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范文

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

第1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59-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Hu Jihong Zhang Huijia Wang Paoqiu Zhou Pingqiu Guo Chungu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 Methods: 75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2 in observationa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group therapy,43 in contro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one by one. Effect evaluation was made with Gesell after 6 months. Results:12 cases were significant effective,14 effective, 6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3%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13 cases were significant,17 effective, 13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6%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language retardation;child; group therapy

语言发育迟缓(language retardation,简称语迟)是指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所致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象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表达和理解语言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1]。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儿童与他人、社会间的交往, 与亲人或他人的交流往往消极被动,加之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一些负面影响,限制了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从而阻碍了患儿的交流能力的发展,阻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常规语言训练形式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患儿的主动参与性往往欠佳。为了充分调动患儿训练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儿的社交能力,我们特选择性地对语迟患儿进行语言小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2008年1月-6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语言落后儿童75例, 行中国版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同时需符合以下要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经盖泽尔量表进行智力测定为轻度(DQ 56-75分)和中度智力发育迟缓(DQ 41-55分),儿童孤独症ABC量表检测排除孤独症;年龄2-6岁间。

1.2 一般资料:将75例患儿按智力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27例,中度5例,s-s法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2例,交流态度良好10例,水平为2-3阶段4例,3-1阶段12例,3-2阶段12例,4-1阶段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2.0±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34例,中度9例,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9例,交流态度良好14例,水平为2-3阶段5例,3-1阶段16例,3-2阶段16例,4-1阶段6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辅以感觉统合、针灸、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

1.3.2 观察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其语言训练采用小组训练形式。根据s-s语迟检查结果进行编组,水平同一阶段者每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两个孩子均坐在矫正椅内,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具体训练方法包括:

1.3.2.1 交流训练:患儿入室后治疗师即给予热情的大声喊其名字,与其打招呼,并可伴随有拥抱,握手等肢体语言,并引导孩子也与老师和同组的小伙伴打招呼,强调孩子与他人的视线交流,利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进行交换游戏,并把患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喝导入游戏中,如给可以吃的食物来诱发患儿学会要及与人交换到主动给予。进行交换游戏时,采用患儿容易理解的幼儿语、拟声语,并可伴随手势加强治疗师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患儿的主动发音。创造条件让患儿参与需要两人才能玩的游戏,如互动抛球,可治疗师自己先玩,逗引患儿关注至其主动参与与同组的小朋友同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一旦患儿完成行为项目,马上鼓励和表扬,与其同乐。训练过程中注意诱发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如展示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时,不要急于给与,要引导其发音,并促使患儿向治疗师主动索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进一步使患儿体会到交流的乐趣。

1.3.2.2 操作能力训练:采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进行其能力范围的操作训练, 给两孩子同时给予一样的训练用品。根据患儿的现有水平给予相应的训练项目如放置镶嵌板、分类捡小球、穿珠子、套杯、摆积木、捏橡皮泥等训练,主要训练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注意互相比较,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

1.3.2.3 游戏疗法: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 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 并建立联系的机会。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语言未掌握阶段的患儿,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如进行变脸(变换脸谱)、过家家、切菜等;语言符号获得期的患儿,要通过游戏使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词句,增加新词汇和词句,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如治疗师利用实物演示一些简单的情节并予叙述,然后由两患儿分别进行演示和叙述:如买东西,先给孩子特定的实物作为货币,治疗师用孩子喜爱的玩具作为货物激发孩子的购物热情,指导孩子完成货币实物的交换,并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3.2.4 手势符号的训练及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阶段的训练和文字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1.3.2.5 小组训练的注意事项:配备两套相同的训练用物,训练进行中注意激发两个孩子的好胜心,注意互动交流,及时给予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每个训练项目持续约5-10分钟,实物与卡片训练交替, 30分钟/次,1次/日,5次/周,连续训练6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患儿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各进行一次Gesell评诂。疗效标准:显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5分;有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1-14分;无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

1.5 统计方法:利用SPSS10.0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个人-社交DQ值(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6.5±12.8,训练后74.3±15.2,总有效率69.6%;观察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7.9±13.6,训练后82.7±16.9,总有效率81.3%,见表1,语言小组训练与非小组训练均能提高患儿的个人-社交能力,小组训练能更显著的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有:(1)言语表达障碍;(2)交流障碍;(3)对事物或口语理解障碍。儿童脑损伤后极易出现语言发育障碍,而脑损伤后的语言康复治疗,主要是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终恢复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在维持定期连续的治疗中获得疗效[3]。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除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外,普遍还伴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依赖性强、退缩、恐惧、敌意等,有些患儿还会出现破坏、自残或攻击行为。常规的一对一训练模式虽有针对性强、受干扰少的优点,但对于适应行为不良的孩子,独立面对治疗师往往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常哭闹不安,使训练无法进行。小组集体训练为幼儿提供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与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4]。本组病例采用小组训练形式,将语言水平相同者编入同一组,我们体会到因为有同龄儿作伴,患儿的适应性能得到较快的改善;治疗师适时对其二者进行比较,向患儿灌输竟争意识,激发其好胜心,患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适当地加入些游戏能使训练更容易进行,治疗师从游戏中能了解到患儿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患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从而对训练本身产生兴趣,患儿在训练课题中的参与性更好。

语言发育迟缓在儿童语言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患儿的大脑功能不全,理解分析、接受、记忆能力极度低下,治疗是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目前语言治疗师相对匮乏,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小组训练形式可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康复训练的机会,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可作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训练治疗的一个有效的治疗形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海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40~166

[2] 卫冬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现代康复[J].2001.5(8):24~25

第2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

引言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儿童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儿童通过游戏了解外部世界,融入现实生活(毛颖梅,2006)[1]。在美国游戏被描述为“儿童社会性、认知、情绪发展的工具”(朱丹,2004)[2]。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游戏对其各方面机能的发展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收集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方面的文献的基础上,来总结并选取其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国内学者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手段提供借鉴。

1 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儿童具有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而且社会交往是面临的最主要的一个挑战[3]。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可以利用早期的游戏干预 [4]。

美国是世界上特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研究者对于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国内对于国外的研究现状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国内现有的研究作对比得出一些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对孤独症儿童研究起步比较早的美国为例,从2000年至2010年1月份,关于0―12岁的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及干预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

文献法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研究者通过分析概括文献中论述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系统化的有机组织起来。

3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关于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现状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国内的研究现状作对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希望能够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些帮助。

4美国孤独症儿童的治疗现状

4.1 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游戏研究

各种干预对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交际、认知能力、社会技能都有提高,然而社会技能的缺乏仍然是孤独症儿童面临最大的挑战(Weiss and Harris 2001)。下面综述游戏在针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各种干预或治疗中的应用。

4.1.1游戏在孤独症儿童语言治疗中的应用

在语言治疗中,游戏被作为治疗活动的载体使用。大多数语言治疗中设计的活动,如图片交换沟通技术,如社交训练技术,社会故事等[2],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体现和实施。

关键反应训练(PRT)通常被看作是最自然的行为主义干预方法,被用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技能,游戏技巧和社会行为(Stahmer et al., 2003)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正在处于象征游戏和社会游戏技能发展过程中的孤独症儿童在与一个成人进行PRT训练后,其自发游戏、创造性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水平能够与同龄儿童的水平相持平(Stahmer,1995; Thorp et al., 1995)。在自发性的模仿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声音、对话,以及交流的片段,促进其语言技能的发展[6]。

4.1.2游戏在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

在目前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中,行为疗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自伤、愤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适应行为[2]。目前关于行为矫治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一般是在高结构化的环境中对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具体方法有:强化适当行为、暂停强化法、塑造法、链条法、示范学习法、奖励与惩罚疗法、消退法和放松疗法、暴露法、厌恶疗法等[5]。

游戏促进行为治疗的效果,行为治疗的结果是提高了游戏技能。

4.1.3游戏在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核心都是孤独症儿童在治疗中和教育中的交际缺乏(Koegel et al., 2001)。交际的缺乏阻碍儿童与同伴学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很难与同伴建立友谊。在许多情况下,行为问题也与社会技能的发展有关。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也是一个普遍的教育目的[7]。据有关研究表明,合作游戏与象征性游戏都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技能力。

除了一些治疗方法外,Baltimore-based公司还发明了一种电脑游戏,这种游戏被设计为高技能的玩具之一,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治疗语言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虽然社会技能的缺乏严重的阻碍了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但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专家Daniel Bogen指出,这种玩具扮演了那些与世隔绝的残疾儿童的社会剂[8]。

4.2 对美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的游戏研究的分析

4.2.1 游戏在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游戏在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游戏为干预手段,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分别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另一种是以游戏为干预目的,通过评价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水平,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合作游戏,阶梯式的游戏水平来反映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4.2.2 游戏干预中孤独症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游戏干预中孤独症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取向的游戏干预中是不同的。行为主义的游戏干预,高结构化的游戏由教师主导,儿童顺从;生态化的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自然发生的游戏,儿童自身为主导,教师根据儿童游戏情况简单给予指导或者陪伴,建立信任关系;介于二者之间的PRT,以互动形式,儿童和成人同时加入到游戏之中。

5对我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的启示

5.1根据孤独症儿童不同游戏水平,进行引导

发挥已有游戏中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作用,引导他们提高游戏水平,促进身心发展。2007年研究者在一所培智中心见习,所在班级有6名孤独症儿童,年龄从四岁到八岁,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喜欢玩沙、玩水、玩米活动。在活动中,孤独症儿童重复着沙子或米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的动作;在一个小的水池里,孤独症儿童喜欢击打水,把水捧在手里,再放出去,如此反复做着同样的动作。其指导老师也证明这些活动促进了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无论是哪种游戏类型,都具有心理和身体发展的价值,教师和研究者要善于发掘和发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差异,设计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游戏情境,综合考虑其认知、身体、交往、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干预措施。

5.2 增加孤独症儿童与同胞共同游戏或与同龄儿童游戏之间的互动

文献中提及的与发展正常的同胞共同游戏,与同龄儿童游戏,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认知、社会情感、交流、语言和感知运动的发展。但是,如何创造与同龄儿童游戏的机会和情境,如何在游戏中增进儿童之间的互动,有效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参与,是中美学者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3 在家庭培训中重点体现孤独症儿童是游戏的主导者或核心

国内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美国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不仅仅是因为美国专业治疗的费用高,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让孤独症儿童随时随地的提高各种技能。如DIR模式,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互动游戏,熟悉的环境,让孩子作为领导者,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这种方法充分的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并且对于我国家庭的经济现状来讲,此方法利用价值很高。

5.2 结论

通过对美国近几年来对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国内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孤独症儿童无意识模仿游戏的研究,以及水疗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另外,对于象征游戏、合作游戏、社会故事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也比较少。由此可见,国内在孤独症儿童游戏领域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毛颖梅.游戏治疗的内涵及其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6-39.

[2].朱丹.美国游戏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4:105-108.

[3]. Rita Jordan. Social Play and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 Perspective on Theory, implications and educational approaches[J]. Autism,2003: 347-306.

[4]. Deb Keen, Sylvia Rodger, Kim Doussin, Michelle Braithwaite. A Pilo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 social-pragmatic interv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pla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J]. Autism,2007,5: 63-71.

[5].刘建霞.自闭儿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 2008.09(上旬刊):72-73.

[6].Carolyn E. Stephens. Spontaneous imitation by children with autism during a repetitive musical plays routine[J]. Autism,2008,11: 645-67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