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会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会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各级支持。对于这次会议,胜业主席非常重视,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千里奔波,转战两地,参加了我们大半程的会议,并就妇联组织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价值,大家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胜业主席的出席并讲话提升了会议的规格和层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妇联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还得到了衡水市委市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冀州市委市政府、迁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大会提供了很多方便,几个市妇联的同志更是全力以赴,为版权所有开好这次现场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对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衡水市妇联、唐山市妇联以及冀州市妇联、迁安市妇联的各位姐妹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请代为转达与会全体同志对几个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参观点基层同志们的感谢之情。
二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次会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来展开,通过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文艺汇演以及大会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在近几年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做法,不同的现场与大会相互补充、互为衬托,为版权所有今后更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使与会同志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虽然会议没有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但大家边走边看边议,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三是大会报告立意鲜明、任务明确。素英主席的报告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某”建设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分析了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科学、文明、生态、和谐”四方面内容,并从进一步提高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讲了具体意见,立意很新、很深,讲得很深、很透,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四是现场和典型发言新鲜实在,各具特色。这次会议上,先后安排参观了两个市的四个现场,无论是文明家庭擂台赛还是美德农家现场,都来自基层群众的创造,非常真实、生动,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会上还有17个市县(区)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某一两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是各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并且受到妇女群众欢迎的,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材料收集得不够完整,还有一些市、县的做法没有来得及在这次会上进行交流,只能留到下次会议时弥补,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总的来讲,我们这次会议开得是顺利、圆满的,是很有成效的,应该说既是一次总结交流的会议,又是一次加油鼓劲的会议;既是帮助大家开阔视野的会议,又是推动工作发展提高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与会同志一是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听取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现场观摩和实地参观,大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增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感到对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的思路更清了,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以文明生态家庭建设为载体,扎实做好农村妇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做贡献的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第一、要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一要认真向领导做好汇报。要抓紧向所在市、县党委分管领导汇报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是胜业主席重要讲话和素英主席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要认真传达学习。要把会议的主要精神传达到各级妇联组织当中,使各级妇联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特别是胜业主席讲话和素英主席报告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某”建设上来。三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要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情况,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把这项工作谋划好、开展好。
第二,要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各项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工作优势,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坚持创新,真抓实干,把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关于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素英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非常具体、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尤其要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上下工夫,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在不断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推动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实化。
关键词 科技人员 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在逐渐加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合作都以失败告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问题,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强造成了双方合作不顺畅,从而制约了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科技合作,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的培养。
1 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具有多层面的涵义,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交际目的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行为层面的交际能力,还包括在情感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能力。
1.1 认知层面
科技人员必须要对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不仅要对其语言进行掌握,还需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主要是指科技人员需要对异国语言的词汇、语法、构词规则等进行掌握,而社会语言能力则是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科技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别国的语言,还需要能够根据场合的不同正确使用该国语言,合理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通过语言传递给交流对象。在这些交际语言能力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则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1.2 情感层面
情感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科技人T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移情能力,科技人员如果想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一是要具有接受外国文化的思想;二是要能够理解外国人的想法;三是能够准确把握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四是对待外国文化中不理解的事物倾向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排斥,;五是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外国友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了;六是既具有与本国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也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情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要求科技人员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本国文化的思维定势,能够站在别国文化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科技人员往往就是因为对外国文化缺少系统性的了解,所以造成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定势,只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转变,充分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尊重,才能够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冲突。
1.3 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这种层面上科技人员要能够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主动找到不适合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行为方式,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灵活的应对这种交际障碍,化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科技人员只有最终从行为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保证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
2 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国内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市的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科技人员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情况,整个问卷共有20道题,其中认知层面的有10道,情感层面的有4道,行为层面的有6道。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机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发放了共100份问卷,共收回92份,其中90份为有效问卷。
2.1 认知层面
从认知层面上对天津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研究可知,虽然有75.6%的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时间都在10年以上,但是从调查可以看出仅仅只有4.4%的科技人员能够熟练对外语进行应用,而剩下的科技人员中大部分都不能熟练掌握外语,这部分人员占到总数的55.6%,这部分科技人员仅限于认识大部分的外语词汇,但是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很差,虽然有些科技人员能够读懂外文文献或者资料,但是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翻译难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或者词典才能够完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科技人员对外语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
在对跨文化交流情感层面的调查中发现,能够熟练的使用外语来进行进行科研资料查询的人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对外语进行熟练使用的人员中仅有12%的人能够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这就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对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外国文化在情感层面的认可,所以国内的相关组织必须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在外语能力方面的培养,让科技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2.2 行为层面
从行为层面上对天津市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的调查结果看,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的4个科技人员经常会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者是有机会与外国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而在能够基本熟练使用外语的科技人员中,仅仅有大约五分之二的科技人员偶尔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或者是获得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不能熟练掌握外语的科技人员则很少会获得进行跨国交流的机会。从这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科技人员在交流中的表现,从而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提升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径
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国家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改变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发展中的困境。
3.1 不断拓宽科技人员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所以科技人员如果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对外国语言知识以及使用方法进行掌握,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这样才可以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书籍、文献、网络资源以及影像信息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更全面的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在这些方式中,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便捷,是一种快速积累跨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3.2 要加强对科技人员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培训
科技人员想要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上对外国文化认可和理解,才能够不断提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从而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从外国文化的角度上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思考,[脱本国语言文化的思维定势。提高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与本国文化出入比较大的外国文化的认识;三是能够从理性层面上对外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四是能够从外国人的思想角度来对文化进行思考。这些跨文化意识的养成都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通过专门的培训体系来帮助科技人员建立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培养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能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解决我国的科技跨文化交流困境。
3.3 不断加强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
科研人员不论对外语掌握的是否熟练,在刚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然会由于紧张而出现一定的纰漏,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对于所有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从紧张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就能够不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对于相关的组织机构来说,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多为科研人员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帮助科研人员加强心理建设,超越本国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让科研人员在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都能够在心理、情感以及观念等方面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同,然后引导科研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心理变化进行调控,帮助科研人员在心理上实现与外国文化的互通。科研人员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与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符的应对策略。另外,相关的组织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到外国进行深造培训,将科研人员放在外国文化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其对跨国文化的适应能力。
本文由2015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资金支持,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字: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交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53-01
一、妈祖文化的介绍
妈祖文化这个题目,是1987年在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初步的研讨。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的加深,总的趋向是扩大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缩小了大家的分歧。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发展为波及海内外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文化版图。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
(一)寻根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妈祖信仰历经一千多年的分灵, 其宫庙和信众已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往福建湄洲岛祖庙进行谒祖进香活动, 已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信徒,和海外华人信众的平生夙愿。妈祖不仅被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为海外赤子寻根怀祖、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二)和平文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和平途径。伴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妈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营造着海峡两岸由文化认同而民族认同、进而走向国家认同的和平氛围, 密切着海内外华夏后裔的精神纽带。
(三)爱国文化――两岸关系源起的历史见证。妈祖精神显著的特点是护国庇民。在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留下中国水师依恃妈祖庇护取得胜利的传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冲破“”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越过海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寻根谒祖。
二、世遗下的妈祖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进本源共识。妈祖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立即与大陆妈祖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增强和保持这种源与流的特殊关系,台湾各分庙都会定期到妈祖祖庙去“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活动,俗称“进香”。定期返回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的地方,而进香活动也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1987年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台湾妈祖信众前来参加,空前的朝拜热情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谒祖。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恢复两岸民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妈祖文化交流,提升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的至亲关系。
(二)增强民族认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鼓舞,构建了对妈祖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拜信奉。近年来,妈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越来越鲜明地显示出妈祖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和谐内涵。妈祖文化既是一种广泛的民间信仰,也是两岸民众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仰上的源流关系,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积极的因素。
(三)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妈祖文化是发展对台经贸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闽商在福建投资兴业、发展事业、壮大实力,为福建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莆田为例,莆田市运用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积极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和“民资、民智回归工程”科学发展战略,在历次招商引资活动中,妈祖文化是一张令人瞩目的名片。市政府印制的招商手册,是以妈祖女神的雕像为封面;众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建议书上,都提到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多元服务功能提高了海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撬动着莆田经济板块的抬升。同时,莆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积极带动着妈祖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未来,为妈祖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
如今,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毕业之后的不同走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在大学里的学习方向、研究重点。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毕业走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大学学习的效率以及获取各类信息的目的性,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为此,笔者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5--201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信息。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培养了13届本科生、8届研究生共计400余名专业人才。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扎实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具有世界观念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流利外语,能独立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与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涉及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传媒、语言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针对性与质量水平,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交流以及管理人才,也为了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就业信息,我们通过对本科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及分析,总结出部分经验供同行参考。
毕业去向状态分析
1.就业是主导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4届毕业生共292人,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7人,占总人数的71%,考研与出国人数分别占10%与13%。可见本科毕业生近2/3选择直接就业,在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占有主导地位。
2.就业的主导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图我们不难得出,中国戏曲学院2005--2014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考研、出国人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出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业所占的主导地位。
3.不同就业方向所占比例
从以上图表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较为广阔。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传媒方向、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教育方向、自主创业、其他企业。如此宽泛的就业去向,恰好能够体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与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大部分还是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本身艺术类专业相符合的传媒方向。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产业方向,这也说明本专业学生除在艺术、管理、传媒方面有所专长,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国家的号召与鼓励下,正逐年提高。
就业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综合性。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胜任工作。
1.课程多样,定位准确
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定位在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等领域。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门新兴的产业也不负众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为数并不多。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来定位课程,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这样,本专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与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相关的工作。
2.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本专业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社会,也充分了解自己,尽早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本科一毕业,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又能以“有经验”的身份顺利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与契机。
3.国家支持,鼓励创业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本专业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自主创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逐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方向中一种新兴且发展势头相当活跃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有关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应用语言以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为毕业生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之本专业毕业生拥有开阔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比如经营工艺品、开办英语作文、论文修改网店等,都是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例子。
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业正在逐渐退出其在毕业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考研、出国的方向。自2005~2014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显现出,就业难依然是困扰着当今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误
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和“更好”的就业方向。地点选择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单位性质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视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与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并最终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高校原因——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力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靠拢,但是许多时候难以有真正与市场接轨、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课程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具备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更多能力适应社会中工作的需要。
3.市场原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再加之大部分企业对“学历”的关注越来越多于对“能力”的考察,使许多有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就业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提到的现状与问题,在此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打好基础,夯实专业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以后工作实践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多。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老师高度重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使本专业的课程达到覆盖面广的目标,保证课程含金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与条件,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理性选择,丰富实践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确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能在学习和职业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例如,学院每个学期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周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认清形势,矫正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合理、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的关键条件。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小的企业也有重要的岗位,而偏远地区最能磨炼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发展的机遇。择业时,不要只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以辩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部分。如今,社会已开始转变,我们在人才市场中发现,就业率高和易于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的适应性培养,按就业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并且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应对各种就业的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了解对象的心理
交流能力包括4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常识性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研究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议题。德国学者Thomas(2003)和Bolten(2003)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细分为“普遍文化”能力和“特定文化”能力两种。普遍文化是指人类共通的东西,例如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讲,“人性本善”,人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人碰到挫折后会产生沮丧情绪等等。但有些东西是在特定文化中才有的,比如人情、面子和关系等,这些都是受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影响而形成的。
很多中国学生到德国后,感觉很难和德国人交朋友,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缺乏“集体”感,课后大家都各自离去,彼此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淡”等。比如有些中国学生说:
“每次都很想和德国同学下课后聊聊天,他们好像很忙,放学后就都不见了。”
“我和一个德国朋友认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到现在他都没有请过我去家里吃饭。”
“我们是一起踢球的队友,球场上是好哥们,离开球场后‘关系’感觉很疏远。”
对于此问题,德国心理学家Thomas(2003)和华裔语言学者Liang(2003)进行过探讨和总结,德国人的行事特点主要体现在倾向于公私分开,就事论事,自立,准时,生活和工作中偏向结构和规则。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印证,德国人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是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们私下也是好朋友。而相反,中国人则比较讲求关系、等级观念、面子和社会和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规则相对主义。“关系”在中国人心目的位置非常重要,中国人常以关系的好坏来进行朋友的选择和划分。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和德国文化在人际层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在交往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切实地了解受众的心理。
把握对象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曾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国,这句话被大众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至文化传播,小到人际交往,无一例外。“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以及什么是现代文化的特征,什么是当今社会的问题和现状等。“知彼”就是要了解传播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内涵等。很多时候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都是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造成的。
记得很多中国朋友刚到德国时,为了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是否真的吃狗肉”,“中国人为什么吃饭时喜欢大声喧哗”,“中国人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和德国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对于德国人的一些质疑和批评,他们显得毫无准备,“面子”上非常过不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消除德国人脑袋中的“刻板印象”。比如有些中国人说:
“德国人每次都拿一些不好的事情说事,他们怎么这么爱批评啊?”
“每次讨论时,他们都批评得很直接,让人非常难以接受。”
“这些批评太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了,面子真没法搁。”
“有时候真想和他们一争到底,把事情讲清楚。”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会发现“争论”是德国人民族性的一部分,德意志民族是个爱批评的民族。“批评(Kritik)”这个词在德语中是指一种评价的艺术,在言语的表达中含有一种客观、公正、公开和实事求是的意思。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对这种批判精神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康德曾说:“我所谓的批判,指对于理性寻求独立于所有经验的一切知识的批判。”恩格斯也曾认为,康德的这种批判精神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两个伟大假说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在这里,康德所说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在交往中对问题的批判有些时候是出于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和探究的精神,因为并不了解,所以才要仔细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这种批判精神深入每个德国人的心中,以至于在讨论问题时都体现出较强的批判性。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比较喜欢批判,中国人比较讲求面子。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传播受众的心理和文化内涵,不懂得换位思考,而是仅仅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跨文化传播,那么误解和冲突将难以避免,最终将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采取合理的传播策略
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文化内涵之后,如何合理进行传播策略的选择成为关键的问题。一个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一定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反过来,一个能进行有效交际的人不一定具有最好的交际能力。这个听起来好似悖论的命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因为它涉及到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策略的合理选择。
绿色环保协会、电脑俱乐部、独山玉文化交流协会在金秋十月迎来了2011级新成员,为增强会员间的团结与了解,在此背景下,电脑俱乐部、绿色环保协会沟通交流拉开了帷幕。
二、 活动主题:
“沟通联系你我他,亲情感动全社团。”
三、 活动目的:
1. 通过扩展活动,在协会内营造亲情化的协会氛围,增进会员间的信任感、责任感,从而改善和增进协会内各成员的人际关系。
2. 在活动中,激发各成员的进取精神,培养成员的领导意识与管理才能,为在未来成为一名积极主动的社团成员打下基础。
3. 依靠各种扩展项目,加强团队内部,团员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锻炼团队成员面对即将于与挑战时的反应与应对方式。
四、 组织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绿色环保协会、电脑俱乐部、独山玉文化交流协会
五、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活动地点:中区田径场
参加人员:绿色环保协会会员、电脑俱乐部成员、独山玉文化交流协会会员
六、 活动流程:
1. 准备活动所需物品。
2. 会员在上午九点在田径场集合完毕。
3. 进行一系列活动:
① .万里长城
② .连体经跑
③ .同起同坐
④ .无敌风火轮
七、 活动注意事项:
1. 一律服从裁判安排。
2. 身体不适的同学应及时提出。
3. 活动结束后总结活动得失。
附录:
1. 万里长城:
规则:参与者围成一个圈(可分组进行),向左或向右转,双手搭往前面一个人的双肩,要求所有人注意听口令。听到口令不及时完成的,接受惩罚。(女生下蹲或纵跳五个,男生俯卧撑五个等,有才能的可表演节目)
启示:体验统一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对于团队绩效的重要性;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
2. 连体竞跳: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左腿与另一人右腿捆绑在一起,4~5组进行比赛,前进约20米,先到者为胜,输着受罚。(同上)
3. 同起同坐:
规则:两人一组,背对背站立,胳膊挽往背后队友的胳膊,在裁判发号施令后,同起同坐。
启示:只有当你紧紧靠着队友的背时,你才能站起来,并肩作战,再大的困难总会克服的。
4. 无敌风火轮:
规则:用废报纸和胶带粘成一个大圆,中间可站立3~5,将圆环立起来向前滚动,人在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圆环(履带般前进)。
5. 游戏期间课穿插一些节目。
绿色环保协会
电脑俱乐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克服跨文化障碍、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沟通彼此,才能够被称作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提倡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注重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地学习语言,在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准确地使用英语。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经过我们的探索与研究,渐渐归纳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导入方法:模拟演示法、总结报告法、课堂讨论法、专题讲解法等,这些方法的确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的学习,更加深入灌输了这门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实际操作中,英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时间的分配,不能因为文化知识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而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地强调文化知识固然是学习过程更加有趣生动,但是往往导致学习语言技能的时间被压缩,致使很多学生渐渐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文化教学始终是语言教学的辅助,不应该舍本逐末丢掉了语言自身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节省课堂时间。师生双方必须明白:只有在具备了一定语言技能之后才能应用文化差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
2. 其次,在导入文化教学时,一定对讲述主题加以选择归类,选择具有代表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主题展开文化教学。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囊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抓住重点,根据典型课文,明确几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几个文化主题,将会使学生比较有条理地掌握,从而避免文化教学杂乱无章。
3. 另外,我们要明白一点,学习英语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接受这种文化、摒弃中国文化,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掌握它的文化是为了在跨文化交流时减少误解,更加准确地接受和传达信息,从而形成有效的沟通。所以,在文化导入过程中,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年轻的学生们不需以英语文化为标杆,审视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最后,由于文化因素的导入、学生的参与,英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似乎是减少了,但是实际上,教师必须提前准备充分、安排作业、组织活动、点评发言和总结知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更大,这样的教学对教师对课堂进度的把握要求更高。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成功的文化教学更加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5.
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其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类型。以此为基础,2001年,安德森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修订,将认知技能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维度。其中,结合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体现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评价与创造体现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互动则体现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阶段旨在掌握、理解文本内容的主体信息,使学生了解作者所传递的文本表层信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分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从而做到了文本内容与现实的关联;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评价与创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升华和再造的过程,学生在评价文本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创新式的解读、文本内容的再创造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容。此外,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教学,将英语文本体现的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对比、分析,文化互动活动使得英语阅读教学实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英语思辨式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对英语思辨式阅读教学层面的分析,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导向,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分析、推断、评价、创造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当成教学重点。项目组将该阅读教学分为6个阶段,并以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1》中文本TheMessageBehindtheSmile(笑容背后的信息)为案例,设计整个思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以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为切入点,论述了笑容的生物学功能、文化含义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不难看出,该文本跨文化教育意义深刻,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讨论、分析、评价的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最终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反思,实现跨文化互动。第一阶段为设疑、讨论与预测阶段:上课之初,从文本标题TheMessageBehindtheSmile入手,笔者向学生提问“Howdopeoplecommunicatewithothers?”,从而引出文本跨文化交际主题——非言语交际中的体态语,接着,通过手势意义猜测、面部表情意义猜测等,使学生明确体态语的跨文化意义。在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阅读文本的课前讨论,插图等信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大胆地做出预测。教师也可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话题讨论,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通过该阶段教学任务的实施,学生阅读兴趣较为浓厚,阅读目的较为明确,也为后期的批判性阅读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猜词与解词阶段:针对本篇文章论述了各类笑的含义,为加深学生对文章核心词汇的理解,笔者列举了各类修饰笑容的形容词,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辨、表演方式理解不同笑容背后的信息。在本阶段教学中,教师挑取文中重、难点词汇,让学生结合图片、上下文线索等猜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思考,通过不断阅读,深刻理解核心词汇在文本中的应用,并使其变成自己现实交流中的“活用”词汇。第三阶段为分析段落结构与主旨大意阶段:在讲述本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将学生每3人分成1个小组,根据文本内容,将文本分成3个文本片段,分别布置给3位组员进行朗读、分析。要求组员各自阅读文本,总结部分段落大意,然后小组合作分析完整语篇,并填写思维导图,完成对文本的段落结构、主旨大意的了解。在该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组阅读、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寻读、略读等阅读策略,使学生快速了解每段大意,并总结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组织结构,了解段落之间、各段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清楚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第四阶段为细读与深层次理解文本阶段:结合本篇文本结构分析,在基本词汇讲解和难句释义的基础上,在该阶段教学中,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笔者提出了问题供学生进行细读、思考。如:(1)笑容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笑容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行为?(3)不同文化中,男性、女性的笑容意义有什么不同?能否举例说明?(4)为什么一些美国机构会为不善交际的孩子组织笑容培训?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对本篇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本阶段,教师通过思考性、启发性、批判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此外,根据文本体裁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批判式阅读。记叙文的阅读应使学生关注记叙文几大要素;议论文的阅读应帮助学生找准作者的论点、论据;帮助学生区分文中的事实与观点;还应根据文章具体细节,推断作者隐含的思想。第五阶段为总结、评价与重释阶段:在文本内容分析完毕后,根据文本内容,作者列举了部分关键词汇,如sur-vivalmechanism,habitual,conversationalsignal,differentcultures等,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总结。通过该练习,学生回顾了文本内容,复习了文本的核心词汇,也提高了自己语言的应用能力。接着,通过讨论课堂上教师的微笑,课堂上学生的微笑,走廊上师生之间的微笑,街道上陌生人的微笑等,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判了作者的观点。在该阶段,教师通过文本关键性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总结。以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评价文本内容与作者经历的关系,文本观点与学生观点的关系、从而做到深层次、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教师可通过反思日记、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话题做出评论,完成自身对文本内容的思辨性阅读。第六阶段为跨文化互动阶段:在课后练习中,笔者通过情景扮演、表演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笑容背后的信息。如,笔者设置以下情景:中国人在尴尬场面的微笑、美国人在生意谈判中的微笑、日本人在受挫时的微笑等。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学生深刻了解到了笑容的跨文化含义与作用,从而为其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本阶段教学旨在深入挖掘文本的跨文化教育意义,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层、深层阶段跨越至跨文化互动阶段。在认知模式上,学生对所学主题有所了解,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认可,在交际能力上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