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9 ― 02
随着全球只是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已经逐渐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格局。在繁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下,文化的情节越来越重。文化的重建与反思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前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的重点所在。大学校园也经受着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使得形式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横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封闭性问题等的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的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人对于加强地方性综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对高校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健康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并存,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引的话,将直接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化境界。但是如果是错误的文化指引的话,将使得我们之间文化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高校要建设其本身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以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的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得其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意识,促进其通过自我的调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引导广大的学生将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广大学生,引导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的民族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同志就指出了校园文化中继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和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广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要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树立新意识,培养新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分为,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最后,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高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讲,其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是先进的道德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的师生梳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2.必须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其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拨打,校园的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要以此为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就应该适当的从传统文化中取得一定的精华,并且要赋予这些传统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时代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比如,在儒家文化中,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内核,其倡导的是积极的人生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定的加工,以这样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情节为基础,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本身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要以现实和未来相互结合,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精神支柱,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倡导学生本身积极的入世为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倡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纳入到高效发展的总体规划
1.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不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当前形势下校园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本身面临着教务工作的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直接的牵扯了领导的主要精力。同时,在人们的本身观念中,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作为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所以,到现在位置,校园文化受不到一定的重视。
在当前,校园文化逐渐的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话和发展及其本身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反应。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了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2.建立完善高校文化建设的自我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内容加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去。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相关的团委部门要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同时,要完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以评价作为宣传和促进的方式。学校要从其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出党团的组织,学生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建立校园文化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科学制度的研讨,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抵制相关的错误言论。坚决的地址各种的庸俗文化和相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组织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推进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的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充分的纳入到大学的预算当中,在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投入,确保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顺利的解决。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措施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3.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工作
首先,积极的拓展校园之间的直接交流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要从积极的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思想当做不好的方面一直规避。要鼓起勇气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不能够将国外的文化一直抵触和存有偏见,科学的认识,并且将那些有优越性的先进文化积极的引进。不要以保护我们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为理由,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文化抵触。同时,我们在积极的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流于形式,要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的本身内容,努力的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真真正正以交流的目的,深入的感受国外先进文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作为主体,组织那些对于校园文化理论中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负担着发展校园文化众人以及直接指导学生教师参加。
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的国内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其中,比价常见的是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这样的活动仅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本身是校园文化交流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文化活动的实际,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服务。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到国外了解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具备了很重要意义的。
其次,要适当的扩大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本身要包含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也包含国外的学生到国内接受教育,这两种形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对国内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留学教育的扩展方面,要扩大出国留学的建设。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非常的有优势,教育的输出十分的多,影响能力也十分的强。所以,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的有吸引力的。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讲具有十分大的优势。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扩大出国留学队伍应该坚持理智留学,不断的提高留学生的回国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中,留学生的比例是十分高的。这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之间不断的交流,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多元化的师生组成结果,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校园文化非常的丰富。所以,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能不能繁荣的关键。
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的丰富,但是针对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仍旧不多,在本文中笔者是针对地方性的综合大学进行准备和研究的,但是有限于个人的水平,同时也有限与资料和时间,疏漏的地方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同仁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2〕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7).
〔3〕唐立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4〕黄静潇.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0,(02).
〔5〕吴睿.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对策〔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关键词:院校特色 校园文化 学校改革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3.重建设,轻特色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都从实用主义立场理解,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跟着社会需要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重点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功能,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鲜有与医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极少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必然诉求
(1)医学院校学制普遍较长
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模仿前苏联的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稳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因此医学院校学制设置比其他院校多出一年临床实习时间,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坚持原有的五年制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都在争取本硕七年制或者本硕博八年制,因此各医学院校会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出现不同学制。
(2)医学院校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大都为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近年来在综合型大学的指引之下,各医学院校尝试将其他学科与医学相结合,但这些学科在医学院校仍属于边缘学科,生源少、师资队伍弱、学校不重视。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医学院校学科单一的情况,直接结果是,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活动缺乏生气。
(3)专业实践性强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特别重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实习、人体解剖基础实验、临床见习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实践对象,或是物,或是人,其中涉及医学生的科研伦理、人际沟通、医德培养等多个医学人文培育着力点。
(4)师资队伍多元化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主,一方面教育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多以医学或理科专业背景为主,在对学生的日常和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前者由学校专职教师讲授,后者主要由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兼职讲授。以文科作为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医学院校属于少数。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献身医学、救死扶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医学生专业目的性强、职业倾向性强,比较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①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征程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浩如烟海的大学学习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知识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
②课业负担重
医学类本科课程是各类本科课程中最多的,最高达74门,平均有38门,总教学时数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达3575.8学时,其余有效时间减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本版本不断更新,为研究国际医学新进展,对医学生英文水平要求逐年提高,各学校都加重了英语授课的比重,英文专业术语的出现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学习时间长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不是指大学期间的学制长,从事医疗行业,无论年长与否,无论资历长短,都需要不停的学习,随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
④学习自主性强
医学生要将老师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即教学计划内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即在校内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以及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⑤学科创造性大
医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疾病,没有统一的公式、统一的疗法治疗疾病,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疗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⑥实践性
医学生的学习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
⑦行业准入严、就业特点强
卫生行业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目前的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的压力。
(2)医学生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作用,医学生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需要在前职业时期即大学时期潜移默化的完成,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氛围的熏陶。
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校”“院”融合
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实习的时间比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很多,而且他们实习的场所比较固定,基本实习都安排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相关的实习医院。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医院内进行,因此我们不能让实习这段时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期,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是学校和社会结合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医院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在我们对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从根本上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带动医院文化的建设,用医院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时接受技术和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当他们踏入社会,从一位准医务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的时候,技术上的学习多数靠实践中完成,而医德的培养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库,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的形式,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是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及时得到来自他们的母校的关心和叮咛。
4.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健全机制、全员参与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应优化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的建设,要健全机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时间搭配得当,不能使人文课程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固然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校园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教育者的教风、医院指导老师、护士的医风、学校校风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强.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特征.经营管理者,2009,(19).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2).
一、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培育和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体系等,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陶冶师生情操这个主题,运用艺术的形式,或明或隐、或书或画,甚至可以通过创作校园歌曲等形式,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宣传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规范,倡导积极向上、好学上进的良好风气。当然,道德宣传不宜庸俗化,要与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室、图书馆、教学楼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张贴、悬挂格言名句,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经常能够看得见,经常感受到这些经典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景观布置,可以设置有关当地,甚至本校的一些励志典故石刻等,让学生在休闲之余得到教育,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点缀,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氛围需要系统地进行规划,分别选定几个主题,通过精心准备、精雕细刻,使之与环境、与学校整体氛围相吻合。其次,要组织学生成立公益社团,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校园精神,去帮助其他同学,去开展环保活动,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等,不仅让学生从面上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里,这样才能印象更深刻,才能逐渐地固化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再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尽量减少说教式的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实践学校精神,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来引导学校精神的树立,形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
二、与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是关系到持续发展,能否建成“百年名校”的关键。从各个历史悠久大学的情况来看,无一不有着自己独有的校风学风传统,几十年、上百年持续保持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内涵,最终才能成为一所名校。但从中小学的情况来看,除了部分历史较为久远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都还缺少历史底蕴,还没有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立足建百年名校的角度,下大力气培育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学风。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纪律严明的校规、班规,并严格执行,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让大家感受到处在这样一所校园中,就必须遵守这所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团体的利益,才能保证校园秩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要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对表现优秀、遵守纪律、符合校风学风要求的师生,要大力进行表彰;对违反纪律、给其他师生造成损害、影响学校秩序的师生,要严肃进行批评。通过奖励先进、惩戒后进,形成人人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局面。三是在建立优良校风学风过程中,要自下而上,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通过大力宣传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从而形成既活泼又严肃的局面,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当注意,校风学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力,既需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又要立足目前一点一滴地实施,既要学校管理者、广大教职员工的率先垂范,又要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身体力行,把每一个好的做法发扬光大,把每一个细微的瑕疵都摒弃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让学校精神深深地融入每个师生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终的效果。
三、与学生课程学习相结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学习相得益彰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我们可以把一部分课程,主要是人文课程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或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把两者联系起来,收到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许多的格言警句,散布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地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搜集这些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积累增加同样主题的格言警句,督促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优美词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格言警句,搜集这些话都是出自哪里,有什么含义,或者根据一些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良好素材。再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与语文、历史学习相结合,组织一些古诗词诵读、美文欣赏、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紧扣课本,或者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来选定主题,把这些活动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有位高中二年级的语文教师,结合课本上的戏剧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排演话剧,通过排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明晰剧情的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应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又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可谓一箭双雕、相得益彰。同样,历史课程、政治课程,甚至数、理、化、生物等一些课程,也可以以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假如能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样的载体,如校园文化节、创新比赛等,把课程要求与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声有色,还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无论对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完成学习任务都大有裨益。
四、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最大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现有临床专业学生9400多人。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新医改方案,适应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我校遵循临床医学的专业特色和教育特性,围绕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医生孵化基地的目标,开展了以“基础”“ 台阶”“ 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职业所需)为一体、内涵丰富、深得“学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突出社会需求,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方法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进行内涵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干学科,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情感因素等的教育引导,还应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收获更多文化教育精髓,内化为更充分的职业发展核心能力,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助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日益关注内涵建设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其中主要内容,也日渐成为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重点。
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索引为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查询词检索到123个结果,其中最早是国内学者刘纪元于1992年出版了著作《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校园文化”为查询词搜索到的510条结果中,台湾学者张春兴等人于1985年出版的《大学生与校园文化》是最早论述该专题的中文图书。在此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陆续开展了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博硕论文的写作和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角度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吴小敏,2008)。还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其中内层文化是核心,中层文化是保障,表层文化是方式,个性文化是特色(王燕,2010)。他们从校风、教风、学风,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校园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系列学术、文娱活动等方面宏观地论述了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然而针对如何以某一建设项目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则少有细致论述。本文希图探讨如何以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一、学科教学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长期的快速发展中,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众多高职院校都经历了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轻软性精神文化建设;多制度管理强制要求、少环境渗透思想关怀;抓技术技能训练、淡文化人文熏陶的阶段。尽管部分素质高、悟性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来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然而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在学校中,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社会情感素质的共同培养来达到增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目的。在用时较长的学科学习中,通过每一位教师实用的课堂理论教学、认真有效的实训指导、课堂内外技能的训练培养、教材的研究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教学研究,校园会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风气,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快速形成。同时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必定促使学生尽快转化自身角色、及早意识并培养自身的职业发展核心能力。可见,学科教学研究进行的过程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轻视的重大影响。
二、有效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根据学习中的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教育和学习应该根据语言特点,结合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操练。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课时短、课业重、自然班授课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英语第二课堂的灵活形式和大量时段来辅助课堂教育效果,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其次,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过程来看,需要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适应其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在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即便采取了适当的分层分级教学,改革中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一些管理空白和遗憾。这就必须要借助其他办法来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第二课堂活动就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此外,学生在就业时的英语水平,已成为很多工作岗位衡量其入职能力的重要参考。应该在充分考虑社会和岗位的需求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语言锻炼平台,让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中,充分锻炼语言才能,展现个人综合风采。
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谈到,英语教学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够用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英语实用能力培养的精彩舞台。
三,通过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应该做到:
1.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性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工程。作为其中的一个建设项目,必须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紧扣学院的发展主线,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性主题,将所有教育教学的思路形成合力,不能将自己孤立于整体文化环境以外。
2.开展适度,课内课外内容呼应有序。开展课外活动时要根据整体目标、主题等,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以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例如,学院每学年在第二学期后阶段开展“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一方面,是总结评价两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效果,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大赛”做准备。
3.形式多样,学习型和应用型相得益彰。根据对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基础的综合考虑,在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型—学习型和应用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建议其多参加“学习型”活动,例如,小型学习经验讲座,学习方法分享会,语法学习小组,朗诵大赛等;使其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体会,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鼓励他们多参加“应用型”活动,例如:担当英语活动的主持人、学习经验讲座的讲座嘉宾,参加英文短剧比赛、演讲比赛、口语技能大赛等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活动等,进一步加强和锻炼学生应对不同场景和情况的实际应用能力。
4.注重普及性和群体参与性。尽管最终培养的目标对象都是具有优良职业素质的学生,以人文素质的知识技能培养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还不能单纯地向专业课程“优中选优”的职业技能大赛看齐。第二课堂活动要考虑活动参与对象的普及性,兼顾培养、评价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多样性,辅助课堂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和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活动中既要展示个人才华,也要规定团队参与,让学生充分体会活动对自身发展和成长的真正意义。
5.强调指导,让学生得到锻炼。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无论“学习型”的知识技能积累还是“应用型”的语言能力展现,都要求有活动计划、实施环节安排、过程记录材料和活动最终总结;至于竞赛类的活动更是要制定详细的参赛须知、评分标准、竞赛流程,聘请专门评委,保存竞赛材料和原始评分资料等。教师首先要做整体安排,然后把控关键环节,放手让学生多做宣传、设计、安排和协调工作,让一些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得到沟通、协作的充分锻炼;同时在铺设好的平台上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语言能力的充分锻炼。
随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陆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院正逐渐形成氛围浓、范围广、层次多、系列化的英语学习环境。积累经验,总结过去,教师也意识到活动组织细节中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今后,在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必定会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更多。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
[2]刘纪元.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3]裴冠金.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中[J].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4]王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的反思及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3):42-43.
[5]吴小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J].成功(教育版),2008,(10).
一是戏剧团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目前拥有戏剧团体80余个,演出剧种以话剧为主,还有黄梅戏、庐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团体,如安徽科技学院就有大学生黄梅阁协会,专门演出黄梅戏。二是演出市场活跃。省级层面,由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先后共同举办了三届的“校园大舞台”——“青春•理想”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全省各高校共报送了171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自创话剧作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均有剧目参赛,并取得了不俗表现。三是演出内容深刻。安徽高校校园戏剧体现出的相对独立的思想性、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平等与法制建设等等,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一次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含义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校园戏剧着力关注的重点。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是经费保障有力。目前多数高校拨款专项艺术实践资金对学生演剧活动予以扶持,除道具、服装等材料消费全额报销外,对剧团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也予以肯定。比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出台的《学生艺术实践暂行规定》,不仅对参加演出、比赛或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的教师给予课时费,还对交通住宿费用实报实销,给予出差补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出的后顾之忧。拿到奖项之后对教师的评聘职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非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登台机会尤为可贵,这是通常综合类院校的校园戏剧更加活跃的原因。学生们通过演剧排练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的良好风貌。二是给学生表达诉求的平台。无论是参加各种大学生戏剧节还是在学校内部演出或者校际交流演出,校园戏剧的受众大多是学生。因而受到的各种审查制度牵制较少,使得它能够尽可能表达出主创人员的各种思想,所以他们不受外界干扰而显得相对独立。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很多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断增加的,不同的人生况味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社会热点事件会成为敏感青年学子创作的源泉。他们会通过校园戏剧向社会表明他们的立场,并向社会宣告他们的存在。学生们有很强的表达意识,把事件放进故事,通过戏剧演出来,达到表达诉求的效果。例如反对战争、反对金钱崇拜、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组织师生给不幸患病的同学捐款、文化下乡等主题。例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演出的《给我一个家》就是关注城市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孤独的案例;另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陪你走到底》关注的就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心灵救赎的故事。三是相互交流的载体。除在学校内部和其它艺术团体交流外,自2014年起,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被纳入“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一、二届原创文学新星大赛选取部分优秀话剧作品和首届大赛的优秀剧本作品排演话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树之社表演艺术社、安徽大学布衣剧团、安徽农业大学原野话剧团、安徽建筑大学兰馨话剧社等参演,举办大学生话剧交流展和大学生戏剧沙龙,还邀请嘉宾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话剧创作经验。地市级层面,组织了各种校园戏剧节和青年戏剧节。如合肥市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青年戏剧节,就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等高校的戏剧院团前来参赛。高校层面,目前各高校戏剧社团基本上每年都要组织1-2次的校内公演,作为喜迎新生、欢送毕业生或欢度校庆等重大活动的必要配置。这些剧作中的优秀剧目还会被推荐去参加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家戏剧比赛中,并且每次都会有斩获。例如2014年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安徽省共派出两所高校参赛,在导演和表演上均拿到了校园戏剧之星奖。
三、对高校学生演剧团体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个性智能;物质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的重要教育职能,特别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本校文化特色,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各种讲座、知识竞赛、才艺表现、志愿服务、演讲辩论、文艺体育等形形的校园活动,从而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接受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
2.智能得以提升
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校园学术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参与者智能的提升。如课外科技制作发明、创业计划大赛等,能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犹疑到动手及至潜心努力的过程,更深刻地体会刻苦钻研、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成功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
3.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校园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亚文化,来自社会的某些规范及人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产生心理的失望、焦虑等情绪。同时,缺少实际经验的他们在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可避免地会四处碰壁。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更多的生活层面上,以各种方式模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二.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她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首先,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人文景观的创设,要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展室展牌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其开办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与社区、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校园文化阵地,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第三,要开放面向全体学生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化的学校给自己创设的优越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2.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上。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一个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前,更应结合同志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抓好教风首先要从领导作风建设入手,领导班子要加强理论学习,端正办学方向,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学习型学校。
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从新生入学起,就应使优秀的校风、学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使学生明确在两到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达到的目标。
3.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不同学校的制度文化不尽相同,可以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4.通过全员参与,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效果是通过每个学校人的个体行为得以显现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间的密切合作。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人行为文化的总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味、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等艺术学校校园文化有区别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的自身特质,“学校既是学生学习艺术技能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的场所”,它是一种艺术技艺训练与文化学习的交叉与融汇,建设中等艺术学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更在于通过整体校园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使他们的艺术技能更具艺术气质、艺术感染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全他们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从而为培养德、智、艺等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和承载物,会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产生精神上的的熏陶,并不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对提高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和对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具有深远影响。要建设好中等艺术学校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办学理念的科学规划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的指路明灯,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化的办学理念基础之上的,对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并长期运作将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从本质上形成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艺校的校园文化就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艺术个性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适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就会没有根源,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人才。
二、艺术性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布局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布局、人文景点、场馆设施、校园绿化等方面,中等艺术学校校园环境一定要在现有校园建筑和教学设备设施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紧密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建设有利于开展学生各类专业排练、演出、学习及活动的场所,如小剧场、音乐厅、练功房、图书馆及各类体育活动场所。并在校园园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布局、规划和建设,以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文化艺术风格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建设和创造好琴房文化、舞蹈练功房文化、画室文化、教室文化、图书馆文化以及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一系列校园文化载体,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们的存在会润物无声般地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滋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三、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及学生管理、成长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人师表”这句亘古未变的历史哲言,强调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前面我们讲到校园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这属于制度形成及建设层面,它是“硬性”法规式条文和“软性”非条文式的“行为文化”和“标准文化”的有机融合。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处世的方式,才会形成对学生有利的影响和作用,在艺术类学校这种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个性,更是对专业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虽说教师自觉的践行很重要,但学校针对教师学习提高的各种制度环境也会不断对其形成推动发展。班主任群体是教师组织的一部分,在学校承担了双重的角色和任务,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通过班主任进行贯彻落实,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思想和精神导师,艺术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种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在对班主任的队伍建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要鼓励一些优秀教师和有一定班级管理水平的教师不断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去,并不断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加强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建设。学生管理方面:每所学校都有一套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及与自己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相符的学生管理制度,但中等艺术学校由于其生源涵盖面、专业涵盖面、课程设置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文化学习、专业学习练习的交叉安排,其面对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会更复杂,这就需要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制定、高效执行,并根据时代与学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充实、修正。
四、培养具有艺术文化特性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是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表现载体和表现方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表现了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质。艺术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一定要秉承国家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结合艺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秉承本校优良传统,努力培养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及团结和谐、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要有自己的校训、校徽、校歌,要为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创造平台,创办自己的校刊校报。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作为激励教师和学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学校座右铭,培养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定期组织举办好校庆、校友会、校史展览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经常穿插组织优秀校友与学校师生同台演出交流,在加强对校园精神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活跃了校园的艺术氛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艺术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艺术资源、艺术才能,在校园中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音乐会、舞蹈晚会、戏剧表演等,组建各类学生乐队、舞蹈团、戏剧社团,美术班学生可多多外出写生、举办校园画展,定期举办全校性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有力促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并能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提升艺术学校校园文化的水准。
六、艺术来源于生活
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团总支、学生会的优势作用,在平时和放假期间积极组织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回校后做总结、谈感受,探寻艺术的源泉。还可以利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有利的艺术资源加强对外演出、交流,在不断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把其不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和策略中去。
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梦想和希望,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四周。一流的艺术学校在重视艺术技能和文化学习的同时一定会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把它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校园文化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学生将不断在其滋养中茁壮成长,艺术之花将会绽放得更加娇美。只要我们时刻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与学校建设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它一定会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费玉林.校园文化建设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
[2]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企合作缺乏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校教育,投入的资金也在逐渐增加,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全体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能够实践操作各类交通企业的机械设备以及工具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交通类高职院校还是缺乏与社会优秀交通企业的合作,无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实习工位短缺,校园内未能有效形成鲜明的交通校企文化办学特色。
(二)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当前交通类高职院校存在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的现象。众所周知,社会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素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校在培养交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必须凸显出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各种交通基础知识和设备工具的操作技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交通文化创新活动有待加强
交通类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课堂的实践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课外交通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建设具备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缺乏组织学生去参与各种有意义的交通技能竞赛和创新文化活动,学生的业余生活过于单调,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营造现代交通企业文化
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优秀交通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交通企业文化精神与理念。要合理规划校园建设,充分展现现代交通精神,在校园内有效创建出实践基地,聘请社会交通类专家教授进行实训教课。学校要营造出现代交通类企业物质文化氛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
(二)加强学生“交通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交通类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学生交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了解,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根据交通行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积极组织创新活动,构建交通特色校园文化
社会交通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精神,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加大对创新活动组织的投资经费,积极开展校园交通科技文化节,让学生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敢于发表对于交通行业的意见与想法,从而不断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交通类高职院校要注重活动的创新,促进学校交通特色学风的建设,构建出具备本校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