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税务信息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务信息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税务信息安全

第1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税务信息;信息安全;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60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3

科学技术发展变革了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税务管理信息化成为了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保证。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务机关工作的重要安全保障,它涉及税务信息的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全过程,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而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政府简政放权的深入以及依法治税的全面推进,面临的技术管理风险、行政管理风险及涉纷管理风险日益凸显,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既按照信息安全一体化的要求和安全风险等级管理的要求,又结合基层税务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做好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国家职能、促进税收现代化、保障纳税人信息权利,有必要对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1 实施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是国家税务决策、税收计划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支撑,也是纳税人信息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税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必须借助和运用税务信息才能达到。因为税务信息管理一方面能使信息正确地反映经济税源和税收进度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可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鉴定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以便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税务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话,既无法实现税收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也将使国家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正确、及时、安全的税务信息是把握财政发展和税务管理客观规律的钥匙,有利于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使税务管理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税务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管理效率,做到努力开发税源,尽力足额征收,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务管理需要。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从纳税人角度而言,税收是纳税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及程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并缴纳税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还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收集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销购价格、专利技术等),正常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经营范围、工商税务登记证件号等),个人隐私(个人及家庭身份信息、社会关系等),涉税负面信息(欠税记录、税务处罚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恶性干扰,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诈骗和金融犯罪。因此,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难题

2.1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风险与日俱增。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安全保障措施也较为严密,但现有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软硬件、制度、顶层设计、税务人员素质、社会要求等方面无法适应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税务信息暴露在数据的海洋,极易造成信息被盗取、被非法病毒所侵入,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必然风险激增。

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简政放权要求逐步提高,基层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突飞猛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被要求回归理性简政放权,实现由权力管制到权利治理,基层税务部门必然面临着工作重心后移及执法风险加大的交汇压力,后续管理将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种常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后续管理科学、有效、规范进行的基本方式且根本保障,而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故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必然成为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支撑。税务管理信息化下税务信息不论是频率还是数量均不断提高,数量和质量相生相克,前者的增多必然导致后者的下降,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骤升。

依法治税加强,尤其是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涉纷风险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私权保护、正当程序、公平正义成为了普遍诉求。纳税人信息是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税务机关在采集、保管和使用纳税人信息过程中往往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纳税人权利受到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近些年来,由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带来的税务纠纷呈水涨船高之势,纳税人诉诸法律途径的越来越多,基层税务部门涉议、涉诉风险不断提高。

2.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税务信息安全的理解、保护方法、风险防范手段等社会所知甚微。就税务部门而言,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对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什么、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税务信息安全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与传输,意义不大。甚至是一提到税务信息安全,不少人就当然的认为是病毒和黑客,而往往忽视内部人员的过错或故意行为等因素。就纳税人而言,大部分纳税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只要按照法定规定和法定程序上缴完税,其他的就与自己没有多大干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因而往往不配合税务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由于少数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2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滞后

整体上看,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还主要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法,税务信息保密措施少、身份认证未得到全面应用、缺少路由安全和防止入侵的技术措施,难以适应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首先,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赖以生存的硬件设施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缺少日常维护及安全配套措施。其次,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核心之处的软件设施开放性强,比如,内部网路终端信息共享范围广、操作系统主要是国外研发的,内外网机器存在混用现象,极大增加了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最后,采集数据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业务信息不能通过计算机有效流转,自动化管理过程隔离;尤其是信息缺乏高效的数据监控措施,没有形成科学的内、外监督体系,不断遭受黑客攻击,还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等。

2.2.3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务信息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未得到贯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具体来讲,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一般而言,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税务信息中心实施,与其他内设机构之间是并列关系,信息安全管理无法渗透到税收征管的其他环节。二是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各基层税务部门普遍缺失完备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预防处理方案,税务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没有可持续的制度支撑。三是缺乏规范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基层税务信息安全岗位与责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机制不规范,致使信息安全管理深度与力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此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税务信息化下,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有来自基础设施毁损的风险,有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管理机制。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而言,税务信息并未被确定成为一种资产,因而缺乏税务信息必要的分类管理。同时,这种安全风险识别仅局限于技术硬件故障或错误、技术软件故障或错误、技术淘汰等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他层面的信息安全威胁鲜有涉及。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而言,由于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加之评估频率与方法不当,很难真正分析出信息安全风险的高低,影响到控制措施的选择。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由于识别与评估分析中的不健全,使得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失去了可信基础,致使避免、转移、缓解及接受等风险控制策略无从选择。

3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应对

3.1 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

应当认识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构成,也是基层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反馈、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加强税收收入的规划性,有效发挥税收促进生产,调节、监督经济的作用,还能衡量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税负负担是否平衡,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基层税务部门要摒弃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重要的观念,提高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认识,充分了解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作用及方法,以此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之所以淡薄,原因在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少,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对此,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地培训学习形式,综合平衡信息安全相关项目,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骨干。此外,税收普法宣传教育中还要强化纳税人信息安全意识。

3.2 综合内外部控制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多元化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体系、信息风险管理及组织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面对终端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技术类型多的现实,单纯的依靠外部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部控制措施予以协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保障税务工作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税务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不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税务信息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病毒防范、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信息加密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定时检查并更新硬件设备以确保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要克服“唯技术论”的倾向,税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保证税务信息安全集中和集成管理,努力形成完整的数据安全与备份体系。最后,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内部控制手段,以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信息危害。主要是采用人机联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对与税务信息安全相关的人与物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税务信息安全。

3.3 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一般理论,完整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定义税务信息安全政策、定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范围、进行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和选择管理措施、准备税务信息安全适用性声明、建立相关文档、文档的严格管理及安全事件记录回馈。针对目前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不完善,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规章、明确管理范围、风险、目标、措施等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议基层税务机关应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区局、科室、所都应明确专人负责税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二是建议明确安全事故预防任务、报告时限与程序、处理方法与措施,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三是建议制定规范、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税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保密要求以及违约责任,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总之,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3.4 实施税务信息分类管理,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化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不同的信息管理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税务信息也是如此。因此,要充分实现税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必须对者纷繁复杂的税务信息进行分类,不同的税务信息实施不同的安全管理战略,这样才能提高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根据信息系统组成部分不同,可将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分为员工(正式与非正式)、税务征管过程、数据、软件和硬件(系统设备及外设、网络组件)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税务信息分类与价值评估、安全调查、威胁识别与评估、漏洞识别等制度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机制。其次,通过由业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骨干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定期对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并制定科学的安全预算。最后,构建完备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信息安全的发生,在科学的风险估测基础上,选择“知己知彼”的风险控制策略。也就是说,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在税务信息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策略选择等机制予以最充分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东.信息安全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贺志东.税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罗四平.税务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

第2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税务;挑战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税务工作有了较大进步,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工作的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工作逐渐变得信息化、规范化,整体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在相应人员、制度、技术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给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便利。但在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特性,税务信息安全等问题逐渐突出,给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双面性,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大数据时代下税务工作的挑战分析

大数据时代虽然为税务工作的进步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是基于大数据时代自身特性,税务工作的进行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在税务数据方面,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各类公共数据都变得更为透明,关键数据不断涌现,给我国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较大便利。但由于大数据时代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隐患,致使税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都受到较大影响,而且税务数据体系尚未完善,结构较为单一。在涉税信息方面,由于税务机关手中掌握者各网络办税人相关信息,包括生产经营、商业秘密、纳税信息等,由于网络中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风险隐患,一旦信息外泄,不仅给纳税人带来一定危害,而且很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在国际税收的获取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步,国际经济活动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越来越频繁,在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一些跨国企业利用网络漏洞规避税收,获取一些不正当利润,致使国际税收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境外对纳税人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导致我国难以对境内纳税人的境外应税所得进行了解,致使许多纳税人偷税、逃税,而且相关的国际反避税制度不完善,致使国际税收的获取存在较大挑战。

涉税信息一般是指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有关的各类数据和事务等的总和。目前我国的涉税信息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纳税人报送的信息,如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等信息。二是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如进行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得到的信息。三十第三方面提供的信息,如工商、银行、房产管理、中介机构等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网站、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媒体的信息。四是其他涉税信息,如有关部门交办与转办、税收情报交换与调查、网络搜索和个人举报等信息。

二、大数据时代下应对税务工作挑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税务数据结构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下,虽然各种税务数据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务结构依然较为单一,数据体系不够完善,致使税务数据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税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优化税务数据结构体系。税务机关可通过相应数据库和技术平台对非结构化税务数据进行管理,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和分类,以便为税务机关提供相应的所需信息。税务机关须完善税务结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务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对地税、国税等税务数据进行集中,从而更好对税务数据进行管理。

(二)健全涉税信息安全制度

随着各类网络平台不断涌现,涉税信息的安全问题却逐渐突出,不仅给纳税人带来一定不利影响,而且危害社会稳定,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健全涉税信息安全制度,这样才能更好保障税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法规并不完善,一些涉税信息安全条例缺乏,因此,税务机关可以对各种细节方面进行完善,促进涉税信息采集、存储、应用环节的规范性。税务机关须对税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涉税信息安全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和奖惩制,并加强信息安全系统的资金投入,对密钥交换、防火墙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应用,从而更好保障涉税信息的安全。

(三)优化国际税收获取模式

由于各国之间在税收制度、税务数据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有些不法分子则通过法律漏洞以及网络漏洞偷税、逃税,而我国又不能较好获取境内纳税人的境外应税所得。因此,国际间相关组织可以建立国际税收合作组织,对国际间的税收信息进行协调与处理,并制定出完善的国际税收准则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应的税务争端仲裁机制。由于各国税务之间都存在一定矛盾和联系,所以各国都需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强涉税信息的共享,对各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从而更好解决各种税收问题。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税务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了税务工作效率,为税务信息的存储和整合带来了便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网络环境存在着一定无序性,风险隐患较多,而税务信息数据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致使税务信息安全问题不断突出。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并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从而更好维持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第3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税务;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引言

所谓税务电子政务是指税务部门运用现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其承担的税务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同时实现税务部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社会和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税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税务部门事务变得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也使得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影响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产生危害,严重的还将对国家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建设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是发展税务电子政务的关键所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概述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和税务部门、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比如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相关标准分成信息安全总体标准、密码算法、密码管理标准、防信息泄漏标准、信息安全产品标准、系统与网路安全标准、信息安全评估标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8个类别;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划分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产业、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六个组成部分;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划分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安全服务、安全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6大要素;部分厂商则或者从网络、传输、存储安全以及可靠性、隐秘性、易维护性等角度构建安全体系,或者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角度设计;或者从物理隔离、基础平台安全、应用平台安全和安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如何构建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

我们知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有效、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安全体系应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需求,在保证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数据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同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体系有效实施,以全面保证税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传输等安全进行,并满足将来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方面的扩展需求。下面我们将在阐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基本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对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进行说明。

(1)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

参照我国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并结合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Ÿ1)全面设计、整体部署

2)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Ÿ3)需求主导,重点突出

Ÿ4)灵活配置、动态部署

5)制度建设、安全培训

(2)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用于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中的物理安全可以分为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涉及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范围内的各方主体。其中,环境安全是对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保护,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等,具体可以参照国家标准GB50173-93、GB2887-89、GB9361-88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设备安全则主要包括存储、传输或系统运行所用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磁、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媒体安全则包括存储媒体本身的安全以及媒体中存储数据安全。

(3)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主要分为传输网络安全和业务网络安全两类。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传输网络,网络安全主要是保证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各方主体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及公共网络服务的安全可靠运行,从目前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传输网络安全目前需要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或服务商为其安全性提供充分保证。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业务网络,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控制拨号用户接入、设置防火墙、防范病毒、控制与公网互连、防范黑客入侵以及就网络安全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等以保护业务网络资源和电子政务应用服务。

1)拨号用户接入问题:

目前,我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建设并不完善,还存在部分网络环境较差的单位,在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需要通过拨号方式利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以该种方式传输的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被篡改,因此针对由于使用拨号方式传输数据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需要采用拨号用户身份认证等加强对拨号用户的安全验证,对拨号用户实现统一管理,采用加密手段对关键数据加密后进行传输,防止数据泄漏和被非法窃取;严格限制拨号上网用户能访问的系统信息和系统资源,防止非法用户拨号进入电子政务系统所在网络。

2)防火墙设置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运行所在专网和外网之间、不同安全域之间需要根据需要设置防火墙,依据安全政策对出入网络的信息流进行控制,有条件地允许、拒绝、检测或过滤。防火墙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系统所要求的速度、性能、管理、便易性和性价比等各个方面,进行周密设计和总体规划;另外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比如防火墙要安装在不同的介质上,尽量使用不同的服务器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对于重要系统的出口应重点配置防火墙,在实际配置和实施时应该关闭不需要的服务,要经常检查防火墙的日志,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处理,采取多层防御、冗余防御等多种方法和措施。

3)关于防病毒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基于业务需求建立多层次病毒防卫体系。无论是B/S还是C/S结构,均需要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每一个安装或运行点强调安装反病毒软件,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业务处理终端和服务器端应同时提供对应的防病毒保护措施。防病毒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及时进行防病毒软件或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另外除了采用各种防病毒产品以外,还应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综合安全性操作程序,该操作程序应包括各种安全措施,如定期数据备份、关键信息加密保护等。

4)控制与公网互连的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一般包括纸质传输、介质传输和网络传输,因此对于公网传输的情况应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要求内外网物理隔离,一般可以采用双穴主机及类似措施,在严格控制与公网互连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公网与专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5)关于防止黑客问题: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黑客技术也不断发展,其攻击的范围和层次也不断扩张。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项目(比如金税工程、秦税工程等)也有可能成为某些恶意黑客的攻击对象。因此在设计和实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时,应加强采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入侵和侵袭,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证据记录、跟踪恢复、强制断开等措施保证业务网络的安全。

6)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

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是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设施和安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安全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各类操作用户的安全管理、安全体系的运营监控、应急处理和安全控制等。

(4)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一般将需要采集、整理、处理、传输、统计、分析等所对应的数据进行安全分级,比如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关键数据三级,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自主保护、审计保护、标记保护、结构化保护和验证保护五级等,然后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安全措施。

根据数据的处理形式不同,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可以分为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5)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及日志、安全技术及应用四个部分。

1)用户身份认证

这里的用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务工作者(人),还包括访问或者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其他系统或者主机、服务器等(系统、计算机)。

用户身份认证根据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是否部署认证中心CA可以划分为如下两种情形: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没有部署认证中心CA时,一般采用用户名称、密码、附加验证码的形式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只有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库中保存了该用户的记录,并且该用户具有合法访问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权限,用户才能够登录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如果税务电子政务系统部署了认证中心CA,那么一般CA是在全系统部署并发挥作用的,每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用户首先向CA申请数字证书并以此作为用户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合法身份。超级秘书网

用户身份认证一般发生于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或者不同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传递数据时的情况。在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需要对登录用户持有的数字证书进行认证,以保证只有合法持有有效数字证书的用户才能够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安全审计和记录系统安全日志。

2)访问控制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指定各个应用层次中的每一个用户所能够访问的业务资源和系统资源,也即访问控制和权限分配策略。

这里的权限不但包括用户能否访问的业务范围、业务数据、数据的访问方式、操作类型等,还包括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系统资源,包括打印、邮件等。

3)安全技术及应用

根据安全级别的划分,可以采用包括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摘要及验证、数字签名及验证、时间戳加盖及验证等在内的安全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制度建设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制定安全制度并严格实施。一般的,安全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设备购置使用、系统开发管理、运营安全管理、应急情况处理等内容。

(7)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教育和培训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用户安全意识及其掌握的安全知识是整个安全体系高效、有效运行和正常维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研发、实施、运维、服务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定期或不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各类用户进行安全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综上所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规划和周密、整体部署。另外,在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进行设计,安全思路清晰、安全体系全面、安全重点突出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凌,耿鹏.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探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9)

第4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信息状态安全;信息转移安全;信息安全技术

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信息状态安全,即税务系统安全,要防止税务系统中心的数据被攻击者破坏。税务系统要通过Internet对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它的数据中心开放,这对税务系统本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信息转移安全,即服务安全,如纳税人识别号、口令、纳税金额等在传输中不被冒用、泄露和篡改。再次是安全管理制度,即使用安全,保证税务人员正确、安全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前两个方面也就是信息安全技术进行研究。

一、信息状态安全技术

信息状态安全主要包括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一)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ServerSecurity)

服务器是存储数据、处理请求的核心,因此服务器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服务器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到服务器硬件设备自身的安全性防护,对非法接触服务器配件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加锁或密码开关设置等;同时,服务器需要支持大数据量及多线程存储矩阵以满足大数据量访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大量的访问导致服务器崩溃;服务器要能够支持基于硬件的磁盘阵列功能,支持磁盘及磁带的系统、数据备份功能,使得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能够在灾难后得到备份恢复,保证服务器的不间断运行;服务器设备配件的高质量及运行可靠性也是服务器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关系到服务器不间断运行的时间和网络数据访问的效率。

(二)操作系统安全(OperatingSystemSecurity)

设置操作系统就像为构筑安全防范体系打好“地基”。

1.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AccessControl,DAC)。自主访问控制是基于对主体(Subject)或主体所属的主体组的识别来限制对客体(Object)的访问。为实现完备的自主访问控制,由访问控制矩阵提供的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保存在税务操作系统中。访问控制矩阵中的每行表示一个主体,每列表示一个受保护的客体,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主体可对客体的访问模式。以基于行的自主访问控制方法为例。它是在每个主体上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根据表中信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1)权力表(CapabilitiesList),它决定是否可对客体进行访问以及可进行何种模式的访问。(2)前缀表(PrefixList),它包括受保护客体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3)口令(Password),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前,必须向税务操作系统提供该客体的口令。对于口令的使用,建议实行相互制约式的双人共管系统口令。

2.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AccessControl,MAC)。鉴于自主访问控制不能有效的抵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这就需要利用强制访问控制来采取更强有力的访问控制手段。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税务系统对主体和客体都分配一个特殊的一般不能更改的安全属性,系统通过比较主体与客体的安全属性来决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够访问某个客体。税务系统一般可采取两种强制措施:(1)限制访问控制的灵活性。用户修改访问控制信息的唯一途径是请求一个特权系统的功能调用,该功能依据用户终端输入的信息而不是靠另一个程序提供的信息来修改访问控制信息。在确信用户自己不会泄露文件的前提下,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偷改访问控制信息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2)限制编程。鉴于税务系统仅需要进行事务处理,不需要任何编程的能力,可将用于应用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分离出去,完全消除用户的编程能力。

3.安全核技术(SecurityKernelTechnology)。安全核是构造高度安全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将与安全有关的软件隔离在操作系统的一个可信核内,而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软件无须负责系统安全。税务系统安全核技术要满足三个原则:(1)完备性(Completeness),要求使主体必须通过引进监控器才能对客体进行访问操作,并使硬件支持基于安全核的系统。(2)隔离性(Isolation),要求将安全核与外部系统很好的隔离起来,以防止进程对安全核的非法修改。(3)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要求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构造安全核,都必须保证对它的正确性可以进行某种验证。

其他常见措施还有: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审计等,这些技术方法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也可广泛应用,我们将在下面介绍。

(三)数据库安全(DatabaseSecurity)

数据库是信息化及很多应用系统的核心,其安全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所有的安全措施都是为了最终的数据库上的数据的安全性。另外,根据税务网络信息系统中各种不同应用系统对各种机密、非机密信息访问权限的要求,数据库需要提供安全性控制的层次结构和有效的安全性控制策略。

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依靠分层解决的,它的安全措施也是一级一级层层设置的,真正做到了层层设防。第一层应该是注册和用户许可,保护对服务器的基本存取;第二层是存取控制,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使数据库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第三层是增加限制数据存取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与用户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基于上述数据库层次结构的安全体系,税务网络信息系统需要设置对机密和非机密数据的访问控制:(1)验证(Authentication),保证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注册和访问;(2)授权(Authorization),对不同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授予不同的权限;(3)审计(Auditing),对涉及数据库安全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有违反数据库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能够有效追查,再结合以报警(Alert)功能,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使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对数据库中的其他对象进行权限设定,这样用户只能取得对视图和存储过程的授权,而无法访问底层表。视图可以限制底层表的可见列,从而限制用户能查询的数据列的种类。

二、信息转移安全技术

信息转移安全即网络安全。为了达到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身份认证(IdentificationandAuthentication);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可记账性(Accountability);对象重用(ObjectReuse);精确性(Accuracy);服务可用性(AvailabilityofServices)等功能。

1.防火墙技术(FirewallTechnology)

为保证信息安全,防止税务系统数据受到破坏,常用防火墙来阻挡外界对税务局数据中心的非法入侵。所谓防火墙,是一类防范措施的总称,是指在受保护的企业内联网与对公众开放的网络(如Internet)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对所有要进入内联网的信息进行分析或对访问用户进行认证,防止有害信息和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进入受保护网,并且阻止内联网本身某个节点上发生的非法操作以及有害数据向外部扩散,从而保护内部系统的安全。防火墙的实质是实施过滤技术的软件防范措施。防火墙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有基于路由器的IP层防火墙和基于主机的应用层防火墙。两种防火墙各有千秋,IP层防火墙对用户透明性好,应用层防火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实践中只要有资金许可,常常将两种防火墙结合使用,以互相补充,确保网络的安全。另外,还有专门用于过滤病毒的病毒防火墙,随时为用户查杀病毒,保护系统。

2.信息加密技术(InformationEncryptionTechnology)

信息加密包括密码设计、密码分析、密钥管理、验证等内容。利用加密技术可以把某些重要信息或数据从明文形式转换成密文形式,经过线路传送,到达目的端用户再把密文还原成明文。对数据进行加密是防止信息泄露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增加密钥的长度和更先进的密钥算法,可以使破译的难度大大增加。具体有两种加密方式:(1)私钥加密体制(Secret-keyCryptography),即加密与解密时使用相同的密码。私钥加密体制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两种。分组密码把明文符号按固定大小进行分组,然后逐组加密。而序列密码把明文符号立即转换为密文符号,运算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2)公钥加密体制(Public-keyCryptography),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分为两个不同的密钥,一个用于对信息的加密,另一个用于对已加密信息的解密。这两个密钥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密钥。

在传输过程中,只有税务系统和认证中心(AuthenticationCenter,AC)才有税务系统的公开密钥,只有纳税人和认证中心才有纳税人的公开密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人得到了经过加密后双方的私有密钥,也因为无法进行解密而保证了私有密钥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了传输文件的安全性。

3.信息认证技术(InformationAuthenticationTechnology)

数字签名技术(DigitalSignatureTechnology)。数字签名可以证实信息发送者的身份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它具备不可伪造性、真实性、不可更改性和不可重复性四大特征。数字签名是通过密码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交换实现的,其主要方式是:信息发送方首先通过运行散列函数,生成一个欲发送报文的信息摘要,然后用所持有的私钥对这个信息的摘要进行加密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报文的附件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报文的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信息后,首先运行和发送方相同的散列函数生成接收报文的信息摘要,然后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对报文所附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产生原始报文的信息摘要,通过比较两个信息摘要是否相同就可以确认发送方和报文的正确性。

完整性认证(IntegrityAuthentication)。完整性认证能够使既定的接收者检验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常用的方法是:信息发送者在信息中加入一个认证码,经加密后发送给接收者检验,接收者利用约定的算法对解密后的信息进行运算,将得到的认证码与收到的认证码进行比较,若两者相等,则接收,否则拒绝接收。

4.防病毒技术(Anti-virusTechnology)

病毒防范是计算机安全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我们建议采用由单机防毒和网络防毒同时使用的这种防病毒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加强网络端到端的防病毒架构,再加上防病毒制度与措施,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毒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怀则.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草原税务,2002,(12):31-32.

[2]AndrewS.Tanenbaum,“ModernOperatingSystems”,PrenticeHall,1992.

[3]滕至阳.现代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陆楠.现代网络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问题一:真正意义上的税务信息大集中尚需时日

税务信息大集中是税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是构造电子税务的基础。税务大集中首先是数据意义上的集中。在国外,目前已普遍采用数据集中处理的方式,数据最终要集中到国家数据中心。但在国内,数据集中仍然停留在市级集中的水平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大集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过去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以及税收业务的特殊性,税务大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税务信息平台多样化,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应用系统多样化,且系统间的关联性差,数据口径指标体系多元化;税收业务需求复杂、多变、频繁,地域差异显著等。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逐步实现从以市级为主的集中向省级和国家税务总局一级的集中过度。

值得注意的是,税务信息大集中不仅给税务行业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操作模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同时给业务重组带来了机遇,也对未来税务信息化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税务信息大集中从业务应用角度看,可分为数据集中、应用集中、机构集中等相互关联的多个层面。数据集中是指技术层面的信息存储和应用方式,指数据集中存储到较高层级的税务机关,其所下辖的税务机关原则上不存放数据。将基层业务运用环节的所有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并集中存放到高层税务机关(数据中心)后,就能更好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应用集中是指最基层的税务机构延伸点的前台人员仅负责受理业务,业务的审核处理和批量加工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或者由后台业务岗位集中处理或管理。应用集中的另一个层面是体现业务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资源由高层税务机关统一、集中地进行规划、实施与管理。机构集中是指在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的推进下,借助互联网下所有信息的高度共享机制,机构的层级和数量完全可以做到适当缩减和归并,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重新设置,实现“扁平化”的集约化管理。在实践中,如果我们过分重视技术本身,而忽视自身体制的再造,将现有管理方法固化在程序之中,必然会陷入“自动化陷阱”,不仅不能从新技术和巨额投入中得到好处,提高行政效益,反而会增加税收成本,得不偿失。

问题二: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需求凸现

税务、财政、国库、审计、工商、劳动、公安等政府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和监督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府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的重任,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很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税收工作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越来越大,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也将更加迫切。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的高度开放和共享,但由于政府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备等等原因,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财税库银一体化在全国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随着税务大集中的实现,既能有效解决地税机关内部信息共享的问题,同时也为解决外部“信息孤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科学的手段,关键是要依靠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依托网络架构,实现与工商、技术监督、房产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充分共享,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并加强部门间沟通联络,为有效实现税源监控、提升税收业务流程的完全自动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问题三:税收征管的信息化程度滞后

近年来,全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税收征收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我国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然而,从制度层面来看,税收政策和制度的未形成业务与技术的一体化。新的税收政策带来的业务流程和环节的调整或变更,往往不顾系统的应变能力通过文件传达贯彻,造成部分政策制度游离于信息系统之外,难以保障政策制度按时贯彻落实到位。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政策制度的信息化进程,以保证其能够以税收业务管理系统为载体得以及时准确地贯彻落实。同时,改变政策流程,最终以文档和系统实施的形式同时出台;从流程层面来看,征管业务流程未能完全适应税务管理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和改造。征管流程和岗责体系也未能与税务管理模式形成良性互动和调节机制,需要建立与税务管理体制创新相适应的推动机制,加强在征管业务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机构、人力资源方面的配套改革;从功能层面来看,税收征管系统业务功能尚未完全覆盖国、地税所有税收业务,操作型和管理决策型功能衔接不足。各征管软件之间还存在功能交叉和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开发和运行的成本。因此,在业务拓展方面要建立配套的体制,对系统优化、业务变更、增加进行统一管理,对业务需求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优先级进行评审,使信息系统使用单位提出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管理、审核和跟踪解决。

问题四:数据质量和应用成为“瓶颈”

税务信息化是基于数据大集中之上的。关于数据,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只有保障数据采集质量,不断拓展数据应用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好电子税务的优势和功效。首先是“入口”。这个环节是要靠人来完成的,再高级的系统也无法替代基本的原始数据采集。但由于各地、各部门管理水平和管理尺度的不统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分割、分散或失真等现象。因此,信息化对税收基础管理的要求不是放松了,而是需要更严格,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管理流程和规范,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人为因素,在数据采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上下功夫,才能保障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其次是“出口”。这是我们数据集约化的目的。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税务数据,但由于应用系统的分散化,导致了大量高质量的税收管理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我们要把信息化的重点放在数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上,有针对性的拓展各种增值应用,在数据信息应用挖掘上下功夫,如利用税收征管的实时数据实施“两权”监督、开展税收分析,进行纳税评估,税收工作量化考核,利用数据实时比对,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等。

问题五:电子票证的合法地位亟待确立

税务信息化建设,必将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电子凭证合法性问题,主要包括电子报税凭证、网上发票认证、网上

文书处理等环节。目前由于尚无法律条文规定电子文书、票证和签章的合法地位,在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电子凭证与纸质凭证并存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不仅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还相应地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只有尽快通过立法确立其合法地位,使之与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充分体现出电子税务的优势,使可供分析、决策使用信息量大大增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电子档案的法律效率问题,财税银库联网的法律保障问题等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问题六:税务信息安全受到挑战

第6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现状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一、新形势下税收信息化的意义

税收信息化是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先进税收管理理念融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是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税收工作中,对税务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组与改造,实现税收管理的现代化。

新形势下税收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要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税收征管各业务环节的作用,切实提高征管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实现各项税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提高税收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一)税收信息化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随着税收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税收的各项数据在急剧增加,我们需要对大量税收和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纳税人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并为税收分析、计划和预测提供依据,这些都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将改变税务信息生产方式,提高税务信息的生产效率和精确程度。通过税收信息化的建设,税务部门可以运用信息网络拓展采集数据的渠道,获取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快捷和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使信息得到增值运用,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税收信息化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纳税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综合征管软件平稳运行,数据集中模式不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广泛应用,构建统一的门户网站,开展在线调查、法规查询、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等涉税服务,都离不开税收信息化的支持。

(三)税收信息化是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的税收信息化使得对税收的管理全面从手工操作、粗放管理转向了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减少了一线征收人员,加大了管理和稽查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和细化了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税收征收成本、纳税成本和机会成本。

(四)税收信息化是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要求。税收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程序和管理方式,实行信息化、现代化的税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好税收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税收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在基础硬件设施、网络环境、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税收信息化的应用层次逐步提高,但是我国的税收信息化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有很多基础数据、征收数据都形成了电子资料。但是,我们只是对其进行查询和简单的过滤操作,没有对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利用,使用效率很低。

(二)税务系统管理软件林立,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税务部门已开发了多种应用系统,由于各系统之间信息互不衔接,造成了数据的冗余重复,基础数据不能很好地共享,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数据的不一致。有的系统和系统之间开发了接口程序,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由于接口的开发又造成了数据新的不一致性。

(三)对税收信息化的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税收信息化在广大税干中的思想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数据的电子化,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对信息化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信息化相关人才严重缺乏。税务系统整体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复合型(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和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全系统仍然存在重业务、轻技术的现象。近几年,税务部门虽然录用了一些计算机人才,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了业务部门,从事与计算机无关的工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计算机人才的流失,这种状况阻碍了税收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五)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有待加强。一部分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认为安全问题距离自己很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新的技术在不断的出现,可能我们的一个疏忽就会造成泄密事件的发生。作为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切实认识到“信息安全,人人有责”。

三、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化的思考

税收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税收信息化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攻坚阶段,这就需要结合税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信息化的运行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改进、完善。

(一)构建功能强大的数据平台,强化对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利用。在税务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组织,具体负责对数据的分析利用。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平台,可实现对其他系统数据的接收,运用特殊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发现(挖掘)有用信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使数据得以更好的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税收管理。

(二)对目前的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按照一体化的建设原则对目前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功能齐全的大系统,共同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从而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录入工作。对制度、业务、硬件资源等进行整合,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实现部门、应用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而形成现代化的税收信息化管理应用格局。

(三)对待信息化要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我们应深刻理解税收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消除重建设、重投资、重流程、轻管理、轻维护、轻数据等认识上的偏差,重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方式、内容及运作程序等多方面变革的要求。我们要树立信息化的全局观念,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把税收信息化纳入到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中加以统筹规划。明确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业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支持,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作用,实现业务管理与技术保障的有机统一。

(四)继续加大对税收信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我们要继续完善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以此改善现有税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进行信息化理念、信息化管理机制等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税收业务知识进行全方位培训;对操作使用人员,主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再提升。在培养和造就自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引入专家机制,借助于外部力量来推动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五)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信息安全是同信息化生活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参与,需要每个人自觉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我们要重视网络安全,统一采取入侵检测、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防止非法侵入。重视数据安全,对已采集的数据信息集中存储、管理和备份工作,建设数据存储备份系统。重视网络设备管理,网络各节点的运行状况监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设备情况动态跟踪机制。

(作者单位:宿州市国税局)

主要参考文献:

[1]谭荣华.税收信息化简明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数据大集中;基层信息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2

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浙江省地税局根据总局“金税三期”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全省地税信息化管理及发展要求,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开发了架构设计先进、系统运行稳定、富有浙江地税特色的浙江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税友龙版》。数据大集中不仅是税务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变革,必将对税收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就基层税务机关,如何适应数据大集中格局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新系统的优势,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税理念,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提升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和谐税收征纳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征纳双方信息化办税能力

“大集中”工程的实施,为浙江地税带来一系列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新业务,这必然对纳税人的信息化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推动或改变纳税人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导致纳税人对税务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更高述求。为此,应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的信息化办税能力和税务干部的信息管税能力。

1.1 提升纳税人信息化办税能力。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特别是信息化办税能力的提升,将大大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切实降低征纳成本,是推进税务信息化水平建设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纳税人法律责任的宣传和教育,明确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其次要加强纳税人信息化办税能力培训,对涉及纳税人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如《个税全员申报系统》、《网络在线开票系统》等,要制订统一的培训制度,提升纳税人对涉税软件应用的能力。再是要拓展网上办税业务,深化《浙江地税因特网办税系统》的各类应用,进一步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纳税成本。

1.2 提升税务干部信息管税能力。随着税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管税”理念的不断推进,税务干部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各类税务软件的操作应用技能,以提升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数据大集中后,相关岗位人员应掌握纳税人端的各类应用软件,熟悉基本操作步骤和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给纳税人提供更好的业务和技术服务。在人员配置及管理培训上,应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以适应岗位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要求。

2 加强数据应用,提升信息管税的质效

省局数据大集中后,由于数据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大量的管理层报表将从纳税人上报的原始数据直接产生,各级税务机关对数据的分析利用也将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全面性,提高数据分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进一步深化“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五位一体”互动工作机制,提升信息管税的质效,将变得更为重要。

2.1 加强数据采集,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税收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是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是决定数据分析应用成效的关键。作为基层税务机关,要对信息采集和审核工作要进行合理分工,加强业务流转的信息维护和审核力度,实现信息采集的全系统、全过程管理,确保涉税信息获取的准确、及时和完整。

2.2 深化数据应用,提升信息管税的质效。数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的深度分析应用,不断提升税源监控水平和税收管理质效。数据大集中后,各级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数据大集中的数据共享有利优势,依托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加强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工作,提高数据的增值利用水平,不断推进税收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

2.3 建立工作规范,完善数据分析应用机制。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征管、计财、稽查、信息等部门通力配合。通过制订工作规范,规范数据分析口径、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明确数据分析结果的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和反馈时限等,形成科学、高效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机制,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3 强化内部管理,推进信息管税的规范化

“大集中”工程实现了系统与业务处理的集中,同时也必将带来风险的高度集中。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树立信息安全理念,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应急流程和故障恢复机制,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使集中处理带来的优势不被集中风险所弱化,并进一步推进信息管税的规范化。

3.1 确保网络信息安全高效。信息安全问题是一个亟需各级税务机关高度重视的问题。省级数据大集中后,安全问题不再是一个市县局各自独立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省的数据安全问题。同时,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也将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3.2 规范税收业务操作规程。数据大集中前,浙江地税实行数据各县(市)为单元分布,征管软件全省统一,集业务处理、报表查询、流程管理及快捷查询等为一体的浙江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税友2006》版。该系统的应用,使得地税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已基本实现全省统一,但各地也存在不少个性化的设置。数据大集中后,许多原有操作规程和内部制度,特别是各地个性化的设置,已不适应大集中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大集中后的征管模式,制定一系列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源监控预测,重组征管业务流程,提升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推动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

3.3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税友龙版》提供了灵活的考核方案定义功能,可实现执法责任制、ISO质量管理和征管质量等各类考核方案。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省局统一的指标库为基础,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考核,将各个考核方案分解落实到相关的各个岗位、部门和单位,做到人、岗、责一一对应,尽量减少人工考核的随意性,做到每次考核结果都有据可查,以数据说话,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通过对执法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对征管质量指标的量化评价,以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征管效能、强化责任意识和激发干部活力。

4 优化纳税服务,推进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信息技术已为纳税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数据大集中后,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更应突出纳税服务的职能,创新纳税服务方式,构建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建立和谐融洽的税收征纳关系。

4.1 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要以门户网站建设、12366服务热线、QQ群和短信等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以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4.2 建设综合管理系统,规范办税厅管理服务。建设一个集导税服务、窗口管理、实时监控、绩效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办税服务厅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应用,将极大的有利于实时动态反映办税服务厅运作情况,合理调配办税服务资源,有效提高窗口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维护税务机关形象,通过对办税服务厅办税业务类型、等候时间、办理时间和音频视频数据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运用,为绩效考核、科学管理、服务挖潜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推进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办税流程。

4.3 尝试自助办税功能,拓展纳税人办税渠道。完善办税厅设置,将自助办税服务进行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纳税人“自助办税服务区”,在原来仅提供自助纳税申报、政策法规查询和公告公示等基础上,逐步开发和提供具有发票自助领购缴销,完税凭证、纳税证明自助打印,POS刷卡自助缴税和其他涉税信息查询打印等功能的自助办税服务系统,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办税渠道,提高办税效率。导税人员为自助办税的纳税人提供自助办税服务系统的操作辅导,政策咨询等引导服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方税务局信息中心课题组.浙江地税信息化建设探索研究(2007-2011)[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技术愿景》的通知,工程办便函[2010]37号[Z].2010.

第8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税务稽查;对策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形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税务稽查管理及查账软件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税务稽查工作走上了信息化管理时代。

    一、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一)稽查地点更加灵活,税务稽查效果更加显着。在手工会计中,稽查人员一般采取现场查询方式进行税务审计。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稽查人员可以在企业现场通过电脑查询的方式进行税务审计,这样不仅可以现场答疑,也不易泄密,而且查询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稽查人员也可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打印机输出到纸上,以便于税务稽查人员存档;稽查人员还可将数据输出到磁盘上或通过互联网方式取得资料,这样既能方便税务稽查人员快捷地取得数据,又不影响企业日常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核算程序和方法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账务程序的电子化。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建立信息应用平台,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税务稽查信息化同时也是强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税务稽查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结合和相互促进,规范税务稽查业务流程,减少稽查执法的随意性,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促进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税收执法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财务数据增加、修改、删除都是在计算机上操作,操作可以不留痕迹,给税务稽查带来诸多不便。

    2、计算机做账可以使企业设置更多账套。手工会计操作过程中,都是纸介质上的会计内容,企业如果使用电算化管理软件可以建立999套账套,企业财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账套,可以有内部管理使用,也可以有对外报送使用,账套与账套之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填写不同的数据。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前的账簿或修改、删除、添加财务数据后的账簿进行备份保存。

    3、多台计算机建立账套,多人员操作不同账套。会计电算化软件强调的是人、财、物、产、供、销全面结合,会有相应的模板全面综合操作,也会有相应的权限人员进入不同的模块操作。比如,系统管理员对电算化管理软件进行系统操作,财务主管对总账模块操作,仓库主管对存货模块操作等,因为计算机操作,会导致一人身兼数职,人员分工不明确,违反财务规定,影响税务人员稽查工作。企业可能为财务账套设置密码、隐藏服务器或异地设置服务器等,逃避税务监管。

    4、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技术的影响。当前是信息化社会,我国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电算化,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也使用了财务软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经济和财务的信息量和业务量相当大,传统的稽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税务部门的税务检查要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的税务稽查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开发出先进的税务稽查账务系统,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税务稽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人员的影响。电算化税务稽查是对会计、税务、稽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综合,为了应对信息化下管理企业的税务稽查,税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必须做适当调整,税务稽查人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税务稽查知识和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而且应该熟练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会计信息化在税务稽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软件易做假账,稽查环境更加复杂。与手工会计相比,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安全问题是造成税务稽查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环节面临安全威胁:一是纳税人会计信息提取数据的操作环节;二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会计信息的保管环节。在操作环节中,操作失误或病毒破坏很有可能造成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导致纳税人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泄露;在保管环节中,稽查人员是否能够对其取得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保密。纳税人处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可能产生不信任和不配合的心理,使税务稽查的环境十分不利。

    (二)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繁多,稽查人员难掌握、难鉴别。会计软件种类繁多且软件开发的语言、开发工具不尽相同,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税务稽查人员,很难掌握软件的操作。电算化软件可以灵活地进行备份、恢复,再利用恢复后的账务数据进行数据的调整,很多软件都提供了业务处理过程的反结账、反审核功能,使得会计数据的删除、修改不留痕迹,使稽查人员难以应对。

    (三)税务稽查软件的研发相对滞后。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辅助税务稽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审计电算化即直接采用计算机程序对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在税务稽查这个专业领域中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可以说税务稽查应用软件的研发只是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税收稽查工作的要求。

    (四)税务稽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税务干部队伍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税务稽查信息化是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稽查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管理的过程。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同时也是强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税务稽查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减少稽查执法的随意性,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稽查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可以促进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税收执法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稽查审理缺乏统一标准。现行综合征管软件审理环节中,由于没有对具体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归集,因此无法将法律法规与具体行为进行分类归集并自动结合形成定性处罚监控,造成了审理人员审理定性的随意性,无法对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目前,税务综合征管软件及许多地方自行开发的税务应用软件中稽查文书未按照总局统一样式设计,致使各地区稽查文书样式不统一,内容也不能满足总局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各地区自行开发的税务应用软件中,存在着大量自行设计的内部传递文书,用于满足内部业务流转,其作用相似、样式各异、项目参差不齐,并且相关文书没有相互校验功能。软件只提供word模板,必须依靠过去的手工劳动,依赖稽查人员将稽查结果、审理结论录入。

    三、应对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要对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数据输入输出和处理程序、整体运行环境等方面制定规范性要求,如规定会计电算化软件具有自动记录功能,严禁纳税人擅自修改或删除会计数据,必须保留会计数据的修改痕迹,以便于税务稽查人员根据上机日志开展稽查工作;制定统一的通用数据接口,主要是要求各种商品化会计软件之间能实现相互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税务稽查人员应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尽早发现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对电算化税务稽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整合现有税收政策和法规,并形成完善税务稽查政策法规信息库,明确法律依据。利用税务稽查政策信息库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对检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统一把握尺度,避免出现对不同企业提出的相同问题适用不同税收政策的情况。

    税务机关应与财政部门配合,成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推广普及部门,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选择的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流程,并积极推广税控装置的使用,以规范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行为和纳税行为。同时,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实施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是征纳双发的权利和义务。

    (三)开发稽查专用软件,提高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国家税务总局应统一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发稽查软件,使该软件既科学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在税务稽查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对目前已存在的税务稽查软件,必须加强税务稽查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但要将手工税务稽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编入计算机中,还要利用网络技术逐步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税务稽查信息港,实现对稽查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利用。

    开发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稽查工作全流程监控,提高税务稽查的管理水平。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基础,覆盖税务稽查工作的下达检查计划、实施税务检查、审理和执行四个环节,实现对税务稽查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全流程的监控。通过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可也及时准确地掌握检查计划下达和分配情况、每个检查户的检查进度、各个检察环节的阶段性报告、检查处理结果和执行情况,以及每个稽查部门的补查收入和每个检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以实现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提高税务稽查查补收入预测的准确度,保证税务稽查工作高效运转。

    (四)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税务稽查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组织计算机系统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税控设备以及应用系统的培训。同时,学习西方国家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充分了解自己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所需,以及怎样选用相适应的信息及网络技术,发挥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第9篇:税务信息安全范文

0 引言

 

当前,互联网已在税务服务领域迅速普及。各税务服务机构也已开始了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信息化税务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和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各机构的信息化税务服务体系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税务部门自身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低,纳税人信息化办税意识欠缺,内外部协调配合梗阻,同区级政府的沟通协调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税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及信息化办税水平的提升。W市目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本文基于这一现状,深入分析W市信息化税务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互联网+”税务服务体系来改善现状,运用互联网精简税务服务中间环节,缩短服务时间,从而切实提高税务服务效率。

 

1 W市国税局信息化纳税服务发展现状

 

W市下辖四县四区,人口约384.5万。近年来打造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培育了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新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W市国税局于2010年实施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改革后,由新设立的纳税服务局受理全市4万余户纳税人主动发起的涉税业务。随着2016年5月全面推进“营改增”工作的实施,服务对象将在短期内激增至6万余户。与此相对,全市服务厅(室)共有5个,窗口40余个;其中主服务厅2个,窗口30个,人均服务对象数量近1500户。该市国税局纳税服务工作将承受巨大压力,构建完善信息化纳税服务体系,推动效率提升和管理变革迫在眉睫。

 

具体说来,W市国税局信息化纳税服务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税务部门自身信息化总体水平低;纳税人普遍缺乏信息化办税意识;信息化税务服务体系内外部协调配合存在梗阻现象等等。在互联网时代,W市撤销作为驻区单位的区国税局后,同区级政府的沟通协调不如以往,获取其支持的力度有所削弱。

 

2 “互联网+”纳税服务体系在W市税务服务中的实践应用

 

近年来,W市积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信息化纳税服务经验,开展了“互联网+服务”系列工程,在信息化服务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一是开发电子发票开具系统,依托龙头电商优势,不断拓展电子发票使用范围;二是全面推开发票网上领用,确保速度、管控风险。目前,网上领票业务量已经接近全市总税控票领用量的90%,极大地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三是布局发票自助代开系统。在各办税厅、延伸点布置自助设备,方便纳税人就近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四是研发手机APP系统。实现了一键式纳税申报,降低了办税负担。

 

2.1 构建“互联网+”纳税服务体系

 

“互联网+”带来的纳税人类型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必然导致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为此,W市基于群众的税务服务需求建立了“互联网+”纳税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运用实时、高效的电子网络来缩短办税服务时间,提高办税效率。

 

2.2 基于“互联网+”税务服务体系完善税务服务内容

 

2.2.1 打造全天候全覆盖的电子税务局 以业务全覆盖、流程简约化的在线服务体系配合岗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线下监控调度中心,实现前台服务与后台支撑的无缝对接。

 

①拓宽整合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功能。对注册登记、发票管理、审批备案、业务咨询、投诉维权等所有由纳税人发起的办税事项,均实行在线办理全覆盖。同时,将原先种类繁多的应用系统整合至一个主办税平台,增强平台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最终做到“能够在一个页面上、用一种方法填报所有需要报送的报表”,使纳税人便捷办税的体验感受有质的提升。

 

②不断扩大掌上办税范围和功能。将网上办税系统、电子发票系统、12366咨询系统和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整合成一体化、便捷集约的移动服务平台。逐步实现通过智能手机APP,纳税人可以了解税收政策,掌握办税进度,缴纳税款;运维人员可以远程协助用户解决使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可将有用信息点对点推送,引导其错峰办税。

 

③开放智能叫号排队系统。目前各办税厅基本都配备了叫号排队系统,但其作用仅局限于将厅内办税人员编号排序,对缓解高峰期人满为患的矛盾用处不大,应将系统向互联网开放,实现在线查找最近空闲办税厅、查看等候人数,预约排队等功能。

 

④试行复杂事项预约服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政策争议、投诉维权等复杂事项,以及需要当面沟通处理的特殊事项,可在线预约服务,并依托线下调度中心实现跨部门协同联办,及时高效处理好纳税人的涉税需求。

 

2.2.2 完善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

 

①税务机关内部联动。按税务机关所处层级不同分工有所侧重。税务总局负责做好顶层规划,出台规范标准,保证信息化纳税服务体系安全有序推进;省、市级税务机关作为应用主体,负责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丰富其内涵;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相互配合思想,完善更为科学详尽的操作规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环节之间衔接,做到分工不分家。

 

②与地方政府外部联动。建立健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制度,加强横向信息交流,促进横向资源共享,同时争取县、区政府支持力度,在人流密集区加大自助办税终端的投放力度,为纳税人提供7×24小时,持续性、全天候的纳税服务。

 

③与企业主体外部联动。强化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对依托税务机关开展业务的情况进行可量化的考核,完善纳税人投诉事件反馈机制,避免技术服务单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发生损害纳税人权益的行为;此外,探索将发票发售、文书送达等非核心业务交由成熟市场主体代为运作。

 

2.2.3 加强信息化纳税服务体系保障

 

①安全保障。信息化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坚守网络与信息安全底线,在开发互联网应用系统时应与信息安全保障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②人才保障。结合国家公务员招考,有针对性地补充信息技术新鲜血液。将全员培训和培养信息化纳税服务方向专业人才结合起来,努力在税务系统内部造就一支既有顶尖领军人才,又有为数众多的基层服务力量的金字塔形人才保障队伍。

 

③纳税人信息化能力保障。充分考虑纳税人对信息化的适应能力和认可程度,开发共性应用软件时,操作界面和流程设计要遵循“木桶原理”就低不就高,主动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使用者参与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使信息化纳税服务成为纳税人的主动选择。

 

3 “互联网+”税务服务体系的应用效果

 

通过“互联网+”税务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应用,W市的税务服务的中间环节进一步简化,纳税人申报途径从原来只能到办税厅申报,增加到了现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APP、自助机器等进行办理,申报时间大大缩短,并且网络申报率较以往来说大幅度提高(见表1)。总体来看,纳税人网络办税意识得到提高。手机税务服务APP试运行三个月,已使用逾10万次。移动税务局目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手机APP已办理业务18万笔。

 

4 结论

 

W市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税务服务流程及服务形式后所取得成效,说明“互联网+”税务服务体系能够缩短税务服务时间,提高税务服务效率。W市在提升税务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方面为全国各大城市的税务服务机构提供了一套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而纳税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通“服务纳税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来赢得纳税人的满意度始终是税务服务基本宗旨。税务服务机构在网络办税服务工作中,应该做到思想准备不放松,扭住节点不减压,服务质效不掉档,技术保障不懈怠,加强督导不敷衍,尽全力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赢得纳税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