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科研研究进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研究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研究进展

第1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苦参碱;眼科疾病;防治

苦参碱(Matrine,Mat),化学分子式为C15H24N2O,分子量为248. 36,是由中草药植物苦参的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生物碱。据大量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显示苦参碱具有抗肝纤维化、抗心律失常、抗炎、抗高血压血管重构、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1]。

Mat在防治眼科疾病的价值目前还处于实验性研究阶段,但根据其广泛的药理作用,可望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防治上。

1 苦参碱与眼部炎症

1. 1 Mat与眼内感染性炎症 Mat能够明显对抗眼部多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既往研究发现Mat对腹膜炎、皮肤炎症、致死性肝炎有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机制:一方面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分泌 TNF、IL-1和 IL-6 炎症因子[2-4];另一方面通过拮抗钙离子降低中性粒细胞内Ca2+离子浓度,抑制PLA2活性,影响炎症介质的释放 [5];此外,它还能抑制P物质受体的表达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6]。

1. 2 Mat与角膜炎 正常角膜组织内缺乏血管和淋巴管,免疫学上处于相对的“赦免状态”,但角膜本身有正常的免疫系统,如免疫球蛋白、补体、T细胞、B细胞等。郭琦等[7]研究发现Mat对病毒性角膜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它能够有效抑制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增殖;局部使用苦参碱滴眼液高、中、低剂量均能明显减轻染毒角膜病灶的发展。

1. 3 Mat与眼部非感染性炎症 眼部非感染性疾病,如巩膜外层炎、虹膜炎、青光眼手术后炎症等,如不及时治疗,轻者疼痛、瘙痒,重者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有研究表明[8]Mat滴眼液能有效地抑制兔眼前房穿刺引起的房水蛋白浓度升高,且对抗辣椒酊刺激引起的兔外眼部、前眼部炎症反应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疗效相当。Chuang CY等[9]研究发现1%的Mat能显著抑制晶状体蛋白诱导的兔子眼睛的炎症,并不引起眼压的升高,也不影响虹膜-睫状体的电势的改变。然而有文献表明[10] Mat减少晶状体蛋白诱导的兔眼部炎症,其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Mat能有效对抗眼部炎症反应,但并不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及白细胞趋向性,这说明它可能是一个弱性抗炎药,或者它是另一类抑制炎症但不影响花生四烯链的全新抗炎药。

2 苦参碱与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主要成分是增生和变性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慢性炎症是其形成及复发的主要诱因。有研究表示[11]0. 4~12. 8mg/ml Mat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at有可能成为新型防治翼状胬肉药物,但其作用机制尚须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3 苦参碱与青光眼

滤过泡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Mat可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12]及促进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13]。这为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纤维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药物。视神经的缺血缺氧是青光眼发病机制之一。研究发现[14]Mat对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具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而起作用。而青光眼也存在视神经的缺血缺氧,因此可利用Mat防治青光眼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害。

4 苦参碱与白内障

人工晶体(IOL)前膜和后囊浑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王智等[15]在Mat抑制rhEGF诱导兔晶状体上皮细胞( 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RLEC)研究中发现Mat能有效地抑制RLEC增生,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Mat能降低RLEC内PCNA蛋白的表达。此作用对后发障的防治作用有一定意义,但目前尚无进一步的研究报告。

5 苦参碱与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如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是造成患者视力损害以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蒋瑶祁等[16]发现Mat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且对高糖引起的VEGF表达上调同样存有抑制作用。李银林等[17]体外细胞实验发现Mat能促进新生小牛视网膜细胞轻度增殖,认为苦参碱对视网膜组织细胞具有较好的药物保护作用。Liu等[18]研究表明,眼内缺血和炎症是导致视网膜变性的两大因素,Mat等一系列药物均可促进眼内的血流及抑制眼内炎症。这对于一些血管性视网膜疾患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防治均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6 苦参碱与眼部肿瘤

肿瘤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全身发生的肿瘤都可以在眼部发生眼组织除晶状体外,几乎各种组织都可以发生肿瘤。喻巍等[19]研究发现Mat可以抑制HXO-Rb44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端粒酶活性下降可能是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Mat是通过下调HXO-Rb44 细胞内PCNA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推测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PCNA的表达,从而干扰细胞周期,降低DNA的合成,即降低SPF值,由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发挥抗眼部肿瘤作用。还有研究发现[20]Mat通过下调肝素酶mRNA的表达明显抑制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的粘附和侵袭力。由上认为Mat可成为治疗的眼部肿瘤的潜在性药物,但是能否应用于临床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7 展 望

综上所述,诸多的相关基础研究表明苦参碱在眼科疾病的防治上有着较大的开发价值,但是其在眼部疾病临床应用及其毒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传统中草药苦参提取物苦参碱在眼科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多是在实验室研究,而临床应用基本上还是处于试验阶段,现在主要是国内研究的较多、较深入,而国外尚未见报导。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制剂开发和临床研究,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苦参碱,开拓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 梅,刘雪英,程建峰.苦参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01-804.

[2] Hu ZL,Zhang JP,Qian DH,et al.Effects of matrine on mouse splenocyte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e of interleukin-1 and-6 from peritoneal macrophages in vitro[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6,17(3):259-261.

[3] Zhang Y,Wang S,Li Y,et al.Sophocarpine and matrine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TNF-alpha and IL-6 in murine macrophages and prevent cachexia-related symptoms induced by colon26 adenocarcinoma in mice[J]. In Immunopharmatc-ol,2008,8 (13-14):1767-1772.

[4] Cheng H,Xia B,Zhang L,et al.Matrine improves 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induced colitis in mice[J].Pharmacol Res,2006,53(3):202-208.

[5] 邱 耕,涂植光,李晓文.苦参碱对内毒素致大鼠PLA2活性影响及其抗炎机制研究[J].中草药,2002,33(7):630-632.

[6] Liu JY,Hu JH,Zhu QG,et al.Effect of matrine on the expression of substance P receptor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production in human skin keratinocytes and fibroblasts[J].Int Immunophrmacol,2007,7(6):816-823.

[7] 郭 琦,徐万国,刘志屹,等.苦参碱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报,2007,23 (4):531-534.

[8] 郑马庆,潘伟娜,朱延勤.苦参碱滴眼液对家兔实验性眼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2):109-111.

[9] Chuang CY,Xiao JG,Ciou GC.Ocular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of matrine.[J]J Ocul pharmacol,1987,3(2):129-134.

[10] Chang MS,Xiao JG,Chiou GC.Prevention of ocular inflammation by matrine,prednisolone,and cyclooxygenase and lipoxygenase inhibitors [J].Zhongguo Yao Li Xue Bao,1991,12(2):121-125.

[11] 郑燕林,刘嘉立,王禹燕,等.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2):85-88.

[12] 伍严安,高春芳,王 皓,等.苦参碱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724-726.

[13] 汤苏阳,李春伶,李冬梅,等.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40-8041.

[14] Hu ZL,Tan YX,Zhang JP,et al.Effects of inhibitor of protein kinase C on brain edema formation evoked by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 in gerbils and rats[J].Yao Xue Xue Bao,1996,31(12):886-890.

[15] 王 智,何湘珍,彭辉灿,等.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07,27(5):353-355.

[16] 蒋瑶祁,彭辉灿,肖启国,等.苦参碱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 VEGF表达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8,26(1):84-88.

[17] 李银林,王津津,王景昭,中药单提成分对视网膜组织细胞药物干预作用研究[J].眼科,2001,10(2):105-107.

[18] Liu SX,Chiou GC.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on mammalian retinal functions[J].J Ocul Pharmacol Ther,1996,12(3):377-386.

第2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活动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增强,逐步成为推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之一,伴随而来的金融危机、金融欺诈犯罪和金融机构破产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日益增多,这给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既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遏制金融投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随着国际间金融博弈与信息科学联系的不断加深和相互作用,为克服金融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作为情报科学新的重要分支,也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此外,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技情报研究的内容来看,科技情报研究涵盖了多项信息和数据,其中金融情报研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情报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情报研究必然要围绕着金融情报做文章。由此可见,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金融研究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

由于金融情报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质量。为此,只有认清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努力做好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才能为科技情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3.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考虑到金融情报研究占有重要比重,只有认识到金融研究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才能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

二、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

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来看,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不理想,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过对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了解,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受传统情报观及其意识的影响,国内不少金融界人士甚至主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同志,对情报概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排斥,导致了对金融情报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理解。正是由于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难以取得积极效果。

2.现有金融情报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功能作用存在局限性

由于我国决策层对金融情报功能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片面性,目前国内初步建立起来的金融情报监测服务体系,仅主要针对反洗钱和反恐等少数几个特殊领域,其中反洗钱的金融情报运行与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建设效果不明显,对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支持不是十分到位,制约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

3.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滞后

据笔者了解,至今我国对金融情报新兴学科尚无开展一定规模、有组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也没有安排相应的立项和资金资助。金融情报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一样,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如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滞后,必然影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开展。

4.国内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高层人员基本上来自近年回国的海外学者,或者是由研究金融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的人士转行过来,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金融情报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所以,努力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培养专业的金融情报研究人才,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金融情报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开展金融情报研究,不但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了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1.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

在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研究作为科技情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研究的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成效。为此,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提高金融研究质量,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成了衡量科技情报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对金融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应将其作为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2.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必要措施

科技情报研究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金融研究以其专业性著称,要想做好金融研究工作,就要注重金融情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将金融研究工作融入到科技情报研究中来,实现多种科技情报研究手段的运用,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更好地为金融研究服务,促进金融研究的发展。所以,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对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十分重要,金融研究成为了促进科技情报研究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

3.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科技情报研究作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金融研究的开展,对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不但保证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还满足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积极开展金融研究,对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对金融研究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四、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情报研究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结合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做好金融情报研究,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为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

金融情报研究既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金融领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只有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和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才能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

2.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情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认识到其服务属性,努力构建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才能发挥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保证金融研究取得实效,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

在金融情报研究过程中,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质量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只有认识到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提高金融情报研究质量。

4.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着力培养金融情报专业人才

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撑,从目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抢先着手,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重点培养专业性人才,更好地为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服务。

第3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一、神经外科麻醉的研究方法

1. 术前用药的研究

(1) 镇静药:选择镇静评分、健忘、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等参数,比较不同种类和剂量的镇静药的效果和风险。

(2) 抗酸药:以胃液的PH值、单位时间的胃液抽出量、胃动力图、胃镜图像等为参数,观察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酸药的临床效果。

(3) 抗胆碱药:以口干程度、唾液的分泌量、心率的变化等参数为指标,探讨抗胆碱药的效果和副作用。

(4) 超前镇痛:以术中麻醉药和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和用药次数来判断术前给与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的超前镇痛效果。

2. 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的研究

(1) 目的: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避免颅内压(ICP)升高;避免插管损伤等。

(2) 观察参数:血压、心率、心律、ST段、RPP、ICP、声门的显露情况、试插次数、咽喉水肿和出血等。

(3) 分组设计:镇静催眠药十肌肉松弛药+克服插管反应药;不同插管喉镜或设备;不同的插管路径;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病种等。

(4) 统计学处理:对于气管插管反应的数据分析,除了按时点或操作步骤进行计量统计外,对于插管后收缩压超过150mmHg的病例数量和心率超过100bpm的病例数应该计数统计,单纯的均值不能够完全反映插管插管反应预防的有效性。

3. 麻醉维持的研究

国内外对麻醉维持的研究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维持的比较;

(2) 不同吸入麻醉药物的比较;

(3) 不同静脉麻醉药物的比较;

(4) 静吸复合麻醉的研究;

(5) 常规实施麻醉维持和用BIS等监测指导麻醉维持的比较;

(6) 非甾类抗炎药对麻醉的强化作用;

(7) 不同患者对麻醉维持方法的选择;

(8) 不同麻醉维持麻醉恢复特性的研究;

(9) 麻醉深度的研究;

(10) 自动闭环反馈调节麻醉维持;

(11) 针药复合麻醉的研究。

4. 神经外科麻醉监测的研究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常规血压、心率、心电图、SpO2、PetCO2、体温、尿量等监测参数可以用来研究观察,在发表的论文中,一些还比较了局部脑血流(rCBF)、颅内压(ICP)、脑代谢、脑电生理等参数。在这些监测项目中:测定CBF在手术室内操作比较困难,而且无连续性;颅内压监测除了用于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期间观察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对颅内压的影响外,一般多用于术后监测,以指导降颅压治疗;颈静脉血氧饱和度是评估脑氧代谢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对全脑的监测,不能反映某一局部的脑氧代谢的变化。

脑电生理监测的内容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和肌电图等。神经外科手术监测的目的主要为判断麻醉深度,指导手术操作,精确切除病灶,减少手术造成的中枢损伤。

脑电图:代表大脑皮层功能自发性电活动,它是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总和。临床实践中常规应用脑电图的原则是诊断和术前评估癫痫患者。也可用于对比观察不同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对癫痫及非癫痫病人脑电图及棘波的影响,以保证癫痫源灶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的正确。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监测上行感觉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运动神经诱发电位(MEPs)—监测下行运动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通过听觉传导通路监测脑干功能状态及听神经功能;肌电图(EMG) —监测支配肌肉活动的颅神经、脊髓神经根丝以及外周神经的功能;视觉诱发电位(VEP)—监测视觉功能;功能区皮层刺激语言和运动反应-功能区定位。吸入性醚类药物浓度变化影响S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当吸入浓度达到1.5MAC时七氟醚对SEP影响非常明显,波形分化差,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甚至趋于消失。因此在术中监测时使用七氟醚,浓度应维持于0.5MAC至1.0MAC,并必须保持吸入浓度稳定。异丙酚120-200ug/kg/min对SEP影响小,能得到满意监测结果,适合用于术中监测。电刺激后循环的变化可用于判断疼痛或其导致应激反应的程度。电刺激具有简单、可重复、容易施行、对病人无器质性伤害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致痛方式。电刺激的参数包括刺激频率、电流强度及刺激时间等。目前,对于这些参数尚无统一的标准。在麻醉状态下,刺激频率一般为50-200Hz,电流强度为40-80mA,刺激持续时间为5-10秒。我们的系列研究证实可以借助电刺激后循环反应了解镇痛水平。不但可以作为反馈指标调控镇痛药的靶控输注,而且可以用于研究不同镇痛药物的封顶效应。

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 TPI)是一项新的监测指标,它是将指脉搏血氧饱和度容积波形转化成数字为0-100的指数,即数量化的容积波。指端动脉的血容量越大,指容波的波幅越高,容积波峰下面积B越大,指数值越大;所以TPI以数字的形式反映了指端动脉血容量的相对大小,是量化的容积波。TPI无创、实时、灵敏地反映了围术期应激引起的交感张力变化,间接反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为临床增添了一项有效的监测交感神经功能状态的手段。

5. 术后镇痛的研究

神经外科手术后适当镇痛对患者是有益处的。静脉PCA是常用的方法,选用的药物种类较多。新型的麻醉性镇痛药(曲马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没有显示出比传统的镇痛药(吗啡、芬太尼)更多的优越性。舒芬太尼静脉PCA时应注意输液管道内的药液被冲入诱发的呼吸抑制。皮下PCA较安全。新型静脉使用的非甾类抗炎药、经皮贴剂、鼻粘膜喷雾剂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麻醉安全和麻醉并发症

医疗安全是近几年医院管理的重点。保证我们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主要环节包括必备的麻醉设备、充足的麻醉人员、实用的工作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麻醉意外,给患者造成痛苦。以下方面应特别引起重视。

1. 有严重合并症或危重患者的麻醉:应注意麻醉前讨论、术前准备、合理人员安排、必要的有创监测、良好的麻醉管理、适当的麻醉后恢复。

2. 困难气道的应急处理流程:预测、准备、人员、步骤。

3. 术中心跳停止:海绵窦区域肿瘤应注意术中出血的问题;术中对三叉神经的刺激而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减慢甚至心跳骤停。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术中迷走神经刺激也可出现血压不稳定和心率不稳定的情况。

4. 术中急性脑膨出:术中脑压板对脑组织长时间压迫或病人不当、气道不畅、缺氧及CO2蓄积,输液逾量,麻醉药物(含肌松药)的不良反应或瘤内出血等均可造成脑水肿、脑肿胀、ICP突然增加而出现急性脑膨出,造成手术困难。此时应针对具体变化找明原因,果断处理,血气分析及CO2描计对查明原因有重要意义。控制急性脑膨出的措施包括①调整,以利静脉回流。②监测PaCO2、PaO2,纠正缺O2或CO2潴留。③改变麻醉药物,可将N2O、异氟醚等吸入麻醉药改为阿片类静脉麻醉。④使用硫喷妥钠。⑤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⑥适量纠正利尿药。⑦使用类固醇药物。⑧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脑顺应性,维持好血脑屏障。⑨必要时行脑脊液引流。

第4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青稞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435.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79-01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饲料和酿造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2007―2008 年青稞播种面积11.7万~12.0万hm2,总产量 59.5万~62.0万t,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 69%~70%、65.1%~65.9%[2]。青稞病虫害每年平均造成产量损失10%~20%,严重危害年份达50%以上,已经成为制约青稞高产、优质、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持续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对青稞的危害,对确保青稞稳产增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现就青稞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 研究进展

1.1 抗病虫品种鉴定与选育

国外对大麦条纹病、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致病性、黑穗病、分子标记和定位、抗大麦条纹病基因鉴定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国内对此的研究报道较少[3]。大麦细菌性条斑病、黑穗病、条纹病是我国大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子药剂处理虽能防止该病害的发生,但费时费力,且药剂残留会导致环境污染。应切实加强选育抗性水平高,加快选育多抗和兼抗品种[4]。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工作和推广速度。的抗病基因工程已经处于起步阶段,自治区青稞种质改良和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始着手筛选抗性材料,并成功鉴定出抗青稞白粉病的育种材料[5]。

1.2 农药新品种的引进

近年来,由于温度升高,异常气候使得地区青稞主要病虫危害突出,发生面积大幅增加,灾害频率逐年增加。经过连续几年调研,主要病虫害包括条纹病、黑穗病、细菌性条斑病、蚜虫、地老虎、蛴螬等。总体来看,自治区农牧民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存在防治时期不当、重复用药、盲目用药等,加之农村当前施药器械落后单一,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

项目组通过引进苦皮藤、杀蝗绿僵菌、农用链霉素等多种新型农药以小区试验、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选试验示范,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残留,改进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充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因素,强化农业防治、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保护利用天敌,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农药,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前提下,达到控害目的。

1.3 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自治区青稞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长期以来引起了病虫的抗药性和再猖獗、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因此生物防治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项目组已经鉴定出寄生性天敌蚜小蜂类、茧蜂类的优势种,捕食性天敌瓢虫优势种2~3种,并基本弄清其在当地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用于防治青稞蚜虫等。

2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1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选育抗病、虫性的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途径。的青稞抗病虫害基因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基因工程抗病虫害育种相比,研究相对滞后,各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2.2 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受研发和应用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自治区的生物防治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是除在使用之初发挥作用以外,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生防物可以存活、增殖,从而持续保护作物免于受害,但是生物防治的基本特征是作用比较迟缓,而且效果的稳定性易受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6],加之价格相对偏高,农民难以接受。

2.3 基础性研究

由于地域、重视程度的限制,长期以来,自治区对青稞病虫害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对病理、抗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属空白。基础研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主要病虫害关键防治技术的发展和灾变规律研究的突破。研究害虫的生理学机制、学习行为、致害行为、取食行为以及致病毒素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机制;应用分子标记、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研究青稞的抗病虫机理,害虫的抗药机理以及快速简便的抗药性田间检测方法等。探索计算机等在病虫分布判别、预测预报、专家管理咨询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2.4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水平,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措施[7-9]。青稞的总产量在逐年上升,其中,每年因有效防治病虫害挽回的损失占总产的5%,但是每年投入青稞病虫害研究的经费却不高。建议自治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区开展的病虫害调查、药效试验、防效调查等公益提供经费支持,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推广先进的植保机械。

3 参考文献

[1] 吴昆仑.青稞功能元素与食品加工利用简述[J].作物杂志,2008(2):15-17.

[2] 强小林.青藏高原区域青棵生产现状调研考察初报[J].农业科技,2011,33(1):36-38.

[3] 刘万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发展探讨[C]//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56-61.

[4] 丛斌,李玉清.辽宁省春玉米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413-417.

[5] 原.青稞种质资源材料白粉病抗性鉴定[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4):8-14.

[6] 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7] 郑惊鸿.应加大植保专业化支持力度[J].农药市场信息,2010(18):1-2.

第5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 眼部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09-02

眼部损伤、过敏或手术均可诱导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性因子生成,二者破坏血-房水屏障,使蛋白质、炎性细胞等物质渗入房水,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趋化,从而导致眼部炎症反应。DF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而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性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

1 非甾体类药物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1.1 抗炎、镇痛作用

疼痛及炎症反应是眼部手术后常见的问题,术后炎症反应可导致房水炎性细胞增多、房水混浊;睫状体血管扩张、充血明显;眼睛疼痛、畏光、流泪,影响手术效果及视力恢复。DFS可应用于各种内外眼手术,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屈光手术、斜视矫正手术等。据报道,0.1%双氯芬酸钠对控制青光眼术后炎症反应有良好效果,可稳定血-房水屏障,降低前房闪光和细胞数,且对眼压无明显影响[1]。且Khan等[2]比较发现,眼局部应用0.1%双氯芬酸钠较之于0.1%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具有更好的抗炎镇痛效果,而且对眼内压的影响更小,建议作为斜视术后的首选药。

1.2 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白内障手术中瞳孔缩小与前列腺素的介导作用相关,因此,术前使用NSAID滴眼液可以抑制术中瞳孔缩小。临床研究表明0.1%双氯芬酸钠有防止瞳孔缩小的作用,但其效果没有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稳定。而且,眼局部应用0.1%双氯芬酸钠可减轻白内障术后眼前段的炎症反应,但其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没有明显疗效。

1.3 屈光手术方面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等屈光手术后,眼局部应用DFS不但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而且可以减轻屈光回退。

美国FDA推荐使用0.1%DFS和0.5%酮咯酸氨丁三醇来减少屈光手术后的畏光及疼痛。且杜之渝等[3]通过比较研究发现,DFS在减轻PRK后疼痛及炎症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双氯芬酸钠除了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还可抑制脂氧化酶活性有关。

2 眼局部应用DFS的不良反应

虽然有大量的眼科临床应用经验显示DFS安全有效,但也不乏对其毒副作用的报道。对于眼局部应用的DFS,其对眼部的损害有灼烧感和刺痛感、角膜知觉减退、角膜上皮下浸润、基质浸润,甚至出现溃疡、角膜溶解以及角膜穿孔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自2000年至今,对于滴用DFS而导致角膜溃疡、溶解甚至穿孔的报道不在少数,这些病例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所以考虑这些病例与滴用的DFS有关。Lin等[4]报道了5例手术后滴用DFS滴眼液出现了角膜融解的情况,其中4例发展为角膜穿孔。随后Hsu等[5]报告了3例屈光手术后滴用DFS出现角膜融解,这3例均发生了角膜瓣移位,部分角膜基质床暴露,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Zanini M等[6]报告了3例屈光手术后滴用DFS出现角膜溶解的病例。在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中,由于滴用DFS而发生角膜融解的病例最多。这可能与DFS可降低角膜知觉,延迟患者就诊有关。

DFS导致角膜溶解及角膜穿孔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有:DFS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过度表达。另外也有不少对DFS诱导细胞凋亡的报道,有学者认为滴用NSAID而导致的角膜细胞病变与此有关。晏丕松[7]研究发现DFS和酮咯酸氨丁三醇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且前者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后者。二者可能主要是通过将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在G0/G1期和诱导细胞凋亡这两个方面来抑制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吴宁玲等[8]的研究结果发现,DFS能亦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抑制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其实验浓度比临床浓度(0.1%)低数十倍,提示现在眼科药物的临床使用浓度会对正常角膜细胞造成损伤。

综上所述,DFS在眼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且使用量递增,但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角膜溶解等严重病变。眼科医务工作者在选择眼用DFS等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慎重,兼顾疗效和毒副作用,切忌过量或过久用药,不仅要避免与甾体类药物混合使用,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个体差异,做到真正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

参考文献

[1] 张采华,陈映梅,等.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青光眼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观察[J].Fujian Med J,February,2009,31: 131~132.

[2] Khan H A,Amitava AK.Topical diclofenac versus dexamethasone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d ocular hypertensive response [J].Indian J Ophthalmol,2007,55:271~275.

[3] 杜之渝,郭红,郑晴,等.非甾体消炎药眼液在PRK和LASIK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02,22(5):343~344.

[4] Lin J C,Rapuano C J,Laibson P R,et al.Corneal melting associated with use of topic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fter ocular surgery [J]. Arch Ophthalmol,2000,118:1129~1132.

[5] Hsu J K,Johnston W T,Read R W,et al.Histopathology of corneal melting associated with diclofenac use after refractive surgery [J].Cataract Refract Surg,2003,29:250~256.

[6] Zanini M,Savini G,Barboni P.Corneal melting associated with topical diclofenanac use after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6,32:1570~1572.

第6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课堂 研究 教师专业化

引言

来自教师的声音:我们的教学以分数为重,哪来的精力和时间做课题研究;我的年纪那么大了,没有机会出去学习,课改是学不了了;我们学校没有经费,很难派老师外出学习观摩,教学水平很难提高;现在上教研课,还是原来的水平;参加评课活动,来来去去是“2加2”评价方式,没意思……

面对一些老师的埋怨声,我们不得不冷静的反思,真的只有出去参加培训,或学校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吗?笔者在参与课堂研究的学校也是一所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相对薄弱,教师通过创作并实施数学“课堂观察量表”,走进课堂做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促进了教师反思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带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创作数学“课堂观察量表”,观察记录课堂行为

针对数学课堂的特点,我们创作教师课堂提问、学生情感态度、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等方面课堂观察量表,例如:

二、量化评定,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在进行课堂观察做研究时,执教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进行分工合作,在听课的同时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将观察记录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反馈。

例如: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课堂气氛很好,有问必答,课堂教学开展非常顺利,看上去是一节好课。但我们利用教师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对该教师课堂提问进行量化分析,反馈。

分析:

1.在整节课中,教师提问132个,平均每分钟提2.2个问题,提问的频率较高。从表中数据分析,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本节课中,教师提问频次较高的是组织性问题,认记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并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加以应用。创造性问题虽然提了5个,但思维含量较少,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3.教师提问的方式,有许多是重复性的问题,有许多是“回答性”的提问,使得学生回答时采用了机械性的集体回答方式。总的说,教师在本节课中,问得较多,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走进课堂做研究的成效

1.课堂提问情况与分析、学生问卷分析是在课堂的现场上观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也体现了执教教师的真实水平。

2.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以“三维目标”进行评价。比较目前很多学校采用“2+2”的评课方式,此方法虽好,但不能多角度,全方位评价。课堂研究是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际反思,教师提问技巧进行专项分析,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3.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在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物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可以说我县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在物力资源方面,如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台录音机就可以开展。人力资源也符合农村小学的实际。人员的分工可以交换,教师对每个环节都可以分析,从而得到提高。走进课堂做研究,一个人开展是很困难的,教师们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开展。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研究,转变当前我校数学教师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理论与实践环节中搭建桥梁;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做出一个开创性的探索;有助于在教师不脱岗的情况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即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进行研究,使其成为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一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必须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来实现。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开展课堂案例研究,不是在“作秀”,更不是在“走形式”,而是着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着重于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心理负担。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开展课堂案例研究,才会有内驱力。

二、课堂案例研究什么

课堂案例研究应该以问题为指引,问题是研究的载体,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研究就没有丝毫意义,也就无所谓研究效果。在课例研究中,要“猎取”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力求“公开课要有常态课的真实,常态课要有公开课的精彩”。由此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开展以课堂案例研究为载体的“三三一”活动

“三三一”活动即“三课三评一反思”(其中“三课”是指汇报课、观摩课、公开课)。新任教师或青年教师执教汇报课,优秀教师执教观摩课,骨干教师执教公开课。课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分别对三课进行评议,评议分为自评、集体评议和组长点评三种形式。评议的内容主要聚焦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问题,可以是对成功经验的客观总结,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遗憾的分析和完善。“一反思”就是执教老师的课后反思,就是以研究的态度去总结和审视自己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然,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新任教师或青年教师而言,可能更多关注于知识;对于优秀教师而言,更多关注于学生;而对于骨干教师而言,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论关注哪一点,都要根据不同的关注点,建立不同的反思“支架”,找准反思的“参照物”。在教师个体有效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反思后的交流、探讨、学习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例研究一定要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是学习、交流、反思密切结合的过程,是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是同伴互助的过程,是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新教学方式的过程。

第8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一、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韩东屏(2002)从人的生活质量入手,提出富裕、和谐、自由堪称人类社会的三大终极价值目标。富裕强调的是人生存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和谐强调的是人在安全感、归宿感和尊重感方面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公平;而自由强调的则是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由。富裕能为和谐与自由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谐能为经济增长(即富裕)和自我实现(即自由)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而自由则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能为社会和谐注入旺盛的活力。但是,这三大目标分别代表了人类不能相互替代的不同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三大目标难以相容或难以同步实现。因而,在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人类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经过对无数次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人类社会最终为了效率而舍弃和谐和自由,选择“富裕优先”,即选择了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发展蜕变为经济增长,财富、财富的增长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逻辑也相应蜕变为,只要物质财富增加了,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公正、教育进步等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而实际上采用“富裕优先”的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就意味着一切都围绕能带来富裕的效率或效益旋转,效率、效益是最被看重的价值,而平等和自由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作为能达到效率或富裕的手段才被需要。亚当・斯密(1776)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如何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社会经济机制,从而提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经济。因此,在“富裕优先”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的逻辑框架内,市场经济体制也自然成了社会经济体制的不二选择。过去一百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这种观点。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作为社会微观经济细胞的企业,很自然将追逐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因为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年代,财务资本成为了吸附其它资本的磁场,没有了财务资本尤其是权益资本,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当企业变成了股东的企业,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就粹化为追逐利润而投入财务资本的业主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演变到每股收益最大化,再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其实质都是财务资本所有者单边主导下的利润最大化。这些不同形式的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这种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看,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快速集聚,一方面自然资源急速枯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社会大多数的物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和谐,也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占用了并未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社会成本(如空气等),而且部分企业还产生相当大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如二氧化碳、工业垃圾等)。尤其是当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越来越大,足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时,社会发展模式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则成为一种必然。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自然观为根本指导,蕴含了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法律环境方面,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通过立法或签订国际性条约,对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可循环材料和清洁生产工艺的选择、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和交易安排、排污权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在实现全球性节能减排目标方面达成越来越多的一致。社会资本的产权界限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日益明晰化,社会公共利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环境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不断加剧,区域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各类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各国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平等合作,积极消除贸易壁垒,加强人才、技术交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金融市场环境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查时采纳赤道原则,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各类生态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因素更高程度地溶入经济活动,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知识开始起着与资金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具有专门知识资本的企业员工,作为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和财务资本的拥有者一样,通过经济契约,参与到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中来。同时,原来与企业无关的公共利益,也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企业的行为如果损害了这些公共利益,将会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总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不管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必须作出动态调整以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首先,企业财务目标中的价值标准必须由会计学中的价值向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调整。企业价值应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收益的基础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标准保持根本一致,要求企业在保持其周围环境期末的生态平衡状况与期初一样好的基础上来增加企业财富,而非纯粹传统会计学上的收益。这一价值标准体现了当今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其次,企业财务应保持均衡增长速度,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再者,企业在确定财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与企业订有明确经济契约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和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还要考虑与企业订有隐性契约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权益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的利益。否则,企业会因为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丧失核心竞争力,或因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演进为基于权益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的企业价值均衡化。财务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物质基础,知识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智力基础,社会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约束条件,三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均衡化。企业价值均衡化的实质在于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各利益团体利益的平衡。

当然,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本质上仍是一种盈利性组织,盈利也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的盈利只有在其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才是正当的和合乎道德的。盈利只不过表明了公司善用资源,成功地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对具有这种社会价值的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回馈给它的就是盈利。正如贝利(A.A.Berle)早在1954年所指出的,事实已经表明企业的活动是遵循着一种逐渐显现出来的社会学的和政治的规律,并且要适合时代的各种社会需要。企业不仅仅对股东负有信托责任,还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有信托责任,其应在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前提下追求股东追求合理化的价值。在企业与社会的契约中,社会有责任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提权保护、公正的司法与执法、可靠的信用体系、合理的税负等。

参考文献:

[1]韩东屏:《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第9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普及、超高层建筑的增多、化工爆炸、煤矿塌方等突发灾难事件的无法预测性,以及局部武装冲突绵延不断,高能、高速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创伤发生率有增无减,并且致伤因素的动能明显加大,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比例显著增加。此类伤员由于伤情复杂、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死亡率极高。且创伤多发生于青壮年,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甚至超过其他疾病,因此提高其诊治水平的紧迫性远远超过其他疾病。部分伤员被送达医疗单位时已经处于重度失血性休克等“命悬一线”的危急状态,手术干预刻不容缓。此时如按常规进行复杂、费时、创伤性大的确定性手术,往往带来灾难性的结局,即使伤员不在手术中死亡,术后也极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存活机会甚小。如何为此类伤员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是20世纪后期临床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作为严重创伤和多发伤治疗的新策略日益受到重视[1]。本文主要综述DCS在腹部脏器严重创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1 腹部创伤DCS理念的历史沿革及概念

DCS理念的最早产生是来自于严重腹部创伤的治疗,而腹部创伤DCS理念的起源应追溯到1906年,Schroeder等[2]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1955年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渐弃用[3]。1981年Feliciano等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伤员,存活率达90%,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4]。1983年Stone等[5]最早提出了损伤控制概念,他们总结了31例剖腹手术过程中出现凝血障碍的伤员,发现采用常规输血补液、确定性手术的14例伤员中仅存活了1例,而以简单快捷的方法控制出血和消化道破裂、积极纠正凝血障碍后再次进腹完成确定性手术的17例中,11 例得以存活。Rotondo等[6]于1993年更加明确地使用了“损伤控制”这一表述,认为早期施行DCS,可以挽救原来认为无法挽救的危重伤员。近年来,随着更多的临床实践,人们一致认为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伤员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互相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生理损害,是救治严重创伤的一种明智之举[7]。其中,腹部创伤DCS包括3 个不同的阶段:(1)采用快速临时的措施控制出血与污染,随后快速关闭腹腔; (2)进行致死性三联征的进一步纠正; ( 3)最后进行有计划的再次手术对损伤脏器以确定性修复。

2 腹部严重损伤后DCS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严重腹部创伤时,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大量失血,加上复苏时大量的输血、输液,易导致全身生理内环境的紊乱。因此Kashuk等[8]提出“血性恶性循环( bloody vicious cycle) ”的概念,即伤员的生理状态呈螺旋式恶化,这一恶性循环的特征是机体低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联征,进一步加重机体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此时机体处于生理极限耗竭状态,这些并不是创伤的起始原因,而是伤员在分子学、细胞学和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的相对晚期表现。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伤员已经面临着死亡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2.1 机体低温 指机体中心体温< 35℃。由于受创机体产能适应性减少,尤其是打开腹腔后大量的热量逸散,加上大量的输血、输液等抢救治疗,加之多数外科医师容易忽视手术室升温、伤员躯体保温、输注液体及腹腔冲洗液加温等环节,故严重腹部创伤伤员普遍存在机体低温。低体温抑制血小板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增加纤溶蛋白的活性,导致凝血障碍,还可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全身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呼吸抑制、神志模糊、凝血障碍及氧离曲线的左移而降低组织间氧的释放[9]。Burch等[10]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开腹手术时的热量蒸发是造成低温的重要原因,迅速终止剖腹手术后马上可减少腹腔热量丧失,恢复温度敏感性凝血功能,这正是DCS的理论依据。

2.2 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创伤致严重失血时,全身组织发生持续性灌注不足和继发性“氧债”,无氧酵解取代有氧分解而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乳酸性代谢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高低与伤员愈后相关,乳酸清除可反映伤员复苏后氧传送和消耗的情况。目前普遍采用血乳酸清除率作为氧输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复苏成功的预后指标[11]。Abramson的资料显示[12],如果伤员能够在24h内清除血乳酸,存活率可达100%,而48h内清除者的存活率仅14%。因此酸中毒的程度可以作为伤员预后的一个精确的预测因子。

2.3 凝血障碍 多种因素均能影响严重腹部创伤伤员的凝血功能,特别是体温过低的伤员,机体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不良影响。体温每下降1℃,伤员的凝血促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促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显著延长,血小板的功能也明显受影响。因此37℃时进行的标准凝血功能测定,不能反映低温伤员的实际凝血状态。动物实验表明,大量输液、休克和低体温激活纤溶系统,同时低温时血浆中血栓素水平降低;对温度敏感的丝氨酸脂酶活性降低,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内皮功能异常,从而影响凝血功能。加之大量输血补液(超过伤员血容量的1倍)后的稀释反应引起血小板和第Ⅴ、Ⅷ因子减少,从量和质上影响凝血反应,使凝血因子产生减少。在血液稀释和酸中毒状态下,低温对凝血的影响更大,有的还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因此,在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者恶性循环下,创伤伤员不能耐受长时间的确定手术。

3 严重腹部创伤行DCS的适应证

大多数腹部创伤伤员可按常规手术方式处理,只有少数行大而复杂的外科手术将超过伤员生理机能极限才须采取DCS模式处理。与常规手术相比,腹部DCS处理模式有逻辑含义差异,如纱布填塞止血、临时阻断破裂消化道近、远端以阻止消化液溢出污染、关腹等,以及术后医疗护理处置上的差异。死亡三联征虽然意义重大,但临床决策过程却要复杂得多,还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因此腹部创伤DCS适应证的选择应为[14]:(1)损伤情况。高能量的腹部钝伤、多发性腹部穿透伤、血流低动力状态(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精神状态的改变等)、凝血障碍、低体温。(2)合并复杂损伤。腹部重要血管损伤、多发内脏损伤(如严重肝及肝周血管伤、复杂胰十二指肠伤等)、多灶或多腔隙出血并内脏损伤,须优先处理的多区域损伤。(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25)、低体温(≤35℃)、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凝血障碍和大量的输液。而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重要的是手术医师应有全局观点,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越早期决定行DCS,预后越好。

4 DCS治疗程序

DCS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首次简短剖腹手术、SICU复苏和后期确定性手术,有时可能需增加“计划外再手术”[15]。损伤控制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由于实施DCS的伤员通常濒临生理耗竭,急救复苏从现场接触伤员的第一时间起一直扩展到手术室,包括搬运途中、急诊室救治及手术室的处理。

4.1 简短剖腹探查 根据上述损伤控制的适应证,可以在剖腹后的几分钟内作出实施损伤控制的决定,避免在尝试决定性手术失败后才想起中止手术。此时,需麻醉科医师、洗手护士及巡回护士的通力合作,争分夺秒。主要操作要求:(1) 出血控制:简短剖腹探查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致命性出血。(2) 破裂空腔脏器的控制:空腔脏器破裂的治疗主要是迅速控制肠内容物、胆汁、尿液等的漏出,避免耗时的切除和吻合,通畅地引流腔内容物、避免腹腔内进一步污染。(3) 暂时性关闭腹腔:可快速连续缝合皮肤(不缝筋膜层) 或用巾钳迅速关闭,避免创伤引起的腹腔间室综合征(ACS),同时为再次确定性手术做好准备。

4.2 SICU复苏 一旦腹腔临时关闭,应立即开始SICU复苏,包括液体复苏、机械通气、复温、纠正酸中毒及凝血障碍。如下情况须行计划外手术:进行性出血、残留消化道损伤导致SIRS和休克、ACS。此时目的在于控制出血和污染,必要时须行腹腔减压[16]。

4.3 确定性手术 伤员血流动力学稳定,体温恢复,无凝血功能障碍,即可考虑进行确定性手术,通常在首次手术后24~48h进行,但这个时限不是唯一的。手术目的包括清除填塞物,充分腹腔探查并重新评价损伤程度,广泛冲洗并放置引流,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建立肠内营养通路等。

5 腹部重要脏器严重创伤的DCS

5.1 腹部重要大血管损伤 腹腔内重要大血管的损伤往往需采用损伤控制方法,尽早中止手术。腹腔内大静脉的损伤如髂静脉、下腔静脉可用暂时压迫或填塞法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大动脉的损伤常需复合修复才能控制出血。对功能特别重要的脏器还可采用暂时性腔内血液转流,以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5.2 肝脏损伤控制性手术 肝脏损伤后伤情往往较重,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高。对严重创伤性肝破裂,DCS理念尤为重要,应当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手术开始后,及时的控制出血、彻底清创、有效保存健康肝脏组织和功能、消除胆汁溢漏、充分引流及恰当处理合并伤是肝脏创伤手术的最根本的原则[17]。严重肝创伤的DCS应力求简单有效: 创面有效清创;局部褥式缝扎,尽量缝闭创面断裂胆管;对于肝包膜下血肿,应切开Glisson包膜,显露深层肝脏创面;凡士林或干纱垫填塞创面;如有肝外关键大血管破裂则行修补术,术区低位放置三腔三套引流管;如有需紧急处理的其它器官合并伤,亦按相应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处理。这些术式可作为伤员生命体征平稳,能耐受时的确定性手术。SICU复苏后,对于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再次手术方式不同[18],主要有:(1)深层褥式缝合+大网膜填塞;(2)规则或不规则性肝叶切除:对于广泛粉碎性、星芒状肝创伤并大片肝组织失活等,可采用此法。(3)合并手术方式:选择性肝动脉结扎、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以及肝管空肠吻合术。

5.3 胆道创伤控制性手术 胆管创伤变化快,病情危重,由于胆汁外溢腹腔,往往早期即可出现急性胆汁性腹膜炎及难以纠正的休克,病死率高,是导致伤员死亡最常见原因之一。损伤胆管面初步清创,对于损伤胆管适当修补,行“T”管支撑引流,意义较大,以避免术后胆总管壁水肿致胆管内径缩小,无法行再次确定性手术修补或胆肠吻合。对于胆汁性腹膜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后,于文氏孔处放置三腔三套管通畅引流,亦可明显减少胆管破烂修补处由于胆汁浸泡所致的水肿及化脓性炎症,为再次确定性手术打好基础。SICU复苏后,再次确定性手术的选择如下:(1)对肝外胆管损伤2/3以上的行肝门部胆管整形,Roux-y胆肠吻合术,并于吻合口处放置气囊支撑管,术后7天按照逐步扩张的原则打气,气囊支撑管留置6-10个月。(2)肝外胆管损伤1/3~2/3,可用带蒂的胆囊瓣或带蒂的全层空肠片进行胆管修补术,修补处必须无张力,支撑“T”管在修补处上方引出,亦可建议放置气囊支撑管,以减少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率,拔管前行“T”管造影,若出现胆管狭窄,可再次手术,行肝门整形,Roux-y胆肠吻合术。(3)肝外胆管损伤1/3以下,无需行胆肠吻合术,用“5-0”线修补胆管,行胆总管探查术,放置支撑“T”管,并于术区低位放置三腔三套管,永久关腹。

5.4 胰腺损伤控制性手术 由于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的功能,胰腺损伤后手术复杂且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平均高达20% 以上[20],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时,手术死亡率会更高。由于良好的治疗效果,DCS已经渐渐成为严重胰腺创伤救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急诊手术开始后,及时的控制出血,彻底清创止血、保存胰腺功能、充分引流及恰当处理合并伤是最根本的原则。对于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胰腺损伤,DCS方式不同[21]: (1)胰腺Ⅲ级损伤,可选择快速胰体尾切除(保留或不保留脾脏)或止血、简单清创后保留胰腺,胰腺清创区断面褥式交叉缝合,结扎近端主胰管,远端主胰管内置管外引流,胰床放置三腔三套引流管。(2)胰腺Ⅳ级损伤,采用改良Cogbill手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可不重建消化道,但必须充分引流。(3)胰腺Ⅴ级损伤,选用胰十二指肠切除,充分引流,可不重建消化道。SICU复苏后对于胰腺Ⅲ级损伤再次确定性手术可选择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更好地保护机体的正常免疫机能;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者,再次手术时行包括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术的重建消化道手术。由于手术要求吻合区解剖层次清晰,首次与再次手术之间的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避免过长的时间间隔导致局部过多粘连等影响再次手术时的解剖。

6 DCS的发展前景

DCS应用于腹部创伤伤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至于在战伤中的应用,已经有成功的报道,但鉴于战场环境的特殊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目前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这一理念亦已用于应用于非创伤性疾病例的处理,如严重腹腔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血管病变缺血等。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有关且有效果明确的制酸剂的今日,不再施行减少胃酸分泌创伤大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 亦称之为DCS。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DCS 不但在严重腹部创伤和疾病中广泛开展,也将会在心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颅脑外科、小儿创伤和血管外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Ahmed N.Comment on the article “Damage control surgery before organ harvesting”[J].J Trauma.2007,63(2):455~456.

[2] Schroeder WE.The process of liver hemostasis:reports of case[J].Surg Gyn Obs,1906,1:2~52.

[3] Madding GF.Injuries of liver[J].Arch Surg.1955,70: 748 ~756.

[4] Feliciano DV,Mattox KL,Jordan GL.Intra-abdominal packing for control of hepatic hemorrhage: a re-appraisa[J].J Trauma.1981,21(4):285~290.

[5] Stone HH,Strom PR,Mullins RJ.Managemen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1983,197(5):532~535.

[6] Rotondo MF,Schwab CW,Mconiqel MD,et al.“Damage control”:an approach for improved survival in ex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J].J Trauma.1993,35(3):375~383.

[7] Sagraves SG,Toschlog EA,Rotondo MF.Damage control surgery-the intensivist’s role[J].J Intensive Care Med.2006,21(1):5~16.

[8] Kashuk JL,Moore EE,Millikan JS,et al.Major abdominal vascular trauma: a unified approach[J].J Trauma.1982,22(8):672~679.

[9] Rotondo MF,Zonies DH.The damage control sequence and underlying logic[J].Surg Clin North Am.1997,77(4):761~777.

[10]Burch JM,Denton JR,Noble RD.Physiologic rationale for abbreviated laparotomy[J].Surg Clin North Am.1977,77(4):779.

[11]Moomey CB,mMelton SM,Croce MA,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blood lactate,base deficit,and oxygen derived variables in an LD50 model of penetrating trauma[J].Crit Care Med.1999,27 (1):154~161.

[12]Abramson D,Scalea TM,Hitchcock R,et al.Lactate clearance and survival following injury[J].J Trauma.1993,35(4):584~589.

[13]Gando S,Nanzaki S,Kemmotsu O.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sustaine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predict organ dysfunctions after trauma: applications of clinical decision analysis[J].Ann Surg.1999,229(1):121~127.

[14]Leppaniemi AK.Abdominal war wounds experiences from Red Cross field hospitals[J].World J Surg.2005,29(l):67~71.

[15]Tugnoli G,Casali M,Villani S,et al.The damage control surgery[J].Ann Ital Chir.2007,78 (2):81~84.

[16]Mcarthur BJ.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the patient who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traumatic injuries[J].AORN J.2006,84(6):99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