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丰富多彩不仅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多样的方式,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而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网络与现实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动态的、紧密的对象把握,而就实际的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存在脱离现实的情况,并且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思想教育的选题简单、陈旧、内容枯燥过时、甚至构思简单粗浅,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
2.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提升
前面说到,网络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对于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研究应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并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来获得较高的理论高度和开展效果。而目前,为我们分析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成熟,缺乏规范的、成型的理论分析和支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得研究逐渐走向形式化、肤浅化,从而间接造成了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止步不前。
3.目标定位模糊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但因其定位目标定位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滞后。很多研究者并不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式因为这样,他们无法有效利用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缺乏责任感和方向感,最终削弱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1.注重研究对象的明确
我们要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象就是广大学生群,因此,我们需要将学生的与网络的关系纳入研究范围内,并针对虚拟与现实、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网络表现与现实表现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走向网络与现实生活互动的世界。随着两者关系的复杂,研究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特征,如何在网络中构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注重研究对象的没明确,重新走向对象并审视和研究对象,以深刻把握和明确对象,从而实现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2.加强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
众所周知,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对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对象的复杂性,所以重新把握和定位对象就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一方面,我们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问题出发,运用多种科学和领域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实践中的问题逐渐引向理论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全方位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应坚持应用领域的研究基础,进一步开拓哦基础理论研究,以拓展研究领域、完善研究格局,全面服务于实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研究层次向学科层次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必然能是网络思政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共同期望。我们应通过学科的建立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层次的提升,构建起学科体系,努力推进理论化、体系化的工作开展,依据现实和理论,深入挖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实践中,还应注重平台的丰富与发展,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更加成熟、强大、完善的学科体系。
摘要:在新型互联网的形势下,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只有合理合法的认识并运用网络去更新,完善,充实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使网络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在此前提下必须深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把握好网络给予大学生的优点和弊端,从而去分析所存在问题,进而解决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基于此问题探讨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此研究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时代相得益彰,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把握时代方向。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教育;新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40-02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再单单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用科学的视角去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在此之前要深刻的认识到其利害关系。
一、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现状
1.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全新通道,增加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学生通过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简化知识获取的途径。这样,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进而提高自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①网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给大学生很直接的精神道德启示与标杆。不仅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有学习的榜样与楷模,还可以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捕捉完善自己的信息。在网络上多多学习与分析道德事件的相关,熟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取众人之精华,补自己的短板。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并使教育效能不断得到提高。②网络信息的发展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思想教育工作者借着网络信息的瞬时性能够与学生实时开展交流和沟通。它的交互性则使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不但教育者可以同时和多名大学生快速互动,而且一名大学生也可以同时和多位教育者保持沟通,这样互动的频率便可以提高。网络信息所具有的隐蔽性,可以缩短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一些心理防卫,从而便于人际交流。③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网络空间发展不断强化。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上是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现今则广泛使用网络,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确立。网络时代,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获取信息和交流,与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填鸭式”灌输形成明显对比。大学生喜欢推陈出新具有创意的生活,而现代网络信息能满足他们的思想特点,因此,他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通常借助网络,这种方式让他们有着特殊的投入欲和新奇感。网络时代大量使用互动式、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2.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网络在某些程度上歪曲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认识,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膨胀,人际关系渐趋疏远。网络世界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很多信息足以以假乱真,人们逐渐分不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区别愈发模糊,甚至于人们认为网络比现实更真实。①主体的真实性被网络的虚拟化隐藏。网络中一般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主体行为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实实在在、面对面的交往,而是间接的人和机器的沟通。在网络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隐形人”,容易导致人们道德的弱化,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②主体的价值观被网络的多元化迷惑。网络的多元化使得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有机可乘,会使得有些网络人民族意识淡化、政治观念模糊。同时,在网络上漫天遍野的西方文化挤压我们的民族文化。当前,对于思想活跃且尚未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极容易腐化他们的思想和意志。③网络垃圾腐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网络语言本身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特点,并且其效果逼真和形式多样,同时,具有很快传播速度和感染能力,其影响也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青年大学生,尤其是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这些人,有时就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或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往往做一些有违常理和道德标准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制造假象、散播谣言以迷惑他人。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互联网产生后,大众传媒在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下,传统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已经没有发展的时空。所以现在必须积极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路。
1.关键在于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教育工作者往往很少考虑受教育着的兴趣爱好、思想层次、接受程度等,只是以自己的条件、喜好来确定相应教程和讲授方法。在网络发展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的增强网络素养和新媒体知识的运用能力,适应学会在网络上互动交流,探索出新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不仅重视传播正能量,而且重视各种信息的反馈,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
2.重视于思想的正确引导。注重思想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热点频发、社会矛盾突出。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仍采用教师上课讲授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往往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将思想引导作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
3.鼓励引导大学生重视参加各种实践。积极参加课内外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广泛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的有效补充,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的进行知识的补充、开阔大学生视野、更新大学生信息储备,也为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网络文明的校园体现,也是在培育以德为首、创新为核心、能力为重点的新人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新编公共管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韦文学.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一、更新德育方法和手段,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社会网络化趋势增强,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社会网络化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数字化”网络世界将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德育成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及其包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德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必要渠道。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能力,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个性化生活的创造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难以测量,难以通过程序化的学习掌握,只有通过德育渠道,才能使他们成为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大学德育进网络正是大学德育与社会网络化相接轨的需要,实现了大学德育的网络化、现代化、科学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作为担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去培养人才。
二、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新型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实践证明,迅速建设一支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懂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是当前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措施。依托网络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一方面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具体指的是的理论水平和精神实质的掌握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灵活的运用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分析在网络中,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表现和发展趋势,引导上网的学生以为指导,从政治的高度去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些工作者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有较高的信息把握能力,能够及时的解决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能够用艺术化的手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生动性,使得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责任心、关注心和创新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在行为、言语等方面的动向,从而实施正确快速的判断和分析,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把握网络舆论方向,把在网络中出现且正在蔓延甚至造成很大影响的思想意识问题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和萌芽状态,从而防止制止某些有害的思想渗透扩散、以及过激的行为产生于网络和现实之中。 同时,大量扩充引进网络正面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虚拟群体中通过启发、造势等多种方式使正面积极的内容成为主流思想,以先进的文化充实于虚拟群体之中,使大学生形成蓬勃正确的主流思想认识。
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网和河北省德育网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络,占领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专题网站要向大学生宣扬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和经验;以道德意识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思想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指南,开展民族精神弘扬教育;以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为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加强素质水平教育。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建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库,开辟专栏及时就一些重要时事和热点问题给予关注、释疑解惑。
四、主动抓好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站的服务功能,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开设校园网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为师生交流思想提供平台。同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要增强校园网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引导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网上休闲娱乐。增强校园网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课堂和心灵家园。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团组织和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工作、加强研究、正面引导,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团组织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舆情研究,严格分析舆情的产生因素和发展状态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牢牢及时地把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要做到要密切关注、敏锐捕捉、迅速处理具有苗头性、倾向性、蔓延性的舆情问题。
五、营造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他具有传播迅速、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掌控率低、参与平等和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要充分整合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传媒方式,大力丰富、形成网上正面强势舆论宣传内容。高校要将组建一支政治上可靠、理论水平强,知识面丰富、熟悉网络与网民语言和交流特点的网上评论员队伍作为发展的需要,可以围绕热点主动撰写帖子,吸引学生的跟帖,有效形成并引导网上的正面舆论。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技术得以快速崛起,如今手机网络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主要的通讯网络。微信因其强大的互动性、便捷性而深受大家喜爱,成为当下最流行、最热门的社交工具。随着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微信正在引发一场有关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是微信最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作为新载体,微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载体的不足,微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一)微信的概念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推出至今,微信已走过六年的发展历程,从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平台,连接着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2月,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6.5 亿,用户覆盖 200 多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
(二)微信的主要功能
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及时通讯工具,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
1.沟通交流类功能。传统手机通讯中的文字发送功能不仅得到更好的沿袭,微信还可以发送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此外还开辟了语音消息发送的新模式,支持创建多人群聊,并推出实时对讲,使手机成为对讲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改变了文字交流没有情感的缺陷,使人们在利用手机软件沟通时,实现图文声三者的完美结合,使得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对用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微信推出的小视频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眼前的世界。此外,微信支持用户在朋友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并进行转发、收藏和评论。
2.生活服务类功能。除了在沟通交流类的创新突破外,微信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着便捷的服务。微信中钱包支付、第三方服务、邮箱提醒、实时位置分享功能、群发助手等功能,在不同层面中提供便捷服务,增强了微信的实用性。
3.休闲娱乐类功能。微信推出的诸如“摇一摇”、“漂流瓶”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插件和游戏功能,使得用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以放松。
4.公众平台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是微信独有的特色功能,面向公众开放,任何人(包括企业)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向特定群体推送各类内容,实现和关注者间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账号分为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三种类型:服务号一个月能发送四条信息,这些信息会显示在订阅用户的聊天列表中;订阅号每天可以向订阅用户推送一条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中显示,点击即可查看;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组织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目的是建立与员工、合作伙伴及企业应用间的连接,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
(三)微信的特点
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优势,比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更便捷、灵活、智能。概括来说,微信有以下特点:使用成本低廉、沟通方式多元、信息与索取方便快捷、信息传播时效性强等。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对于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界定较多,总的来说: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五)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度依赖者,同时也是移动互联发展的关键人群。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中通过手机上网的占86%,其次是笔记本电脑(79%)和台式机电脑(40%)。作为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微信接受和使用的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通过微信开展自己的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综合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调查情况来看,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超过90%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有超过7成的同学对微信很满意并将继续使用下去。更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每天上线在5 小时以上的人数占据84%。
二、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也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微信作为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快速深入地走进大学生生活,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微信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载体
小载体、大能量,微信作为沟通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开放网络平台,承载着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借助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有利的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微信这一新载体可以挖掘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向大学生传导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政策法规等教育信息,从而对大学生进行间接而正面的引导。如今,许多大学包括其下属的部门、院系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新医”为例,例如,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新医”,可以检索到超过110个相关公众号,和学校有直接关系的公共号超过20个,涵盖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几乎所有院系。
2.微信促进了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化
随着微信对生活日渐深入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微信不仅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媒介,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今,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利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使网络思政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了一种可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是其思想的来源,而思想折射出他们各自的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深入走进大学生们的生活中,才能对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运用微信平台上的各种沟通交流方式,与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一些社会热点或者关系到学生切身情况的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用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观察事情、看待问题、解决困难,坚定理想信念。借助微信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言论,经常性地在“朋友圈”一些图文并茂具有正确思想导向的资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场所与环境的限制性。另一方面,可以透过“朋友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个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微信这一平等的双向互动传播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3.微信增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微信产品的不断升级,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第一个公众平台的建立到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种类已非常全面。面对海量的公平台和推送信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关注不同的公众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消息。依附于微信庞大的使用人群,加上其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特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也迎合了大学生喜爱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微信公众平台特别是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自己特定的信息受众群,通过公众平台与订阅用户群进行信息交流互动,使推送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因其用户群的特定性,可以将“正确的信息”推送给“需要的人”。例如,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新医检验之家”公众平台(如图1所示)。其目标用户群体主要是检验学院的每一位师生,检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自2015年11月开通以来,关注用户超过1200人,经常性地向学院学生推送院系动态、考研、实习、“两学一做”、迎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第一资讯,使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作为信息科技时代的产物,微信在给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增强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校园网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大学生更愿意并热衷于关注微信等新传媒,通过微信等载体进行意见表达和人际交往。在此环境下,高校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微信平台上的信息以病毒式的方式传播,由点及面,呈几何倍数增长。开放的微信平台,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者、传播者,无疑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2.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大变革时期,信息经过新媒体平台爆炸式的发展披上各种外衣,对于三观处于关键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微信世界里,人人都是“媒体人”。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导致微信上的资讯和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甚至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微信传播低俗甚至违法乱纪的内容。大学生由于思想稚嫩,好奇心强,往往缺乏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能很好的区分接收到的信息真实性,易被信息的负面阴暗所腐蚀,这导致大学生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偏差。
3.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予以冲击
微信的开放性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量,缩短了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的距离,但在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渐渐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如今,“低头族”的身影随处可见,每日去“朋友圈”逛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这种对微信的过度投入和依赖,势必会大大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引发大学生性情冷漠、导致与父母、朋友、老师间交流障碍、导致人际关系萎缩,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另外,基于位置信息开发的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社交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交友的随机性,同时也给他们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教育者来说,是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只有深入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充分利用微信这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工作,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全永丽.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王森.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3]王铮,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4]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6]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背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所谓的大数据,在一定程度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在推动时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数据的科学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以此引起社会各个领域中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战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异常复杂。第一,受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相同。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如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等,但是不健康的网络环境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思考,进而使其产生错位判断,甚至扭曲思想,强烈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第二,网络环境严重干扰人们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逐渐确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并急于进行积极探索,在人生价值方面有着强烈的追求欲和实现欲。由于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极易被各种诱惑所吸引,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此外,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网络空间的日益发达和数据信息交流速度的日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网络思想教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网络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思想潮流与认识碰撞交流,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异。一方面,广泛的数据信息传播严重干扰社会大众的听觉与视觉;另一方面,社会大众的个性思想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在判断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第二,人们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显著,知识的获取和占有非常相近。网络普及化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展示提供了更广泛、平等的平台,大批平民专家的涌现促进了草根文化的崛起。第三,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往往会表现得更主动、积极,一方面有助于思想文化和重要理念的传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切实、有效提高。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
1.加强对网络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时代变革往往非常全面且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取代和颠覆,而是强有力的拓展与丰富。同时,多年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实际上是变与不变的紧密结合,不变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原则、要素、机构以及功能,而容易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在明确变与不变因素的基础上,紧紧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一切都可以进行量化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学对象的把握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教师在网络上便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还能充分把握学生思想规律的变化和活动,从而顺利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2.在准确把握大数据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在大数据的辅助作用下,人们不会将世界当作自然事件或者自认为的世界,他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真正理解来源于对多种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同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对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大量信息数据的研究,使其能准确地理解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趋利避害,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第一,对大数据本身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弄清楚大数据的实质特征,了解大数据进行变革时的力量来源,预测大数据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二,在充分理解大数据特征和本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以此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大数据意识,认识和掌握大数据的各种资源和丰富内涵,从而真正实现对数据化信息的处理、收集、保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理解、沟通以及生活方式都会受时代熏陶而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价值维度的不断变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左柏州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清华,陈金平,刘向群,张曦.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
[2]白岩,唐全中.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3]杜华巍,陈榕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6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效应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2-01
互联网的实现和应用,打破了信息交流被时空和距离所限的传统概念,呈现出网络信息海量、信息流通可在弹指间实现、信息不过滤传输、信息获取自由、信息与获取主体的隐匿性等等新的信息传递特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2009年《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另据相关调查显示,83.6%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其中82.3%呈现为更新状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遭到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因而,规避负效应,求取正效应,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但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不再仅仅被学校教育所导引,网络舆情的影响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且其特点决定对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杂、偏、泛、迅”的不良影响,其表现如:
1.混杂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冲动
互联网以信息沟通的公共平台的形式,为网民获取信息提供了随时可查、随时可阅、无所不能企及的可能,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思想仍处于长成期的大学生说来,常常会被人云亦云的影响。且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悬殊拉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在加大。因此,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激言辞、粗鲁辱骂,甚至于导致为网络暴力。
2.偏激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情绪的不良化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绝大多数的网民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现,这种隐蔽性助长了网民可以自由性和无顾忌性发表信息、获得信息、交流和讨论信息的做法,以
至于给具有偏激思想的人提供了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发表能够发泄情绪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的机会和阵地,缺乏过滤的这些网络信息会带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偏颇,情绪化的看待现实问题。
3.泛滥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异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猎奇心和民主意识强,对现实社会中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反映更迅速,思维更活跃,泛滥的网络舆情恍如一面万花筒将他们置身于各种观念交汇的情境下,他们尚不具备正确的甄别能力,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受其引诱,于是,很多学生成为网络的“瘾君子”,网络游戏、网上谈恋爱、网上看等成为他们的“新宠”。曾有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在他所调查的学生中,上网包宿的人数由高年级向低年级呈上升状态,且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上网的依恋性已经大大强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依赖性,为了上网满足自己的网瘾甚至于可以逃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求取正效应的对策
1.认清信息网络化渗透带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当代中国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大量资料。此外,网络环境下,便于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更应该善于被辨识、被挖掘和利用,其关键是要探讨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的能力。
2.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校园网络建设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
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做法包括:(1)建立学校、网络中心和各级网络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密切配合:网络中心是负责学校网络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职能机构;各级单位为校园网的分级管理部门。这样就可以形成清晰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使得整个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更为科学高效。(2)完善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做到网络舆情日常要有监测消防能够及时掌握网络上舆情状况,发现不良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对于引发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苗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通过输入正确的信息来化解;对于大学生需要解惑答疑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听取、反馈和互动;加强舆情监控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被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能主动出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紧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舆情的负面影响,化解危机事件,减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颠覆,其促使传统物理空间概念发生了质的变革,网络营造一个真实存在于物理空间之外的虚拟空间,真实存在的物理世界与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双重存在,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虚拟性与真实性统一的教育原则。(2)科学性与方向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指思政教育工作中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创新相结合,走科技化、现代化的教育之路。在对传统高校思政工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将网络思想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用高科技手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方法,促进思政教育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所谓方向性则是指网络环境下要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立场及阵地意识。保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的统一,既可以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又可以保证思政工作的先进性与方向性。(3)技术性与人文精神互补原则。科学与人文之间易产生严重分裂,主要是由于二者之间的思维方式、理性内涵等均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对社会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及影响,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互补,理性的思考、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路
(一)以网络文化媒介为引导
网络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学生面临海量信息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些垃圾信息会对其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素养及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存在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在这种教学目标下,仅仅从理论方面以网络文化为媒介进行理论疏导并不能保证思政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学校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的定向性疏导,及时矫正其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不良现象,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哪些网络行业存在道德缺失。也可以组织相关的网络知识竞赛,向学生普及更多的网络常识。
(二)创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既然网络文化已经无孔不入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时代的产物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实现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其中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需要注意:首先理念要前卫,拒绝任何形式主义理念,以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为网站建设宗旨,开展丰富的网站活动。其次,网络的形式要做到新颖、独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近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访问网站。在建设网站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兴趣集结点进行充分了解,以保证网站建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再次,与时事新闻密切结合。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那么其与时事新闻的结合就必不可少,当然,可以适当融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娱乐新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最后,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网站建设要具备过硬的网络技术,才能建设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站,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
(三)对网络文化进行有效分类
对网络文化进行分类可以大大提高其利用效率。高校师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其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净化,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一些内容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思想成熟可起到有利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应用。利用网络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并且网络文化中包含了大量新鲜、前卫的信息,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更具教育意义的内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注意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结语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论坛日渐没落的今天,高校需要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紧跟新平台的建设,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舆情应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学生在哪,学校就在哪。现在,我们的学生都转移到了社会媒体平台上来了,学校就要跟上这个趋势。我们在一些高校的班级中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学生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在相关的网络媒体上,包括腾讯的QQ空间、微博、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网络媒体。
从学校来讲,能够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想、做法,还有一些学生开展活动的事情向社会宣传,新媒体给高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高校要积极利用这样的新兴媒体,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更多的展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新媒体出来以后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过去常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都要取得媒体的许可,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学校就在信息上有很大的主动权。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面对移动化的趋势,学校要不断尝试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移动化改造,使学校官方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占据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是可以通过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生活以及青春励志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到师生员工和校友中,通过新技术在互动性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将学校现有网站进行移动平台适配,从而实现学校网络信息与移动终端的即时同步,以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了学校资讯从电脑平台向移动全平台的转换;三是可以开发学校的客户端系统,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成绩、考勤、考试、课程、班级通讯录等与学习相关的服务,教师可以获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邮件信息、迎新查询、干部通讯录等相关常用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校园动态及个人信息的窗口,实现校园生活的移动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在校、院、班三个层面搭建起了以QQ群、微信群、飞信群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微博为主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基本做到了“一个班一个固定QQ群”,确保了由各级团学组织掌握的信息网络覆盖到班级,形成书报、手机短信、QQ群、微信、飞信、校内网、视频、微博、博客等多种传媒全方位互动传播模式。
处在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站、微博、贴吧等平台信息量十分巨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舆情信息,通过人工检索来发现相关的信息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为了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可以在百度和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上都进行了与学校相关的关键词的新闻订阅。这样,在搜索引擎获取到指定关键词信息时,就会将相应页面内容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件中,再通过手机的邮件实时推送功能,就能实现特定关键词的全自动实时网络监控,为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证。针对网络中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打通现实教育与虚拟网络环节,形成网上问题,现实工作中及时解决,网上热点及时回复,网上网下良性互动,不断营造青春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单向说教”走向应用型“互动传播”,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容,覆盖面不断放大,工作实效得到切实增强。
三、新媒体时期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考
从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和手机应用上可以看出,自主、互动和交流是新媒体时代网站服务和手机应用的核心思想,这也就对高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更加复杂和紧迫的要求。要么跟上网络时代快速更替的技术和理念的变迁,去学习去发展,去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要么就在自说自话中,沉浸在自己的独角戏中被时代被学生所抛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手机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电脑网络已逐步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需求,手机开始取代了电脑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以手机网络的植入加上WAP协议与互联网相连为起点,一部智能手机足以支持使用者流畅地浏览网页,使用网络工具聊天及分享实时状态图片等等功能,可以说,携带便捷的手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口袋里的新媒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特别的年龄层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手机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这一群体,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极大地影响。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一、手机网络相对于传统网络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的互联网是次于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大媒体,而手机上网除了能拥有和传统的互联网等同的功能外还展现出了传统网络所不能达到的优点。首先,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体积问题和网络连接的繁琐性突出了手机的便携性特点。只要拥有一部有上网功能的手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中,都可以打开手机浏览网络信息。其次,优惠的手机网络套餐相对于价格稍高的互联网网费也成就了手机网络成功攻占互联网的主要地位。除了手机的便携性和手机网络的优惠性,手机还具有更好的私密性。手机的小屏幕使人们可以在人群中自然地交流秘密,释放压力,不必考虑到周围人对其隐私的威胁性。手机网络的上述优势加上其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越来越多应用程序出现,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正在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收新事物的群体,逐渐成为手机上网消费的主力军。
二、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情感会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积极与他人聊天或参加集体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排解精神压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交往方式会让他们感受到他人和集体对自己关爱、提升自信心及荣誉感,所以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生活的充实与完善。第二,大学生的情绪受人际交往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精力旺盛的人群,情绪波动较大,个人情绪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想法的影响。多个实践案例表明,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与他人交谈自己想法的学生可以有效地排解压力与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并且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多有着合理的心态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生活中的磨难及挫折可以积极地面对和解决。所有这些影响都充分说明了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人际交往的大学生活是残缺的。
三、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手机网络的普及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低头族”。它是指随时随地拿出手机低头上网的一类新型群体。在一项关于“低头族”的研究调查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离不开手机,在与同龄人的社交场合中会不经意的拿出手机上网,属于“低头族”这一人群。八成以上的大学生会用手机登陆社交网站或聊天工具与他人交流,平均上网时间在3到7小时不等。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之一便是大学生对手机进行人际交往有依赖性。一方面,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在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习惯甚至是一种从众心理的反应。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迫切需求、对获得他人认可与关注的渴望,对这种依赖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大危害是,手机网络降低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当大学生感到无聊或不受关注时,用手机上网聊天或浏览信息成为他们排解无聊的最好方式,正是这种便捷的方式替代了他们主动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过程,对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也是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危害。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人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学生刚踏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往往都有人际交往经验技巧不足的问题,而现在手机具有的QQ、飞信、微信、人人等强大的人际交往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平台,这些沟通方式降低了他们与他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从而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人交往。所以手机上网社交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退化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手机网络对人际交往危害的对策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一,要充分发挥手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为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占领手机网络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创新途径。加强校园手机微博等交流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其成为向学生传播主流价值理念的平台。教育者与管理者可以利用手机校园微博一些可以供学生学习的关于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或者关于手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个人全面发展的不利的文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间接的了解手机网络作为虚拟的交往空间相对于现实交往的不足和缺陷。使他们既能在手机上获取信息,又能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正确指引他们远离手机,参与到现实生活的交往中来。
第二,在心理健康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高校育人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避免很多心理问题思想化处理而产生的教育不当。利用网络,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制作心理宣传短片,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服务。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对话和辅导,回答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开展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交往能力及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心理宣传活动,以活动的方式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交往的重要性,避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第三,开设手机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课程与讲座。高校可以对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与锻炼。作为一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手机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课程与讲座,可以迎合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与抗拒的双重矛盾心理。邀请有知名力有权威的主讲人,增加课程与讲座的可信度与吸引力。通过讲解手机与现实生活交往的对比实例,让大学生懂得锻炼自己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讲授人际交往技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利用这些课程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核心便是做人的工作,思政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采取有效的、贴合手机上网这一新问题的创新性措施,才能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刻走在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的前头。(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