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语言文学综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综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文学综合

第1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农村优势创造性

一份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到30%,经常性有计划开展活动的不到20%,学生真正参与并积极投入过活动的不到15%,新课程所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几乎成了一种摆设。问其原因,绝大多数师生的回答是:农村没条件。于是乎,农村学校条件上的弱势成了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天然托辞和心理障碍,教师只是从中考应试的角度,抓几种题型,如对联、仿写、说话、图表解说、材料探究、名著(仅仅是提要)欣赏等,进行大量的讲解与练习,以达到中考拿分的目的,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成了一种常态。而这往往成为一所甚至大多数农村学校推崇的“短平快“学习方式,这无疑是与新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其实,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有其难于克服的弱势,如教学设施缺乏,学生见识相对狭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获取与交流相对滞缓等,但农村学校自有其独特的语文活动优势,只要教师能去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一样甚至于更有特色的实现新课程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一、充分挖掘利用农村学生优势资源,针对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初中学生,正因其见识相对狭窄,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学习时间都用在课本上,因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兴趣,这种愿想与兴趣往往比城市学生来得更强烈。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好好的组织学生去参与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这种语文心理需求,才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成了学生的“冷饭“,教师的“闲饭”。因此,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语文心理需求,从教学心理上充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它,而不是把它看作可有可无的“闲事”。其次,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与自然现象打交道,然而他们又经常无法说出这些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名称与特点,常常处于好奇与懵懂状态。作为语文教师,就不能无视这种现象,或者干脆把它看作是生物教师的事,而应把生物学习与语文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适时带学生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再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在家里观察燕子的活动、花的开放、草的萌发,也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野地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认识、询问、记录,然后教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如日记、童话、寓言等)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熟悉的农村的认识。再者,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完全可以与城市学生的逛超市、旅游、上网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加以利用。如在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农事经历,引导他们描述母亲劳作的形象,体会母亲劳作的情感,讨论实际报答母亲的方式等,这也许比从网上搜集一些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或观看一部母爱电影来得更直接、更深切。再比如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我爱我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样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农事或农村家务劳动有针对性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说农家的温馨与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兴趣有感情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二、充分挖掘利用农村学校校本资源,特色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无论是校舍、设施还是文化信息,都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但却自其特色语文资源。像我市不少的农村中学,如朱坊中学、龙华中学、赤土中学、横市中学等,都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过农校或扫盲学校,有的学校还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农场或林场,有着城市学校没有的农村语文资源。这些语文资源里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如农村用语、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谚、《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我们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特色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在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怎样搜集资料”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学校资料室,从以前的农校资料中,去搜集那些还有生命力的语言,去积累现在还能用的词语,并从语言的变化中去感受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再比如,在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关注我们的社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访的形式,去调查本村当初这些上农校或扫盲校的爷爷奶奶辈的文化生活和当今农村青壮年的文化情况,尤其调查记录他们在不同年代的不同习惯用语,如问候语、流行语等。借此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脚步,增强对农村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适应能力。

三、充分挖掘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文化,虽然较之城市文化,有其粗糙、野性和迷信的成分,但往往却是人类最原生态最本真文化的因子。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对此耳濡目染,却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不能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贱的不良心理。对此,我们作为一位有责任的农村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有所作为。至少我们可以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学生明辨农村文化的优劣,提高他们对农村和农村文化的认识,让他们学会理性的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如会喂猪,会种菜,会割稻,会做饭,爱劳动等,让他们从小树立做人的信心。而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就自己亲情“缺失”(农村有近八成孩子是“留守孩”,双亲在外或单亲在外。)的烦恼,讨论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解决的办法,以书信或手机短信的形式向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诉说,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增进亲子情感。再比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山歌“古文”“道情”(“古文”、“道情”为客家特有娱乐形式,南康市民均为客家人。)等,然后拿到课堂上就其内容与语言形式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这些民俗民风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审美观。

总之,只要我们能深刻理解新课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置的目的,创造性的用好用活教材(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开放性语文学习载体),充分挖掘农村语文优势资源,农村学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能有所为,而且能有大作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第2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观念 课堂模式

“综合性学习”是在语文课程不断改革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近几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施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使预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和分析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使其能够合理开展,确保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综合性学习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部分语文教师对其把握的程度并不是很透彻,从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

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没有站在改革的高度去认识综合性学习,同时也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其次,由于我国目前评价措施尚未配套的原因,加上教师在教学上急功近利,没有将教育的目标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因此,虽然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不愿意做更多的工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二)没有真正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空间

在许多教师的眼中,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活动项目进行充分落实,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无法跳出教材所构成的框架,这样就会导致综合性学习在实施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跳出教材所构成的框架,不能积极自主的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那么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三)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的范畴,因此,在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实施的时候,应该将其语文课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表现出语文性。但是就目前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而言,由于有的综合性学习的选题过于专业化,技术化,尤其是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着力点,从而不能将语文性充分的体现出来,导致有时会给人感觉,综合性学习变成了科学课(自然课,化学课等),变成了历史课,变成了时事课等等。

二、正确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为了能够将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带来的束缚;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动综合性学习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扮演课堂主体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要将自身的位置从传统课堂的主体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二)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充分探究中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前期准备、确立主题、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活动计划及步骤等各个环节设计合理、细致、周密。通过以上一系列环节的合理实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寻找不足之处,从而实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然会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确保综合性学习教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实现,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童朝平.我看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03)

[2]傅长安.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索及对策[J]. 中学教学参考,2010(04)

第3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性学习逐渐受到了中小学师生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扎实而有效,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指导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和实施上的误区。本文将讨论语文教育中如何给综合性学习恰当地定性定位及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性和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分四个学段具体提出了15条目标要求。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新课标并没有作定性表述,只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有研究者概括:“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出发点,强调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颁行以来,一些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理解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了定义性描述。有的将它界定为“学习方式”,有的将它界定为“学习活动”,有的将它定义为一种“学习领域”或“课程”。我们以为,与其将它视为“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领域”乃至“课程”,不如把它看成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形态”。

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着眼,语文学习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是“单项性学习”形态;二是“综合性学习”形态。语文单项性学习,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某一领域内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包括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泛学科综合。学科内综合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识字、写字、听说读写技能的整合训练;跨学科综合,主要体现为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沟通,如语文新教材编入的《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泛学科综合,主要体现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服务生活,如新教材设计的《关注我们的社区》《说不尽的桥》。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定位如图1:

事实上,纯粹的单项性语文学习在教学情境中很少发生,学科内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或多或少有所综合是常见的情形。伴随科目越分越细,教者固守学科本位,导致学科边缘地带大量存在,学科教学中又存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考试中心”的倾向,疏离了书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社会实践的联系,阻碍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亟待加强。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

提起“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师生想到的就是语文教材中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外列出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以为“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独立的学习领域。事实上,它们不是并列关系。

语文新教材以专题方式单列的“综合性学习”,次数有限,而随时穿插在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学习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日常的、大量的。正如研究者指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潜在课程,而不应作为正式课程。如果将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相并列,并在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中都独立出来,不仅丧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更难以使其得到真正的落实,可能造成‘贴标签’的弊端,例如目前一些教材和课堂已经初露端倪。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仅仅停留在显性课程是很危险的。”

另外,语文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有的可能不适合某些学校的客观条件或学生的实际需要。指导者应根据本地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加以必要的变通和调整,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扬长避短。以求得最佳的效益。(二)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努力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唯语文”倾向,只重视语文学科内的综合,不愿或不敢开展跨学科、泛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结果见不到综合性学习的效益。另一种是“非语文”“淡语文”倾向,“综合”是综合了,可“语文味”淡了,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偏离了“语文”,形式上挺热闹,可学生在“语文”方面获益很少。

从各地实施语文新课程的情况来看,上述两种倾向确实存在,而以“非语文”“淡语文”倾向比较明显。要纠正“非语文”“淡语文”的倾向,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设计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确的目标指向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指导者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胸中要有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相应学段的“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以初中为例,设计和实施时,要尽可能将如下“阶段目标”落实到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或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

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次综合性学习中全都落实,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综合性学习则应全面落实它们。语文教师制订学期或学年的综合性学习计划时,应有统筹安排,实施过程中也应做阶段性对照检查。

第二,开展跨学科、泛学科综合性学习,基本目标不要偏离“语文”。开展跨学科、泛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益常常是超出“语文”的,比如学到了一些天文地理、音乐美术、历史社会、生态环境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或者发现了其他学科中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产生了对其他学科或某个专门领域的兴趣,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某种强烈的学习动机、持续的学习努力,将来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这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可能产生的“附加值”。这些“附加值”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益得到扩大。但也应当注意,开展跨学科、泛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些超出“语文”范畴的“附加值”,不能作为基本的、主要的目标。其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必须指向“语文”,即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读写听说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而是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了。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巢宗祺教授对一个以“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作过这样的评析:“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宜首先聚焦在‘认识桥、研究桥’上,而是应该在有关‘桥’的一些重点文本的阅读、诵读上,在以‘桥’为题的表达交流上;也可以从‘桥’这个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人手进行讨论;还可以温习一些由‘桥’构成的词语诗句等,把对于桥及其词义的发展的理解结合进来。”“关于《桥》的语文学习活动,没有必要把‘桥梁图片、数据、名称’和‘桥梁发展史、桥的分类、桥的文化等’作为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在学习活动中,语文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那些可能性的、附带的目标则可以是模糊的。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需要根据语文的目标加以筛选取舍。”

有研究者进而提出,判断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三个“指标”:一是活动量——是不是有充分的语文活动;二是活动对象——是不是指向“语文”;三是活动成果——主要的学习成果是不是在语文的范围内,是不是语文的成果。

(三)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以专题形式开展的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一般对活动准备及成果展示两个环节比较重视,指导效果也比较好;而对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两个环节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效果不尽人意。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活动准备及成果展示两个环节多在语文课上进行,课前教师有比较充分的设计和准备,课上教师直接参与,便于指导和调控;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两个环节则多是在语文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分散开展活动,自由度更高,自主性更强,教师介入程度低,也不便于具体指导,容易流于一般号召。

针对这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状况,要想更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实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收益,语文教师要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全面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强薄弱环节的指导。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检查督促、沟通协调、点拨示范等方式方法。但是,加强指导并不是过多干预,不是牵着学生走路,更不是越俎代庖。指导教师要善于把握“参与度”,教师提供的一切帮助都应以不妨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尺度,应以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宗旨。

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个人和小组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和不足,认识自己和本组的长短得失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反思。学生反思可写成书面总结,放入“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的参考项目,还可以随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或进行口头交流。师生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以后更富有成效地开展活动都是宝贵的借鉴。

(四)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从评价内容上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应放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前面几点都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涵盖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主动参与态度、探究思路和方法、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表现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评价时应予以充分关注。

第4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资料搜集;语文要素;浅议

伴随着新教材的推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面对综合素质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该怎样有效地开展呢?

一、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流程由活动准备、分组活动、班集体活动、成果展示组成。活动要想取得顺利开展取决于各小组的表现。那么,怎样来对全班学生分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呢?

1.合理分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避免出现优生与优生、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由4到6人组成。小组合作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此时,笔者就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指导开展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各小组完善计划,指导他们怎样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听取各小组地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如,在开展“好书伴随我成长――优秀图书推介会”活动时,活动指导方案就包括“小组成员”和“分工”两个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3.全面评价,激活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在班集体活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对小组学习成果、精彩汇报,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要多设奖项,扩大获奖面,肯定学生的付出,激励学生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二、指导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中职语文新大纲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收集资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分“两步”走:

(一)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资料搜集。对于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剪报、特种文献、唱片、磁带、地图、图片等,可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学校阅览室等地方收集资料,这是比较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

2.网络资料搜集。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活动目的与任务上网查找资料。

3.进行调查访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已有资源,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访问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取资料。

如:开展《点亮爱心,奉献青春》活动时,笔者按家庭住址给学生分组并分派任务。家住农村的负责调查村中孤寡老人的饮食起居,家住城区的负责调查社区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义工活动,走进孤儿院敬老院。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空巢家庭、青年志愿者的资料。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树立起爱心和责任心。

(二)教给学生信息资料的处理方法

1.资料的筛选。根据小组活动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筛选,并做解释和归纳,使学生明白这样筛选的道理,为今后的独立操作奠定基础。如在《我们热爱大自然》活动中,“植物开心园”这个小组上网搜集到许许多多的名花异草,笔者指导学生按国花给花归类,结合专业,把跟首饰造型相似的奇草奇树归类,分别起名为“天骄国花”“探林寻奇”,分为两组,体现条理性。

2.资料的整理。资料经过精心地筛选后,下一步就是要进行进一步地整理:对于文字性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文字的概括、归类,把它们制作成小卡片,建立剪贴簿等进行收藏;对于实物性材料等,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处理,使之更生动、有吸引力,如在《我们热爱大自然》活动中,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把拍摄到的故乡的风景制作成动画相册,把个体的资料转化为有一定顺序、更易理解的材料,以利于交流和展示。

三、坚守“语文”本分,体现语文味

中职语文新大纲强调: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它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必须坚守语文学科的本分。在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环节来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笔者以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要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要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

如在开展《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时,在活动准备阶段,笔者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1.材料的准备。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浩如烟海,师生经过讨论,拟出六个主题,分别为“水、花、日、月、思乡、爱国”,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头准备这六个主题,指导学生好好回忆小学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词文章,提供一些篇目,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诗词,并背诵经典名句,从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情感的准备。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过的诵读方法: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抑扬顿挫,读出语气;熟读背诵,注意积累,来诵读古诗词,提示学生要注意字音、停顿、节奏、语气、情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学生诵读能力。3.说话的准备。让学生用PPT的形式制作主题诗集,并附上主题说明,为展示主题时的口头介绍做准备,从中既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班集体活动时,开展名句对对碰、主题展示、诵读比赛,评出最佳诵读、最佳主题创作、最佳口才、最佳小组。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小结,谈感受,制作手抄报,注重课外延伸。整个活动过程,笔者立足“语文”,围绕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来设计环节,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增加古诗积累,提高文化素养。笔者以为教师可根据不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恰当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语文要素,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历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并为将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引起中职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第5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内涵 价值 策略

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虽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慢慢形成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作指导,而这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主要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因而,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抽象的传授学科知识,而应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的应用结合起来,创设情景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内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它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能用计算机排版、制网页、编辑等基本操作,还要激励学生运用学校有限资源如图书馆、微机室等查找资料。同时,教师应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听说读写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2.倡导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不是作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的简单加法运算,它是综合运用语文、艺术、科学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师生间语言的交流,共同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开阔视野,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言语实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来及时内化课堂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4.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的思维和感情得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1.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的知识构建,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语文技能,而且关注学生阅读、鉴赏、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感和四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当于自主学习的两翼,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外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主题、组织专项活动,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是一种认知性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核心,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

3.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中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综合运用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初中语文综合性有利于综合运用个学科的知识,“淡化”学科边界,形成流动鲜活的、跨学科式的语文课程体系。

4.倡导活学活用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重复和循环的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在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只有将课本的语言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时,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学生不仅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并在实践中运用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面培养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会注意到个体的原有基础、发展方向的不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学习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是穿插在阅读、写作、口语中的,只有极少数是以专题的形式单独列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它渗透并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若独立出来,反而会丧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此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可能不适合某些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活动作一些变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

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一般的,大家对活动准备、成果展示两个环节比较重视,而对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准备和成果展示两个环节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直接参与,便于指导;而活动展开、反思总结环节往往在课外进行,由学生自主组织,教师的介入程度低,也不便于指导,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理念,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指导,全面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且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和小组的表现和得失,认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并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

3.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从评价内容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是:1.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在活动过程中的的合作态度;2.学生能否积极的搜集、整理资料;3.学生能否在活动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4.学生能否根据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5.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学生的成果展示和与人交际能力。其中,学生成果的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前面谈到的几点都是对学生表现得评价,这些表现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

第6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那么,实施这种教学形态要遵循哪些程序和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在课程内容上“失语化”

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经常出现一种“失语化”现象,即“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教师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课堂气氛的热烈,往往会丢掉课堂的语文味,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没有一种语文的味道,更谈不上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步与提高,而有些即使具有“语文”的氛围但一般也只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演练。

2.单一化的课程设置目标

一些学校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很多情况下还是依照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进行,将其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某项技能的训练,这显然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种目标设置显得过于单一、狭窄。故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上得以提升,也要使其在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培养。

3. 混乱的组织教学形式

目前,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变为了自由活动课,在组织上、形式上都显得十分混乱。其实,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应该突破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时候,要能够明白每一个活动的目的、环节和原则。因为如果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必然会导致组织形式的混乱。

4. 肤浅的效果评价

大部分教师评定学生通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这压制、扭曲了学生的情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天赋,最终使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丧失兴趣,长此以往对教育本身的发展也不利。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全过程的考察,不能简单地予以是非好坏的片面评价,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师也会感到挫败。

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程序设计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是课程方案应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的程序设计,那么实施程序究竟有哪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问题的程序设计。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往往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故而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来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二是预设与生成并重的程序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打破教学受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三是问题解决引导的程序设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让语文教学不再单纯以传递知识为全部内容,教师应该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四是课程实效评价的程序设计,对新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等方面。

三、综合性学习的系统化实施措施

第7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职高语文 综合性学习 双重指向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观念并加以实现,笔者以为正当其时。从课程改革之初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的背景之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角度入手,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条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通道。笔者结合该主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的过程及结果有了一些直观的把握。

一、重梳职教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从课题研究开始到不断深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显然,综合性学习不能简单理解为“综合性”的“学习”,更不能认为只要综合一下,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其实是与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具有同样地位的学习方式,其既涉及到语文之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其又是以语文作为底色的。

具体到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今天的职业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除了其发挥基本的工具性作用之外,还需要其发挥综合性、培养性、实践性的功能。也就是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及实践的能力。显然,结合这一需要,只有综合性学习能够较好地、直接地发挥这一作用。

研究表明,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种“活”的学习过程,活就活在语文与其它知识的灵活对接;应当是一种“智”的过程,智就智在语文与活动互动中的智慧运用;应当是一种“放”的过程,放就体现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对于活动方向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活动结果的评估,都尽量合理地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还应当是是一种“合”的过程,其体现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

二、职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分析及其思考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且每种方式都有其适切的地方,自然也有其适用范围。思考不同的方式,可以纹理出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让综合性学习行走得更远。

其一,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还只能体现在其工具性特点上,笔者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说明文、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产品或操作说明书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其二,语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职业学校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语文因素,是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如语文课程本身就有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块,结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一些要素。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生成的素养集中体现出来,且这种集中体现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不同因素的巧妙组合。

其三,语文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决定职业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除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对于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应当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积极作用,而综合性学习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正如培根所说“写作使人精确”,就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言,将实训实习后的写作当成综合学习一个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对具体实习过程的反思达到一个更为精确的高度。

在三种综合学习的方式中,前两者往往是一种基础性的综合学习,而第三种方式并没有为太多的人发现与运用。仅就笔者的尝试与研究而言,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好的语文综合学习方式,其过程体现了语文的特征,而目标指向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写实并认真总结反思,就能在写的过程中理清专业成长的脉络。

三、综合性学习呼唤语文与职业的双重意义

职业高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普通中学不同,其应当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底蕴;二是职业指向。缺少了语文底蕴,那活动就不成其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缺少了职业指向,综合性学习又只能在基础性的范围内打转。且笔者的研究表明,兼顾了语文与职业双重意义的综合性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这与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关的。他们一般对纯粹的语文知识积累不感兴趣,而在专业学习中又常常体会不到语文的直接作用,而借助于语文与职业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深层次兴趣,且能切实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同一专业但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选择什么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具体又以什么内容为核心,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来进行。离开了学生,综合性学习往往少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保安.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 蒋栋梁. 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

第8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民族器乐合奏课;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36-01

一、民族器乐合奏课对大学生认识民族音乐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造就出民族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一方面展示出各民族在各时代的特色和思想情感,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国民的创作才能之所在。故而,器乐教学除了技能传授之外,传授情感也是其重要活动之一,这也是迅速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捷径”。合格的乐器演奏者除了具备演奏技巧之外,在其中加入细腻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之所在,故而在民族器乐合奏训练中,借助于讲授各种不同风格作品,可以使得学生对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以至于其可以在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中能够真正对民族音乐的真谛有所演绎、诠释、理解。众多优秀合奏作品流传后世的原因之一,便是它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在音乐当中植入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在此方面的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介绍,来帮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世界性”,并激起其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二、民族器乐合奏课能够对音准把握和谐感加以提升

把握音准除了类属主要的学习器乐因素,同时更是最为重要的乐器合奏形式因素,在此方面,可以将整个合奏团队看作是一个“和弦”,而这一和弦载体的音符构成则是其中每一样器乐声部,若欲在短时间内演奏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和弦作品,其中每一种乐器都应对自己的音符加以准确演奏,并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讹误。专业学习演奏的学生在开展乐器演奏这一过程中,都应对音准问题有所注重,但这一“注重”往往仅限于自身有意识的发音,由于不管什么练习者的演奏活动都是以个体练习作为途径,表现、处理乐曲等方面都应充分注重发挥个体能力。而在合奏训练时,则会因为演奏经验、技术水平的缺乏,造成声部间融合“缺位”的问题。如演奏中弹拨乐声部音准往往会和左手按弦力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演奏中若仅讲究情绪技巧发挥而对聆听其他声部情况有所忽略,就会造成力度性音准偏高的问题。吹管乐器声部方面,往往会因为乐器材质的差异,其音准也会随吹奏时间增加而高低不一,往往只能随时调整气息以保证音准,更好地和其他声部之间形成融合。

三、民族器乐合奏课能够帮助形成团队价值观和技能合作意识

因为入学条件不同,学生往往在技术水平方面差异较大,同时很多学习器乐的学生自幼的“圈养”生活造成了其极少与人合作交往,合作意识自然会显得颇为淡薄。在训练活动中,学生有时扮演主奏角色,有时又换成伴奏角色,而这样频繁的角色互换,使得学生必须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作为乐团,除了强调其中每个个体的演奏水平之外,往往更对其“整体业绩”有所重视。众所周知,团队是合奏的主体,其依赖的是强化集体演奏水平,更讲究从成员的共同贡献当中获得应有的音响效果,而作为合奏课,实际上也正是借助于这个整体和个体的关系,让学生获得正确价值取向,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

四、民族器乐合奏课的开设能够对校园文化氛围有所优化

在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大学的校园生活也逐渐变得多姿多彩,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优化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学生民族器乐组合的作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大学校园生活中,学生组建的民族乐团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团队载体,能够对学生的精神素养、文化生活面貌加以及时体现,对学校素质教育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有很大程度的展示。

五、民族器乐合奏课有利于对爱国热情的提升

作为可以将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两种教育彼此“结合传授”的民族器乐合奏课,作品技巧背景表现讲解过程中,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培养很自然地会被融入于教学活动中,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如借助于分析《组曲》,教师可以将这段历史尽可能详细地讲给学生听,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民对光明的期盼,从而感受到如今的幸福。民族器乐合奏课除了可以从质量上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其可以从道德情操、爱国热情这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起到陶冶作用。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综合大学素质教育中,民族器乐合奏课的作用堪称“举足轻重”,作为其中的教育者,更应该对其有一个足够“份量”的认识,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予以注重,尽最大可能来创造民族器乐学习的良好环境,形成良好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天地间真正获得应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青峰,杨玲洁.论器乐合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艺海,2015(6).

[2]潘青峰,张朝霞.论器乐合奏课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J].民族音乐,2015(5).

第9篇:语言文学综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成长;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老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无论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教练”,以及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都不能适应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它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面向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然而,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教师的指导工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教师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在批判反思中成长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具有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需要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实践,自觉检讨教学活动或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熟。

(二)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教师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道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学要的切合点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2.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