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第1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拉动;因素

一、引言

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场危机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4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危机,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对中国来说,国内产能将严重过剩,财富分配悬殊,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中国经济不但可能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过冬”也有积极作用。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潜力还未释放,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都还未完全发挥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还存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制约;二是消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制约。

中国当前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后,更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消费升级主要涉及信息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J必将成为促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总包含13个行业,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各有轻重。究竟哪些行业是重要的行业;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下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几个行业。

实证所选取的数据是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这13个行业对应13个变量,分别记为x1,x2,……X13,其中X1代表农、林、牧渔服务业,x2代表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X3代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X4代表邮电通信业,x5代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X6代表金融、保险业,x7代表房地产,x8代表社会服务业,x9代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x10代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x11代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x12代表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X13,代表其他行业根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1。表1为主成分分析的解释总方差的结果。

表1是用于判定所有变量的主分量的个数,其结果是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得到的主成份。从表1中可以看到,主成分分析将原来13个变量合成为2个主分量,通过导出两个主分量,使其尽可能对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2%。即两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3.7%,即第一主成分包含的行业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63.7%。第二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21.5%,即表示第二主成分中所包含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21.5%。

表2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即:

F1=0.751x1-0.681x2-0.902X3+0.980x4-0.950x5-O.656x6+0.485x7+0.967x8+0285x9+0.987x10+0.960x11-0.653x12-0.756x13

F2=-0.127x1+0.692x2-0.408x3+0.135x4-0.120x5+0.710x6+0.304x7+0.227x8-0.875x9-6.292E-02x10+0.175x11-0.721x12+0.366x13

从系数上判断每个主成分中所包含的主要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的系数比较大,分别为-0.902、0.980、-0.950、0.967和0.987,即第一主成分是有这5个变量确定的,而第一主成分又是最重要的主成分。因此,这5个行业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主成分中,最显著的变量包括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从第三消费升级情况来看,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实证结论

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63.7%,解释了大部分的信息。从第一主成分的包含信息就可以看出哪些行业将是最重要的行业。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是第一主成分中系数比较大的变量,分别是一0.902、0.980、-0.950、0.967和0.987,因而也是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是21.5%,它所包含的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

要加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三次消费升级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第三次消费升级的情况看,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着力提高交通和仓储业、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第2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李云婷,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 要: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的关系,通过计算全局的Moran’s I指数和局部的Moran’s I散点图确定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10年到2015年空间相关性的全局Moran’s I指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量模型验证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

关键词: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溢出作用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到2014年开始回落保持在7%左右,2015年可能还达不到7%,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了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孔泾源给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其中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王小鲁、樊纲、刘鹏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中发现,资本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且贡献将进一步提高[2]。刘方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良性促进国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所以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来研究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经济学家也发现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但是由于空间问题很复杂没有专门的技术进行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只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时间效益,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对经济增长进行估计,导致了经济研究结果在很多方面解释力不强[3]。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来,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的确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确实存在。薛继亮利用1995~2012年的省级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4]。吴玉鸣对2000年中国县域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知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8]。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应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

二、文献综述

空间模型最早源于地理学,研究地理邻接之间的相关关系。后来应用于经济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空间经济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空间经济学融合成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Paelinck在1979年首次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吸收了地理学的思想,并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知识来处理空间数据,研究区域之间经济行为在空间相关关系。这正是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即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空间依赖性来源于空间溢出和遗漏变量。现如今,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研究许多经济行为的空间依赖关系,李林、丁艺和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5];郑长德和刘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6];许爱文、魏梅、程文露和王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信息化和产业空间聚集的相关性等[7]。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相当完善的科学,可以研究现实中的很多空间相关关系。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一)基于全局莫然指数(Moran’s I)的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通过全局莫然指数来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如果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就不需要空间计量模型。全局莫然指数I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或接近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首先构建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其元素wij表示省份i与j的邻近关系。本文选择queen邻接方式,当i省份和j省份相邻时,wij等于1;当i省份和j省份不相邻时,wij等于0。

本文对中国2010年到2014年,5年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显著性检验可知: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为0.4488,P值为0.002;2011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470,P值为0.001;2012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337,P值为0.001;2013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231,P值为0.003;2014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075,P值为0.001。根据2010年到2014年5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分析,其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基于局部莫然指数(LISA)的区域之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部莫然指数来检验各省份i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关联程度。Moran’s I散点图是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正的Ii表示正相关,负值则表示负相关。根据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发现:莫然散点图将中国31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四个象限的集聚模式:第一象限,高高集聚(HH)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高,包括福建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第二象限,低高集聚(LH),表示中心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而其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包括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海南省;第三象限,低低集聚(LL),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低,包括山西省、青海省、甘肃省、河南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四象限,高低集聚(HL),表示中心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而其邻近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包括广东省、山东省和。从散点图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在云贵川、新疆、、陕西、甘肃等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四、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从2010年到2014年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度数据。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人均消费(X1)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为自变量,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回归模型。本文采用的2010年到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均为万元。数据分析运用软件GeoDa。

(二)模型建立

1.最小二乘法模型回归

根据不考虑空间经济关系的传统经济增长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3512+1.6998X1+0.5145X2+e(1)R^2=0.7923,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1)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998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45元。

2.空间滞后模型(SLM)回归

空间滞后模型主要研究各个变量在一个地区间是否有溢出效应。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7930+0.1651WY+1.5346X1+0.5107X2+e(2)R^2=0.8026,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2)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46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07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651元。

3.空间误差模型(SEA)回归

空间误差模型是假设地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通过误差项来完成,因为各个地区所在相对地里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考虑到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的地区,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2204+1.5643X1+0.5648X2+e,e=0.3868WY+ε(3)R^2=0.8127,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和ε表示随机误差。公式(3)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64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648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868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的R^2最大,解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1.27%,而且Lambda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6626,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是通过扰动误差项来影响的,所以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更合适。(2)2010年到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通过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Moran’sI散点图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是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

[2]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3] 方大春.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

[4] 薛继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验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4.

[5] 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

[6]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7] 许爱文,魏梅,程文露,王铮.中国信息化与产业空间聚集的关系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

第3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下整体的经济状况是影响税收政策的重要因素,经济水平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应该采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在满足政府得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充足的资金时要尽量使得税收政策所给整体经济带来的扭曲作用应当最小,从而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从历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显示美国从01年至09年,从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税收资本化,税收投资费用化和暂时性的规定等减税的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极大发展,税收资本化增强了新的投资项目分配和融资的水平,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存量,而这充足的资本,促使劳动力更加富有成效,使得人们的实际工资上涨,近而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资本投资费用化,使得经济主体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对投资起着促进的激励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另一方面,就微观的角度而言,家庭,企业两大微观经济主体权衡消费与储蓄,劳动与休闲,投资的决策也是一国选择税收政策不可避免要考虑的因素。税收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大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税收政策的经济效果和所要达成的目标。若国家对经济主体的储蓄行为所获得的利息进行征税,在收入效应作用下,由于对利息所得征税会减少经济主体的收入,因而,就会导致经济主体增加储蓄的行为,相反,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对利息的征税会降低消费的机会成本,从而促使经济主体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然而,这种利息税所带来的消费的增加还是储蓄的增加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相对大小。在经济学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等因素,而经济主体的劳动,储蓄,消费,投资的决策是促进这些因素形成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在09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在考虑,分析了税收扭曲对经济主体的劳动,储蓄,消费,投资决策的激励作用下,采取了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资本收益和股息收入的联邦税率和实行临时增加折旧免税额的税收政策,促使经济主体做出扩大劳动供给,增加储蓄和消费,扩大投资的决策,这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支持,提高了经济效率,并增强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知一国的税收政策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当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税收扭曲对劳动,储蓄,消费,投资激励作用的大小,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要立足与本国的现实状况,立足在保证政府有充足的财力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时扭曲作用最小。因而,针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选择,本人提出几点拙见:

首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产量仅次于美国,经济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因而,在接下来税收政策选择中,应在保持经济效率的稳定增长时更加注重公平,继续实行扩大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大小,并且对高端的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率的加税政策,继续对农业实行免征的税收政策等。

其次,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来拉动,消费和投资的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要更加的认识到税收的扭曲作用对家庭,企业在选择劳动,储蓄,消费,投资决策上的影响,对家庭的消费行为主要实行价内税,增加税收的遵从度,减少逃税,避税的经济福利的损失,并且小幅度的减少消费税,从而扩大内需,更好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投资方面则可以适当的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税收政策,如实行资本投资费用化,优厚的加速折旧免税额等,扩大对企业投资的激励,减少投资成本,近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第4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育活动 经济 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体育经济的核心内容,而以体育活动为主体的体育经济也成为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年增速在20%以上,远超其他行业。而体育活动不仅对体育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整个经济系统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关于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唐雪凌(2012)从理论上研究了体育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认为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将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刘卫(2003)针对体育观赏活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李乃琼(2009)认为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徐碧君(2000)认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对人、对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此,本文通过研究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利用投资模型、消费模型深入分析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影响途径。

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

(一)体育竞技市场

体育竞技市场也叫职业体育市场,是指由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而组成的经营市场。随着竞技市场的不断发展,大量企业资金进入,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成立,成就了一批批专业教练,也培养了一批批参赛成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竞技市场从无到有,迅速扩散,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体育竞技项目也越来越丰富。这种市场体系由门票、会员费等多种收入渠道形成,并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前企业界的赞助对体育竞技市场影响非常大,并且企业广告效应对其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非竞技市场

体育非竞技市场是指职业体育以外的市场。相对于庞大的体育竞技市场,体育非竞技市场的规模更为宏达,基本遍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社区(村)、学校以及企业等任何社会组织。我国体育非竞技市场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在竞技市场发展之前其规模有限,随着竞技市场的发展,其规模也不断扩大,竞技市场的市场效应对非竞技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我国当前非竞技市场看,我国农村、城镇大部分社区和学校都安排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绝大部分企业也会经常安排体育活动。非竞技活动市场发展也应用到各种智力开发等精神活动中来。

(三)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

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也叫体育用品产品市场,是指除了体育活动本身与体育活动需要直接利用的、与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产品市场,例如体育需要的器具、服装、设备等。专业性产品市场依赖于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在不断扩大,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都会不断发展,而这必然伴随着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的发展,因此其潜力非常大。

(四)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

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是指不是体育活动直接利用,但与体育活动关联的产品,比如体育纪念品以及体育商业服务、广告、电视转播权等产品市场。扩展性产品市场与体育竞技市场、非竞技市场的关系与专业性产品市场有所不同。后者是互补的关系,二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的发展往往后于竞技市场和非竞技市场的发展,其一般达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之后顺势产生,并且不断扩大,二者是有一才有二的关系,但是二者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体育活动广告,在广告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了体育理念和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消费动力并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体育活动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消费过程本身就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了各种产业。围绕着体育活动形成的体育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消费看,假设消费可变,体育活动对经济影响就可以从供求模型中具体展示。体育活动表现为四种经济形态,即体育竞技市场、体育非竞技市场、体育专业性产品市场和体育活动扩展性产品市场。这些市场的不断扩大,本质就是消费的不断扩大,因此在体育活动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就是消费的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假设在一个时间点,经济系统的供求状态如S1曲线和D1曲线,S1代表经济中的供给成分,D1代表经济中的消费成分。供给和消费的平衡点E1就代表区域的经济状况。假设体育活动的消费没有对其他消费产生负作用,那么体育活动就会刺激消费,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量,因此消费曲线D1就往右上方移动,假设为D2。由于供给曲线不变,因此供求平稳点变为E4,那么经济总量从E1上升为E4。消费的增长同时会拉动供给变化,因此供给曲线也会向上移动,假设移动至S2。因此,供求平衡点就会上升至E3。因此,在没有机会成本的前提下,体育活动能拉动消费,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践中,体育活动的发展确实对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拉动投资并提高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体育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生产活动,生产必须有投资,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必然影响投资的变化。投资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经济发展。假设我国存在更多储蓄,这些储蓄可以随时转化为投资,那么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图2来分析。在一定时间点,即初始状态时,投资曲线为I1,P1为储蓄,投资和储蓄平衡点为K1。由于投资可变,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会改变投资虚线,促进投资,因此投资曲线往上移动,假设至I2曲线。那么投资总额从K1移动到K2。那么在K2状态下,由于投资的不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不断增加,即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如果体育活动发展迅速,在消费力度强劲的情况下,即投资回报率高,那么体育活动不仅改变了投资,而投资也会促进储蓄曲线的改变,那么储蓄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投资。因此,体育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拉动投资来提高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引导消费并改变消费者偏好,调整经济结构

假设消费总额不能变化,那么体育活动消费必然引起其他消费降低,因此体育活动消费必然以牺牲其他行业的消费为前提,体育活动的发展会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体育活动的发展不会改变经济总量,但是会改变经济结构,如图3所示。假设人们只存在两种消费,体育性消费T和非体育性消费F,那么C(T)+C(F)=H,其中H一定。因此,如果在一个时间点,消费平衡在位于G1,那么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消费会不断增加,那么其他消费就会减少,假设减少到G2。那么为了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居民必须牺牲同样额度的其他产品消费,因此居民消费的总体价值不变,也就是社会消费总额不变。消费不变,经济总量不变,改变的只是经济结构。因此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体育活动的发展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引导投资结构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假设投资总额不变,那么投资只能进行选择,要么投资体育活动,要么投资其他产品。也就说,体育活动发展依赖的投资必须以牺牲其他产品的投资来满足。如此,体育活动的发展会减少其他行业的投资,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图3所示,假设只存在两种产品进行投资,体育性产品T和非体育性产品F,那么I(T)+I(F)=L,其中总投资L一定。在一个时间点时,即初始状态下,投资的平衡点在G1,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活动投资会被看好,投资方向会改变,投资平衡点会从G1移动到G2。由于总投资L一定,体育活动投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投资减少。因此为了满足体育活动的生产需求,其他投资必须同等额度的降低。因此,在投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体育活动的发展会改变投资结构,影响经济内容的改变,从而影响经济结构。

结论与建议

综上,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在增长型社会中,消费会不断增长,投资不断增长,那么体育活动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而假设在稳定型社会中,消费不会增长,投资也不会增长,即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时,体育活动的发展会通过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实现,即体育活动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结构改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市场化体育活动,以体育竞技市场带动其他市场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属于增长型社会,消费增长强劲,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市场化体育活动,也就是将体育经济市场化,是拉动社会资金支持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体育活动的四个经济表现形态可以看出,体育竞技市场对其他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市场化体育活动,首先是将竞技市场市场化,促进竞技市场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形态市场的发展。

第二,有序促进体育活动的发展,防止体育经济产生过多泡沫,抑制其他行业的发展。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投资和消费的替代性所致。在增长型社会,一定的体育活动发展会拉动消费,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限,体育活动过快发展必然会存在泡沫,不仅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会影响其他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恶化。

第三,促进消费,引导投资,促进体育活动平衡发展。发展体育活动首先应该促进消费,在消费带动下引导投资拉动,从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体育活动的平衡发展是指,体育活动在经济中的四个表现形态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衡四个市场有利于增强其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整体消费提高,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雪凌,刘金秀.体育活动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

2.刘卫,杨刚.体育观赏活动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3(2)

第5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民经济; 经济增长。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缓解了传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

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连年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实现,消耗大量资源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以煤炭为例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最保守计算,到 202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将直逼 30 亿吨标准煤,这是难以想象并且很有难度的。这些煤炭燃烧消耗之后产生的生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状态一直进行下去而得不到改善,那么中国经济将面临资源严重紧缺甚至枯竭的风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巨大压力。

电子商务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在资源配置方面,电子商务有着传统产业无法替代的优势。

电子商务大大提高市场效率,通过利益杠杆优化资源分配资源配置将趋向最优状态。电子商务降低了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轻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到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互联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得到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将会取得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着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产出、保护环境的集约型方式转变。电子商务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电子商务为中国企业创造发展机遇。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如今的时代是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若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提高交易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商品成本来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运用将给为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电子商务突破行业和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网上交易,大幅度扩大了交易范围。通过互联网传递和储存,企业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对电子商务发展也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电子商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和购买成本。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供货厂和消费者提供一个直接交易平台,大大缩短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距离,从而企业可以降低库存甚至以零库存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了库存成本。另外,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销售询价、报价和确定存货等活动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电子商务使得供货商和消费者及时获得对方的最新数据。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市场上的各种需求信息,解决传统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息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从而为顾客提供所更好的商品或者服务。

二、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Accounts,简称 SNA) 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被公认为能衡量测试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本文根据支出法来对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总额。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用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消费( C) + 投资( I) + 政府支出( G) + 净出口( X - M) 。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因素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产品,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网上购物,增加消费支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计算机、互联网、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刺激消费。电子商务高效便捷、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极大地吸引了商家与消费者,双方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网店规模将逐渐增加,消费者也更多地传统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转向网上交易,从而促进了消费和流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引起相关电子产品的消费大大增加,促进计算机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

2、投资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方式,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库房、存货、物流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电子商务将促进网络广告的发展,激发了企业对广告的投资需求。从现实来看,电子商务可以扩大资金来源、支撑体系建设。面对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电子商务利用其优势,成为企业度过经济寒冬的重要选择。因此,投资机构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3、政府购买对经济的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政府采购也相应会增加。这些配套服务需求的增长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对网络数据安全性、企业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有严格的要求,政府也会增加相关采购支出来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4、净出口对经济的作用。

第6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政治和经济问题,因此低碳经济的内涵也不断延伸,无法形成准确的定义。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以高碳排放化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通过碳捕获、碳储存等技术以及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等减少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二是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寻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利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分析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7%,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CO2排放量是由能源部门造成的,其中,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5%。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能源的重要支撑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据权威部门估计,在未来10年,即使我国经济保持低速增长(经济增速在5.3%左右),2020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将达到45.32亿t,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量的急增。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市场消费模式直接影响着能源结构,而终端能源是能源市场的直接消费形式,因此本文主要从终端角度分析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一方面,煤炭的利用效率仅为27%,远低于石油(50%)、天然气(57%)的利用效率,但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各种能源的碳排放强度不同,煤炭的碳排放量最大,石油、天然气次之,核电、水电等为零碳清洁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能源和环境资源投入的增加,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碳排放的增长。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各位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均证实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碳排放量的变化。由于各产业的产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各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不同,直接导致碳排放不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碳排放排放量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我国的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包括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原材料部门。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先上升后减缓,而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则呈倒U型曲线。人口的规模对碳排放有着明显的影响。过去的研究认为,二者是同比例增长的,即人口增长1%,就会导致排放量增长1%。另外,已有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等分析发现,人口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具有直接依存关系,但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受时间、地区等的影响,二者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

2各因素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2.1方法选取

为进一步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效应,就需要明确各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低碳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从而把握其对低碳经济的作用路径。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因素分解法、灰色理论、构建宏观经济模型等方法解析各因素对低碳经济的贡献,但这些方法的缺陷是无法研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通径分析是简单相关分析的继续,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将相关系数加以分解,通过直接通径、间接通径及总通径系数分别表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通过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作用效果和综合作用效果。本文通过通径分析就各驱动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王韶华等(2013年)在文献[18]中对通径分析的方法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直接根据方法进行计算。

2.2数据处理

由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分析可知,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总人口等对碳排放产生主要影响。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以及我国减排承诺、“十二五规划”等对低碳经济目标的阐述,本文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选取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总人口、碳强度等因素构建模型。以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以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煤炭消耗(去除发电用煤)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表示能源消耗结构。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驱动因素的分析,设能源总量x1,能源消耗结构x2,产业结构为x3,GDP为x4,总人口为x5,单位GDP碳排放,即碳强度为y。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经计算整理后可得到1991—2010年我国能源总量、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GDP(1990年不变价)、总人口以及碳强度等统计数据。

2.3各因素作用效应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是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分解相关系数,而因变量数列服从正态分布是多元回归的前提,因此在计算通径系数之前需要对因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能源消耗结构对碳强度的直接效应为-0.219,对碳强度增长起直接抑制作用,但总效应为0.969,起推动作用,原因是其通过产业结构、GDP和总人口的间接推动作用达到了2.758,抵消了能源消耗结构的直接和其通过能源总量的间接抑制作用之和。煤炭的廉价、可得性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GDP对煤炭的依赖度较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我国GDP高速增长,总人口居高不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无法短时间内优化升级的情况下,降低煤炭(去除发电用煤)的比例,将使GDP降低幅度大于减排幅度,不利于碳强度的降低。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增长起直接抑制作用,作用效应为-0.138,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的扩张,对能源,尤其是对煤炭的需求量较大,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对碳强度产生了间接推动作用(0.983),但由于工业对GDP的贡献较大,通过GDP对碳强度起到了间接抑制作用(-0.657),完全抵消了推动作用,强化了抑制作用,总抑制作用达到了-0.509。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改造高耗能行业,增加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增加GDP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可以有效降低碳强度。GDP对碳强度直接效应为-1.533,对其起直接抑制作用,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的间接推动作用为2.102,而通过产业结构和总人口的间接抑制作用为-1.341,低于其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的间接推动作用,总影响上略有降低,为-0.793。可见,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投入的增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阻碍了碳强度的降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才能促进碳强度的降低。总人口对碳强度的直接效应为-1.393,起直接抑制作用,而总影响为-0.95,略有降低,原因是其通过产业结构和GDP的间接抑制作用(-1.5)只抵消了部分其通过能源总量(1.728)和能源消耗结构(0.214)的间接推动作用之和(1.942)。可见,在总人口数较大时,应提高GDP,降低能源总量。

3结论

第7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78-03

传统的经济发展使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人类面向21 世纪的共同选择。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同时达到经济快速增长、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经济,可以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真正落实到各个市场主体的绿色市场行为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效果。分析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作用和关系,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物。在人类的生理机制中,内在地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依赖性与不可分割性,此所谓生态需要。对无污染的水、清洁的空气与卫生的食物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则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安全的需要;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所得到的美感,通过绿色消费体现出自身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绿色消费实现了人类对生态需要的本质要求,它本身包含了对环境改善的要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消费的发展过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藕合互动关系。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 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而且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是人类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表着21世纪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潮流,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刻革命。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欲望(需求) , 表现为经济行为则是消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消费主流,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生产供给, 也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方式。因此,绿色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市场动力和源泉,它决定着绿色产业及绿色市场的兴衰,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企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

工业和技术在增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放大了人类破坏环境以至毁灭自身的力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是工业发展和技术采用的主体和实体,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基础上。绿色消费能够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将经营模式由高能耗、粗放型转化为资源节约型与集约型;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并实施全面的绿色管理体系。总之,绿色消费将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强调环境的保护、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绿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人们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忧虑也逐步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随即产生,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趋势,这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了道路和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环保运动的兴起,国际协议与贸易及环保壁垒已使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绿色压力。企业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营活动始终都和节省能源、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尽可能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政府是绿色经济的引导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对他人及社会产生影响,但却并未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反映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性。一般认为,绿色消费具有正的外部性,而非绿色消费具有负的外部性。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正外部性得不到彰显,负外部性得不到矫正。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譬如庞大的人口群、相对短缺的资源、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等,在我国都有体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增加,我国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制度创新,对非绿色消费行为予以有效约束,如额度限制及加税等,对绿色消费行为予以适当激励,如价格补贴与优惠等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如全民的绿色消费教育等等。从而既进一步拓展了执法管理的相关领域,又革新了相关领域的执法行为,促进了政府部门在相关领域制度创新。我国政府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调控国家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利用舆论工具,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打造我国的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四、塑造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良性互动关系

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塑造良好的市场关系,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协同合作。绿色经济下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互动关系中,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企业是绿色经济的主体,政府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同时消费者也影响、引导着政府和企业。三者相互协作、互动,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要着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绿色消费这一驱动力,形成三者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政府着重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1.制定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而“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有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绿色采购是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重要切人点,从而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2.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制度

可持续消费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同样,构建可持续消费方式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和引导,加强环境法、消费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产业政策、资源使用政策尤其是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注意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逐步建构和顺利实施。

3.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

所谓环境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依据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规范和指导各经济主体行为的准则。其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调节和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将消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相互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和工具主要有:明晰环境和资源的产权,收取污染税、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等。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许多成员国针对农药、化肥、含铅汽油、电池、包装材料等许多会产生污染的产品采取征收产品税的办法,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去生产和消费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

(二)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绿色经济运行中,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个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欲望。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绿色消费者为导向,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在企业营销方面,企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营销,做好从产品的设计、投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环保理念加进去,实现低能耗、高产出、低危害、高质量的生产目标,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 92-95.

[2] 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第8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一、我国房地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房地产业肩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一方面体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另一方面体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带动关联产业和住房相关消费而带来的间接贡献。

具体如下:

(1)房地产促进我国GDP的增长。房地产行业的增长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房地产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2)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既是众多要素的供给者,也是众多要素的需求方,因此,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程,具体而言,房地产业相关行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和服务业,随着房地产的投资开发、规划设计、建筑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商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大。

(3)促进就业。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建筑部门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与服务人员,可以说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4)促进消费。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住房消费、建材和耐用消费品消费以及建筑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日常消费,间接为我国市场经济、拉动内需做出了贡献。

(5)增加政府收入。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而取得的土地收入,可以用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地方直接带来经济贡献。

二、我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房屋价格的过度上涨为基础了,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房价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吸引了本可以投资于制造业的资金资源,从而抑制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房地产消费会挤占部分居民其他消费支出。在中国,住房逐渐成为商品,个人投资和消费时需要直接支付更大的费用,这意味着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影响我国的整体消费水平。

(3)促进贫富差距的加大。房价的过快上涨,抑制了中低收入者的购买行为,拉大了贫富差距,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4)增加银行、金融体系风险。房地产业对银行体系依赖度比较高,而对房地产的大量投资,直接使银行面临风险,一是支付风险,当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银行资金就失去了流动性,就会发生支付危机;二是资不抵债风险,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将大量的抵押资产变现,也给银行带来了资不抵债风险。

(5)促进经济泡沫的形成。目前国内投资经营环境恶化,投资渠道狭窄,吸引投资者将资本纷纷投向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

三、促进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只有当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时,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才有体现出更大的促进作用,而如果处理不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相关问题,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房地产业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

(1)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产生了各种不良现象和危险信号,尤其在在一些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升在宏观调控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宏观调控才能更加有效,从而从根本上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适度、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因为调控不当造成产业经济的过度降温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比如国民经济下滑和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形成更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第9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结构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个共同协作,一起作用于经济建设。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调节和促进而且对我国的经济起着调整作用。

一、宏观调控实施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其发展有多么完善,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对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而对于有的领域市场经济可以发挥其自身的调控作用,有的领域却不可以。市场经济仅仅依靠其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来长久维持良性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就需要在制度与法律方面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以此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对财政收支的调节来调控市场经济,以维持秩序的正常进行。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调控财务收支来合理分配资源,来辅助市场解决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所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财政收支进行的。

二、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宏观调控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宏观调控有了新的要求,宏观调控应该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宏观调控在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时有不同的形式。

1.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指令型”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都由政府进行计划。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已经不适用当前的经济体制。其弊端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调节微观经济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结合,造成资源浪费等;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虽然计划经济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不能否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我国经济曾经一度的调控作用。

2.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

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是指国家不再直接对经济进行调控,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以此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再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对其进行间接的管理和指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时是从之后开始的。这种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间接调控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将市场经济的资源充分利用,也可以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以此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间接的宏观调控相对于直接调控来说,调控方式更加灵活,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更加人性化管理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

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

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三、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结语

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这已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宏观调控的运行是在一定的市场规律下进行的,并使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策略。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为微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均衡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而宏观调控就是一只有形的手,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的目标和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