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蚂蚁的生物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蚂蚁的生物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蚂蚁的生物知识

第1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寄生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0-02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中的种间关系。“寄生”这部分内容是在建立在“群落的定义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之上,阐述了“寄生的概念和特点”,是“群落的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为判断生物在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关系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学情分析

“寄生”是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但是学生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地判断。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这一内容,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成教学目标。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喜欢自己去探索问题,找寻方法。但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不敏锐,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结论,最终建构知识。

2.设计思路

2.1设计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1]。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具体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更关注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去探索学习,产生认知上的飞跃,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2]。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寄生”课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相关信息,自主建构“寄生”的概念。

2.2教学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生自主建构“寄生”概念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结合视频、图片、语言,展示“僵尸蚂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感官上巨大的震撼、思维上猛烈的冲击,引发学生想要探索其形成原因的强烈愿望,继而进入新课。

概念建构:通过教师由浅及深的讲解,学生逐步理解寄生的对象、特点、发生的位置,然后自主完成寄生概念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学生最终能发现寄生与其它种间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明白寄生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判断推理知识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本文对于“寄生”的概念图(图1)设计如下: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①能概述出寄生的概念和特点;②能列出寄生的实例。

3.2能力目标 能运用寄生的概念识别寄生现象。

3.3情感目标 ①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②认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4.教学重点和难点

4.1教学重点 寄生的概念;寄生的特点。

4.2教学难点 利用寄生的概念及特点判断寄生现象;正确理解寄生的意义。

5.教学过程

5.1创设问题情境,导出学习课题

教师由民间传说“僵尸”引出“僵尸蚂蚁”,并设问:为什么这些蚂蚁被称作“僵尸蚂蚁”呢?然后,教师播放BBC有关僵尸蚂蚁的视频。一群蚂蚁正在觅食,突然有几只行为发生了异常,它们脱离了蚁群,不由自主的朝着树干的高处爬去,最后死死地咬住树叶,一动不动,头部还长出了几丝奇怪的白毛,它们的生命便定格于此。

强烈的视觉冲击后,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是什么原因使蚂蚁变成“僵尸”的呢?以此为切入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解开这个迷题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2建构“寄生”的概念,深入剖析概念

(1)教师给出寄生的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表或体内,并摄取营养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学生对寄生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2)教师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寄生的概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寄生的概念中直接得出寄生的对象。寄生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寄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其次,教师通过两个实例分别讲述寄生的位置,并用以下示意图[3](图2)表示出两种寄生关系。一是体内寄生,举例――疟疾,并简述疟疾的危害。再讲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制出了青蒿素,攻克了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并由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利用这一时事热点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再着重指出疟疾的致病原因,点明体内寄生。二是体表寄生,举例――虱子。它寄生于人或动物体表的毛发之中,讲述其危害,并说明如何防治。

最后,教师总结两个寄生实例的共同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寄生的特点。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内并导致人体死亡,虱子吸食寄主的血肉为生,在这些寄生关系中寄生者都必须摄取寄主的营养,那么寄主和寄生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利害关系呢?学生总结得出:在寄生关系中对寄生者有利而对寄主有害。

(3)教师继续深入提问:如果寄生者和寄主分开,那么两者的生活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用如下数量坐标图[4](图3)表示寄生关系中两物种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坐标图曲线的特点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寄生――一升(寄生者)一降(寄主)不为零[4]。如果两者分开,则寄生者难以单独生活,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5.3习题探讨,加深对“寄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给出四个实例,学生根据寄生的概念及特点判断实例中哪些属于寄生现象:①人与鼻子上的螨虫;②人和肚子里的蛔虫;③植物的绞杀现象;④人和肚子里的益生菌。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①②属于寄生现象,③属于竞争关系。而④不属于寄生现象,因为益生菌对双方都有利,不符合寄生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互利共生)做铺垫:“人和肚子里的益生菌”确实不属于寄生现象,这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关系又属于哪种种间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互利共生。

5.4回扣开篇 “僵尸蚂蚁”的形成原因,结束新课

教师回到开篇问题,再次播放“僵尸蚂蚁”的视频,并给出蚂蚁变成了“僵尸”的真像:在视频的结尾,从蚂蚁体内长出的白毛就是真正的凶手。蚂蚁在觅食过程中感染了一种真菌,这种真菌寄生在蚂蚁的体内,操纵了蚂蚁的行为,让蚂蚁沿树干向上运动,找到一片适宜真菌生长的树叶后,蚂蚁便用双颚咬住叶脉而死去,而真菌便开始在蚂蚁体内迅速生长,白色的菌丝会从蚂蚁的关节处长出来进一步和叶表面结合,就此形成了“僵尸蚂蚁”[5]。解答疑问,新课结束。

6.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沿科学“僵尸蚂蚁”与生物学“寄生”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视频、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主动建构并掌握“寄生”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剖析“寄生”的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热点,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的热情;最后,学生利用“寄生”的知识,解答开篇情境中的疑问,并对4种种间关系进行判断,将知识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了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进行生物教学[N].学知报,2010-11-01,(B02):1.

[2]李敏,徐作英.高中生物学实验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和实践研究――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5,(12):7.

[3]周国玉.高中生物“种间关系”的“三图”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8,(9):19.

[4]王芳.“群落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96.

[5]Larkin K. Attack of the ancient “zombie” ants[J]. Nature.doi:10.1038/news.2010.415:2.

第2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生物课堂 德育教育 教学效果

教育中的德育,含义是多方面的。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

一、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树立德育示范

“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学生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第一,文明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粗言野语,行为不良,长此以往教出的学生就会被传染上“恶习”。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第二,宽以待人,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教师应宽容学生的缺点。但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教师要把握好度,营造宽容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对别人宽容。第三,真诚沟通,教师真诚地和学生沟通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会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给学生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真诚的人文关怀,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

二、从教材中挖掘资源寻找德育因子

生物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是不容忽视的,初中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身心健康发展。

1.抓契机适时进行自爱教育

在讲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青春期的萌动心理,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潜移默化地把生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早恋”问题,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诱惑的侵袭。

2.渗透人文关怀教育

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群蚂蚁找到了一块大月饼想要把它搬回家,可是月饼的体积大过它们身体几百倍,它们陆续爬到月饼上,用自己小小的嘴扯下月饼的一点点,再一点一点地运回家。在搬运的过程中,有的蚂蚁运的月饼很小,只有一丁点,它就双手把月饼举起来,跑进窝里,把粮食放进它们专门的储存库里;有的蚂蚁运的月饼稍微大一点,它们一起抬着走,看似很轻松,一下子就抬进储存库里;有些蚂蚁喜欢单枪匹马,用嘴咬着月饼,一点一点地拖回家,还有的三只蚂蚁合作,一起抬一个大点的月饼,很快就抬进储存库里。渐渐地月饼搬了不少,最后还剩下一大块,几十只蚂蚁齐心协力地一次性搬这块相对来说很大的月饼块,它们虽然走得很慢,但是它们却很坚强、很团结,没有一只蚂蚁中途放弃搬月饼,因为它们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少一只蚂蚁是不行的,这样月饼就会塌下来,会把其他蚂蚁砸死。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集体和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从而积极营造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懂得关心他人、友爱互助。

3.教育学生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他们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理所应当地享受,很少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及老师的悉心栽培。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感很重要。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教材,我把“怀孕和生育的艰难”作为实施感恩父母教育的素材。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的过程中,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悟到母亲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要让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三、走进学生的心里情感排除干扰素

德育固然重要,却不意味着上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他们的情感因素,注意营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如针对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的现象,我从生物学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又如部分学生出于虚荣心、自尊心,开始在物质上追求满足就有了攀比之风。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认同,转而在物质方面攀比,以赢得注意求得心理平衡。我认为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是他们最能接受的。理解学生的情感,因势利导地遏制不良之风,鼓励他们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凭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总之,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来说,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但不可纸上谈兵,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潜移默化地在课内、课外渗透。

第3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整个探索馆分别以“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促进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为目的,设置了“探索启航”、“探索之路”、“探索寻梦”三个展厅。

那天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展厅“探索启航”。在这儿,我们看了奇妙的蚂蚁救火。蚂蚁救火讲述了一个法国科学家做的实验。他因为想知道蚂蚁到底会不会救火,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第一天,他看到一群蚂蚁在搬食物,就扔了一个烟头在蚂蚁洞口,蚂蚁因从没遇到过火,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结果死伤残重;第二天,他又扔了一根燃烧的火柴棒,蚂蚁们因了解了火的利害关系,所以纷纷向洞内逃去,只略有死伤;过了几天,他扔了一根燃烧着火苗的小树枝,这次蚂蚁们没有慌张,而是镇定自若地站在火苗旁,吐出蚁酸灭了火苗。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只有获得过实验和教训,才能成功……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展厅“探索之路”。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展项,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用不同的视觉看世界和蝙蝠的飞行。用不同的视觉看世界可好玩了。其中青蛙的视觉最为特别。它只能看见动态生物,看不见静态生物;鹰的眼睛最为明亮,它飞在一千米的高空,也能清晰地看到地面上一举一动。我看了蝙蝠的飞行后,了解到:蝙蝠是通过嘴里发射的超音波来确定飞行路线,避免撞到障碍物的。

第4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课程资源;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64-01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在农村学校,生物教师如何发现资源,有效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充分发现并利用好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操作性强,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学生处在好奇心强、爱动手、爱尝试的身心发展时期,因而,绝大部分学生对生物课很感兴趣。虽然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建起了生物实验室,并在课外组建了生物兴趣小组,为生物课的实践、实验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有时虽然赶不上城市,但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优势,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在这些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利用好农村的生物课程资源呢?

一、利用好校内课程资源

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都是触手可及的好资源。有部分教师认为,生物课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完,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让学生看看就行,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形式的学习。显然,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已经跟不上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仅仅靠教科书和演示实验视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带学生使用并掌握显微镜等最基本的仪器,对于学有余力和特感兴趣的学生,带领他们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在浩瀚的知识海洋汲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农村学校周边有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笔者在进行“动物的行为”这一节课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笔者带着学生来到校外不远处的荒地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找一处蚂蚁窝,并让上学路过这块荒地的学生负责观察并记录蚂蚁的活动和行为,另外安排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家附近观察并记录蚂蚁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和行为。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却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在一年后上交的报告中,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认真地做了记录。随后笔者把报告整理成册,打印后在生物兴趣小组内传阅,受到学生好评,也让其他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在组织学生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同时要求学生不要踩踏农田,不攀折花木,对养殖场的家禽不乱投喂食物。这些细节要求,无形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大自然和环境的意识。

三、利用好家庭资源

笔者所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家里或多或少饲养着家禽、家畜,种植着小麦、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这些都是经济、便利的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所授章节提前安排活动,然后把活动记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负责分类整理。有条件的可打印装订成册,而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兴趣和欣赏劳动成果的驱使下分享成果的喜悦。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四、利用好信息化课程资源

有些动植物在农村是找不到的,同时,受到经济、区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城市参观动植物园、博物馆等。在这种局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下载一些农村见不到的动植物图片(最好用彩图)、课件、音视频文件等,结合所授章节取其精华,利用多媒体等呈现,学生会觉得新颖,提高学习兴趣。笔者曾尝试每节生物课前3分钟,让学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讲述电视台(特别是中央7套的“人与自然”节目)或网络上关于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课外,学生也会留意有关生物的信息、知识,培养了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农村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课程基础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结合农村生物教学实际,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外、课内外、有形无形的生物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他们的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农村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注重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从多角度提升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动物情怀;情感教育

在教材中有一节课后阅读提到抒发动物情怀,这是很有意义的提示,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以诗词抒发动物情怀,教材也有所体现。我认为抒发动物情怀大有作为,不能只体现一些诗词,许多动物的行为、生存、繁殖、迁徙等都有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运用得当可以增加课堂色彩,还能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感动,把德育教育生动地贯穿在教学中,而其震撼力远远优于一般的说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发动物情怀有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初一生物教材讲述生命的特征时讲到生长繁殖,按书上的方法讲述学生也能掌握其内容,但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不知其艰辛,伟大所在。从而对我们常讲的尊重生命,顽强生活没有感触。我在上课时生动地讲述了帝企鹅的繁殖过程,讲雌企鹅怀孕两个月中有一个月不能吃东西只有产下卵后才能到海边去补充食物,在冰天雪地的地方雄性帝企鹅用他们那笨拙的身体孵化卵的艰难情景,他们不吃不喝几个月还要防止卵滚到冰地面是很困难的,等小企鹅顺利孵化出来时雄性企鹅饿瘦了一半,这时小企鹅的父亲才能到海边去找食物,因为体力消耗太大许多帝企鹅就饿死或累死在路途。学生了解到帝企鹅一年中用大部分时间和全部的精力在孵卵育雏,以上一代的艰辛甚至是死亡为代价才能孕育出新生命,无不为之感动,无不感叹生命的伟大和不易,从而自觉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会有深刻的理解。我还告诉学生许多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为生命的诞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还为以后讲人的生殖发育埋下伏笔。

二、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意义

我们的学生多数是独子,在家是“老大”,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很少考虑为别人做什么。更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合作精神。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不会做清洁,不会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缺乏团队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是他们在学校需要团队精神就是他们到社会上也是需要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每个老师都有此责任。学生对简单的说教很反感不愿接受,所以我们教生物学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借抒发动物情怀让学生从动物的行为理解团队精神的意义。蜜蜂是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它们的蜂王,工蜂,兵蜂,雄蜂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了家族的生存,最可贵的是他们为了抵抗寒冷全部有次序的挤成一团,他们有规律的排成球型并且按顺序从里到外再从外到里做运动来增加温度,每个蜜蜂都严格的遵守纪律没有一个蜜蜂为了温暖而呆在里面不出来。就是这样的团队精神让那些小小的个体得以躲过严寒,战胜饥饿,在自然界繁衍昌盛。

再如蚂蚁的生活也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典例,他们有着与蜜蜂相似的生活史,团结一致战胜困难,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山发生了火灾,山上的动物四处逃窜,很多动物被烧死,有的是一个家族全部烧死。就在这座山上有个蚂蚁家族,它们也面临这生死关头,所有的蚂蚁丛容的抱成一个大球往山下滚去,途中有很多蚂蚁烧死或烧伤却没有一只蚂蚁脱离这个群体,最后他们滚到了山下的小河里,蚂蚁家族得救了。我真诚的赞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值叫蚂蚁把生死相许”。我问学生,为什么那么多高等的动物被烧死甚至是全家族遭受灭顶之灾而小小的蚂蚁家族能生存下来?学生会很快的得出结论,从心里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们会从这些动物的情怀中受到启发,会去思考,会自觉学习团队精神,会团结班级同学有利于形成团结的,有纪律的班集体。当他们走进社会走进工作单位也会具有这样的团队精神,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它比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加重要。而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受到的教育是情感上获得的,是感动的结果,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一点都不反感真的是心悦诚服,每次我讲到这样的实例时,我都看到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清澈的双眸有思考,有感动。我知道我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又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三、热爱动物保护环境

回忆历史不难看出人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但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也付出了代价。很

多破坏环境最终遭到环境惩罚的故事让人痛心疾首,刻骨铭心的教训让一代又一代人铭记。例如:黄河流域曾经是我国人类文化的发源地,过去的黄河流域森林密集,具记载西周时植被覆盖率是78%,过去的黄河水是清澈见底,滋润着沿河生物,养育了沿河人民,诞生了黄河文化。可如今的黄河流域是黄土荒原,黄河是泥沙滚滚,年年洪水泛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现在知道是人类长期破坏环境乱砍乱伐导致的结果,这样的教训很多:我国大练钢铁时期大量砍伐树木,围湖造田,开荒种地等都严重的破坏了环境,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的惩罚。历史的教训促使我们反省,过去我们的破坏行为是我们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现在生物种类日趋减少有的濒危甚至灭绝,造成了现在的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沙漠化,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等等,教训已成历史已让我们这代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那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认清历史教训,看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从小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具有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界的情感。当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时因早有正确的环保意识会自觉的做出保护环境的事,不会发生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犯过的错误,环境会越来越美好。

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认知观,严谨的作风,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这长远的目标,要坚持不懈的为之努力,每个生物学科的老师都该利用本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我从教二十余年几乎年年班主任,许多同事都说我带的学生有情有义有爱心,个个好性格不知道我用的是什么办法。其实我是用那些有灵性的动物和植物感人情怀在感动学生,以这特殊的方式长期的自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动声色的通过抒发动物情怀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一次次的震撼中学生的情感在升华,责任心在加强,正确的人生观在形成。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育得当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年龄的长大他们会成长为有高尚情怀的人,国家的未来将有这些珍爱生命,具有团队精神,具有正确认知观,具有坚强毅力,热爱环境的下一代去建设去装点,肯定会有更和谐的美好的未来。

第6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哪些员工属于“懒蚂蚁”

案例一:吴丽到企业担任人事专员,入职不久她就发现公司有几个员工在上班时表现得非常随性,每天日上三竿才晃晃悠悠地来到单位,工作时还一边聊天一边喝咖啡,完全没有其他同事那么紧张和忙碌。令她不解的是,这几个员工的薪水却一点都不低,也从未因迟到早退而被扣过奖金。当吴丽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主管,询问是否要按照公司的规定给予他们一些缺勤警告时,主管意味深长地说:“他们都是公司的特殊人才,不适用于一般规定。老板已经默许了,我们自然不必计较。”后来,吴丽才知道,这几个同事虽然看似游手好闲,却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有的能够签下出人意料的大单子,有的总能对市场动向做出准确的预见,也有的能在企业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因此大家对他们也都格外尊重。

案例二:孟穆穆专科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创业型公司担任文员。多年后,随着公司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她作为老员工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并最终成为了公司的行政兼人事经理。可是,职位的升迁和薪水的提高并没有让孟穆穆更加卖力地工作,她开始养尊处优,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每当老板因为分配给她的任务迟迟不能完成而准备对其动怒时,她就耍起万金油的本事,要么强调客观,要么埋怨同事;要么敷衍推脱,要么倚老卖老。老板起初对此也无可奈何,一方面因为人事行政的工作原本就很难用具体的指标量化,无法对她进行确切的批评;另一方面她毕竟是老员工,在创业之初跟着自己吃过苦,辞退她一则于心不忍,二则容易动摇人心。可是,时间长了老板也就不再放任了,为了不让她懒散的坏习惯在公司蔓延,老板在主动支付一笔丰厚的奖金之后将她劝退了。

两个案例虽然都是对企业中表现得比较懒散的员工的描述,但却有很大差别。案例一中的几个员工,之所以逍遥地行走于职场,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埋头苦干,而是善于用智慧去观察和分析,并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为企业发现更多商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进行学习,以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

而案例二的主人公懒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职业危机感。这类员工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并将其作为自己懒散的资本。领导不断地找他们谈话,督促他们上进,但他们却仍然我行我素,最后自然不能逃脱被辞退的命运。因此,只有案例一中的几个员工才是有价值的“懒蚂蚁”,像案例二中的员工则不能被列入此类范畴。

“懒蚂蚁员工”的价值在哪里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对3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观察。研究过程中,专家先是对那些平日里不搬运食物的蚂蚁分别进行标记,然后切断了蚁群的食物来源。这时,那些带有标记的蚂蚁的作用开始显现,他们立即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前进。看来“懒蚂蚁”们平时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不断地关注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所以不妨这样概括,在蚁群中,平时忙忙碌碌的“勤蚂蚁”维持着族类的生存,而“懒蚂蚁”则把精力投入到关系蚂蚁未来的危机及发展上去,二者分工不同,勤蚂蚁在平日里创造价值,懒蚂蚁在危难时刻更显重要。

企业也是如此。一个组织中,也需要“懒蚂蚁”角色的存在。一线员工需要日夜操作同一件事情,而“懒蚂蚁”要做的事情,则是市场调查或企业环境分析,这些工作会给企业最高领导者做决策提供参考凭据。在小企业中,懒蚂蚁的角色可能由企业老板自己充当,当企业发展到中型或大型时,分工更加明细,也需要一定比例的“懒蚂蚁员工”。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才能把足够的时间放在企业的未来或战略等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上。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懒蚂蚁效应”体现的是一种思考精神。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不敢创新,可以肯定,不管他学识多么渊博,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奋,他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具体而言,国内很多企业都勤于外联,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疏于策划新产品;勤于发展,疏于管理;勤于人际关系,疏于自身提高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企业中能够有着一定的“懒蚂蚁员工”,那这个公司必定更具有创造力和开拓性。

“懒蚂蚁员工”如何用、如何管

企业中如果没有“懒蚂蚁员工”就会死气沉沉发展缓慢,而企业中如果全是“懒蚂蚁员工”则会无法生存。在对“懒蚂蚁员工”重视程度的把握上,有几点做法和态度可供参考。

首先,是要建立成熟的企业机制。在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的过渡中,企业的制度和岗位的职责、职务、权限都需要进行改革,要抛弃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授权方式。在多数企业,企业能够允许员工有比较大的创造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企划部或市场部等从事企业文化、品牌宣传、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的工作,主要职位如营销总监、策划总监、品牌运营总监、设计总监等职业经理人,而其他职位则没有给“懒蚂蚁员工”提供制度上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懒蚂蚁员工”的发展。

其次,要具有人本主义的管理心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更需要秉持的是一种开明的管理心态,即“因人而异”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建立在对员工及其动机、担忧、恐惧、希冀、渴望、爱好和厌恶等人格基础之上。对于“懒蚂蚁员工”,他们只是组织中的少数,但又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常规的类型。作为管理者,对待此类员工更需要放宽视野,善于发现,全心接纳,并悉心了解其人格特点,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完善健全沟通机制,全力培养,适时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企业巨大的创造力。这样“懒蚂蚁员工”才能全心参与到组织工作中去,敢于和勇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快速有效地执行,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

第7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摘要】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人共同的话题。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以便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命教育;观察;体验;引导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内容标准之一。其知识目标中提到: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更是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最近媒体频频爆出,有的青少年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自杀,有的因为不懂自救而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痛失生命。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安全意识的淡薄。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为此,从小对孩子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懂得保护自我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给予适当的教学,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一、生活中学会观察,感受生命的存在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等都是有生命的。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有机会融入大自然,接触到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命的无处不在,感受生命的可爱。我在教学三年级《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课时,就牢牢抓住了这个生命教育的良好时机。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狗是谁生下来的吗?小鸡又是怎么来的?校园里的小草、植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学生回答后,我说:“同学们,植物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它的一生也要经历出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最后归纳出共同之处:种子里面都有胚根胚芽,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课后让学生种植一种植物,时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

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亲近自然,从动物到植物,让他们知道不仅公园里的动物是生命,草、木、鱼、虫也都是生命。

这样,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还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如此可爱。

二、接触中创造机会,领悟生命的成长

“珍爱生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的重要的情感教育。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现有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还要创造性地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生命成长的意义。科学课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可以亲自接触、感受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创造机会,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生命的出生、成长的过程,领悟生命成长的内涵。

教学《种蚕豆》一课,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花盆,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统一种植,统一观察。在此过程中,学生亲眼看见一粒种子如何出土,发芽,生长,开花,结豆。他们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全部历程。

教学《养蚕》一课,我从遥远山区弄来几只蚕蛾,然后和学生一起分工合作,共同饲养。学生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请教养蚕人。经过四十多天合作,终于看到了“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变化的全^程。当学生看到从蚕卵里钻出蚁蚕的那一刻,他们兴奋不已,当蚁蚕长成胖胖的蚕宝宝时更是爱不释手。在养蚕过程中,学生每天将蚕带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蚕的喜爱,对生命的珍爱。

在养殖蚕豆,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动植物的出生、成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有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孩子通过“蚕豆黄了”“蚕宝宝病了”等活动感悟生命的成长历程。动植物的一点点变化,都能得到学生极其强烈的关注。这种亲密接触,让学生充分领悟了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情境中体验艰辛,感悟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任性,不少孩子在家里稍有不顺,就拿生命开玩笑,不懂得体谅、感恩谅父母,对自己的生命更是漠视。

教学《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我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并重点创设情境体验活动,让孩子进行一日负重,走路,上楼,下楼,做简单家务,感受母亲怀孕时的负重和行动的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生儿育女和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孩子们在体验后都发自内心地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感恩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孝敬父母从珍惜生命做起。

四、教材中提升意识,掌握生存技能

对于尚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懂得保护自我,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结合实例,培养学生防范意识,在坐车走路,喝水吃饭,用电用水,防盗防骗,避灾避险等方面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避险技能。

教学《我们吃什么》《我们的食品安全吗?》《馒头发霉了》等课时,我就结合生活中众多的假冒伪劣食品,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火山与地震》的学习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例录像,让学生直视一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大地震造成的惨不忍睹的场景。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直面灾难与死亡,知道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重点让学生直面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这样,结合实例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既能看到生与死,感悟到生命的渺小与珍贵,更能高度重视避灾避险的重要,自觉掌握一些避险逃生的技能。

五、教学中恰当引导,懂得尊重生命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要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又要爱护关心生物,特别是对小动物要尤为善待,可见对生命的如此尊重。

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我组织学生在校园观察蚂蚁。其中有一组学生奇思异想,想探究一下不同窝的蚂蚁是否打架的问题。于是他们将蚂蚁身上撒上不同的颜色。在涂颜色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小心把蚂蚁腿撕掉一条,也有的不小心把蚂蚁弄死的。我非常惊讶,面对这种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我停下了,请学生一起观察没有腿的蚂蚁会怎样,发现蚂蚁一会儿就死掉了。抓住这一契机,我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因科研需要而向献出生命的小动物致敬的故事,告诉学生人是有生命、有感觉的,动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觉。学生听后都沉默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很是后悔。最后,我跟学生一同将死去的蚂蚁埋在了树下的土壤里,其余的蚂蚁放归自然。经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懂得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1 从生活情景引入,增添课堂活力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的激素调节”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这样从而成功引入新课。不断地培养,学生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教师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们,而应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嗅觉。

2 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教师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

3 利用生活现象来说明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学习生物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样生活现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一节教学中,笔者问:“为什么萎蔫的青菜放到水里能重新变的坚挺?”学生回答:“因为萎蔫的青菜吸水了。”笔者再问:“为什么水会进入到萎蔫青菜细胞内?”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后得出:萎蔫青菜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外界环境。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凉拌黄瓜却有大量水分流出?”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外界溶液浓度高于黄瓜细胞细胞液浓度。”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就能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水分子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又如:在“细胞膜”一节教学中,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借助小时候常吃的红苋菜,学生都知道把红苋菜摘下来放到清水中,清水是不会变红的,但如果煮熟,汤就变红了常用来拌饭吃。通过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4 利用家庭生活资源,合理安排实验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开设存在着一些障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资源的巨大潜力开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实验。

在“酶的特性”一节教学中,可以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帮妈妈洗衣服”,洗的时候要求将同样的脏衣服分成3份,分别加等量的加酶洗衣粉和水,一份用冷水,一份用温水,一份用开水,分别比较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在第二天上课时请学生汇报情况:温水洗衣服去污效果最好。从而得出结论:酶发挥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

在“发酵技术的实践”中,可以提前10 d查阅资料后家庭酿制葡萄酒,上课时请学生把各自的作品带来,一起交流讨论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切现象,最后总结实验成败的原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自我总结经验教训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记忆尤其深刻,轻松习得知识。

5 反馈于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如果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实际,而只会“纸上谈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让生物学教学向社会和生活实践延伸,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在学习稳态中关于人体的“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教室里的现象:同学们的课桌上有矿泉水、白开水、可乐、果汁等饮品,那种选择更有利于健康呢?

第9篇:蚂蚁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为满足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的多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生物教学作为一门创新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更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和传统的课堂相比,现代化教育下的课堂大多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各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就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它能使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前提下,更好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在更直观的教学情境下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以演示实验为主,一方面是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教学效果,让实验结果更为直观有效。然而,这样的演示实验却完全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巩固也极为不利。但探究性实验则不同,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动脑、动手的良好平台,不仅能够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地位,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原本定为演示实验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内容,改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照生物课本上的图文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和具体操作。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验证“萌发的种子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是否会让水变浑浊”。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由于学生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探究这个问题时,都会对实验结果比较惊讶,这就起到了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由于种子在萌发后进行了呼吸作用。那么,大家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获得CO2气体来使石灰水变浑浊呢?有的学生想到了人体会呼出CO2,从而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结果石灰水真得变浑浊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自拟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为培养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从实验设计环节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毕竟学生在生物知识方面尚有欠缺,而且思维空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设计出像教材内容那样完整严密的实验。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学生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要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仪器,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为他们把好关,以免实验设计出现问题影响后面的整个操作。

例如,在学习“社会行为”这一节内容时,教材中涉及了蚂蚁的通讯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生物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蚂蚁的通讯”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设计实验。然后,让学生进行组员分工,一部分人对蚂蚁的巢穴进行观察,另一部分人员则准备实验道具,如放大镜、镊子、蔗糖等。接着,再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这种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大帮助,而且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三、小结

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但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检测,而且是出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等途径,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生物实验的思考,拓展个人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