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

第1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休闲旅游模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广大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休闲、体验和度假活动渐成新宠。农村地区集聚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农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是延展旅游业、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地区。

记者从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伴随游客的需求变化,乡村旅游近几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吃、玩、钓”等传统方式向科普、教育、养生等内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已发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森林、温泉、滑雪等资源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样,比如观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鲜花港、生态参与型的阳朔乡村游、低碳体验型的北京留民营村、民族节庆型的广州从化李花节、农家休闲型的重庆农家乐等,都已经创出了乡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旅游让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

据农业部统计,乡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增加5个就业机会。比如湖南省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以此推算,可间接带动120万农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村里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帜。

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乡村旅游还使农民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们的幸福指数。比如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让常见的农作物油菜花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该县也由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旅游县,并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称号。浙江省安吉县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经营农家乐,避免了家庭成员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情感问题,提升了农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感。

投资经营趋向多元化

乡村旅游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型业态。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绍说,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正在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建设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形成了多元投资结构。例如在福建全省乡村旅游企业中,民营和外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

业内专家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农户自身资金的限制,起点低、规模小、分布广,因此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黄山“徽州农舍”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乡村农家乐经营模式,目前已入驻徽州区坤沙村、长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资经营,与市场直接对接,并由村委会组建的乡村旅游协会实施日常管理,实行“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营销管理、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结算,充分调动了农户、企业、村集体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这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有利于农家乐塑造品牌、抱团开拓市场,对喜爱自驾车、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来源:人民网)

相关链接: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为了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使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

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2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 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第3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06-01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歇,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尽量保留自然特色,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2006.(8).

第4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第5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一、乡村旅游新解读

(一)定义及特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学习等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特征,乡村文化、乡村环境所蕴含的乡村气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2.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在城市,且具有区域性特征

乡村旅游对城镇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且这种吸引力一般产生于乡村所处的周边城市。

3. 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从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都可以被挖掘、被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

4. 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重游率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放松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者一年中需要多次造访乡村旅游点,寻找不一样的休闲体验。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据2007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讲话中提到“全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2004年和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共创建评定了35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和2011年,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评定推出7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问题。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旅游产业规模小、发展特色不足、体验性活动少、文化品位不高、教育功能缺失、服务质量较低、品牌定位趋同、乡村城市化等问题。

(三)发展趋势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特色化

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点开始追求基于地域特征的特色化开发经营,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多地注意融入乡土文化,甚至是创意文化的元素。

2. 规范化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管理。从2004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到2010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以及各地星级农家乐的评定等等,都体现出国家和地方对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的重视。

3. 规模化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当中,改变和影响着原本分散、弱小的乡村旅游企业和组织的发展。

4. 品牌化

旅游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到重视,从开发创意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对旅游品牌的关注。

二、乡村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一)理念优化

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至关重要,很多景区(点)开发理念落后,旅游产品、服务等不符合游客需求或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景区游客稀少,旅游发展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包括很多方面,这里重点就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 充分了解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一般认为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具有五个方面的动机,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释放工作压力、渴望获得宁静、愉悦心灵和挑战自我。这里再概括提出四个追求,即“求新”、“求异”、“求特”、“求健康”。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追求一种区别于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化体验;追求能够引起其强烈兴趣的特殊人和事件;追求获得身体和心灵的一种健康状态。明确了解城市游客的旅游动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

2. 要转换思维,从城市游客的角度想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游客对乡村旅游体验的价值诉求,提供满足城市游客旅游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讲,城市游客希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舒适、方便和卫生的旅游体验,这包括舒适的用餐环境、住宿条件、方便的交通条件、旅游信息获取和干净现代的卫生设施。另外,城市游客对于旅游参与活动体验的期望还可将其概括为“不劳而获”、“有惊无险”和“一波三折”三个方面。“不劳而获”,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一般游客都希望体验具有趣味性的、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可以有所收获的乡村参与性活动,比如水果采摘、蔬菜种植等。在这类活动中要根据城市游客的体力情况设置参与方式,不宜设置劳动强度高、耗费体力大的活动。“有惊无险”是指游客期望旅游活动过程中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且这种情况是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一波三折”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参与体验,在项目设计中要将简单的过程复杂化,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

3. 概念第一,要做有概念的景区

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创意,更是一个主题,是一个景区发展的灵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对景区(点)进行概念包装,以好的概念设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概念、有内涵的景区。例如,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水岸山吧度假村,以北京年轻白领为目标对象,依托雁栖镇的山水林木,设计自然性和时尚性于一体的山吧,山上木屋称为氧吧;餐厅叫餐吧;嬉水的水池叫水吧;游乐的秋千叫荡吧,用时尚的理念包装纯朴的天然景观获得了成功。

(二)产品优化

现阶段,很多乡村旅游景区面临旅游产品老化、粗糙,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旅游市场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

1. 发掘旅游过程中不被人重视的小元素

一般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购买的完整的旅游经历,它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也根据这六大要素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元素可以被开发,而且能开发成很好的产品。比如“教育”或者说“学习”,学习教育同样是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人渴望获得知识、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广大乡村地区有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大自然课堂远比学校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和真实。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学生市场,开发相应的课外实习基地、大自然趣味室等户外参与性学习型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台湾很多农业园区做得比较好,并且成立了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

另外,对于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对旅游参与流程中七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学”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再构造。例如,对于一个主要经营乡村餐饮的景区,要把“吃”的元素做足,做出特色,做成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

2. 创新产品设计,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地深化和提升

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一般有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参与体验型和复合型等。当前,多数旅游产品停留在自然田园观光、农家餐饮等方面,体验性、参与性活动项目少。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化和提升需要不断融入新思路,逐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产品参与内容。

例如,当前各地涌现出的市民农场乡村旅游产品,走市民认种菜地、农民代种蔬菜的模式,旅游参与内容包括游客亲自到菜地进行种植、采摘等劳动体验和农家餐饮两大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设置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为城市游客提供网上参与活动,可实时关注蔬菜的生长情况,吸引游客对项目的持续关注,增加重游率。再进一步设计可以构建一个交换平台,实现不同游客之间的物物交换,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参与兴趣等。

3. 锦上添花,创意助力旅游产品变革

有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经历自然环境打造、乡土文化挖掘之后,开始关注创意文化元素,从创意策划到特色景观建设,再到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的全过程都在或多或少地融入创意设计的元素。

例如,台湾南投县溪头妖怪村的旅游开发中就充分发挥了创意文化的作用。原来仅仅依靠卖土特产品的景区商业点依靠创意化的设计和包装,用妖怪的主题包装策划整个商业街,形成了一个台湾中部旅游目的地热点。其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创意盘活了一个商业街,带动了一个旅游景区,成长为一个旅游热点。

(三)营销优化

旅游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很多景区在开发之时面临客源不足的问题。有效扩大客源市场规模,需要对旅游营销进行优化和提升。

1. 形象制胜,打造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品牌

形象识别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旅游形象的景区可以获得游客的更多关注,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在农家乐开发营销中就通过策划、选聘旅游形象大使活动,成功进行了一次旅游公关营销活动,在衢州市农家乐旅游市场上树立了鲜明的形象。

2. 因地制宜,优化营销渠道,抓住重点媒介

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方式和渠道。在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视广告、网络和口碑营销等的作用。一般来讲,乡村旅游营销也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乡村旅游企业或联合组织要重点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城市电视媒体(包括旅游频道)上刊登旅游广告,这样较为经济和有效。旅游网络营销选择要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确定,较小的乡村旅游点可依靠村集体或者乡镇集体组织在本地旅游官方网站或者全国乡村旅游网站进行捆绑营销;有实力的大型乡村旅游景区可进行本企业旅游官方网站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游客的口碑效应,多争取回头客。

3. 借鸡生蛋,与景区、高校及演艺团体等单位进行合作

第6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关键词:洋家乐 乡村旅游 日照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大的发展,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不断成熟。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为背景,在日照市“旅游富市”战略指导下,日照市旅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一、“洋家乐”概况

洋家乐多数是由外籍人士在中国农村投资经营,其前期规模和形式如同我国乡村旅游中普遍开展的“农家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洋家乐”[1-2]。但目前“洋家乐”只是这一类业态的代名词,并非仅仅是高级农家乐,其实质是在华跨国移民直接投资经营的,具有低碳环保理念,兼具中外文化内涵的用于满足休闲度假需求的新型乡村文化旅游业态[3]。

洋家乐发端于北京“小园”,在北京其他乡村、广西阳朔、浙江德清等地乡村迅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并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呈进一步扩张态势。洋家乐遵循反城市自然低碳理念,保持泥坯房的自然,就地取材裸装修,DIY生活用品等,从农房改造、房间设计、家具布置、居住建议等各方面践行低碳理念;注重其细节和文化内涵体现,民宿分别进行个性化设计,独特的文化元素选择,精细的内部装饰,实现百房百态;提倡高品位生活,民宿的高品味家装和高品质家纺,让游客放心并享受出行;坚持其高品质服务,进行管家式服务,并深入当地发展,保证游客进行身心完全放松的深度体验。

二、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一直以渔家乐为主导,多是较为传统的渔村,提供海鲜餐饮和普通的渔家住宿,近些年渔家乐发展变化不大;同时日照市周边乡村也逐步开始出现以蔬果采摘等为特色的农家乐,数量较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渔民的经济条件,但大部分仍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是监管不严,诟病较多。在全国乡村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日照乡村旅游越来越多,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仍存在私自经营接待的情况,服务质量无保障,乡村旅游投诉较多,影响日照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不利于其良性发展。

二是旅游产品单一,层次不高。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多数仅限于农家餐饮和简单住宿接待,缺乏深度体验活动,产品类型单一;大众化发展,产品缺乏设计,层次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对精品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三是服务意识不足,旅游体验差。村民多是利益导向,普遍缺乏服务意识,精细化服务的缺失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和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游客满意程度不理想,不利于发展回头客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

四是经验管理居多,专业性不够。日照市很多渔村和乡村借助其特殊地理区位开展旅游,自发性强,大多是经验管理和服务,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村民因个人素质差异,经营管理质量不稳定,且普遍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

三、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剖析

(一)海洋文化浓厚,太阳文化源头

日照位于山东省东部,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被称赞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是一座快速发展中的港口城市,海洋文化发展较为旺盛。日照海岸线长达100多公里,其中包含64公里的优质沙滩,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誉。

日照是太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太阳文化是其最典型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利于日照乡村旅游独特品牌塑造。

(二)“茶花林果”丰富,可多元化发展

近些年日照茶花林果日益丰富,休闲旅游多样发展。日照盛产绿茶,利用在南茶北引时期留下的茶树,拥有“江北第一茶”品牌,众多茶村开展了赏茶、采茶、品茶等活动丰富游客茶家乐体验;花仙子景区利用花丛的浪漫,以花为媒,打造了江北最富浪漫色彩的婚庆旅游品牌;五莲县围绕五莲山风景区,通过潮白河景观河打造和各乡村绿道设计,形成了山水环绕、村村相连、上山下河、游山玩水、绿道漫游、尝鲜摘果”的立体化旅游格局;周边乡村借助樱桃、草莓、蓝莓等时令蔬果开展蔬果采摘等休闲活动。

四、日照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一)“茶花林果”与渔家乐协调发展

利用日照海洋资源,深挖日照海洋文化,坚持渔家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同时鼓励日照市及周边地区拥有其他特色农业资源的乡村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在渔家乐基础上,形成茶乡人家、锦绣花乡、隐世山居等以日照特色茶花林果为主导的特色农家乐。实现渔家乐和茶花林果协调共同发展。

(二)产品创新性设计

丰富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渔家乐要摆脱现有游客洗海澡、吃海鲜的平价大众旅游模式,可开展“做一天渔民”的深度体验活动;茶园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茶文化,个性化设计茶乡小院,重点进行茶园观光休闲、茶事活动体验和茶系列产品开发;山林农家则应充分利用其山林特色,扩大乡村休闲活动空间,丰富山居休闲项目。

(三)引入高品质服务

借鉴洋家乐贴身管家式服务,日照乡村旅游可引入向导服务,如渔家乐可提供渔夫向导,既可带领游客出海捕鱼,又能给游客提供海鲜盛宴以及旅游途中其他细致贴心服务。要求向导进行专业化培训,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低碳环保,创建最自然乡村

在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践行低碳简约自然理念,从民房改造、室内装修、小品设计等方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自行DIY各种设计自然、实用性强的个性生活用品。在游客消费过程中也倡导低碳理念,并以此连接游客和经营者,创建最自然乡村。

(五)强化度假功能

开展旅游活动的各乡村应因地制宜,改善乡村景观条件和居住环境,并进行景观和小范围小品景致的打造,打造美丽特色乡村,丰富旅游活动,增强游客体验,自然强化其度假功能,最长时间留住游客。

参考文献:

[1]王小梦. 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来自“洋家乐”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65―266.

[2]罗斌. 乡村旅游创新产品――“洋家乐”发展概况[J]. 商业经济,2013(21):72―73.

第7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近年,在城郊拿上千亩甚至万亩土地,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大休闲泛地产项目的热潮渐起。

(1)搞休闲农业的人

第一类人群: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商、矿老板和实业制造商。

房地产下行压力/国家对能源的控制/新技术和高科技门槛太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农业这个资本洼地,开始圈地运动,图谋转型。

第二类人群:资本市场,VC、PE、基金和机构。

看重的是农业经济长远升值的潜力,而且农业题材在政策和金融上也有短期运作空间,大宗交易、农产品期货、农业设施租赁、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游戏规则已经建立;

第三类人群:返乡创业的农民。

这些人带着资金、经验、资源和成功的光环回来接收同村人大片抛荒土地,搞起家庭农场自己当家作主;

第四类人群:有“中国乡村情怀”的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群体甚至还有在华生活的“老外”。

总之,城市红利摊薄,乡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休闲农业恰逢其时,5-10年中国农业必将迎来大复兴!

(2)如何做休闲农业?

首先应该做好策划规划。当前社会处在一个思维觉醒的时代,工业4.0、互联网+、90后登场、老龄化社会等等代表未来趋势的跨界融合,是农业升级的必然方向。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休闲农业不是拼体力,而是拼思维、拼资源、拼品牌、拼情怀、拼生活方式。策划规划是连接资本、政府、民众和市场的魔法师,从选址、立项、设计、建设,策划师和规划师在休闲农业里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

其次不能盲目投资。休闲农业不是硬开发、大开发、盲目开发,而是软开发、小开发、巧开发。

近几年农业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动辄千亩万亩,财力雄厚的开发商以资本为傲,加之不切实际的军师推波助澜,很容易陷入投资冲动和资本思维里,最后变成拼砸钱和打价格战,从而导致成本y以收回,千万投资付之东流。

(3)有逼格的旅游地产才能大卖?

休闲农业是一个值得长期耕耘的事业,但不是来大钱、来快钱的领域,如何找到当前的盈利点,使地块能够良性运转起来,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我们提出一个观点:乡村民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逼格的旅游地产才能大卖!

中国地产黄金十年时间盖了几代人都住不满的房子。除了少数大城市,各个地方都出现了空城、鬼城,盖出来的房子并没有那么多人去住,也租不出去。大部分人买房子是为了坐等升值,房产成了一种金融工具,购房不是为了投资而是投机。同时,旅游地产也出现滞销现象,除了节假日热闹外,其余时间冷冷清清。投资商搞旅游是为了卖房子,借着景区要地但不做旅游――也是挂羊头卖狗肉。

在新常态下旅游地产还能做吗?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肯定的是旅游地产值得做,但是做法要改变。以往的旅游地产大部分依托传统观光型景区,主要是国家4A及5A级旅游景区,但这类景区基本上是靠名气挣团队客源钱的观光模式(一锤子买卖),而且大部分的旅游景区由于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不佳,“不来终生遗憾,来了遗憾终生”,此类景区的旅游地产基本上是没有出路。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地产逐步回归实业属性,就是要“住人”。

而现在旅游休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自助式的时代,现在又是一个讲究逼格的时代,中国人正逐步过上“5+2”的逼格生活方式,逼格时代的旅游地产卖的不是量而是质,求“既好玩又有情怀”。

比如浙江德清的莫干山民宿,以“裸心谷“为代表的乡村民俗动辄都是二三千元的高房价,还供不应求。比如北京的”古北水镇“,乌镇的开发商硬是在司马台长城脚下造出一个北方地区少见的古镇,特别有逼格,当然房价也很可观。

这些创新的业态层出不穷,也代表了未来的旅游地产升级方向,要想旅游地产卖得好,就要做出逼格的休闲环境,要有逼格的产业项目支撑。

休闲农业的旅游地产市场更好。因为传统主景区那边,大格局已定,船大难掉头。而新开发的地块,没有什么负担,只需要创意,反倒能做成很有逼格的休闲度假产品。

所以,现在旅游地产的盈利实现模式不主要依靠“卖房子”,而是“卖产业”。这个产业就是融合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体验。要实现“卖产业”的目的,就必须识到“旅游地产”本质是“休闲地产”,要抛弃“挂羊头卖狗肉”的思路,踏踏实实地做旅游、休闲的文章,做出有逼格的休闲环境和休闲产业来!

2 项目地分析与研判

首先,项目地处市郊,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主要有山地、沟谷、林地、梯田、耕地、村庄等资源,资源类型多样,地块充足,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条件。

其次,旅游市场发展呈现4个趋势:一是从观光向度假转变;二是散客市场为主;三是国民休闲需求增长较快,尤其是乡村休闲;四是以“品质化、个性化、回归自然”为特色的乡村民宿逐渐火热。

如今,周边景区多以观光为主,缺少乡居度假旅游产品,且重庆市场需求较大,市场尚未饱和。因此,项目地的旅游开发需要另辟蹊径,结合市场前沿,创新创异,以独特的手法打造旅游吸引物,要用产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从两方面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点:

同质化,实现弯道超车。跳出传统景区发展模式,将项目放在整个重庆市发展的大环境中。当前重庆旅游发展以景区观光为主,门票为王,而乡村旅游只有简单的采摘项目,项目地能不能做成一个美丽乡村休闲的样板?能不能把承德地区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恢复起来?

重庆的旅游基本还停留在山水观光的层面,体验型的、休闲型的景区很少,项目地的发展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可以不通过门票收入,而以其他的业态来盈利,发展休闲度假,让游客真正的留下来、住下来、玩起来、再回来。

精品意识or规模思路?从初步考察的结果来看,项目地的地块条件有限,开发出来的景区承载力也十分有限,并不适合于大众观光型的景区模式的旅游开发。根据游客旅游规律,游客在景区停留3个小时消费一顿饭,停留6个小时住宿一个晚上,目前项目地上下山用时1小时,完全靠观光根本留不住人。

要设计什么样的吸引物,才能让游客能在这里吃一顿饭、住一晚上?要做就做精品。精,而非大,靠的不是规模,而是创意。

根据初步考察分析,项目地所在的合川周边具有较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但景区的开发还停留在观光层面。而在乡村旅游方面,尚未形成四季可观的田园景观,民俗资源和乡村文化缺乏挖掘、整理和运用。

项目地拥有较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好,完全可以通过规划,创新创意,打造出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精品。

从重庆市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全国旅游发展的态势来看,项目地要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道路,初步定位为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育休闲为一体的中高端精品度假乡居。

3 定位于发展战略

3.1 总体定位

项目地有资源、有特色,但是缺灵魂,通过打造集花果园、运动园、美乡园于一身的乡居乐园,将项目地打造成城市居民的第二居所,融绿色、欢乐、浪漫、养生、动感渔一体的乡村乐园。

3.2 发展战略

农业旅游开发有四大法宝:美景造势、科技驱动、文化引领、民宿留人。

美景造势:营造超大面积、高观赏性的农业景观,给游客以大尺度的画面感,形成强大的视觉震撼力。对大面积农业景观艺术化处理。

科技驱动: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的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旅游资源。

文化引领:农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农业旅游不只是在种植农作物,还要“种植”文化,让文化扎根在农业旅游土壤上。节庆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主题文化。

民宿留人:具有田园情怀的乡居,外表朴实,室内精致,游客在此既有现代享受,又有老家感受。民宿集现代享受与老家感受于一体,满足那些事业有成、乡愁无落的中高端消费者需求。

3.3 开发思路

特色花海景观作为市场引爆点

从油菜花景观到薰衣草景观到桃花、樱花景观,这些景观的市场引爆效应已经很明显,当前景观的打造也已经成为一门艺术,特色景观,升级版景观,与文化相映衬的景观成为景区打造的核心之所在。如项目地可以利用梯田修整出“一路向天”景观。

3.3.1 乡村美宿作为形象塑造点

游客来了,不光是看,最主要的是如何吸引游客住下来。项目地不追求建大酒店,F在的酒店都要求降星级了,最火的是主题性的文化旅游酒店和民宿客栈。

就是要形成一种美宿的概念,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乡村自然就是景观,乡村老房屋也是景观。项目地将来要做的就是乡村美宿,而且单纯的改造一下也完全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主题化改造。

3.3.2 乡村体育运动增强吸引力

低空飞行是当前火热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开展这个项目的景区不多,可以在项目地设立一个户外运动基地或低空飞行俱乐部,发展低空运动。户外运动与旅游结合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户外拓展基地。

2014年国务院已经放开了低空飞行的限制,开放1 000 m以下的低空领域。项目地有山谷、有平地,有开展的条件,可以搞几个特色项目,如动力三角翼、热气球、滑翔伞等,是一个高利润的项目。

第8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前言:徐州地域特色休闲文化要考虑资源的独特性、地域的相邻性、文化的传承性、产品的完整性、市场的针对性;乡村休闲文化区的规划设计将对区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实现区域资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丰富和拓展乡村休闲区的功能和文化内涵。文中以贾汪茱萸养生谷设计为例,对点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文化区设计进行研究探索。

贾汪茱萸养生谷开发休闲文化区现状分析

1.项目区位

贾汪区位于徐州市区东北38公里苏鲁交界处,属徐州市边缘区位。东部与邳州燕子埠镇、宿羊山镇相邻,东南部、南部、西部及西北部与铜山区接壤;北部、东北部与山东省枣庄市微山县和台儿庄毗邻。贾汪茱萸养生谷现代农业园位于贾汪区城市东部,北侧为山水大道,西侧为茱萸路,通过山水大道与贾汪城区相连,并可快速的通往高铁徐州东站、高速公路以及徐州市区。优越的交通条件对于贾汪,更对于我们项目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可吸引更多游客到茱萸养生谷现代农业园体验农业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购买生态农产品等,使其成为徐州市后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状分析

茱萸养生谷具有“山、水、林、田”的资源环境特点,自然环境优越。地形条件以坡地为主,高低起伏,分布有农田、水塘、山地、树林等,现状种植以山茱萸、桃树、琵琶、石榴、山楂、杏树等为主。规划区内部道路系统基本已经形成,路面以石子路面为主,路况较差。规划区北起山水大道,西起茱萸路,东至山体,南至现状道路,用地面积约47公顷。项目地块高程约80米至140米之间,西部高程较低,地势平坦;东、北部地势较高,多以丘陵为主。基地块东部自然坡度相对较小,比较适宜开发建设;东、北部自然坡度相对较大,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势。

贾汪茱萸养生谷地域环境分析

1.自然环境

贾汪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淮河流域的特点,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摄氏度,无霜期280天,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02.4毫米。地质地貌方面:贾汪区南部系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部为丘陵山区,有主要山峰55座,其中大洞山主峰海拔361米,为徐州市境内第一高峰,项目基地地形地貌属于丘陵山区,地形起伏,属于大洞山山脉范畴。土壤植被方面:土壤以黄色土壤为主。植被以木本植物为主,代表植被类型以山茱萸以及各种果木资源为主,良好的植被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理想的农业观光旅游的胜地。水文资源方面:规划区内有水塘一处,以及雨季雨水冲刷形成的山涧,贾汪区规划对其实施补水工程。基地拥有基地内拥有水塘、山泉各一处,可作为基地的主要景观资源。山体农田方面:山体拥有林木资源丰富,拥有各种果木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区内岩石形态优美,岩石缝隙间野草丛生,岩石与野草相互衬托。同时在山坡之中分布各种形态的奇石,形态各异。农田可种植经济作物,也可种植有机粮食,可发挥农田的生产以及观光功能。

2.人文环境

贾汪区地域文化特色很明显,概括起来有“四色”,即“古色”、 “绿色”、 “黑色”、“红色”。“古色”是以白集汉墓为代表的汉代墓葬文化,贾汪群山遍布汉墓,有规模较大的占据一山,有普通墓室集群分布。当然,包涵药师文化、道家文化。“黑色”即徐州百年煤城之母韩桥煤矿为代表的煤炭文化。“绿色”即以万亩桃园、万亩石榴园为代表的农林观光文化,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桃花节赏游活动。“红色”即以运河支队之乡、佩剑将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为贾汪区发展旅游休闲群提供了有利条件。

乡村生态景观区规划设计构思

为了使规划区域散发活力,组织和建设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文工程系统、动植物群落系统、人行活动体系等,使之能够承载真实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创建独特现代农业及农业旅游的发展框架。营造“田、林、山、水的景观特色,将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园区特色鲜明的景观系统”。

1.景观空间设计乡土性

规划区通过对现状环境的处理,形成曲径通幽的原生态景观,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概括提炼乡土的大地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强化景观特征,通过人工营造的精细景观与大地景观相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动态的景观序列。在公共设施和人流比较集中处设置小型的景观广场,可以形成亲人宜人的理想空间。

2.绿化系统设计生态性

绿化系统规划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生产和园内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绿化系统的空间定位应与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以道路绿化及岸线绿化为主,通过点线面组成规划设计绿地系统,形成集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绿色框架、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

植物配置上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各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不同时节都有观赏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园区“可览”、“可游”、“可赏”。植物木土化,在树种选择上以本土植物为主,最大程度上发挥土地空间的承载能力和空间的延展性,使植物生长到最佳状态。3. 生态农业园设计生活性

生态农业产业园立足以生态农业产品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该项目的建设,始终遵循“绿色效益”的规划发展理念,园区从绿色建设、水土保持,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生态建设,使其不仅在园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对于周边环境的改善,调节小气候、提高土壤涵水量、改善微循环起到重要作用。项目内容主要有茱萸园、百果园、林下家禽养殖等。还可设置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比较接近的项目,增加活动的多样性。田园风光:以老石板铺设田间游路,设置游人步行休息区,零落田林、野草、山石错落有致均体现着园区的自然之美。水果采摘:果园通过绿色种植,实行无公害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形成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观花摘果活动。生态养殖:以观赏性兼药食两用型珍禽为主要养殖品种,结合主题餐饮及风味食品加工打造珍禽食品产业链。

乡村休闲文化区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

人们久居闹市区,往往向往自然田园的朴素与乡土气息。乡村休闲文化,重在以环境为依托,以乡土景观为特色,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尊重乡土的文化性,保持地地道道的乡味。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去除豪华装饰与雕琢,保持乡土文化的淳朴与简略。来实现对乡村田园氛围的营造,同时强调对自然因素的尊重,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规划设计与理念

对于地域性乡村文化区设计,我们要做到没有被商业化,没有被城市化,没有被过多装饰雕琢,才能使人们来到此处,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寻找到归属感。首先,“魅力山水---茱萸新天地”为设计理念,以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观为依托,结合温泉养生、休闲度假、餐饮、健康运动等旅游需求功能,把贾汪茱萸养生谷建设成自然、健康、生态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休闲文化区。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服务。其次,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兼顾景观生态型与娱乐性。

空间分割与布局

茱萸养生谷现代农业园是传统农业园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度假和养生功能的现代农业旅游区。规划区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规划区的空间布局,将农业生产、自然观光。休闲娱乐、保健养生、度假、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规划尽量减少对该地区现有环境特色的破坏,坚持自然、健康、生态的理念,结合茱萸养生谷现代农业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根据实际场地情况组织个功能区的布局,同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达到“曲径通幽”的幽深意境,实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规划结构主要采用了“一环、四区、六园”三个方面。

(1)“一环”是指现代农业园林旅游观光环线,形成集道路景观、绿化景观、林木景观、田园景观、滨水景观、建筑景观于一体的景观带,将整个规划区有机联系在一起。

(2)“四区”是指热带雨林休闲观光区(热带雨林植物园以钢结构玻璃温室为主题,内部种植各种热带植物,形成特有的热带植物景观)、度假区(休闲度假区位于规划区的中心位置,核心建筑为山林苑,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为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在酒店内设置温泉养生、会馆等,是旅游度假等服务一体的建筑群落)、娱乐区(休闲娱乐区主要包括滑雪场、拓展培训、汽车电影院、垂钓)、温泉养生区(以养生为主题,区内设置各种不同规格的私家庭院及度假小木屋、石头建筑,使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继承并延续传统特色,遵照当地村民住宿习惯,建筑外观与色调与现有的环境统一。庭院围墙保持石砌风格,部分也采用荆条、花椒树、枣树等构成篱笆墙,园内设计有地窖和古老纺车等,再现农家生活生产场景。整体布局依山就势,与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

(3)“六园”是指六个植物园。园区主要有农业生产区、各种茱萸类养生绿色产品、机蔬菜以及有机果品,形成蔬林草地的景观效果。提供林间漫步的游憩区,以及休闲的私密空间。在设计中除了提供导游、信息等有偿服务外,还展示乡土文化,如:地方歌舞和民间工艺表现(刺绣、剪纸、缝纫、木工、陶艺等),物品展示、工艺技术传授等,激发人们的学习欲、购买欲和可信度,延长游览时间。

结束语

乡村休闲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旅游的有机生命,如何在设计中表现乡土文化,不掺杂城市化、庸俗化,追求乡村休闲文化区内涵所在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中强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理念,以贾汪茱萸养生谷设计为例,用原生态设计理念,从基地状况、地域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实践进行规划尝试,寻找最乡土的元素装扮乡村休闲文化区。开发休闲文化资源,关键不在于旅游,而在于文化方面挖掘,把乡土气息味道发扬光大,带动地域周边文化区的发展。使前来旅游者真正达到以养生、观光、运动、休闲等方式享受为主要目标,最终达到弘扬乡村休闲文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

第9篇: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钦州;乡村旅游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乡村田园景观、原生自然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乡村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康养服务、购物消费、度假游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钦州乡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契机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正在形成,对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钦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林、岛资源组合,地处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与广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汇区,地质构造独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中华白海豚、茅尾海等优质滨海类资源,五皇山、八寨沟等高等级山林生态资源,还有浦北香蕉园、钦北金华果场、滨海红树林等“绿色”旅游资源,是知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乡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支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钦州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号召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钦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钦州市抓住自治区提出的创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计划。近年来,大力发展星际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步在提高,对乡村旅游美好体验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钦州市找准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与民生期盼的结合点,挖掘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采摘、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游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旅游产品体系。截止2020年12月,钦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自治区传统村落13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2019年钦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乡村旅游消费约240.32亿元,同比增长50.94%,占全市旅游总消费的46.65%。

三、钦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人气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的景点罕见。回头客较少、回游率较低,吸引力不强。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为主,时间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为主。

(二)乡村旅游体验浅显单一

旅游体验全链条挖掘不充分、旅游项目单一、设计不精致,多以“吃农家饭”为主,“住农家房、干农家事、观农家景”还在起步阶段,有的仅仅是“吃农家饭”,无全链条的系列产品,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体验。

(三)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充分

钦州市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层次低、影响力小、开发主题不明确,表现形式也单一。目前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还处在“田头采摘园、村头农家乐”的“两头”初级阶段,典型的有钦州牧歌田园、北部湾花卉小镇、钦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个性化不足、规模化欠缺,种类少、品质低、层次低、链条短,体验感差,营销能力不足,文化意蕴欠缺,地域特色不明显,附加值不高。

(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钦州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通达不便利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距离主干公路较远,游客多以自驾为主,班车不能直达,即使能够直达,道路也较为狭窄,遇到节假日,堵车比较严重。

(五)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狭窄

乡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钦州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以个体为主,资金不雄厚。实力强、专业化、资金多的投资主体少。

四、钦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钦州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牢固树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科学分析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推动钦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一)推动旅游顶层设计落实落地见效

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布局和规划引导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确,政策充分。钦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储备比较完善,高起点编制实施的系列规划为科学务实、有序规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将好政策落实落地见效。二是明确职责,合力推动。从纵向看,发展钦州乡村旅游涉及市、县(区)、乡、村;从横向看,涉及发改、文旅、农业、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文旅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促进发展。三是活力迸发,竞争有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多种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对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巩固现有成果,争取建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要鼓励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结成联盟,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原则,在全市规划四个示范带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四个示范带即灵山县打造龙武乡村振兴荔枝特色农业示范带、浦北县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乡村旅游示范带、钦南区打造三娘湾滨海风光示范带、钦北区打造贵台镇八寨沟生态体验片区示范带。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三娘湾-大环渔家风情体验游、七十二泾-茅尾海十里蚝排海洋生态体验游、环五皇山长寿养生休闲游、环八寨沟壮乡农家生态风情游、中国荔枝之乡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注重乡村旅游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科学全面认识乡村旅游的本质,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定位,时刻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农字牌”。一是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色。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开发包装、房屋风格、道路建设、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风格,坚持因地制宜,不让城市化遮蔽乡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绝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乡、不土不洋。让游客真切地体会到乡风淳朴,品尝到乡村气息,欣赏到建筑风格,品味到历史韵味。二是扩展乡村旅游认识视野。不能简单地将吃粗粮、品野菜、尝野味与乡村旅游划等号,更不能让农家饭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农家乐成为喝酒、钓鱼、打牌的休闲地。这些仅仅是乡村旅游的一项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创新,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项。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康养、休闲、研学和运动等旅游形态,无疑让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农民也应当享受更高层次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上,进行跨界融合,重塑产业业态。依托钦州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建设森林人家、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和乡村康养小镇;将科普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推进文化科普基地建设成为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务暖人心。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经营意识,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转变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吸引游客的狭隘观念,在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休闲环境等软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经营服务者的综合素质,争取引进专业管理经营服务团队,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规划。打破乡村旅游以个体、家庭或村落发展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集团式发展、集体式竞争。二是向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乡村旅游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层次。突出农业属性、凸显农村本色,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深度挖掘钦州农业潜力,全力打造休闲式农业、订单式农业、观赏型农业,增加游乐、观赏、体验、感受等元素,寓农于乐、寓乐于游,让游客享受“乡愁”之美。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觉感受,让游客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开发加工特产食品、原生态农产品、特色餐饮、纪念品、高档礼品、养生保健品等具有“乡村味”的地方特色产品,变低端为高端、让产区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农民变商人,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变单纯的旅游产品为复合的文化产品。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张扬个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装、注重创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文艺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满足游客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修复保护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从“修旧如故”原则,展示乡村建筑美学,在保证农村风貌不变质的前提下,对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打造乡村民宿,变农民房为客房。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求解思维,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有变化,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乡村旅游道路通畅工程。尤其针对乡村旅游景点与主干道距离较远,要结合实际建设等候站、接驳点,进出道路要适当加宽,注重精细化管理、景观化建设,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大巴车双向通行、安全通过;自驾游客进的来、出得去;散客上下车方向明确,一站式到达。二是实施公共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保证“水电暖网”畅通,紧密结合乡村“厕所革命”机遇,升级改造乡村旅游区域内的厕所,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为游客打造安静、舒适、干净、整洁、现代的环境。三是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内功能设施完善,推进停车场、餐饮店、娱乐场、运动场、旅游标识标牌、购物场所等集吃、住、游、娱、购等一体的配套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环境,让游客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

(五)拓宽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以“农户+基地+公司”“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鼓励农户以个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让农民变股东、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三是有重点、有侧重地整合林业、农业、生态保护等部门资金,扩展乡村旅游资金池,对特色鲜明、经营有方、前景广阔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重点支持。四是探索试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就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以本土文化品牌为特色、以体验产品为卖点、以产业融合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规划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真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乡村旅游视角分析乡村振兴[J].商业经济,2021(1):124-129.

[2]刘萍,姜涛.乡村振兴视角下黑龙江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0-11.

[3]吴静激.浅谈后疫情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N].钦州日报,2021-04-21(002).

[4]闫雪梅,黄幼霞,陆遥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乡村振兴背景下李家染坊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21(21):89-90.

[6]杨美霞.新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