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管理会计实训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训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实训体会

第1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成本管理会计实训心得一:

经过几周漫长的实训,让我个人认为会计对与男生而言真的有种苦不堪言的味道。从一开始的做会计分录,到登记凭证。然后再到登记帐簿,再是结帐,对帐,编制报表,装订等一系列烦琐由几个人的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了,才真真正正了解到什么是会计。原来会计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清闲。

还记得,在刚开始做会计分录时,自己由于在电台要准备节目,所以周一到周三的那段时间一直忙于那些工作。于是准备在周四完成会计分录的工作。可是偏偏党老师周五的课换到了周四下午,顿时让我一脸茫然。虽说自己在上学期基会学的是相当不错,给一个题目,2秒钟分录立马脱口而出,可是让我在很快的时间完成40多道分录,还要手写,不太现实。于是干脆等老师讲完自己直接边编分录边编制凭证。于是2个阶段的工作,李晔在一个阶段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登记帐簿了,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工作还是我的强项的话,这一阶段顿时让我傻了眼,不是自己不会,而是那些烦琐的工作,实在让人着急。要根据凭证一笔一笔登记不同的帐簿,什么总帐、明细分类帐、三栏式等等一系列帐,真是着急。看着这么一厚搭凭证。。。苦的还在后边,尤其在写数字时,写错一个,都要用刀片去刮,稍微用力,纸就破了。这不仅是考验我们的耐心,更是需要我们的细心。另外,做这些帐,首先要分清哪些业务该登那些帐簿,稍微疏忽,一帐帐页就报废了。还有,最后结帐时要一笔一笔计算每个类型的结果,一大堆数字加加减减,真是做的头大!

后来,编制会计报表就简单了许多,由于前期大量的工作,后期只要根据帐簿将会计报表一一编制就行了,当然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细心。

最后的任务就是将会计的帐页分类装订,凭证等一系列材料整理归类,基本任务就初步完成了!

成本管理会计实训心得二:

时间:20xx年9月23--27日

地点:4408教室

实习目的: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熟练运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及过程:本次实习共三项内容:

1、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计算方法

3、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本次实习的重头戏,是中心环节。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等七个板块进行了练习。

1、材料费用方面,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常是按照产品分别领用的,可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成本”项目,但有时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如表1-4铸造车间对煤进行的分配和表1-5组装车间对304进行的分配。

2、人工费用方面,分配工资和福利费应划清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和不计入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的界限,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如表2-14中,按生产工时将工资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3、辅助生产费用,是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最终要分摊到各受益单位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对供气车间和机修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分配,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要分两次进行:

(1)、交互分配:以(总费用/总劳务量)作为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内部进行分配。

(2)、对外分配:以[(总费用+转入-转出)/对外劳务量]作为分配率在辅助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直接材料比例等)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

5、废品损失计算,这是一种非常规的,存在于特殊的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

7、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时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企业应根据月末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数量变化大小、各项费用变化大小和定额管理的基础的好坏,选择使当地分配方法。在本次实习中,我们采用的时约当产量法,将在产品折合成产成品数量后,按比例分配,计算出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成本。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时第二项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生产组织经营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具体确定计算方法。,其中品种法时最基本的方法,其核算程序与上述所列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的程序基本相同;而分批法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时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

三、第三项内容是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这是一项将报表数据转化成有用信息,帮助使用人改善决策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分析程序,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两种。在本次实习中,采用的是比较分析法,通过本期与上期、本期与上年同期、本期与历史先进水平相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从而制定出降低成本和费用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良策。

心得体会

1、经过一周的实习实训,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可以说,成本会计是对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的高度考验,从数字计算到报表输出,再到数字分析,每一个过程都是哪么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紧张的实习,使我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鉴于鄙人才疏学浅,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成本管理会计实训心得三:

一、实训目的: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会计方面的实训,学生对七种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模拟操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使学生对教学中较深的财务会计理论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掌握,达到会计相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安排了这次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从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编制凭证开始到登记帐簿直到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高职学生的“重实践,强技能”的特色。

二、实训步骤

1、熟悉资料,设置各种帐簿,登记起初余额。

2、根据经济业务,填制记帐凭证。

3、根据凭证登记帐簿。

4、结帐、对帐、编制会计报表。

5、装订、整理实训资料,上交实训作业。

三、 实训结果

资料后附

四、心得体会

漫长的过程

经过几周漫长的实训,让我个人认为会计对与男生而言真的有种苦不堪言的味道。从一开始的做会计分录,到登记凭证。然后再到登记帐簿,再是结帐,对帐,编制报表,装订等一系列烦琐由几个人的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了,才真真正正了解到什么是会计。原来会计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清闲。

还记得,在刚开始做会计分录时,自己由于在电台要准备节目,所以周一到周三的那段时间一直忙于那些工作。于是准备在周四完成会计分录的工作。可是偏偏党老师周五的课换到了周四下午,顿时让我一脸茫然。虽说自己在上学期基会学的是相当不错,给一个题目,2秒钟分录立马脱口而出,可是让我在很快的时间完成40多道分录,还要手写,不太现实。于是干脆等老师讲完自己直接边编分录边编制凭证。于是2个阶段的工作,李晔在一个阶段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登记帐簿了,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工作还是我的强项的话,这一阶段顿时让我傻了眼,不是自己不会,而是那些烦琐的工作,实在让人着急。要根据凭证一笔一笔登记不同的帐簿,什么总帐、明细分类帐、三栏式等等一系列帐,真是着急。看着这么一厚搭凭证。。。苦的还在后边,尤其在写数字时,写错一个,都要用刀片去刮,稍微用力,纸就破了。这不仅是考验我们的耐心,更是需要我们的细心。另外,做这些帐,首先要分清哪些业务该登那些帐簿,稍微疏忽,一帐帐页就报废了。还有,最后结帐时要一笔一笔计算每个类型的结果,一大堆数字加加减减,真是做的头大!

后来,编制会计报表就简单了许多,由于前期大量的工作,后期只要根据帐簿将会计报表一一编制就行了,当然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细心。

最后的任务就是将会计的帐页分类装订,凭证等一系列材料整理归类,基本任务就初步完成了!

放飞的思绪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对于我而言,喜欢体验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次实训,真真切切的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会计,让我对于会计最初的观点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会计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

第2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现状;对策

会计行业依托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我国会计软件经历了从零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学作为经管类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学科,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建立会计实验室,通过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来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领会会计学专业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会计工作。

一、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软件操作课现状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学生缺乏实习的不足,建立会计实验室,引入会计软件,开设实验模拟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会计与财务实验室经过多次改造和更新,建设日臻完善,在学科建设中成为重要角色。实验室安装了用友ERP-U861系统、Oracle Hyperion HFM, Planning和Strategic Finance系统等会计应用软件,以及CSMAR资本市场交易数据库、财务数据库和WIND金融数据库。在课程设置中,基础会计实验课设置12个课时,包括基础书写训练,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实验,账簿登记实验报表编制实验以及会计核算软件操作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课设置4个课时,利用EXCEL、VISUAL FOXPRO等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管理会计实验课设置5个课时,学生了解Excel作表在创建管理会计相关模型以及应用假设分析的操作平台,感受管理会计分析方法在管理预测、决策、预算以及控制、评价中的作用;了解常见ERP软件,能够基于SAP平台实现简单操作。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通过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来提高学生运用会计技能的水平,以及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知,有助于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实验室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仿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各实验室引入用友T3、网中网会计综合实习平台、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中级会计等实训教学平台和会计作业平台等会计软件,进行多元化教学。其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时设置在6到18个课时,在模拟特定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的条件下,要求学生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分步骤进行业务处理与操作。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各年级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活动,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对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效果,发挥了重大影响。在2012年引入中级财务会计(单项、综合)实训教学平台V6.0版、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V6.0版、管理会计实训教学平台V6.0版、会计综合实习平台(最新版)、会计虚拟实习平台(3D版)等十余款会计系列教学软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干专业课程。结合从网中网公司采购的基础会计实训软件和会计单证库系统、从上海博科公司购进的审计之星系统软件,以及教师自行开发的会计循环模拟实验系统和成本会计实验系统等,学院所有网络版实验软件均为B/S架构,为4到8个课时,大大突破了专业实习基地少、实习经费不足和集中实习的时间有限等不利因素的限制,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补充。

(二)会计软件的市场现状

我国的会计软件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本土厂商的天下,国内品牌占到市场销售份额的90%以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国内六大会计软件制造商牢牢占据了70% 左右的市场份额(见表1),其他会计软件品牌占比有所加大,约达到30%。中小开发商正逐渐加入到会计软件市场,竞争日益剧烈。

二、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会计软件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会计软件质量存在使用性不强,重形式而轻实质等问题。会计软件虽然在不断地进行版本升级,但通过对一些升级产品的使用,发现很多次升级并不是会计软件功能提高,而仅是操作界面、开发环境等变化。对复杂会计问题,国内会计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还需要依赖国外会计软件,增加了财务成本,也限制了财务管理水平发展。

(二)会计软件内容缺乏综合性,后台数据不能与时俱进

会计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往往以软件编程人员为主体,他们有精湛的软件编程技能,但对会计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入理解,难免会出现会计知识点的遗漏,或知识点在实验安排上的详略不得当。现有的会计软件大多仍停留在会计单项处理的层面上,没有体现会计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的整个循环过程,更没有后续的报表分析、企业的成本及税务状况分析等,内容缺乏综合性。目前高校软件通常以一次性购买产品的方式获得,软件更新只能通过后续打补丁的方式进行,即使购买了当时最新的会计教学软件,随着会计准则的修订,一些会计交易和事项的处理势必会发生变动,但现有软件却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修改,这样对学生准确掌握相关处理方法造成干扰,甚至是误导。

(三)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局限性强,没有将会计实务与教育有机契合

许多高校会计软件教学主要限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而这门课程主要要求学生会进行账务处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会计核算,往往就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翻版。企业中会计核算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需要结合税收、成本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产品管理、物流管理进行财务管理、监督。比如许多学校忽视税务处理的模拟,学生对于税务处理的了解停留在书面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纳税申报的问题又是财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会计软件的教学存在与最初的实践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问题,过分注重会计的核算模拟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作用

目前,经管类高校仍然存在轻视实验教学的陈旧观念,有些学校仍然认为会计软件教学只是验证会计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导致会计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而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也较为轻视,不同老师的考核又有不同的标准。更有教师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来上,实验课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实践为主。

三、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 不断提高会计软件质量,使设计更加全面化,人性化

会计软件的设计应更加全面化、人性化,让软件贴近会计工作实际需要,降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强度。合理设计会计软件结构,以提高会计软件运行效率,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考虑,使它与将来的其它子系统能更好更密切地配合,发挥良好数据安全性和并行处理能力。

(二)建立互动式在线会计软件,突破传统会计实验教学方式

尝试建立互动式在线会计软件,突破传统会计实验教学方式,融入互动、在线等创新点,优化实验内容,降低实验软件的购置和维护成本,推进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改革。互动式在线会计软件应集会计的学习、考核功能于一体,模拟真实业务操作流程,用户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与其他用户协同完成学习内容。由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循环的会计人员来主导,从而保证实验系统中会计知识点的正确性和全面性;通过其对会计知识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各个知识点的练习量能有更合理的安排。进行考核时,每个用户的题目随机生成、不雷同。这样“动态”的练习与考核,有助于用户深入掌握会计原理、应付各种形式的会计处理,做到理论结合实践,避免了考试作弊的风险。

(三)注重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会计软件实验室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涉及会计各个领域,形成一套整体的会计业务。除了传统的制造业模拟,还包括商业企业等不同行业的模拟核算。同时融入金融、证券、税务等内容,让学生感受一个真实的商业环境。在实验资料的准备中,还可以加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自己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去学会发现问题,提高对错误的判断能力,提高职业的警觉性。同时也可以加入部分合理合法的避税方法,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处于灵魂地位。因此,要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建设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双师型”会计实验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实验把其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传授给学生,弥补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或者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指导会计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飞星. 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与会计实验教学[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05:78-80.

[2]王华,龚珏. 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 税务研究,2013,03.

第3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一、本科会计教育发展变革历史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学习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会计原理、行业会计(工、农、商等)、行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分析四门课为主干课的课程体系。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引入了西方财务会计、西方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1985年起,一些高校陆续设立了审计专业或审计系,审计学科从财会学科中分离出来。90年代,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和企业自的加强,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理财学科从会计学科中分离出来,并设立了由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高级会计等为主干课的课程体系。会计教育一直为适应经济发展不断变革。面对新准则的实施,会计教育应如何变革呢?

二、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新准则的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计价方式,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换等准则里大量使用公允价值。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残值,计提减值准备、取得无形资产的计价等采用现值计价。新准则更加强调公允性而弱化可靠性,如合并范围的确定要求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等。新准则赋予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更大的选择权,采用原则导向。如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照持有目的分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资产组的辨别和认定,对商誉的减值测试等,都需要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和选择。

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接受的会计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工作环境,都习惯于服从权威,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缺少主观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在学校服从老师或标准答案,工作中服从领导。《企业会计制度》为了迎合会计人员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等规定也非常具体,会计人员只需按照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照套,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处理,更不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会计业务,提供的信息更具备公允性和决策有用性。新准则的实施将在很长时间给会计人员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对现存的会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归纳分析如下:

(一)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新准则的最典型变化,就是给会计人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机会更多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一直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对新准则的灵活性准备不足,用不好,极有可能既没有可靠性也丧失公允性。职业判断能力已经成为会计人员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会计教育也需要进行变革,把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当作教育重点。

(二)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为适应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政部不断地新准则,修订旧准则。可以预见的是,新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还需继续修订。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都需要根据业务创新的发展变化不断修订原有的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会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目前大多数会计教育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育的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锻炼和培养,会计教育需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搜集、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

旧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人员不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计量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确保计量的公允性。但目前会计教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培养,需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

(四)组织、协调、沟涌的能力

新准则的实施要求会计部门更多的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人员需要与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人事部门等。如固定资产中的房产、无形资产中的地产如果用于投资目的,合起来称为“投资性房地产”,等等。由于资产的分类没有客观的标准,会计人员需要与业务部门沟通,分析判断持有资产的目的,资产组的认定需要会同技术部门讨论,认定。在目前的大学会计教育中,学生只能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组织、协调、沟涌能力,而没有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中。

(五)较高的诚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新准则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公允性牺牲了较多的可靠性,如果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极可能沦为操纵利润的借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目前会计教育中只有在审计课程中会涉及到职业道德,篇幅不大,其他专业课程都很少涉及。为适应新准则的这一变化,应考虑将职业道德纳入专业课的教育环节中,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总体水平打好基础。

三、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和适应新准则的变革建议

(一)为保障新准则的顺利实施,会计教育变革必须充分考虑职业界的要求

由于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企业在实施新准则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或很多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财政部对新准则的实施采取了逐日盯市,密切监控的措施,对于出现问题比较密集的情况也出台解释文件。学校会计教育虽然不必像政府部门那样密切关注新准则的实施情况,但会计教育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是不容置疑的。会计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职业界对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要求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国高等院校和实务界的联系比较弱,多数只是停留在不定期研讨的阶段,没有实质的,常态的合作,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没有实务操作经验的任课教师撰写的实训材料和案例材料脱离实际,授课内容空洞乏味,弊病较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笔者建议,在高等院校和会计职业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在高等院校与会计职业界之间建立更广泛的联系。鉴于高校教师都是非职业会员,CICPA可以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针对非职业会员的后续教育活动,加强同行业的联系。各个大学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等方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根据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整会计教育的内容

1.加大基础知识的课程

新准则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目前很多财经类学校学生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较差,而理工类学校对人文学科不够重视,这是转轨时期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笔者建议应加大人文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和难度,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增加职业道德教育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师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道德也是ACCA部分课程考试的内容,是申请会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新准则实施后,职业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应该称为会计主干课教材的一部分,并成为考试内容。

3.增加商业材料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会计教育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各种法规、规章更新较快,教材的更新往往赶不上实践的更新速度,因此,会计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只限于教材,还可以将很多经济类的媒体材料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如《证券日报》、《证券时报》等报纸,《财经》、《会计研究》、《商业周刊》、《福布斯》经济杂志,还有很多经济类网站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近经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

(三)适应新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改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极易沦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显得更加重要。但目前高校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内控的主要在《审计》课程中,会计实训课程体现不出内控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多数高校会计实训课程的材料是企业一个经营周期的业务,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重核算、轻内控”的实训导致学生对企业财务运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缺乏真实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多数对具体的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根据笔者教学工作切身体会,采用“随机分组、顺序换岗”的方法可弥补这一不足。“顺序轮岗”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同岗位的责任,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实训业务中含有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加大审核的责任,也可以在经济业务中加入部分需要职业判断的业务,如股权投资、研发费用或者资产减值损失等业务,最好选择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的业务,任课老师介绍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和业务处理思路,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准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实训教师需接受实践教学的特殊培训,如与企业加强业务合作联系,安排实训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或者从企业或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或注册会计师等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指导,提高实训效果。

第4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学要求。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了社会企业的“用人”诉求,这些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会计行业,岗位人员对相关业务的专业、熟练掌握可以为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在知识应用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事业成就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应用型人才”始终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认可,特别是高端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受到企业的争夺,成为企业储备人才的重点选择对象。这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也是机遇,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改革创新。

二、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可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难以充分发挥。例如,实践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主见和对知识应用的认知,大多数学生都等着老师“指导”,即使一些学生有想法也不愿意表达出来,怕说错、怕被人笑,这样即使老师再努力,也不能将学生推向教学的核心位置,很多时候老师只能被动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讲、细讲,希望学生能多学些东西。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较弱,且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在教学中“忙别的”,比如玩手机、听歌、看小说等等,总之,老师的辛勤“教学”收不到该有的成效,学生的职业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对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成为应用型人才,当面临就业时也是困难重重。

(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学生动手能力差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普遍现象。第一,受初中、高中学习思想影响,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方式、方法改变不过来,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致使概念、事例等记得很熟,但在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第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的影响下,各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训教学,但是实训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差,不能积极地参与,遇到知识应用时表现得非常被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手把手教着做,否则就不会做。第三,学生不注重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有一种陌生感和畏惧感,他们不会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机会,不会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毕业后缺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弱,不懂得与人合作,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提高较慢,完成工作较为吃力。

(三)“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校企合作”是当前最流行的实训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学生对于实训教学不重视,认为实训教学只是走走形式,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不能积极表现,不能认真地对待岗位工作,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方面。第二,会计是企业的核心岗位之一,一般校企合作教学中企业很少会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到岗位的工作,再加之学生对于职业认知的一些欠缺,因此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第三,校企合作教学机会难得,时间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成熟,收获少。总之,校企合作教学中学生没有准备好,对于实训教学认识不全面、参与太被动,失去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收益较小。老师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动员工作和演练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实训表现,还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产生排斥,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喊喊口号,起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三、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第一,教学中老师“动口”、学生“动脑”,老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研究,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例如,应用语言、事例启发学生探究知识,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分析掌握知识的应用。第二,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案例教学法、情境设计教学法等,让学生体会职业岗位上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发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讨论主体,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实训教学中的培养,应将知识的应用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当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到较为丰富的职业经验。例如,应用多媒体分析、讨论案例,将所学习的知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对教学参与的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职业岗位的气氛和工作要求,使其在参与学习中能够主动地探索职业知识,积累职业经验。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训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实训的目的、意义等,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使其认真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研究、应用。此外,学校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每一次与社会的“亲密接触”都是锻炼学生的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体验人际关系、合作协助工作、团结互助等等职业精神,使其职业素质得到迅速的提升。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多元化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降低一些不可控制因素对学生实训教学参与的影响,使学生更充分、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应用。第一,拓展课堂教学,结合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例如,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开展网络讨论,利用网络平台集合学生、老师等多方面的不同观点、不同认知,在讨论、交流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第二,重视多媒体信息工具的应用,一方面,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场景,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关注会计行业的发展,对新闻中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第一时间的研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实践。第三,重视“校企合作”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实训教学,例如角色扮演、校园实训、技能知识大赛等等,通过不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四,提高“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实训效果,一方面,重视校园实训设施的建设,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最方便的实训机会。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研究,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共赢,促使企业能够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能锻炼其职业能力的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

作者:周红波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申艳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6-88.

第5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4—02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一直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加之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具体实习安排情况见表1。

除此之外,各任课教师在课内或者课外会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比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会安排会计手工账的模拟实训;财务软件的应用会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穿插。这些实习、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训效果仍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1)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目前会计专业主要针对几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了相应的模拟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这些实训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主要都局限在会计核算上,缺少会计“审核、监督”的重要环节,例如缺少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系统而全面的练习。另外,目前学校没有对实训课程的时间做统一规定,因此在课时安排上有些不合理。例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实训都安排在第3学期,这样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实训操作还没有做完就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实训起来难度比较大。

2)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训,并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外聘的企业教师则由于时间问题,很难找到负责全部实训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师,这也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效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实训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以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抄袭其他学生的实习报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模拟实训也忽略了对实训教师的考核,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2 “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

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现状,构建一个“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通过模拟实训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全方位,使学生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通过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的三循环,反复不断地巩固强化实训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熟练度。通过会计各种不同模块的岗位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迅速适应各种岗位需求,了解各岗位职责,体会实际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上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第1学期以认知实习为主,了解本专业从业人员社会需求及其素质、技能要求等。第2学期以社会调查为主,让学生利用暑假和短学期调查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等;第3、4学期以课程实训、技能培训为主,第5、6学期以课程实训和校外毕业实习为主。

从基本技能上来说,在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应以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为重点,可以安排学生训练点钞、小键盘输入、会计大小写数字标准书写等基本技能。在完成财务会计课程后让学生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账的会计工作。同时增设审计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对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进行审计的专业技能。

从岗位模块上来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岗位训练,在第4学期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置出纳岗位、库管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稽核岗位等,要求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要做到定时岗位轮换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扩大就业面。

2.2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平台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来支撑。实训教学平台,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平台、实训平台、实习平台等方面。实验平台可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实验,要求得出相应的结果,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实训平台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习平台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习。通过多层次的反复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2.3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的考核方式应是多样化的。这里主要设计两大类的实训考核指标,一类是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一类是结果类的评价指标。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结果类的评价指标主要以实训指导书/报告的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另外,成立相应的学生小组,最终的总分可以按照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

3 小结

总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在实训教师队伍、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材等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此为立体模拟实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宣国萍.“阶梯渐进、校企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156—157.

第6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主体假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65-02

1 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

信息社会使世界进入崭新时代。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实时共享、检索查询快捷、报表制作智能、数据分析全面、财务信息标准化管理等特点。高校是培养学生接触和应用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场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素养,同时具备专业会计理论或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体现在:①使用体系逻辑合理、大纲内容科学的专业化特色教材。②学生计算机及信息管理辅助课程尽早铺垫、先修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全面。③重视会计电算化教学软硬件建设,如配备电算化多媒体教室、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用友ERP实验室等。④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平衡问题,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上机实践教学。⑤学校与用友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会计职业界联系密切,建立了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会计主体假设在电算化应用中的特点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对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ERP使企业管理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信息标准化成为大势所趋。电子商务中,网络财务能够实现电子记账、报账、查账,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电子单据实时处理和电子结算自主调拨资金。电子银行、远程监控、网上咨询等使各相关会计主体能够互相获取对方的业务数据来达成交易。

因此会计实务核算中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处理上难以做出肯定的判断和估计,为了依据现实的情况进行正常的业务处理,明确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范围,为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作出正确判断、正确地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供了依据。通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由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综合能力还不到位,主体不明、角色不清、分录错位、业务混淆、判断失当、处理随意等这些在会计和财务先修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在ERP软件上机实务中凸显,而自动转账结账、合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与决策亦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和盲点。因此,我们通过认识“会计主体假设”在电算化应用中的四个特点,来思考和借鉴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及教材建设的问题。

第一,通过“建立账套”和“资料初始化”的电算会计方法界定会计主体。不同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通过会计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系统中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账套参数:①账套编号;②账套名称;③会计主管;④启用会计期;⑤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⑥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须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

第二,通过“编码方案”和“辅助核算”的电算会计方法界定会计主体。对于具体的会计主体,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能够被各需求方无障碍地解读和利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分享他人信息资源和我方信息资源与他人分享。会计主体主要是规定会计确认、计量的范围,它不仅要求确认、计量应当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必须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我们通过组码编码方案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以会计科目为例,虽然一级会计科目为通用会计科目,但是企业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可以用明细科目编码来区别各相差甚远的会计主体。除此之外,编码内核算还不能完全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使用编码外核算即辅助核算进行补充。

第三,通过“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电算会计方法界定会计主体。会计分录是会计的语言,它具体反映了某一会计主体的具体经济业务活动的来龙去脉。填制凭证是会计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是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基础。凭证结构中各数据项必须根据类型、范围和钩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事前编码设置,并且是末级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备注辅助核算信息和结算内容等;事先确定凭证类型,并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算原则;编号、日期有填制规则等。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凭证具有专业修改技术,可分为已填制未审核、已审核未记账、已记账等不同的时点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第四,通过“自动转账”和“报表编制”的电算会计方法界定会计主体。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总账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二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核算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转账定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明确会计主体的过程。 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设计报表,包括格式设计和取数定义;二是使用阶段,即在特定会计期间,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可以编制更多、更详细的会计报表,为管理提供更及时、更有用的会计信息。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

3 对实训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启示

第一,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网络会计和电子商务时代,这一理论假设的应用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之外,更多的加强现代企业理论、生产运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只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深厚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会计软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理解在各个子系统中的业务处理角度,理解网络会计和传统会计在方法、手段、应用平台上的差异,理解如何参与决策管理。

第二,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突破和完善的过程。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应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总账和报表编制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应思考进一步完善现有财务报告的生成方法和编制体系。因此我们应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的课程教学。而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教学中,应通过实验任务设定,分组团队协作,难点障碍设置,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第三,在数据同源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基础上,会涉及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材建设上,应该以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处理流程为教学重点,即建账与财务分工、以总账系统为核心的日常业务及期末业务处理、报表编制;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以其他子系统或其他财会软件为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和实验的案例内容尽可能各个章节前后衔接一致,使用同一会计主体来说明各类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增强学生的主体假设真实感。在系统的财务会计电算化业务基础上,才能自然过渡到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

第四,在电算化会计中,证、账、表等数据信息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账务处理虽然还需要会计人员的控制,但处理过程却在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特别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会计信息的输出基本上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有形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传统审计已无法考察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现行的制度基础审计中的符合性测试必将受到影响,必须重新来研究新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只有在电算化教学训练中贯彻“会计主体假设”,学生才能明确主体,最终跳出主体站在独立第三方的高度从事和推进电算化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及其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第7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关键词:中专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思考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中专教育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中专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中专毕业生思考问题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计基本理论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一到自己动手,到了就业单位工作岗位后,不能把相应的理论转化为实账操作,不会开设新账,不会编写会计报表,有的学生连最基本原始凭证也不会填写,不得不从最基本的入手,练习具体操作方法。由于会计实账操作薄弱,学生相关训练较少,以至于很多同学到了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处于尴尬的地步。其实,中专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怎样提高现在中专教育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手能动起来,活能干起来”呢?本人从多年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就中专会计专业提高操作能力说几点思考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理解

无论是会计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是会计实际从业人员,都认识到解决企业财务实际问题,提高实账操作能力是会计教育教学的关键,但是在接触学生教学过程中,这种理解往往被淡化了,边缘化了,有的同志认为实训课或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完成,平时的理论课程与操作能力无关,这种看法我认为是错误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时刻认识到应学以致用,时间久了,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中专教育的首要目标,可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在以往,学校会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但是现在随着企业认识的变化,企业不愿意也不敢接收学生实习,会计专业的实账操作只好以模拟实训来取代,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毕竟不很真实,学生虽然也会填凭证,也会登记账簿,最后也能完成报表的编写,可是结果却不令人喜欢,很多同学仍然不明白整个的会计流程,造成稀里糊涂学完课程,实际动手几乎为零的现象,这种学校也想办法了,学生也努力了,但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值得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深思,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增加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措施

中专会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下面教学意见:1.专业课演示教学。2.实训课仿真模型模拟。3.企业顶岗实习。

(一)演示教学过程

随着现在教学手段的改善,会计课程现在也配有教学演示光盘,我们在讲课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过程。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基础会计》。能不能理解并掌握它,是能否学好会计的关键,但对刚入学中专学生来讲,就显得有点抽象了,和他们所学的初中课程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会计案例,精心制作光盘,紧跟教材,进行演示播放,使学生尽快地理解并接受会计这门课。比如,在学习会计六大要素时,可以播放企业拥有的资产,厂房、车辆、原材料等,从企业资产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等。对于初次学习《基础会计》的同学来讲,如果能够到现场看看,会对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如,《会计模拟实训》课,虽然是在后面学期里面学习,但是在整个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贯穿,实训中有填制记账凭证,如果配有光盘,就会展现经济业务发生的当时情景,如何做、怎样做、为什么要做?同学们就会理解,而结果就不一样了效果就会很好。

(二)实训课进行仿真模拟

如果有条件的中专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比照企业内部结构,建立相应的若干职能部门,按照钱账分管的原则,财务科可以分设相应岗位,另外再设立银行、税务、工商等虚拟会计主体,第一个是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相关课程均应设置;第二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可以配备局域网,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第三个是商务实验室,配备有原材料供应方、生产方、销售方、银行方等,每个环节都配备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实验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交叉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会计理论教学,具有良好地教学效果。

(三)学生顶岗实习 增强实账操作

从情景模拟到仿真模拟,学生只有对企业生产经营熟悉了,才能很快融入到企业里面去,脚踏实地的帮助企业,这样学生就业形势也好了企业也找到了良好的员工,对学校、对学生、对公司都有利,从而实现了三赢。企业愿意接受实习,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需要到企业检验。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学生见得多,做得多,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更愿意看到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能够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很快的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才会感到欣慰。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一点思考,最终还需要时间、需要实践去检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古淑萍.对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2006.1。

[2]李友华等.“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J]职业研究,2005,(7)。

第8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人员具有胜任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即运用获得任职资格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中岗位适应能力、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校培养,达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在毕业时实现“零培训”上岗,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理论教学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构建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实施。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培养的构建 

(一)理念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和贯彻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的确定环节,是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用型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意识,加强会计职业意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结合。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其职业意识包涵有反复训练形成的基本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发展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中历练出的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规范意识要求在处理会计事务中要以强烈的遵守规范意识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准绳,熟练运用会计职业中的各项规范,并养成习惯,进而规范会计行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意识要求会计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现代会计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为单位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高层服务转变,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思考和认识会计的职能和定位,加快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职业精神意识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他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道、超然正义、创新开拓。 

(二)内容上,科学地界定和理解本科应用型会计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 

科学地界定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我认为当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1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学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强,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工作业绩。因此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能力、价值确认能力和监督工作能力。 

2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与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打交道,而且要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现代化能力。 

3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运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证券会计”、“保险会计”、“基金会计”、“信托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时的适应性;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中国税制”“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财政学”、“金融资产管理”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打交道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做会计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课内手工模拟实训,然后课外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就业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在第二课堂开展“手工凭证大赛、“点钞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传票翻打大赛”,同时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到企业、到实习基地验证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 

(三)改革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求真”品格。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理论学习,来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节,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财税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多项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与科技发明创造项目进行资助;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通过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道德能力以及崇善、向善、扬善的“求善”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力加强入学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和文明教育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着力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校园;着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学院网页上开设专栏论坛、班上心灵驿站等栏目,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大学生诚信论坛、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研讨、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团日、敬老、爱老、助老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求美”品格。充分利用社会文艺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广播开辟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或专题,播放、刊发人文素质教育文章;推荐阅读书目,教唱经典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创办人文讲坛,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实”品格。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 

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敬业的“求强”品格。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组织名企校园行和学生名企行活动;举办企业班,实施定单式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创业论坛、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基层校友创业报告会。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2]宋胜菊,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6). 

[3]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第9篇:管理会计实训体会范文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中的薄弱环节与主要问题按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外部因素决定,具体表现为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另一类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没有设置系统、适用的制度进行规范,原始凭证的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无明确制度可言,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混乱无序;投资能力差,风险偏好大,追求短期目标,业务成长性目标、投入产出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不能实现或远低于预期;企业资产管理方式粗放、无序。不编制现金计划,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资金呆滞现象泛滥,固定资产原始记录不清、账实不符,忽视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收益分配不合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处于事后算账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差。企业本身利润质量较差,主要依赖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波动幅度大,在收益分配上又不注重利润积累,造成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原因一是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在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中,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高度集中”;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知识结构、认知观念陈旧,或迫于企业生存压力,单纯以提高销量、促进业务发展为经营导向,忽视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二是现有财务人员遭遇能力“瓶颈”。大企业的财务部门分工细化,通常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税务会计、报表会计等工作。而中小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底子薄,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现有的财务人员知识面窄,能力有限,他们通常连会计核算等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都无法胜任,更不可能从事财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论证等管理会计工作。三是先天不足,信贷资本筹集受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由于忽视了信用问题对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性,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信用制度,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比较严重;多数城镇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中小企业在建立初期并没有确立明确的产权关系,存在产权障碍。四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政策不配套。财政支持政策分散、政策之间缺乏衔接、未成体系,甚至相互冲突,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性财政政策较少,有也主要针对高技术、高风险中小企业;政府贷款援助片面强调“抓大”,中小企业难以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信用担保体系也不完善,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中小企业之间很难平衡,造成开展业务过于谨慎,审批条件过于苛刻,审批过程长等问题,要使其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还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深化企业管理观念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出于对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考虑,观念革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敢于接受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注重对综合素质能力强的财务人员的引进、选择和对现有财务人员的继续培养、再选择。加大人才投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强化现有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班或自学等方式,有意识地提高自已的财务素质,严格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决策型董事会、强化管理会计作用等方式优化财务决策机制。还应对各类融资方式增进了解、熟悉各种融资方式,在内部融资方面,除了要注重企业自身积累,也可利用折旧准备等暂时闲置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外部融资方面,则可通过合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或寻求担保争取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买方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可能。

(二)加强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是高校财会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但目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学科结构单一,人才知识面狭窄,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对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须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中小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面向中小企业,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市场需求,增加会计实务,加强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管理利用方面的实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和输送一用对路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另一方面,教学团队中可尝试聘请适应教学的中小企业经理、财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通过中小企业的案例和样本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尤其是把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

(三)强化地方税务局外部监管 税收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实现创收,有效防止税收流失、偷税、漏税及有效管理跨度的角度看,地方政府最具备对中小企业纳税依据提供监管的动力和能力。地方政府可通过强化省级地方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再间接强化省及以下地方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对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审账调账,规范其科目设置、核算归属、对账,辅导其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措施,完善财务控制制度,从资金、存货、信息、账务四个方面保障企业内部安全,合理控制和分散风险。

(四)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扶持法规 我国2003年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但内容上相当原则,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没有落到实处。然而,基本法是否足够具体、详实不应是问题的焦点,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强相应实施细则的出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体现了我国立法体系的特征。面对中小企业需求的缺口,地方政府应根据基本法的精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的出台。以地方立法、财政援助为主要手段的突破性政策,值得借鉴和强调。

(五)加快建立与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信用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政府预算拨付、民间投资、会员风险保证金等;互助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会员入股、其它民间投资等资本金以及会员保证金;商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民间投资等资本金及被担保企业缴纳的风险保证金等。政府应着力推进三类担保机构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第一类担保机构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于后两类担保机构,则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其建立与推广的步伐,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克艰和行业间、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互相支持。对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重点担保,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应注重对信用征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信用评级的建立上突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特点,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聂正安等:《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多维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