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移动通信实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实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通信实训

第1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讯(微信);教师培训;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职业学校教师继续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移动通讯(下指微信)具有交流方便、快捷、及时的特点,将这种新型的交流平台应用于教师培训,能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有效延伸培训链条,使培训者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及时了解培训需要,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终身学习带来新的活力。

一、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1.教师职业的特点

复杂性和繁重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繁重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

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的劳动除了运用教育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外,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主体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

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

个体性和集体性。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非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

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以上几方面特点,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伟大;才要求教师以自学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参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成长是有规律的,即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教师专业发展应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成长一般要经过适应与过渡、分化与定型、突破与退守、成熟与维持、创造与智慧五个阶段[1]。这五个阶段对应于教师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目标和要求,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思想、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实践阅历等方面,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3.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须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才能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每个阶段,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和反复实践外,还要经常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升,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2]。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其中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与观摩,与同行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才能成为专业化、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二、发挥移动通信(微信)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截止到2015年6月,腾讯公司统计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利用微信来进行教师培训,培训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并相互交流和研讨。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互联网互通的地方,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率。

1.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突破了时空观

微信交流平台使得培训者能随时随地学习,师生、学员(指培训者)之间可以快速、方便、即时地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新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培训突破了时间、地点、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减少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扩大了培训受益面。微信交流平台是对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使校外师生、学员以及培训基地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2.提高了培训者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微信交流平台具有传送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的功能及群聊功能,培训基地可在培训前将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法等在微信交流平台上,供培训者选择。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期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向培训基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培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培训基地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适应培训者的需求。

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需求和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培训。培训基地按培训者需要建立相应微信小群,使各小群内学员之间进行统一研讨和交流,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高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了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培训者的需求

微信平台具有信息推送、群内分享功能。培训基地创建公众微信平台,要求培训者时时关注微信平台,处处跟进微信平台。培训基地定时推送相关培训内容,培训者定期在群内分享培训经验和收获。培训基地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挖掘培训者典型案例,并及时在微信平台上共享。改进和完善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互动,加强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使培训方法和手段更加贴近培训者的需求,培训者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就能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快速跟进,满足培训者的需求。

三、基于移动通信(微信)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

结合微信的特点和教师培训需求,构建出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训前需求调研、方案制订,训中有效实施、过程控制,训后跟踪回访等环节,这些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训前、训中、训后,集中、分散有效衔接,研修、交流、回访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训前需求调研分析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训前需求调研分析主要包括培训学员需求分析、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准备等。

培训设备和培训环境是进行教师培训的基本保障。分析学习条件,培训基地需要考虑培训者移动设备的拥有情况,是否能熟练使用微信,是否需要进行移动设备培训,是否具备相应的网络环境等。同时,基地还应明确利用微信进行教师培训的相关要求,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学员需求分析是培训实施的前提。需求分析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诸如年龄、学历、专业、教学经历、企业实践阅历、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学员所在学校基本情况,诸如学校所在地、学生规模、教职工人数、实验实训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获得的荣誉等。培训基地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培训的开展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

训前分析的核心是培训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包括培训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在培训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员开展主动学习及协作学习,培训如何开展等。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适宜模块化,内容短小精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结合讲授、提问、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培训,同时应根据培训内容的变化及时变换培训方式。

2.培训有效组织实施

培训有效组织实施是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的核心,培训基地根据训前分析制订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策略,通过训前调研分析、训中有效控制和训后跟踪回访构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

训前互动。培训基地先建立一个班级,并为这个班级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要求培训者都加入微信群,并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根据班级情况可分成几个协作小组,每个协作小组可以组建单独的小群。训前基地将学员要完成的任务、培训内容、培训师资等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这部分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和师资、要完成的任务(需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背景资料和知识。学员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协作小组可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实时跟进指导,并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帮助学员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训中互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通过微信平台交流互动。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该小组的培训实施情况、培训收获、所完成的任务(作品)、遇到的问题等,并要求班级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每个学员将自己完成的任务(作品)在其朋友圈中进行展示,作品以文字、音频、视频为主要载体,并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跟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供学员进行自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汇报,教师掌握了学员所完成的培训任务、学员培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教师全面掌握培训实施情况,不断挖掘典型案例,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点评,并让学员展示。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应及时激励和表扬,并在微信群中进行推广;对于培训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开展集体讨论,提出解决办法,迅速给予回应。

3.实施过程控制,进行训后跟踪回访

教师培训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过程控制环节。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改进培训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一方面,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教师随时监督学员学习情况,保证任何形式的互动和交流都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过程控制要与学员反馈相结合。训前互动和训后互动阶段,基地均可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学员的反馈及时了解学员学习的难点和掌握的程度;训中互动阶段,教师通过小组汇报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总结培训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这三个阶段的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总结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

四、移动通讯(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

在以微信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想达到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衔接合理,关键是优化培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这个任务需小组进行讨论并协作完成,也就是说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要完成某一具体而真实的任务。如机械加工专业小组,要求学员加工某一个零件。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也可围绕 “加工某一个零件”这个中心点,推送与“加工某一个零件”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丰富学员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该模块化、微小化。合理整合培训内容,使其结构微小但内容相对完整。学员通过完成一个小任务,较为完整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契合了移动学习特点,保证学员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微学习,达到培训目的。

2.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主动参与的程度,因而,如何调动学员积极运用微信进行学习和互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建立评价机制,及时对学员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肯定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如把在微信群中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作为培训考核标准之一,对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学员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里展示学员的优秀作品。对积极参与者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良性地发展。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一方面,其强大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兴趣,为培训者构建了新型培训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新时期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网络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效组织实施教师培训,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2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关键词 移动通信 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abou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 practice teaching. Currently, most universities only take experimental box to practice teach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courses. This kind of training plan has a big disparity with the person's request in actual work.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0 前言

通信技g,尤其是移动通信,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迅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由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由于市场对移动通信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使得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移动通信的相关课程,大批量的实验设备在高校中投入使用,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了解移动通信。但是目前移动通信人才的发展还没有跟上实际发展的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成为众多高校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市场上有众多的实验教学设备,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设备,建设一个真实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移动通信的整个过程,尽量缩小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

对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来说,实验箱依然是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首要选择。这些实验箱能够对移动通信课程中的调制解调、扩频解扩等原理进行一个模拟仿真,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原理知识。但是这类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将真实的移动通信系统与所做的实验仿真结合,无法真实理解移动通信过程,并且这种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差比较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求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移动基站设备的研发等等。并且根据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有不同。图1展示的是目前通信人才市场上两大类就业方向。第一种为研究型人才,这类岗位需要对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深刻的理解,对移动通信行业相关产品能够有独到的理解并能加以改进;第二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种岗位主要是要求对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通信产品能够了解应用,解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实际的市场需求情况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数量要比研发型岗位多很多。

图1 通信工程类专业就业方向

2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对于学校来言,这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市场而言,人才的稀缺,也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案和思路应该与市场人才培养的方向相匹配,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型人才。从图1分析的通信工程类专业就业方向来看,学校在移动通信的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应该采用基础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从当前众多高校的实验建设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案和思路:移动通信实验箱、用几台实验箱搭建一个模拟的移动通信架构、采用大型商业设备以及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对移动通信原理以及网络优化进行理解和实训。

2.1 采用基础实验箱来建设

移动通信实验箱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是一个基础类的实验室。不管是本科类院校还是职业类院校,这类型的实验室都必须要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移动通信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他们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基础的实验来做支撑。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电路的搭建、系统的构成,真真实实看到信号的调制解调,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种实践教学也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底层原理知识,不能展现移动通信现网的真实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系统原理,这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岗位需求对接。

2.2 采用实验箱搭建移动通信系统

随着教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在移动通信这块,有部分厂家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案。结合移动通信实验箱,加上自主研发的小型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搭建一个真实的移动通信网络。这种建设方案相比于基础实验箱的方案,增加了系统网络结构的展示,学生既能够通过基础的实验箱来熟悉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模拟的移动通信网络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对学生来讲,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种模拟的移动通信系统仅仅只是拼凑了一个系统的结构,它与真正的移动通信系统相差很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设备学习的知识会让其对真实生活中的网络产生误解,对以后就业很不利。

2.3 利用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部分高校也开始着眼于真实的商用设备。华为、烽火、中兴等通信设备公司都是三大运营商的直接供货商,他们生产的设备都是用于真实的网络系统搭建。因此,部分高校采用这种大型的商用3G、4G设备,在学校内部搭建一个真实的、独立于大网的3G网络。部署这样一个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能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系统网络设备,还可以完成一些实际业务以及系统配置。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设备了解一些工程实训的内容。但是这种商业设备封闭性很强,外在的借口较少,开放性不够,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硬件及系统搭接方面的训练,只能熟悉设备的操作。而且这些商用设备都价格昂贵,学校需求资金投入量非常大,经费难以控制。因此,这种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的移动通信实训室也不能符合众多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需求。

2.4 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

目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网络非常成熟,这也正是以后学生工作所要面对的。因此,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需要对真实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路测及协议分析的方法,抓取手机与基站通信的整个通信过程及其底层数据,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很好地训练,让学生可以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信令、流程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一直学习的是真实实际的通信网络,在以后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进行网络建设、还是进行网络优化,或者是在技术开发中进行与协议栈有关的开发或增值应用,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3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目标

移动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从事移动通信行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除了培养学生移动通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移动网络规划、优化设备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从教材编排方面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原理部分。针对这两个部分,应该采用不同的实验及训练方案。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实验箱完成一些基础实验来加强理解,系统原理部分则需要通过实训来让学生了解系统的架构、相关的接口以及一些基本的流程、重要的参数等等。图2展示了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个总体思路。整个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箱。主要用来学生平时的实验,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点的了解。部分教仪厂家还研发了对应的虚拟仿真软件,将实验箱搬到了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仿真软件来进行实验。

(2)实训网络。建设一个真实的实训网络,能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中的终端技术、空口无线接口技术、核心网技术等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分配无线频谱资源,了解影响各种网络融合的因素等等,让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体系有真实直观的认知。

(3)协议分析仪。用协议分析仪能让学生能真正观察和捕捉空中的数据码流进行细致的分段并解析,让学生对基站、手机甚至是移动交换中心的相关工作过程以及网络中各个设备的交互均可以从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分析,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网络建设、网络优化等相关工作有很大帮助。

4 结束语

通信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对通信人才提出了更加专业的需求。高校在培养模式这块,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把握。建立一个系统、完整地展示移动通信底层理论知识的移动通信实验室,是培养移动通信专业合格人才的保障。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建设方案,从分析来看,这种方案比较合适现在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t.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133-134.

[2] 李永江.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分析.商情,2013:282-282.

[3] 杜建凤.浅析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方向.中国电信建设,2003(8).

第3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关键词】铁路 专用通信实训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9-02

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发展,铁路通信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设备在不断更新。而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应用,铁路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逐渐凸显。为了应对铁路的大发展及铁路设备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原有的铁路院校积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提前谋划,及早准备,以抢占先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深厚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为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南地区轨道交通类专业实力最强的高职学院,为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8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学院与全国30余家铁路局、工程局以及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广梅汕铁路总公司等地方铁路公司合作展开人才订单培养。

铁路通信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除了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的调整与改革,相应的实验教学、实践环节等也必须与之相一致,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品牌与特色。但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自1998年调整培养人才方案方向后,就没有铁路设备的引进,为了适应铁路通信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很有必要加强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基地建设,为柳州和广西乃至全国培养铁路专用通信用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定位及就业需要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铁路、轨道交通运输等特色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是西南区域唯一一所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多就业于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大多为铁路局、工程局以及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系统。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建设一套铁路通信实训系统十分必要。通过铁路通信实训平台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铁路通信的原理、业务流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有利于自己就业。

(二)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

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且发展迅猛的学科,实践环节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教学实验、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实践,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铁路专用通信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铁路专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

(三)优化现有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投入较多资金建设了固网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包括光传输实验平台、程控交换实验平台、三网融合实验平台及GSM无线、3G无线实验室等,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原有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设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以改善铁路通信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资源,优化组合和充分共享,实施实验室时间上的真正开放和实验内容(项目)的真正开放,全面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整体建设目标

按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应把铁道通信实验室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该实训室应满足开放性实验室要求,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保障和设备支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善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通信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为出发点,依托现有的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构建通信技术综合实践平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建设内容

第一,根据铁路信息化规划和新业务要求,按照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原则,对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设备进行优化综合,建立一个综合数据通信网;第二,完善接入网系统;第三,建立一个与铁路系统相同的供行车调度员与其所管辖的指挥区段内各车站值班员之间进行业务联系的数字化与业务综合化的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第四,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铁路无线列调系统;第五,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GSM-R移动通信网;第六,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会议视频系统;第七,预留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第八,预留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第九;配备完善的实验实训仪表,供教学使用;第十,配备完善的指导资料及实验教材,供教学使用。

三、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思路与措施

(一)建设基本思路

与南宁铁路局电务处、通信段合作,企业在建设的技术上提出要求、提供部分设备,以学院通信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基础,建设成具有企业参与、最具行业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的铁路专用通信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满足学院教学的同时为铁路通信、地铁通信部门、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员工以及社会下岗职工在就业提供技能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利用先进的铁路专用通信设备、设施为南宁铁路局在广西境内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用线的通信系统集成、调试、故障分析提供试验手段;为列控关键技术应用提供试验验证环境。以综合数据通信网作为基本平台作为网关,引入铁路专用通信设备,建成具有综合数据通信网、数字化与业务综合化的调度通信系统、无线列调系统、GSM-R移动通信网、会议视频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教学实验实训系统。

(二)建设措施

第一,整个实训平台规划建设周期2013年1月~2014年8月,学院投入设备采购资金500万。到2014年秋季入学完成铁路专用通信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为广西地区培养中、高级铁路专用通信技能人才,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第二,为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包括教务处、设备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在内的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予以保证。

四、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的预期效果

(一)对实践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专业培训,可以提高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当今广泛应用的专业技术、前沿技术接轨,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工程实践,从而成为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目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工程、通信等部分专业课程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保障,缺少团队合作素质培养,不仅难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更难以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铁路专用通信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而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是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

3.深入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能力。铁路专用通信技术是一门实践技术,校企合作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学习,通过铁路专用通信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接触到最新的知识、技术,活跃学习气氛,开阔学生的眼界,刺激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就业率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掌握好企业所需的各种本领,为就业打好基础。

(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1.目前铁路通信行业高速发展,对高素质的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很大,有巨大的缺口。通过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专业培训,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自己可凭借着良好的技术条件在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

2.高校的投资能够得到较好的回报,实验中心的运作能够步入良性循环;因为实验室是基于开放平台的,提供硬件、软件的接口,学院还可基于此实训平台开展一些软件、应用、实验、开发、认证、培训等的增值服务。

3.使实验室成为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演示平台、实训基地,向当地社会提供技术交流、课题研究支撑,成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龙头。

【参考文献】

[1]及德增.现代通信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2]刘功民.通信线路[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3]李旭.铁路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4]黄欣萍.列车无线调度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5]蓝茜英.铁路专用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6]王.数字调度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第4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一、改革理念

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1.改造课程体系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2.改革实践教学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四、结束语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作者:金小萍 金宁

第5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教高[2006] 16号 2006-11-16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打造 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打造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教育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这是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场中办学,在竞争中求生存,高职院校必须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理应从市场的角度去认识。所谓品牌专业是指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高,具有竞争优势,专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品牌专业不是自封的,是在市场中形成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质量高是形成品牌专业的基础和前提,积极进行宣传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生源持续自然减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之间的市场竞争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拥有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拥有了生存的空间与发展的机遇。

打造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确立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需要。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每个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在所有专业领域内都保持一流水平,因此,就需要选择某一优势专业把其做强,成为别人难以模仿的品牌专业,并通过品牌效应来获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同行的认同,从而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品牌是高质量的象征,是高质量的承诺。一个专业成为品牌代表着该专业具有较高的培养能力与质量, 往往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的一个依据,其毕业生更能够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认可;更容易在压力巨大的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基于品牌专业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利益超出一般专业,自然会吸引家长和学生关注,成为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品牌专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能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形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高职院校更有机会获得政府和主管部门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更有机会获得方方面面投资者的眷顾;更有机会与知名企业或集团合作;打造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竞争的有效手段。

2 校企合作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有效途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高职院校的专业一般对应着社会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从有利于就业教育的角度来考虑。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打造品牌专业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品牌专业应具有的鲜明特征1。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专业建设中充分体现,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要求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具备能讲会做的“双师”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自身具有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难以培养出品牌专业的“畅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提供的环境与资源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明智之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企业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所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企业的参加与支持,就没有品牌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既是校企合作的原由,也是校企合作的成果。

3 校企合作打造品牌专业的策略和途径

3.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一个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打造品牌专业的基础。为保证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需要从行业、企业用人的角度去思考,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那么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对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相对应。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由专业培养方向和基本培养规格组成。培养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以及毕业生所就业的领域和岗位;基本培养规格规定了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有的能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相对应,需要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设置和任职要求的意见和分析;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是专业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保证。改变目前课程脱离工作实际,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需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围绕工作过程的开展来构建课程体系。

为满足滨海新区业已形成的电子通信产业群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院和天津摩托罗拉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开办了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几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我院建立了由天津移动通信、摩托罗拉等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毕业生可以较好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两届毕业生已全部被摩托罗拉和三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录用,该专业成为为天津移动通信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2。

3.2 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当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并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技术岗位的分布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多,仅由这些教师独立开发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打造精品课程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如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手机检测与维修》是由天津飞鸿达利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手机检测与维修技术专家,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分析部高级技术专家和我院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由将《电子测量与仪器》、《手机原理与维修》两门课程整合而成。其教学内容是依据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手机生产企业的产品分析员、手机售后维修员等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再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手机检测与维修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手机性能检测和维修能力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于2009年被天津市教委评选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为了贴近生产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院教师和摩托罗拉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8本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讲义,作为公司在职员工的培训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用书。开发了两门实训课程,并编写了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推动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

3.3 校企合作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师资队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品牌专业的师资队伍应当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合作企业成为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兼职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弥补了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的缺陷。此外,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长期共事,可以了解专业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通过请教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品牌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能讲会做的“双师型”素质,合作企业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专业带头人到合作企业挂职、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一般教师下企业实践,使专任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岗位、掌握最新技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实用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如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聘任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指导学生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由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担任现场教学;实训课手机主板的检测维修由飞鸿达利电子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担任;移动通信基站的安装调试由在中国移动通信天津公司的工程师的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3。这些来自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弥补了专业教师知识、技术掌握相对滞后,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师也先后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校企合作打造的“双师型”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提高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是训练职业技能的保证。品牌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既有赖于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创造生产与实训相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又离不开具备职业氛围和生产育人环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企业参与和帮助,校外实训基地需要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打造品牌专业所需实践教学条件的必然选择。

如我院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校中厂”―移动通讯技术服务中心,其中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可以测试3G 手机的生产线六条,有完全按照摩托罗拉生产现场实际配备的电子工艺及手焊工位三十个,有吉德泰电子公司无偿提供的价值近千万的SMT 进口生产线三条,有中国移动天津公司赠送的移动通信实验箱及基站设备等等4,服务中心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和设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生产实际,岗位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院还把摩托罗拉公司手机主板维修业务引进校园,每月手机主板维修量达3万块,使移动通讯技术服务中心成为摩托罗拉的供应商,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院实训基地由消耗型实习向生产型实习转变的目标;我院与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三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飞鸿达利通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天津滨海分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上述企业成为移动通讯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的机会,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进行岗位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

3.5 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借助企业名气提高专业知名度

与知名企业合作,不仅可以借助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的发展,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名气扩大专业的知名度, 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为打造品牌专业奠定基础。

与知名企业合作、联合办学,表明专业得到了知名企业的认同,这本身就是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与知名企业合作取得的成果是最好的宣传素材,要通过各种方式、各条渠道大力宣传,广泛宣传。如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闻名全球的摩托罗拉公司合作十年,创造了携手育人、共建共育的典范,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成为摩托罗拉签约的人力资源供应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摩托罗拉的成功合作,被摩托罗拉全球总部评价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企业合作的研究成果《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共育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上述成果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网站,招生宣传,媒体报道等广为传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因此受到各方重视,名声鹊起,成为在区域中颇具影响力的专业。

几年来,我院移动通讯技术专业与区域企业紧密合作的结果,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双方共赢。企业从我院得到了“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适用人才,解决了用工难题。我院借力企业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100%。

实践证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品牌专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7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我国的通信行业正移动性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个人移动设备强劲发展,根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通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公司允许员工使用个人移动设备接入企业业务,用应用程序和信息。个人移动设备接入公司系统以后,管理、保护、控制那些个人持有的设备与应用程序和信息将是企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在企业中利用社交媒体与客户进行沟通被认为是统一通信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客户体验。人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交媒体圈进行客户了解,同时能够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如果这个人是名人或者有个很长的关注列表,他们宣传的东西变会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模式。公司可能很成功的将社交媒体整合到他们的传统销售方式、服务以及渠道支持中去,这样可以以全新和让人兴奋的方式开发更多的用户。

2.通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通信专业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上,使高职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另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本层次办学,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最大的追求,使得通信专业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讲授教学为主,不能适应当前通信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而且,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状况的变化,师资的频繁流动,以及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进步,致使教学的效果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实训室设备陈旧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校内实训基地,但多数高职院校通信实验教学的现状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训设备老化并且较为陈旧。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器件、新技术的更新很快,但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仍停留在面向“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实验,许多新技术、热门方向很少涉及。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仍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工程操作类较少。这种“光看不练”的实训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才培养。

2.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运转模式以适应通信行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教学评价机制拘于高校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一般都注重工作量的完成,而忽视了通信专业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从而造成了理论强、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学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在进入单位后面对专业工程时,却无从下手。实训指导书从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要求极为详细,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甚至不需理解原理,就可以利用已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进行。学生按步骤就可完成,自己发挥空间较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整个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学生学习精力和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并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3.通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通信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对通信专业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想法。

3.1注重理论与企业工程的结合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必须在专业课教学时让学生做到了解工程、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课堂理论教学非常重要。课堂教学,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决不意味着仅限于照本宣科。教师本身在进行理论教学前,首先要过实践关。教师只有在具备了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之后,才能找出书本理论知识与专业工程实况的差别。

3.2做好调研合理规划专业课教学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规划专业课教学,在制定专业课的教学规划之前,必须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所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是合理安排各门专业课的课时、调整各科实验室建设比重的前提。

3.3建立工程实践类实训室开放实验

为了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实验资源,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通信专业所设计的方向众多,如程控、光纤、网络、移动等等,而每一个方向在通信领域都十分重要。在实训室建设中应根据培养计划实施有重点的建设。同时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网络优化实训室、光纤通信实训室,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光纤熔接实际操作。

3.4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序贯式方式,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块是相互独立,依次进行,此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原有传统的孤立式课程设置,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企业参与岗位能力课等教学课程相互协作,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多门相关课程作为课程群整体,打造课程群的协作教学平台,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有目的性地学,有针对性地学,以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

3.5利于互学团队协作教学

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上下关系转换为创新团队的协作成员角色,通过一些学生创新项目,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协作,创造更便捷的师生交流和学生互学坏境,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可以催生更多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和科研成果。

3.6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

深入分析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实践教学,以考取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课程置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束语

第8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集成化通信实验教学平台;通信网络;质量工程;应用能力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数字化、宽带化、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飞速化发展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挑战。虽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办有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并建立了条件较好的基础实验室,为培养社会需求的电子与通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但是专业实验室的匮乏尤其是通信网络实验教学条件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保证。

目前对于通信技术的学习主要是侧重于讲述某一特定技术,如:程控交换、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移动通信、接入技术、通信网等,学生很难由此建立起通信的整体概念。本研究项目从全局出发,优化课程体系,从全程全网的角度讲述各类通信技术,对所涉及的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讨论,构建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现代通信的概念和发展概况,通信业务与通信终端,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交换系统,通信网和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使学生在全程全网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到各类通信技术知识,还强调工程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面向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通信领域人才需求,研究、设计并实现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程全网概念和具有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素质、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努力创新的教学平台,以体现现代通信与全程全网教学的整体内涵,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培养模式的优化为研究目的。最终办出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IT技术人才。

一、构建完整的“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通信工程专门人才

1.指导原则

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保障。

培养目标:培养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素质的宽口径专门人才,能从事信息科技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2.培养规格多样化

以培养工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经营管理型的有信息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模式

实行面向创新的系统理论教学和面向创新的系统实践训练相结合。实行柔性培养计划和个性化教学,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应不同规格、不同爱好的人才的培养。我们同深圳润天智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第一批20名学生已于2008年7月毕业,其中70%的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留在这家企业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2008年我们又与冠捷科技集团武汉分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选拔学生参加了冠捷公司有关液晶显示器的生产、调试、研发工作,提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系统创新训练”方案,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冠捷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纳我校多名学生就业。其中一名毕业生在该公司已担任总工程师,在该公司工作的许多学生均受到好评。

4.特色定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信网络所承载的业务也从传统的以语音业务为主发展到多种不同带宽需求的业务并存,网络结构日益扁平化、IP化,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生命周期也长短不一,因此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设置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我们还系统地安排了能够反映目前主流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的选修课和技术讲座,对NGN、软交换、IMS、IPV6、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ASON、OTN、G-PON等在现有通信网中逐渐应用甚至已成为主流的新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通过对电信行业发展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我们认识到:经过十多年的电信业改革,我国的电信市场运营已经从一家垄断到了全行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各运营商之间为争夺客户,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营销方面各展拳脚,客户不断被细分,差异化服务日趋明显,多种针对性强的业务不断推出。而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向重技术轻业务、轻经营,而目前专业营销人才是我国电信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让学生通过讲座、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形式充分了解目前电信市场的新业务种类和特点、市场竞争态势、主要营销手段及其利弊得失等,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更适应行业的需求。我们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武汉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了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和多名技术人员做我们的校外特聘教授,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5.课程体系优化

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优化信息通信类课程体系,从全程全网的角度讲述各类通信技术,构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不仅使学生在全程全网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各类通信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大目标出发,通过对信息通信类专业现代通信技术相关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改革,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的特点、难点和需求,建立了当前可实现的“知识平台”,按照整体优化原则调整课程的内外接口,减少交叉重复,精简学时,协调各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充实新内容。我们采用主教材、辅教材、CAI课件、教学仪器、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远程网络课件等综合配套措施,形成了“理论、抽象、设计”三个过程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此为指导思想,我们在2009年完成了信息通信类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工作,2010年完成了课程简介的编写工作。

二、理论联系实际,构建通信技术全程全网实验平台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教育方式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观念应从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要实现这两种转变,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大多数针对信息与通信学科学生开设的实验多为专业基础实验,通信专业实验则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对实际的通信设备与通信环境缺乏足够的接触与操作经验。因此建立通信专业实验室,开设通信专业实验,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学生尽可能地不出校门就可以从实用角度理解并掌握通信技术。本成果通过建设一个尽可能覆盖实际通信网环境(包括数据网、电信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信令网、同步网、传输网)等特点的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室,开设出既与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相关联,又与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相联系的实验课程,创建一个良好新型的具备通信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环节,开拓视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锻炼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我们建设全程全网的现代通信实验平台的思路是:参考并利用国际国内知名公司以及著名学者所提供的现代通信网络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立足于信息学院学生进行“现代交换”、“现代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NGN网络”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基本需求,利用有限的经费尽量覆盖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各个网络层次,从有线到无线、从电到光各种信道方式,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各种网络形式的宽阔而广泛的实验内容,形成包括数据配置、维护管理、网络数据观测与分析、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建设等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3层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在基础型实验中,提供对有关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问题的验证性、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学习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方法,探索并找到学习难点的结果和方案;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以Assignment(任务)的形式,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分析、设计、元器件采购、实现、调试、与实验报告撰写等工作,最后由教师验收和评判。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采用Project(项目)的形式,由来自企业界的实际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形式确定项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由几个学生分工协作,每个学生独立承担一部分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目前已建成的全程全网实验室包括:

(1)计算机40套;《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设备20套;《移动通信》教学实验设备10套;《光纤通信》教学实验设备10套;《现代通信网》教学实验设备4套;《程控交换》教学实验设备20套。

(2)数字电视系统5套,由视音频A/D,D/A模块,视音频信源编码、解码模块,TS流形成与解复用模块,DVB SPI收发接口等模块组成。

(3)微波设备3套,其中SD3100射频电路实验训练系统,是以300MHz可测量S参数的频率特性测试仪、DDS合成信号发生器、通用计数器和电视(TV)收、发系统为基础,进行射频通信设备及射频电路的实验系统。SD3200微波通信实验训练系统,是以1000MHz TV收发系统,进行图象和话音的微波传输为基础,进行微波通信设备及微波电路和器件的实验系统。可利用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测量仪器,开展对微波电路及器件特性参数的测量。SD3300移动通信射频工程实验训练系统,是以800-2500MHz可测量S参数的微波反射计、微波功率计、频谱分析仪、微波合成信号发生器和微波功率信号发生器、通用计数器及通信设备——直放站、干线放大器等为基础,进行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试验,同时,提供一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的实验——室内天线覆盖系统,开展移动通信射频工程的系统实验。SD3400微波中继传输实验训练系统,是以射频/微波TV收发信机和微波中继站组成的微波中继传输系统为基础,进行微波频率中继传输电视信号实验。

(4)接入网设备一套。本接入网实训系统依据实际的宽带接入应用,组织相应的典型设备,包括交换局端的部分设备、线路、以及用户接口设备,从机房、线路、到终端尽可能进行完整展现。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全程全网通信实验教学平台的在线系统,制作电子素材库,供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技术实验研究,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熟悉和回顾实验内容,尽量利用多媒体方式和网络资源来表达实验内容,将现金、具体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是的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形象、生动和直观,提高实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四、研究的特色和应用情况

1.研究的特色

(1)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通信网正处在变革与发展之中,本教改项目拟在改变以往授课方法,从新的网络构架入手,采用了网络分层的结构(应用层、业务网、传送网和下一代网)来讲述相关通信技术。

(2)根据通信技术类课程特点,从全局出发,对网络分层中所涉及的通信技术进行较详细的论述,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全程全网的概念,从而加强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认识和全程全网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和个人情况,今后就某一个专业技术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全程全网现代通信网络”教学实验平台整合了多种通信技术,以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网试验环境,突出通信全程全网的整体性,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验内容从简单验证型向自主设计型过渡;实验教材由参考产品手册、资料光盘完成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方式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以专项通信实验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有效建立起通信大网络的观念。

2.项目的创新点

(1)实现实验教学理念的改革:改变一成不变的命题式实验方式,结合理工科专业特色,引入现代通信网络中实际应用系统级设备,可实现如下功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认知环境;为中年级学生提供测试环境;为高年级学生及学院老师提供研发环境。

(2)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摆脱传统的被动性验证性实验,通过师生们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拓扑,搭建实验平台,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通信理论知识及通信业务发展的先进技术。

(3)为教师提供开发测试平台:目前,随着通信设备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硬件上,业界的产品都大同小异,现今的重点是在软件和增值服务方面的发展。而“全程全网现代通信”实验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

3.应用情况

第9篇:移动通信实训范文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