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的阻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英语能力 跨文化交流 交互性
随着科技、交通、通讯等手段的不断开发与应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学习并使用英语,也就牵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一词是从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参与到这个国际大家庭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点、语言技能的学习,还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跨文化交流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用途。究其原因,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只会一味地接受知识点,而没有办法扩大知识面,所以导致学习方法的单一和学习的被动,学什么都是一板一眼、中规中矩,从而造成语言上的误解、交流上的困难、文化上的冲突。
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这一单元涉及颜色与文化,而很多颜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是不一样的。例如,green一词在英文中表示“缺乏经验的”,as green as grass意思为无生活经验的;a green hand意为生手,没有经验的人。若一个不了解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单从字面上把这两个习语翻译成“和草一样绿”和“一只绿手”,则恐怕要闹笑话。
上例说明,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学生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即使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效果也不会理想,甚至导致尴尬与误解。所以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意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功能是不同的,所引起的效能也是不同的,激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这些跨文化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二、英语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提高
学生的英语能力其实包括交际能力。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熟悉、适应英语思维的方式,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要在跨文化交流的氛围中,提高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例如,中国人对“关心”他人的个人问题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被问及个人问题很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好或缺乏教养的做法。如果你具备类似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会贸然地使用: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儿?) 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会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开始你的交流对话,使你的交际显得更加自然,更加妥帖,从而更加地道。
由于母语的影响及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生在理解和翻译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时候往往只会做简单的字面翻译。如:“狼吞虎咽”,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吹牛”被错误地翻译成“blow cow”等。当你熟悉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都是与“马”有关系的时候,你就不会受母语的干扰,就会准确无误地把“狼吞虎咽”翻译成“Eat like a horse”,“吹牛”翻译成“talk horse”。只有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会准确地、流畅地表达,从而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维、信仰、习俗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用“活”,在交流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引起文化上的分歧、理解上的误差。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可以看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学生又该怎么做呢?
1.教师方面
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师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1)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对比文化差异、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些文化点,了解这些文化点的差异,并对这些文化点加以解释和说明。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底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就必须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各个国家的概况与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区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样,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才能从容自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教师应该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原版电影、做游戏、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开展英语角、圣诞派对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只是学习的初级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单单靠教师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培养。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过于依赖老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习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余时间很少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而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传授的知识也必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不断地接触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内涵。
要激励学生积极地拓展各种渠道,积极获取有关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把着眼点放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2)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口语练习少,书面练习非常大。但大量的书面练习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发展。英语学习者,是听觉类型的学习者,书面练习时间相对少,重视口语表达,学习者才会“轻松愉快”。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两种本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本领,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一旦脱离书本、面向社会,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让听者不明白。
因此,为了使交际更顺畅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对策
一、高校英语教育
在信息化高速通畅的现代社会环境下,高校英语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英语教育不但担负着语言工具教学的工作,而且还肩负着文化教学的重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教育人士已经意识到,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语言与文化这二者相依相存,掌握语言就要掌握相关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还是有关外国文化的教学。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语言与文化密切结合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信息通信便捷的今天,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出现的英语教育现象是,重视英语文化的教育,严重忽视本族语,即汉语文化的教育教学。在许多高校中能流利应用英语的学生常常在英语与汉语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囧态。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如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即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教授中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多数情况下是局限在对欧美文化的学习与介绍中。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西方文化渐渐地产生了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学习到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语言材料的机会却很少。这种高校英语教学必然产生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与掌握的忽视。教师没有意识到融入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益处的。
(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英语教育在中国可谓是遍地开花。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俨然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务对接的焦点,而对高校学生母语文化的学习则位居其后。目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介绍与学习。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目前,高校学生存在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消除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积极探索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新方式。
(一)构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新体系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以构建成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英语教学为表的英语教学新体系。教师在高校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中国诗歌、国学。高校英语教师要做到将中国文化底蕴的优势转变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有跨文化交流的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二)与时俱进的高校英语教学法,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技能
【关键词】英美文学修养 商务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作为一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就现在商英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来分析,大家对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并不是特别深入。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国家的文学映射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英美文学是英语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考虑英美文学,或是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而已。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引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将商务与英语进行割裂,单纯的学习英语和商务知识,认为英语只是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一种语言而已,并没有注意到所有课程的综合学习,没有体会到“语言-文学-沟通”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缺少对根植于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学生在日后的跨国交流中出现了众多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进而也严重阻碍了经贸活动的开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的中国人眼界开阔了,很多人对出国旅游、探亲、留学、以及贸易有很大的热情,因此,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多,跨文化的交际自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先人一步的进入这个“地球村”中。在掌握正常的交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英美文学中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面貌,充分的掌握英美文化,就能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民。
2.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剂。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各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多方的文化,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比如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很有可能造成语义上的误解;商务谈判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中国人讲究以技巧取胜,但是美国人的性格比较直接,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谈判中会讲究谈判的实质性效果,不喜欢那种漫长式的谈判过程。这都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关,这些文化很多都体现在文学中,同样我们可以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商业广告的创意灵感。
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个时代高素质人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你从事于外贸、外交、或在外企工作等,都离不开跨文化交流。再加上,当今社会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我们随时可以接触到外国友人、观看到外国电影或者阅读外国文学,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许多企业都很看重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这说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
三、英美文学修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减小了沟通的障碍。不同的文化都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格局、生活水平有关,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沟通的鸿沟,这个障碍必须铲除,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风俗、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发觉这个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处事风格。当我们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学会了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处不同文化国度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畅,打破了双方的沟通障碍。
2.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冲突造成的误会。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屡见不鲜,很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触碰到了对方的敏感点,造成整场谈判的失败。因此,了解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外贸谈判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仅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在一些其他的商务往来中也会有相应的体现,例如餐桌礼仪,送礼物或者是穿着方面,作为一名将来要从事贸易的商英专业同学,必须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有利于培养英语表达思维。中英的语言表达思维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商人注重“先大后小”并且很少锋芒毕露、形怒于色。但是美国人能够很快的将谈判进行到实质性的阶段,很少花时间在谦虚礼让方面。这些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往往会给谈判造成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四、如何加强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的了解。学校可以在学习英美文学之余,给学生延伸一些英语国家相关风俗习惯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也有利于对文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例如,在在课堂上放映相关的电影,比如说有《刮痧》、《推手》、《面纱》等,还可以放一些民俗特点浓厚的外语电影。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有相关的影视资料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还可以专门聘请相关方面的学者,来学校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2.案例教学中融入文化分析。案例教学对商英同学来说是一本更加直接的教学材料书,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谈判经验,下面是一个谈判中关于时间问题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案例: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并在谈判中一直不依不饶,使得巴西的代表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匆匆签约,损失了自己的利益。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个日本公司的身上,因路上堵车,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迟到了,日本代表是这么应对的:“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你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所以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到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教学过程中,在从经贸角度分析案例的同时,配以相关国度的文化剖析,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解析造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跨文化意识。英语角、各种演讲比赛等二课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模拟国际贸易的谈判场景,利用不同的案例背景,然后自己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组织中外学生交流会,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4.加强学术群体和师资队伍建设。我国自引进跨文化交际学至今有十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推出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的领导应该鼓励教师们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以及给教师提供更多出过考察的机会。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献综述;最新进展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梳理
(一)跨文化传播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早期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多散见于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曾提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首先开始从理论上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空前的移民浪潮,美国大批移民引入,在客观上促进了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1959年,霍尔发表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该书被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书中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空间会说话”等等。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这时候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成立了独立研究协会,创办了专业刊物,大量出版了学术专著,在大专院校开设了课程,出现了专门的出版社,同时该学科也得到了美国以外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学术界的重视。传播学界最具权威的国际传播协会把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八个研究方向之一。从事跨文化传播学的学者们基本上有三个共识: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扩展;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特点在于它注重不同文化的个人、群体之间阻碍传播的文化因素;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可以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或借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跨文化传播日益受到重视。虽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但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跨文化传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与国际学坛的显学地位相比,跨文化传播学在我国却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初由外语学界引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局限于语言、交际和翻译等应用领域,缺乏国内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多角度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及跨文化议题的拓展研究几个阶段。虽然与欧美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仍处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步阶段,各项研究都有待深化,但随着传播学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学术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拓展,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了蓬勃的发展。总结起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引进、初创阶段(1980―199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跨文化传播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引入时将其译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传播研究方面,国内研究学者主要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从一开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就采取了开放、交流的态度,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1983年,何道宽在《外国语文教学》杂志发表了《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一文,在本文中,他率先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介绍给国内学界。此后,一些国外的理论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比如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萨莫瓦等著,陈南等译的《跨文化传通》,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霍尔著,居延安等译的《超越文化》,1991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版了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霍尔著,刘建荣等译的《无声的语言》,199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罗宾逊著,马啸、王斌等译的《跨文化理解》等。
与此相应,初步的探讨、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比如1992年胡正荣的《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扩展与控制:电视的跨文化传播初探》,还有同年贾玉新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文章。据胡文仲统计,跨文化传播研究引进国内至1994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多达百篇左右。1994年,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收入了部分上述文章。同年,王福祥、吴汉樱主编的《文化与语言》也对部分文章进行了收录。1995年之前,基本的发展特点就是对理论的借鉴和对初步成果的收集归纳,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国内学者的理论专著,如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王志章《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等。
关键词:跨文化;营销;挑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加,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和机遇也随之增加。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做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挑战,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1.跨文化营销概述
跨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在多种(至少两种)以上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开展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主要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实行的文化差异管理,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文化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及品牌管理和营销工作内容等,在这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作用下,企业跨文化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跨文化相互作用。
跨文化营销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难度比较大,不同的文化内容代表不同的环境和语言、风俗、法律以及价值观念等,这样导致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突,企业在营销经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导致营销效果不理想。其次是企业实行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在跨国影响当中,著名的七七定律显示出有超过一半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在这当中又有70%案例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整合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
2.跨文化营销目前所面临的困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跨越原有的活动范围,进而大力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伍当中,因此在跨文化营销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2.1文化背景和宗教不同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一些,居住于内陆地区的人们思想稍微保守,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也各不相同,甚至有时候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不同的的群体,这都给当地开展营销活动造成困难。比如说在中东地区,严禁出售猪肉类的产品,我国的新疆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于猪类食品也是颇为禁忌的。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新教提出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因此想要做好跨文化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和。
2.2相互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企业和顾客之间可以同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沟通:直接进行沟通和简介进行沟通。所谓直接沟通,指的是面对面的进行语言交流或者文字搜集,通过这种直接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进而搜集第一手信息和资料,直接了解到顾客的信息和需求,进行签约和售后活动内容。在此期间,营销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语言,比如说日语、韩语、英语、法语等都属于高语境的文化要求,在这些文化交流当中,信息的传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分析具体的场,如果不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场合,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理解不准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
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不再仅仅只是语言沟通,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比如说可以借助说明书,或者合同书,产品策划书、项目规划等,向人们传递企业的基本信息和意图,在此环节,应当就翻译和理解做出准确的应答,如若不能够准确理解,将会造成信息传达的错误,给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障碍。
2.3传统营销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
跨文化营销对于消费者所造成的影响贯穿在整个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当中,同时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的消费需求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对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固定的资产较为重视,而一些地区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求很高,这就造成了一些消费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渴望比那些重视文化消费地区的人们更加强烈,不同地区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当中,主要体现在购物倾向、购物需求以及购物方式等。比如一些消费人员经常会选择在夜间购物,那么该地区的夜市较为发达,而一些地区很少出现讨价还价的行为,都是明码标价,还有一些地区会明确地在支付清单上标明所需要的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这些可以得知,在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营销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评判其他地区的文化,因此不能突破思维的固式。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消费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行为会导致跨文化营销的公司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大问题。
2.4体制出现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最初进入市场当中,面临着不同体制和环境的约束,在这个时候,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而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跨文化营销的对策及完善建议
3.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
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外来商品也会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但是想要做好跨文化营销的工作,就需要对于市场进行调研,提前做好考查,不能盲目地开展营销活动,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营销活动当中取得成功,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合适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文化营销策略。
3.2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企业缺少专门的从事跨文化交流行业的队伍,一些营销人员自身对于营销内容不够熟悉,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将会导致思维错误,同时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跨文化营销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多,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给人们传达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区宣扬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中国人民强调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是可以牺牲的,以此来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则更多重视的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他们极为崇拜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具有共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有效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进而有效提高交际的效率。
3.3正确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
市场调查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内容包括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能性调查,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市场调查是企业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也是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解决:首先是派出调研小组进行当地考查和调研,比如可以通过直接走访,互相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手资料);其次可以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内容查找所需资料(二手资料);最后可以通过国外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确定异域文化的市场环境,确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推动当地市场营销的实现。
3.4明确应对目标市场机制
客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供求量和市场的结构,对于刚进入市场的企业起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能够进行跨文化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前期的市场调查,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同时在企业对异地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该地区的政策实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营销的风险,项目的失败,企业应当紧抓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深度挖掘规律,为后期做好目标市场的完善做铺垫,同时需要脚踏实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来销售产品,一旦销售的产品和流程及标准和政策不符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改进营销产品,进而适应时代和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礼貌用语;语用迁移;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40-02
一、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的重要性
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中,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需要沟通,交流。交往涉及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感情交际或信息沟通被称为跨文化交际[1]。
跨文化交际的产生是基于不同文化,种族和国家的需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世界各国文化碰撞,融合的显著加强,其现实意义日益凸显。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迫切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而不同民族之间不仅拥有语言特殊性也拥有语言共性。这是促使彼此间顺利交流的基础。
美国跨文化交际学者查理德?约翰尼森列举了跨文化交际的价值定义:(一)人们自愿选择一种交际策略;(二)这种交际策略基于一种价值判断;(三)这种价值判断涉及人类的行为准则;(四)选择的策略正面或负面的对他人施加影响。
该定义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有一种交际策略符合交际双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并能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施加影响,以促进双方交流。而礼貌用语的使用正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良好手段。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际中构建双方关系的一个桥梁,在个国家民族中普遍存在,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众多的个体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常常使对方感到困惑,或使对方误解了自己的礼貌,从而严重影响交际双方的沟通。
二、礼貌用语的语用迁移现象
礼貌用语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寒暄语,告别语,感谢语,致歉语,恭维语等。他是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时所选择的使用与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谈话宗旨,谈话内容等所需要的语言行为规范,用来确立、维护、调节和发展交际双方的关系,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常用母语的语用规范来实现交际意图,因此常常会产生误解,引起不快,出现语用负迁移现象。要剖析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还应从礼貌用语的语用正迁移现象谈起。
(一)礼貌用语的语用正迁移现象
J.A.Hawkins在其主编的《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中,提出了人类语言之间的本质具有共性。与际间的诸多认知概念虽大有不同,但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本质上,人类语言具有同一性。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Skinner也认为,目的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属于对自然语言的掌握过程,他们之间具有共性。母语语言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目的语习惯的培养。将母语的对称概念正向移到目的语中,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正迁移,或语际共性正迁移。例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礼貌用语有:“Please,Thank you,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有:“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也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3];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见到迎面走来的外国朋友,出于礼貌会说:“你好啊!”“How are you?”由于此句中二者词汇语法对应关系较为相似,汉语中的对称概念很容易正向移动到目的语英语中,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的传递得以实现。或者在外国朋友的婚礼上送新娘一束白色的百合花,并说:“I hope you are the white lily forever.”外国朋友也会非常高兴并且欣然接受。当然,lily的语义正迁移现象在中国和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中更为常见。在中国人看来,百合寓意“百年好合”。送上一束百合,表达对新娘新郎天长地久的美好祝愿。而在外国朋友看来,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一句“I hope you are the white lily forever”,在中西方认知中虽有些许差异,但体现了礼貌用语—祝福语的语用正迁移,很好的传递了美好的祝福,并增进了中西方朋友的友谊。
因此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用正迁移现象,有利于非有意识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习者的自我表露和自信,是激励外语学习者进入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主动采取学习策略的路径,更是探究语际差异与迁移的过程。
(二)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
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机制。这种复杂性也体现在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的诸多成因上。而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母语的干扰。语用负迁移来自母语的干扰,映射了母语文化习得的价值。来源于母语和目的与的文化差异增加了交际成本,使礼貌用语语意传播受阻,交际双方不能互明,交际会话不经济。这就使交际者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其母语差异较大的礼貌用语结构,造成礼貌用语使用的“僵化[4]”,不能形象的表达礼貌用语的交际意图,这就容易造成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
翻译曾一度被看作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行为,即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因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涉及到特定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译文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细微差别的掌握程度。作为翻译的媒介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描写和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也影响和塑造着语言,“夫唱妇随”和“妇人之见”这些词语反映了历史上汉文化中妇女地位的卑微。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文学翻译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
一、文化因素要求译者要有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使人们通过译文了解他民族文化。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熟知两种文化,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王佐良教授曾断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也就搞不好翻译,因此,译者必须具备文化意识。译者要深入了解使用源语和目的语的人民的过去和现在,即详细了解他们的历史地理,哲学思想,,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并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内涵的误译或缺失。
二、译者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应持平等态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于不同文化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任何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产生、发展、和衰落这几个时期,任何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文化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这种尊重是对源语文化和作者的创造活动的尊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仅从译语文化出发而忽视源语文化是错误的。拿“Inthecountryof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的翻译为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些译者为了迎合中国读者的方便,便用中国文化替代了源语文化,从而武断地译作“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种译法无疑违背了文化平等的原则,它剥夺了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阻碍了文化交流。事实上,“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种直译更为贴切,因为它尊重源语文化而且其文化内涵对中国读者来说也是一目了然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掩盖了源语文化蒙蔽了读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过分强调的语文化从而忽略了源语文化,导致归化手段的滥用。译者只有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才能合理运用异化策略促进文化的交流。
三、文学翻译的原则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频率是截然不同的。就拿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JoanHaste的两个中译本来说吧,在二十世纪初的蟠溪子的译本《迦因小传》中,凡是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情节都被删掉了,以迎合当时中国的伦理标准,该译本受到了封建文人的欢迎。而几年后林纾的译本《迦茵小传》则把蟠溪子刻意删去的情节都如实翻译出来,结果该译本受到了恶意攻击。虽然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林译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倒成了不受欢迎的译本。
关键词:音译;准则;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06-01
音译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的佛经翻译中,译者就采用了音译。音译指的是一种旨在保留原文化词的发音和指示意义的翻译方法。自此之后,音译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并被完善。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音译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深深烙上了所在文化的烙印。由于各国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某种语言中所表达的内容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语。此时,人们往往借助音译这一手段,弥补语义上的空白,完成双语间语义表达的互换,音译词便由此产生。这些音译词不仅丰富了本族语言,还对本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就是在音译词大量产生的同时,其中的不规范因素也日渐凸显。例如:在姓名的音译过程中,把Rocky译成洛奇后,就无法让人联想起这位拳击手像岩石(rock)一样坚强的含义了;在地名的音译过程中,像Virginia(佛吉尼亚)等地名,它们原来的含义里面具有浓重的殖民色彩,但是在译后就完全消失了;在商标的音译过程中,把Extra译为益达,这似乎符合中国人的语感,但不规范,因为从音译角度看并不符合音和音之间的相互对应;还有在术语的音译过程中,如把penicillin译成盘尼西林,可以看出音非常对应,也具有词感,但不突显文化色彩。
所以针对此类问题,译者在音译时应该遵守以下准则:1.准确读音 音译必须以准确的读音为标准,译者既要遵守原语的发音规则又要遵守译语的发音规则。对于汉译英来说,我们要遵守《汉语拼音方案》。因为搞不清楚原词的发音就硬译,必然造成错译。比如在汉语里面有些字在作姓氏时读音就和平时不一样,“单”应译为“shan”等。2.弄清词源 译者必须追溯一些词的最初发音和拼法才会有利于音译。如“菩萨”原语为“Bodhisattva”而不可译为“Pusa”。3.约定俗成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有些词语已经有了固定的音译名,并且也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比如有些根据粤语或闽南语的音译。4.准确回译 汉语中音译过来的词在回译成英语时要恢复其在英语里的原来形式,而不能用汉语拼音拼写。如“纽约”应为“New York”。
如果音译能够在以上各项标准下进行,定会对文化的传播起巨大作用。音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音译的产生是基于填补了文化空缺的需要,同时又促进了文化交流。不妨以中国为例,看一看音译与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被外国媒体誉为“形象大师”的国务院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赤字”,他呼吁中国要振兴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他说和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正如大家所知,英语文化对我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中国的语言和其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所以中国译者要借助音译来传播中国的灿烂文化。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曾泰元以《牛津英语辞典简编》第五版为语料库,对现代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词做过一个统计,得出的数目是约360个,其中直译的词汇约300个。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音译词在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里占了很大份额。这些词汇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并且这些词语与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相比数量实在是少之又少。可是我们怎么才能使数量增加呢?音译作为一种基本的翻译手段,在处理这些特色词汇方面最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而且也能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译者应该借此使越来越多的中文词汇进入现代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明财富,也创造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这些文明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文明介绍到世界上,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当今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也使得我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方便。但是如何在当今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如何通过音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就要求音译工作者在遵守音译准则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汉语拼音音译中国特色词汇,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推广到全世界,以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方小兵.专有名词音译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2.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教学涉及到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要讲授英语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语言教学;文化教育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更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本土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而不懂英语文化,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很难正确使用。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英语文化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真正学好英语。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阻碍因素。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ihelm von Humboldt)早就指出:语言是自我表达,也是文化的反映。[1] 中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必要的文化教育来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审视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可谓是喜忧参半。之所以喜,是因为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并且更多的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之所以忧,是因为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缺乏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较低,因此,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中职英语教师常常陷于“困境”。
第一,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文化教育意识滞后。传统的应用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式地讲授词汇、语法,在课文讲授过程中缺乏设置必要的英语环境,造成学生在课后一味地死记硬背单词和课文,导致在实际的英语交流过程中不知道该说什么,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淡薄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冲突。
第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方法失当。传统的英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课堂,而课堂采取的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英语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导致学生文化教育素质的欠缺。
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受教师文化教育意识滞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对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3]。再加上受“高分主义”考试体制的影响,学生只重视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注意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考试体制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往往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成功进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渗入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自身文化教育意识。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该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语言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并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文化教育意识,从而为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积极提供师资保证。
其次,创新英语教学手段,改善英语教学体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体检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找出自己在英语语言应用中的错误。这种教学体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加主动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获取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针对中职学生特点,拓展文化教育途径。我国的英语教学游离于英语语言国文化环境之外,并受“高分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学生偏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忽视社会文化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重视语言形式教学,还必须导入文化教育,正确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中职英语教师要通过不断积累自身文化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扩宽中西方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宽中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熟练并正确地应用英语。[4]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2]薛亚丽.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