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建议
1.我国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会计课程未引起重视
与财务会计相比,学生普遍认为实用性不强,难于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及相关的法律和职业规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修整和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学。
1.2教材存在许多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1.2.1教材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财务预算和存货管理(存货控制),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资金时间价值及投资决策、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经营杠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法、成本责任中心、业绩考核、可见教材内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重复教学。
1.2.2教材过于理论化
目前,管理会计教材中过于侧重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特别是我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比较缺乏,同时教材也较为陈旧,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资源会计等涉及内容很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新以及前沿的成果涉及较少,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把握,更别说在实践中区灵活运用。
1.3教学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中管理会计教师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成为主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远远不足。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甚至听都听不懂,更不用说能提出或发掘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
1.4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
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内安排几节实训课,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常常被忽视,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同时,与管理会计配套的实习教学非常缺乏。
2.改进管理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推行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制度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
成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2.2注重加强对管理会计教材的改革
2.2.1管理会计的教材要做到与时俱进
管理会计教学教材落后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教材的改革中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我国以往先进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经验,使这些新的理沦和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同时加大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案例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建立新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比如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在管理会计的教材中也大多花较多的篇幅进行讲解,但是其实用性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仅限于纸上谈兵,在教材中加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提高管理会计教学实用性的方法之一。
2.2.2重视管理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训教材。市场上大多是理论为主的教材,缺乏为学生理论与实践搭桥的实训教材,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实训浮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实例教材,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的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有PowerPoint等教学课件,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将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用动态的图形加以反映,并用软件来解决用手工几乎无法解决的决策优化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学习,不受时间(规定的上课时间)、空间(规定的上课地点)等。第二,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案例教学。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相关参考书目、进行课外研讨,了解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第三,考试方式的改革。在考试的题型上进行变革,放弃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等基本题型,引进案例分析题型和现场面试模式的考核,可以把管理会计的知识点贯穿于面试过程或是模拟企业真实情景进行角色的演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意识。
2.4落实课程实践环节
2.4.1进行校外实践
进行校外实践,是管理会计理论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学校计划中要加开专门的管理会计实习。组织校外实践的形式可多样,例如通过进行专题社会调查来实现,在开设此课的前后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一些管理会计方面专题的调查,也可利用校外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另外要注意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会让在校生参与操作,学生也只能做走马观花式学习,因此,校外实践要周密组织,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实践内容还要依赖校内综合实训来得到。
首先,《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不仅在于英文授课,而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培养会计人员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培养目标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借鉴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这样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才能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其次,《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的。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的课程属性不同于《财务会计》等课程属性,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使用的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有主观倾向性,而且无强制性的规定准则。再加上双语教学中需引进原版教材,具有国际化视角和开放式的探索,使得该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包含更多跨学科知识,更多元化。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逻辑及文化差异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笔者使用的教材为DonR.Hanson编写的《ManagerialAccounting7e》,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文教材中对概念理论等的引出和本土教材有较大差异。传统中文教材先列出概念,后用例子说明。而英文教材则首先使用案例,在案例中总结特点,最后再引出概念。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逻辑不清,概念模糊的情况。另外,该教材在每个章节都有情景案例,之后附有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章节。但是,由于有些情景案例中带有典型美国企业文化及美国国情的因素,学生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2英文教材任务考核量小,致使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不深。本土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偏重基础和理论,而英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笔者使用的教材为例,难度由浅入深分为“Exercise-Problems-Man-agerialDecisionCase-ResearchAssignment”四个层次。优点在于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练习之后,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决策。但缺点在于理论类练习题比重较小,一个知识点往往只有一道相关题型,导致学生对理论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因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型难以应对。如在作业成本法章节,虽该成本法目前在国内应用率不高,但考虑到其成本核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亦需要对该成本法有开放式思考及在国内应用情况的探索。笔者在该章节的考核中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考核效果不甚理想。3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三、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摘要: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方法、资料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包括适当增加教学课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关键词:会计专业 管理会计 骨干课 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程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骨干课。实践教学作为该门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理应受到重视,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革。
一、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内实训、小组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管理会计实践活动,使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直观经验认知,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融通,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技能,提高会计业务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实践教学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使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这要求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内部管理中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但市场上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却比较少。2014年10月,我国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是向企业输送管理会计人才的一个主阵地,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当优化完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体系,使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且能够掌握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具体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创造初步的能力条件。这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单靠理论教学难以实现,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自身性质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进行价值核算,其核心任务是管理和创造价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从学科属性上看,管理会计是一门融合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及相关方法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其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学科,管理会计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其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对大部分毕业后直接走上会计岗位的本科生来说,管理会计应当“贵在有用”,能够帮助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说,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应用性学科。这一显著特征决定了管理会计骨干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按选定教材的章节体系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利用课后作业等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由于本科生没有系统的企业会计工作经历,专业实习也主要从事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或出纳工作,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缺乏直观深入的理解,先期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不足,使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学理论知识作用有限,因而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满意度。而且,实践教学不足使会计专业本科生即使掌握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但进入企业工作后也难以适应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要求。所以,管理会计骨干课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鲜动生活的实践体现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乐于学习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教学时间、方法、资料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难以合理保证
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财务会计类课程及课时数较多,既包括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也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会计业务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践课。相比之下,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骨干课的地位明显偏低,教学课时数较少,一般为48或64学时,其中还安排相应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由于管理会计课程涵盖成本习性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生产经营决策等教学内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通常会选择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及有课时剩余的前提下才会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实践教学时间难以合理保证,不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技能训练,因而势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课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训,课外的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模拟实验和校外的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服务于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内实训,即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实训报告中记录结果和总结,完成后提交任课教师评阅。由于实训资料往往和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从教学目的上看,课内实训主要在于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促使其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且,由于教学硬件设施不足,课内实训基本上在课堂或机房等教学场所进行,不能模拟企业工作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缺乏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直观感受,易于把课内实训作为一项课程作业,认为参加实训是为了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主观上不会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够,内容不完备
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需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配套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有效支撑。当前,尽管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正在逐步引入实践教学,但教学资料建设不能及时跟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足、内容不完备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一般主要按章节、分模块进行设计,像生产经营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全面预算等实践教学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逐步展开。这种做法人为割裂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反映管理会计工作的全貌,使学生很难理解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等职能的整体逻辑性。此外,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及指导书也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资料提供不齐全、数据前后期不一致、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实践教学资料指导性差,给实践教学带来了许多困扰,使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师资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构成因素,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管理会计骨干课中,由于实践教学目前主要在课内进行,所以任课教师同时承担着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但是,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再到“学校”,即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与会计实务界的交流较少,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缺乏了解,有时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而且,管理会计骨干课的教学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在课程学时及师资力量受限制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即使富有管理会计实践经验,也很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指导,易于给学生留下一些实践困惑。
(五)对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主要采用闭卷标准化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为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简答题及计算分析题,旨在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上,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有相对的主体地位,平时表现及平时成绩占次要地位。但是,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受关注度不高,这表现在不仅缺少具体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而且学生的实践成绩由于主要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等平时表现,所以换算下来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实际占比较低,与其对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不能匹配。对学生而言,在管理会计考试前掌握相应的记忆性内容,并进行一些作业练习,就可以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基本不受实践成绩高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存在应试心态,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三、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高校应当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优化改革。
(一)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及其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明确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独立的管理会计实践课。当然,实践教学课时也需要根据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多因素综合考虑。但只有在充分的教学时间保证下,管理会计骨干课的任课教师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同时兼顾管理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二)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管理会计骨干课应当突破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进度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使用。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介形式,向学生演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活动,这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文字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全面预算”章节,除了安排学生根据给定资料亲自动手编制预算外,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整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资料,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在讲授“适时生产系统(JIT)”时,由于本科生缺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经历及知识积累,通常会感觉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可以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直接通过现场讲解、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实践。但需要注意,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服务于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出现为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不良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资料建设、考核评价等构成要素,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管理会计骨干课首先要抓好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其核心工作在于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要符合真实性(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变化及面临的管理问题)、综合性(实践资料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主线,数据前后连贯一致,体现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职能的内在规律性联系)、创新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讨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灵活性(所设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化的答案,需要学生依据分析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合理观点)等原则。其次,管理会计骨干课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学习态度、参与实践情况、实践记录及结果、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进行实践成绩评定,并提高其在课程综合成绩中占有的比重,同时在期末课程考试中减少只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等内容,增加一些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试题。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力量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开展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其中,“走出去”是指高校要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积累实务工作经验;开展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同拟定研究课题,由教师主导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等。“请进来”包括邀请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校进行师资培训;直接聘任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导师,为学生讲授理论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110-111.
2.付磊.做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5,(03):12-13.
3.马丽莎,向育宾.实践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5,(04):122-123.
4.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82-83.
5.许平彩,叶,魏玮.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168-170.
6.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10上):38-40.
1)英文教材任务考核量小,致使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不深。本土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偏重基础和理论,而英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笔者使用的教材为例,难度由浅入深分为“Exercise-Problems-Man-agerialDecisionCase-ResearchAssignment”四个层次。优点在于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练习之后,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决策。但缺点在于理论类练习题比重较小,一个知识点往往只有一道相关题型,导致学生对理论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因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型难以应对。如在作业成本法章节,虽该成本法目前在国内应用率不高,但考虑到其成本核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亦需要对该成本法有开放式思考及在国内应用情况的探索。笔者在该章节的考核中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考核效果不甚理想。
2)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二、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
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一)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于1991年创立,至今已举办17次考试。已有累计14万余人取得全科合格证,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成为国内声誉最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此背景下,现行考试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为指导,提升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建立起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体现胜任能力评价要求的考试制度,最终将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阶段,即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考生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全部考试科目后,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基于第二阶段的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胜任能力,建议考生在参加第二阶段考试前注意积累必要的实务经验。二是调整考试科目。在现行考试制度5个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对考试科目作以下调整: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三是调整成绩有效期。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
(四)新考试制度与现行考试制度的衔接新考试制度于2009年开始实施。现行考试制度在2009年仍继续实施一年。2009年,具有现行考试制度下有效期内任一考试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可以选择按新考试制度或现行考试制度报名参加考试。按新考试制度报名参加考试的,其至2009年仍在有效期内的单科合格成绩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有关科目的合格成绩。按现行考试制度报名参加考试,取得全部5个科目合格成绩的,发放全科合格证;未取得全部5个科目合格成绩的,其至2010年仍在有效期内的单科合格成绩转换为新的考试制度下有关科目的合格成绩。单科合格成绩的转换方式是,现行考试制度下单科合格成绩自动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同名科目的合格成绩。其中,现行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合格成绩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个科目的合格成绩。新考试制度下。以转换方式取得的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限统一至2013年。
(五)本科目新老考生考试衔接应注意的问题原有考试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合格成绩可以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两个科目的合格成绩。但两点值得注意:(1)2009年参加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科目的考生,如果参加的原考试制度(老考生)且成绩有效。可以换成新制度下的这二科合格成绩;如果是按新制度考的财务成本管理,就不能换成二科的成绩。因此对2005年通过财务成本管理的考生来说,如2009年估计能够全部通过,则应参加原考试制度,这样能在2009年拿到全科合格证书。如果2009年估计不能够全部通过,选择按新的考试制度报名参加考试时也不失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2005年通过的财管务成本管理成绩在2009年可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的两科成绩,且有效期延长到2013年。(如不能全部通过,明年作废并考2门)。(2)如果2009年老考生参加的参加原考试制度没有获得全部5科合格,则2006年至2009年的财管务成本管理成绩都可转换为新考试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个科目的合格成绩,有效期延长到2013年。只要今年通过参加的原考试制度财务成本管理的考生(老考生),其一门相当于两门。因此,对老考生而言,2009年财管务成本管理“含金量”最高,理应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新教材基本框架与重难点章节
(一)新教材基本框架全书包括两大板块(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共十七章。根据《财务成本管理》的篇章结构及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全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的分析工具(第二章);第三部分,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第三章);第四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第四章至第九章);第五部分,财务管理的专题(第十章);第六部分,成本管理会计(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知识结构由图1所示:
(二)重难点章节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体系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该书上篇财务管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部分内容体现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要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对企业资金的筹集、投放和使用、分配等内容进行具体的管理(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四、五、六、七、八和九章);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两最基本的观念:即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三章中);并要求利用财务分析,即对已完成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财务管理预测和决策的制定提供财务信息(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二章中),由于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价值并衡量价值(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十章中)。该书下篇成本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其中成本会计部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参与经营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而管理会计部分则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作出决策,目的是经济效益最优化,其达到目的的手段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部分内容体现在该书的第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章)。由以上可以看出:教材中的第四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出题内容;而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的分析工具、第三部分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第五部分财务管理的专题和第六部分成本管理应作为考试的次重点;第一部分财务管理总论则作为一般掌握。
三、考试趋势及命题规律变化预测
(一)考试难度变化由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对现行考试制度的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分拆,并补充了现代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第二阶段的综合科目是对现行考试制度主要科目有关实务内容的归并、补充和整合。因
此,新考试制度下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要比现行考试制度下同名科目的综合应用要求相应减少。根据相关政策,新考试制度下第一阶段考试的难度比现行考试制度降低。第二阶段的综合科目将对考生的实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题型、题量及难度预测一是题型、题量预测。根据2009年的新考纲,该科目的题型、题量将发生变化,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四种。题量将在47题左右。客观题占50%左右,其中,单选题20题、多选题20题;主观题占50%左右;其中,计算题估计在5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二是试题难度预测。虽然2009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辅导教材具有内容更新量大、知识要点繁多、计算分析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但笔者预计2009年该科目总体难度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依据大纲,应更强调以书为本,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
(三)命题预测第一部分财务成本管理总论(1章):考生应重点关注财务管理的目标、假设和理财原则的理解及应用,考客观题。本部分估计2-4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熟悉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的分析工具(第2章):考生应重点关注运用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易出计算题。本部分估计8~10分,要求考生通过研究教材,掌握基本指标计算与分析。第三部分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第3章):考生应熟练掌握特殊年金的计算和有效年利率、折现率的换算以及风险计量易出客观题。本部分估计4~6分,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公式,并学会在后面章节计算中的运用。第四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第4-9章):考生应高度关注不确定性及特殊情况下的投资决策,易出综合题;存货的决策和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应作题掌握。该部分估计35―40分,要求考生认真精读教材,全面掌握其主要内容。第五部分财务管理的专题(第10章):考生应严重关注调整现值法以及企业价值评估各参数估计与综合计算,易出主观题。本部分估计10~15分。要求考生通过对教材计算公式与模型的熟练掌握,侧重模型参数的估计与应用。第六部分成本管理会计(第11―17章):考生应着重关注标准成本法结合传统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约当产量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比较计算,易考主观题;另外,短期经营决策与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考生也不容忽视。本部分估计30~35分,要求考生全面熟悉教材,掌握其重点内容。
四、学习方法指导
(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们也可以根据课程辅导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侧重薄弱章节: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10章等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8章、第9章等;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近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当年一般要考到,如第5章、第17章等;总之,考生只有按照考试大纲与辅导教材的要求,采取“全面复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熟练掌握”的策略,才能为应试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材至少看三遍 第一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成本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并巩固主要知识点,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可适当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同时为了提高应试能力,可选取一到两本教材精讲精读等考试辅导丛书,通过练习力争实现从“工作经验”到“考试模式”的转变,从“知识点”向“考试分数”的转换。第三遍串读,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突破,只有深刻理解其要点,反复演练习题,弄懂其原理和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才是考生制胜的法宝。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目标 会计职能 会计教育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校需要重新评估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期望。本文从现有传统会计理论及教育存在的局限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和职能重构及本科会计人员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会计理论及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一)会计目标局限性
会计目标即是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綦好东、杨志强,2004)。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之下,通过设立账簿、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这种折叠式的信息生成模式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其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投资和信贷决策以及用于解除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即通常所谓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基于未来导向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两种系统之间缺少有效的整合,这与泛会计或者说大会计学科是存在冲突的,特别是互联网的背景下,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不断变革,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更为高效、快捷、实时和经济,一些简单和重复的结构化工作被计算机所替代,相应的流程也更为规范,会计人员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目标观,局限在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性反映,很少涉及到与提高企业价值决策的信息需求,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二)传统会计职能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学教材一般把财务会计的职能分为核算和监督,这主要源于马克思关于“簿记”是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启发,但是何为会计职能,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会计的职能与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自马克思提出簿记观念以后,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互联网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供应为主的商业模式逐步被以需求为主的商业模式所替代,人们开始探索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职能进行新的诠释,会计的职能也面临着派生问题。
(三)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传统性
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基本上以技术导向、效用导向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和会计资格类考试来设置会计主干课程,这种设置能够实现与相关的考试对接,但是也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拼盘化,不同主干课程相关性小,导致学生缺少跨学科的意识,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社会各界期望会计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范畴,而是要进一步扩大合格的人才,在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这将对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构成冲击。
(四)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知识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和课室,技术的先进性已经使得新的教育模式成为可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进入会计职业的胜任能力框架》中提出了三种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从该框架可以看出,会计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沟通技能、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伦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基于内容驱动型的,主要围绕教材甚至把教材视为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唯一机制,教育的过程也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知识的传授过程,这种形式的教育忽略或弱化了教育本体论的问题,“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呈现。学生只是单向的被动接受者,所学与所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要通过机械记忆等表层学习,掌握正确的答案就能获取较高的成绩,这种考试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单向知识提供机制。过度强调技能的培训会导致学生难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会计的边界去思考问题,教育与职业发展的不同步性造成了会计毕业生难以较好面对动态的环境挑战,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则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了一方面会计专业红红火火,但另一方面社会又抱怨缺少合格的会计人员的现象。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会计的发展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同时会计也会反作用环境。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深入,会计理论将发生裂变,会计职能也将面临转型和延伸拓展。在互联网时代,会计除提供传统的事后信息以外,需要承接更为广泛的职能。会计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信息提供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相应的学历教育也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改革。
(一)会计目标和职能的重构
如何强化组织绩效管理,提升组织价值,是管理层关注的重要问题,会计人员需要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正如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65)在《会计理论》中指出:“实用主义论的优点之一是,会计只在切合实用时才算尽了它的职能。但它必须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会计师懂得对他们的本企业或委托人以及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最为有用的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 通过会计提供的各类信息实现企业的增值,从而做大利益相关者蛋糕。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应将会计目标提供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关的信息拓展为资源配置等商业决策所需的信息,着重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商业模式的变迁决定了会计除了反映营业主体资源、资源变动及其变动的历史信息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研究与分析会计职能的问题时,能否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即把会计的职能分为基本的职能和派生职能。我们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控制;它们的派生职能有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等(吴水澎,1996)。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该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分析、控制、预测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这与传统的会计多职能论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拓展会计职能,以应对会计所处环境的变化。
(二)转变会计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韩延明,2003)。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必须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审视会计的教育理念。会计教育理念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所应传授的理性认识及观念体系(栾甫贵,2013)。会计理念与会计行为本质密切相关,在会计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对会计行为本质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包括:会计技术(艺术)论、会计信息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系统论,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会计信息论已经成为大家所认可的主流理论。目前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的属性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会计就是一门技术,在其教育理念中总是将技术的东西作为其讲授的重点,而忽略了“育”的内涵,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了解隐含的背景信息,也就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现行知识体系更新较快的年代,一旦在课堂所接受的知识陈旧过时,学生便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计作为特定时空下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本身也会对时空具有反作用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定位于具有厚实的基础和应有的职业素养。企业管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其决策都需要不同的信息为之服务,而这些信息一部分来自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价值驱动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共同为实现企业增值提供相关的信息源,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改进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也需要有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加快实现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实现会计人员从被动的信息提供者到主动的信息提供者或是企业合作伙伴转变。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一点,为组织创造价值是会计工作的最终职业使命,会计教育不能因为固有的学科藩篱和专业认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自我设限,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而忽视对其后续职业成长极为重要的通用能力等的训练(杨政等,2012)。
(三)建立面向未来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就目前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而言,会计的主干课程套用职称资格考试无可厚非,因为会计教育的源动力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社会往往以相关的证书作为会计人员水平高低的信号,但是仅仅围绕职称或资格考试来设计课程,将会造成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且容易造成缺位和错位的现象。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概念,并将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后,不同的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价值链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后来布兰德伯格(Brandenburger)和纳尔波夫(Nalebuff)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网(value net)管理模型,价值网管理模型突破了价值链的线性思维的缺陷,从网的结构观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分析,而有效的会计职能应当反映企业价值网上的价值的变化并对未来做出预测,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数据挖掘和价值发现中的重要功能,不断实现价值增值。会计不再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而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它涵盖了信息系统的内容,经济信息系统只是价值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准确的说是一种价值管理信息系统(陈良华等,2013)。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的增值管理活动和价值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企业价值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时而不是滞后的信息为多目标决策服务,而这些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来自管理会计人员。因此在现有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不应过度强调会计、财务和管理的边界,必须打破传统的“小会计学科”的局限,在突出学科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泛会计”的理念来设计会计课程。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价值管理(泛会计)信息依据的要素很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成本、成本、资产等传统会计要素,而且要包括消费者服务、市场进入、生产率、生产周期、质量、时间等更多的新的会计管理要素(陈良华等,2013)。泛会计概念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的范式,其信息需求是多元、异质性和开放的,而在传统课程体系下的信息是相互割裂的,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效应。IFAC的会员团体应有可靠的程序保证职业会计师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并把职业能力解构为三个部分: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和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刘h、黄莉、杨丹,2014)。以上述三种能力的构建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确保会计教育与会计职称或资格考试有机协调和融合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新技术变革与价值管理活动重新架构会计课程,在遵从“博雅教育”实质的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特别是关于人文素养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同时必须将商业伦理作为必修课,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社会和伦理的含义,特别是从技术理性和道德理性双重角度进行决策,同时要围绕泛会计的价值管理设计课程群模块,如沟通技能、商业模式、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电子商务、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等,将管理会计课程群拓展为管理会计基础、中级管理会计和高级管理会计,进一步打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边界,实现有机融合,在必修课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增设选修模块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的期望。
(四)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也正是很多高校的短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教学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很少考虑到具体的情景,加之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讲授的知识点都围绕教材展开,学习过程就是单向的传输和接受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期望差距较大,教师、学生、社会三者都存在不满意的现象。泛会计所需的信息不仅包括了事后反映和核算的相关信息,更需要实时的评价和反馈等信息,这就必须培育会计人员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能力,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但这些能力又主要来自于实践,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产学研中心,通过学界和业界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解决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会计教育和会计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求变,更新理论知识结构,实现基于知识型的会计教育向流程导向转变,以职业能力构建为导向,强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引进案例教学,通过讨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认知能力、逻辑推理、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无法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师的在职进修或者在产学研研究中心从事相关实践,并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支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整合会计课程、会计研究、会计实践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
(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教学资源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商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已经是会计教育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传统面对面的讲授方法无法解决时空约束的问题,学生也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帮助。基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情景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学习的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教育者也应主动利用虚拟的教育环境,整合会计教育与信息和通讯技术,主动高效利用微博、微信和慕课等互联网支持的学习资源,实现在一个开放的、灵动的环境中充分利用时空的弹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者,实现课外非正式的交互学习和面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长期职业竞争的能力。
总之,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组织业务和运作方式,在该背景下,会计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过于强调会计技能的培养难以适应快速改变的商业环境,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本科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泛会计”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的引进等方面加快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全球化和互联网新形势的挑战。X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吴水澎等.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
[4]陈良华,李志华,张P.会计理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6]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7]刘h,黄莉,杨丹.会计师胜任能力解构及其培养――基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探索[J].会计研究,2014,(5).
关键词:财务共享;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管理思想和模式不断变革,企业财务管理也在创新转型,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这种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把分散在各业务单位的重复性高的业务进行标准化,并集中到共享中心统一处理,以降低财务日常事务的处理成本,提高财务部门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整个企业的成本,提高管理运营效率。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国财务共享服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也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输送社会所需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
经济发展模式、市场拓展方式的改变,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理念和意识的转变。
(一)转变理念伴随着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更新管理思想,打破传统财务管理的认识和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部门主要是价值守护,进行财务核算等基础工作,这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而共享服务中心除需要有财务会计必要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成本预算管理、筹资管理、金融税务、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具有战略发展眼光和良好的管理能力,这比财务会计有了较高的升级,企业需要更多管理会计方面的支撑,需要财务人员提供包括预算、运营、业绩等更多方面的数据及其分析的决策支持,需要财务管理从价值守护转向价值创造,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1]12-13要求财会人员在做好传统财会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思考和探索财务工作的价值空间,最大程度地创造和释放价值,从各方面帮助企业提升经营能力,不仅守财、还要造财,这是对财务人员更高层次的要求。价值守护与创造的理念是对财务管理传统理念的变革创新,提高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价值,支持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升企业业绩。[1]14-15传统的财务通过核算提供经营成果,主要是事后反映,很难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与监督;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由于将传统的核算工作转到共享中心,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预算管理、财务管控与监督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上,从而将财务控制前移,更加强化事前的预算控制和事中的业务控制,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二)提高服务意识共享服务中心把分散的重复的业务按既定的流程和方法集中处理,像流水线作业,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业务完成也相当于提供完相应的服务了,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只是机械地处理事务,而不重视与各业务单位的沟通交流,忽视其需求,不及时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服务意识淡薄,那么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使共享服务中心与各业务单位之间产生矛盾,如果矛盾不能及时解决,时间长了可能会让各业务单位对财务共享服务产生质疑,导致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果。[2]181
(三)提升风险意识财务共享服务给企业带来便利、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其中风险之一就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可能被泄露,商业机密是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的重点。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由于所有的信息资料都是通过电脑以及网络进行连接、沟通、传送,被窃取、泄露的风险非常大,其中人为因素是原因之一。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划分财务人员的权限、做好权限隔离工作,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非常必要和重要。[3]
二、注重能力培养
(一)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业务能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必须跳出财务固有的思维,不仅要拥有财务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该了解企业的业务。企业业务运营的核心就是如何做好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因此,财务人员要深入到企业业务基层,向业务人员学习,按照业务流程去了解、熟悉企业业务的每个环节的内容,增强业务能力,关注市场业绩,反思出现的问题。只有在真正了解业务运作的前提下,把财务和业务联系在一起,业务熟悉程度和财务专业能力都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财务分析,给决策层提出可行的专业性建议。[4]
(二)重视沟通和交流能力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人员更多地是和电脑接触,而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可能会忽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在共享中心工作的财务人员不直接接触各业务单位所在地的税务人员,可能不会特别在意税务风险以及税收政策调整对业务的影响,而总部的财务人员由于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虽与税务人员接触,但对税务风险的敏感性却大大降低。如果公司财务人员与税务人员缺乏顺畅的沟通、交流,可能在税务查询、税务审计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或者可能使企业无法及时申请税收优惠政策或申请难度加大。
三、优化课程设置
(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与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关系很大。专业胜任能力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提出,专业胜任能力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之中,很多学校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都很重视,也相对容易培养,而专业素养要长时间才能养成却容易被忽视。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方向相符时,会更有兴趣从事该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工作效果,同时避免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而当二者背离时,则易出现职业行为失当情况。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客观、严谨、诚实、守信等以及对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等。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下的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目前,在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素养的课程非常少。少数高校虽开设了“财经法规”等课程,但教学内容多以《会计法》中的相关法规为主,缺少对财务管理专业职业准则理解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职业专业素养作用不大,因此,应该增设培养财务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和修养方面的课程。
(二)渗透互联网新经济形态思维财务共享服务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平台,财务管理手段因此也相应随之发生变革。但很多高校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沿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没有真正结合、渗透互联网背景和思维,落后的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人才培养,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结合,否则就可能落伍甚至被社会淘汰。所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不能仅掌握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更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因此要培养财务人员的互联网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融进增强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相关课程,根据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拓展”“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软件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增强学生信息知识与技能。
(三)加强管理会计方面的支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趋势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分离,财务会计是反映企业过去的经济状况,对已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形成必要的报告和记录,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而管理会计则放眼未来,运用企业的相关资料为决策者提供关于筹资、投资等方面的建议,同时编制预算报表,不需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使得对企业发展变革影响较小的、重复、过程繁杂的工作能够集中处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创造了条件。[5]266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立后,财务人员分流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员到共享中心工作,他们根据分配的不同的模块处理不同的业务,基本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另一部分人员留在总部或子公司,他们从繁琐的会计业务处理中解放出来,转向进行研究政策、运作资金、分析数据等工作,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支持,为公司高层的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依据,助力公司更好的发展,从而从财务会计人员转型为管理会计人员。[2]181因此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必须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地位。
四、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提倡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就是把传统的教学过程翻转过来,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把教学流程进行变革,变成了“学-教”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先自主学习针对性的概念和知识点,课堂则是作为师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来答疑解惑、争议讨论、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颠覆,“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鼓励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理论、学生陌生的事情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展现出来,可以增强感性认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多样,通过案例能把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丰富生动,同时具有启发性及实践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为了回答出案例相关问题,倒逼学生要先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教学从“知识传授”变为“知识建构”,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及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是非常需要的。
(三)实施情景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积极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相关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成为“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能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关键词:业财融合;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趋势下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核算的覆盖使很多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智能财务,传统的财务处理工作直接交由财务机器人高效处理,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往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都是相互分开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财务的职能不再是传统的简单记账、报销、成本核算等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发挥着财务职能。时代在发展进步,企业要做大做强,传统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企业转型,财务先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动业财融合。财政部在2016年出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加强业财融合,更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1]。业财融合,即业财一体化,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深入参与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业务环节当中,通过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财务业务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共同做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财务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见,业财融合使会计工作职能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无疑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向管理型会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会计核算等传统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已呈下降趋势,传统手工处理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替代。而会计人员要做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当中,在规划决策、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网络收集等方式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工业、金融业等不同类型的50家中小型企业及财务主管、投融资管理、总账会计、出纳等财务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经理、财务分析师、投融资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见图1)。图1企业对财务类岗位需求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时代,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由原来的会计核算技能逐渐向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综合管理技能延伸。财务工作职能面临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显然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精财务又懂业务,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处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维。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评估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并且职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单位在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看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财务战略与资本运营等专业能力,且基本呈现职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趋势。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从课程结构来看,部分学校财会类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将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大纲内容关联到课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专业课都为初级会计师考证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理论课时相对较多,教师讲授也以考证为导向而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为主。而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这些管理类的课程在目前的考证中比重不大,课程设置比重较低,有些甚至不开设这些课。此外,课程设置也向会计技能比赛倾斜,教师授课时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时高压式的赛前演练。当然这样设置思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如果通过考证,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更有保障。但是,这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局限在考证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及在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对于考证及竞赛知识点以外的专业技能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况且,考证未必人人能够通过,竞赛也未必人人能参加,反而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战场。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其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数量及课量占比都相对较多。理论课以会计核算类的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在当前基础财务岗位大量缩减和智能财务的新要求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还未进行改革优化,将无法适应新要求,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重基础核算技能轻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实践课程体系以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传统的独立实训课为主,未能及时有效结合当前业财融合、云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这些新形势进行实践课更新优化。专业课的课程实训,比如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训的授课课时不明确,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与理论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以实训内容核算为主且不系统,决策分析内容甚少,没有突出相关技能点,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而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性的会计技能,比如会计书写、点钞、收银、手工账、凭证装订等,电算化处理的内容还停留在将手工账务资料录入财务软件的初级阶段,跟经济业务处理独立分开,主要训练学生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度,没有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处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化处理技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业财融合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核算。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更新,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
(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相对传统落后的问题,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智慧经济、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固化,上课只是单纯的“教案+教材+讲义”,授课时按教材目录讲解,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综合技能素质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业财融合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懂管理分析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技能素质。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账务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简化核算类课程,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增加管理分析类的课程,比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课程的课时比重。此外,还要增加会计文化、文案写作、商务沟通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了解会计发展前沿,增强专业文案写作技能及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内外兼修的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
专业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必须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数量及课时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术类的实践课程。首先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课内实训的学时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类的实践课程,比如综合企业运营、账务处理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技能实训课程,以小组创设并经营公司,角色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总监等职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项业务,真实体验公司运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业财一体化,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分析、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实践课程内容,比如在税务实训课程中,增加网络报税模块,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税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增加云财务平台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财务云平台的应用技巧规则,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工具进行财会业务的处理。
(三)创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管理分析、决策控制以及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实践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像点钞、书写、纯手工账等在实务中已经由机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处理,因此这些传统基础性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要适当弱化,减少课时量。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纯手工账务实操,将手工记账与实训平台操作相结合。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要从财务链向供应链内容延伸并深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处理案例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全盘账务流程处理以及报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个环节的勾稽关系。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对Word、Excel、PPT等传统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增加数据信息提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获取能力,适应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四)构建智慧课堂
一是要营造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要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需要构建能体现职业场景、岗位实践、团队协作等要求,创建集设施配置、资源共享及空间突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首先是科学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网络设施和云服务端口、云教学平台、云实训平台等,具备教学环境互联畅通和智能自动的必备功能,实现智慧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次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信息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富媒体、开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借助虚拟现实、视频互动等技术形成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空间的结合互通,打造学习、探究和实践等模块,实现院校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收集相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建立翻转课堂,实现以学定教。课上,依托云教学平台授课,采取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通过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答疑、签到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云实训平台,建立虚拟仿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岗位任务的智能化操作,犹如游戏般的实训既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又能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导向、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平台成绩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类设计作业任务,并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评价反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见图2)。三是要推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拓宽思维广度。课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及问题导向等方式参与学习,发挥个性特长,加深思维深度。课后,学生通过云平台成绩分析显示,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建议及辅导,及时改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四是要建立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评测、学习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方法,提供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构成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首先,智慧评价贯穿于全学习过程:课前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课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及实训操作表现,课后评价学生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其次,智慧评价具有诊断修正的功能,由于评价具体、实时,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及时掌握各自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智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及练习、考试测评、团队协作、实习实训等,构成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面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训实践;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15-16.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传统本科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一、课程属性
(一)课程地位
《财务会计》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同时,本课程是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利于学生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二)课程性质
《财务会计》是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详细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本课程与《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前修课程:《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本课程起着良好的知识结构支撑作用。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管理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经济法》、《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对本课程起着巩固和深化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汇贯通,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其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逐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和收集信息,提升知识、技能迁移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成绩考核上,采取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用系统地、全局地、联系地思维去分析、解决会计实务。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能够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所涵盖的经济业务核算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该具备下列能力:
1.专业能力:(1)能够正确编制、填写日常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2)能够正确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3)具备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能力;(4)能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信息。
2.方法能力:(1)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新知识;(2)以全局地、系统地、发展地眼光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
3.社会能力:(1)具备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好的心里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结构目标
(1)?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
(3)收入和利润的核算
(4)财务报告的编制
(5)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
2.职业能力目标
(1)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能根据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资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货币资金、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处理。
(2)完整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
能根据企业业务资料,完整地编制财务报表,并且可以运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3)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模拟实训中,不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充分打开思路,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用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检索和运用文献资料能力
能通过专业网站、领域内的学术期刊、杂志等渠道检索文献,关注领域的相关理论最新进展,及时地吸收新的知识,不?喔?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很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意识。
(3)培养透过现象看出事实本质的能力。在每个会计期末,会计团队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企业在过去一期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可以在下一期内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三方面,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进行企业日常账务会计处理,期末编制完整的财务报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充分理解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掌握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另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在实训模拟中,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融合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实践中。理论知识讲授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为5:5,主要目的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在理论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六大会计要素的会计处理原则、财务报告的编制原则、会计调整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在模拟实训方面,主要包括通过具体的分解案例,培养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处理能力,通过综合案例,锻炼编制财务报告能力、会计调整能力等。
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会计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通过生动形象地案例解说会计基本准则中的最新变化,以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师资条件
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知识和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课程组具备“双师双能”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师资结构合理;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实训老师、创新创业授课老师。
(二)教学资料
选用的教材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教材内容既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配有相关的实训内容,并且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1.使用教材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主要教学参考书
(1)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2)林钢.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3)J?戴维?斯派斯兰德.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4.
3.主要参考期刊、杂志
《财会月刊》、《会计之友》、《财会学习》、《会计师》、《商业会计》、《中国会计年鉴》以及各类学报等。
4.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东奥会计在线
(http://dongao.com/)
(2)中华会计网校
(http://chinaacc.com/)
(3)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http://kzp.mof.gov.cn/)
(4)财会月刊网
(http://ckyk.cn/)
(三)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课程组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课程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该课程在教授每个完整的知识点后,即可进行模拟实训练习。
(四)教学方法
1.扩大小班化教学。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代入角色法。在进行相关知识点模拟实训中,引导学生自我代入相关角色中,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扩大自身的思维视野。
3.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生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究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4.广泛开展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实行激励教学。在课堂中,应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与老师直接的互动。比如平时基准分为70分,若在模拟实训课上,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均色,并且能充分发散思维,则予以平时分的奖励。
(五)课程考核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