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地质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学的特点

第1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战略管理;战略控制

Abstract: Whether strategic control is fit is the key to strateg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s made three strategic plans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school funds, the lower management efficiency , the weak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so on since the end of 1980s. The Madison

University has effectively realized its strategic targets and advanced into the

front row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for its bright goal system, meticulous organization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appraisal system, consummation plan system and fin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experience on strategic control 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s worth studying and drawing for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search university;strategic plan;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control

一、麦大战略实施与控制的背景分析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美国贸易赤字从1982年的364亿美元上升到600亿美元;同期美国出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仅增加4%,而进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却跃升了20%[1]。1994年卡内基基金会对美国125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本科教育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不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研究型大学受到社会广泛质疑,公众认为,美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

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以下简称“麦大”)是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的第一所分校,是一所有着近160年历史(该校建于1848年,次年2月开始招生)的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20世纪80年代末,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面临着一些更为具体也更为棘手的问题与挑战。从1988年开始,州经费在麦大所获全部资源中所占份额逐步缩减, 20世纪90年代末,麦大成为“十强”( the Big Ten)大学联盟中获得州拨款最少的大学[2]。麦大与当时大多数研究型大学一样,也存在着系科分割严重、师资队伍涣散、学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1993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时任教务长、副校长的戴维沃德(David Ward)后来回忆道:“在我们的大学里,院系主任就像是封建诸侯,没有统一的目标来约束他们无休无止的要求。”[3]面对高校数量迅速增长和生源数量趋于稳定的矛盾,麦大努力寻求应对竞争、提高组织效能的新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麦大仿效60年代以来大企业在管理中采用的成本核算、建模预测等战略管理方法,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陆续出台了三部战略规划,即《未来方向:21世纪的大学》(1989),《未来目标: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1995),《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战略规划》(2001),在实施中加强战略控制,在控制中强力推进战略实施,有效实现了既定目标,使麦大脱颖而出,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

二、麦大战略控制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1.鲜明的目标系统

麦大始终将战略目标定位于巩固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上。三部战略规划实施与控制中都突出了研究、教学质量和“威斯康星理念”的重要地位,后两部还将国际化列为战略重点,既体现出战略的递进性和创新性,又保持了目标的具体性和操作性。

(1)以研究领先。卓越的研究工作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立身之本。1995年和2001年的战略规划在1989年“继续进行研究领域的超越”目标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新目标:一是增加研究资源,促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研究经历;三是使研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服务。

(2)以质量取胜。卡内基基金会在1997年《重塑本科教育》报告中呼吁美国大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麦大1995年的规划指出,优质的教学涉及整个学习环境的全面革新问题,“学习环境不仅是传统的教室,还包含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宿舍和其它场所,现代技术是将课堂内外这些学习环境联结起来的手段”,并提出了三项目标:改善学习环境,使其向课堂之外延伸;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支持的服务水平;改革教学设计和实践。2001年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强化研究生和专业教育质量的四项目标:确保研究生掌握适应挑战和早期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拓展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项目;使研究生和专业学生生源更具多样性,更为优秀;促进对研究生和专业学生的学业支持和学生事务方面的帮助[4](P14)。

(3)放大学校理念。“威斯康星理念”是麦大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在1989年麦大战略“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目标基础上,1995年的战略提出四项目标:与全球共享知识;巩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形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运用技术扩大为公众服务的途径;强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基础,将大学的信息、学习和服务拓展至全州乃至全球。2001年麦大战略进一步提出了四项“放大‘威斯康星理念’”的具体目标:促进威斯康星和全球经济发展;运用跨学科方法探索社会问题;促进远距离学习;扩大终身教育机会[4](P30-32)。

(4)加速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是大学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1995年麦大战略提出“加入全球社区”的五项目标:发展有关世界的新的知识形式;建立与国内外大学的良好关系;加强与本科生有关的国际研究的教学内容;与全球社区分享知识;运用技术手段扩大影响空间。2001年的麦大国际化战略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保持学校在区域和国际研究中的领先地位;使各院系居于本专业领域国际领导地位;与国内外各种机构合作;促进教师参与跨学科的国际问题研究[4](P33-35)。

2.缜密的组织系统

麦大在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由威斯康星大学系统董事会、大学学术规划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或任务小组以及质量促进办公室构成的战略实施与控制系统。

(1)大学系统董事会(Board of Regents)。依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以及麦大的传统,大学系统董事会拥有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战略管理中,董事会明确大学系统的宗旨,明确所属不同类别学校的核心宗旨,认可所属各大学富有自身特点的宗旨。

(2)大学学术规划委员会(University Academic Planning Council)。它是麦大负责学科规划工作的常设机构,受教务长直接领导,隶属教务长办公室,学术规划与分析办公室(Office of Academic Planning and Analysis)为其提供行政支持。其主要职能是:在主要学科设置、长期学术规划、学校发展和预算政策等方面,为校长和教务长提供咨询。具体包括:审议新设专业、学位、院系及学院的申请,提出建立或停办院系的建议,对学科专业进行评估等,并对学校设施和校园规划机构所作的与学术工作有关的学校实体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

(3)各种专门委员会和任务小组。人文学科、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力资源与多样化、学生事务等六个专门领域委员会提出的本领域发展意见,是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确定的依据。为保证目标落实,围绕各战略重点,麦大还成立了由学校主管行政领导牵头的任务小组,进一步研讨具体战略的实施措施,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4)质量促进办公室(Office of Quality Improvement,简称OQI)。它是目前麦大进行战略管理的核心运作机构,直接受教务长领导。OQI成立于1990年,是时任教务长戴维沃德极力主张将在全校推进“质量促进”过程作为学校战略管理根本导向的结果。OQI不但通过组织协调,汇总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战略规划,而且协同多个任务小组,具体实施规划。它形成了一套战略规划模型,供校内各单位采用(图1)[4](P53-70);还设置了一个长期的信息互动平台,以便于全校师生员工与校长沟通意见。

另外,麦大的校长、教务长,校长办公室、教务长办公室,隶属行政副校长的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以及各个院系的院(系)务委员会等机构,都在战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与高等教育认证的促进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System of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是一种民间性质的、以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六个区域性认证机构,麦大认证工作由中北部院校协会(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简称NCA)负责。NCA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状况、实施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外部关系状况等进行认证。麦大每年向NCA提供一份年度报告,每五年提供一份详细评估报告,每十年接受一次综合情况审查,另外还要不定期地接受NCA来校视察。麦大战略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实施并接受内外评价与监控的。正如美国学者安多德(AnnH.Dodd)指出的那样:“认证是对战略管理的潜在投入;大学的自我评估往往被当作战略管理的催化剂。”[5]

4.营造氛围,引导、激励子系统实施规划

学校战略规划确定以后,麦大通过各种会议、学校网页、印制单行本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全校师生知晓战略目标和内容,形成关注未来、关注发展的舆论氛围,为各个单位及其成员实施战略提供环境条件。学校还通过经费分配机制,鼓励子系统依据战略重点确定自身努力目标;通过专门机构如学校质量促进办公室等,指导和帮助子系统有效实施战略规划。

5.反馈信息,监控实施

为反映战略落实情况,麦大每年向全校师生和校外相关人士提供战略最新进展的报告,并通过网络、宣传册广而告之。质量促进办公室负责人每年要向教务长汇报各种举措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交流经验,评价效果,为进一步实施学校战略重点校正方向。

战略控制措施有效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实现。2002~2003财政年度麦大研究经费总额高居全美大学第三位,2004年获得的联邦研究经费超过52亿美元;近几年的年度本科生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本科生对在麦大所受的教育“相当满意”或“比较满意”;麦大通过开办“十万个为什么”(The Why Files)网站,成为全州科普教育的中心;麦大研究园吸引了诸多高技术公司的加盟,研究优势迅速转化为产品优势,推动了本州的经济发展;通过设立跨学科教师岗位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其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国际化方面,麦大不仅有联邦政府资助最多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被美国教育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树为国际问题研究的模范之一,而且麦大商学院是受联邦政府资助、为美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帮助的30个咨询机构之一[6]。

三、借鉴与启示

1.建设与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理念系统

战略管理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树立的新思想、采取的新方略,是一种与计划经济时代“操作管理”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研究型大学要建设具有全局意识、国际意识、经营意识、卓越意识等的新理念系统,以正确的思想保障战略沿着一致的方向健康快速进展。

2.设立具体的战略控制目标指标系统

麦大在战略实施中将宏观战略方向分解成诸多具体目标,使战略控制有的放矢。围绕战略目标,研究型大学需要设立可操作化的指标系统,以使战略控制具体可行。

3.健全战略控制组织系统

系列机构的设置是战略实施与控制的组织保障。麦大董事会、学术规划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质量促进办公室等组成的组织系统,在战略目标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学要结合国情、校情和属地情况建立健全组织系统,保证战略控制有效开展。

4.完善战略控制文本系统

文本是战略实施和控制的依据。研究型大学要围绕战略规划制订保证战略目标特别是战略重点实现的规章制度,约束和激励所属部门、单位及教职员工的行为;做好战略实施的文本记录和阶段小结,及时汇总分析,校正战略方向。

5.建立多维的战略评价系统

对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情况进行的评价是确立战略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选择的凭借。研究型大学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开展的评价情况,建立多维的评价系统,与战略管理中的评价系统相互促进,保证战略有序稳步推进。

6.设置战略监控的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要突出信息的地位,发挥信息的作用。麦大战略管理中信息反馈回路的设置,增加了透明度,增强了互动性,为战略控制与调整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一手材料。研究型大学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力量,建设高效的战略监控信息反馈系统,为战略控制快捷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有着与企业不同的组织特点和文化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控制要强化宣传和沟通,充分发挥文化机制的作用,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外在控制为内在控制,形成富有特色的控制体系,使发展战略如同一块磁石,将人们引向理想的未来,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让战略管理真正成为研究型大学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参考文献]

[1]Putting Technology to Work for America's Future [EB/OL]. ibiblio.org.

[2]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New Directions:The Reaccreditation Project,A Selfstudy[EB/OL].http://www.chancellor.wise.edu.

[3]Quality is key to higher education's survival in 21st century[EB/OL].outreach. psu. edu/News/ manazine/Vol-2/ quality. html.

[4]MichaelJ.Doris, JohnM.Kelley ,JamesF.Trainer.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2,(11).

第2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特点 班主任 工作方式

职业教育是学生由学习转向就业的过渡时期,这五年时间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五年制高职生相比普通学生有着很大的教育优势:年龄较小,自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的周期长,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但是,高职生的年龄段正是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巨大,受其影响和制约,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导致学生容易形成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也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不同年纪学生的不同特点,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这里主要从行为、学习和生活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一、思想行为方面

刚刚进入高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其年龄平均处于15~17岁之间,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对于独自学习生活往往感到不适应,在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引导下,往往会出现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情绪波动较为剧烈,对自身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3.自我保护意识太强,缺乏正常的与人沟通的能力;4.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心理压力巨大;5.学习方面和就业方面所引发的忧虑心理。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一般表现为说谎、作弊、损坏公物等现象。对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优良的传统。在课余时间里,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教育,说明不良习惯的危害,并召开班会,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并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

高年级学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自我约束能力较强,但是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却更加巨大,在重压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二、学习方面

学习的过程是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动机的自我调节过程。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当学习成为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学习的进步。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班主任处理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手段。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时间的漫长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松弛下来,学习缺乏动力,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思想还停留在初中教学的被动阶段,盲目等待老师的教导,对自身专业不够了解,不知从何学起。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其次,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就业的压力会使他们感到学习时间的有限,学习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从而使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而由于高年级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也应该随之改变,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以疏导教育为主。教师应根据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出谋划策,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生活方面

职业教育的五年是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转变阶段,学生在生活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的教导。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既有独立生活的新鲜感,又有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往往缺乏自理能力和对金钱的把握能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差,自身安全意识差,这都需要班主任的悉心教导。

第3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文/孙凌宇

身上“痒”,人们常常觉得是不爱干净闹的。其实,“痒”也是身体有恙的表现,甚至有时它还是某些体内恶性肿瘤的外在表现。

国外医学文献阐述,痒与内脏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原因目前不明,专家推测可能是肿瘤组织细胞会产生组胺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后,刺激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尤以发病初期表现明显。

数据显示,有16%-30%患恶性淋巴瘤的老年人,25%的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病人,25%-60%患癌症的老年女性,50%的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由癌症所导致的痒,与一般的痒是有区别的,其特点是:平时无瘙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变化,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与气候变化无关,用任何止痒药物均无效。

而局限性瘙痒有时会提示邻近部位出现了肿瘤:如外瘙痒常见于子宫颈癌,肛周瘙痒提示肠癌,鼻孔壁瘙痒可能有脑瘤。但瘙痒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肿瘤无关。

因此,对皮肤原因不明的持久性瘙痒,不能一抓了事,应尽早查明,及时诊治。

尤其提醒以前没有患过皮肤病的人,在没有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及其他因素刺激时,突然发生持续的、剧烈的皮肤痛痒时,应马上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可能,以免耽误病情。

老年胆石症4特点

文/惠森

1.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老化,免疫力低下,对炎症应激能力减退,临床表现与病变严重程度不符。

2.由于胆囊收缩能力降低以及奥狄括约肌功能不良等,使肠道内细菌上行感染的机会增加,胆道感染发生率高。

3.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症状凶险。易引起胆囊积脓、胆囊缺血坏死穿孔、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并发腹膜炎,休克发生率可达50%以上。

4.常并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甚至几种合并症同时存在。

五个信号 自我判断高血脂

文/黄博

高血脂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及中风的危险因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现高血脂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呢?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加以判断。

1.经常头昏脑涨或与人讲话的间隙容易睡着。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2.睑黄疣是中老年女性血脂增高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刚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

3.腿肚经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4.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较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

5.看东西一阵阵模糊,这是血液变黏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

去外地看病注意啥

甘肃副主任护师 王锦蓉

由于医疗技术的差异,有些病人需要到外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但越是顶级医院,越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所以,去外地看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备而去。

首先,一定要带上当地医院以往的检查结果,如CT片、化验单、病理检查报告单、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简要。可询问当地医生去哪家医院、挂哪个专科号比较合适,并可事先从网上或其他渠道查找预约电话,通过电话询问要看的专家坐诊、停诊时间等各类信息。

第4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专业特色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 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 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 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 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转贴于

5 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 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 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道桥工程专业 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

道桥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工程地质学是制定控制地质作用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在道桥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加强工程地质学教学研究,深化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人才培养途径。

1.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概述

道桥工程专业是专门培养各类掌握道桥工程基本知识理论技能,能够在公路隧道、桥梁建筑、地下工程、输水工程以及地基处理等领域中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技术研究的高级工程人才的学科体系。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地质问题的学科,工程地质学主要运用地质学原理或方法研究建设工程现场工地的地质岩层、土体结构性质以及水文变化空间分布规律,根据施工工程地质条件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相关具有破坏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及时研究和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控制不良地质现象的危害性。为保障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与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工程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门类。

2.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道桥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学是培养道桥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工程地质学作为道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地适应道桥工程建设的需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和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建设工程开发在人员必须具备的工程地质素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各个环节,体现工程地质专业特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文化型、学科型专门人才培养逐渐向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点,高职院校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呈现了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缺失、教学模式手段滞后,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的弊端和问题。教学理念的创新意识浮浅,淡化了道桥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来说,由于工程地质学学科特点涉及面较为广泛,内容相对繁杂、逻辑性强,很多高职院校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应用实践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很多高职学校在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师资力量与学生基础落差大,受客观条件制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地质学教学方面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创造性发掘。当前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道桥工程的规模化发展,市场化人才教育改革理念促进了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学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实践。如何推动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落实,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道桥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3.当前深化工程地质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步深化与拓展,加强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适应工程建设人才资源时代性需求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强化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理念

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是实现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相对来说,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人才资源发展的多元化,道桥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化需求趋向。立足于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化与落实,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高职院校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理念创新,是推动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发展的关键。

3.2 优化工程地质学专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工程地质学是道桥工程与地质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学教学内容抽象繁杂、枯燥繁琐的普遍问题,应基于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在基础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尽量多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把生活中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与理论内容密切联系起来。3.3 创新工程地质学教学模式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坚持实践创新原则,优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激发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开放式教学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地质学课程中,坚持实践教学创新,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加大校外实践资源活动基地建设,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资料,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工程现场的直观感受与观摩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工程地质构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4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必须面向时展需求,职业能力培养成为当前时代人才发展的重要目标。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学与道桥工程关系的地质学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相当敏锐和独特的地质工程思维方法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工程地质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结束语:

总之,道桥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科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土木工程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坚持教育教学理论改革,深化教学方法研究,优化教学内容资源,是促进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渊《浅析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的教学改革》山西建筑2009

第6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独立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1.理论环节较重,应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因为理论学习较多,但专业实践性环节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出校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空有理论知识,无动手能力,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第二,没有更多符合我国灾情国情、反映我国灾害防治的发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正在建设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创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资源又能体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培养方案,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特点,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应用价值,并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转换,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必须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未来职业培养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前的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会感觉大学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目标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系列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针对“灾害地质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彻到“灾害地质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开启学生心智,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

2.内容

(1)“灾害地质学”课程的各栏目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和课程作业,特别是课程资源、答疑讨论、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的重点建设。

(2)结合以上各栏目的建设,将具体的科研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

(2)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认识。

(3)落实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学生向往、期望的课堂教学方式。

(2)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间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实例研究

1.教学基础

(1)已对“灾害地质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案设计,在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反馈教学改革尝试的效果。

(2)笔者长期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路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选定,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解决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流程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本课程可以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通知等栏目做得会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方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答疑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栏目的建设上,本课程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材料,而且对于目前该课程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全面了解,包括课程进度、教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对于教学在线的使用建议等。

3.教学安排

将“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32课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授课前,4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咨询,对“灾害地质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设计。第二阶段(授课中,32课时):按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问题解决能力检测等方式收集实验效果反馈信息。第三阶段(授课后,2周):在实践—分析—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四、教学评价与结论

通过该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害地质学”中的实践教学,笔者在总结授课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本次授课班级共有35名大三学生,其中有16名学生将自己今后的毕业单位设定为地质灾害相关的单位,有10名学生准备继续攻读地质灾害方面的硕士研究生,授课班级85.7%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尤其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害地质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效果优良,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启发作用显著。

第8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工程地质 学科价值 科学发展 分析

工程地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岩土成分、组织结构、性质等,同时研究分析特殊地质队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对工程地质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进行勘察,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为选择合适的场地,解决建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准备。

一、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及其科学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工程地质学科也不例外。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建设。近些年来,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工程地质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在前期,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进行选址,对地质进行评价,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这个时候对工程地质的要求主要在于发现地质的规律及其对工程的作用以及适应性。

从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一阶段存在于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工程地质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全面的资料和数据以便进行工程选址和设计。这一时期在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中和世界地质工程学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人们也没有认识到工程地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地质工程学到现代地质工程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在这一阶段工程地质已经慢慢走上正轨,发展很顺利。主要进行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监测。这个时候逐渐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一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地质问题与这三者息息相关。这个时候需要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实现科学现代化。

因为工程地质学的特殊性,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事实上,工程地质学包括工程学、力学、地质学等多个方面。不仅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还可以改造自然。

二、工程地质学科的理论及发展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 结构控制论”和“ 相互作用论”。

成因演化论。这一理论体系是从欧美引入的。强调的是地质体的成因决定工程地质的性质,而演化能改变性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是内外动力作用综合的结果。主要任务是查清工程地质的条件以及形成的原因,以此为路径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结构控制论。结构控制论是由中国工程地质学家建立的,强调地质结构控制地质体力学行为。所有的活动包括人类活动都会改变地质体的结构,从而改变地质力学行为。所以我们要查行处地质结构,然后进行分析,以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

相互作用论。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人类活动和地质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来说,地质环境的好坏与适合与否决定了人们对地质区域的选择。人们会经过研究分析后对地质进行评价然后对工程环境进行选择。而另一方面,人们的建设活动也在改造者地质环境。前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工程地质的作用就在于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平衡。

三、新时代工程地质存在问题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建设。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埋藏越来越深,地下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库岸崩塌滑坡的现象、水库诱发地震和动力学问题以及深岩体精密探测和隧道的提前预报等问题。

在能源开发工程中, 峡谷区岸坡(应力场)演化与山体卸荷变形成因, 大规模开挖中高储能岩体变形破坏机理与过程, 地表水入渗非线性模型与各向异性岩体水力学规律, 大型土石混杂堆积体的结构、力学与水力学特性, 万年尺度核废料地质处置中水岩热化耦合作用, 深层地热开发利用等。

在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工程中, 含杂质碳酸盐岩溶规律与隧洞岩溶塌陷和涌水, 峡谷区深厚松散层桥基及边坡动力变形破坏机理, 高速铁路软基零沉降控制计算理论, 地下采空区地球物理特性与判别标准, 跨海通道高压突水等工程地质问题。

也就是说,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埋藏深度的增加,地震等作用的风险越来越高。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参与使得地质体成因等理论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的状况。岩体结构对工程地质过程的控制作用在常温下和在高温等特殊环境下也是不相同的。原来的经典理论在现在复杂的地质状况下,面临着挑战。

四、工程地质科学发展分析

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对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们主要对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是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动力学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环境。灾害地质环境主要包括水文地质环境、风化、崩滑流破坏等物理地质作用环境。

其次是地质体工程性质研究。这个主要包括结构性质和力学性质。所谓结构性质研究就是对地质的非连续性、随机性等进行研究。而物理学性质则是指对高温、高压等物理特性下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大体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这个阶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球科学向着国际化和统一化方向迅速发展;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课题;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重大课题,从而促进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工程地质学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工程地质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引进和创新,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武装自己,逐步实现学科现代化。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环境工程地质学”阶段。

工程地质学是复杂的,交叉性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地质、工程、物理学等各个方面。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作为分析和参考的依据。同时,研究学家们要将自己纳入世界范围之内,地质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外的先进团队和机构进行交流探讨,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以为己用。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工程地质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理论上,较之原来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地下建设的深入,我们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新的时期,国家的建设依赖于工程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工程地质科学,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傅冰俊;杨志法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M];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思敬;地圈动力学--地质环境、灾害与工程研究基础[J];工程地质学报;2004(02)

第9篇:地质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97-02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煤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好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地学是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具有时空广泛、地质作用异常复杂的特征,而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3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总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知识点多、难于理解和掌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大学新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地学,爱上地质行业。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热爱地学的情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总纲。绪论对提升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上好绪论课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授《地球科学概论》绪论时,首先告诉学生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他们应付考试,而是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丽的地球以及地学研究的方法。绪论主要讲三个问题:(1)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地学的特点以及后续所学课程,使同学们了解大学期间主要的专业课,从而对地质工程专业有个概括的认知;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晓专业课的学习方法。(2)介绍学习地学的目的和意义。(3)介绍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地学的研究意义时,着重介绍地学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宇宙、生命的起源以及演化等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地学的发展,地学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七大自然学科地学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学好的问题,着重强调地学的实践性,野外调查是研究地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野外调查,学会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2.充分利用电子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学课件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融为一体用于课堂教学。《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适合运用电子教学课件展示的课程,电子课件应减少文字叙述的内容,主要是标题、要点及重要内容的展示,讲课时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条件,讲到有关内容时,放映相关的动画、视频。例如,讲“构造运动”时让学生观看《造山运动》等视频;讲“地球动力系统”时放映《大陆漂移》、《板块运动》、《海底扩张》等动画视频。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从而善于使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地球科学概论》中的许多地质作用,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因此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地学思维。例如在讲解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前,先以典型的风化地貌,如风蚀蘑菇、石林、雅丹地貌等图片提出问题,由此引出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的地质作用,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都可以应用这种启发式教学。

4.引入地学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索地学奥秘的动力,提高学习热情。地学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授课中讲到相关章节时适当介绍,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地学的兴趣和热爱地学的情怀。如讲到地球起源时介绍宇宙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讲到地质年代生物进化时引入恐龙灭绝之谜;讲到海底扩张学说时引入地磁倒转之谜;讲授地震作用时引入南北两极很少发生地震之谜;等等。

5.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育人,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地球动力系统时,把魏格纳的探索精神和他对地质学的伟大贡献贯穿在大陆漂移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又如在学习侵蚀作用曲流河的形成时,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人生就像弯曲的河流,曲折是常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气馁。

6.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地球科学概论》内容多、课时少,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较弱,授课方式必须根据内容进行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如何记忆地质年代表时,把地质年代表用通俗联想的语言串起来,如寒冷的冬季(寒武纪)、冷的缩成圈(奥陶纪)、被志留(志留纪)人家就起、主人端出泥盆(泥盆纪)、加上石炭(石炭纪)、叠了一层(二叠纪)又叠一层(三叠纪)、烤了猪猡(侏罗纪)、又烤白面馒头(白垩纪)、吃饱喝足后如沐春风(第三纪)、重获新生(第四纪),这样的记忆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球科学概论》的实践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室内实验课,二是野外教学实习。

1.上好室内实验课。结合《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环节,统筹安排室内实验课,实验课内容须与讲课内容相衔接、紧扣,这样安排可以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可使学生学习不枯燥,如上“矿物”实验课是在上完地壳的物质组成课后马上进行矿物、岩石的标本观察、描述。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学院的地质标本陈列室,对于陈列室里上千种丰富多彩的矿物和岩石标本,重点介绍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标本,比如玛瑙、水晶等的成因和产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2.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地球科学概论》有一周的野外认识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次地质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通过实地考察地质和地貌特点,使学生对地质作用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地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引领学生入门地质学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地质实习是非常艰苦的,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实习中只有艰辛的体验,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学地学的热情,因此实习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尽可能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路线,还要考虑选择景色秀美的地方作为《地球科学概论》认识实习地点,让初次接触地学的大学新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冲淡实习的艰辛,提高实习的兴趣。我们一般把《地球科学概论》实习地点安排在包头市昆都仑水库,在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的风景区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进行提前备课,把地质现象与人文、风俗、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介绍。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其对地学的兴趣。

总之,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是一项艰巨而超前的任务,我们在培养地质人才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引导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成败。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主人翁意识,这样的兴趣才能持久,才有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辉,程莉,朱,赵捷,武羡慧.“地质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88-92.

[2]陈蓉,董敏,唐晓慧.《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1,(5):106-108.

[3]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32-135.

[4]许延浪,杨友运,袁炳强,张蓬勃.“地球科学概论”课教学规律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6,(4):98-101.

[5]王绍清,陈华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能源地质学课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9):48-49.

[6]王殿华.把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3,(2):8-10.

From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Earth Science" to Star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est in Geology

ZHAO Jun-mei,YAN Chun-jun

(Mining Institu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