肿,能否很好地控制膝关节的稳定性。第3阶段术后6周开始,此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到0°~120°之间:(1)足跟滑床面主动伸屈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0°~90°)2 h,锻炼后佩戴支具保护。(2)肌力、关节活动度锻炼,6周后戴KO,设置膝关节活动范围在0°~135°下地行走。第4阶段:(1)术后3个月内严禁跑步、急停以及快速起动活动。(2)术后4~6个月后可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等以增强肌力及耐力,应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3)术后8个月内避免患膝剧烈剪切、旋转运动。(4)术后7~12个月,全面恢复各项运动。

1.3.3 中医护理 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中的一项法,即把中药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熏洗时机:术后伤口拆线第2天起。方法:(1)中药熏洗方组成:黄柏30 g、独活20 g、川乌15 g、川椒15 g、归尾20 g、灵仙30 g、桂枝20 g、大黄30 g、莪术15 g、苏木30 g、宽筋藤50 g、羌活20 g、荆芥20 g、防风20 g、红花15 g。(2)熏蒸:把以上药物煎好的药液放于洗盆并把温度调到80 ℃左右,将盛有中药液的盆放于橡皮单上,将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利用中药的热力熏患肢,注意舒适,随时调节覆盖的胶单,防止烫伤。(3)淋洗:待药液温度降至45~50 ℃左右(根据个体对热的耐受度适当调节),用小毛巾沾满药液轻轻擦洗患处,待药液温度降至37 ℃左右时停止擦洗,用大毛巾包裹患肢。(4)30 min后按康复计划进行患肢和关节的康复功能锻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P

2 结果

通过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按Lyshrolm评分[1]:术前评分平均(63.51±12.8)分(范围45~90分),术后最终评分(98.01±3.45)分(范围86~1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ACL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疾病,在关节镜下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ACL为膝关节功能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将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将中医的护理方法与系统的术后康复锻炼相结合,减少了术后疼痛、肿胀等并发症,更使每个阶段的康复目标提前达到。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膝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3.

[2] Engebretsen L,Benum P,Fastingo,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three Surgicai Techmiques for treatment of a cute ruptur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Am J Sports Med,1990,18(6):585—590.

[3] 许蕊凤.实用骨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1.

第6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交叉韧带;关节镜检查;康复护理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过程较为复杂,且直接关系到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共护理此种手术患者30例,均采用CPM被动活动等综合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35岁,平均24.5岁,其中学生14例,其他16例,均为联合损伤,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断裂7例,半月半损伤12例,髌腱部分断裂5例,“膝关节三联症”者6例,手术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与医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复计划,采用CPM被动活动等综合康复训练,分别于术后4周及术后8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1],对患者进行评估。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术前需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安全性,消除其思想顾虑,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讲清治疗。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林的信心,向病人解释有关麻醉方面的知识以及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以最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2.1.2皮肤护理

骨科手术是无菌手术,所以对手术区皮肤准备要求严格,尤其是对韧带重建来讲,皮肤准备更为重要,韧带重建是关节内的手术,一旦感染不仅能造成手术的失败,而且严重的影响关节功能。术前3天常规清洁备皮,皮肤消毒后用无菌巾包扎,并及时治疗其他部位感染,包括口腔、皮肤等处潜在的感染。术前再次检查有无皮肤化脓性感染,以确保手术顺利与成功。备皮范围上至腹股沟处,下至趾尖。

2.1.3指导术前功能锻炼

术前须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并须向患者讲明在功能锻炼中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以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更好的配合术后的功能锻炼。

2.1.4术前讲解

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和要领,尤其是股四头肌锻炼以及足趾前后运动的方法。

2.1.5按硬膜外麻醉要求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病人要有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术前晚给予镇静药物。术前30分钟给予苯巴比妥钠,以稳定病人的情绪。术前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练习在床上仰卧,并做腰背肌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了解病人麻醉和手术中的情况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全身情况,注意病人意识状态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2.2.2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因惧怕疼痛及担心术后出血,而不愿意进行功能锻炼,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以取得其积极配合全面实施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2.2.3

术后病人卧床休息,采取患肢支具外固定,膝下垫软枕,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并协助病人抬臀或翻身侧卧,按摩腰骶部,减少不适感,也可配合中短波治疗。

2.2.4观察

因膝关节手术后易出现关节腔积血、积液,故术后需要加压包扎,应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伤口疼痛,并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色泽、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及毛细血管充盈度,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2.5伤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以保证伤口渗血渗液能够及时引流出来,不至于影响刀口愈合和引起感染。要保证引流管处于负压状态,而且保证负压管通畅,注意管道不要打折、扭曲、固定牢靠,防止脱出。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如果短时间内引流大量的血液,应该将引流管夹注,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止血凝块堵塞,术后24~48小时如引流量少于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3]。病人抬臀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脱出,一旦脱出,切忌不可向里插,以免造成感染。

2.2.6切口的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外敷料渗血情况,敷料湿透要及时更换。注意观察刀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如果3天后体温持续上升,手术切口疼痛不但不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2.2.7患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注意观察患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必要时早期采用抗凝措施,积极预防和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等。

2.3康复护理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重建的韧带较为脆弱。固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紧及放松。

术后第一天: ①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做(大于500次/日)。 ③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后侧肌肉绷紧及放松(大于500次/日)。

术后第二天:拔除引流①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后进行可有效防止肿胀。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抬腿高至15cm处,保持至力竭。练习时髌腱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术后第三天,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应用CPM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一般从屈膝30度开始,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天增加10-15度,术后一周使被动屈膝达90度,第二周达100~110度(屈膝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钟左右,如平时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可再冰敷2-3次/日。

被动伸膝练习:术后第一天,在患者的跟腱处放一毛巾卷,以获得全范围的膝关节伸展,如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也可瞩患者俯卧位,将患膝置于床沿,小腿悬空于床外,以达到和维持全范围伸膝的目的。

术后2周,指导患者行髌骨松动术,即用手推动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推动至极限位置,以防止关节粘连。

术后3~4周,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调整支具外固定0~90度范围内练习屈伸膝关节活动,并可开始进行抱膝及背靠墙高位浅蹲等练习。

四周后鼓励患者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的练习,应注意循序渐进,并逐渐由被动活动变为主动活动。

3结果

30例患者均为术后4周及8周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4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最低分88分,最高分90分,平均为89.56周时再次进行评估最低分88分,最高分为93分,平均为92.08分。

4讨论

膝关节ACL重建的方法很多,但是以往均以切开手术为主,由于手术创伤很大,康复较慢,而近年来开展的经关节镜ACL重建术则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微,术后出血少,伤口无渗血,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在护理上细致入微的观察,防止关节积血积液,保持支具的有效固定,正确指导病人康复训练,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ACL重建术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即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关节稳定性[2]。正确、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同时功能锻炼可使神经系统与运动器官间一度中断的联系得以恢复,并逐渐加强改善血液循环,为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保护和恢复正常的肌力和关节灵活度[3]。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修复防止关节炎的发生。膝关节镜下修复重建手术后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提高功能、早期预防、早期康复、全面康复。同时,在治疗中注意循序渐进、个体有别的基本治疗原则。在早期康复锻炼过程中强调被动锻炼是最重要的,同时必须遵循早下地,晚负重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亦骢.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269.

第7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本组52例经过康复护理,50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例79岁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第8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外伤;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膝关节是由胫骨、股骨和髌骨组成,膝关节周围有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膝关节及其周围的外伤或膝关节周围骨折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可引起膝关节粘连,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其影响程度有时更甚于原发病。

膝关节内或外黏连被认为是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主要是(1) 在髌上囊及其近端, 纤维瘢痕化的股中间肌将股直肌黏附于股骨干的前方, 同时股四头肌发生挛缩; (2) 股内外侧肌扩张部纤维化、挛缩及其与股骨髁黏连; (3) 髌股关节黏连: (4) 关节周围存在的滑囊黏连消失, 软组织顺应性差。关节外黏连包括绳肌、股四头肌的挛缩, 潜在滑囊的黏连, 其中以股中间肌、股直肌及其扩张部的挛缩和纤维黏连造成的伸膝装置病变最为重要。关节内黏连则包括损伤、关节制动等引起的关节内出血、浆液纤维素性渗出在髌上囊、髌股关节、胫股关节间形成牢固的纤维黏连。髌腱后脂肪及其相关结构的继发性纤维化和挛缩会阻止髌骨的上下活动,这常常是膝关节伸直迟滞的原因。由于手术或外伤后关节制动, 关节构成骨、软骨、韧带及周围肌肉的生化代谢亦发生继发性改变, 其中以肌肉的表现最为明显。

外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的基本目的是恢复关节正常的肌力和活动范围, 又不对关节及邻近的结构造成更多的损伤。

1 治疗方法

1.1 蜡 疗

采用蜡饼法,每块蜡饼大小约25cm×40cm,温度40-50℃,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在牵张训练前使用。

1.2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视膝关节韧带损伤或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应从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由不负重的逐渐过度到负重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主要包括膝关节主动伸屈、持续器械上的被动运动(CPM) 、关节牵引、关节松动技术。训练中的疼痛属正常现象,练习结束后30分钟疼痛消退至练习前的程度即不会对组织造成影响,必须克服,畏痛不前2周角度无进展即可造成关节粘连。治疗完成后膝关节局部冷敷,加压包扎,可减轻疼痛及膝关节肿胀。[1]

1.3 肌力训练

采用等长、等张、等速[2]3种训练方法,同时锻炼主动肌和拮抗肌,强化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

1.4 理疗

用电、光、磁、热、冷、水等物理因子作用于膝关节, 起到消炎镇痛、软化瘢痕、消散黏连的功效。

1.5 中医康复治疗

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 如推拿、按摩、中药浴等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除疲劳、滑利关节的作用。

1.6 心理康复治疗

外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时间长, 难度大,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 会使病人不易坚持、配合, 所以心理因素, 特别是态度和情绪,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4]

2讨论

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原因很多, 但外伤严重、原始处理不当, 特别是未能进行早期正规的康复治疗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所有患者在治疗时并没有选择标准的膝关节功能评分, 而是侧重于膝关节功能能否满足一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把患者回归生活和工作作为第一要旨, 按照这一要求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康复治疗中以蜡疗及关节活动训练为主, 物理、中医、心理治疗为辅。对经过3个月正规系统康复治疗无效或关节ROM改善甚微的患者, 则进行手术介入;术后局部加压包扎, 冷敷, 当天即由术者或第1助手亲自被动活动膝关节; 使用CPM, 2次/d, 1~2 h /次, 同时鼓励患者等长收缩患肢各群肌肉, 防止其快速萎缩。1周后在运动疗法师指导下行床旁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2周拆线后进入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4]

参考文献

[1]苏雄兵,龚熹.膝关节韧带损伤后运动疗法应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23-24.

[2]梁丹青,黄志芳,李立. 陈玉娟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系统对膝关节损伤后力量训练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372-375.

第9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康复训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的人外伤疾病,大多由于不慎跌倒导致髋部直接撞击地板所造成。这种骨折因为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植入物对骨折处固定力不足常会造成骨不愈合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后让老年人失去活动能力,需要用轮椅助行,甚至要长期卧床[1]。久而久之,褥疮、道感染、周边血管阻、吸入性肺炎、中风等因长期缺乏活动所产生的并发症将接踵而至,并且消耗医疗资源很大。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训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康复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7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康复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还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均为1-100分,得分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2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为预防术后假肢脱位,康复锻炼根据不同的手术人路不完全相同。(1)术后1~2天:早期锻炼可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预防并发症。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床上锻炼为主。(2)术后3~4天:可以进行健肢的屈伸、患髋伸直状况下患肢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的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练习,即在股骨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外展患肢。(3)术后4~5天:可训练患者床边坐起、站立和行走。(4)术后6~7天:可进行卧-立转移训练。允许患者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不高于髋关节;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如厕训练;坐位时身体向后靠和腿向前伸。避免患肢架在健肢上(跷二郎腿),避免身体前弯超过90o。(5)术后1周以上:上下楼梯和跑台慢步走练习(适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

3结果

两组在疼痛程度、行走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康复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为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再加之股骨颈细小,则不需太大外力即可造成骨折。其外因则多由于老年人摔倒后臀部触地所致,或下肢突然扭转而骨折[2]。青壮年患者一般不存在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骨质十分坚强,常需较大暴力才能发生骨折,如车祸、高空坠落等[3]。少数患者也可因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而发生疲劳骨折。股骨颈骨折可分为若干类型,通常从骨折的发生部位、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断端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出发归类,各有其优势,综合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于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粗隆间骨折一样,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适应于无移位稳定性好的股骨颈骨折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除促进骨折愈合外,要使患者及早进行肢体的功能活动,以免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肺栓塞、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老年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6.1%,而手术治疗死亡率为0.9%,且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概率较大。此外,保守治疗肢体恢复活动的时间较长,往往遗留髋内翻和患肢肌肉关节韧带挛缩,导致肢体功能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因此而最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目前认为,除非是稳定的不完全骨折,若患者无明显的手术禁忌症,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发生骨折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康复训练能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王勇. 9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3:183-184.

[2]田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5,03:27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