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矿产资源供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供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产资源供应

第1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关键词 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精益战略;临界战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144-0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粗放式的规模增长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基础之上。这种增长方式的结果,必然导致矿产资源供应的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一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由资源消耗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以结构性调整为基础的由初级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变。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对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和数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如何审时度势,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得到的经验总结,是人类重新认识和审视自身发展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结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相继制定和开始实施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基础之上的,而矿产资源又具有现实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有关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1]。但就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矿产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探求矿产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和途径。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为了满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要求,这些研究成果或者追求矿产资源代际配置的社会福利最大化[3],或者探求矿产资源耗减量与可更新资源补偿量的动态平衡等[4][5],实质上都是解决有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合理配置问题。第二种是侧重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功能,探究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矿产资源如何实现持续供应,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7]。解决的途径或者是扩大供应范围的开源模式(如全球资源战略),或者是集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节流模式(如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战略)。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局限性,那就是将矿产资源和社会经济作为两个独立的对象来看待,立足于矿产资源的静态有限性,来解决经济发展的动态持续性问题。过多地关注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忽视了矿产资源系统内涵和结构上的发展演变性。事实上,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性。因而,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的矿产资源需求要求相适应,矿产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内涵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即矿产资源的发展属性),正是矿产资源系统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纬度上的发展演变属性,才使得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使得矿产资源系统本身存在着可持续性的可能性。因此,探究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第一,必须紧密结合地区产业构成及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不能就资源来谈资源;第二,必须从动态发展的观念来理解和考察矿产资源的构成和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即必须强调发展的思想;第三,必须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来认识矿产资源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性。这样,探究一定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实际上就是要在全面分析和研究地区矿产资源系统发展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地区矿产资源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和更替升级问题。

2 矿产资源的系统特征尺度及临界演进规律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系统属性。系统特征尺度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的统称。所谓特征时间尺度,是指能够体现系统本质变化的最短时间跨度;与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空间范围被称为特征空间尺度。系统特征尺度定义中的关键是“本质特征”,这一“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系统特征尺度反映了系统在保持其特定本质特征状态下的时空范围。同时,系统又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当客观事物的发展演化发生了质变时,标志着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表现为系统特征的根本变化,即系统的临界状态变化。“临界”的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学,意思是说,对于一个物理系统,其性质随着物理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当物理参数达到或超过某一阀值时,物理性质将发生突变,超导现象就是典型的临界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Prigogine)在研究非线性热力学系统时发展出了一套从混沌到有序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系统在临界分叉点上的选择[8]。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的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研究表明,一国家或一定区域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不同进程,对矿产资源的消费和需求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矿产资源的系统特征时间尺度。在某一特定的特征时间尺度范围内,矿产资源的消费呈现出一种倒“U”字型分布,其变化过程由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组成。这种对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阶段划分与地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大体相适应(见图1)。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这一发展变化特征,表现出矿产资源系统在保持其特定资源消费结构状态下,一个完整的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发展演化过程[9]。

区域矿产资源系统不仅表现为特定系统性质特征时间尺度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变化规律,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矿产资源系统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平衡特征。当控制参数达到某一阀值λ0时,系统将发生分叉,系统在分叉点上所面临的选择可能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新资源结构(机会型或可持续性分支)、混合资源结构(波动性分支)和原资源结构(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见图2)。矿产资源系统在分叉点上具体选择哪一个分支取决于系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

上述矿产资源系统通过临界点选择实现的系统更替与演进规律,已被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消费结构的现实演变过程所证实。根据世界上不同地区工业化发展对矿产资源投入大规模开发的先后,区域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矿产资源消费结构大体上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主导矿种。具体类型划分及代表金属与能源矿种为:①传统类型-主导矿种有煤、铁、铜、铅、锡等矿种;②现代类型-主导矿种有石油及天然气、铝、铬、锰、镍、钒等矿种;③新型类型-主导矿种有铀、钴、锗、铂、稀土元素以及钛等矿种。由此形成了传统矿产资源系统、现代矿产资源系统和新型矿产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维度上的依次叠瓦状更替与演进规律(见图3)。

由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及其临界演进规律可知,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两种时间尺度上的含义。一种是某一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基础上,在其系统特征尺度时间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另一种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建立在系统临界点上及时科学的系统选择与更替上的可持续性,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真正内涵是这两种可持续性的综合。因此,建立在上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基础上,研究区域未来一定时期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由此来规划和确定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和对策,必须首先准确判断地区所处的系统特征状态,是处于某一系统特征尺度内的缓慢演进状态,还是处于系统发展演化的临界状态,才能对未来本地区矿产资源消费需求态势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不同的战略规划和对策,即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内的精益战略选择和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战略选择。

3 基于系统特征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精益战略选择

当矿产资源系统演化处于远离临界点的稳定状态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需求处于某一特定资源需求结构基础上相对缓慢的量变过程。此时,如果从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特征时间尺度内某一时间点截面来观察系统运行特征,区域矿产资源系统是地区空间范围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工、利用等环节和过程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按照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差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采选、矿产资源加工和矿产资源利用四个次一级的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之间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关系(见图4)。一方面,四个子系统相互依从,没有前一个环节的作用,后一个环节将无法进行。随着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的不断深入,前一个环节构成了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区域矿产资源的现实可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环节上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后一环节对前面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如果后一环节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资源浪费,加重以前环节的工作强度。正是区域矿产资源系统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整个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本质特征。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系统时间尺度范围内的任一时间点上,区域矿产资源系统均表现为相同的系统作用要素构成,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即系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各个作用要素的作用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系统运行的初始期和增长期,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现有资源储量的大量消耗,其它作用因素影响程度较小;当系统逐步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加工深度的加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环节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矿产资源系统开源要素(包括: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开发替代资源、非资源的资源化、矿产品进口、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和节流要素(包括: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矿产资源、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等)作用强度的增大,实现了对地区原有资源储量消耗强度的降低,从而构成了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的波状运行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必须保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根本的选择在于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精益战略的选择与实施。通过矿产资源系统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增加资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0][11],从提高矿产资源开源与节流各个要素的精益程度来保证一定时期内,系统的输入应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统的输出。鉴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由于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以及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输入,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在明显加快,矿产资源系统特征时间尺度明显变短,使得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曲线分布区间变窄,对矿产资源需求强度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短期内对矿产资源消耗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一定时期内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系统自身的供应能力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如我国目前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勘查、加工、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全面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精益战略,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技术贡献率,才能实现资源供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矿产资源系统演变状态的临界战略选择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包含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量变意义上的持续性,又包含不同资源消费结构系统演化质变意义上的持续性,是通过系统不断量变和质变的循环往复演化过程来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而这一过程的另一关键点就在于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临界战略的正确选择。

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和分叉点类型与控制参数密切相关。在构建矿产资源系统模型时,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就表现为参数。矿产资源系统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构成发生了变化)就导致控制参数发生变化。环境对矿产资源系统的非平衡约束能够使隐藏在系统非线性特征之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充分展现出来,使矿产资源系统远离平衡态,出现临界状态和分叉行为。此时,对于矿产资源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战略选择。第一类是新资源结构战略,即机会型或可持续性战略。这一战略选择随着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适时地实现了矿产资源构成结构的转变,由传统类型的资源结构转移到现代类型的资源结构,再到新型类型的资源结构等,从而保证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见图5)。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不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能源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先后经历了柴薪为主阶段、煤炭为主阶段、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阶段,以及未来的核电为主阶段、太阳能及风能为主阶段等。能源系统结构的演变与更替,向人们展示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远景。第二类是混合资源结构战略,即波动性分支战略。本战略选择基于地区的资源基础特征,采用了旧资源结构与部分新资源结构的结合,由于区域资源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造成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供应的制约,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增大。第三类是原有资源结构战略,即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战略。本战略选择往往过分地强调本地区原有的资源优势,没有及时地实现资源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转换,基于特定类型资源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出地区矿产资源系统资源供应能力的不足。

5 结 论

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发展”,在于地区矿产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不断地演变和更新。这一可持续发展过程依赖于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矿产资源供应和消费产业链运行中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精益战略选择和实施。可通过矿产资源系统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增加资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提高矿产资源开源与节流各个要素的精益程度来保证一定时期内,系统的输入应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统的输出。这一可持续发展过程还取决于矿产资源系统演化更替过程中临界战略的及时选择与正确实现。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和分叉点类型与控制参数密切相关,对于矿产资源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资源结构战略,是机会型或可持续性战略;第二类是混合资源结构战略,是波动性分支战略;第三类是原有资源结构战略,是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战略。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的原因不是资源的供应能力不足,而是产业技术落后及资源低水平利用造成的需求压力和环境负荷。现实的解决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因此,实现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条件下精益战略选择和临界战略选择的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纵向上实现资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横向上满足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不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水平,并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要求,及时地完成资源结构的更替与变迁,从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昌明,黄孝林,丁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6):17~21.[Yang Changming, Huang Xiaolin, Ding Feng. Research Advance 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1999,(6): 17~21.]

[2]WCED.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刘家顺.论资源代际有效配置的运行机制[J],河北学刊,2003,23(4):34~37. [Liu Jiashun. Discuss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s Intergenerational[J].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03,23(4):34~37.]

[4]魏晓平.矿产资源代际配置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79.[Wei Xiaoping. Study on Problems of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2,(2):74~79.]

[5]魏晓平,王新宇.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经济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5): 78~81. [Wei Xiaoping, Wang Xinyu. Economic Analysis of Optimum Exhausted on Mineral Resource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10(5): 78 ~ 81.]

[6]夏传勇.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415~421.[Xia Chuanyong. Review on Studied of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3):415~421.]

[7]张雷.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2~167.[Zhang Lei. Mineral Sustainable Supply and Its Spatial Reorga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62~167.]

[8]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Zan Tingquan. System Economics Exploration[M]. 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3).]

第2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问题;途径;保护;开发;利用

作为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的矿产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乎到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的大事。长期以来,对矿产业的开发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层面的严格约束。因此,这类资源的开发几乎呈现出大量开采、过度开采的局面。然而,这种开采与合理利用资源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更好在开采矿产资源,为了能够更加长久地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将矿产资源的开发真正地置于制度的严管之下,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可持续性地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呢?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矿产资源存在着总储藏量较大,但人均储藏量较小和分布不均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矿产资源存在着相对不足的现实问题。而在有限的矿产资源中又存在着占有相对优势数量的矿产资源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有用性却不是很强,而于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效用的矿产资源又明显地数量不足。这突出地表现为,如石油、天然气、铜矿、金矿等资源因其储量的不足而造成相关产品的供应缺口在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总体上呈现出质量不高的情况。矿产资源本身质量就不高,加之各种类型的矿产或者规模小,或者多为贫矿与难选矿,试想这样的矿产如何能指望它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尽管也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大的矿床,但只要拿它与国外的大型矿床相比较,就立时相形见绌了。再加上,我们在选矿与矿产资源的加工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矿产业开发的水平,影响到了矿产资源开发的质量。分布不够均衡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当中的现实问题。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种矿产资源分布在祖国各地。尽管矿产的种类繁多,但分布却极为不均。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的矿产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矿产业开发还是应该报有乐观的态度。原因是,我们所蕴藏的矿床其中有一部分依然具有很好的找矿与开发的前景。中国历经数十年的地质矿产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被挖掘出来的已经数量不少,但是距离真正的实有数量还是有差距的。因为,随着现代找矿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的矿产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被勘探出来。也就是说除有些资源其储量已经基本摸清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的数量尚待摸清。这些没有摸清家底的资源,已经现代资源勘探技术初步探明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力甚至是巨大的潜力。

二、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现存的问题

矿产资源供应不足,是当前资源开采业中的主要问题。这已经导致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与保证作用在下降,贡献率在明显降低。就主要矿产的储量而言,其增长幅度远远低于产量的增长幅度。而与此同时,矿产资源产量的增长幅度,又远远低于对资源消费数量的增长幅度。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寅吃卯粮”的现象。矿产资源供应不足的结果是,我们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于是,我们正在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的主要进口国。

我们的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缺乏竞争能力,难以以自身的优势跻身国际市场。其实不仅是与国外的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就是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也同样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其竞争力之弱,可想而知。这里边有体制的问题、有机制的问题、有管理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另外,我们的矿产资源开发总体上来讲,开发和利用都很粗放,利用率也不高。最为严重的是,我们的资源开发尽管也照顾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力度不够。环保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新途径

(一)牢固地树立起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一提起我们的国家,我们以往常常以“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等等溢美之辞来形容,这其中多少有些夜郎自大的意味。因为,我们土地广博是真,但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广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程度,要真正地认识到我们的资源是极为有限的,而有限的资源也并未能很好地得到保护与开发利用。

加之,我们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尚未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利用它。要认识到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是不同的,这些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而矿产资源则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不加控制地过度地开采,势必有资源枯竭的那一天。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并从战略的高度,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地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让我们的矿产资源不至于因为我们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而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至于影响到我们子孙万代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古人讲“居安思危,丰时防枯”。我们是到了清醒是认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我们有限的矿产资源的时候了。

(二)以制度来约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想对我们有限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只凭口头上进行约束与管理是不行的。对一个行业进行管理,并使之规范有序,必须以制度进来约束。将对矿产业的开发利用,置于制度的笼中,使之置于正常监管之下才行。

国家尽管出台了《矿产资源法》,但是还不能让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法律条文明明摆在那里,真正依法依归来办事的,却并不多见,也正所谓的“有法不依”。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那就是真正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违法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一定要依据《矿产资源法》来严格处理。

(三)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学原则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对生态环境与自身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的行为,一方面开发利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会破坏生态效益,而如果恪守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矿产资源的保护,则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必须研究出一个办法来,让矿产资源的开发既能创造出经济效益,又不至于破坏基本的生态环境。这是摆在专家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但管怎样,一定要做到让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大计。

参考文献:

[1]李士彬,,王素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04)

[2]宋守志,钟勇,邢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金属矿山.2006(11)

第3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1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某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冲击后,该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滞后期的脉冲响应,可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作用时滞。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通过每个变量对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进行滞后回归分析来模拟动态关系。方差分解是一种描述系统运动的方法。与脉冲响应函数相反,方差分解将系统中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的贡献,即分析未来某期的内生变量对上期误差项一次冲击的响应过程。时差相关系数分析法经常被用来检验两个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的滞后关系。在分析政策时滞时,通常计算出若干个不同时差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比较,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所对应的时差则为两个经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时滞。

1.2变量选择本文选取的矿产资源政策变量以及政策效应变量见表1所示。

1.3数据来源与说明考虑到各年份数据的统一性,“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对象为煤炭、石油、铁矿石,统计数量为“基础储量+资源量”;“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统计对象为固体和液体矿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型矿山在矿山总数中所占比重;“矿山环境治理资金”包括中央加地方财政投入;“矿产资源供应对需求的保障指数”是指石油与煤炭的生产消费比;“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选取铁矿石作为统计对象;“矿产资源进口来源集中度”统计对象为铁矿砂及精矿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比重;“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矿产品销售收入”和“矿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所用数据来自于2002年-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矿业年鉴》。考虑到序列数据的时间趋势以及异方差现象,对年度序列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并在相应变量的字符前加“L”。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相邻年份数据的平均值。

2实证研究

1999年以来,我国颁布了诸多矿产资源政策,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政策、开发利用政策、矿产品进出口政策、税费政策等。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政策的外部时滞进行实证分析。

2.1ADF单位根检验对矿产资源政策变量及效应变量的ADF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表2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各变量的原始序列ADF检验绝对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变量的原始序列非平稳。但这些变量经过一阶或二阶差分后得到的ADF检验值均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表2中的变量值进行实证分析。

2.2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对表2中的政策变量及效应变量做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取10%)[7],结果见表3(只显示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表3说明,SSMRE(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与TEMR(矿产资源开采总量)、GE(I地质勘查投入)与RT(资源税)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变量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3时差相关系数矿产资源政策变量与效应变量(只分析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的时差相关系数见表4所示。表4表明,设定滞后期数为0至10期,滞后期为1时,时差相关系数最大的变量包括: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勘查投入、开采许可证发放数量与开采总量、开采规模结构与开采总量、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勘查与开采许可证数量、矿产资源生产消费比与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与资源税、采矿权使用费与地质勘查投入、地质勘查投入与资源税、资源税与税收。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的时差相关系数在滞后期为4时最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与矿业总产值的时差相关系数在滞后期为8时最大。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结构的效应时滞最长,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次之,其他变量的效应时滞较短。

2.4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1)矿产资源勘查政策分别建立INMR和GEI、INMR和GEIPR的两变量VAR系统,经滞后结构检验,所有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模型平稳。INMR对GEI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别见图1和图2所示。由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响应(图1)可以看出,地质勘查投入变化2年之后,对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脉冲响应达到最大并且逐渐趋于稳定。方差分解图(图2)显示,新增查明储量的预测方差中地质勘查投入的贡献上升且在第2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较为稳定。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质勘查投入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时滞为1~2年。同理,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时滞为2~4年。(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经滞后结构检验,NMLI和TEMR、SSMRE和TEMR模型中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模型平稳。SSMRE和MOV的两变量VAR模型不平稳,因此放弃对其进行分析。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报酬对新增查明储量的作用效果在第1年开始显现,第2年完全发挥,其作用时滞为0~1年;开采规模结构对开采总量的作用效果在第2年开始显现,其作用时滞为1~2年。(3)矿产资源境外投资政策经滞后结构检验,NFDIMI和IPETFIE的两变量VAR系统模型平稳。NFDIMI对IPETFIE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的数量变化2年之后,对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脉冲效应增加并在波动中逐步趋于稳定;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预测方差中,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数量的贡献较为稳定。总之,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登记发放许可证数对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作用效果在1~2年之后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其作用时滞为1~2年。(4)矿产品进出口政策SDMRPI对MPIET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2年之后,对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趋于稳定;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预测方差中,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贡献上升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较为稳定。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对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指数的作用时滞为1~3年。(5)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在滞后结构检验的基础上,MGEGF对RT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图表明,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1~3年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趋于稳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上升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所以,资源税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3年。同理,采矿权使用费数量变化的第1~3年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第3年达到最大,之后较为稳定。地质勘查投入预测方差中,采矿权使用费的贡献逐年上升,且从第4年开始较为稳定。所以,采矿权使用费对地质勘查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4年。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2年对地质勘查投入的脉冲效应增加并达到最大。地质勘查投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在第2年较大,之后呈现平稳状态。资源税对地质勘查投入的作用时滞为1~2年。资源税征收数量变化的第2年对税收的脉冲效应增加并达到最大,之后下降,第5年出现最小值,而后上升并在第8年出现下一个波峰。税收收入预测方差中,资源税的贡献在第2年较大,之后呈现平稳状态。结合时差相关系数、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资源税对税收的作用时滞为1~2年。

3研究结论

第4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市××××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精神,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执法工作,切实维护矿业开发良好秩序,真正做到履职尽职,我县按照《××××关于开展矿产资源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梳理县域内矿产资源领域执法工作实际情况,查找问题,总结做法和经验,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矿产资源执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1.制定了《××××打击偷盗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为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强化了责任分工。确定了责任主体,建立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对无证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全区域、全覆盖、无遗漏的拉网式排查。首先,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对盗采高易发区及高易发矿种加大巡查频次;其次,通过树立警示牌,公布举报电话等工作,切实有效的营造并提高宣传氛围;三是,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该立案的及时立案,该移送的立即移送;

3.对全县持证矿山开展了多次排查,重点排查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该立案的立案立案,该移送的及时移送;

4.结合矿业权人信息公示系统、矿产卫片违法图斑检查、动态巡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收集信息,重点摸排非法勘查开采、破坏矿产资源等行为。

二、矿产资源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5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1 我国矿产资源的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能源十分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70多种,已探明矿产资源总储量的就有156种。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还面临着总量多、人均少、资源分布不均,品种不平衡,缺少急需矿种等。矿产资源作为非可再生能源,使的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短缺情况非常严峻,根据我国主要的矿产明细表得知,钾盐、铬等不少矿种的储存量仅能供应到2020年为止。这对我国的资源供应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寻找最佳的地质找矿模式,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成为目前解决资源危机的关键问题。

2 地质找矿的勘查技术原则

2.1 统筹规划原则

要真正做好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对整体工作流程进行全方面的统筹规划,具体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公益性矿产勘查、商业性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以及环境地质勘查。并且,还要对中央和地方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统筹。

2.2 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原则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广,再加之地质复杂多样,在实际的矿产找矿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难题,这就需要相关找矿人员充分做好矿产勘察工作,真正掌握地理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切实遵循地质找矿客观规律,制定出完善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2.3 提高科技创新和工作能力

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勘查工作过程中,找矿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我估计是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找矿工作流程,同时采用先进高效的地质找矿工程技术,以此来对重要矿种资源以及大型矿区找矿工程进行勘察,进一步提升我国勘察技术水平,使其真正满足我国经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服务质量与创新能力。

3 创新地质找矿技术的能力

3.1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地质找矿效果

目前,由于我国地质找矿技术仍旧处于滞后的阶段,再加之找矿工作涉及内容较多,致使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加强对对传统地质找矿技术创新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并且,我国矿产企业还要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地质找矿效果。其次,在对地质找矿工作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大对高素质找矿领军人的引入,加快实现地质找矿工作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完善新的找矿工作模式

要突破原有的找矿工作模式,提高找矿的工作效率,实现创新找矿工作的能力,就需要找矿工程在工作中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的模式进行地质找矿的工作。要完善新的创新工作模式,就要求在工作中运用系统的思维开展新型工作,实现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模式的创新,务实三个创新工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即系统、创新、务实。

3.3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植创业精神

可以说,创新文化属于现代一种新型的文化体系,更是将改革与创新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化概念,具有开放型的特点,能够很快的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所谓的地质找矿创新能力其实就是创新文化,主要是指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与进步,对相关技术以及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使其自身的关键作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并将创新文化深刻渗透到各个层面中,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在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加强架构健全的奖惩机制,从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展现自身拥有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辱感,这样有利于提高找矿质量,通过将大家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推动地质找矿工作的有效实施,寻找发现到更多宝贵的矿产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加长远持续的发展。

3.4 发现矿床,实现找矿突破

3.4.1 区域成矿模型回答“矿是怎么形成的,矿赋存在哪里”的问题,是反映区域成矿系统的概念模型,说明矿床形成于区域成矿系统中,在区域成矿系统中存在找到矿床的可能性。

3.4.2 综合找矿模型回答“矿到哪里去找”的问题,是对区域成矿系统的控矿因素和中比例尺地质、物化探、遥感地质综合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的概念模型,目的在于确定区域成矿系统中矿床的有望找矿部位,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找矿靶区。

3.4.3 矿产勘查模型回答“矿是怎么找到的”的问题,是根据找矿靶区中可能存在的矿床概念模型而确定的一整套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遥感地质找矿方法组合,目的在于合理、有效地解剖找矿靶区,获得丰富、全面的找矿信息,对找矿靶区的成矿特征作出明确的找矿评价,确定找矿靶区中有无矿床的存在。

3.4.4 矿床模型回答“矿是什么特征”的问题,是对矿床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地质找矿工作的最终目的。矿床的重大发现,就实现了找矿突破。

第6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第7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关键词 矿产资源;自然资源;生产生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028-02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证券炒股、金融贸易及房地产等,而对又苦又累、效益又差的矿业则大为冷落了。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矿业要走出一条节约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社会都应特别关注矿产资源问题,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要性,需要从一些方面体现出来:

1)现今发达国家人均矿产消耗量已达到1 015t,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欧、北美和亚太地区三大矿产消费中心。亚太地区近20年来矿产消费增长很快,但矿产耗用强度和人均矿产消费量仍比较低。中国50多年来矿产人均消耗量已从不到1t增长到今天的5t。中国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95%的能源和75%的工业原料还是要取自矿产资源,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矿产资源量的大幅增长来保证建设的需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矿产资源状况是决定其经济建设方针、布局、规模的重要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响;

2)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院士刘宝B在内蒙古大学做题为《资源环境的科学发展观》的演讲时说,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95%以上的一次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均取自矿业,矿业支撑了占我国GDP70%的国民经济的运转。离开了矿产资源,就无从谈发展问题,所以,拥有矿产资源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3)矿产资源问题还是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1世纪外交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将是资源外交,因为鉴于矿产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矿产品的自给自足。矿产品消费大国必然要实施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各国之间矿产品贸易经济关系也必然要以政治外交关系为后盾;

4)矿产资源是国防安全的基础,现代化武器所需原材料及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矿产资源。美国民间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研究报告《全球预警》中指出,“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获取和控制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和矿产)的战争,一直是国际紧张和武装冲突的根源。”谁掌握了资源,谁就能控制世界。因此对矿产资源的争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各国间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 13项国际争端,其中包括对我国的南沙、西沙及的争端均主要是出于争夺矿产资源。历史证实,谁拥有充足的矿产资源,谁就拥有获胜的基础。

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矿产资源有其显著的特点:

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是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旦被开采利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则难以再生出来;

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虽然他们在某些成矿带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它们毕竟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形成的,所以是具有其不确定性的;

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在自然界,矿产资源是以各种地质体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技术经济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矿床才能被开发利用,否则得不偿失;

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样性和多组分共生的性质,都是人类为之重视的特点。

现阶段,中国幅员辽阔,从成矿角度看,世界三大成矿域都进入中国境内,所以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截至2002年底,中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158种已探明了储量。有些矿产的储量相当丰富,如稀土金属、钨、锡、钼、锑、铋、硫、菱镁矿、煤等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中国钨资源量占世界总量的43%,锑资源量占世界探明总量的44%,内蒙古白云鄂博一个矿床的稀土金属储量即相当全球稀土矿床总储量的3倍。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技术目前还不够发达,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矿产的需求,量则日益增加,已发现并能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相当部分目前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中国目前矿产资源形势仍不容乐观,有些矛盾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是:

1)成矿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各类比较齐全。中国矿产潜在储量总值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一些矿产品可以自给自足,部分有余并可出口。可是,若以单位国土面积占有量计算,则居世界第6位;人均资源占有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2)有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的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21世纪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虽然总量较丰富,但在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的矿产中,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只是像稀土、钨、锡、锑等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在世界前列,而像石油、富铁矿、铜矿等大宗用量的支柱性矿产则严重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3)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中国探明铁矿储量仅次于前苏联、巴西,但富矿却只占6%,需要进口;铝土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5位,但质量低,冶炼难;

4)找矿难度不断增大,地勘投入严重不足,新增资源速度降低,而消耗速度却不断加快,如不尽早采取措施,将会发生矿产供应中断危机。据国家计委组织的论证,在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只剩Z3种可满足需求,到 2020年时则下降为6种,可见供矿中断的危机已迫在眉睫了;

5)伴生矿多,单一矿种少,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从世界矿产资源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矿产的储量和产量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却逐步减缓,投资效益趋于下降;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矿产资源的严峻形势,一方面是由客观的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资源短缺状况将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人为的因素造成的。管理混乱,经营粗放,浪费严重,从而加剧了资源短缺的严峻性。 在发展的21世纪,只有重视和把握矿产资源的形势和变化,加强对矿产资源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探矿工作,查明更多的急需矿种资源,努力扩大矿产资源储量,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德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7.

[2]郝小非,任瑞平.河南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研究[J].河南科技,2008.

第8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从中国金属资源安全的角度来看,优化战略性金属矿产的供应结构,降低一次矿产的对外依存度,通过合理的政策

>> 对云南主要金属矿产与勘查的探讨 金属矿产开采安全技术分析 为实现中国梦 提供坚强的金属矿产资源保障 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分析 GIS支持下的地质异常分析及金属矿产经验预测 综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萍乡拗陷带金属矿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分析 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分析 浅析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刍议我国金属矿产开发的安全生产与环境科技问题 建材非金属矿产地质的勘查与开发利用 金属矿产勘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讨 浅谈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吉林省金属矿产的地质情况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与勘查战略 大型金属矿产商的投资底线 试论煤田勘探中的金属矿产勘查 金属矿产勘查的技术及发展现状 湘南地区中酸性花岗岩类与有色金属矿产的关系漫谈 基于GIS的赣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ch.

[16]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 World metal statistics 2016 yearbook[R/OL]. http://worldbureau. com/ services-more. asp ? owner =10.

第9篇: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矿产资源是重要的物资基础,为了缓解这方面资源的紧张,要对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于地质找矿而言,就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发现资源予以利用。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找矿

对于我国的矿产资源而言,其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种类也很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人均资源有限,很多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下面就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掌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提出解决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当前矿产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

1.1对低品位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我国低品位矿产少,选择上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能减少污染,推动发展。

1.2分析对废弃物的使用情况

和之前的技术等进行对比,其治水、选矿和采矿等技术水平都不高,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废石等,通过调查得知,有些废弃物中含有有用矿较高,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分析对再生金属的使用情况

在日常采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废弃金属材料,如果不进行回收,那么这些材料就会被浪费,因此要及时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周围的环境。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对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而发展到现在,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产业[1],因此在这方面有很高的发展。

1.4对非单一矿产资源的利用分析

在我国的矿产资源中,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一大特点,在已经探明的矿床当中,发现80%都是共生和伴生矿床,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对当前的开况分析,已经对139种矿产资源中的87种进行了使用,而且其基本上都来自于共生、伴生矿床,通过专业人士的调查分析,这些矿床的潜在价值超过了30亿,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重视对其的综合开发利用[2],将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到最大。

2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

2.1地质找矿前要保证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对矿产质量进行衡量时,主要参考标准是矿石的品味,在进行地质找矿的时,要先确定矿产的具置,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才能判断矿产的品位,矿产品味很关键,其能决定矿产资源应用的开采技术,开采时间,以及资源的价值情况,如果矿产的品位越高,那么其使用价值也就越大,如果品位较低,那么其应用价值也就很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提炼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很多品位不高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2地质找矿中合理的利用

矿产是其重要内容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综合评价和综合勘探是其基本工作任务,具体涉及到两方面内容,(1)要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具体的含量和总类,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其实际的结构特点,这样数据、内容对以后进行矿产的使用有很大好处。(2)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3],应该对出现的废渣、废水和废气等进行确定,针对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定要进行重复使用,保证资源的效率,针对不能重复使用的,也必须予以妥善处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3对矿产资源必须做到综合利用

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较多,但是人均数量很低,在当前所探测出的矿产中,还存在很多贫矿和伴生矿,在开发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浪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对资源利用的效率,除此之外,这种规划性的资源开发,对没有开发的资源也是一种保护,其是开源节流的措施,确保矿产资源供应的安全性,解决资源短缺等难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应该对资源开发体制进行改革,要求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完善相关制度之后,各项工作都严格执行,充分利用资源,做好资源的回收工作,这才是长期的战略发展方式。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1找矿存在很大的困难

通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浅层地表的资源都已经被找到,而且进行了规模开发使用,但是矿产资源还没有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找矿工作开始向深层的地下,以及海洋领域发展,这两个方面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对找矿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技术水平不高,那么找矿工作就是纸上谈兵,除此之外,在这些方面可以找到大型矿产的概率很小,因此在找矿前期,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地质找矿的难度增加,直接导致了探明资源的存储量下降,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供求矛盾,对矿产资源进口有严重的依赖性。在这方面,不仅是我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国外其他国家,也都有同样的问题,同时其在全球范围都很普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全球各个国家通力合作,协力发展,解决这一技术难关。

3.2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比较粗放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中,由于矿山规模小,资源回收率低,以及安全隐患大等,导致最终的开发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矿山规模小,因此不能施行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程度有限,我国的采矿人员队伍庞大,而且中小规模矿山较多,由于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技术条件落后,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制约了发展。在开发经营中,资源回收率非常低,当前相关部门领导都意识到资源回收的重要性,但是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回收率很低,还有很多具有回收价值的矿产得不到再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3.3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中,技术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引入先进设备后,管理意识没有提高,因此还是以粗放管理为主,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污染的当地的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气,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资源开发完之后,没有进行后期的处理,致使矿产开发中,伴有严重的资源破坏,生态破坏。

4总结

通过以上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矿产资源生产中,主要是粗放生产,虽然矿产总量很大,但是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有效利用矿产资源,避免在生产中造成浪费。与此同时,还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矿产勘查是前期工作,在勘察其企业要具备很好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和实力,降低对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在市场中才会有竞争力,集约化生产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分析[J].广东科技,2014(02):117-118.

[2]李志强,杜轮.浅谈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方法[J].工业c,2016(6):28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