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美学课程的期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第1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1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美术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现在当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虽然,目前我们认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美术课时,仍然将美术课形同虚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美术课教学活动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更多情况下美术课堂仍然是消磨时间流于形式,所以这就使得整个美术教育实际与期待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其次,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教学责任,想要让学生对整个美术教学课程形成有效理解和自身智慧的有效启发,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课过程来实现,但是目前相对各个学校的美术教师资源来说,其整体呈现出相对较为缺乏的状况,目前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门的美术老师,即使具备了美术老师,其整体课程任务量较重,就很难缺乏相应的时间,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进较为局限。这就是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第三,从当前整个教学体制来看,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美术课程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学习,就能实现相应效果,但是美术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扎实训练的才能实现相应效果的教学科目。无论是美术理念的认知,还是美术课程的学习,都是体系化的过程。理想的美术教学效果是建立在长期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因此,片面的美术课程思想,就使得整个美术学习过程深受影响。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完善的教学活动和内涵直接关系到具体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老师对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形成全面认知。最后,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生活性元素的有效融入,无论是教学的针对性,还是教学的内容,其中的实践性特色都不够明显。对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和绘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美术的素材,进而感知美术活动开展的各项创作要求。然而当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多数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课堂之上。这就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完善的茶文化教学体系,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前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中所融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具体认知,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从而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如果将其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和对美术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为学生全面成长融入必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因此,其对学生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提升。我国茶文化是体系化的元素内涵,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还是与茶相关的精神理念,其从根本上看,都是正确全面的元素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而在饮茶过程中,其逐渐与茶文化理念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而茶文化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要素。将茶文化体系内涵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从而必然能够在有效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其不仅能够引导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行为形成有效认知,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全面认知。因此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当前整个茶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表现。从当前学生培养状况看,多数学生缺乏理想的学习认知,其相对而言,其未能认识到美术教育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相融合,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进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3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完善,如今美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突出,尤其是随着整个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对美术教育的价值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因此想要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系统化看,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在贾占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首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探索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随着当前美术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重教学活动的时代特点和选择特点,要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改革,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权利。结合当前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具体理念,学生、老师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有效改造,无论是课堂教学方法,还是师生互动关系,都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其次,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当前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美学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和层次化。最后,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重点在于教学理念的完善和丰富,同时更在于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在这个体系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就是其中重要内容。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认知,将学生有效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整个美术教学的理想效果。美术学习的关键和核心在于美学素养的完善培养。

4融入茶文化素养的美术教育活动机制

茶文化作为系统化的内涵元素,完善的茶文化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价值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因此,融入茶文化素养,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充分注重结合学生特点,融入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美术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教学目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其都不是由老师主观所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将学生需求融入到整个将美术教学过程中、同时,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素材进行有效丰富。其同时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产生重要的提升,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将这一系列的内容融入其中。其次,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文化内涵,不仅是美术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要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选择融入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美学的内涵认知,从而形成完善的美学教学观念。最后,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通过有效把控教学活动,系统化组织开展美术教育,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和学习技能的有效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教育学习形成准确认知。通过以茶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自身实践,从而深化自身对美术教育学科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创新求变的美术学习思维。结合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美术教育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系统化结合,从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5结语

实际上,对于整个美术教育体系来说,其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内涵和资源内容形成相应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相应效果。但是对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来说,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内涵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融合,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作者:高艳慧 张建敏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光伟.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24-127.

[2]李永芳.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13):131-135.

[3]周建树.浅析“信而好古”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美术教育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5):153-155.

第2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36-02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护士的人文素养教育逐渐倍受关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构成了护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整体护理理念广泛开展的今天,在高职护理教育中构建全面、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顺利地适应现代护理的工作岗位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我国医学教育重专业文化技能,轻人文社科知识的倾向比较明显,导致护士在人文修养、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学校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识。

1.1 促进护理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

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追求以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健康状态为中心[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模式转变,现代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护士角色期待也随之不断提高。

1.2 提高护士内在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面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护理专业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掌握有关美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可以用美学原则指导整体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护理实践中,护患双方从对方的行为、举止、语言、表情等活动中捕捉美的信息,积累美的印象,护理专业学生接收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用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的言行、娴熟的技能等取得病人的好感,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3]。

1.4 培育护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激发创新思维

美育可以通过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净化护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健全护生的人格,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现代医学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护生在科研创新、理论创新、技能创新等领域能力提升。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明显的区别。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护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提高审美能力,而不在于培养艺术家。因此护理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使护生树立医学审美理想、重塑价值理性和健康人格[4]。

2.1 构建适合护理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正规的课堂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加强护士审美修养,提高护士审美素质的基本途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必须构建护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护生人文知识的学习[5]。

开设《美学基础》、《护理美学》等课程,对护生进行正规的美学理论教育,从基础知识入手,为提高护士审美素质奠定基础;通过开设《人际沟通》、《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懂得和谐人际关系的美学功效;通过开设《医学美学》等课程,掌握人体美的完整含义。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以上课程有针对性纳入护生培养的必修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护生的美的鉴赏能力,将美学理论走向具体的审美途径,可通过开设《文学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服饰艺术》、《书画鉴赏》等美育鉴赏选修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选择1-2门。

2.2 指导护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要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各学校可结合各自实际,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文学社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卡拉0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5.12护士节、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既提高了素质,亦凝聚了人心;同时,校内各院系还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开展航模制作、剪纸、贴绒、雕刻、书法、相声、小品、演讲、辩论、小合唱、舞蹈等比赛活动,这些美的教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荣誉感、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6]。

总之,审美教育应渗透到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动中去,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知识体系、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构建和完善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还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护生通过对美的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情操得以陶冶,成为一个既有精湛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当代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淑芬.杨林.“白衣天使”审美教育的必要性[J].护理与美学,2005,11:238.

[2J 雷鹤.徐巧玲等.临床护士美学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及体会[J].护理杂志,2011,1(28):76-77.

[3] 刘运喜.论加强护士审美教育的意义[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0-41

[4] 邓一洁.张瑞琴 浅谈对护生进行护理美学教育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84-85

第3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在暑假没来临之前我已经计划好了这次特别的暑假生活,因为这是我进入大学一年来第一个暑假,应该要过十分充实而且有意义才对。因此我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二届芝加哥孔子学院中美学生暑期夏令营的志愿者活动,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收获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知识,也锻炼了自我,加强了与不同人甚至是与外国朋友的交流能力。

我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学院联合举办的中美学生交流活动,从XX年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三日,历时五个星期。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是与美国学生一同学习、一同生活,为美国学生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互交流中美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

美国的主办学校还为我们提供许多能代表上海发展和历史景点的参观以及上海周边城市的游览和北京的文化之旅,这一切活动不仅让美国学生更了解了中国,也让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学习到了很多我们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

这次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我作为中方的志愿者入住华东师大对外交流中心宾馆,与我同屋的美国学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brendaha。我们会在接下来的五周里一起读书一起生活。

与其它中外学生交流活动不同的是,上午中方学生会在全外教的课堂里提高自身的英语,这对身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我是个很好锻炼英语的机会,同时美方学生则学习中文课程,中午一同午饭过后,中美学生便会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这不仅让我对美国的文化和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而且由于中美学生的年龄相仿大家都会很多共同的话题,在其中也体会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乐趣。

下午安排的活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的太极拳、武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孔雀舞让中美学生都乐在其中,更有意思的是,中美学生还一起动手体验包水饺,制作中国结,观看中国电影,教唱中国歌等等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就应该负责为美国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有时这让我这名英语为专业的学生也感到为难,许多中国特有的习俗是很难用英语对美方学生叙述的,于是便会到处查资料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英语能力,虽然会感到辛苦,可却又是乐在其中。

中美学生在华师大一起共住的两个星期里,除了一道学习,我们还安排了许多的外出参观游览的活动:

能代表上海商业商品交易蒸蒸日上的南京路步行街,繁华的步行街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美国学生流连忘返;

能代表外国对中国的投资企业的可口可乐公司,现代一体化的可乐生产的流水线让我们感慨了外企的严谨的管理制度;

能代表上海近现代史和传统文化的豫园,让美方学生沉浸在古色古香却又热闹且小吃繁多的豫园;

能代表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当代艺术气息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馆和上海当代美术馆,让我们遨游在古代和现代的艺术长廊中。

此外我们还一起登东方明珠在上海处眺望,参观上海旧社会的历史陈列馆,体验了上海XX的世博会的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代表先进技术的上海科技馆,身临其境感受XX北京奥运会的北京文化之旅和体验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寻常百姓人家的南浔之旅。无论是哪一段参观或者是游览之处,都无不让我与美国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和了解。

接下来额两个星期则是美方学生入住中方学生家的homestay,在这个两个礼拜里,我和我的roommate相处的特别的愉快,我们平时一块学习生活,周末则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参观其他有特色的景点。

最后一个礼拜也是最忙的一个,结束了四个礼拜的学习和生活,中美学生要一同策划一台文艺汇报演出,大家积极参加,演出不仅吸引了中方学生的家长更是吸引了双方学校的领导前来观摩,演出也大获成功。演出过后,美国学生就要回芝加哥,在唱响最后一首《朋友》后,中美学生相互拥抱,甚至落下了难舍的泪水。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这个短短的五个礼拜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如何独立的生活,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也学习到了美国学生那种勇敢又充满活力和求知欲的精神,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精神吧,同样我作为中国学生的代表同样让美国学生感受到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国精神。

这是一次值得我一生记忆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到现在我还是和美国学生和中方学生的保持着联络和交流,他们让我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无国界”。在这次活动中,由于我表现突出,主办学校还特颁发证书以资鼓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暑假我收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财富!

社会实践调研心得体会范文【2】

裴斯泰洛奇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时间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这说明知识和实践永远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效能,弥补不足。

为了开拓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四十三个人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不仅下乡带去知识,还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民情。参加这次的暑期“三下乡”,使我有了一个验证自我的机会,使我无论是能力上还是心灵上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维持了十二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了,辛苦而充实,沉重却又充满欣慰。经过这半个月的旅程,受益匪浅。我们团队四十三个人给茂名市高州高丰小学那群淳朴的孩子以及热心的村民带去了些微薄的帮助和浅显的知识,却带回了多少钱也买不回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深刻,一种认识。

忘不了那田间垅上无处不氤氲着的迷人绿意;忘不了那满山遍野的龙眼树;也忘不了高丰小村农村留守儿童那天真稚气的笑容,忘不了村里留守老人们那饱经风霜的脸和仁慈爱怜的眼神;更忘不了在期间我们四十三个人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相视而笑,相拥而泣。而这一切一切,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

明朝的王廷相说过: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确实,这是个奇妙又难忘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我们所学的就等于零。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社会实践调研心得体会范文【3】

不知不觉,两星期的金融实习课程已经结束了。这期间有专业人士来我们班讲座;有我们去当地的企业、公司参观;还有我们在每次活动之前的资料查阅、问题准备。可以说每一次课程都有老师和学生的精心准备,每一次课程大家都希望收获更多,每一次课程的主讲者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及经验传给大家„„每一天大家都很充实,每一次经历都让我们感触颇深。

实习第一次课程,老师告诉了我们整个流程,作业任务,日程安排,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陆续参观了宏源证券、合众人寿和中国人民银行,中间还穿插有中国人寿、金石期货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老总或优秀员工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及大家的积极提问和他们的耐心讲解。从他们身上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热情,对人、对物的热情,工作的热情还有那让人温暖的微笑。

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每种职业都有精英,每种职业都有艰辛与欢乐,小时候老师总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肯定就能做好。”长大后老师更多地说:“你做什么,就要喜欢什么。”我们在改造生活的同时,生活同时也打磨了我们。

宏源证券的总经理告诉我们,干工作先从销售部开始,不论你有多少证书,要用业绩说话,当你的客户资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提升,否则一定都是虚的。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只有真才实干才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金石期货的老总又告诉我们,公司有三个大部门,进去后选择你喜欢的部门,公司在进行针对性培训。这样让我们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个世界还是有懂我们的。中国人寿的业务员和工商银行的优秀员工在向我们讲授金融知识,公司产品的同时传递了好多营销技巧和做人的道理。每个人都很亲切,每个人都很真诚,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除了竞争还有真情。只要你真诚付出,就会感到别人,就会有所收获。

实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除了我们的接受,还有我们自身的学习,融会贯通。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我们针对性的提问,还有网上资料的收集,大家对保险规划和理财规划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前感觉遥远的事情,现在我们做得

第4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1、对美术教育理念的影响

现代艺术的观念是“以一种完美的现代化的美学理念,期待人们更多的理性的发挥”这一艺术理念带我国在艺术教育中一直影响深远,以人为本已经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主流思想,在现代教育汇总在试图改变这一切,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强调的制度化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现在教育中强调的是培养人的个性的发展,赫伯特里德提出“艺术教育,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和艺术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可以培养孩子的人格,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鉴于以此为角度的“审美”概念,我国的美术在教育中同样是以培养个性为第一任务,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获得身体与精神上的同步成长。

2、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影响

在21世纪中,美术课程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强调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实践方法中的几方面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在于一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在发掘美术教育的同时也延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开始强调实用美术的重要性。以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成为美术和精神交流的纯粹艺术的融合。这样的课程在安排与排列中体现的素质教育的一方面,我们一次为基础淘汰了过去单一的以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艺术能力,充分的体现美术在情感中的发挥同时加强的学生的自助创新的综合性与创造探索性。

1)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也受到影响

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的除艺术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是将艺术思想和形象思维的方法,为其他学科,反之亦然。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美术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多样性,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传统的学科清晰的集成开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综合的概念取代传统的主体概念,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使主体范畴达成全面。有机的将美术和其他学科综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技能。

2)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

实用美术是区别于纯艺术美术的一门美术形式,二者有着不同的用途和意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用美术尽管和纯艺术在创作、技巧、技法、精神方面功能有着很多不同,但都是出自大美术的范畴,有着本质的联系,他们的社会功能都是为了美化丰富人类生活,他们在艺术学科中承担的社会组织、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说加强实用美术与纯艺术美术的综合有助于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如我国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单进行优秀艺术作品的美术鉴赏,还结合所学美术技法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及实用性艺术工艺的创作。

3、对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后现代的理论在校园中执行起来会使教学观念发生一点的转变,从文本对话这两个后现代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互交活动,一种合作学习状态,再这个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性活动,波依尔说“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后现代艺术的提出还影响了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方面促使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前只是单一的口耳传教,到现在的多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具等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则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不再单一。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教师角色的定义和作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求,老师也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倾向。这一点正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核心理论多元化。

二、结论

第5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一、当代艺术品人文价值的缺失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包括艺术绘画在内的艺术品无不是为了市场的需求而应运产生,既使是古代大家的绘画作品,当它被摆在市面上时就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收藏古玩字画为显高雅或是期待升值的心理,同时一大批赝品立刻随之出现,以假乱真,扰乱了真正艺术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古代字画固然有古典美,可是它却被赝品所淹没,也就是高科技淹没了古代的至真和至美。这使艺术世界中的真正的古典艺术所传承出的古典文化遭到了排挤。很多人却甘愿接受仿制品,无形中抛弃了真正的人文精神。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出现了问题,因为审美包括真、善、美,真与善都被抛却了,美便没有了依靠和标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产生了动摇,艺术品便缺少了人文价值的传承。其实,艺术产品和受众之间的种种标准的倒错,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整体艺术框架的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转化。它们之间影响和转化的领域包括社会的、伦理的、经济的、传统的和当代的等等,更有哲学上的论证。人文价值缺失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的需求,自有附庸风雅的人在不遗余力地卖弄着赝品,甚至新、奇、特的艺术品,这使商品化的艺术品大量泛滥,代表人文精神的艺术品自然没有地位。吹糖人的手法在当代快要失传,可是它带给人们几分钟的艺术造型的兴奋远不及一只水晶艺术品的地位高。西方社会所传递过来的货币观念、实用主义观念等都对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这些都使人类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生存价值观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

美术课程实施的过程要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育沿线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自古就有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之说。教学过程中多种情景模拟和创想引起学生养成观察身边的生活、自然生态、景观等,由点线面,色彩、空间、维度、质感这些绘画元素来解读世界,用绘画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进行串坠相连,将对世界的认识、感受与艺术形式的灵感触发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喜欢的描绘方式传达出自己的思想。美术课程安排要结合学生各个年级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不可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可接受性进行考究,方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和丰富性同时具备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描绘美好,疏导受教育者顺势表达自己的情感。多设计活动性主导的课堂,使大家共同参与目标学习增进他人共处的技巧和社会相处能力。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体验,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岁月静好和阳光明媚的心情去创作。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抒怀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创建平和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从而获得创造、表现的能力,达到现代教育目的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美学规律在教学中需充分尊重才能获得学生对美学的认同感和喜爱,教学上人文气息无形渗透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视野,懂得解读丰富的人类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理解艺术创造与社会、文化、生产、以的关系。多加给学生感悟艺术的契机以打开思想维度和眼界,配以立体解读方式增加学生心理感受直观感。创建良好的艺术来熏陶整个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可以从学生做起。要使学生懂得欣赏质朴无暇、去掉伪装的美,这样,学生自身乃至于整个社会才会平心静气审视真实的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才能来调整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摆脱世俗物质利益束缚,具有时代感。这是人文艺术精神教育在美术课堂中积极运用孜孜不倦的追求。培养受教育者人文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以塑造可持续发展完善的个人以及整个社会,是新时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者须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朝着人全面发展具有人文关爱之心的完美人格之路探索。

作者:鲍春兰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6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一)审美能力界定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对于缺乏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就是说,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美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因为审美理想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支配着美的创造目标,并激发创造动力;二是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美的创造需要感知、理性,更需要情感和想象;三是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人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自由地追求美,那么创造出的世界才是全面的、和谐的。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奋斗,在创造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的美和完善。

    (三)审美能力与专业技能

    1.强化审美能力培养,提升个人竞争实力。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先生曾说:“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2]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情商的培养,一个拥有很强审美能力的人同时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仅仅会充实和完善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会成为和他人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当今社会,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仅仅因为高智商取得成功的人微乎其微,而高情商则可以为一个人搭建起很好的平台,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当中,高情商的重要性是早已经被证明了的。高智商主要是个人的,而高情商的影响则是群体的。所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实质上就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所有竞争者都拥有同样的专业技能时,情商的重要性就会突显出来。

    2.培养丰富审美情感,塑造立体丰满人格。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有美学课程,这是一个优势,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大学生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都得到发挥,逻辑思维能力、道德意志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培养出心理结构完美、个性和谐、情操高尚、多才多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塑造丰满立体人格的关键所在。

    二、审美心态与职业期待

    1.调整审美心态,摒除功利之心。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认为,美在形式。也就是说,美是和功利严格对立的。如果涉及到内容和功利,那么美就变得不纯粹了。作为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依附美虽然可能和功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只有在超越物质功利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实现对美的欣赏。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就是要求和功利拉开距离,追求在生存的压力下容易丧失的愉悦心态。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的交汇地带,很快就要面对一个无情甚至残酷的生存境况。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追求有利于将来就业的名誉、财富等等。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功利意识,使他们不会安心于对知识乐趣的求索,这种心态如果持续下去,从大学带进工作,必然由于强烈的功利之心和他人关系疏远,情商缺失,建立起仅仅以利益为链条的关系网,这样不仅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容易为他人所排斥,一个人成为一个孤岛。

    2.积极心理建构,坦然面对窘境。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合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释放的性质”[3]。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这是“以美启真”;审美又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因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有助认知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伦理的人、理智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而对于一个人格完善、心理结构健康的人来说,生活中的困境并不会那么令人望而生怖,崇高的对象带给人的那种升华力量会激励他勇对困难,开阔的心胸真正能让其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7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高中美术鉴赏是美育的主要方式,但在社会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显得“滞后”。高雅的艺术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法“共鸣”,总游离于学生兴致的边界。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不到审美的满足,于是乎,提不起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现象屡不鲜。针对这一弊病,在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环节的模式选择上,本人结合学生的艺术经验创新出一种能调动其美术兴趣的方式,让“美育”落到实处。

例如,记得有一次在鉴赏《陶瓷艺术》课堂中,课前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紫砂功夫茶具准备好,上课后把茶具摆放在讲台上,并泡好茶。我便邀请学生一起上来与我品茶论道。学生之初感到很拘束,但当越来越多学生上来品茶时,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有的问我喝的是什么茶叶,有的说泡茶最好用山泉水,有的问我紫砂茶具哪里产的,还有的说宜兴产的紫砂壶是才是正宗的……学生把平时的生活经验分享出来。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对陶瓷讨论得越来越激烈,兴趣全集中在陶艺上,自然对我接下来讲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期待。但如果我一上来就讲“半坡类型文化”“新石器时代”“五大名窑”等,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兴趣必然提不起来。

二、利用音乐烘托,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大家都说美术是“凝固的艺术”,而音乐则是“流动的艺术”,音乐与美术在表达的意蕴上是互通互融的。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凭借音乐,用音乐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使美术鉴赏课的感染力更加浓郁。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课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例如,在鉴赏《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课例中,笔者在教学的创设情境中设计了“听音识图”环节,通过教师播放的音乐,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山水画图片。音乐的类型节奏有的快、有的慢,当我播放节奏快的音乐,有学生指出与山水画《万山红遍》符合,也有学生说与《西陵峡》相对应,我趁热打铁,追问为什么。学生解释说《西陵峡》表现的是激流勇进的长江水,应该是节奏慢的音乐情景相符合。马上有学生反对,指出节奏快的音乐才能表达滔滔江水的意境。学生一片惊讶,意境是何东西?一下点题出了本节课要讲的重点――意境。如此这般情况下,学生越发感兴趣,我授课也越发轻松。

三、走出大课堂,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

新课改以来,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限于书本表面知识上,而是要向更深层面进行研究,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教师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走出大课堂,走进生活,创设出新颖的情景模式,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第一手资料”,还应培养学生求知的洞察力。学校的生物园不仅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实践场地,也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的重要场所,可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例如,笔者在讲《培养审美的眼睛》一节时,把课堂安排在生物园里。课前准备好的一组莫奈的《睡莲》喷画,展示在生物园荷花池一角。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小组布置任务:在欣赏生物园荷花池的过程中,对照莫奈《睡莲》作品,思考“美”的意义。在欣赏过后,笔者让学生围圈而坐,让学生代表分享小组所思考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身临其境,将实景与艺术作品对照,意会作品表达的意境,进而更有效地进行美术鉴赏。

四、走进美术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内容应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高中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应改进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馆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宝藏,对学生美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第8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美的发现 美的欣赏 美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40-01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语文教材中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在基础知识传授、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语文的美学教育,让学生体验、感受教材中“美”的元素,汲取“美”的营养,积淀高尚的审美情愫,颐养性灵、健全人格。

1 咀嚼语言,品味美

作品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要求我们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去发现、感悟和欣赏蕴涵其间的“美”的元素,特别是那些微言大义、精言妙语,更要细细咀嚼、品味。如此,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接受了美的教育。

欣赏精美的语句: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用白描手法三次对托尔斯泰墓地进行了描写,突出其极朴素、极平凡,就是这普通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欣赏这精美朴素的描写,理解正是这墓地的普通而平凡,才让人感到墓主人精神力量的伟大,并让人们赞美和永远怀念。

品析个性化的语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如《荷花淀》中当水生告诉水生嫂他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平和的语气中透出水生嫂的温顺、贤惠以及嗔怪中的理解与支持。在商量探夫那段情节中,几个女人委婉而含蓄的个性化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了解放区妇女勤劳、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品质,体会到了人性的纯美。教学时都要让学生细加品析。

感悟深邃的哲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幽径抵达哲人的灵魂深处,观赏瑰丽的人文风景,进而涵养性情,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学习《论语七则》,学生仿佛在聆听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意味深长的哲理,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和景仰。

2 分析形象,鉴赏美

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蕴藏在艺术形象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教师应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开辟审美通道。这种联系和通道,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和鉴赏,才能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进而实现对作品更深一层的审美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鉴赏,感受优秀人物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并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美。在进行《邓稼先》一文的教学时,笔者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主人公邓稼先这位杰出科学家形象的整体概括,挖掘其人格魅力的精神源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中国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3 驰骋想象,追寻美

审美想象为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象能力。教学中,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需要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对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受。

季羡林先生《富春江上》这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就像是一首回环往复的山水咏叹调,“江水平阔,浩渺如烟,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优美的主旋律几经扩展,不断润饰,营造出了清幽深远的意境。教学中,教者配乐诵读精美文段,学生闭目聆听,借助想象的翅膀,潜入“妩媚明丽,秀色天成”的富春江山水意境,在亦真亦幻中,物我两忘,陶醉在美好的神奇境界里。驰骋想象中,学生对作品的意象进行了发散和补充,而由江水、青螺、微痕勾勒出的令人陶醉的富春江美景和作者对富春江溢满心头的深情,也深深地印记在了心灵深处。

4 创设情境,体验美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多媒体的运用等,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去真切地感受、体验。这样,他们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生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可以转化成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探美访胜,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例如:教学《淡淡的深情》一文时,笔者通过古诗《游子吟》来启发学生忆想父母关爱的生活小事,伴着影碟《母亲》的视听来感受人间亲情。在营造出的浓浓亲情氛围中,感受那“平静的水面下深处的激流”,体味母爱那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崇高感情。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应该在诗人所描绘的“秋江月夜送客”的意境中,带着学生去体会那种由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所衬托出的“沉郁之美”,接着再去领略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音乐美”,最后去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性美”。

审美教育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代教育呼唤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效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9.

第9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与美学理论研究是近乎同步。其原因是,无论是美学史著作还是美学范畴的其他著述,不可避免要涉及到音乐美方面的内容。所以,要想更直观地了解音乐美学理论的现状,无妨以美学与音乐美学相比较的方式进行分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音乐美学、著作共105册,其中音乐美学理论专著65册。以1980年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为起点,以年蒋一民《音乐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为标志,至年的20年间,音乐美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发(由于笔者搜集资料渠道有限,只能作粗略统计,权且暂借现象略摆事实),严格意义上的音乐美学著作共有23种。有代表性的如: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王宁一、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全4册,现代出版社,2000);周畅《音乐美学》(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教材);孙兰娟《音乐美学教学论稿》(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教材);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等等。音乐美学史类10种,如: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系列);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于润洋《音乐美学史论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等等。音乐美学专题研究类21种,如:杨琦《音乐美的哲学思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修金堂《音乐美学之音乐本体——属性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黄淑基《中西音乐美学的对话——一个音乐哲学的研究》(台北,洪叶文化,2002);韩钟恩《音乐美学与文化》(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龚妮丽、张婷婷《乐韵中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轩小杨《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等等。另有音乐美学译著9种,如:张前译《音乐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于润洋译《音乐美学新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等等。

二、关于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本土音乐艺术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仅有音乐美学理论著述是远远不够的,注重做好基础性人才工程,把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复合型音乐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反推音乐美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由理论到实践应从何处着眼,又应从何处着手?其一,要弄清楚音乐美学究竟应该讲哪些内容。这不仅涉及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音乐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按我国目前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美学内容至少被分割在四个学科群里面: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一级学科艺术学下面的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戏曲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④在上述四个学科群中,音乐美学的明显位置也就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下二级学科音乐学之中,这里最为重要是美学与音乐学的关系,以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进而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可以说,讲美学也会涉及到音乐学,讲音乐美学又根本离不开美学,三者多有重合之处。

因此,在音乐学中如何讲音乐美学变成在学科体系的分工中如何合作的问题,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加以考虑,甚至应该作为学科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提升音乐美学的级别。综合上述因素,目前状况下,遴选或组织比较全面的音乐美学教材至关重要。一本有分量的教材,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现象。要讲清楚当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之美时,状态怎样,审美如何开始,如何进行,最终效果如何。二是音乐审美类型。要讲清楚音乐美分几个大的基本类型,如复杂、理性、空灵、平淡、自然等类。聚焦处如热烈、优美、典雅等特点是怎样的。三是音乐审美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美学文化研究成果,讲解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四是音乐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音乐美的基本法则,如节奏、速度、情感、风格等。五是音乐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音乐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音乐美的。六是音乐美学的学科历史,要讲清楚音乐美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客观规律是什么。具备系统全面、综合多家智慧、汇集诸多研究成果的音乐美学教材,既能提高音乐美学的教学质量,又能提升音乐美学的教学档次。其二,要把握好音乐美学该如何讲述。用实践哲学来讲美,用普通心理学讲美感,用艺术学讲艺术,构成了中国美学原理的一般结构。⑤按照这一模式,讲音乐美学的一个好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一方面是把音乐与美感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音乐美的问题才能真正讲清楚;另一方面,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使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其三,要缩短“知”与“行”的距离。音乐美学理论为“知”,教学实践为“行”。音乐美学著作的作者即是理论学说的创作者,同时也应该成为教学前沿的实践者,理论研究者要与教学一线的老师加强沟通与协作,使先进的理念不是停留在纸上,也不是仅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聚焦于“教”“、学”、“做”三者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⑥教学者与被教者之间互相服务“最后一公里”,倾向于彼此零距离。如此一来,其最大益处就在于:一是使音乐美学教育效果显著;二是由于适应教学对象不同的关注点从而激发了教学对象的音乐潜能。其四,要整合研究成果,集百家之智成一书之长。从音乐美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理想的教材是最基本的遵循。美的理论化,一直是人类的难题。将音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阐释,同样极其复杂而又高难。研究“美”之难,可以从一组命题中看出:这花是圆的;这花是红的;这花是美的。此花形状客观存在,有没有人,它都是这形状,而此花之颜色却是由人的眼睛构造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眼和与人眼同质的眼睛,物体就无所谓颜色,有些动物只能看见黑白两色,有些动物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颜色。但对于已经进化为人的正常眼睛来说,颜色是客观,只要人在看,这花一定是红的。

此花圆此花红,其客观性既可感受又可证明。但此花是美的,其客观性却没法证明。正是这一点呈出了研究美的困难。⑦也正是围绕“花”美与不美,音乐美学研究呈现出千帆竞渡、百家争鸣的局面。假如将这些不同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编为一书——音乐美学集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比较与鉴别、选择与取舍中,赋予教学对象以自由裁量权,自百家言中择优而学,依个人兴趣而取舍,从而确立个人深造和主攻的方向,如此一来,这凸显综合教材之长的音乐美学集成,其优势既利于“教”又利于“学”,功用不言自明。

三、加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教学转化,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意义

音乐美学理论成果存在的价值,唯有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培养音乐人才必须以音乐美学理论为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以改革开放、兼容并蓄的姿态面向世界,各国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追求美、研究美却容易有更多共识,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可以游走于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任何角落,正因为本质上的美,才被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所接受,音乐美学理论,归根结底,就是把音乐的这现象那现象进行提炼、归纳、演绎、升华,把音乐对人类进步所起到的作用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人在创作音乐,音乐同时也在塑造人。音乐使人美,而懂得美、欣赏美的人又在挖掘音乐之美,这种良性循环推动音乐文化随着人类前行的步伐不断跨越新高度。因此,加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转化,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意义,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值得我们予以高度认识。首先,加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转化,培养音乐人才是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泱泱大国的国际地位日益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促成。音乐文化可以作为传播国家文明的使者,在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往与沟通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随着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需要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美学为实现国家宏伟的目标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