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0-02

黄芪为豆科植物荚膜黄芪和内蒙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化学成分包括含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现代医学发现它具有调节免疫、增强细胞代谢、强心、利尿、降压、降血糖等作用。本文就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1 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

1.1黄芪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数、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升高。

1.2黄芪对T淋巴细胞调节作用黄芪注射液可明显增加肿瘤的T细胞总数(TLC)与辅助细胞数(Th),同时外周血a-醋酸奈酯酶细胞阳性反应增加。体内注射可促进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与转化。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黄芪可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而高浓度黄芪反而使之活力受抑制,说明黄芪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对受胰酶损伤的T细胞E受体有明显修复作用,能使损伤,脱落的E受体重新复原。

1.3黄芪对B淋巴细胞调节作用电镜观察,黄芪皂苷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研究还发现,黄芪能减轻钻60照射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破坏。

1.4黄芪对IL-2产生有促进作用IL-2主要由辅T细胞产生的非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已活化的T细胞促进增殖并对B细胞有调节作用。黄芪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的水平,间接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1.5黄芪能提高病毒诱生和自生干扰素的能力,促进免疫分子生成黄芪不仅能促进环已亚胺、放射菌素D在人肺二倍体细胞上引起IFN―P超诱导反应,而且可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

1.6黄芪能促进抗体和补体生成 黄芪水煎剂中的黄芪多糖能使脾脏的浆细胞增殖,促进抗体合成。电镜观察黄芪皂苷甲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生成,不仅浆细胞数量增多,而且胞质内扩张的粗面内质网中也有大量的抗体成分。黄芪水提液可明显升高肝炎患者的总补体(CHso)和分补体(C3)。

2 黄芪免疫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用于防治感冒 黄芪能提高病毒诱生和自生干扰素的能力,增强对病毒抑制作用,促进抗体生成。易感者在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减少,而且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1呼吸系统疾病

1.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的过敏反应,易反复发作,可导致过敏性咳嗽及支气管哮喘。李湘医等采用布地奈德合玉屏风颗粒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布地奈德组,且使用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杨辉采用玉屏风颗粒和氯雷他定片治疗2个月,总有效率优于西药氯雷他定组;与对照组比较,玉屏风颗粒具有复发率低、效果更稳定,在治疗自汗、缓解胃纳减少,以及在发生胃肠道不适、皮疹等副反应方面均有优势。认为玉屏风颗粒远期疗效稳定,并能避免西药的不良反应。樊锐敏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和玉屏风颗粒治疗本病,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组。

1.2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一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反复发作,症状较重,病程较长,涉及呼吸道病种较多,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张春林采用常规西药加味玉屏风颗粒治疗8周,随访10个月。患儿依从性100%,总有效率95.2%,咳嗽、发热、扁桃体肿大、肺部湿罗音等症状改善时间和程度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卢晓芳等[11]使用常规药加匹多莫德和玉屏风颗粒治疗10周,随访1年。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咽部恢复正常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再发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明显较优。符士林等在非感染阶段分别给予玉屏风颗粒治疗1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gA、IgG、IgM、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较低;随访1年,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CD8+%显著低于对照组,IgA、IgG、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IgM无差异;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显著改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1.3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是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症状后出现的3周以上但不超过8周的一类亚急性咳嗽,部分可进展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陈晓锐等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漱口7天,孟鲁司特和玉屏风颗粒口服2个月进行治疗。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及消失时间,显效及总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感染咳嗽就诊次数少于对照组。黄芳等将124名感染后咳嗽患儿分为4组,A组单用抗生素;B组抗生素加孟鲁司特钠片;C组抗生素加玉屏风颗粒;D组抗生素加玉屏风颗粒和孟鲁司特片,除抗生素外,其他药物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D组效果最优,两药单用疗效相当,在减少感冒次数、减少再次感染后咳嗽持续时间以及IgA、IgG、CD4、CD8及CD4/CD8水平方面,玉屏风颗粒较优。刘芳等采用布地奈德治疗7天,加服孟鲁司特和玉屏风颗粒2个月,随访半年。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咳嗽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半年内感染咳嗽就诊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均较低。

1.4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以严重喘憋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肺炎,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常表现为小气道阻塞,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部分可发展为婴幼儿哮喘或儿童哮喘。邓彩艳等使用干扰素针剂3天,加服玉屏风颗粒7天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喘憋症状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1.5哮喘

1.5.1支气管哮喘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以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李磊等在患儿哮喘急性发作缓解后开始治疗,A组使用舒利迭,B组联合玉屏风颗粒,对照组采用辅舒酮(含丙酸氟替卡松),均治疗12周。结果B组总有效率最高,疗效最佳,最大峰流速值(peakexpiratoryflow,PEF)改善最佳。张玉泉采用普米克都保(布地奈德)吸入剂加玉屏风颗粒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通过观察治疗结束时与停药6个月两个时间段的疗效,发现治疗组CD4+、CD4+/CD8+明显低于治疗前,CD8+明显高于治疗前;指标优于对照组。吴晓丰等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加玉屏风颗粒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gE、CD4+、CD4+/CD8+水平下降,CD8+水平上升均较对照组显著。康飞等采用玉屏风颗粒和孟鲁司特钠片对哮喘轻中度患儿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97.5%,CD4、CD4/CD8及血IgE明显下降,但IgE水平未降至与正常组相当水平。治疗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与对照组无差异;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FEV1)、峰值呼吸流速(peakexpiratoryflowrate,PEFR)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无差异。揭东英等采用急性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加草分枝杆菌和玉屏风颗粒治疗8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g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作用显著强于对照组。可见玉屏风颗粒与西药联用,可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气道变应性炎症,消除气道高反应性,症状改善更为迅速,肺功能恢复时间更短。

1.5.2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以顽固性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气道成高反应阳性,约75%患儿在6~96个月演变为典型哮喘。李磊采用常规治疗加孟鲁司特钠联和玉屏风颗粒治疗8周,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布地奈德组、孟鲁司特钠组。治疗前后IgE、T细胞亚群变化(CD4+、CD8+、CD4+/CD8+)、肺功能变化(FVC、FVC1、PEFR)、三组复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疗效最佳。赵维果等采用沙美特罗合玉屏风颗粒治疗4周,随访1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种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李纪秀采用酮替芬和玉屏风颗粒治疗12周,舒喘灵在咳嗽消失后继服2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NF-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认为,玉屏风颗粒可调节此病患儿细胞免疫失衡,与常规药物联用能显著提高和调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免疫状态,消除气道高反应性,增强机体抗气道变应性炎症及抵御外邪能力,减少复发。

1.6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可见多种免疫机制表现异常,临床可并发多系统器官损伤,病程长,易复发且存在耐药性。吕祖芳等采用阿奇霉素静点4天,停3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口服1个疗程,加玉屏风颗粒3周治疗。咳嗽消失时间、肺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IgA、IgG水平升高,IgM水平降低,C3、C4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IgA、C3、C4水平较高,IgG、IgM水平较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更接近正常水平。认为玉屏风颗粒可改善患儿体液免疫性指标,有助于受损免疫功能恢复。

1.7呼吸道复合疾病

1.7.1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多为病毒感染诱发,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少数可发展为哮喘。陈剑等采用常规加孟鲁司特钠和玉屏风颗粒连服12周预防,有效率为97.6%,与对照组、孟鲁司特钠组比较疗效显著;再次发作时,临床症状缓解与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认为二者联用有助于消除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气道变应性炎症。

1.7.2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不良刺激时诱发或加重哮喘,病情常反复,控制困难。万明等使用匹多莫德合玉屏风颗粒对轻、中度患儿治疗3个月。在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包括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内罗音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血清学检查示除CD8+水平外,IgA、IgG、IgM及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均见明显不良反应,哮喘、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认为两药联用可有效预防复发,改善预后,远期疗效满意,可提高疗效但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玉屏风颗粒临床用于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可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气道炎症,消除气道高反应性,对症状改善、肺功能恢复、免疫增强、减少复发、降低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但目前研究多基于与西药联合用药,而单独使用方面研究不足;且应用研究的标准、用药周期等均无统一,各项研究之间相对独立,可比性不强;疗效观察较多,疗效评价及疗效产生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2泌尿系统疾病

2.1急性肾炎

小儿急性肾炎,临床以血尿为主,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等表现,常发于5~14岁小儿,居泌尿系统疾病患儿住院率的首位。苏青弟采用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利尿、抗感染、降压等对症治疗,青霉素静滴或肌注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其他抗生素)联合复可托和玉屏风颗粒治疗,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NS)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常反复感染,而感染为PNS复发和治疗困难的主因。林娜等采用波尼松中长程疗法加玉屏风颗粒治疗12个月。复发率和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IgG、IgA、CD3+、CD4+、细胞比率,CD4+/CD8+比值,血浆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CD8+细胞比率、24H尿蛋白均低于对照组。韦蓉采用波尼松中长程疗法加玉屏风颗粒治疗12周。血清IgG、IgA和补体C3水平均较观察组显著增高;随访6个月,缓解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并发感染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二者均认为玉屏风颗粒可改善患儿免疫状态,辅助治疗儿童PNS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对于防治复发、感染、提高缓解率和治疗困难有积极作用。可以看出,玉屏风颗粒对部分泌尿系统疾病的缓解率、痊愈率及有效率的提高,对复发率、继发感染率等的降低具有积极作用,可明显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但其在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围远小于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应用范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展,疗效观察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

3免疫与过敏性疾病

3.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常伴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等。闵兆晗采用常规加孟鲁司特钠和玉屏风颗粒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紫癜消退、腹痛缓解、关节肿痛缓解及肾脏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随访1年,紫癜及肾脏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时临床症状较轻。认为联用对紫癜复发及过敏性紫癜肾脏症状的出现具有预防和减轻作用。

3.2急性荨麻疹

小儿急性荨麻疹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及大量液体渗出造成的局部水肿性损害。刘霞等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加玉屏风颗粒治疗6天。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均在正常范围。认为二药合用具有总有效率高、对抗组胺药依赖性少等优点。

3.3慢性荨麻疹

小儿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变态反应学疾病,多反复发作达数月至数年。叶青采用氯雷他定糖浆和玉屏风颗粒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刘霞等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和玉屏风颗粒治疗6天。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均在正常范围。

3.4人工性荨麻疹

人工性荨麻疹,具有自觉皮肤瘙痒,机械刺激或搔抓后起红斑风团,人工划痕症阳性等临床表现。吴方毅等将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滴剂,治疗组采用依巴斯丁联合玉屏风颗粒,均治疗4周,停药后观察8周。治疗者总有效率及停药四周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停药后8周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玉屏风颗粒对于免疫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有皮肤病变类疾病,可明显提高有效率,促进症状缓解与改善,减少复发率,减轻复发症状,减少药物依赖性等;而对其它类型的免疫与过敏性疾病研究较少,缺乏对复发病例在临床症状、缓解率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缺乏相关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4感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是由萨克奇病毒、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典型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张敏珍采用常规阿昔洛韦、维生素C静点及对症处理,合并细菌感染酌情加用抗生素,并合玉屏风颗粒治疗3~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手足口皮疹、疱疹或溃疡减轻,精神食欲好转等优于对照组。马杰等采取常规预防措施(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加服玉屏风颗粒和板兰根冲剂,预防用药时间为一个最大潜伏期(10天)。总有效率为95.6%;发病率为4%;聚集性病例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临床中玉屏风颗粒联合用药对手足口病等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但缺乏玉屏风颗粒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相关临床作用机制,单独用药疗效以及对其它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5作为临床科研对照组用药

玉屏风颗粒的广泛应用和较好疗效,使其在临床中常作为基础治疗的对照组用药,用于临床新药、新法等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董昇等将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玉屏风颗粒,推拿(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均为双侧)结合中药(党参、黄芪、防风、艾叶、茯苓、白术、桂枝各10g,生姜5g)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3.7%和96.25%。张洁等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分别采用玉屏风颗粒、哮平方(黄芪10g、黄精10g、白术10g、当归10g、白果5g、莪术5g、僵蚕5g、陈皮5g)分别治疗6个月,随访1年,观察期间哮喘发作时可对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效率77.5%,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有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8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CD3、CD4、CD8均趋于正常。可见,在儿科临床科研中,玉屏风颗粒已被用作基础治疗的对照性药物,由此可知,其临床疗效已经被广泛认可,也是对研究中少有单用玉屏风颗粒治疗的疗效研究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从近5年的文献所见,此方面的应用多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尚未用于更多疾病如泌尿系统疾病、免疫与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治疗研究;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此为对照,用于新药、新治法等的开发和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儿科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

6结语

玉屏风颗粒临床应用广泛,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具有很好的调节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减少自身感染机会,是临床治疗多种虚弱性疾病的良好药物。从近5年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玉屏风颗粒临床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病种广泛,疗效显著确切,长期应用不良反应不明显,依从性较好,便于临床推广;

(2)多为联合用药,通过联合多种不同药物,可以起到类似中医相须、相使的协同互促作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喜炎平注射液属中药注射剂,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主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和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由于喜炎平注射液疗效明显,应用广泛,其药物不良反应液也日益增多,为此对我院75例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现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填报的32例喜炎平注射液AD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过敏史、ADR临床表现、ADR处理及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性别及年龄 结果显示,男女总不良反应病例数基本相当(男性42例,女性33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31d~71岁。总体看来,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未成年人,特别是0~14岁的儿童,占总发生例数的41.33%(见表1)。

2.2原患疾病情况 75例不良反应病例中,47例是因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28例是扁桃体炎和咽炎。

2.3过敏史 75例ADR中,具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有55例,占总不良反应病例数的73.33%,其他过敏史不详或无过敏史。

2.4出现ADR的时间 用药中出现ADR44例,停药后出现ADR31例。变态反应多于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最快者为首次用药2min,即出现药疹,全身皮肤红肿、瘙痒,未做处理,停药20min后好转。

2.5ADR的临床表现 ADR以变态反应最多,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疹、发热。此外还有5例为呼吸系统损害,3例为胃肠道系统损害,3例为心血管系统损害。具体不良反应类型见表2。

2.6合并用药情况 75例病例中均有合并用药(见表3)。

2.7ADR的处理及结果 除了19例未做任何处理外,其余均采取了对症治疗,而且均在停药数天至数周后各项体征恢复正常。

3 讨论

在我院填报的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居首位,占了总例数的85.33%。在变态反应中又以药疹占的比例大。其他反应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未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治疗,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喜炎平注射液属于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其中未除尽的植物蛋白、鞣质等杂质以及制剂中的添加剂均可形成过敏原[1]。另外,含酯性成分的针剂因药物的pH过低而发生浑浊,也会引起过敏反应[2]。也有学者认为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制剂所用的辅料存在相关性[3]。因此,儿童、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应慎用喜炎平注射液,对穿心莲过敏者禁用该药。医护人员在应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75例ADR中均有合并用药情况发生,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酯类结构,水溶液不稳定,容易产生沉淀[4]。同时,溶媒选择与药物配伍不当也能导致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加而发生不良反应[5]。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尽量减少药物联用,特别应避免同瓶输液及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合用,减少因配伍不当出现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广胜.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河南中医,2000,20(6):63.

[2]吴银萍,张红珍,王建刚.穿琥宁注射剂300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3):176-178.

[3]王家骥,范圣凯.穿琥宁注射液临床应用概述[J].北京中医,2003,3:62.

[4]吴嘉瑞,张冰.穿心莲系列注射液配伍禁忌文献研究[J].中成药,2009,31(3):441-443.

[5]岳大彪,代喜国.中药注射液中微粒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7,36(6):53-55.

[6]范义凤,陈侃.喜炎平注射液与三种其他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40-01

引言

在医疗系统中,呼吸内科是个大学科,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涉及范围极广,大多数疾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八成以上疾病由不同性质的感染所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缺乏对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认识,直至2010年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使人们对这一认识更为深刻,实现抗生素安全用药,成为医疗领域的关注话题。对于呼吸内科的医生而言,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是其应尽的职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缩短患者疗程,提高用药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实现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目的。

1 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

我国既是抗生素的生产大国,也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国。我国卫生部曾对细菌耐药物进行检测,检测结论表明,我国各大医院对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率较大,年使用率占据世界第一位。我国大规模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早就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呼吸内科是医院系统里的大科室,从我国各类型医院各科室的抗生素用药量来看,其中呼吸内科的抗生素用药量占据首位。现阶段,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抗生素安全用药问题,我国医疗系统也大量存在上述问题。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着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其次是认为价格高的抗生素能够取得比价格低的抗生素更好的疗效;最后是将抗生素用来预防感染。对我国广大医院和所有医务人员而言,应对抗生素有正确的认识,实现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2 抗生素分类概述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主要有三类,即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

2.1 青霉素类:青霉素的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氧哌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等。青霉素类药物是治疗肺炎的极好选择。以革兰阳性肺炎和链球菌、双球菌性肺炎为例,采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为(400~800)万U/d的用量,能在12~36h起效,以l周~10d为一疗程。不但如此,青霉素类药物也是治疗葡萄球菌性肺炎、化脓性链球菌性肺炎的良好选择。但医生在用药的时候要极为慎重,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而言,较为适用氧哌青霉素,一般为6~89/d的用量。除此之外,氧哌青霉素还可用来兼治由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所引起的感染。

2.2 大环内酯类:现阶段,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抑菌剂被大量使用,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与传统的红霉素相比,上述药物虽然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增强,但是药物动力学却得以改善,用药的副作用也有所减少。该类药物的敏感致病菌有支原体、部分流感杆菌、衣原体、军团菌等,但对于绿脓杆菌和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而言,该类药物不存在疗效。上述药物中,阿奇霉素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抑制其中的致病菌、衣原体、军团菌和流感杆菌,正因如此,阿奇霉素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佳药物。但运用此类药物,需要注意潜在性过敏症状,虽然其过敏病例少于青霉素类过敏比例,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其过敏现象。常见的该类药物过敏症状为头晕、恶心和皮肤出现红疹,过敏严重的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现生殖器骚痒、皮疹和溃疡等症状。

2.3 β―内酰胺类:相关的医学实验表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备以下作用机制,即通过遏制细菌细胞壁粘度的合成,从而使细胞壁出现缺损,内部渗透进水,使得细菌体胀破。该类抗生素可谓是快速的杀菌剂,对支气管分泌物中的细菌,有直接消灭的作用。

3 如何保证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疗效

3.1 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呼吸内科的医生而言,应该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这是医生的首要任务。一般而言,会对患者做敏感试验,对于来不及或不具备做敏感试验的状况,应检查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抗生素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以引起患者病症的病菌和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依据,决定该使用何种抗生素。

3.2 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每类抗生素都具备不同的理化性质和药学药力,呼吸内科医生配置和研发药液,应该关注上述因素。医生为患者制定给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进行,需选用稳定性较强的药液。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然极为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但是有些医生为了获取额外收益,还存在为患者滥开药物的问题,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3.3 遵循合理的用药范围。对于已然确诊为病毒性感染或存在病毒性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不应使用抗生素;但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无法排除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应该及时地使用抗生素;对于那些没有确诊为非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这样才能避免抗生素侵害到患者的人体健康。一般而言,为了确诊患者有无收单细菌感染,可以在对患者使用抗生素之前,先对患者进行标本细菌培养。

4 结语

临床上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但也普遍存在着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呼吸内科的医生来说,应该时刻明确自身职责,按照临床治疗的疗程,来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杜绝无根据地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对于联用抗生素的用药方法,要尽量少采用。规范医生用药行为,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陆元珍;吴承香.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分析[J];淮海医药;2010年01期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甲醛 悬浮颗粒物 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室内空气中存在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或颗粒物。据统计,每人平均每天吸入10m3的空气,其中80~95%都是室内空气。在现代社会,城市居民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的污染不仅破坏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据有关国际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28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装修污染,世界上30%的新建和重修的建筑物存在有害于健康的室内空气污染[2]。因此,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对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本文就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概述。

一、甲醛

甲醛在常温下无色,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其40%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室温时极易挥发,是常用的组织防腐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发生羰基加成、氧化、还原、聚合反应,给人体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

1.室内甲醛污染研究进展

家庭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香烟的燃烧,以及使用的多种装饰材料,如含醛的树脂、泡沫塑料和油漆等。含甲醛的生物杀灭剂的使用也带来了甲醛的污染。在30m3的室内吸2支烟,可使室内空气的甲醛浓度达到0.1mg/m3以上[3]。余江、关英民[4,5]等检测发现,各地装修后住宅、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室内甲醛浓度严重超标。进入机体的甲醛,主要在肝脏和红细胞中在甲醛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甲酸,甲酸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排出体外或被氧化生成CO2和水。研究表明,随着接触的甲醛浓度的增高,机体接触前后尿酸浓度明显升高。

长期接触甲醛者,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当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0.08mg/m3),可引起眼部、上呼吸道刺激症、皮肤过敏反应以及变态反应[6]。由于甲醛的高水溶性,吸入体内的甲醛95%在上呼吸道被吸收,只有相对小部分进入肺部,到达肺泡黏膜。因此,甲醛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为其上呼吸道症状。Lutz等[7]通过对甲醛暴露情况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发现,随着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升高,相应刺激症状会增多,但空气中甲醛浓度与呼吸系统反应没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翟敏等[8]的研究表明,精装修组居民眼部、呼吸道刺激等症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简单或未装修组。在甲醛引起的症状中,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虽然显著低于眼部刺激症状的发生率,但高于对照组人群[7,8],长期接触甲醛还会引起过敏性哮喘。

甲醛还有致畸、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刘金玲等[9]研究了甲醛与胃癌发生率的关系,发现甲醛暴露者胃癌发病的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2.9倍,且其发病与暴露浓度、暴露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旷亦乐等[10]的研究证明,甲醛可抑制小鼠胚胎中脑及肢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可能对胚胎骨和脑发育具有毒副作用。长期接触甲醛可引起染色体突变、鼻腔、口腔、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甚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甲醛与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内部结构,扰乱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2.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措施

2.1采用环保建筑材料,加强室内通风

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如不含甲醛的黏胶剂、大芯板、贴面板等。避免使用释放甲醛较多的尿醛类建筑装饰材料,从而提高装修后的空气质量。北京儿童医院自2000年开始接诊白血病患儿时进行了家庭环境调查,结果发现90%的患儿家庭半年前曾进行过豪华装修[11]。因此,要适度装饰、慎重装修,减少室内甲醛的排放。

尽可能增加室内的通风,通风状况越好,就越能促进室内甲醛浓度的扩散稀释,从而有效减小其室内浓度值。按照通风动力的差异,通风方法可分为自然开窗通风和机械设备通风。由于房屋在其新建、刚装修完毕时甲醛的释放最为显著,因此,适当推迟入住时间有利于减少甲醛对于人体的影响。

2.2活性炭吸附法

目前,利用活性炭的吸附特性来治理甲醛污染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活性炭纤维(ACF)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容易再生再利用、生成的炭粉尘少等优点。荣海琴等[12]用聚丙烯腈对活性炭纤维进行浸渍改性处理后,提高了其对甲醛的吸附容量。

2.3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治理室内甲醛污染方面也比较具有潜力。该技术具有节能、清洁和快速等优点[13]。Ao等[14]研究了湿度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发现当室内空气湿度为10%RH时,光催化甲醛的效率为80%。

2.4绿色植物

由于绿色植物对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具有吸附、吸收和净化作用,可以加快室内环境中空气污染物浓度的降低[15]。在24小时照明条件下,芦荟可去除1m3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龙舌兰可吸收70%的苯和50%的甲醛、吊兰能吸收96%的一氧化碳和86%的甲醛[16]。胡海红等[17]的观察表明,鹅掌柴等7种常见的观叶植物可以降低室内甲醛、CO2、CO、SO2的浓度。白雁斌等[18]在装修1年后没有通风的室内悬挂吊兰观察吸收甲醛情况,结果显示甲醛浓度在2周后有显著降低。李庆君等[19]对7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测定结果为海芋>绿萝>虎皮兰>绿宝石>佛肚竹>肉桂,且2年生的虎尾兰吸收甲醛的能力强于5年生的虎尾兰。Giese等[20]用C14示踪证明,吊兰吸收甲醛,并通过自身代谢将甲醛转化为有机酸、糖和氨基酸。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翻白草 化学成分 概述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ge.)为蔷薇科(Rosaceae)植物,大多数以全草或根入药,采集于夏季和秋季,生长于北方温带区域[1],存活于坡地、丘陵、荒地、沟边、山野草丛、草地、山谷、草甸及疏林[2],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其具有比较繁杂的化学成分,现将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综述如下:

1.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的两种形式是结合糖苷和游离态,还拥有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具有多种药理及生理活性,比如:以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消炎抗菌、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抗辐射、抗癌、增强免疫力等[3][4]。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使胰岛β细胞的恢复,降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改善糖耐量[5],其中含有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Quercetin)分子式为C15H10O7、槲皮素-3-O-β-D-葡萄糖(quercetin- 3- O-β- D- glucoside) 分子式为C21H20O12、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sid)分子式为C21H20O13、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nose) 分子式为C20H18O11、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 -7-O-β-D-glucoside) 分子式为C27H30O17、金丝桃苷(Hyperoside) 分子式为C21H20O12、芹菜素(Apigenin) 分子式为C15H10O5、木犀草素(luteolin)分子式为C15H10O6、山奈酚(Kaempferol) C15H10O6、山奈酚-3-O-β-D-葡萄糖(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分子式为C21H20O12、山奈酚-7-O-α-L-鼠李糖(kaempferol-7-O-α-L-rhamnoside) 分子式为 C21H20O12、金合欢素( acacetin) 分子式为C17H14O7。

2.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和动物中,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此外它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薯蓣皂苷元,提高心脏功能的狄戈辛、蟾酥苷、抗过敏药氢化可的松、避孕药黄体酮、利尿剂安体舒通等均是甾体类化合物。翻白草中含有的萜类及甾体类化合物有齐墩果酸(Oleanic acid)分子式为C30H48O3、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α-Dihydroxyoleana-12-dien-28-oic acid) 分子式为C30H48O4、熊果酸(Ursolic Acid) 分子式为C30H48O3、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beta-Hydroxyursolic acid) 分子式为C30H48O4、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 分子式为 C30H48O5、胡萝卜苷(Daucosterol ) 分子式为C35H60O6、β-谷甾醇(sitosterol) C29H50O。

3.鞣质类(单宁):

鞣质或称单宁,存在于约70%的天然植物中,具有凝固蛋白质和收敛的作用[6],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止血止泻作用,它还可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抵抗艾滋病等。翻白草所含鞣质类有原儿茶酸(3,4-二羟基苯甲酸)分子式为(HO)2C6H3COOH、没食子酸(3,4,5-三羟基苯甲酸)分子式为C7H6O5、木麻黄鞣亭(Casuarictin ) 分子式为C41H28O26。

4.脂肪酸及多酚类化合物:

脂肪酸是身体的一个主要的能量来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有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多酚类是指植物中具有多个酚基团的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不同种类的多酚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其生物利用度,抗氧化性能也有差异,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翻白草中脂肪酸及多酚类有鞣花酸(Ellagic acid)分子式为C14H6O8、儿茶素(Catechins) 分子式为C15H14O6、咖啡酸(Caffeic acid) 分子式为C9H8O4、亚麻酸(linolenic acid) 分子式为C18H30O2、十四烷酸((n)-tetracosanoic acid) 分子式为CH3(CH2)22COOH、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分子式为 C14H28O2、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 分子式为C16H32O2。

5.其他类物质,例如:富马酸,柚皮素,间苯二酸,石竹皂苷元,腺苷,壬二酸、多萜醇、多糖、SOD酶,等。

参考文献

[1] Jiangsu New Medical College,1975.Dictionary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 Shanghai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Shanghai, pp. 2705C2706

[2] Yang J, Qing J H. Identify and research on 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J].Lishizhen Med Mater Med Res(时珍国医国药)1998,9(5):436

[3] 曹纬国,刘志勤,邵云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241-2247

[4] 延玺,刘会青,邹永青.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及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8,28(9):1534-1544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枸杞;药理分析;临床应用

枸杞是我国中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中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学名家李时珍早在明代就在《本草纲目》中对枸杞的药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枸杞种植四时采撷,全身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枸杞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在盐碱地、沙荒、干旱地区种植。枸杞嫩芽是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鲜菜,枸杞叶又名天精草,根也成为地骨皮,属于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枸杞果实枸杞子是其药用价值最高的部分,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滋补品[1]。

1 保肝作用

枸杞对于实验性肝损伤具有较为理想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肝损伤患者四氯化碳造成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现象,进而抑制老龄小鼠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同时,与对照组5个月龄小鼠相比,长时间接受低剂量C射线照射和电击的实验组小鼠的脑和脾匀浆总脂水平较为详尽,且有助于将其地脾匀浆脂质过氧化物(MAD)的总含量。田丽梅[2]等研究人员对家兔血清中的ALT活性进行了研究,由研究结果可知,枸杞能够对患者体内的ALT升高现象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进而保护大剂量饮酒者的肝组织。迟国兴[3]等所做的实验结果证实,吉林枸杞中的粗多糖能够增强人体的能量储备,提高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糖元含量,同时对于肝组织丙二醛含量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边纶等研究人员的实践结果证实,枸杞能够提高肝细胞的再生速度,促进肝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解毒和蛋白质合成能力,避免肝组织内质网发生损伤,且对于四氯化碳所导致的肝损伤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肝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代谢乙醇的场所,长时间摄入乙醇会导致患者发生酒精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等病理改变。

2 抗肿瘤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枸杞具有较为理想的抗肿瘤作用。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与白介素-2(IL-2)是十分关键的细胞因子。枸杞中的枸杞多糖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机体对于原发性肺癌放疗的敏感性,对抗钴60照射作用,改善患者的造血功能紊乱症状,提高造血功能的恢复速度,最大限度健全放化疗治疗所导致的副作用,纠正免疫功能障碍症状,减少IL-2用量,避免活化的淋巴因子杀伤细胞(LAK)的细胞诱导功能。甘璐[4]等中医学理论研究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枸杞多糖-x(LBP-x)对机体单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证实,通过适当时间的培养,5~40 mg/L的LBP-x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2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基因表达水平。

3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属于一种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高度氧化活性、能够单独存在的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物质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自由基的出现与患者机体中很多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发生都存在直接联系,包括辐射损伤、衰老、肿瘤、炎症、解毒和吞噬等等。任彬彬[5]等对甜菜碱和宁夏枸杞对H2O2诱发RBC膜脂质过氧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证实,枸杞中的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分别为甜菜碱、枸杞渣、枸杞多糖和枸杞干果等。高春燕等研究人员通过烷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所导致的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体系和亚油酸氧化体系,系统分析了枸杞的抗氧化活性,并将研究结果与与Vc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实,枸杞对于上述积累自由基具有程度不同的清除效果,其与Vc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较为相近,对于浓度较高的DPPH自由基和烷基自由基,与Vc同样具有相似的清除能力。

4 降低血糖作用

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枸杞提取物能够增强大鼠的糖耐量,降低其血糖值,这一研究结果与胍的衍生物存在直接联系。对病程在2年至16年之间的2型糖尿病异者红细胞脆性和红细胞异形率所做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异形率与正常对照组患者较为详尽,其溶血脆性未见明显异常,由此可知,枸杞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和红细胞异形率。王玲等所做的研究结果证实,小鼠服用枸杞后,其红细胞脆性和红细胞异形率会明显升高,且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溶血脆性和红细胞异形率基本恢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小鼠使用异-D后,其胰岛B细胞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5 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中医学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枸杞中的枸杞多糖是其最为核心的免疫药理作用成分,具有较为明显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能力,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M、NK、CTL、T细胞亚群和T、B淋巴细胞增殖等的调节作用,且能够有效促进TNF、IL-6和IL-2等细胞因子的形成。特定计量的枸杞能够改善患者的体液免疫能力,增强细胞免疫作用,提高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对抗体排斥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提高Ts细胞的活性。高剂量枸杞能够对T淋巴细胞的转化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低剂量枸杞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改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转化速度。枸杞的润肺功能能够增强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防御能力,改善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杜光.枸杞子免疫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2):54-55.

[2]李宗山,邱世翠,吕俊华等.枸杞抗 射线辐射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2,3(11):645-646.

[3]朱燕飞.枸杞子药理作用概述[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322-323.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176-01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汽车大国,从整体上来看企业保有量保持了递增趋势,而这种背景下使得汽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若要解决汽车排气污染问题就需要从源头上将其杜绝,并且结合相关环保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从而缓解压力。除了技术层面还需要相关部门从管理方向上对其进行完善,通过管理与技术共同作用并结合相关制度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汽车排气污染控制体系。

一、当前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概述

汽车尾气构成较为复杂,其中不仅仅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同时还包括了部分固体颗粒物。以二氧化硫为例,该气体易溶于水,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来源,而氮氧化合物危害性更大,若浓度较高将会给公众的健康带来显著影响[1]。汽车尾气会持续性地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慢性作用,这会导致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概率上升并且会造成部分群体肺功能下降。另外部分固体颗粒还会造成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神经系统出现紊乱。从宏观上来看我国近期频繁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而雾霾的产生与汽车尾气排放也有着密切的关联。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颗粒物组成。汽车尾气排放量越大必然会导致颗粒物含量升高使得雾霾天气日趋严重。

二、机动车排气污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机动车排气污染日趋严重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经历了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同时它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车用燃油问题。机动车排气与燃油质量存在直接关联。当前很多地区燃油质量与机动车性能要求无法匹配,这也就使得燃油经过燃烧后出现大量杂质甚至会表现出不完全燃烧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尾气排放无法达标,带来更大程度的环境污染[2]。(2)交通水平较为落后。我国人口繁多、车辆众多,尽管近些年国家加强了对交通事业的投入使得交通路况有所好转,但是交通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关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城市机动车大量增长的需求。城市在修建道路过程中一般是基于扩张方式来增加道路容量,这种方案只能解决一时燃眉,但从长久发展来看显然还是无法达与车辆增长需求量匹配。城市道路的不通畅使得机动车无法保持正常速度行驶,中途会出现高频率停车甚至堵车的状况,这会进一步加大汽车尾气排放量。(3)我国机动车数量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态。(4)法制体系不完善。对于机动车管理必须借助法律措施进行强制性控制,但显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需要结合大环境动态进行革新完善,在法律执行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针对性监管措施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管控调节。

三、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的有效方式

(一)提升燃油质量

国家政府作为向导提倡高品质燃油从而降低尾气污染。对含铅汽油等进行控制,严禁含铅量高的汽油上市。另外需结合市场对油价进行宏观调控,让机动车用油价格压力下降从而营造一个良性用油环境。

(二)宏观规划

城市所面临的是大交通格局,只有交通水平不断提升才能让车辆规范行驶,当然提升交通水平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3]。对交通进行科学规划并构建智能交通网络从而促使车流分配合理,在交通枢纽保持顺畅的情况下可有效避免高频率停车或堵车的情况让机动车维持正常运行态,这样可大幅度降低尾气排放量并控制有害物质量。

(三)加强监管

在机动车从出厂到上路的整个过程中需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严格监控,监管工作既是一个整体,又需要分层次、有目的进行,对监管项目进行分解,将具体任务与各部门匹配并充分落实责任制度。而各部门之间也应当联动起来, 部门之间进行有效交互。确立工作机制,组织统一化的协调工作,对汽车用油品质、排气检测等给予重视,对机动车辆分类监管,通过综合性监管手段让机动车尾气排放得以控制,从而增进机动车对环境的亲和度。

(四)研发新技术

在尾气排放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对相关净化设备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新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解决途径,通过环保技术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遏制。除了传统能源汽车外,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如电力汽车、乙醇燃烧汽车等,这些新型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发展带来新的风向,同时这些产品对于环境亲和度良好,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施的必然性趋势及要求。对于部分不合标准的废旧汽车应该强制性淘汰,政府可通过补贴方式对老旧车淘汰发挥引导作用。

(五)增进群体环保意识

公众群体环保意识的提升将大大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以环保意识作为驱动让公众能够接受新能源,倡导他们使用合格燃油产品。加强媒体宣传,通过各类媒介向公众驾驶员宣传环保内控,得到一个和谐的机动车驾驶环境并从深层次上让驾驶人员具备环保思想来杜绝不良行为。

四、结语

机动车方便了大众的出形并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支持,但是在机动车数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使得尾气排放问题日趋严重。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笔者建议通过宏观规划、加强监管,同时加强新技术研发,提升燃油质量来改善环境污染情况。另外培养通过公众环保意识让相关制度得以顺利实施,以综合化方式使控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荣英飞,张纪鹏,霍炜,王德昌. 青岛市机动车排放源强与排放量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