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第1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企业;慢性病干预;效果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97-0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大幅度上升。通过对德城区2家企业职工进行慢性病干预,观察干预效果,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德城区疾控中心将山东宇虹新颜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双一集团有限公司1206名职工,作为对象实施慢性病干预,其中男职工 652人,女职工554 人,平均年龄 38岁。

1.2 资料收集与处理 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的方法获得两企业职工实施慢性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分析数据,并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种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P

1.3 干预方法

1.3.1 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两企业职工进行查体,对体检结果依据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特征标准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标准进行筛查分类[1]。

1.3.2 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依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康

档案,实施包括定期随访、调整药物、指导减盐、有针对性的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

1.3.3 对筛查出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具有3项及以上高风险人群特征者,纳入管理,开展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缓解心理压力、避免过量饮酒等生活方式强化干预并按规定每年进行两次定期随访[1]。

1.3.4 预的企业实施工间操制度,参与创建无烟单位,定期更换慢

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合理膳食支持工具,设置健康指标自助监测点,要求职工定期接受随访,强制慢性病患者服药;职工食堂烹饪使用“低钠盐”,开展健康食堂创建活动;倡导职工积极参加运动比赛等一系列慢性病行政干预措施。

2 结果

2.1干预前后主要健康行为及自身指标的变化

通过对两企业职工慢性病综合干预后,过量饮酒、血压高值、血清总胆固醇高值人群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家庭使用控油壶、限盐勺人群所占比例均显著上升,干预前与干预后主要健康行为及自身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经过1年的实践,对两企业慢性病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慢性病患者得到了规范治疗,高危人群减少了慢性病发生的机率,解决了企业职工无法享受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因病误工,因病致残、因病丧失工作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3.2 疾病预防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要转变服务理念,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由生活社区延伸至功能社区,将为居民服务延伸至职业人群服务,加强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采取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慢性病防控能力,减少因慢性病危害而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3.3 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与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合,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职工体检,购买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设立健康指标自助监测点,建立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栏。同时要制定单位控烟制度、工间操制度,参加健康教育活动考勤制度,强制患病职工服药、按时接受随访制度。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M]. 2011:28-31

[2] 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41-182

第2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卫生部印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规划》明确要求,将梅毒治疗用药列入报销基本用药名录,从政策上保证梅毒患者诊疗费用报销。

曾被消灭的古老性病梅毒,20世纪80年代重新出现,蔓延至全国,近10年传播明显加剧。全国疫情信息系统报告数据显示,1999年共报告梅毒病例80406例,2009年共报告梅毒病例327433例,发病率年均增长14.3%。2006年梅毒发病数首次跃居全国甲乙类报告传染病种的第四位,2009年梅毒发病人数名列第三。

对此,该《规划》提出梅毒防控目标:5年有效遏制发病激增,10年逆转疫情上升趋势。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梅毒患者在具有梅毒确证检测和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的诊疗服务和随访,其病情被保密,医药费用能报销,就不会再“病急乱投医”。同时,医生应主动建议就诊的疑似梅毒患者接受检测,并提供检测前咨询,解释检测和规范治疗的意义,并在医疗过程中对梅毒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药品安全拟建“黑名单”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拟建立药品安全“黑名单”,公布严重违法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的有关信息。

建立药品安全“黑名单”,主要是针对药品、医疗器械领域的严重违法行为,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为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行业禁止和行为限制的规定,强化退出机制,保障处罚有效实施,维护执法严肃性的一项积极探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力求通过打击个别严重违法者,对违法行为予以警示和震慑,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受到行政处罚的严重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纳入“黑名单”的八种情形,包括生产销售假药或者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在申请相关行政许可过程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情形。征求意见稿同时明确,生产销售假药或者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人员,也应当纳入“黑名单”。

慢性病致死占总死亡的85%

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介绍,当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第3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

为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科学防治慢性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江阴市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人人都有好身体”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卫生系统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社区人群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1 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为社区慢性病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1.1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格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村(社区)延伸设点,按3000~5000服务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群众步行20~25分钟能到达的要求,新建或将原有的村卫生所改造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2006年年底,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2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率达100%,卫技人员合格率达99%以上。市、镇、村三级共同投入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六位一体”,并做到组织、人员、药品、建设标准、财务、业务等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六统一”,保证了全市慢性病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1.2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予以保障,业务收入全部通过社卫中心上缴财政专户。社区卫生工作者“吃皇粮”,保证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市属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的实施,切断了个人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收入的联系,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同时解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创收压力,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实行集中采购配送,全面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目录中的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达30%~60%,患者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老百姓的药费负担,增加了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

2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底作用

2.1 建立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实现了慢性病的责任制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每个全科团队平均负责800户居民的健康,通过与居民签订健康管理协议,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服务方式上。全科医生改变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指导,满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构建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群众“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2.2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以片区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通过划分责任区域,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同时,规定医院医生必须承担指导片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必须定期参加社区巡诊、带教、开展培训和参加慢性病管理团队等措施,拉近医院与社区的关系,形成了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慢性病的环状全程管理。

2.3 建立培训机制,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为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能力,建立并认真执行了强化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机制。同时,为避免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带来新的“大锅饭”现象,通过采取将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体系,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的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等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质量控制、督导和考核评价,市卫生局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役中心对慢性病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控以及考核评价结果下拨工作经费,以此模式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有效调动了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确保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2.4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进行市民健康体检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01年江阴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通过政府组织推动、专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江阴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很好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从2006年起实行每两年一次对全市居民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并以户为单位为每位市民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摸清了全市居民的基础健康信息及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社区慢性病电脑化、网络化动态管理。2008年市卫生局开发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为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用电脑和网络硬件,通过安装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慢性病患者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实现慢性病专病档案与基础信息(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周期性体检档案等)通过电脑系统进行对接,智能化收集,自动评估,并可根据要求进行信息筛选和处理,完成信息管理过程。社区医生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完成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动危险分层、确定分级管理级别,对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变化提出健康行为指导、用药建议及下次随访预约提醒,实现了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采集、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1,2]。保证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和精确性,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3 江阴市农村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阴市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实施以来,突出了政府主导、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特色,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没有了创收压力,加之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引导,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培训机制的建立,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热情明显提高,由于享受到了药品零差率等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全市居民建立了1 421 645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71%。全科医生团队共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116281人,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7.4%,其中管理高血压患者89 529人。糖尿病患者25 001人,恶性肿瘤患者1751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达到95.6%,血压控制率达到69.85%,规范控制率达到65.9%。

虽然本市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上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改革,为农村社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

参 考 文 献

第4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由于大多数的人们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引发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居首。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传染病的死亡率[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镇居民居多[4]。近几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卫生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花费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钱也逐年增加,给卫生部门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5]。同时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

1 社区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是成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径

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使得针对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点。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积攒而来的,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患者们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小疾病及早医治,以防后患。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选择正确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较关键的,有效地预防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但是选择预防措施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成本问题,更要考虑到措施的长远发展。社区内部针对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这些特点。

社区内部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针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活动,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预防还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延续,告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运动,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时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极厌世的情绪,健康乐观的生活[6]。相关学者认为社区内部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3个特点: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区内部通过宣传与教育,能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较强,能够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盖到每个家庭,使每个居民能够有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对慢性疾病有一个理性客观地认识。同时,每个社区进行宣传时只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在社区显著的地点,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识得以普及。社区内部关于慢性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能够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更好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识,使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疾病有一个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产生,同时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样在成本上得到了节约,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区内部对于控制与预防慢性疾病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分析

我国关于慢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教育在社区内部实施本身起步较晚。在其他地区,关于心脑血管防治、癌症以及糖尿病的知识普及已经有所进展。有效的慢性知识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使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对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知率。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社区慢性疾病防范试点,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知识教育普及。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教育,以社区为基础促进健康,综合治疗慢性疾病,这样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的某个社区在进行慢性疾病知识教育普及之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判断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情况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发病率变化、健康指数变化以及对待教育普及的态度进行评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较的是针对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和货币化健康程度产出量[8]。成本-效用比较的是教育普及项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调整后健康效果的产出量[9]。两者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显著。

3 社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识普及的时候,平均每个人花费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钱很高。但是进行了慢性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费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钱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是慢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益中产生的效用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说明社区的干预导致了花费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区内针对慢性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调查显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带来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区开展了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18514例当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对其进行干预,管理率高达84%。心脑血管患者中有376例进行了干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11]。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的经济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够收获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慢性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我国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与治疗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却很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经过了诸多的试点分析以后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很大的效益,同时投入的成本减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开展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经济效益,也符合社会效益,同时能够防止人们有进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社区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在近些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这是与社会上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社区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获取的效益却很高,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人们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社区普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知道了该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知识,就会使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能够受益,这样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达不到的。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在社会教育中普及。

参考文献:

[1]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9):706-708.

[2]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35-1036.

[3]盛锋,程晓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成本效益与成本_效用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则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预项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5):196-198.

[6]庄志雄.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红妹,钱小萍,等.卫生适宜技术研究进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6,5(7):10-14.

[8]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4.

[9]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第5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 基层离退休干部;保健;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2-01

近年来,针对基层离退休干部进入“三高”(高龄、高发病、重症高发)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离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58例,女性442例;年龄65-97岁,平均78±1.9岁;病程3年-38年。基层离退休干部年龄结构,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并填写自制分析表格。自制表格内容包括:

1.2.1 一般内容 包括被调查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及婚姻状况等。

1.2.2 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主要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喜盐等),慢性病史,药物治疗史。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治疗结果

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情况汇总如下。

2.1 患慢性病者与年龄及性别关系情况 见表2。

3 讨 论

基层离退休干部机体生理功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患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几率就会增加。必须要把基层离退休干部人群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老年人慢性病多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其关键因素,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机体衰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关[1]。

越来越多的基层离退休干部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的预防,笔者总结以下几点:①饮食上:生活要有规律,不偏食,食物多样,并且应该选择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②健康教育:大多数基层离退休干部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知晓率很低,因此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每年定期到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有些慢性病的症状不明显,及早检查可以让疾病早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干预,增强基层离退休干部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③体育锻炼: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锻炼的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简易安全的活动。

综上所述,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发病率高,应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提高基层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社区护理;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治疗技术,具备“简、便、验、廉”等特点,常见的适宜技术有针灸、推拿、拔火罐、熏洗、穴位注射等[1]。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近年来,我国中医管理局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应用,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本文主要对在社区护理中,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1在社区护理中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理理实践与公共卫生实践的综合体,其宗旨是促进和维持大众健康[2]。社区护理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的目的,就是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这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中医思想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在社区的护理观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社区的广大居民对于中医其独特的养生保健、饮食文化、简单的护理技术都能够接受。这也就使得在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模式构建时,其群众基础是非常坚实的。另外,随着国际社区护理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护理中更能广泛应用。

2在社区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配置医疗资源时非常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居家护理已经成为了社区护理的一种主要的工作方法,而且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所谓的居家护理是指对有后续照护需求的患者及其家庭,在其居家环境中,提供定期的专业性的健康照护服务,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和并发症的目的[3],其对象通常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居家护理服务不仅是技术性的护理服务,还包括三级预防保健服务。在居家护理中,护理人员为患者和家庭提供安全有效的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和家人的照护能力,将残障和疾病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丰富了社区护理的内容。

2.2在慢性病人中的应用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4]。社区最常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维持慢性病的稳定,维持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防治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具备防治慢性病的优势,从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护士都能够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通过用药指导、调养生活起居、调护情志、康复及药膳食疗指导进行对慢病中医护理干预。显而易见,中医养生保健法与人们的生活更近,特别是情志护理和药膳护理,由于其方法简便,效果优质等特点,在社区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使用。在社区的慢性居家护理中,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了普及,例如,按摩、刮痧、针灸、中药静脉注射和拔罐、中药熏洗等等,而深受社区居民喜爱。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防治慢性病适宜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发挥中医既病防变诊疗思路,对控制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2.3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由于年龄和生理特点,通常患有多种难于治愈的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核心就是要使老年人在终生带病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独立生活的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在社区老年人护理中,为老年人提供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应用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2.4在社区妇女保健中的应用妇女保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是关系到两代人健康的大问题,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妇女保健旨在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中医学在妇女保健和妇科疾病的诊治方面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有其特色。根据妇女的经、孕、产、哺乳、绝经期等不同时候的生理特点及主要疾病,提供生活起居保健、中药药物保健、饮食护养等指导,用灸法、中药熏洗、中药灌肠、中药外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以达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减科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妇女保健既是我国古人”防患于未然”思想的体现,更是目前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落实。

3结论

在社区护理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一种基层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并且能让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可靠、有效、便捷的实用技术,尤其是在慢性病及老年病等方面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效果[5]。不但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提升了社区护理效果,也可以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及中医药文化得到推广与宣传,更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余信国,李静,赵鹏,杨桂琼,王丽.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研究[A].全科医疗,2011(03):712-713.

[2]刘素珍,马伟光,等.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4-4.

[3]刘素珍,马伟光,等.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127-127.

第7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意义;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3—02

近年来,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升高,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与注重,正式提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工作方案也随着变得尤为重要[1]。对社区内的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与高病危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对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进一步开展,围绕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开展社区服务模式进行慢性病预防工作[2]。笔者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查社区建档居民,高血压患者1126例,其中Ⅰ级602例,Ⅱ级358例,Ⅲ级166例;糖尿病患者553例,其中Ⅰ级286例,Ⅱ级175例,Ⅲ级92例;冠心病患者198例,其中Ⅰ级109例,Ⅱ级54例,Ⅲ级35例;脑卒中患者87例,Ⅰ级33例,Ⅱ级30例,Ⅲ级24例;重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方法 慢性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要求责任医生所供给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首次管理慢性病患者的登记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等情况仔细进行询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的防治方案。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好相关信息,整理后完整归档。应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预防、控制疾病的宣传,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定期做体检等。若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症状出现,及时进行相关治疗与管理。

1.2.1 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第一次测量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除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预后约复查者),非同日三次血压高于正常值,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Ⅰ级管理:建议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非药物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Ⅱ级管理:建议每2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药物指导治疗,随访3个月,对患者的血压密切观察,若血压仍高于正常值,给予药物治疗;对Ⅲ级的高危人群或极高危人群,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规律性的降压治疗,同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指导。

1.2.2 社区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 由于糖尿病早期大部分无显著症状,临床存在大量隐性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发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建议每年空腹血糖测量与餐后2h测量≥1次。在筛查过程中,对糖调节受损的患者需加强管理治疗。理想控制:空腹血糖为4.4—6.1mmol/L,OGTT为4.4—8.0mmol/L;一般控制: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控制不良: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保持心理平衡可有效地预防Ⅰ级、Ⅱ级、Ⅲ级糖尿病的发生,及时发现糖尿病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避免或减缓病情严重,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指导健康的生活,也可有效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

1.2.3 社区冠心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所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为服务对象。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社区管理需治疗监测指标与改善预后用药较复杂,对社区责任医生自身临床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定期随访,对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力活动水平、治疗耐受程度、病情状况及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解,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及用药情况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社区脑卒中的筛查与管理 通过调查,询问方式,对居民的一般信息,如健康知识及状况、生活环境及方式、医疗保障等进行了解。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门诊患者进行就诊,可获得患者的健康情况。通过筛查、分析、整理,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对社区的一般人群主要发放宣传及健康讲座等;对高危脑卒中人群要进行强化管理,主要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按照相关疾病社区综合防制管理手册进行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原发疾病与康复指导积极控制,对脑卒中可有效进行二级预防。定期随访,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年度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1.2.5 社区重性精神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诊断明确或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谨慎疾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双相障碍等均为服务对象。患者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后可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每年随访≥4次,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药物及家庭护理等,嘱患者用药时间与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避免复发,及时发现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转诊,及时紧急处理,使患者病情早日稳定、恢复,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社区建档居民1969例,随访1801例,随访率为91.47%,社区慢性病管理前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社区各种慢性病管理后控制率明显高于管理前控制率,各组相互比较,p

3 讨 论

由于全国各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管理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上升[3]。所以,不断完善发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对有效地防治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4]。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发病后不易痊愈,且病程较长久,短期的医学治疗不易取得良好疗效,可造成终身携带疾病,严重者可致残[5]。提高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实践水平,实施社区慢性管理人员应是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过全科教育的全科医生。使综合知识很好的运用,对项目规划制定的目标、意义及各种综合干预措施进行了解[6]。可根据患者档案进行资料分析、社区诊断、建立信息库、不断反馈管理信息及提高管理质量。总之,个人、社区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完善、规范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有利于居民意识的提高,也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昱,刘嘉聪,岑雁翀,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9(2):15—17.

[2] 范纯武.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10,(4): 34—55.

[3] 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109—113.

[4] 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8):37.

第8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1、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疾控专业人才培养,采取培训、培养、引进等多种办法,全面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2、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县级疾控中心基本建设的支持,争取设备更新添置。

3、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提高中心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形成运转高效、处置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实施好重大传染病、免疫规划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适时开展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民生工程按照序时进度,扎实推进。

2、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项目工作,提高服务质量。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民生工程,继续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规范、方便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做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及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考核评估工作。(应该说2013年的均等化项目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整个项目纳入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要求项目实施更规范,牵涉到实施中质量真实性、规范性、时效性以及满意度和知晓率等等;动力是经费增加到人均30元,而且地方配套也会全部到位,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继续抓好重大疾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1、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继续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强化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咨询检测、关怀治疗等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相结合,将性病防治宣传纳入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中,继续做好性病疫情监测、报告和资料管理工作,完善全县梅毒监测网络。

2、加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治疗。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规范诊疗行为,落实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和治疗管理措施;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加强结核病实验室建设;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规范卡介苗接种,做好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工作。

3、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早进行安排部署,加强农村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重点人群的防控。积极开展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一旦发生突发疫情,及时有效进行处置和应对。加强狂犬病、丙肝、性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4、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慢性病相关项目的技术指导。

四、进一步规范免疫规划工作,预防和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

1、提高全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和规范全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保持90%以上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95%以上的建卡率。加强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脊灰、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

2、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网络信息报告和管理水平

1、抓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重点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的基层必备的项目内容。

2、提高全县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能力,及时审核、分析疫情报告和信息资料,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3、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死亡登记工作。

第9篇: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88-01

1 调查背景

在我国北方地区盐的摄入量高于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也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存在关联:随着盐摄入量减少,血压明显降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致。为预防控制高血压危害,开展高盐饮食危害的宣传和限盐措施是有效手段。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此山东省开展了健康山东行动和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积极开展高盐饮食的危害宣传,采取限盐措施。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中建议健康成人一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提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的建议。而2012年我市食盐销量为5326吨,人口为116.3万人,估计人均每日食盐食用量约为10.8克,明显高出建议食盐摄入量。

2 调查目的

为开展慢病高危因素干预,全面实施西陵区慢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试行)》的要求,诸城市组织开展辖区居民食盐摄入量调查,以掌握区辖区居民食盐摄入状况,为干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首先按经济水平随机抽取好中差三个镇,从城区随机抽取一个街道,从每个镇(街道)按照地理位置分层随机抽取1个村(社区),共抽取4个村(社区),然后每村随机抽取20户,调查采用追访在社区、住户和个人水平上收集详细的健康相关信息,同时采用称重法收集家庭3天食物消费资料,24h回顾法收集个人食物消费资料。

4 调查内容

调查填写居民食盐摄入情况调查表,相关内容来自居民食盐摄入调查核心信息,包括家庭早、中、晚餐就餐人数,近一个月家庭盐、酱油、酱类、咸菜、味精等调味品的食用量。

5 质量控制

严格培训,严格回访制度,调查前制定了严密的现场质控计划,严格数据录入,包括调查问卷保存、数据审核、数据录入、数据清理和分析等环节都设立相应的质控措施和质控指标。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审核,剔除不完整、逻辑错误等不合格问卷。由专人负责数据录入。

6 统计方法

调查资料使用EpiDate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7 主要结果

80户居民中,有效数据为72户,387份有效问卷,在家吃饭折合人日数为572天,三日内食盐约摄入5965.79克,平均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43克。

我市居民23.52%的人口味偏重,其中,城市人口中口味偏重人数占16.85%,农村人口中口味偏重人数占24.53%;男性中口味偏重人数占23.22%,女性占21.55%。以60岁以下年龄段人群中口味偏重人数构成比最小,为22.55%,以40-50岁年龄段人群中口味偏重人数构成比最大,为24.09%。

我市居民54.32%的人口味中等,其中,城市人口中口味中等人数占59.70%,农村人口中口味偏重人数占49.16%;男性中口味中等人数占51.51%,女性占53.00%。以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中口味中等人数构成比最小,为52.21%,以18-30岁年龄段人群中口味中等人数构成比最大,为55.68%。

8 主要发现与建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