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助力经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资源,坚守红线,担当历史使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坐拥黑土大粮仓,一览松嫩大平原。绥化属农业大市,是素有寒地黑土之美誉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全省粮食主产区。2013年,粮食生产10连增,总产达263亿斤,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大耕保、大整治、大发展”理念下的耕地保护为实现国家增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多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层级负责,落实目标,形成立体保护格局。市政府与所辖县(市、区)、县(市、区)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户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书)形成了市、县、乡、村、组的五级管护网络,从最高层到最基层,一级抓一级,五位一体,形成了“大家管”的耕地保护责任合力。
强化考核,跟踪问效,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今年,市国土局建议市政府出台了《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将耕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主要责任指标和领导班子干部考核体系,考核的核心是违法占用耕地比例,10%是考核界线。低于10%的奖,高于10%的核减用地指标,停止供地;在责任追究上,轻的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重的给予停职或调离岗位,实行“一票否决”。
严把关口,控制新增,实现占补平衡有余。从严审核农用地转用,引导项目合理选址,控制用地规模,杜绝了“摊大饼”式的发展;坚持“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制度的执行,到2013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251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77.14万亩。基本农田面积比2011年多增加了3.18万亩。
全力整治,注重效应,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一直是绥化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土地整治项目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国土部门承担的任务也异常繁重。2013年,绥化市国土局强力推进2个投资6304万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攻坚决战15个投资4.99亿元的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新增耕地2.5185万亩,直接增产1175万公斤。
2013年底至2014年9月,紧跟省政府土地整治战略调整的步伐,分三批共计争取并获批了以田间水利工程为重点的灌区土地整治项目13个,投资总额6.87亿元,建设规模74.6万亩;坚持旱田区项目与灌区项目同步推进,争得了省政府的政策支持,12个旱田区项目预计11月批准实施,预算总额4.02亿元,建设规模48.61万亩。25个项目完成后,可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06.55万亩,新增耕地0.2056万亩,直接增产102.8万公斤,提高耕地等级间接增产7991.25万公斤,农民、农业增收7192.12万元,将惠及300万农业人口。
25个土地整治项目分布于全市所有县(市、区),开创了绥化土地整治历史的先河。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地整治功能将得到全面彰显,将为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出高”的高标准农田,正改写“靠天吃饭”的历史,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大农业正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
保障发展,勇破难题,服务社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潮涌沃野,大地生金。经济发展,用地先行。重点产业、工业项目、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城市和新农村建设都需要用地保障。保障发展的压力异常艰巨。困难面前,绥化国土人主动作为,勇担重任,破解了一道道难题,也收获了一颗颗硕果。
积极争取支持,拓展发展空间。2013年全市使用超出年度计划2.4倍的各类用地指标965.3公顷,部级规划评估修改试点为市本级新增用地规模300公顷;2014年上半年,面对全省经济下行出台的65条政策刺激下的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全市争取年度计划指标625公顷,其中耕地指标347公顷,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09公顷和89公顷。从肇东市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区内分流出3平方公里指标,落到肇东市北部现代物流园,保障了省政府重点支持的肇东航空低空产业园、卓达新材料、乐安新城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
注重内涵挖潜,推进节约集约。积极推行一次规划、分期供地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提出了“向存量要空间、用节约促发展”的用地导向,建立了项目准入、评价奖惩等5项节约集约用地综合管控机制。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核减35个项目用地规模84公顷,处置利用低效、闲置土地119公顷,盘活存量用地128公顷。今年青冈县无偿收回了5个项目的闲置土地39公顷,发挥了节约集约用地在破解用地难题和保障发展需求上的现实作用。利用肇东、安达的国家级未利用地开发试点项目区,安排企业异地安家,推进了异地经济,彰显了集约效应。
优化审批供应,保障用地需求。全系统采取提前介入、超前预审、滚动挂牌、程序叠加、并联审批等举措,2009年以来的五年平均供地率为73.06%,位列全省第一,彰显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2013年,全市报批42个城市批次、审批15个村镇批次、报批16个单独选址项目,共计报批、审批用地1023公顷。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880宗,面积2471.76公顷;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122.1816公顷,使24623套安居工程如期开工;安排17个整乡镇推进项目用地125公顷,一大批农民新村装扮了农村大地。有力的用地保障,使全省推进的52个重点项目、市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顺利落地,促进了全市城乡经济蓬勃发展。
努力探索前行,释放改革红利。依托“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政策平台,积极推进“四项改革”,一些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规划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市域内自我平衡的用地指标分配新机制,7月初从市本级拿出100公顷城乡用地指标给青冈、望奎两县横向调剂使用,破解了两地无指标可用的局面;积极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使用,单独为肇东争取了200公顷增减挂指标,开展了肇东镇辖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换得指标30.2公顷,利用取得的指标完成建新区面积5.3168公顷,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了民生条件,收到了一举多赢的综合性社会效应。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一方面抓试点建设。肇东、安达的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完成调查登记1500余份,建立了宗地信息档案1211宗;安达的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试点工作方案报省政府和国家待批期间,选取了3个试点乡镇开展调查摸底,研究出让、转让、租赁、抵押或作价入股等流转模式;肇东的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试点,初步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交易平台,186个行政村的农地信息数据录入已完成了24个;另一方面抓农村存量用地管理。坚持依法依规、严控增量、活化存量、杜绝小产权房的总要求,提出了支持撤村并屯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利用腾退宅基地联营联建办企业、支持利用农村学校等空闲的集体存量用地联营联建办企业的存量用地改革方向。在耕地保护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异地占补平衡,先行在青冈、望奎等县开展了指标互用、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以庆安县的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试点为推手,对全市71287公顷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加强补充耕地库存建设,为实施跨市、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基础。在矿产资源管理改革上,突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抓整合、抓整治、抓规范,构建了陶粒页岩、建筑石材、铁多金属等优势资源合理勘查开发的崭新局面。全市唯一的铁多金属采选企业――帝圣矿业,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擎起了庆安矿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辛勤耕耘结硕果,历尽天华成此景。大发展的时代号角催动着绥化经济社会的崛起。一个个园区的蓬勃发展,一个个项目的破土而出,一排排农民新村的挺拔耸立,见证了绥化国土人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助力经济腾飞的时代精神。
保障权益,关注民生,彰显人地和谐,树立全新部门形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绥化市国土局以作风建设为“总开关”,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提出并塑造了“规范促升级、服务零距离”这一独具特色的管理品牌,畅通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百米。
首先,推行政策惠民。在土地征收上,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建立了征地调处裁决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由国土部门“单打独斗”变为“兵团作战”,“5+2”、“白加黑”集中攻坚。征地公告、召集村民听证、现场踏查核实、深入农户对接环环相扣,依法依规,全程信息公开,全程群众参与,全程阳光操作,严格执行征地综合区片地价,标准不降低,数额不减少,保证不少量一分地,不少给一棵苗,实现了政府放心、农民舒心的和谐共赢;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上,依法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及其范围,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实施监管护民。落实监管机制、案件查处、卫片核查“三线共进”,加强执法巡查和案件查处,盯住私占乱建、滥采乱挖、破坏耕地等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不受损害。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82件,涉地面积4362亩,收缴罚款1211万元;立案查处2012年度和2013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违法图斑188宗,行政处分7人,全市平均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为3.49%,远远低于15%,实现了“零问责”。2014年,市执法监察局对一处私自违法侵占耕地1.8万平方米的违法行为,联合相关部门强行拆除违法构筑物,还耕于地,还利于民,真正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践行服务为民。针对审批要件多、环节多、时限长的问题,绥化市国土局自己动刀,主动削减,减政放权。对13项行政事权只保留了土地开发整治、农村集体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和矿产资源储量登记3项,其他事权或直放到县(市),或实行市、县分级负责;对下放的事权不搞二次审核,不搞复查备案,向社会公示了《审批业务流程图》,明确了审批业务规范,主要审批事项的前置要件减少了37%,签批环节减少了21%,审批流程减少了46%,审批时限减少了50%,用地预审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一般住宅登记发证时限压缩为3个工作日,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群众。
针对乡镇国土所人员少、职能弱、管辖面大、百姓办证难的问题,绥化市国土局以“回归乡镇、回归百姓、回归服务”的视角,强化乡镇国土所建设。给人员、给职能、给设施、给保障,着力打造“浓缩版”的国土资源局。将执法权全部下放到所,开通数据交互端口,建立网上土地登记审批终端,将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办公延伸到国土所。农村村民15天之内就可拿到原来要跑几十公里、用上几个月时间才能办下来的土地证,真正拉近了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
省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意见指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一要求,切中目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要害和关键,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首先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这一点,虽然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非常必要。因为在现实中仍有不少同志对此认识不足。
从理论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为有效的配置资源的形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与先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理念和体制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必须认识到我省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省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要素市场不发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要素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就缺乏有力支撑;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创造财富的潜能就难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有限的市场资源就不能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这三个主要问题当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其它两个问题的解决,甚至导致了其它两个问题的产生。比如,各级政府对大量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支配,压制了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域分割、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的普遍存在,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等等。因此,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关键在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完成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出发,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从对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转向“适度干预”;从对公共服务的“缺少干预”转向“加强干预”;干预手段要从计划、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必须从应该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来,从政府不该管或管不好的领域撤出来,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并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静脉注射;副作用; 静脉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96-01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ause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causes, impact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car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drug-induced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for reference.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dangers of intravenous injury,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the maximum to prevent intravenous drug side effects.
【Key words】intravenous injection; side effects; phlebitis; care
静脉注射是临床许多疾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病人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基本技术操作。但在静脉穿刺,拔针等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往往会出现针头前端渗漏,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瘀斑、静脉炎等现象。因此,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然而静脉注射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造成的药物外渗性损伤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静脉炎,重者发生局部皮下组织溃疡和坏死。针对这一问题,现将导致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分析总结如下。
1 产生炎症的相关因素
1.1 化学因素:静脉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和高渗溶液)及各种刺激的药物(如各类化疗药物)特别是20%的甘露醇为高渗透性的组织脱水剂,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滴入,加之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液渗透的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的发生〖1〗。
1.2 物理因素:各种物理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机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当的固定,选用导管管径太粗,护士操作时动作粗暴或技术不佳或不恰当的操作部位,都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害,并发炎症及血栓,以上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症〖2〗,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1.3 其他因素:污染是引起静脉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指具体消毒不严,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配液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输液性静脉炎。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微粒指玻璃屑、橡皮塞、结晶物质等,微粒一旦进入血管,可直接阻塞血管引起供血不足,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当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天气炎热、陪护人员卫生意识差,均是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2 静脉注射药物副作用(外渗性损伤)的发病机理
药物外渗性损伤主要是通过2种作用机制,一种是药物外渗后与皮下组织细胞中的DNA结合,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恶性循环,损伤不断加重,进而严重影响组织愈合 另一种是指药物外渗后,主要通过溶脂作用来破坏细胞膜,这个过程中并不与DNA结合,这部分具有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的药物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3 静脉注射药物引起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外渗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一般轻度炎性改变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重度炎性改变时,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大疱,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色变成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呈黑色,导致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也可出现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4 静脉注射药物引起静脉炎后的护理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熟练掌握药理知识及配伍禁忌,准确掌握药物的浓度及注意事项,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时,应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可注药,药物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使药物输入循环,不沉积在血管壁,减少刺激,提高使用率。一旦发生药物外渗,要立即停止静脉注射,抽回残留药物,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4.1 局部外敷:(1)冷敷是应用于药物外渗性损伤的早期护理,使静脉血管收缩,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的吸收,减低损伤程度。也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结合。早期绝对禁止使用热敷,曾有临床报道〖3〗,早期采用热敷致患者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2)对轻度反应可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或马铃薯切薄片贴患处。硫酸镁有明显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利用2%山茛菪碱外擦穿刺点近心端20era局部表浅血管,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
4.2 局部封闭:在静脉注射药物的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解毒剂,对抗药物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吸收和排泄。药物渗漏早期局部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优于单纯0.9%氯化钠注射〖4〗。还可以通过皮下环形注射0.5% 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5〗。
5 预防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
5.1 选择恰当的血管:为防止血管因素造成的药物外渗性损伤,静脉注射时必须选择粗大、直、弹性好,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对于长期输液者,应该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的使用血管,避免使用指趾静脉,避免使用皮下脂肪少,而邻近关节、神经等部位的静脉,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一静脉避免进行多次穿刺,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尤其是危重病情的患者要注意保护血管。
5.2 控制液体的输入量: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我们要应该控制液体输入量,定期护理血管穿刺处,尽量选择深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置管。
5.3 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护理人员静脉注射的水平,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临床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减少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在静脉穿刺时,首先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进行穿刺,确定成功后,再选择刺激性的药物。
5.4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以增强抗体的抵抗力,保持室内新鲜,限制陪探人数,减少感染机会。
6 讨论
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对静脉注射损伤危险要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最大限度的杜绝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发生。一旦患者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甚至已经造成严重的损伤,护理人员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以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的伤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二凤.静滴甘露醇引起多发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103
[2] 胡沽.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防护,2004.14(11)1:320
[3] 翟月霞.恶性肿瘤化疗中护理失误教训〖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47
关键词:坏账;债务人;财务制度;交易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97-01
1 构成坏账的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确认坏账应符合下列条件:(1)因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应收款项;(2)因债务人死去,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应收款项;(3)因债务人逾期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应收款项。
2 坏账损失的计算
制度规定坏账损失的核算一般有两种方法:直接核销法和备抵法。
所谓直接核销法,即实际发生坏账时,作为损失计入成本、费用,同时核销应收账款,其分录: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收账款”,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这一番处理方法比较简单,但平时不做估计损失,待一旦发生损失时计入期间费用,减少利润损失须较大者,影响当月利润,可能导致亏损,而且由于采用这种方法核销坏账手续复杂,符合条件面过窄,致使企业发生大量陈账、呆账、长年挂账,得不到处理,虚增利润。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如金融企业)已改变这种做法而采用方便及时、简单易行的备抵法。
所谓坏账备抵法,即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建立坏账准备账户,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坏账备抵账户,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把不能收回的坏账及时入账,避免企业名盈实亏;其二,在报表上列出应收账款净额,使报表阅读者更能了解实际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其三,使应收账款实际占用资金接近虚列的应收账款,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以坏账备抵法被许多国家会计界接受。
如果企业是第一次计提坏账准备,就可以直接按应收账款余额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数额,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
如果企业不是第一次计提坏账准备,就不能直接根据应收账款余额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数额编制上述分录,而应该考虑在计提坏账准备之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情况,本期末根据应收账款余额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数字是指本期期末计提了坏账准备金后,坏账准备账户余额应维持的数字,所以,若计提坏账准备前,“坏账准备”账户有借方余额,则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数额应为按应收账款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数额加上“坏账准备”科目借方余额之和;若计提坏账准备之前,“坏账准备”账户有贷方余额,且小于期末计算出来的应保留的坏账准备数,则需按两者之间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即可;若“坏账准备”账户有贷方余额,而且大于期末计算出来的应保留的坏账准备数,此时,应冲销大于应保留数额的差额,借记“坏账准备”、贷记“管理费用”。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以后实际发生坏账时,应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
企业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损失,以后有可能又收回来,那么在实际收回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之所以要在“应收账款”中一借一贷,主要是在账上反应企业债务人信誉的恢复。
“坏账准备”账户的年末贷方余额为企业已经提取的坏账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列作“应收账款”的扣减项,便是应收账款该年末的应收款项的净额。
3 我单位坏账损失处理原则和计算方法
新会计制度实施虽然规范了企业对坏账损失的处理方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应考虑本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新制度规定,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应收账款,单从时间界限衡量坏账损失,显然不合乎情理,因目前企业资金紧张,各单位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十分严重,形成新三角债,债务链靠少数单位是无法解决目前资金困难的,我单位超过三年的应收账款仍然保留在账上暂不处理,我认为只要持有对方银行盖章的应收款项证明书,在时间上即使超过三年的,还得保留在账上,均不能轻易处理,作为企业仍应做到货到发款,不发生拖欠。
我单位按新会计制度采用备抵法,建立坏账准备金的处理,方法是按年末应收账款为基础,确定千分之五作为计提坏账准备金依据,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属于已提坏账准备金出现借方余额(负数),那么期末应将坏账准备金余额加上原借方余额之和一并提取;
第二种情况,属于已提坏账准本金余额大于年末应收账款计提金额,应按其差额冲销坏账准备金;
第三种情况,属于已提坏账准本金余额小于年末应收账款计提的金额,其差额补提。
4 应对坏账的措施
企业坏账损失多与寡,可因企业规模大小和管理水平不同而异,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虽规定坏账准备金可按一定比例(3‰-5‰)提取,但实际发生坏账损失幅度远不止这个比率,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笔者认为可采用对策:
(1)深化内部改革和改善经营管理,各级领导要重视企业的切身利益,侧重抓好物资管理、产品销售管理和财务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尽量避免和减少构成坏账的各种人为因素。一旦构成坏账,也要本着烂帐不烂债,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追讨,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2)慎重处理坏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职能部门处理坏账时,必须从严把关,排除内外部非正常因素;坏账损失冲销,要求做到所附资料完整、真实、可靠。
(3)企业对已核销的坏账损失仍应建账管理,责任到人,财务部门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建议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尽量组织清理回收。
(4)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功利主义具有短视性,只强调效果的作用,认知取向只肯定现在,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人格受到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功利主义通常是以创造多少财富或收入来衡量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一脉相承,导致人格扭曲或异化。功利主义的又一局限在于个体主义的凸现,其本质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标准和目标,集体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此,集体成为了一种虚幻的利益形式,使得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截然对立起来。
功利主义引起的矛盾分析
1.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在现实生活中反映了衡量社会发展的两个尺度。效率即衡量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所能达到的速度和水平;公平则衡量国家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上所达到的程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经济发展的效率来实现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反映了义利革新的有机统一。功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发展中效率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体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功利性观念、效用观念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比资本主义更公平,因为它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一切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但是,这一公平目的的实现是以生产力较高水平的发展为前提,绝不是生产关系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先进。生产关系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它与生产的性质、水平相适应,从而提高更高的生产效率。
没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社会主义的公平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效率优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需,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途径。市场经济会使人们收入差距拉大,拉开的差距只要适当,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必须看到,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第二次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
2.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个人利益这根杠杆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了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人们不再耻于谈利,赚钱也不再是不义之举,带来了人们对个体利益的高度重视。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如果把市场经济发展中个人利益的要求过分夸大,就混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结合时,对社会道德状态的影响是不同的。
3.短视行为与务实思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活动本身的特征,使功利主义以有用性、功利性的后果作为评价行为的根据,也使得社会上许多短视行为有了市场,只顾眼前的利益,轻视长远利益,注重结果,轻视原因和动机。这种短视行为与务实精神是相违背的,务实精神强调重实效、重效果,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坚持真抓实干,开拓前进。
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二元张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必须建立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必须以物质资料的充足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功利主义为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过分的强调功利主义则使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为了物的发展而发展,人变成了物的发展手段和工具。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1.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市场主体往往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通常并不优先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而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局限于从分配领域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经历了公平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公平和效率兼顾,更加注重公平的历史性转变。即使仅从分配关系看,我们也只是重视公平与效率的量的统一,忽视了二者的质的统一。因此,要严格尊重市场机制,以求效率,又要适当地对市场的弱者、失败者、最小受惠者给予扶持、帮助和救济。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的强调和重视,一方面使社会发展得到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我们绝不能只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或以集体利益的名义剥夺个人利益,而是应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两相利”,辩证地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第一,我们要肯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第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第三,在确保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关心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个性的独立和发展。这样,一方面克服对个人利益的偏激可能引发的倾向,另一方面也纠正了片面地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
3.正确认识未来发展对当前发展的规定性
未来的发展对当前发展的目的、方向、性质、途径、手段等具有规定性。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当下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既要吸取讲究实际、讲究效果的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短视思维、短视行为的局限性。应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观的根本观点,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立法;法律体系;规范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指调整市场经济关系和法律法规的总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结构主要是关于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等。为什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呢?
1.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规范中央和地方管理经济的权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对外开放体制,这些都需要制订有关经济法律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
2.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带来人、财、物的大流动。有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有竞争,就会伴随不正当竞争。经济越发展,市场越活跃,竞争就越激烈,同时不正当竞争关系乃至经济犯罪就会增加。如近年来经济搞活以后,经济进一步活跃,发展加快,同时假冒伪劣商品进一步增加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影响了社会安定。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缺陷及其可能带来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实行市场经济后,还可能带来市场垄断、地区保护、公共消费品生产下降、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市场经济决不是无政府的自由经济,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仅仅靠“放开”、“给政策”和解除行政管理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育良好的要素市场。这就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总之,不以法制建设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既是缺乏竞争规则和秩序的市场,同时也将造成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护各种市场主体的合权益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防止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对当前市场经济立法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行政法规在市场经济法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规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我国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立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法仍滞后于改革;有的地方立法质量还不很高;地方立法中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地方立法从大局出发不够等。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宪法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战略高度,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l.要加快立法,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系中,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一些应兴应改的事情,尽可能先立法后行动,开始粗一些,逐步完善起来,用法律引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立法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严重损失。
2.要加快立法,必须认真体现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制订法律法规中,只有认真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连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3.要加快立法,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的法律量大面广,统筹规则,突出重点,急需先立,不断完善。根据中央精神,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制订规范市场主体法律。其次,为了保障市场主体进行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应按照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第三,为了使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依法进行,保障市场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应当制订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第四,为了在开展公平竞争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安定,应当制订、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第五,为了扶持基础产业,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当制订发展基础产业、改善经济环境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法律。
4.加快立法,必须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党的以来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现有的法律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仍存在责任不清、部门扯皮,法律条文冲突和立法程序不顺等现象,造成立法效率低、周期长、进展慢。要改进这一工作现状,首先要改进地方立法方式,按照有关要求,有些法规草案,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起草:有些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法规草案,可以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起草,注意吸收专家、学者参加地方立法工作,实行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力;商品属性
一、劳动力商品定理
(一)所谓劳动力商品定理,是指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可以自由支配包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2.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的劳动者个人不拥有实现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资料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只好靠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劳动力来求得生存。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条件,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科学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
劳动力商品定理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证明,这一定理仍然是分析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基本理论框架。但是一些传统的观点还是把劳动力成为商品看作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在他们眼里劳动是不是商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劳动力作为人类一般劳动过程的必要要素,是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为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工人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的社会属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属性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充分
在国有经济中,劳动者没有择业自由,即对自己的劳动力没有所有权,因此不可能有劳动力商品。在公有制经济中,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是共同拥有公共产权的劳动者整体,而不是任何单个的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个人没有直接拥有使用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生产的人身条件与物质条件仍然以特殊形式相互分离。因此在国家占有几乎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劳动者没有择业自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对职工有不得解雇的义务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不依赖于市场机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完备的劳动市场体系
(1) 生产的人身条件所有者与物质条件所有者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即仍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因此两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仍然需要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买卖。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指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单个某人,针对这一群体,个体劳动者是不能随意处置或使用原本属于群体所有的生产资料,而是处在一种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多数情况下企业劳动者集体只是本企业公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是不固定不稳定的一部分,因此无权自由处置企业的公有财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不一样的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在经济利益方面,并且在企业内部各个劳动者之间也有这种显著的差别,企业取得劳动力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机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业主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又是劳动者,不存在两种生产要素相分离的情况,因此也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雇工情形和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由于工人不占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给私营企业主或者“三资”企业的老板,获取高工资收入,劳动力仍然是商品。
(二) 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地位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的条件主要是指被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所雇佣的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是一种商品;然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商品。因此,为了让这种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发挥重大作用,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调节,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合理流动。
2.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存在矛盾,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取决于流通中的交换形式,而是取决于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劳动者都可以共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没有工资和利润的对立。企业劳动者的工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企业收入分配不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劳动力的价格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状况。
(3) 虽然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在市场经济中也采取了双向选择的市场形式,但真正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就享有了作为公有生产资料所有者中的一员所应具有的权,如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利润分享等,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3.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壮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承认劳动力成为商品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基础配置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必然现象。
三、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
1.劳动力商品化意味着劳动力人格的独立化。劳动者人格独立化有利于培养大家的自由、民主、平等、竞争意识,消除过去的等级、特权和依附等不好思想;有利于成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意识,使劳动者倾其才,尽其能,服务社会;有利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好环境。
2.劳动力商品化可以使国有集体企业在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上配置劳动要素,增强竞争,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中央马列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蒋学模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M]1994年版
[4]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版
1、国际政治经济学引入体育发展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贫困状况,一些国家居住着数百万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任何发展机会可言,需要根据具体环境采取具体措施,改善生活机会以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体育对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在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努力。因此,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体育做出的任何贡献都必须建立在更大范围且坚持不懈的工作之上。在此广泛借鉴国际例证,证明体育在帮助改善当今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机会方面的潜力。
从非洲一些地区流向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被比喻为一种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其中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离开祖国,转而效力一些石油大国,如雅加达和巴林等。这种对非洲足球人才的抢夺或许可以等同于不同殖民时期对非洲矿产资源的掠夺。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出力,而世界各地的富有国家获利。对非洲运动员的抢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运动员被诱惑进入美国的大学,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石油大国直接从非洲购买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导致国际田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由市场规则和资本主义背景下,个体的流动性在日益增加,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运动员跨国流动原则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利益。作为政策回应,例如尼日利亚收紧了运动员出国签证的条件,试图以此阻止运动员的流失。
当前对体育和资本主义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可以视为当下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体育是一种普遍信仰,体育同样也是造成国家和人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第二种看法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体育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体育或许能够给许多地方和人民带来希望,但它同样也可能成为历史上对平等原则、公正和缓解贫困的工具。过去通过体育进行的干预工作还不足以实现上述任何一个可能性。
2009年初,国际社会想要努力理解新的金融危机的意义,它的起因、持续过程、结果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场全球危机始于2007年夏天,由信贷紧缩拉开序幕,国际金融系统的崩坍也预示着国际力量平衡中可能出现巨大的改变。虽然这场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但权力平衡的变化给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而这种意识形态至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元的价值和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有学者观点认为,这些转变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财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
许多世界最贫困的国家继续拒绝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可持续性援助。体育历来一直被当作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充分使用,是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行方法。历史上有关体育和资本主义的资料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历史上的体育是如何发挥干预作用。在此对既有文献成果进行回顾,在未来可能新世界秩序的背景下,用一种更有依据的方法对体育和国际发展进行描述性研究。发展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缩小贫富世界之间的差距,世界上最穷的人,生活在最底层的百万人民,面临着不可遏制的悲剧。笔者尝试探讨体育在这一消解世界贫困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国际援助与缓解贫困:一个新的体育发展议程
摘 要 本文首先概括论述了《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主要是工人生产了剩余价值,但是他们不能参与分配。只有资本家们和土地供给者瓜分剩余价值,最后剩余价值被分成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分配及是否公平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 劳动者
一、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梗概
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绝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
在简单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扩大的社会大生产条件下,更多的人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分配中来。资本家个人,金融寡头,商业资本家以及农业资本家等,只要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都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
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就集中在各行各业的资本家手中,而工人只领取微薄的工资,造成了工人的贫穷和资本家的富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剩余价值分配造成两极分化,这种理论和分析,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
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这个自然基础就是剩余劳动,其物质形式就是剩余产品。
只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生产的价值超过了满足他个人生存的消费的价值,那么他就生产了剩余价值。财富的分配影响了一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不同阶级的生活水平差距,关系到一国人民的团结与稳定,所以剩余价值的分配显得至关重要。
1.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主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只能得到资本家给予的劳动力的购买价格,工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劳动者,政府,都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现代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资本所有者要求获得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作为价值与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与条件,在生产中做出了贡献,其所有者应获得剩余索取权。
经营者既不提供资本,也不像劳动者一样提供劳动。但是,经营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要素,也要求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劳动者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虽然通常来说,份额较低。首先劳动对于资本,变得相对稀缺。劳动控制着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剩余价值的数量。
而政府,主要以税收的方式,参与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剩余价值分配。
2.剩余价值的分配顺序
第一步,支付各生产要素的必要价值即成本。劳动力是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因此,首先必须支付工资给劳动者。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第二步,支付国家的税金。商品价值通过第一步分配,余下的剩余价值,还必须作必要的社会扣除即交纳一定的税金。
第三步,纯剩余价值的分配。经过第二步扣除后的为要素所有者共同的可支配剩余价值。如果将剩余价值用作追加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则是一种延期的剩余价值的分配。
3.剩余价值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虽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分配过程就是合理的公平的。
在以上的剩余价值分配主体之间,各主体所占有的份额,是不可能相等的。就劳动者来讲,普通劳动者的份额必定小于复杂劳动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份额。资本所有者如果参与管理,将获得远远大于普通劳动者的份额。另一方面,非劳动要素所有者,要凭借自己的所有权获得较大份额。而且,在纯粹市场化的条件下,非劳动要素所有者与管理人员必将成为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强势力量,而纯粹的劳动力所有者,则不可避免地会是弱势力量。
所以政府的分配份额以及参与分配的方式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分配均衡问题。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如果剩余产品的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普通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三、剩余价值分配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1.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社会总产品也将极大丰富,各个阶层所能够分配的剩余价值的基数也变大,各阶层按比例分配的剩余价值也将增多。
2.加强企业的剩余价值分配监督
剩余价值分配合理的基础就是按贡献分配。所以每个企业应订立明确的制度,每个管理者的参与分配的比例要与业绩挂钩,在企业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管理者努力改进管理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使剩余价值最大化。
3.劳动者应该更多的参与到剩余价值分配中来
劳动者可以分配剩余价值直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大家的长处,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也可以减少监管成本。
4.给企业经营管理充分的自
一个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者管理者及资本所有者都是凭自己的贡献按份额参与分配。政府则是按照制度获得部分剩余价值。企业应该可以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营多少、采用什么方式等最后利润如何分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