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第1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素质讲坛”在许多高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讲坛请的是校内外的名家、名师、名人等著名的文化人士,讲的是文化知识、文化理念、文化发展趋势等文化大餐,传播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而且也会厚重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升华学校的文化格调,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成功的“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成为学校在校内校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标识,对大学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知名度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虽然是“文化素质讲坛”,但却直接或间接地承载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讲坛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位、坚定理想信念等作用,均是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既体现着短、平、快的作用,又有着影响宽厚、意义深远的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形式,又是第二课堂的课上形式,兼具两个课堂的优势与特点,又是贯通两个课堂的重要阵地和桥梁,同时因为讲演者的名人效应和内容的宽广性、深厚性、前沿性等,使讲坛带有高端性特点,这使得讲坛本身不仅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对两个课堂和整个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性、引领性的功能作用。

四是学术思想的前沿窗口

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开坛讲学,自然会带来他们自己的或他们所了解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念,对于广大学生乃至许多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最便捷有效的接触名家名师,了解学术前沿、学术高端和先进思想理念的窗口,对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功能。

五是沟通社会、拓宽视野的重要桥梁

学校是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广大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与一些高端的人士接触,通过讲坛,不仅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邀请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各类英模,以及优秀家长、优秀校友等,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文化、讲思想、讲人生、讲社会、讲自己,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讲坛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了解社会,拓展视野胸怀的重要桥梁,成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正能量,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舞台。

六是校风建设的独特号角

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名师名人走上讲坛,讲授“真经”,不仅能指导并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动力,而且以他们的良好风范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必然会引导并激发师生坚持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扎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从而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升华。讲坛是三风建设的重要契机和号角,它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上,突然吹起的一阵阵响亮号角,激励着人们,振兴精神,加快步伐,扎扎实实,勇往直前,以更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二、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构建

要坚持挖掘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展现专家学者人文风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的宗旨,切实把“文化素质讲坛”建设成一个特殊的课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精细组织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作用,要从素质教育的大局,从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确定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及协助部门,同时让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全程参与。要提供切实保障,建立有效的包含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从内容、形式、过程、保障等多方面切实组织好、落实好,确保高效运转。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广大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要确保讲演者的多元性、层次性、特色性;确保内容上的多元化、丰富性;确保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形成百花盛开、百家飘香的一道道文化盛宴,以飨广大师生。

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导向

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具体负责机构、负责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潮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确保讲坛的方向性、纯洁性。

四是重视延展性,扩大受益面

现在的高校规模都很大,动辄上万、数万人,限于场所的局限,每一场讲座都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聆听渴望,而使众多学生空留遗憾,也使影响力不能充分发挥。要设法把讲坛延展开来,可把一次次精彩的讲座录下来,以放光盘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欣赏,或直接在网上建立“文化素质讲坛”专题网站,把讲座挂到网上,由学生自由选取收看,这可大大扩展讲坛的受益面,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五是注重引领和辐射作用,力求“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文化素质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学术前沿性、新颖性,对第一课堂有着难得的激发、引领功能。同时,它比第二课堂又有更明显的理论性、学术性、典型性,同样对第二课堂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和引领性,甚至成为第二课堂的龙头。

所以,必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总体规划、落实中发挥好“文化素质讲坛”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比如,对计划中的一场讲座,在事先消息时,可同时提出要求,建议学生先行了解讲演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果等具体信息,并围绕讲授主题提前阅读有关书目,以便听讲时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产生共鸣,会有更多的收获。听完后,讲演者或组织者可提供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下来思考,可列出一些书目让学生下来阅读,同时结合第一、第二课堂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或开展有关课外活动。这样,就会把一堂短暂的文化快餐,变成很难散去的文化大宴,而影响深远。

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听讲的情况纳入学分制,根据听讲的数量和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第一课堂的序列。组织者和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讲坛与第一、第二课堂对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精神的锻造巧妙结合,必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六是提升品位,打造特色。“文化素质讲坛”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讲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下力气精心打造。要与学校各自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学科核心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相适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办学特色,打造高品位,有着本校鲜明特色的讲坛,并通过讲坛去进一步锻造与提升办学特色,去升华与体现大学文化,去凝练与展现大学精神,把讲坛打造成学校的文化高地、文化名片和文化标识。

第2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素质

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了,而是要更加注重和要求的是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培养人才的阶段中,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校园文化,即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反映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广大学生、教职员工为主要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1]。

一、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以一种的独特文化环境来达到课堂以外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不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既能丰富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开展各类文化展、科技竞赛之类等等。

二、校园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目前社会上有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论上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几点素质要求有: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的认识到正确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目的指引到集体目标上来,能够深刻地侵染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引导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了主动的正面效应还是被动的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范了一种目标模式。

2、校园文化的社会化作用

这主要是说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思考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否与社会合拍,从而达到与社会整合的目的。

3、校园文化的鼓舞作用

校园中凸显出来的榜样真实贴近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集中地映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方式,其鼓舞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既是校园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又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源泉。充分发挥着榜样的鼓舞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之风、优化校风风貌、培养校园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

4、校园文化的教育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扩大了其知识范围,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促进了其思想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5、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需要缓解和调节。校园文化则是通过创建一律的精神需求和和谐的文化气氛,从根本上去除了学生心里和情绪上的自扰和外界的干扰,其展示的这一片天地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得到心态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境。

6、校园文化的认识整合作用

学生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效仿、比较、分析与判别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效仿的“原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也侵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广泛的知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整合出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从而逐步地认识社会与人生。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们在校期间其人格心理、价值观还没有定性,再加上逆反的心理与网络文化的抨击,使得课堂的思想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随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的作用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举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得学生们既能亲身参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潜移默化的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合作并进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注重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重大。(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按照国家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德智体美各项都需要全面发展,因此涉及到人文素养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都是高校教学中必须要重点培养的方面。而作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教学同样承担着如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对于人文素养的两个方面,即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来说,体育教学都能对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构成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会使其更能理解良好的道德素质对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良好的道德素质则能进一步推动其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其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自习。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指的是对人类及主体本身有益的各种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自身修养提高的美德。如谦虚、刻苦、奋发向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这类的道德素质的养成可以使大学生在精神和身体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其旺盛的求知欲及良好的学习效率。

第二,有利于集体发展的美德。如团结、友爱、协作等。人首先是社会动物,这一类道德素质的养成可以使大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周边环境,更好地融入各种社会集体之中,得到集体的认同并为集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第三,对自己集体身份的认同。如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主人翁精神等。这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得以存在的认识基础。缺少这种集体身份认同的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心灵没有寄托,感到莫名的孤独和寂寞,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内容

因为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因此并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但在很多方面,都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如下:

(一)有关体育本身及其各类项目的具体介绍

这些介绍直接涉及到体育本身以及相应项目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现状的介绍,这实际上构成了人文素养的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所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但是非常有限。

(二)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

在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大学生必须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形成按照相应的动作规范完成动作的习惯,才能完成相应的体育学习的任务。因此,这一过程事实上也是养成其对规则的尊重,遵守各项必要的纪律等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集体项目,更是涉及到团结、写作、友爱等有利于集体发展的各种美德,以及集体认同感的培养。因此,在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能够涉及到道德素质培养的各个层面,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到人文素养的主要方面。

(三)各种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

竞技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竞技体育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意味着大学生个体在竞技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2]而集体竞技项目则必须使大学生队友之间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精神才能取得集体的胜利,而集体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会成为其成员增强自身对集体认同的一个契机。

三、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素养培育所起的作用

通过上述具体体育教学方式的实施,会涉及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从文化素质到道德素质的各个具体层面。那么这些具体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作用于相应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呢?

(一)体育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全面显露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像文化课上仅仅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存在,而必须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对具体的体育项目亲自体验实践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其必须不断地同老师、同学等进行相应的互动,多数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都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的配合,必要的组织纪律性是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学生本身的道德素质往往在这些与同学和老师互动的过程中表现无遗。从而使老师对其道德素质有着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二)体育教学对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道德素质的培育作用

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肢体动作,同样需要开发其大脑的思维能力,以保证其肢体动作的顺利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大学生需要充分协调自己的思维和身体动作,才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训练任务。这种大脑和肢体协调的过程,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全面激发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各项道德素质,尤其是竞技项目,其对大学生个体的坚忍不拔、奋发向上、不急不躁、谦虚、谨慎等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学生必然会努力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素质。甚至可以在身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体运动之美,培养其对于运动美感的欣赏能力。

(三)体育教学对有利于集体发展以及集体认同感等道德素质的培养作用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个人项目,也涉及到对场地以及学习训练顺序的安排和协调,从而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相应的互动,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必须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而集体项目则更是要求队友之间有着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良好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相应的集体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任务的完成。尤其是竞技性的集体项目,对以上有利于集体发展的道德素质的要求更高。而体育教学中这种经常性的对集体协助的要求,会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集体协作团体,从而使其成员产生相应的集体认同感。

(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在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很多大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缺乏自信、过度自私等情况屡屡出现,导致其自甘堕落,陷于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中不能自拔。一方面自毁前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风气带来很大的危害。而高校体育教学则在纠正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偏差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求经常性的身体运动以及群体间的协作。身体运动的日益协调会使缺乏自信的大学生重拾自信,而经常性的群体协作则对过度自私的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压迫,假如其想完成学习任务且不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就必须改正过度自私的弱点。在重拾自信,不再过度自私的基础上,这些学生就有可能重新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虽然说高校体育教学中能直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作用的只有对体育本身及其项目的发展演变历史及现状的介绍部分。但其却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为其智力的健康成长及各种文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体魄基础,保证和促进了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其对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样可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用于人文素养培育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素养培育所起作用的分析,有必要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采取某些具体措施,以使其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要性的宣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高校体育教学对这种培育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这一重要功能的认识不足,造成目前很多高校从学校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普遍忽视。这种忽视不仅体现在体育课课时安排不足以及学校训练设施不足等方面,还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上,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此对体育教学敷衍了事。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要性的宣传,以使高校本身及学生乃至体育教师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其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

第4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1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1.1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并非对当前高校专业素质教育的否定,而是将其作为与专业素质教育相并列的教育类别并列存在。所以,就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高等教育应该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换言之,就是在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指出了素质、知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实质是学生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教育的统一,其中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知识和能力则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这在根本上符合了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1.2文化素质教育是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国内高等院校一直以来推行的专业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这很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所以说高等院校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便是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中,素质教育既是核心,也是知识与能力不断完善的终点。

1.3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改变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变革过程中,在专业素质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而展开,得出开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1.4两种教育的结合是客观事物相互关联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初入职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很多问题并非依赖学校所学理论与技能所有效解决。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互不相连的知识和孤立的对待问题的思维都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运用于实际,需要向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和培养。而长久以来高校所开展和推行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给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2.1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以学分制教育为前提,设置门类繁多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并向学生规定最低选修课学分;(2)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倡或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必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根据实践内容撰写报告;(3)创建校园文化。在高校内部借助于文化景观景点的构建,在校园内营造文化教育的氛围;(4)进行理论研究。通过专刊专著的编辑出版、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及研讨、创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2.2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国内高等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尽管很多高校都设有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但由于院方没有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和资源的辅助支撑;其次是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不愿将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之上。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专业素质教育老师没有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动力、或自身文化素质能力不到位;第三,学生缺乏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受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达到学校要求而选择必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第四,围绕文化素质教育所开展的课外活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出现学生中途退出的现象。

3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层次

3.1学校宏观指导层面的融合由于国内高校的办学层次及特点各有不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各有千秋。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设置符合学校专业素质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以天津大学为例,学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理工科类科目的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为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之中,同时,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促使专业老师对文化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专业教育中将文化素质教育付诸实践,成效明显。另外,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和学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是其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其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不要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于对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全程学时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始范围,因此,为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很有必要。故需要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以及教育现状和目标设置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的相融合。

3.2专业课程层面的融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得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开设文化素质选修等方式进行,但又不得单纯局限于这几种形式,而是以学生专业为立足点,不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两种教学类别的融合贯通。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通过挖掘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既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使得教学工作充满吸引力。同时,对教学形式还要不断进行革新,除了当前推行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以及人文讲座等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尝试顶岗实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此外,还应该变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融入其中,激励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评价。

3.3文化环境层面的融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相结合,能够达到教育内容丰富与教育特色彰显的双重目的,在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对文化的传承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丽水学院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将华侨文化、青瓷文化以及畲族文化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以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要求为指导,不断开展在专业素质教育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4.1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宏观设计。将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作为总体目标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选修够6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同时,在学生选修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学校应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4.2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多方位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讲座、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等等。

4.3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吸引力不断引导专业教师转变理念,借助于企业实践、教学研讨、课程进修以及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文化素质水平,促使专业教师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践中就有很多专业教师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学经验。例如,借助于校园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进行校园人文景观短片的录制,完成“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短片制作中引入对“苏裱技艺”的介绍,使学生既了解了“苏裱技艺”,又掌握了短片制作技艺;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数字吴文化园”,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了解到“吴文化园”。因此说,学生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4.4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当前的课程教学尚且以班级集中授课、笔试集中考试的形式为主。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形式及考核办法的变革。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来变革教学形式,而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则可以采用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程、作品创作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最终采用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工作。对于综合考核及答辩结果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确保其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及论文创作的前提下给予免答辩的政策。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素质教育。

5结语

第5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等五个子系统。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第一,文化素质对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确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二,文化素质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身心健康,易于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素质对于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艺术技能。

加强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

二、专业学习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契合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把与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1、对性格的塑造

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大多20岁左右,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专业课对其性格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法国美术家罗丹说过“美,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以装饰雕塑课为例雕塑的美,特别是人像雕塑的美,就在于通过可视可触的物质实体,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面对静态雕像《贝多芬》,观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看”到生活动态中的贝多芬那坎坷、艰辛而双充满伟大追求的一生。从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人的性格就会把稳态化的固定特征与动态化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无疑将有利于我们完善包括性格在内的自我形象的雕塑工程。

2、对气质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审美主体(人)所直接感知,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形式美蕴含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艺术设计专业中有许多课程有自己基本形式。比如“三大构成”教学中,基础形式要素有: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如某种需要加强,就可考虑选取这一类型的张力样式相仿的形式来刺激个体。立体构成与光立体构成自然跳跃的节奏,热烈欢腾的气韵,正好能够强化多血质的兴奋情绪和快速反应。反之,某人气质需要改造,就选取与这一类型的张力样式相反的较强的形式刺激,以阻止旧有的习惯情绪反应,催促新反应产生。如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引导多血质人多进行渐变、发散等形式构成的练习,可以引导其沉浸在平和安静的心理氛围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情绪的易变性。

3、对人文知识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往往对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缺乏兴趣,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这方面引导他们。在专业课上,老师可以有意提出一些传统的、文化味极浓的选题,让学生在查找与这些选题相关的资料时,吸收这方面的知识。如书籍装帧课可以布置类似于给四大名著作封面设计的作业。同学们在准备当中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大概写的什么内容有的同学还会找这四大名著评价的文章来读,吃透名著的背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无形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提高了。

另外,在设计基础训练中也可以引进相关的选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经常会有类似“梦”等精神层面的选题要学生用色彩的组合想象来契合这个主体,真实反映学生对这种生理状态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初步涉猎人类生活中有关“梦的机制”问题的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由此引导学生借助人类文化精华去深入探讨问题,从而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拥有的艺术设计研究的优良素质。

三、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方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启发性的讲授。教师讲授依然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老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画龙点睛式的讲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调动大脑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实质性讨论。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堂讨论,这样可以使授课时的单向信息交流转换成多向信息交流,同时使单调的师生之间的线状信息通道改变为丰富的师生之间的面状的信息通道。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必须经过他自己课前或课内的学习与思考,发表的意见具有个人的独特的见解。那种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毫益处。

第三,课堂的言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其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行楷板书、熟练的外语口语、一丝不苟的演示,都能潜移默化地带动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位。

以上几点是笔者工作中的小小体会。高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优秀专业素质、丰富文化素质、正确的道德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靠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个工作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

第6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不足,这是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出现瓶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数量上的欠缺,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设计属于理工科,而人文社科类型的教师较少;再就是这两类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能满足实施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教师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的缺乏,这肯定会影响学生接受全面文化素质的熏陶。一些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提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把培养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上,通过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相反的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却很少。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师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反而更会容易导致其思维的唯专业化倾向。而且有些文化素质课教师会认为他们所学无用武之地,有的转行从事行政工作,更有甚者为了适应专业技能教学的“趋势”,放弃了原先的所学专业转向专业课程的教学。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先行者,也是主导者,尤其是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教师更是示范者,起着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有一支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在学校内部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库,要充分挖掘内部力量,还可以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同时积极建设虚拟师资库,让学生能从媒体资源库中进行自学。再就是将专业课教师与文化素质教师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因为尽管二者教学任务不同,但他们培养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的培训。同样,对文化素质课教师不仅要提高其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素质教师的安排和配备上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职称和年龄分布,让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比方选择职称高和年长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主力,这是因为老教师宽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等都有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向上发展。而职称低的年轻教师则可以承担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任务。

三、从学生这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大部分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第7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质 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由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如何完善当代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代高校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艺术设计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艺术设计水平、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综合性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导向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艺术设计创作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为己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应注重自身素质的综合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已滞后,艺术设计急需创新,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

文化素质培养是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特别是艺术设计是社会乃至各界议论和关心的热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也督促我们的艺术设计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设计,但什么是艺术设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与艺术技术上对形式、色彩、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的总称,是需要把科学、艺术、生活、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广泛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其根本任务是在创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使人们获得情感和审美上的享受。由此看来,高校艺术设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重任。如何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它既有强烈的现实性需求,又有广泛的世界性背景。

文化素质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因此可以说,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总汇。

释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释义2: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释义3: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释义4: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艺术设计的文化特性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当我们抛开以前的种种局限、狭义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时,将会发现设计中的文化特性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每一个新的阶段它总会被赋予新的定义,其内涵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充实着。所以,文化素质的更深一层的表达,是需要设计师将多种多样的包含传统的、现代的,以及中外不同风格的元素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中,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设计观,并将之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在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中强化文化素质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是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设计”概念,与艺术设计水平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整体上根本缩短存在的差距,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的国际竞争力,加大提高文化素质的力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艺术设计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设计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实践表达,属于人的最强大的本质力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特殊重要的作用。较高的文化素质可以形成开放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对艺术设计大学生而言,文化素质的提高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程度大大提高,这对形成创新设计必须的开放性思维,冲破思维的定式和旧事物的束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辩证法的科学,它能使学生获得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掌握并运用准确高效的判断和分析工具。在现代设计史上,设计风格不断涌现,都以批判和反思为旗帜,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发展了设计理论,丰富了设计内容,达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创新的批判精神,能使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继承和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性思维和想象感悟能力。人文素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灵活内心的敏锐感觉和悟性,并由此孕育创新的灵感和冲动,能使思维变成抽象与形象互动、判断与直觉互补、理性与感性互促的运动过程,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使设计成果在实践表达的层面上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文化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人的最佳创造能力的获得,源于科学的创造思维方式与方法。艺术设计因其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科特性,兼具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的思维特征与审美特点,成为融合文理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创造素质能力的首选科目。艺术设计意味着创造,创造性的设计形态产生于创造性的思维,研究探寻艺术设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与训练方法,并实施到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已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一些变化”:从“自我”出发,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乐于索取而不愿奉献,怀疑一切等。即艺术教育的结果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有关,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避免与人的心理、精神教育脱节?这也就自然地触及艺术设计教育在整个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取向问题。

艺术设计应加强对学生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美术,设计的前提应该是唯美化、人性化。法国美术家罗丹说过:“美,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审美主体(人)所直接感知,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形式美蕴涵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艺术设计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素质密不可分,艺术设计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最终还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强化文化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在艺术设计当中体现文化素质的内涵,文化素质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艺术设计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艺术设计领域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加以改善。艺术设计在培养人才方面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但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是,通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我国艺术设计领域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彭澎:《设计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8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钟碧芬(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何静(196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编审,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

基金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主持人:钟碧芬。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38-04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但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满意度为20%―40%,远远低于对知识满意度(80%)和技能满意度(60%),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在吃苦耐劳、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刚入职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1]。这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过分重视“高技能”培养,忽视文化功能和人文作用。因此,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责任”包含“分内应做的事”和“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指的“责任”着重指前者。那么,“责任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即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至上”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氛围。高职院校责任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群体的责任意识[3],包含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内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培育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是先成人再成才,而具备责任意识则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4],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缺失。职业素质与单纯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职业生涯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当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发生变化时,具备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能更快地重新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这点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责任文化素质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基础。美国著名哲学家尤纳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由此看出,责任在人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中,自我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得以体现[5]。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任何职业人只有首先具备了责任心,才会对同事、对单位、对社会有诚信,并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6]。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加强责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素质高、知识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而在基本素质、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等的重要性排序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我们让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结果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大学生时往往把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作为第一质量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排序则恰恰与之相反: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7]可见,责任文化素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通过大力加强责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使之具有对他人、社会群体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要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从中职到高职的发展不仅包含了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而且蕴含着对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责任文化素质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大,不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要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要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责任文化素质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但开设相关的人文学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利用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和人际关系培养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形成教育影响。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

三、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基本理念

(一)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理念共享

责任文化素质是职业人才核心素质之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劳动者的职业责任文化素质,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规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省市、校内相关课题项目理论研究,初步建立了由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组织论、教育目标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情境论、教学考评论、教学团队论、教学管理论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制度共建

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实施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由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操作体系,形成了由党政决策文件、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实验试点项目、教学投入预算、考核激励机制等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

(三)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课程对接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把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例如,该校景观生态环境学院首创“卓越集团公司”,把企业员工职责、职能要求分解到学生学习与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模拟化职场氛围中体验企业责任文化。同时,引入以责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职业素质专业渗透教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环境学院责任文化氛围凸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成为全校“责任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典范。该校推广了这一典型案例,提出把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育第一质量,把责任文化作为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体系创新。该校按照基础训练―日常养成―主题实践―职场养成层层递进的顺序构建课程结构,按学生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转型进行活动过程选择,并根据活动过程重组课程内容,编写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养成》、《大学生职业责任文化素质养成》、《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手册》、《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基础训练》、《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日常能力养成》、《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25讲》等校本教材6本,将学生责任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之中。

2.教学模式创新。该校构建了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创新了“ODPAEI”六步基础训练法,包括训练项目任务接受―项目能力诊断分析―项目角色能力准备―活动预案设计―模拟演练与评估总结―实战活动与评估总结―信息反馈与训练提升等内容。基础训练教学组合运用了案例导入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日常与职场养成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形象标杆法、角色转换法、评比检查法、团队监督法、自我剖析法、成长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主题实践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素质调研法、反思法、演讲法、辩论法、担当法、演练法、社会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创新。该校在考核评价中改变以往“纯试卷”给分的模式,通过观测学生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态度,评价实践活动效果成果,考核学习成绩。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训练项目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技能技术要求、岗位责任要求、岗位安全要求等。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在实践实训活动加强责任意识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四)责任文化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之活动融合

校园活动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在全校全面铺开。为推进“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艺术学院开展“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其中有机融入了“创意设计责任文化”和创意设计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商贸学院以“商贸集团公司”为组织形式,开展诚信商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信息学院建立了大一军事化训练,大二服务外包公司职业素质养成,大三E港集团公司顶岗应用的“职业素质全程养成模式”;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具有涉外专业特点的“模拟联合国”公共素质教育活动。

四、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7Q途径

高职教育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高职校园中显现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等功利性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过分强调“技能”、“就业”,导致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和选择培养模式时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责任文化职业素质的提高,导致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做好“品质学校”、“品质教师”、“品质学生”、“品质课堂”、“品质专业”、“品质课程”、“品质班级”这7Q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做好“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这7Q的开发,具体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如何撕破“两张皮”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其一,专业教师在讲述理论课时,过度侧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漠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训课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忽略团队合作精神和岗位责任要求,包括道德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形成“两张皮”。其二,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将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写进方案或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方案、目标与授课过程、培养模式形成“两张皮”。其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没有融合,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几乎是两码事,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要撕破这种“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创建“品质学校(Quality School)”和“品质班级(Quality Class)”,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做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的更新及教学计划、目标的更新,确保学校内的学习与企业内的技能要求不脱节;做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地发展。

(二)如何突破“边缘化”、“碎片化”现象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主张能力本位理论,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在课程体系中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使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构建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它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难以进行分析[8]。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往往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将岗位职责、学生个体责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操作技能等知识完全割裂开,使之形成一堆“碎片”。这种只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使高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成为空谈。要突破能力本位论的误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打造“品质专业(Quality Vocational)”、“品质课程(Quality Programs)”和“品质课堂(Quality Classroom)”,要科学地构建专业及课程评价体系,将责任文化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进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如何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两个方面,现在的教师因为评定职称的需要,往往更重视专业研究能力,忽视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平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培养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创建学校独有的“品质教师(Quality Teacher)”,提出了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概念,将一门课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其中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起到负责人的作用;另外一人或几人源于企业,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或丰富管理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从而将该课程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职业素质教育和责任文化教育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3]肖连英.行业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0-61.

[4]刘丽.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11.

[5]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龚鉴瑛.关于职业责任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06-209.

第9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大学生 道德教育 现状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其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高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灵魂”,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1、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一些大学生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2、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3、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大学生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2、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还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致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为追逐利益而抛弃诚信的现象,并形成了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成绩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1、加强传统教育。在传统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高校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2、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2)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3、强化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3)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遵循“道德以德育为首,德育以教育为先,教育以文化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道德教育路径,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提前进入公民角色,让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实现公民身份真实化,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