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合成材料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成材料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成材料行业前景

第1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从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权威化工专家郭卫东对煤炭产业遇到的困境认识深刻,他认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盲目投资跟风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其二是资源转化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技术落后,小循环多大循环少;其三是单一资源单一产品的项目仍占主导地位,以煤为主的多种资源协同配伍,生态布局循环链接,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少。

郭卫东建议,要实现煤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物理能、化学能和全部化学元素、中间产物、目的产物,均能得到高效综合利用,以煤为原料,开发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通过煤基多联产,实现煤、焦、电、化、热、气、渣的综合利用,以及与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硅材料、聚氯乙烯及其制品、建材等产业的一体化布局,可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使煤资源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大大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目的。依靠专家指导,通过煤基多联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能源化工产业战略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郭卫东对于打造煤炭的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全新路径提出了诸多建议:

一是新建的煤炭资源转化项目,要实现煤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物理能、化学能和全部化学元素、中间产物、目的产物,均能得到高效综合利用;

二是已建成的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最好在前端用连续粉煤干馏工艺提出煤焦油,再将粉焦气化,用焦炉气和合成气合成甲醇,再利用化学循环尾气和余热发电并用于本装置;

三是煤焦化和兰炭企业要压缩焦炭、兰炭商品产量,按照焦油收率最大化进行技术改造,对焦油进行深度加工转化;

四是与煤电、兰炭共生或多联产形成的硅铝镁及建材产业也要转型发展,开发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

在解决当前煤炭综合利用和煤化工方面遇到的困难,郭卫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想方设法消化甲醇、电石、焦化等过剩产能,开发一批进口量大、国内需求持续上升、附加值高的化学合成材料,比如聚酯、聚醚、异戊橡胶、氟碳树脂、石墨烯树脂等,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二,对于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区域,要围绕煤的洁净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技术、矸石炉灰提取氧化铝及粉煤灰生产建材技术、洁净煤高温催化热解干馏技术、煤焦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焦炉气还原生产金属镁技术、新型煤盐化工技术,包括大型甲醇、二甲醚、合成氨、MTO/MTP、DTO/DTP,以碳氢、氨氮、芳烃、乙炔、氯碱、有机硅为原料,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工新兴合成材料产业发展。

第三,高度重视第二代煤催化热解干馏技术、高效合成塔技术、CO2捕集回收利用技术和煤化工及含硫气体、含硫废气脱硫回收硫磺等四大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第二代煤催化热解干馏技术,可将煤焦油收率由现在的12%提高到25%左右。另一方面可对煤化工、煤电、供热等用煤项目,用催化热解干馏技术进行煤的前处理,既可提取煤焦油发展下游产品,又可大大降低气化炉的水煤浆粘度和锅炉结焦率。再比如国内外正在日益成熟的CO2捕集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对煤化工、电厂、炼焦、兰炭、冶炼等行业CO2回收,通过加氢还原成CO,再与氢合成甲醇,均可形成新的产业或产业新优势。另外,高效合成塔技术,可大大提高合成转化效率,在现有装置基础上经技术改造,在不增加物料投入的前提下,可提高产量10~17%;硫回收技术的应用可回收生产硫磺,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四,要高度重视发展甲醇下游产品。从替代石油发展下游三大合成材料及有机化产品看,几乎所有石油能够生产的产品甲醇均可以生产。所以对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不必过分担忧。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甲醇发展的产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当前车用甲醇燃料的快速发展,二甲醚车用、家用燃料的快速发展,都给甲醇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60%的甲醇已应用于车用燃料市场。国家M85车用甲醇汽油标准和燃料甲醇标准已经出台,于2009年12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出台后,在大型甲醇企业生产车用燃料已成为最经济的方式。因此,车用燃料发展还将为甲醇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着眼未来的转型之路

4月底,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听取煤炭工业发展情况报告,并提出“促进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转变,推进煤炭生产消费方式革命”。行业专家分析认为,此举的用意是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以煤制油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资源地区煤炭直接液化、煤制气等项目核准的闸门可能被松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提出,要以建设14个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重点,加快全国煤炭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把推动煤炭工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煤炭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煤炭经济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总结近年来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建设经验,扩大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示范试点范围,推进煤炭向原料转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对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资源的有效替代,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行业必须转型,转型升级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煤炭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绿色、高效、清洁、安全、多元。

能源发展必经三个阶段,由煤炭为主体转为煤炭和新能源并重,再转为以新能源为主体。在这个能源发展过程中,煤炭将起到由传统能源转为新时代能源的桥梁和支撑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做“能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能源生产技术服务供应商,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城市清洁能源供应服务商,能源金融服务供应商。

生产技术服务供应商包括了“绿煤战略”的绿色生产,就是要在煤炭开采中出煤不见煤,不能对大气造成污染,污水不外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把煤炭企业打造成“没有资源”的资源开采企业。“绿煤战略”的绿色利用,就是实现煤炭从低效燃烧到高效利用,从固体燃料到液体燃料,从燃料到原料,把常规能源变成绿色高效清洁的能源。

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就是“从井口到炉口”全方位提供能源供应服务,从煤炭生产、煤质研究、煤炭定制、煤炭物流到煤炭用户。

第2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研究

中图分类号:TQ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63-01

1 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全生产是发展石化产业必须首先重视的问题。由于操作和工艺中普遍涉及高温高压环境、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蚀性物料,石化工厂容易发生事故,造成工厂内部和附近区域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对企业本身、员工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石化产业还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石化工业的主要污染排放,包括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的废水、废气、废渣,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的许多原材料和副产品都具有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和无法降解等特点,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带来严重危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控制和治理。随着我国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任务日益加重,加强污染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石化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2 石化产业本身还具有较大增值空间

从我国的人均拥有的石化产品看,我国石化行业的产品产量还较低。与经济发展对石化行业的需求相比,无论是绝对生产能力还是按人均的相对生产能力,都存在较大的供给短缺,因此,我国的石化行业还有极大的生产能力扩张空间。生产区位化集中将是我国未来石化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产的区位化集中必然引致整个行业效益的提升,反过来又将促进整个行业跃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从发展趋势看,毫无疑问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将走向区位集中化的发展轨道,而这种区位集中化必将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再上台阶。从技术进步程度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有较好的前景,可以大幅度地引进、吸收国际上的成熟先进技术和发展自己石化行业的高新技术,这就表明我国石化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目前,虽然我国以乙烯等三大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石化产品产量增长很快,但仍满足不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石化产品的需要,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石化产品。合成材料中产量最大的合成树脂,“八五”期间自给率只有46%左右,而聚苯乙烯的产量只能满足20%的需求,abs更少,只有5%左右。我国合成纤维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仍满足不了12亿人穿衣的原料问题,因此,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期,因而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3 油化工工艺的发展趋势研究

3.1 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生产的石油精细化工产品,占精细化工产品品种和产量的绝大多数。

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产品分离和提纯三个阶段,其生产过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化学反应多、生产步骤多;化工厂生产的产品还要经过商品化过程,才能和用户见面。

3.2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化学反应

在精细化工产品较长的生产过程中,有些从基本原料加工的产物,可作为生产某一系列或不同行业产品的原料,但它仍不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能,只是生产过程的阶段性产品或半成品,因此被称为有机中间体,简称中间体。中间体生产处于精细化工品生产的中间环节,能衍生出品种众多、性能各异的精细化工产品。要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体的生产。

精细化工产品的纯度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纯产品,一般用多种分离技术,如精馏、萃取、结晶、过滤等。除了通用、定型设备外,还用多种特殊设备。为防止物料腐蚀设备,必须用耐蚀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用间歇生产,生产工序多,而且各工序技术特点功操作不同,因此要求较高的操作技能,这也是精细化工技术密集的一个反映。

3.3 石油化工工艺发展趋势

作为技术装备的石化,从开发到研究一直都受到很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重视。近几年来,深入研究和探讨更是针对以高效、节能、优质和防治环境污染为目标。目前已经获得重大成果。

3.4 节能技术

技能技术是当今一个大发展趋势,主要涉及到的有以下几方面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可以减少损失,改进燃烧。在降低燃料消耗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加热炉的效益。b.提高机泵效率和使用寿命。c.对于一些换热器被腐蚀,可以研制使用高效换热器和防腐涂料。d.不断开发能量回收技术。开发燃气轮机与锅炉、加热炉联合,是提高燃料的综合利用率的新技术。

3.5 环境保护技术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石化在环境污染方面做出来新的技术开发:

(1)用新的技术可以减少污染和废渣,把完全燃烧技术,应用在催化裂化装置中,可以使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充分燃烧,以此达到减少大气污染的目的。消除废水、废弃、废渣。

(2)用空气冷却器代替水冷却器,同样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污染源。

(3)用新型塔盘和新兴填料,这种技术在降低塔顶温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传热效果,以此来减少污水中的含油量。

(4)用浮顶油罐,改善机泵密封,可以大大减轻空气的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泄露。

直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以及废渣,可以通过净化、焚烧来处理,关于三废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例如最近正在开发的三段工艺流程,是为处理石油化工高有机物酸性污水提供的先进技术;还有新开发的M2-1污水浮选除油机,因为体积很小,所以操作方便,而且处理污水量与以往的设备比较效果很好。

所以,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改善污染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4 结语

由于新工艺的开发,设备技术的改进日渐增大。使得石油化工工艺不断地突飞猛进,在未来,不仅是在技术上还要有所突破,在节能和环保上也同样要给与相当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3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Abstract:The expanding human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s placing greater demand on forest resources, both natural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Situation and prospect analysis on wood-based Composites in application as structure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also some suggestions are involved.

引言:木质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不仅能保持原单一组分材料各自的特性,而且可以性能互补,使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因而在航空、航天、汽车及体育用品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利用人工速生林木材和其它材料复合成新的木质复合材料,是缓解木材资源紧张并提升木材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木质复合材料 集成材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国内应用现状

集成材的概念始于1901 年, 由德国人Otto Hotzer提出, 1952 年日本引进集成材制造和生产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使集成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 集成材被引进我国, 首先进行此项研究的是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 并于1987 年建厂, 当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

我国在利用人造板制造结构用复合材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LVL 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并已有产品出口。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主体框架材料绝大多数从北美国家进口, 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来源于国外, 由于缺乏检验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对已建成竣工的木结构建筑质量无法进行检验。近几年, 为规范和完善木结构市场, 以应对国外木结构住宅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GB50206- 2002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05- 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和《木结构设计手册》。同时,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将对木结构规格材的锯割工艺、规格材的分级检测、木结构的增强技术和木结构连接件等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 并制定《结构用原木》、《结构用锯材》、《结构用胶合木检验方法》和《结构规格材机械分等》等相关标准和规范。此外, 我国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木结构技术委员会ISO/TC165 的P ( 积极)成员国, 并且参加第2( 胶合木结构) 、第6( 胶合指接)和第9( 原木结构含竹材) 3 个工作组的工作。建设部批准成立的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等对我国今后木质结构复合材料的发展,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 随着北美木结构进入我国建筑市场, 我国开始对木结构房屋及其材料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 我国对木质复合材料应用于住宅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引进一些国外木结构建筑技术和经验的项目, 对发展我国的木结构市场有很大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致力于研究各种新型木质复合材料,并取得很大进展。例如:贺福等研究发现碳纤维增强塑料--木材(CFRW)的增强效果十分显著,其弯曲模量可比木材提高12倍;张双保等[12-13]进行了玻璃纤维增强人造板的一系列研究,发表的研究报告有: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改善的研究、玻璃纤维增强三倍体毛白杨木质(纤维)复合材料等研究;王卫东等[14]进行了金属网增强型杨木单板层积材的研究。以上研究得到的复合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能以及耐老化性能均有明显改善,可以达到或超过相关的欧洲结构板(PrEN300-94 OSB/4)标准要求,用作为工程结构材料。王增春等[15]关于新型高性能材料FRP加固木结构的应用和理论研究。

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较早( 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 。1973 年, 由澳大利亚人J.D.Coleman 提出将木材天然结构解离到重新组合为所需要产品的程度, 即不打乱纤维的排列方向, 保留木材的基本特性, 进而重新组合成具有木桁梁那样强度的产品。1985 年Repco 公司宣布重组木诞生, 同时宣布重组木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林业产品研究所( CSIRO)发明, 并于1987 年在澳大利亚南方公司建厂生产重组木。1985 年日本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1986 年重组木在日本进入了工业化试生产。

新型纤维增强材料的应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型结构材料, 包括碳纤维增强集成材、纤维增强集成木梁等。木结构工字木搁栅( Wood I- Joist) 也被广泛应用于木结构建筑中, 它与胶合集成材相匹配, 是替代实木规格材的有效木结构材料, 并已在北美住宅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美国和加拿大在木结构中使用工字梁居多, 且已经替换了实木托梁或横梁等。这些木质复合工程材料持续、高速的发展势头, 成为用木质复合材料建筑的发展基础, 同时开发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这一特有的林产品市场, 在国内外受到格外关注。

目前,国外利用木质复合材料建造房屋已经达到专业化水平。极大限度的把施工现场的工作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加速了进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减少材料损耗,而且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益。

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森林结构失衡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木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料供应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人造板行业发展的瓶颈,但是原料短缺的压力也加快了人造板产业木材供给渠道的调整。

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已达4466.7 万h m2, 人工林蓄积10.1 亿m3, 居世界首位。当前木材资源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 已由天然优质大径级材向人工速生低质小径木转变, 小径木材已成为我国工业用材的主体。为解决木材供求矛盾, 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低质小径木和提高木材利用率, 寻找可替代实体结构木材的新产品。

在当前形势下,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应致力于利用低等级木材制造出高强度结构材。

木质复合材料的优势在于,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给建筑带来新的形式和风格。国内木质工程材料的迅速发展, 使得建筑与装修合二为一, 使用面积增加, 造价明显降低。

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进行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 该研究是一个系统科学, 从结构单元到最终产品环环相扣, 一个结构单元的性能会影响到结构组件、结构系统甚至整个建筑的使用性能。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在我国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它的独特功能和良好的结构性能,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在未来的木结构建筑市场中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要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 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木结构房屋的顺利发展。

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空前发展,,加之政府对木结构建筑的支持,,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健全,,非常有利于我国木结构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3.45 亿m2, 大大高于“九五”计划12 亿m2 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57 亿m2,其中城镇住宅竣工而积27 亿m2。但新建住房的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只有不到1%为木结构建筑,未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而加拿大90%以上、美国80%以上的别墅和低层公寓采用木结构,日本每年的木结构住宅竣工数达到10 万套。在我国, 木结构建筑还鲜为人知, 木结构房屋市场基本还是空白,因此其发展的空间很大。加拿大联邦政府官员曾宣称,目前在中国内地建造中的木结构房屋只有300 栋,计划再建9000 栋,估计中国内地五年内将使其每年建造的木结构房屋数量达到15000 栋,木结构住宅别墅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几点意见

我国结构用木质复合材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缺乏系统的应用研究;②建筑规范标准不完善, 使结构用木质复合材的应用缺乏依据, 进入建筑业巨大的消费市场有一定的难度; ③国产设备与制造工艺尚不成熟, 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制造成本及销售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④结构用木质复合材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当我们不断追逐经济利益时,也应该考虑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木材加工中,废弃木质材料的循环利用,既可以实现废弃木质材料作为人造板工业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资源供应不足的压力,又可以改变传统单方向木材消耗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落实木质材料循环利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再使用。即对使用过的板材及木制品经过修整后重新利用,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形状、性质和用途。对于质量比较好的废旧木材回收复用,是废旧木材循环利用最直接也应是首选的途径。如建房拆下的废旧建筑木料,经分类后可按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可用木料;木质包装材料回收后可根据情况回收复用。

2)再循环利用。即将废弃木质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后,制造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制造刨花板或纤维板。

3)再生利用。即利用废弃木质材料生成一种与原来木材性质不同,且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如碳纤维增强材料和木塑复合发泡材料。

4)降解。即将再三利用后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弃木质材料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降解或水解作为肥料和饲料。

参考文献

[ 1] 王允飞等,废弃木质材料循环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安徽农业大学等,2010

[ 2] 熊陈福等,木材-FRP 工程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2006

[ 3] 沈照仁,从“木材工程学”谈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94-2001

[ 4] 王宏棣等,我国结构用木质复合材现状与应用前景,黑龙剑省林产工业研究所,2007 .

[ 5] 张双保等,玻璃纤维增强三倍体毛白杨木质(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

[ 6] 张一帆等,一种新型木质建筑工程构件--字型托梁,东北林业大学,2003

[ 7] 胡剑虹等,发展木质复合建筑的探讨,南京林业大学,1994--2011

[ 8] 丁杰等,纤维增强树脂在工程木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北京林业大学,2007

[ 9] 张涛,木质材料用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广州建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1994--2008

[10] 刘燕吉,木质材料的阻燃处理,1997

第4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纤维纺织品的一般性需求,又提出了卫生保健、舒适等性能的要求。高性能、多功能的纤维纺织品不断涌现,直接冲击着普通化纤市场。

棉逸:仿棉更超棉

我国纺织化纤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而棉花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为缓解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不足,进一步研发新一代高仿真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推进纺织新型高附加值、超仿真织物面料系列产品创新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纺织化纤共同推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2012年,我国化纤产量3,792万吨,其中涤纶产量3,057万吨,约占化纤总量的80%,占世界涤纶总量的70%以上。其发展速度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生产品种,远远大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纤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化纤聚酯生产大国,涤纶也成为缓解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不足的主体品种。

2011年,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旨在提升我国聚酯行业技术水品,实现多功能、高品质、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大规模市场应用,项目聚集了聚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7家共同攻关。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华平表示,“超仿棉”不仅在纤维表面形态和面料风格上追求接近棉织物,重点是面料制品性能功能上超棉仿棉,尤其是与内衣和休闲运动服装密切相关的动态热湿舒适性能。

他指出,“超仿棉”不是具体某一个产品,而是聚酯一个功能化差别化方向;“超仿棉”也不是简单的取代棉,而是结合市场发展的新型产品。

未来,联盟将以宣传推广“逸绵”纤维产品,推动“逸绵”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市场规模应用、打造可信赖的市场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一方面强化新一代仿棉纤维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方向,提升纺织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外观风格;另一方面,加强标准制定、质量监督认证、舒适性评价等工作,保障新产品市场推广的科学规范化、品牌化,消除消费者的心理障碍,引导消费者理念的转变。阻燃纤维:或成市场热点

阻燃聚酯纤维是一种典型的防护纤维,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中,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火灾危害性认知程度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阻燃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阻燃聚酯纤维及其制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市场的一个新热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阻燃聚酯的基础上,开发耐久高效、多功能复合阻燃纤维及纺织品是当今阻燃功能纤维及纺织品的发展新趋势,兼具阻燃、抗菌、防螨等健康防护功能的多功能纺织品在航空、高铁等新兴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部分具有抗菌功能纤维的制备都是采用纤维改性或后整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引人各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基团及物质。所使用的抗菌材料和抗菌整理剂可分为无机抗菌材料、天然生物抗菌材料和有机抗菌材料等类型。

目前,阻燃聚酯纤维已成为市场的热点,而具有阻燃性能的多功能聚酯纤维更为市场所需求。将普通聚酯特殊功能化、多功能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化纤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化纤企业的竞争力。

再生化纤:变“废物”为“油田”

随着聚酯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效化、无害化、密闭化、再循环、高值化回收利用纺织品及废聚酯瓶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课题。我国聚酯瓶片年存量已经近400万吨,废旧纺织品年存量已达2,300万吨,其中化纤占年存量的70%。而再生纤维的生产正是把“废物”转换成为纺织基本原料,使“废物”成了我国陆地上新的“油田”。

2012年再生化学纤维产能830万吨,产量530万吨。由于服装出口下降,使用废旧衣物原料国内有15-20%下降,估算布泡料使用量80万吨,进口整瓶/瓶片205万吨(毛片按10%12%,整瓶20%-22%折净瓶片170万吨),废丝僵料泡料25万吨,国内饮料瓶回收量2807/吨。

北京服装学院王锐表示,在再生纤维领域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近年来,国内发展也比较快。随着我国对于该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该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国再生纤维总体质量与国外差距已经不大。我国与国外再生纤维领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上。

根据国情及行业发展规划,再生纤维的技术发展方向是,通过研究废旧纺织品、部分可纺丝塑料的智能识别及高效分离技术与装备,研发高效废旧塑料分拣技术,提高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生循环比例;通过开发废旧纺织品的分类与预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开发差别化、功能化再生纤维及其制品生产技术,拓展领域,并通过大力宣传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王锐认为,我国再生纤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中国再生聚酯产业将发展成为以差别化、功能化产品为主导、产业链完善、企业设备先进、产业布局合理、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改造和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产业。

生物质纤维:未来竞争力的提升点

中国是一个缺油的国家,按照现有产业规划,如果今后国内化纤工业增长所依赖的基础化工原料依然依靠进口原油加工来支持,那么行业发展难以摆脱受制于人、大起大落的困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是绿色化工原料的未来出路,越来越多的化工产品可通过生物质资源得到。

发展生物质纤维是化学纤维工业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纺织工业由于其规模和涉及的范围较大,是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行业之一。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大量的能源,被认为属于高碳行业,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需要。在世界能源危机和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积极发展生物质纤维对实现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对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均具有深远意义。为化学纤维工业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契机,必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

第5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团体标准;标准化;材料工程;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06-02

标准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为企业创造收益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团体标准是指由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会、商会、协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共同起草制定出的一种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并由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团体标准能够作为现有标准补充,对及时调控混乱市场、提升产业水平和防止企业恶性竞争有极大的作用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

经过长期的发展,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标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政府财政支持等方面,达到了非常完善的阶段。其标准已经能深入国家的各个层次,不仅是市场准入、贸易仲裁、合格评定和产品检验的基本依据,而且是国家产业的基础和贸易保护的手段。

美国已建立规模庞大、具有发展前景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学术团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ASTM前身为国际材料与试验协会(IATM),成立于19世纪末。ASTM组织架构分为行政和技术两大部分。行政部分工作组织的会务安排、对标准文字编辑、校对,以及负责ASTM运作规划的制定和监督等主要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技术工作。目前,ASTM已构建技术委员会有144个,分技术委员会有2 200个,以及数千个工作M共同构成了ASTM技术部分的组织结构,拥有来自150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专家会员34 000多名[1]。

ASTM所涉及领域以材料为主,包括金属领域、涂料领域、塑料领域、纺织领域、石油领域、建筑领域、能源领域、环境领域、日用品领域、医疗设备领域、电子领域等。ASTM的标准类型涉及:试验方法、技术条件、实施规范、操作指导、分类及材料、产品、系统的标准[2]。目前,该组织共的标准达到13 000多项,其中试验方法占5 500多项,规范占3 300多项,规程、指南占3 300余项。

ASTM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使用,6 600项标准为80多个国家所采用。ASTM是一个极其具有活力、非常有发展前景、有深刻影响力的民间标准化团体,ASTM标准的采用率如此之高,给材料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在行业甚至产业中取得很大的成就。可见,团体标准的发展是极具前景的[3]。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团体标准起步较国外晚很多,但随着我国标准化战略的转变,团体标准渐有起色。特别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标准联盟,其宗旨是通过制定标准抢占产业话语权,如TD-SCDMA产业联盟(2002年)、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 (2004)、闪联产业联盟IGRS(2005)、WAPI产业联盟(2006年)等[4]。

(一)材料工程领域发展实例

为了深化关于《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的要求,国家标准委制定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出现在国家、行业、地方等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填充,完善我国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委将对相关团体标准的制定权进行开放,这样社会团体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5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毒跑道”至少波及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区,城市则多达15个。据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调查显示,广东省抽样调查中存在不合理风险的聚氨酯塑胶场地比例达25%。“毒跑道”大多符合相关国家标准:GB/T 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和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两项标准对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中苯、甲苯和二甲苯总和、铅等有害物质的最高限量做了规定,未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限定,而这些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造成了“毒跑道”。为解决此类问题,目前由行业协会牵头的校园塑胶跑道团体标准T/310101002-C003-2016《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已经。

(二)材料工程领域团体标准发展趋势

团体标准同时存在有引领功能和保底功能。我国团体标准有两个不同的走向:首先,团体标准瞄准的对象集中在尚未建立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产业。这些产业开展团体标准的话有利于融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促使产业掌握自己发展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比如TD-SCDMA。其次,标准监督主体起到主导作用,地方性行业组织对它们的主导作用起到辅助的配合作用。成员抱团参与团体标准制定,有利于淘汰那些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影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手段,这种模式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好的效果[5]。

三、国内团体标准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标准化工作,各项标准化战略也在稳步发展中,但由于毕竟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完善,我国团体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

(一)市场接轨程度不够密切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材料工程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面存在制定修订周期长,标准总体技术水平偏低,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和企业的客观需求等问题。团体标准为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因为其是由材料工程领域组织内的成员自己协商制定,某项标准一旦由团体成员决定制定,标准工作组能够集中精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节省资源成本和各个环节的时间。

(二)标准覆盖率较低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仍存在无标生产的现象,以及材料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材料市场不断更新的需求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往往会处于滞后状态;二是企业自身十分依赖于国家、行业和地方制定的标准,企业较为缺乏标准化能力,会出现以下情况:企业在生产了相当长时间的产品后,仍然无相应的标准,处于无标生产的状态。制定团体标准,可以解决企业无标可依的问题,填补行业标准的空白,对企业适应产品升级也有益处,可以解决我国标龄过长和标准滞后的问题。

(三)标准与专利结合度

专利池即将产业链上每个部分的专利技术汇聚在一起。在团体外部中,专利池可以对非团体企业成员进行专利封锁的作用,一旦采用团体标准,那么就需要购买相关联的专利,购买过程中支付的大量专利费用或者技术转让成本可以让团体成员得到因标准取得的垄断利益。在团体内部中,各个企业之间通过专利交叉许可以及专利池协议的方法,企业可以使用其他团体内部企业所拥有的专利,这样就可以减少团体中成员的产品互换易成本,实现他们之间更好的技术融合。

四、发展对策

团体标准的对应分为政府、团体、以及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合作,团体标准才可以发展。笔者从各个相关方着手,对每个主体分别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政府部门引导支持

政府部T应加强对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监管,稳步出台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行动方案及设立专项资金用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标准的过程。政府应大力支持材料工程领域研究并且制定更为全面具体透彻的团体标准,支持团体标准上升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政府部门应大力推动各行业实施“团体标准”自愿性的认证模式,有助于建立公开认证信息的平台,以便公布产品及服务的信息状态;利用政府效应加强对“团体标准”认证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功能,并建立和健全退出机制。

(二)团体组织创新驱动

应该充分发挥团体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制定材料工程领域团体标准的优势。通过和国外优秀企业团体交流,认真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体系和丰富知识技术,并利用自身对市场熟悉的优势作为筹码积极参与到团体标准的制定中去,使自身企业产品和生产技术能够更适应随时变化的市场,并对标准形成一定的控制权,使企业更加向国外先进企业靠近,缩小我国行业与外国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国际接轨。

(三)企业联合实施应用

企业作为标准的直接受益者,在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征求企业意见,避免发生标准远高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6]。企业作为团体标准的实施的主体,需要从自身角度参与到团体标准的制定中,通过自身技术团队的力量产生自主知识的产权,利用标准的平台与产业链有相互关系的制造商和同行的专家来进行交流合作,将标准化活动周期延长至研发环节。通过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可以让团体标准更加合理地融入到实际的相关运用中,让企业可以发展成为团体标准的制定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章文,张莉,张若晗.深圳企业标准联盟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00-103.

[2] 郭凯.团体标准:新树不可摇根[J].聚焦,2011,(6):12-16.

[3] Terlaak A.,King A.The effect of certification with the ISO 900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a signaling approach[J].Econ Behav Organ,

2005,(60):602-679.

[4] 舒言.标准创新企业团体标准的调查与思考[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9,(1):8-10.

第6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外环氧树脂大量涌入市场,众多乡镇纷纷进军环氧行业,使环氧树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些厂迎难而上,发展了本厂特色的产品,如迪爱生环氧有限公司的高纯度环氧树脂几乎供不应求;安徽省黄山市环氧硬树脂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些厂正在蒸蒸日上。而有些厂商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倒闭的有之,退出的有之,更多数的还在拼命挣扎,他们目前的日子是可想而知的了。

前几年大家都知道去发展“适销对路”、“市场需要”的产品,一听到环氧树脂紧缺,就纷纷上马环氧树脂,殊不知环氧树脂中品种也很多。结果双酚A型的6101或E-44环氧树脂铺天盖地地出现,价格一降再降,搞得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如果将这种责任都叫企业家去承担,我觉得他们很冤枉。其实工程技术人员应负主要责任,我看到一些用户的图纸就存在这样的:例如变压器制备图上技术要求只指明用环氧树脂浇注,用一般的环氧树脂浇行吗?又如建筑图上只指明地坪采用环氧树脂,而不同功能的地坪应采用不同的环氧树脂设计人员知道吗?为什么不在图上注明?有些在室外使用的设置也只指明用环氧树脂灌封,其实这些环氧树脂都有特殊的要求。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也并不错。他们的设计图是国外的形式而出的,只是他们不明白国内外环氧行业的差别。这就是“环氧树脂”与“环氧系统”的不同。国外通用型的环氧树脂一般是指828、331、850等基础树脂,而国内则以6101、E-44为主。国外已将专门用途的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助剂、填料等配套成专用的“环氧系统”,统称为:“Epoxysystem”。而国内“环氧系统”尚未形成气候,仍处在“Epoxyresin”阶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此我认为环氧树脂必需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以适应与国际接轨的形势需要。

从环氧树脂的应用行业发展来看,如汽车制造工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以及家用电器制品的迅速发展,对涂料、层压料、粘接剂、浇注料的用量越来越大。其中使用环氧树脂较多的行业是覆铜板生产行业。无论是汽车、家电、机的线路板都要用覆铜板,而全国引进覆铜板生产线之多,再加上国内原有的生产线之广,在该方面环氧树脂近两年的年用量在4万吨左右,主要使用的环氧树脂牌号为EX-23-A80、EX-48-T60、DER521-A80、DER512-A80、EPN1138A-85、EPN8011A-75等。其次是粉末涂料行业使用环氧树脂量也很大,全国有大大小小制粉厂近600多家,引进生产线超过60条,每年用在这方面的环氧树脂达2万吨以上,主要使用的树脂牌号为EPO1004、DER663U、YD-014、E-12T、0194等。另外无溶剂、少溶剂、水基涂料近年来发展也较快,特别是汽车用的电泳涂料、集装箱用的重防腐涂料、输油气管道的防腐涂料等使用的EPO828、DER331、E-51、850S等牌号的树脂几乎超过了原来用的固体环氧树脂的量,在这方面近年来使用环氧树脂近2万吨/年。最近两年干式变压器、互感器、绝缘子、高压开关使用环氧树脂的量以6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全国共计有该类生产厂500多家,主要使用E-42、E-39D、CT-200、CY-225、EPO-834、YD-134、F、B、EPO828、DER-331、0164等牌号环氧树脂,去年的年用量达2万吨上下。再加上近期发展很快的粘接剂、电阻涂料、装饰涂料、地坪涂料,汽车点火器、摩托车点火器、蓄电池、发光二极管及信号灯、电器线路密封料等近年的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这些行业的发展,所使用的环氧树脂再也不是以6101或E-44环氧树脂为主体了。而我国现有140多家环氧树脂生产厂,大多以生产6101、E-44产品为主,这怎么跟得上形势发展呢?从这个角度说环氧树脂也必需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我国环氧树脂生产厂之多,可谓世界第一!这不是个好现象。且不说其量小面广造成污染源多,资源浪费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主要的是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长此下去必是死路一条,许多小化工厂关闭的事实也已证明了这点。那何不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呢?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很多精明的企业家都想到了这一点,也想在实际中做到这一点,只不过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而没来得及做。我不是企业家,但是我明白一条道理:“事在人为”。要有人去做工作,要讲清利弊关系,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各级政府是会支持的,人民是会拥护的,最大的困难也是能克服的。

在这里我只是站在技术角度提出一些关于调整环氧树脂产品结构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1、改变以6101为主的产品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环氧树脂的生产都是以6101(或E-44)为主要产品。而基础树脂618(或E-51)生产量极少,这是我国过去采用手糊法生产玻璃钢而造成的事实。现今手工操作虽然还存在,例如大型贮槽内衬玻璃钢防腐层、大面积衬垫玻璃布地坪等,这些目前无法采用自动化操作的场合仍然要用,但大多数应用场合已是流水线自动化操作了,很多已是采用国外引进技术进行生产了,它们要求粘度低、操作性能好的环氧系统产品。6101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了。为此不能抱住6101这个产品不放,而应该扩大思路,生产无溶剂、低粘度、或改性的新产品。

如果一定要生产6101环氧树脂,也得设法改进原生产工艺,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行。例如云母板绝缘材料的制备就必须这种原料,如做出特色、搞成专用树脂系统也是很有生命力的。

2、紧缺的环氧树脂系统产品

目前我国环氧树脂年用量已达14万吨左右,其中三分之二依靠进口。国产环氧树脂以双酚A型为主,而且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助剂等配套不齐,不成系统。现在140多家生产环氧树脂的厂大多在双酚A型环氧树脂方面抡跑道,而一些前景好的跑道都让给外商实在使人不理解!例如耐热系列、阻燃系列、水溶系列、高纯度系列的产品国内生产厂家很少。其实酚醛环氧、邻甲酚甲醛环氧、双酚F环氧、脂环族环氧、含磷环氧及其它改性环氧都是目前看好的产品。为什么国内的厂家不看中它们呢?

我这样问一些家,结果企业家反问我一个:生产了这些有谁要啊?这个问题的确难倒了我。因为有了产品不见得都能销得出去,销得出销不出因素很多,既有质量问题,又有价格问题,还有公关问题……。我也不知道国外厂商如何能每年在市场上销出上万吨的这些产品,这可是人家的商业秘密啊!但这个问题企业家本身就可以解决:项目启动前应该进行可行性。

3、开发有利环保的新产品

各行各业现在都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绿色”产品,为此对使用的原料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例如覆铜板的生产中大量使用溴化环氧树脂,阻燃电器浇注料也大量使用溴化环氧树脂,而溴化物的使用会破坏大气层的臭氧结构,目前已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现在溴化环氧很好销,但是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生产非卤化阻燃环氧树脂早已提到议事日程。谁早上不就是谁主动了吗?

还有涂料行业,为了减少溶剂对大气的污染,提出无溶剂或少溶剂、水溶剂、高固体含量、光固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环氧树脂也要满足此类条件,开发适当的产品去占领这个市场。

在环保工作方面,其实环氧树脂系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利用它优异的粘接性和好的机械强度,将一些废物(碎玻璃、玻纤、残渣等)粘接成有用的材料。在沙漠地区的改造中环氧树脂作为沙漠建材更有戏唱了。我认为沙膜地带的特点是沙石多,水源少。沙漠建材就应根据这个特点来进行思考。根据我三十多年从事环氧树脂生产和的经验,我认为发展合成材料类的“沙漠建材”最为理想。一是这类材料成型时不需要用水,二是这类材料所用的砂、石子可以就地取材,三是这类材料物理机械强度很高。(具体数据、制备可见:http://“中国环氧网”自流平地坪的。)还有这类材料的原料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在我国有很多厂生产,供应不成问题。当然还可以根据建材的具体要求采用其它类型合成材料作为原料。还有改造沙漠所需要采用的其它一些耐海水腐蚀的管道、防沙固沙的措施、设备等如在当地制备应尽量少用水泥,因为沙漠的水是十分宝贵的!为此环氧树脂之类的合成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改造好沙漠这是对环保工作的最大贡献,在这些用途上环氧树脂的质量要求不同于电器、涂料那么严,如果开发出价廉物美的产品为环保工作做出大的贡献也是可能的。

4、开拓新用途创出专用牌号

我国环氧树脂的生产和科研起步并不晚,但发展的速度慢了点。在我国也有一些很有实力的环氧树脂生产和研究单位以及大专院校,曾经开发出许多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推广开来?现在很多单位已经采用鼓励科研开发新机制,相信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会比以前快。

现今是市场,什么都讲竞争,都讲速度,都讲效益。最好是搞些短平快的项目,这就是在各自企业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环氧树脂系统产品的开发。例如浇注系统、光固化系统、耐热系统、水溶系统、耐候系统等等。这些产品涉及环氧树脂、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助剂的配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专用性强,更便于创出自己的品牌。

第7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 钢筋混凝土 地基基础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建设投资项目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工程质量,是项目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中不变的主题。

然而由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多变,建筑工程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和事故。如2009年西宁市佳豪国际广场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8人死亡;2010年由于电焊工违章操作,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发生大火,损失惨重。因此,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研究,防止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发生,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国民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2建筑工程质量研究发展概况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人们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质量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1]。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泰勒研究了大工业生产的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质量管理的新理论。1924年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预防缺陷”的概念,即除事后检查外,还应事先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中,较质量检验阶段迈进一大步。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识到统计质量方法不能全面保证产品质量,从而导致“全面质量管理”新阶段的出现。全面质量管理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2]。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和两次修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延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走向国际化、规范化的新高度[3]。

从1958年开始,我国开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进行监测,并在80年代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加速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进度。1995年以后,我国采用 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3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4]。本文在认真总结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理解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主要从地基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防水工程和节能保温工程五个方面重点阐述。

3.1地基基础工程

地基基础是现代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将房屋建筑的荷载传递到地基的下部结构,起到支撑荷载的作用。如果地基质量不过关,将导致建筑物失稳,造成严重后果。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应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进行控制。

(1)灰土地基

灰土地基主要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灰土地基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如灰土的土料、石灰以及配合比、灰土拌匀程度。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加水量、夯压遍数等。每层施工结束后检查灰土地基的压实系数。

(2)砂和砂石地基

砂和砂石地基是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不足时,采用砂或砂砾石(碎石)混合物,经分层夯实或压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砂和砂石地基的砂石级配要严格控制,一般采用坚硬的中砂或粗砂与碎石或卵石级配而成,砂石掺杂物中不得掺杂草根、树叶等杂质,确保级配均匀[5]。砂石地基施工控制的工序是:检验砂石质量进行分层铺筑洒水夯实或碾压找平验收。

(3)强夯地基

强夯法常用于软弱土地基,它利用夯锤产生的强大冲击能量,来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均匀程度,降低土的压缩性,减少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

强夯法在施工前要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锤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在施工中要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和夯击范围;施工结束后还要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是由分层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与地基土或级配碎石等共同构成的换填垫层。土工合成材料有纺型、编织型、无纺型等,能有效起到排水、隔离、反滤和加筋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质量要从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工后检测全面控制[6]。施工前应对土工织物的物理性能、强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进行检验;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清基、回填料铺设厚度及平整度,控制土工胞腔袋装袋及摆放两道工序;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

3.2砌体工程

砌体工程是指用普通黏土砖、承重黏土空心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等各种中小型砌块和石材的砌筑而成的建筑结构。

(1)砖砌体工程

砖砌体工程的块体材料主要有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等。

施工前要确保砌体的垂直度和尺寸偏差以及砖和砂浆的强度等级符合要求,并对砖块浇水,砂浆要搅拌均匀;砌筑时,应先铺底灰,再分皮挂线砌筑,做到里外咬槎,上下层错缝[7];施工结束后,要对灰缝、转角等进行检查,在砌体临时间断处留直槎时应做成凸槎,并加设拉结钢筋,并对拉结钢筋进行表观检测和尺寸检查。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材料来源广泛,具有材质稳定、强度较高、施工方便、造价较低且热工性能好等特点。

砌块宜采用铺浆法砌筑[8],铺灰长度2m~3 m,砂浆沉入度为50 mm~70 mm。水平和竖向灰缝厚度8 mm~12 mm。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砌筑,对孔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不小于90 mm)。纵横墙交接处也应交错搭接。

(3)石砌体工程

石砌体主要有毛石、毛料石、粗料石、细料石等,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

毛石砌体和料石砌体均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石材表面的泥垢、水锈等杂质,砌筑前应清除干净。砌筑质量要做到“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砌筑完成后,要对石材和砂浆强度等级以及灰缝砂浆饱满度进行检查,并对石砌体尺寸、位置允许偏差和组砌形式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3.3钢筋混凝土工程

钢筋混凝土工程主要可分为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

(1)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指新浇混凝土成型的模板以及支承模板的一整套构造体系[9]。

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必须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准确;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现浇多层房屋和构筑物,应采用分段分层支模的方法,上下层支柱要在同一竖直中心线上;墙面模板应拼装完整,两片模板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持墙体厚度一致;为便于拆模、防止沾浆,应对拼装后的模板涂隔离剂,并注意控制拆模时间。

(2)钢筋工程

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建筑结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应从钢筋原材料进场检验、储存和堆放、配料和代换、加工、连接、绑扎与安装以及在混凝土浇捣前对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检查等方面加以控制[10]。

钢筋原材料进场要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工程中使用。钢筋应按不同的品种、规格堆放,干燥环境下存储。钢筋配料要根据配筋图,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根数及重量。当构件有裂缝宽度或抗裂性要求时,钢筋代换应进行裂缝宽度或抗裂性验算。

钢筋加工要先对钢筋配料单与设计图复核,再按配料单试制实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机械连接的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要满足规范要求。

钢筋绑扎和安装前要认真核对熟悉图纸,检查需绑钢筋的规格、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料单和图纸相符。钢筋隐蔽工程验收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和养护等方面[11]。混凝土原材料要符合现行标准要求,使用前要进行检验。配合比要在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试验方法合理确定。

施工时要控制连续浇筑的混凝土间歇时间,合理布置施工缝和后浇带的位置,按规定方法和龄期进行养护。要对混凝土施工实行旁站监理,控制混凝土形成的关键工序。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按要求制作试件,通过试验分析判断混凝土的各种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指导施工。

3.4防水工程

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因素有设计、材料、施工、成品保护和管理维护等方面[12]。

(1)防水设计质量控制

防水设计质量控制主要考虑设防标准偏低,温度与收缩裂缝的影响,设计构造组合、细部节点处理不合理等方面。

(2)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防水材料可分为柔性防水材料、刚性防水材料和防水涂料。要根据工程和规范要求选用质量合格的防水材料。

(3)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防水施工的要点是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任用合格的施工人员,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加强施工监督,确保防水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3.5节能保温工程

我国墙体保温共有三种形式,即外墙内保温、夹芯保温、外墙外保温。

(1)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系统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将保温层与基层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再在表面做保护层及装饰层,通过保护层有效阻断冷(热)桥,减少了空气、风及湿气等的流入,稳定了建筑热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的作用[13]。

外墙内保温要采用导热系数小的高效保温材料,以减少保温层的厚度,少占室内使用面积。同时,保温层表面应有护面层,以提高面层的强度和硬度,但不得直接用硬质砂浆抹灰,以防开裂。外墙内侧保温砂浆要满足施工厚度和施工外观要求,并确保施工安全。

(2)夹芯保温

夹芯保温墙体作为复合保温墙体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由内、外叶两片组成,保温材料位于两片墙体中间,三者通过拉接件连接,内叶墙主要起承重作用,外叶墙起保护层作用[14]。

夹芯保温墙体的材料主要有混凝土空心砌块、聚苯板保温板和装饰性劈离砌块,墙体所用砌块要严格控制强度等级、抗渗性及相对含水率。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和龄期不足 28 天的不得上墙砌筑。

(3)外墙外保温

建筑外墙主要由基层墙体(如钢筋混凝土墙、混凝土空心砌砖墙、黏土多孔砖墙、黏土实心砖墙等)、外保温材料(粘结层、保温层、保护层)和饰面层三部分构成。

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比较成熟的有[15]:外挂式建筑外墙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性浇注成型和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要从材料的选择、浆料的配比、保温层的施工厚度和养护日期等方面控制。

4结论和建议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面控制,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最优。由于目前的质量事故常发生在施工阶段,故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讨论较多。施工质量的控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邬晓光.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顾慰慈.工程监理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姚敏.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金国辉.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高飞华.砂石地基施工质量控制分析高飞华[J].技术与市场,2012,19(4):217.

赵伟.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37(1):59-59.

郑军华,金红霞.浅析砖砌体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78.

魏敏.浅谈砌体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山西建筑,2011(10):199-200.

汤少强.模板工程在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合理应用[J].科技风,2008(2):11-13.

罗坚宏.房屋建筑中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施工,2009,31(7):54-55,64.

王小金.浅谈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J].建设监理,2003(4):47-48.

曹磊.建筑防水工程质量控制与工程实践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曾志勇.建筑墙体节能技术与外墙内保温施工过程控制[J].四川建材,2009(2):13,16.

第8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一、资源因素严重制约“十一五”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总量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各类原料仍会有较大缺口

1、根据正在编制的纺织化纤“十一五”规划总量目标,新增产能所需原料总量可能超过1000万吨。

到2010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由2008年的2416万吨(2008年预计2570万吨)规划发展到3400万吨,其中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用量为1160万吨,使用化纤用量将达2240万吨,比2008年增加57%。新增各类化纤原料将可能超过1000万吨。

2、在化纤生产中,涤纶产能仍将可能占到总量近80%,届时涤纶产量约1750~1800万吨,配套聚酯若包括瓶用、非纤,则总量约1900~2000万吨,(约需PTA1600~1700万吨,EG650~680万吨),锦纶产量100万吨(使用量约125万吨);腈纶产量100万吨(使用量约145~150万吨);估计CPL、AN等需求量均将超过100万吨。

(二)全球石化原料“紧缺”,“高价”影响长远,提高中国资源利用效能,迫在眉睫。

1、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伴随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资源”的短缺,与油价大幅上涨,高位振荡,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深远。

我国能源消费位居世界第二,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占23%~24%,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228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8%;净进口原油11732万吨,增长41.3%,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42.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国际原油需求依存度将继续增大,预计2010年有可能突破50%;

我国石化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卓著。我国炼油能力超过3亿吨/年,位居世界第二,乙烯产能达6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五大类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位居世界第四,轮胎世界第二、涂料世界第三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总体竞争能力及综合成本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原油加工企业约170家,平均规模仅200万吨(世界平均规模540万吨/年),最大的炼油厂规模也只有1600万吨,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16个乙烯生产企业的18套装置分布在12个省份,相对分散,平均规模30万吨(2008年世界平均规模就已达45万吨),乙烯装置作为龙头装置,由于规模偏小,导致下游石化产品链规模小,成本高,这也导致我国合纤原料成本偏高,竞争力差。

目前,我国三大合成材料及部分有机化工原料市场占有率只有一半,另一半要依靠国外进口,显然,石油化工产品的紧缺、高价,影响是多品种的、全局的、长远的,事关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必须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2、由于技术、资金、管理等多种原因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中国能源和资源利用效能低下,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约高40%;我国化纤行业也是能耗、物耗大户,与国外消耗水平差距较大,亟待在“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水平。

(三)生物资源技术发展迅速,全面推进已初露曙光

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资源”短缺乃至枯竭的严峻局面,世界各发达国家,正从战略上全力研发以可再生的玉米、大豆、甘薯、秸秆、速生林材等农林资源为主体的生物质工程技术等新材料、新能源。目前已取得多项产业化成果。如PLA,PDO ,PTMG,多元醇等。国内也在加紧研发,目前在生物酒精车用燃料,竹浆、麻浆等已实现产业化,在PLA,PDO,多元醇,兰胺、玉米秸秆等生物质技术研发上,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内外高新技术合作,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努力建立海内外人纤浆粕基地,特别是加快兰胺、竹、麻等速生林木资源产业化技术项目的研发。探求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的可能,利用好我国广西、海南等地区兰胺等速生林材。

二、政策建议

(一)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推进化纤原料工业快速发展

采用多种形式,推进化纤原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结合行业“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战略全局上深层次研究相关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最佳组合。新上的原料项目,一定要追踪借鉴国内外最新技术,坚持先进实用,高起点、低投入,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产能。

(二)工贸结合,协调运作,推动国际化、现代物流商贸网络建设

目前,我国化纤原料进口量已超过1100万吨,约占世界贸易量的1/4(不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这么大的商贸活动,一定要重视工贸结合,协调运作,推动国际化、现代物流商贸网络建设探求长期合同和期货交易的可能性,减缓国际市场上可能的价格波动空间。同时,随着“十一五”期间,国内原料项目的快速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相关的烯烃、芳烃、苯、二甲苯等基础石化产品信息的快速捕集和动向研究。

(三)严控能耗高、污染大、水平低的各类常规品种项目过快发展

严格控制低水平常规品种的“趋同”性超速发展,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大、水平低的各类项目(包括招商引资等进口项目)的建设实施。加强行业产业政策研究和投资预警系统定期,以指导行业在新时期“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升级”。推动化纤行业真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实施战略转变,向技术强国奋进,推进可持续发展。

(四)加速生物质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建设海内外人纤浆粕基地

按照国家发改委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推进生物质工程技术产业化研发,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对技术研发较为成熟,市场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的要优先安排,如聚乳酸,丙二醇、竹、麻纤维等等。

(五)维护产业安全,加强政策研究,解决关税倒挂问题

加强后过渡期维护产业安全政策研究,尽快解决好化纤原料与纤维产品进口关税倒挂,影响行业健康合理发展。

在原料发展严重滞后的同时,化纤原料与其对应纤维进口关税却存在倒挂。虽然入世后,化纤原料关税也在逐年降低,但部分品种关税倒挂十分严重。例如2008年PTA承诺税率为9.7%,与涤纶纤维倒挂4.7%,到2008年降到6.5%,也倒挂1.5百分点;而CPL(已内酰胺)承诺税率已经降到9%后不再下降,而锦纶纤维已降到5%,倒挂高达4个百分点。AN(丙烯腈)与腈纶纤维倒挂1.5个百分点。原料关税倒挂,既不符合国际惯例,更不利于合纤工业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下游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六)加强各级复合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第9篇:合成材料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墙体自保温;复合保温砌块;加气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农村建筑迫切需要结合各地区解决:新农村新材料和节材节能技术、社区规划、农村住宅设计及新材料、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节水和给排水、农村生态修复、农产品加工保鲜、种植、养殖等问题。

目前在新农村建筑中,建筑节能护墙体的保温隔热主要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该技术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可基本消除热桥等优点,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特别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应用更能显示其优越性,但其保温层一般采用有机或含有机成分的高效绝热材料,通过粘贴、喷涂、粉刷等工艺,与墙基体连接成整体,表面抗裂保护层较薄,耐火性、耐久性、耐冲击较差(使用寿命大约25年,不能与建筑物同步)另外,综合成本高、施工工序复杂、质量控制较难保护层开裂、空鼓、渗水、保温层脱落时有发生,特别是对外贴饰面砖的系统,常引起人们的担心。节能建筑自保温墙体是指不通过内、外保温技术,其自身的热工作指标达到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要求的墙体结构。节能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与其他墙体保温技术比较,具有与建筑同寿命、降低造价、施工方便、便于维修改造、安全等优点;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兼顾冬季保温围护结构中墙体节能的贡献率相对有限;节能设计对围护结构墙体的要求是:一定的热阻、较大的衰减值和延迟时间、外表面浅色饰面等,自保温墙体技术较容易达到这些要求。因此,自保温墙体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常用的自保温材料

目前国内自保温墙体技术主要是指采用轻集料砌块、复合保温砌块、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板、页岩模数多孔砖、江湖淤泥烧结砖等自保温材料的墙体保温技术。轻集料砌块指采用浮石、火山渣、煤渣、自然煤矸石、陶粒等轻集料制成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原材料须根据当地的资源有选择地加以采用,其应用受当地资源条件限制。页岩模数多孔砖是以页岩为主要材料经高真空度挤出成型和高温焙烧而成的高孔洞率的节能型烧受当地页岩资源条件限制,推广应用范围有限。复合保温砌块、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江湖淤泥烧结砖则一般不受当地资源条件限制。

2自保温墙体技术优点

自保温墙体技术与外墙外保温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良好的耐侯性、耐久性。

自保温墙体本身就是作为建筑物的结构构件或与建筑物主体结构连成主体的填充墙体,各组成材料大部分为无机材料,不易老化,耐侯性、耐久性好,与建筑物同寿命,设计寿命可以是建筑物的设计基准期。

(2)防火性能、抗冲击性佳,系统安全、可靠。

自保温墙体主要组成材料砌块、烧结砖、砌筑砂浆等大部分由无机不燃材料构成,防火性能佳。自保温墙体既是基层墙体,又是保温构件,抗冲击性能佳;外贴饰面砖、挂石材和传统的做法一样,不受建筑物高度等限制,安全可靠。

(3)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自保温墙体热惰性指标一般都较大,墙体具有较大的衰减值和延迟时间,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特别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4)绿色、环保。

自保温墙体主要无机材料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生产能耗和使用能耗都很低,产品不含有害、放射性物质,绿色、环保。混凝土砌块、江湖淤泥烧结砖等还可以大量采用粉煤灰等废渣、江湖淤泥、污泥等原料,充分利废,节能、节地、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5)施工便捷。

自保温墙体中,砖、砌块类墙体主要施工工艺为砌筑工艺,板材类主要施工工艺为安装工艺,不存在粘贴、喷涂等工艺,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快捷,易于掌握。

(6)综合经济性较好。

自保温墙体虽然比普通的砌筑墙体成本要高一些,但省去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成本费用,综合成本比外墙外保温系统更有优势。砌块类的自保温墙体可以有效的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减少基础和结构投入降低施工时的劳动强度,减少建筑物综合造价。另外,白保温墙体与建筑物同寿命,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无需再增加费用进行维修、改造,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费用。

其中发泡水泥是使用专用发泡剂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经机械搅拌或与空气强制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再与水泥浆等物料进行混合,形成一种保温性好、强度高的低密度材料。发泡水泥在制作中可掺入固体粉煤灰、炉渣、聚苯颗粒等材料,从而改善自身的物理性能。在容重每立方米为500kg的情况下,发泡水泥的导热系数一般为≤0.09W/m•K,实际生产中,容量一般控制在每立方米400kg左右,导热系数约为0.085W/m•K。在容重一定情况下,其强度随水泥标号及掺和料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不掺任何混合料的情况下,选用标号为52.5的水泥,在容重不足每立方米300kg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抗压强度可达3MPa以上。其优良的性能由此可见一斑。与加气砼相比,发泡水泥之所以有如此优良的性能,取决于与加气砼发泡机理不同。加气砼的气泡不规则,大小不均,离散。而发泡水泥的气泡周围均挂满了水泥浆,形成了一层光滑的水泥浆壁,使光滑、独立、均匀、密集的气泡群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一定特性的发泡水泥。若用发泡水泥砌块作为外墙体材料,其导热系数按0.1W/m•K计算,在厚度不足300mm的情况下,用于寒冷地区作为墙体自保温体系是完全可以达到节能65%标准的。由此可见,因地制宜,采用墙体自保温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在广大的城镇、农村,应大力推广。问题是要研制出实际的节能自保温墙体材料,杜绝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墙体自保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7)建筑质量通病少。

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质量较难控制,保护层开裂、空鼓、渗水、保温层脱落、面砖脱落等质量通病时有发生,贴板类的保温系统在施工中很容易引起火灾,严重者威胁人的安全和工程的安全。自保温墙体则不存在这些质量通病。

3夏热冬冷地区新农村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要在这些地区很好地应用,还得解决好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1)热桥处理。

热桥在建筑物护结构墙体面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热桥在夏热冬冷地区对暖通空调能耗有一定的影响,在较冷的天气还容易结露,需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热桥处理是很容易的。墙体自保温系统与外保温相比,热桥较多,热桥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热桥及“接缝”处理层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和设计要求技术指标。对自保温墙体,热桥处理则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专门设计。

(2)配套材料。

自保温墙体主要由保温砖、砌块砌筑而成,或由加气混凝土板等自保温材料拼装而成。相关重要的配套材料有专用砌筑砂浆、连接件等。对砌筑类的自保温墙体,普通的砌筑砂浆导热系数大,用于砌筑自保温墙体易在灰缝处形成大量的热桥,从而降低了自保温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必须采用导热系数小的配套专用砌筑砂浆。选用的配套材料须符合国家、地方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规程、规定。

(3)裂缝防止。

砌筑类的自保温墙体主要采用轻集料砌块、复合保温砌块、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页岩模数多孔砖、江湖淤泥烧结砖等新型墙材,砌块类的墙体很容易发生开裂、渗水等质量通病;安装类的自保温墙体主要采用加气混凝土板拼装,板缝处很容易开裂、渗水。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4 自保温墙体技术在新农村建筑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良莠不齐。

部分企业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材料配方不合理,缺乏必要配套材料的生产,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供应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某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合理地压缩生产成本。

(2)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

如复合保温砌块生产企业很多,保温砌块做法也很多,但大多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设计人员无法参照标准进行选用。

(3)建设施工单位对墙体自保温技术认识不够。

某些施工单位根本不按正确的施工工艺流程操作。

(4)管理力度不足,质量监控不到位。

监理单位力度不够,只注重产品检测报告是否合格,对现场复检工作及施工工序监督不力。有的地方质检部门没有进行建筑节能实际效果检测或节能的专项验收。

5 结语

相对于传统墙体,已有的自保温砌块墙体减少了传热积和热桥的形成,其隔热保温性能优良。而且与其它外墙保体系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和发展新型墙体保温砌块时,要以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墙体构造的特点和组成材料的性能及功能要求,从统一技术的层面,突出各地区特点。

参考文献:

[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北京[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冬柏.高层建筑陶粒混凝土结构自保温体系的研究.2007年全国砌体会议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