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 身心健康
小学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中国儿童健康成长水平,理应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小学健康教育严重落后,中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整到良好状态,小学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证他们健康发展。面对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小学健康教育的真实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真正提高我国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1.社会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应试教育下,健康教育课程地位薄弱
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这个长期形成的模式之下,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严重变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在不断弱化。由于教育不断适应应试模式,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小学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同样十分薄弱,本来就较少的课程还经常被文化课剥夺,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薄弱的健康教育影响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健全的健康观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有的小学生玩水、玩火,导致受伤甚至死亡。小学健康教育的薄弱性和重视程度低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没有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
1.2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教育部门对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健康教育实际可用教学资源相当匮乏,正常的教学设施得不到保障。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无法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医担任健康教育课老师,由于校医缺乏授课技巧,上课中无法正确教学,导致健康教育课效果不佳。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和匮乏的教育资源是导致小学健康无法正常进行的真正原因。
1.3面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差异性,缺乏针对性教育
小学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教育是影响小学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儿童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健康教育时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沟通,导致健康教育没有体现相应的教育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殊性,长期匮乏健康教育容易导致有些孩子出现心理失衡,真正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差,无法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2.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的方式
2.1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健康教育
要想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明确小学生的特点。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群,活泼并且想象力丰富、好动好玩,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课堂健康教育时要多进行互动。在小学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接纳和了解健康教育,让健康教育深入他们的生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互动中了解相关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与生活。
2.2运用多媒体软件,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健康教育也应如此。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采用科技产物进行教育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健康教育。以口腔健康为例,教育技巧和多媒体展示相比就缺乏了真实性,因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口腔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健康教育脱离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健康教育更加方便进行,也方便学生的理解运用,因而在小学健康教育中应该更多利用。
2.3丰富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只能在课堂进行的课程,合理有效的课外活动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课本上讲述的健康知识,可以课外让学生更多体验,从而真正把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总之,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3.结语
要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康教育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程,也可以借助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总之,小学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真正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体育;阳光体育;活动
阳光活动的实质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尽量多接触自然,现在社会的钢筋水泥建筑让高中学生封闭在小的环境内,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气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处于青年时期,所以更应具有朝气。加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家长和教师的希冀更高,致高中学生的身心压力逐步加大,因而学生经常出现抑郁的状态。故此,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能减免学生的负面情绪,这对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帮助。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存有的问题
1、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且对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也存有诸多益处,因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我国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度明显不够,导致学生将所有的学习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反而忽视培育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中,教师和学校由于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主导课堂活动,学生是教师的从属,不能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的时间,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更多追求卷面成绩和升学率,主科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压缩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少,并长期处于学习的压力下,身心不能得到放松。长此以往,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2、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待开发
高中时代的学生正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性格活泼好动,因而在此阶段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各项能力开发。从当前的形式可以获悉,现在很多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健身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体育锻炼。高中学校也能设置每周两节课的体育课程,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学生没有额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不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目前体育课程开展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的将负荷强度的要求作为实现学生体制增长的最佳方式,体育课堂教学上面的“控制性”“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出现,让教学进入新的困境。
二、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1、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并且要让体育对接其他学科内容,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相互贯通的,可以在跳格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带动学生的数学空间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但现在很多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体育课程看成单纯的运动课程。因而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学生自己选择的运动,学习时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可在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的探寻体育运动要领。如学习选择羽毛球,会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移动脚步,不影响接球力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与教师沟通,了解到每次接球时若膝盖垂直下落,不但会损失膝盖骨,还会引发震动,导致接球力度出现变化;若调整下落速度,先用脚掌着地,并脚向外落下,能减少缓冲,保障接球力度不发生变化。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或者有意识的寻找中,能体会到知识探寻的乐趣,也能理解任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也能应用到文化课学习上。若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必然会提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设效果。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组织管理
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开展课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更能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各大院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体育细胞,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有着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锻炼学说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比如定期举办篮球比赛和体育知识竞赛。学校也应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由于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一到两堂课。故此学校可做好体育组织管理,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服务,也锻炼学生的运动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与否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不但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学校需调动资金,进行资金支持,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根据学校的实际设备状况,合理的调用资金,补充体验设备,保障资金的高效使用。但在开源节流的过重,需要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以往学校的资金来源都依靠政府,其实学校也可以借助企业、社会等相关方面的赞助,给学校找到更多的资金,通过多方资金筹措,保障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
三、结束语
高中学生目前正在处于智力、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开展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客让学生的智力和身体双重发育。这将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高中体育发展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弊端,需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重视其教育程度。且在实践中做好创新和探索,寻求新的体验教学模式,从而让阳光体育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顺利推行。
作者:靳岩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一、校园环境建设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环境育人是现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来陶冶人的情操、静化心灵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指以美的标准培养人的行为和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可以让人拥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以及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受益终身。校园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的校园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二、校园环境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原则
校园环境设计从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满足师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校园硬件设施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景观环境是校园环境的基础,通过植物的种植和搭配美化校园环境。人文环境能够凸显校园文化的氛围,是学校文化风貌的体现。
(一)校园硬件基础设施设计
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是学校功能的体现,为校园教学、生活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职能。校园硬件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和使用功能等科学特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需要充足的采光、均匀的照明,应减少强光或弱光对学生的影响,缓解学生的疲劳、紧张和焦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室内温度和湿度也应保持适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舒适度,良好的通风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教室应当选择柔和的色彩营造安全、舒适的氛围,如浅蓝、浅绿、米黄,给人以舒适宜人的视觉感受。在宿舍建设方面,应当提供明亮、卫生、整洁的宿舍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天的学习后好好休息,达到放松的目的。其他设施如运动场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形状、位置和布局都应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应符合校园的整体规划。
(二)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辅助,是校园灵魂的展现,应利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加以规划和设计。校园景观设计需要处理建筑与景观的相互关系,根据建筑的类型、特点和气质选择合适的景观,以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创造的自然艺术形态。校园景观设计应突出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设计中强调生态与环境的结合,以更好地展现校园环境设计。在绿色种植设计上,应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复合式立体种植,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校园主干道两旁种植常绿树和阔叶乔木,并搭配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以增加景观的视觉体验。在区域景观设计中,应当突出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依据不同的空间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处理。如生活区的景观设计应有别于教学区景观设计,多种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芳香植物等增加观赏性和生活情趣,促进师生身心的放松。在景观布局上,可以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与校园基础建设整体统一,达到美化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校园人文环境设计
校园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情操、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应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挖掘其历史内涵、提炼其人文精神和校园品位。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还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引导认识的积极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荣誉和地方资源,这些都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素。学校可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荣誉感,利用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认同感、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社会的热爱。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可以用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在建筑物内的主要位置展示建筑的历史和变迁,使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对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应和校园景观环境一样,做到与校园基础设施的协调统一,同时应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校的人文环境,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
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校园生活中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审题形态发育出现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而长期的文化课程学习也使学生们活动的时间有所减少,这样也很容易使他们的身体畸形发展的现象,这种习惯也让很多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而通过大量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经常参加公共体育课程的同学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还是精神状态上相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都要好很多。以瑜伽教学为例,经过18周的瑜伽教学练习后,受试者的BMI、胸围指数指降幅显著,WHR、腹部皮褶厚度值降幅非常显著,这表明瑜伽练习有良好的减肥、瘦身之功效。实验结果还显示,瑜伽练习可以明显增加维尔维克指数值,进而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通过公共体育教学课程的培养,学生们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自己的身体形态,同时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培养,其中利用跑步等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耐力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而足球、篮球以及排球等竞技类体育项目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灵敏度、协调性等,这也是帮助学生们提高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而跳远、跳高等体育项目也可以改善学生们的速度、弹跳等素质。铅球、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可以帮助锻炼学生们的力量。而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着各自的优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这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2.1利用公共体育教学项目特点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高职公共体育教学项目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为主,还包括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的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胆怯和自卑。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随和,而下棋、打太极拳、瑜珈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燥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2.2利用体育课程的主导作用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与感受。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瑜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笔者曾做过选课调查,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及大量的体育选修课常常最早就被选满、选完,无法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这无形中充分显示体育教学的魅力和影响。
2.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外教学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外教学中,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的同学占7096左右,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荣誉,不管自己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院系的学生,为了观看和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痛快淋漓地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与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无形之中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特别是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看到运动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和得分时,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比赛过程的起伏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教训和经验,为今后的参与活动、比赛甚至人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3结语
【关键词】 亚健康;心理;大学生
The study of subhealth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UANG Dong-Mei,YANG Cui-Hua,ZENG Wei-Jie,et al.
The 3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mental subhealth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was taken in investigating 360 students in college through questionnaires.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subhealth status in college students is 17.4%. The manifestations include physical symptoms of eyes, ears and digestive system, and mental inadaptation and tension. Infaust lifestyle, habits and stress have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on students’ health.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regularly.
【key words】 Subhealth; Ment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虽然不是一种明显的病态,但毕竟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下降,人体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如果及时发现和控制会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易产生身心疾病。由于亚健康处于一种临界的、动态的状态,临床上很难由各种生化指标进行量化界定,而且费用昂贵、手续繁锁。因此在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分析时,笔者拟采用医学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以便为大学生的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60名华南理工南北校区本科一、二、三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因填写资料不完整而剔除10人,有效答卷为350人。其中本科一年级男生91人,女生41人,二年级男生22人,女生48人,三年级男生14人,女生101人,硕士研究生男生28人,女生5人。年龄19~25(20.28±3.75)岁。均排除重大躯体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严重认知障碍。
1.2 评定工具 康奈尔医学指数(CMI)[1]:由195个条目组成,主要统计指标为A-R18部分、其中A-L为躯体部分,M-R为心理部分,用美国常用筛选标准(CMI总分≥30, M-R总分≥10划分健康和亚健康界线。
自行设计专门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学习、家庭和课余等方面的问卷。
1.3 统计方法 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康奈尔医学指数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分析 A~R总分低得分≤14占56.3%,高得分≥30分占9.4%,而M~R总分
2.2 对就自制问卷描述性统计和影响健康因素分析 表2是专门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学习、家庭和课余等方面的问卷进行调查的结果。将表2中的普遍存在现象“熬夜”、“长时间对着电脑”这两项合并为一项因子,每个现象阳性则为逻辑学,阴性则为0,并和康奈尔问卷中的眼和耳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控制表2中其他各项因素,得到偏相关系数0.67。可见,眼和耳出现的不良症状,的确和平时“熬夜”、“长时间对着电脑”有强相关。将表2中的“很少或不吃水果”、“经常吃零食”、“经常吃泡面”、“不吃早餐”、“挑食”、“因减肥而减少吃饭”、“经常喝酒”这七项如同前面一样合并为一项,控制表2中其他各项因素情况下与消化系统因子作偏相关分析,得到偏相关系数0.83,为强相关。再以这七个因素分别和消化系统因子作偏相关发现,“经常喝酒”和消化系统得分高相关达到0.92,“不吃早餐”相关达到0.84,“挑食”相关达到0.76,“因减肥而减少吃饭”达到0.70。在心理因子上,在将表2中其他项控制的前提下依次和康奈尔问卷中的心理上不适应因子作偏相关分析,发现“课程吃力”和不适应相关系数达到0.78,和“兼职实习繁忙”相关达到0.64,和“就业压力”相关达0.63,和“经济困难”达到期0.78,和“恋爱中”达到0.81,和“感情烦恼”达到0.63,和“人际关系不擅长”达到0.81,和“与室友相处不好”达到0.84,和“没什么朋友”达到0.78,和“不吃早餐”达到0.78,和“经常吃零食”达到0.40。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其亚健康状态特点表现主要在躯体上的眼和耳、消化系统,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紧张, 一些不良习惯、生活方式和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健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样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映。由于大学生未真正走入社会,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呈现不成熟的一面,如为一点小事容易烦恼和被激怒,不善于与人沟通,感觉常被人误解,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办事犹豫不决等。
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付方式可简单理解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2]。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会使其精神生活丰富,其得到的支持和帮助的机会会更多,发泄负面情绪的途径也越多,也就越能保持身心健康。对医学工作者和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在于提示对大学生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消除健康危险因素,消除病因。医学工作者应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在缓解大学生心理上压力时,应该考虑改变产生应激行为的方式,培养健全的个性,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构造认知应对策略,进行心理应激耐受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入静、视觉想像技术、生物反馈、焦虑控制技术、自我调节、紧张预防等),提高他们应激反应的阈值,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应激源,使它们变得威胁较小,或变成挑战[3]。加强自我调节,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及学校应给予大学生足够的支持,培养社会网络,充分挖掘情感资源,建立融洽、协调的人际关系,另外应尽量优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这对于大学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lf HG. Brodman R.康奈尔医学指数.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33.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气氛;中学生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家庭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最初的生活环境,已有研究显示出家庭因素与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多个方面有密切联系,本项研究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石家庄市的2所中学选取被试,根据问卷的回答情况,剔出回答不合格被试,最后保留的有效被试405人(占初选人数的95%),其中男生169人,女生24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该量表由我国许军等人编制,包括48个项目,从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检测被试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人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这一主张(世界卫生组织1947年提出的健康标准)。
1.2.2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该量表由费立鹏、郑延平等根据M0ss等人1981年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翻译、修订编成,评价了家庭10个方面的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
1.3 研究方法和程序 使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学生的自习课时间集体施测,完成问卷后统一收回,数据统计处理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主要方法为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被试分组 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3个大的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分数相加,得出每一名被试的健康总分,然后按从高到低的次序对全体被试排序,从高、低两端各取被试总数(403人)的25%(各100人)形成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组和较差组,以组别为自变量,以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3个大的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分数和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被试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显著(t=8.39~28.34,P<0.001)。
2.2 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被试家庭心理气氛的差异 以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组别为自变量,以家庭环境量表的10个方面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这7个方面差异显著(t=1.82~6.20,P<0.05~0.001,双尾检验)。见表1。
2.3 心理健康与家庭心理气氛的相关分析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3个维度与家庭环境量表的10个维度做双变量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一、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运动安全的关系
体育教学经过课程改革之后,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身心健康受到充分的重视,重点对小学生发育和生长特点进行强调,体育运动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体育锻炼也要更加科学。
1.小学生们身体发育特征与运动安全的关系
人类身体迅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就是小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身体机能发展非常迅速,小学生们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快速发育,如关节和肌肉等等。比如,有机物及水分在小学生的骨骼中含量比较多,其中含量比较少的有无机盐,造成小学生骨骼的硬度不足,尽管不会骨折受伤,但非常有可能变形和弯曲;水分在肌肉中含量丰富,不过脂肪,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不高,小学生肌肉的收缩力不足,经常会觉得疲劳;在骨关节中,软骨组织层比较丰富,关节能够大幅度活动,不过因为肌肉层不厚造成力量不足,牢固性不强。为使小学生身体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一定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运动。比如,体育老师需要掌握小学生肌力发展规律,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肌肉力量增加,增粗肌肉纤维。小学生们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应当科学制定运动负荷,主要进行动力性训练,辅助进行静力性训练,憋气运动不能过长或者过多。
2.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和运动安全的关系
小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发展迅速,行为较自由,比较活泼,不过自制力不强,经常违反运动规则,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估计不足。安全意识不强,愿意逞强,好奇心重,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小学生的伤害事件。
二、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和运动安全
1.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针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等,提升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教学过程要有效结合综合性与基础,丰富内容,以人为本,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提升他们的运动兴趣,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连续并有层次性
为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应当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在小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利用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帮助小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活动模式;在小学生三年级和四年级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体育游戏,提升身体活动能力;在小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使他们全部完成技术组合动作,提升完成独立运动的能力。老师在体育教学阶段,需要对项目规则适度简化,把难度降低。比如,针对田径运动的耐力跑,主要练习方法包括间歇和接力等。体育应当对运动项目进行创造性的整合,提高运动安全性,不断提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运动安全的关系
1.小学生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手段
(1)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实际状况,老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教学结构要合理难度适度,教学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不能超过小学生的身体能力。(2)体育老师要有恰当的教学手段,要进行准确的示范,讲解内容清楚,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加准确的理解技术动作。(3)体育老师要严肃课堂组织纪律,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散漫,做各种非常冒险的技术动作。(4)体育老师要提高帮助和保护能力,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可以应用各类辅保护器具。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站位要点等等。(5)体育老师在组织运动项目时,如果有危险因素存在,可以提前安排和布置场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6)有效利分组教学手段,把学生进行分组,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让他们和体育老师相互配合,保护好学生们的安全。(7)体育老师要经常改时训练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时,避免产生各种运动伤害。
2.体育教学结束阶段采取的安全手段
一、工作目标
健全我区各中小学学生手机管理制度,规范手机管理工作,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成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工作措施
(一)家校协同、正面引导。一是各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相关要求通过公众号、微信群、QQ群、LED大屏幕、《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家长会等渠道做好面向家长的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沟通,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课余爱好,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手机管理工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二是各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朝(晨)会、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做好校内宣传,教育学生科学理性看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要集中开展手机使用、管理专题教育,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厅、市教育局相关工作精神,制定手机管理工作制度(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实际完善校内学生手机管理具体办法,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二是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家长同意、提前申请、统一保管”的要求,明确手机进入校园的程序和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三是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各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等沟通热线,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
(三)细化措施、规范使用。各学校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规范日常手机使用。一是要统一管理带入校园的手机,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确保教学秩序。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关注学生返校、午休、课后休息等重点时段,做到合理管控,平稳施策。二是要加大留守儿童少年、困境儿童少年等关爱力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上课期间接打电话,严禁用手机向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和要求家长批发作业等违规行为。
(四)强化督查、保障落实。一是区教育局把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推动各中小学校尽快落实规范手机管理的各项要求。二是加强过程监管,建立通报整改制度。定期开展排查整顿,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维护良好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工作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021年3月)。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完善手机管理工作制度(方案),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形成良好教育氛围。(各学校将本校师生手机管理制度于4月3日前交教育股备案。)
(二)集中治理阶段(2021年4至5月)。各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厅、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市区教育局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方案》和学校手机管理制度(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加强治理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分析整改,全面规范中小学生手机使用,力求取得实效。(各学校要将宣传动员和集中治理阶段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工作总结,于5月20日前交教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