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碰撞 社会习俗 思维方式
现代科技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为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缩小甚至克服文化障碍创造了最好的客观条件。然而,不同民族成员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会由于文化障碍影响交际甚至引发冲突是一个不争的时事。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碰撞。
一. 社交礼仪行为碰撞
1.礼貌与谦虚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答。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二.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的碰撞
社会习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会直接导致交际失误。
从习惯称呼中可透视出的中俄两国对于身份地位认识的差异。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是很重要的。在商务交往中,中国人习惯把一个人的官职、头衔用来称呼一个人表示对他的尊重。而在俄罗斯等许多国家,不管其职位高低,是否有头衔,一律都可以用“先生”、“女士”来称呼。这种没有区别一视同仁的称呼在中国对职位高的人似乎有些不尊敬。不过,如今随着同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在中国人们逐渐地可以接受这种称呼方式了, 但仍不是很受欢迎。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了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提倡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 在中国,先有集体后有个人, 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强调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为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中国人在发表意见时,一般不直接表达个人观点,一般不会用如“我认为”“我的意见”这样的措辞。俄罗斯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俄罗斯人强调“自立”, 个人的存在是群体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体也就不会形成集体,所以整个社会以人本主义为前提,强调个人价值,个人能力和个人权力。人们从小注重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人们看重是个人诉求的表达,不会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别人认可而妥协。
三、思维方式的碰撞
文化碰撞的内在社会心理学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商业谈判中,中国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各种商业活动“唯利是图”。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非常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始就作长期合作的打算。
四、结束语
中俄文化的碰撞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救文:多语种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文出版社,2005
关键词:粉丝;社会化媒体;粉丝文化;粉丝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48-01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说道:“粉丝是过度的读者,其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1]粉丝文化是伴随着粉丝群体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依附于大众文化而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粉丝在虚拟社区聚集互动。粉丝群体通过对共同的兴趣或者偶像进行交流,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议题,而且也生发了粉丝之间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特征,这种粉丝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都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特征
(一)组织性强。粉丝群体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内部组织松散且没有纪律性,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利和频繁,有利于粉丝群体内部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提高。“随着粉丝团内部组织的规范化、严格化,粉丝的情感和思想也几乎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2]粉丝为了达成某种群体愿望,会产生高度自觉和统一的集体行动。以亚洲当红团体EXO成员鹿晗为例,2014年鹿晗4月20日生日时,粉丝为其送上420万条评论。七夕情人节时,鹿晗的微博粉丝发起集结1314万封“微博情书”送鹿晗的活动,使该单条微博的评论量超过了1320万,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的称号。鹿晗粉丝的这种高度统一的集体行为与其粉丝群体严格的组织性是分不开的。
(二)类型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粉丝群体主要集中在娱乐圈内,以歌手、演员等演艺界名人明星为主,主要崇拜的是偶像的外形、声音或者影视作品等。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名人明星粉丝只是众多粉丝群体中的一种。现在各行各业的尖端人士都通过社交媒体聚集了大批粉丝,涵盖科技,传媒,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甚至于很多品牌也利用社交媒体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粉丝群体多样性正是粉丝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体现,社会化媒体的高度开放和公开公平,使得各种文化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化媒体上找到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彼此的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三)高度参与性。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粉丝在社会化媒体上高度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与以往粉丝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偶像不同,社会化媒体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粉丝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了解到偶像的近况,通常偶像了某些信息,粉丝会在第一时间参与到讨论中去。其次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加强了,粉丝不仅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组织团体活动,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与偶像相关的东西放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吸引更多同类粉丝的关注,利用社会化媒体扩展自己的交际圈。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的传播方式
粉丝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媒体形式的变化也在相应的改变,社会化媒体上的粉丝群体能够更加积极的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并随时随地的注视着偶像的信息。社会化媒体为粉丝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发展。以下主要分析粉丝文化在社会化媒体的两种主要传播方式。
(一)相对传统和封闭的贴吧。贴吧是传统的粉丝聚集地,作为粉丝交流的平台,由粉丝自己信息,贴吧汇聚了各行各业不同兴趣的群体交流小组。贴吧强调粉丝的主动性,靠着对同一个主题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信息,交流互动。贴吧内粉丝之间的互动,也是出于粉丝共同的情感需求,群体有着统一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最求,这种共同的追求加强了粉丝文化的传播。虽然贴吧的话题讨论相对封闭,但是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又有助于话题深度的加深。贴吧无论是在组织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粉丝文化的迅速发展。
(二)高度自由开放的微博。社会化媒体的繁荣,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为偶像和粉丝、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粉丝可以通过偶像的微博对偶像进行最直接的观察,而不是单纯等着传统媒体的信息来了解自己的偶像。“微博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两者搭建起了及时的沟通管道。”[3]通过微博这种传播手段,拉近了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像以前只是远距离的崇拜。微博的即时互动深得广大粉丝喜爱,粉丝不但可以与偶像互动,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也颇为频繁,这些积极的互动推动了粉丝文化的发展。
三、社会化媒体对粉丝文化发展的利弊
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好,郝汉祯是一个非常爱笑的女孩。她的父亲是现任台北市市长郝龙斌,爷爷郝柏村是中国军事将领,曾经的台湾“行政院长”,这样的家世是让郝汉祯成为“尚美年度元媛”的最佳因素。郝汉祯是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传播管理硕士(UniversityofSouthern cdIifomia),学习电影和电视产业。她不仅家世好、有学识、长得漂亮有气质,而且性格极为开朗,首届元媛舞会上她无疑是最耀眼的!“爸爸妈妈很喜欢逗我笑,我爸每天都喜欢逗我妈笑,连我们家的狗狗都会笑”,郝汉祯又一次笑起来。也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以至于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她在的地方便充满欢声笑语。
在姐姐学钢琴的时候,小汉祯便起了兴致,吵着妈妈也要学弹琴,就这样,一弹弹了十多年。郝汉祯回忆道:“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逛书店,成绩好的时候一个星期可以买10本书,成绩不好的时候只能买7本,后来想想还蛮有趣的。”而她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坐在自己家附近的公园里,边看书边晒太阳。
时不时地发个小呆。小的时候郝汉祯不仅喜欢音乐喜欢看书,运动也是她感兴趣的一部分,“我蛮喜欢运动的,小的时候我是田径队的”。郝汉祯又咯咯地笑了起来。通常在小的时候父母会逼迫孩子学习很多特长,郝汉祯的父母特别开明,比较尊重女儿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会教她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这些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所以一点也不会感觉到累!妈妈很会教导我,她时不时地会在旁边提醒,是不是该看点学校的书啊,看书久了就会提醒我是不是该出去走一走啊,记得妈妈最喜欢去阳明山看花。”
郝汉祯的爸爸喜欢种菜,妈妈喜欢种花,而她喜欢种药草。谈到最喜欢种的植物时她说:“我最喜欢种的就是薄荷,它比较容易成活,还可以摘来泡茶喝。”在郝汉祯家的院子里,妈妈专门为爸爸整理出一块地,种一些蔬菜、水果……种植仅仅是他们家庭活动的一部分,有时候大家还会在一起喝茶、烧烤。
郝汉祯和想象中的大家闺秀不一样,她性格开朗,很爱和人交流。街边的麻辣烫是她喜欢的小吃。她在国中的时候就住校,这也养成了她独立的性格,“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就自己处理,不懂的事情可以问妈妈”。
在郝汉祯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干预,反而是给她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许元媛就是这样炼成的吧!带着笑声和无忧无虑的一种率真。
BQ:第一次参加元媛舞会,当时紧张吗?获得了“尚美年度元媛”应该很兴奋吧?
H:没有紧张啦,就是大家在一起的聚会,而且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获得“尚美年度元媛”非常开心,那些漂亮的钻冕是Vivian(周采茨)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实在太漂亮了。
BQ:什么时候有名媛和社交舞会这个概念的?
H:在我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在国外参加过这样的舞会,她和我讲过,当时听起来感觉很不错。之后我认识了Vivian,觉得这是一个蛮好的机会,然后就参加了这次的元媛舞会。
BO:作为新一代元媛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H:有自信、懂礼貌,在社会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BQ:父亲和母亲有没有从小特意把你向名媛这个方向培养?
H:没有,我们家的教育是非常自由的,充满了非常非常多的爱。我妈妈经常说“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你觉得你对这个社会很有帮助”,如果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这件事的利弊。他们听过之后就会说“OK。it’s your decision,it’syour life。”
BQ:你的生活从小就比别人优越,这种优越感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骄傲?
H:我们家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严谨的,我的父母从来都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有多么的优越,在我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就会多帮助别人。最近我觉得我的弟弟就做了一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他们班有个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他就和他的朋友们动员全班同学来帮助这个同学学习。
我记得我和弟弟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开始做公益了,我念的私人学校在这方面是很重视的,所以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募款,做社区服务。上国中的时候我就在红十字会做义工。我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有在做公益,在这方面其实他们对我、弟弟还有姐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BO:作为新一代的元媛,你认为自身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呢?
H:我念了这么多书,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能够用我学到的知识回馈这个社会。在我申请硕士的论文里我就写了,在这个社会里我想要发挥的功能,就是充当一个桥梁的角色,把两边好的互相交换。我在国内受过教育也在国外受过教育,所以我也希望能多做一些文化交流的活动,我觉得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交流、互补的。我的工作会接触到一些品牌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去听的去看的,看他们的成功,看他们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从小在亚洲长大,我希望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BO:在五六十年代,大上海的大家闺秀,现在也称为名媛,大部分的名媛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往往嫁得好但她们的婚姻并不是很美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能否谈谈你个人的感情观?
H:毕竟那个时候是旧时代嘛,现在我们接受的是现代化教育,要互相尊重嘛,而且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幸福。在感情方面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了,我的父母很开明的,他们更多会尊重我自己的选择,在这方面对我没什么要求,你喜欢、你爱就好了。
巴黎成人礼舞会
2011年11月25日,法国巴黎,2011巴黎成人礼舞会前一天,22位从世界各地到来的名媛抵达利翁酒店试装。布鲁斯・威利斯与黛咪・摩尔的小女儿塔卢拉・威利斯、永新香港集团总裁曹其峰之女薇薇安・曹、法国著名作家奥尔梅森的外孙女玛丽・莎拉・卡尔卡颂、印度翠鸟航空主席维贾伊・马尔亚之女莉娜・马尔亚、伦敦It Girl双胞胎姐妹特丽莎・霍恩和米莎・霍恩等名媛即将迎来一生一次的梦幻成人礼舞会。
巴黎成人礼舞会是巴黎本土贵族子女进入上流社交圈最重要的门槛。它是一个向全世界开放的贵族舞会。全球每年只有250位精英人士能拿到请柬观礼“成人礼舞会”。有资格参加“成人礼舞会”的女孩年龄在16~21岁之间,必须具备靓丽的外表、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优雅的品位,出身名门望族等“硬”条件。
简・奥斯汀笔下的舞会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爱玛》、《理智与情感》几经翻拍,仍然让人喜爱。
论文摘要:经济需要国际化,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文艺上,我们强调中西合璧,怎样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有效配置,发展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本土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达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西方艺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不仅影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也逐渐影响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艺术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高峰迭起,美不胜收:百花齐放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自古文艺不分家,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北亚、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出现过汉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类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上表现出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方势力的强烈打击。觉醒后的中国大量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西方的艺术思潮也汹涌地席卷这中国大地。以来,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进攻和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之间,也就是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文化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长短,从不同的文化立场出发为中国文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西方艺术诞生的隐喻。
西方的艺术历史也非常久远:神话传说、祭祀、狩猎、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素描、速写、水粉、油画工艺等多个门类的出现证明了西方艺术蓬勃的生机。艺术也进人了商业生产,使用的艺术设计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进人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以美术为例,其实“美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美术”(Fine art)才由一些启蒙思想家译介过来。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探化,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掀起了学美术的风潮。各个省市都有专业的美术高中或初中,这些专业学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画等西方美术,学习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寥寥无几。大大小小的美术辅导班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学校里出现“哈韩”、“哈日”的流行词汇,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诗词歌赋却几近退化。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称之为“问题”可能有些严重了,改称“现象”或许更合适些。特别是很多的大学生、年轻白领们,满口的‘`YSE"OR"NO",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张口就来,但一问到什么老庄、孔子、朱熹、慧能则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
关键字: 外来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涌入,国人被迫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到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步步为营,中国一直都没有停止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步伐。语言是交流的第一工具,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有效的交流,同时,语言也是这种吸收借鉴过程的最明显、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本文把注意力放在汉语中的外来词上,尤其是英语外来词,以探讨西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知己知彼。
一、英语外来词的种类及特点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种类主要有音译词、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音译加注词和借形词五种。
音译词是指完全按原词发音进行音译的外来词。这类词的音与义都借自外语。如:“脱口秀”(talk show)、“克隆”(clone)、“沙发”(sofa)、“卡通”(cartoon)、“伊妹儿”(E-mail)、“蹦极”(bun-gee)、“香波”(shampoo)、“保龄球”(bowling)、“呼拉圈”(Hula-hoop)、“拉力赛”(rally)、“吉普车”(jeep)、“比萨饼”(pizza)、“芭蕾舞”(ballet)、“啤酒”(beer)、“摩托车”(motor)等。音译词最具有外来色彩,是外来词中的典型成员,占有很大比重。
意译词是指用汉语里意义相近、发音类似的词或文字去重新加工创造出来的外来词。如:“可口可乐”(coca-cola)、“模特”(model)、“俱乐部”(club)、“迪斯尼”(Disney)、“奥林匹克”(Olympic)、“迪斯科”(disco)、“的士”(taxi)、“吉他”(guitar)、“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色拉”(salad)等。
音译兼意译词是指一半音译一半意译的外来词。如:“迷你裙”(miniskirt)=mini+裙(skirt)、“因特网”(internet)=inter+网(net)、“剑桥”(Cambridge)=Cam+桥(bridge)。
音译加注词是指在音译过来的外来词后面添加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用于指明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属何类的外来词。如:“啤酒”=beer+酒、“芭蕾舞”=ballet+舞、“霓虹灯”=neon+灯、“霹雳舞”=break+舞。
借形词是指是汉语中借用原词书写形式的外来词。如字母词,即直接用外文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外来词,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CD(Compact Disk),SOS(Save Our Ship),IQ(Intelligence Quotient),SARS(Severe Acute Refractory Syndrome),DV(Digital Video),X光等。
随着汉语不断地吸收英语外来词,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不但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其发展的特色。新时期外来词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涉及面广。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局限使得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大都出现在宗教、政治等特定领域、而D在新时期,外来词的大量出现则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如:商业中的“汉堡包”(Hamburger)、“热狗”(Hot dog);科技中的“电子邮件”(E -mail)、“因特网”(internet);文教育中的“音乐电视”(MTV)、“托福”(TOEFL)。
(2)速度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各国间的交往变得十分便捷,从而加速了语言的交流,一些新词很快就被汉语吸收,如:非典时期,SARS一词出现后马上就被我们广泛使用。
(3)形式多样。汉语是表意文字,因此音译词、意译词是外来词家族的主要成员。但近年来在外来词汇的吸收引进中出现了新的形式:借形词中的字母词大量涌现,比重逐步扩大。首先,一些英语词汇没有经过翻译就直接借用到汉语中,如AIDS(艾滋病);其次,外文字母夹用汉字表达,如DOS操作系统;另外,一些代表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直接以缩写的形式出现在汉语中,如NBA(美国篮球联赛)。
二、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填补了汉语表达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世界各族之间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差异,造成语言质量关词汇的空缺(潘小玉,2007:181)。英语外来词的输入,丰富了汉语对西方文化的表达,加深了国人对西方各个方面文化的认识。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过程中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他们的行为使能够表达西方宗教思想的英语外来词大量传入中国,也使国人更进一步地了解西方的和生活习惯。能够表达西方文化的英语外来词的大量流入,使中国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民族的文化,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世界国家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加强了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附加式构词方式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它表现为词缀,如,“老”、“子”、“阿”等。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汉语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构词语素,它们产生性强,意义越来越虚化,被称为“准词缀”,如,吧――“网吧”、“氧吧”、“书吧”、“话吧”;秀――“时装秀”、“真人秀”、“表演秀”。它们的出现使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显得十分活跃,使附加式构词方式在构词法中地位有所加强。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改变了汉语对一些食物和概念冗长的表达方式。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出现,尤其是汉语拼音缩写词的出现,如RMB(人民币),WTO(世贸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等,使得汉语的表达简明便捷,为人们的交际带来了轻松便利。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英语外来词也有对汉语的消极影响。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音译词书写的不统一,给人们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困难和不便,影响了汉语交际功能的发挥。其次,由于音译词在使用时,音义之间没有联系,也为造词提供了可能性。还有,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缺乏节制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面向大众的媒体对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应用,使得相当多的观众不能准确理解媒体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样影响汉语作用的发挥。
三、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
在吸收西方文化之始,中国文化先要对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再综合分析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及弊端,有选择性地吸收和使用。
在吸收西方文化之时,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系列的标准的制定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使得吸收进来的西方文化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中国文化的需要,对中国文化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西方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我们鼓励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但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必须保证她主导的地位。我们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借鉴西方文化为辅,切忌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参考文献:
[1]冯海霞.外来词的汉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01):76-79.
[2]李艳,刘洪泉.英语外来词的文化分析及翻译[J].考试周刊,2007,(43):30.
[3]潘小玉.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81-182.
[4]戴璐.浅析汉语中的外来词[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01):190.
[5]龙茜霏.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现象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44-146.
[6]祁晓霞.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袁素荣.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接纳与融汇[D].江西师范大学,2006.
[8]李小飞.从英汉互借词看中外文化渗透[J].山东外语教学,2004,(01):47-49.
[9]赵艳芳.西方语言文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国外语言学,1999:42-47.
[10]温志.英汉语外来词的引进方式及其文化内涵[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S1):47-49.
[11]柳星.外来词汉化的文化心理原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1):33-34.
[12]史有为.外来词: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J].汉语学习,1991,(06)23-27.
[13]王剑瑶.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关键词:网络流行英语;翻译;语言;社会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5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36
1. 网络流行英语
1.1 网络流行英语的概念及特点
流行语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阶层或行业而广为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谈论的网络流行英语泛指在当今时代网络传播中所频繁出现和使用的,以及由网络上兴起,进而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一切英语语言。
网络流行英语通常都很简明,这一特点符合了美国语言学家Victoria Fromkin提出的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因此能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语言必然要满足省时快捷的目的,网络上出现的大量英语缩略语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的简明扼要顺应了当今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需求,是网络语言出现及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网络流行英语的另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人们新想法的产生,流行语言即时生成,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通过网络广泛快速地传播。今年11月16日举行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去年8月28日才启动的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即平均每小时有100万条以上的微博产生。这些数据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力量,是网络语言流行的保证。最后,网络流行语具有时尚性,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描述的事件都是当下最新潮,最受大众关注的。例如:apple picking原意是“摘苹果”,但是随着苹果电子产品的流行,apple picking也被赋予了新意,即“偷或抢夺ipad,ipod或iphone”。
1.2 网络流行英语的分类
我们接触到的网络流行英语大致可分为网络新词、英语缩略语和中式英语三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词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因此大量的新词涌现出来,当新词的使用和流行达到一定程度,它们即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有些被收入词典,成为了规范语言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得到认可的新词都应该属于相应时代的流行语言。据英语新词网站http://的统计,2012年1月至10月共有得到认可的英语新词76个,在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词语所涉及的意义是与网络相关的,并且很多新词的首次出现和流行是通过推特(Twitter),博客(Blog),论坛(Forum)等网络途径实现的。例如:2012年1月4日的新词showroom,其出现在亚马逊网站上(Amazon. com),指“顾客在零售店看好一件产品,然后用较低的价钱从网上购买”;2012年1月19的新词workshifting常见于各网页及论坛中,意思是“使用便携设备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办公”;2012年9月7日的新词twitchfork是首次从推特中出现的,指“在推特上愤怒或有攻击性的抗议”。
另一类我们常见的网络流行英语是英语缩略语。人们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为了加快输入速度,节约交流时间,使用了大量的英语缩略语。特别是在网络聊天中,这些缩略语已成为大家都理解并认可的表达方式,甚至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这类语言的词表(Instant Messaging Glossary),如:PK = player killing(对决),ur = your(你的),brb = 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ft = faint(晕倒),jc = just chilling(闲着呢),wass^ = what’s up?(怎么啦?)g2g = got to go(我得走了),bfn = bye for now(再见),等。
中式英语在这里指中文和英文混合产生的语言,社会语言学中称之为语码混合(codemixing)现象。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在接触和学习英语后,两种语言必然发生相互影响,造成我们使用的语言中出现中英文混合的现象。语码混合的形式很多,例如:DIY(自己动手制作),out(落伍了)等英文单词经常直接出现在中文的句子或文章中;gelivable和恋爱ing则是在汉语拼音和汉字后加上英文词缀;3Q(thank you)是受汉语发音影响产生的表达方法;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则是完全按照汉语造出的英文句子。
2. 网络流行英语存在之积极影响
2.1 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它的翻译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翻译是一种通过不同的语码转换来进行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流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译者所要关注的应是话语的核心信息——意图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语言符号的句子层面的意思。网络流行语翻译更是以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追求的是一种语用等值。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进行适当的转换,以实现其等效翻译。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网络流行语的中英互译研究,总的来说,语用翻译理论是公认的此类翻译的指导理论,例如: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何自然提出的语用等值概念等。另外,邱懋如的零翻译理论虽有争议,但实践证明零翻译在流行语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流行语通常都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其翻译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因此在其翻译过程中,既要阐释其意义,又要体现原有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并且还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性和传播的便捷性。例如:“卖萌”通常被译为act cute,这种译法就侧重于阐释,解释了“卖萌”的实际意思是“装可爱,或扮演可爱的样子”。这样的翻译清晰地传递了这个新词的意义,便于其传播和流行;“艳照门”则受英文词watergate的启发,通常被译为photogate。“艳照门”一词源于2008年网络上的一系列艺人的艳照。“……门”的说法来自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自此英语中多了一个后缀-gate,中文则直译为“门”。photogate这个译文虽然没有具体解释“艳照门”的意义,但是有了watergate scandal的背景,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talk show则是零翻译理论应用的典范,音义兼译为“脱口秀”,而“……秀”也已成为了中文的流行词;BBS(Bulletin Board System),MP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等英文缩略词通常直接用在中文中,这也是零翻译应用的例子。它们虽然保留原来的英文形式,但是由于其意义的广为熟知,因此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而且这些词语形式简洁,更便于记忆及传播,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检验并挑战着传统的翻译理论,促使其进步和完善,层出不穷的流行语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各国翻译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2 体现了自然语言的特性
语言学家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者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语言选择。人们能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人类语言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而且这些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商讨性指人类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做出的。顺应性是指人们可以用商讨的办法从语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从而使交际接近或达到成功的语言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成不变的语言必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各类的网络流行语都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如上文提到的网络新词,每一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新词语被人们所接受或认可,进而被收入字典。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很强,一旦其表达的内容不再流行,不再受到高度关注,一些词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以致被人们淡忘和淘汰。网络流行语的这一特性为人类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今后也必将出现更多的语言变异来顺应时展的需求。此外,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与传播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商讨性与顺应性。例如,英语缩略语的使用体现了人类选择语言的灵活性,人们在适当的情况下不会拘泥于单词的完整拼写或语句的完整表述,而是选择用缩略语进行更有效率的交流。中英文混用现象则体现了语言的顺应性,例如:上文中谈到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虽然可以译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但是我们通常还是直接使用BBS,而不去翻译成中文。这是因为这个词语的英文缩略语形式更加顺应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使用习惯,也更能保证交际达到成功。再如:“hold住”一词源于香港,其流行开始于2011年Miss Lin的一段视频,这位网友以夸张另类的造型向大家介绍时尚,她的口头禅就是“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其表达的意思是坚持住、控制住、保持住等等。人们可借助这个简短的词语表达丰富的语义,并且营造轻松幽默的气氛。可以说“hold住”的流行也体现了语言的顺应性。
2.3 反映社会现实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美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 Trudgil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网络流行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例如:据新浪体育报道,瑞典球星泽拉坦·伊布拉希莫维奇(Zlatan Ibrahimovi)因其出色表现,在法国已成了热点人物,他的名字Zlatan甚至成了法语中的新词,意思是“搞定”,尤其指追到了心仪的女孩儿。这个流行词汇的出现则告知了我们体坛的一个最新动态,一个大众最新追捧的明星;英语新词word of post指“通过网络转贴传递的一些消息和流言”,这个词的诞生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力量,我们已从word of mouth的时代转变到了word of post;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面向广大学生的网络课程”告知了我们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中英文混用的现象则说明了英语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熟悉英语的中国人会提炼两种语言的精华,把它们融合到一起,来创造出新奇的、但更适于他们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总之,网络流行语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说它是我们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子。
3. 网络流行英语存在之弊端
3.1 对英语学习者的误导
首先,有些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功能广泛,表达随意,随着它们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在很多情况下其意义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gelivable这是网友用中文“给力”的汉语拼音加上英文后缀创造出来的一个词,它的语义非常丰富,甚至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你想要褒奖的人和事物。我们来看下面三个句子。
The game is so exciting.
The girl is very pretty.
The book is helpful.
这三个句子分别用不同的形容词来对三个人和事物进行描述,而随着gelivable的出现,人们似乎不再去考究该具体使用哪个形容词更恰当,而是一概用主语加gelivable来表述。这似乎方便了语言的使用,但是长久如此则会削弱我们的词汇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中国网友造出的很多英文词汇,虽然在网络上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但是并没有得到英语本族语者的认可。这些中式英语的频繁出现和使用无疑会给英语学习者造成困扰,并带来负面影响。积极正确的信息输入是保证语言学习效果的前提,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本就缺乏良好的英文环境,而网民们自创的中式英语却为英语学习者施加了负面的信息输入,使他们的语言学习又增加了困难。最后,英语缩略语的广泛使用会让人们遗忘单词和语句的完整拼写。其实缩略语应该是熟练使用语言的人们为了交流便捷而采用的表达方式,而如今很多英语初学者在基础知识并不牢固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缩略语,甚至不清楚这些缩略语的完整表达。总的来讲,多姿多彩的网络流行英语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绝对不可忽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使用网络语言,明确区分书面表达与网络口头语的区别,避免随意的网络表达出现在不适当的场合中,同时可渗入正确的、积极的网络流行英语,使其真正地有助于我们的英语学习。
3.2 阻碍人际交流
虽然网络流行英语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类之间的交流,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发生在所有人群中的。通常来说,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人群,但是他们在用流行语畅快交流的同时,其实也增加了和老年人的隔阂。因此网络流行语是有特定的受众人群的,它不像传统语言一样可在任何场合使用,被所有人理解并接受,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使用是受限的,而且一旦超出了限制范围,就会引起交流障碍。另外,即使在适当的人群中,一些网络流行词仍会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例如:上文中谈到的gelivable,在语境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其如此宽泛的语义会影响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以致造成交际失败。网络流行英语是一种新兴语言,还缺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与证明,很多词语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都还比较模糊,它们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成为有效的点缀,但是过于广泛和频繁地使用必将造成交流的障碍,乃至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抑或称之为第四世界,其承载的语言必然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英语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为翻译、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流行英语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还有待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使其对语言和社会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Peter Trudgil. Sociolinguistics[M]. London: Penguin UK, 2000.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Victoria Fromkin.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多媒体教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97-02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逼真的教学情景、直观的教学图像、活泼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旅游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在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可见,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文化交流的能力,实现校企互动,达到产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多媒体教学能够针对就业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空间。
二、高校旅游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课件制作,忽视教法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课件制作,而花在钻研课本、钻研教法的时间却很少,成为课件的奴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挤占了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没有精心设计教学模式,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艺术的锤炼与提高。究其原因,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仅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加入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忽略了对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忽视了自身的语言艺术和教学风格,只是新瓶装旧酒,片面追求形式,没有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去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二)重视课件演示,忽视学生主体
多媒体是物,而授课对象是人,很多时候,教师频繁进行多媒体操作,忽略了和学生的沟通。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形式,课堂上一切都由电脑完成,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板书,重点细节也不给出板书,用现成的软件和网络下载的内容代替了教师的教案,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课堂上,教师只是机械地演示课件内容,学生只会像浏览信息一样地阅读教学内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记笔记,没有思考时间,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教师对计算机使用不太熟练,课件设计不够合理,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变得较为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三)重视课堂气氛,忽视学习效果
有的教师没有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喧宾夺主,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放在主要位置,而把完成教学任务放在次要地位,忽视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往往一味地追求形式修饰,为使课件图文并茂和富于变化,一般都会设计上动画、小动物,还有一些优美的图片。这样会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合理,就会产生课堂气氛空前好、学习效果特别差的现象,使得学生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屏幕上,而忽略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体会和把握。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会出现信息量过多的现象,令学生应接不暇,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意课件播放的节奏和频率。
三、高校改进多媒体教学应该处理好六方面关系
(一)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人们通常把教材、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称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两种教学手段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现代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多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是代替不了传统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多媒体自身的灵活多变性,又兼顾传统教学的细致亲切性。一方面,教师不应把课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屏幕上,由传统教学下的“人灌”变成多媒体教学下“机灌”。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控制好演示与板书的频率,把握好讲解与提问的节奏,做到“人”“机”协调、“演”“讲”结合。
(二)处理好多媒体手段与师生互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交流、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手段与师生的关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手段为辅助的原则。由于教师演示课件时需要操作机器,较少行走于学生中间,造成师生在空间上产生一定的距离,这就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空间范围,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减少。这样,个别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交流的意识,走到学生中间讲解,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处理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材教法钻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钻研教材教法两者一视同仁,不可偏废。因此,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课件,既可以是现成的,上课时直接拿来为己所用,也可以是间接的,借鉴其中有用的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置专门的课件制作人员,成立课件制作小组。同一个教研组成员也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这样就能够减少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从而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四)处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手段是信息传递的平台,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它必须服务并服从于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补充的教学资料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统一,不能单纯只是为了使用课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里的“人”是指学生,“材”是指课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围绕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精心选择教学资源。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坚持最优化原则,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国内外课程最新知识和学科前沿信息,使得教学内容翔实、教学任务饱满;另一方面要合理取舍,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知识信息,防止教学资源的“泛滥成灾”,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五)处理好课堂教学氛围与课程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制作的课件要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灵活体现教学内容,准确反映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过多地注重形式修饰,不能舍本逐末,不仅要在课件的界面设计、动画效果上花时间,更要在课程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面下功夫,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制作出的课件才能形神兼备,不仅能够产生视觉的冲击,还能引起思维的震撼,使学生视野开阔、印象深刻。
(六)处理好多媒体技术培训与教学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课件不是板书替代品也不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拼凑,而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技能的生动展示。计算机应用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针对目前不少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比较低的问题,高校要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教学方案,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且适合学生心理的课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研究现状及不足
跨文化经营管理活动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国际间商业贸易的往来,那时的管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跨文化管理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根据Negandhi的考查,跨文化(cross-culture)成为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始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尼福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大规模的项目性研究①。在此之前,企业界及管理学界则很少注重文化的研究。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而我国理论界才真正地开始研究跨文化管理问题。由于我们对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方面的限制,导致我国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不太显著,进展比较缓慢。但随着我国企业更多地跨国经营、跨国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以及外国跨国企业在我国的深入融合和发展,通过有效利用跨文化管理这一手段,以化解中外企业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达到跨文化的沟通及融合,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在我国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跨文化管理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基于成熟理论的应用研究(2)有关跨文化管理的理论研究(3)案例研究(4)有关跨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研究。
一、基于成熟理论的应用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已有成熟的理论框架(如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等)的分析维度,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或企业文化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提出建议。
钱珺,王桂琴(2003)基于卡尔德跨文化三层次模型,认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以及个体文化素养差异,同时基于霍夫斯特德的国家文化模型考察了文化维度对跨国并购企业管理的影响,认为在跨国并购中,企业应该恰当地运用跨文化管理,最终实现文化协同,提升企业的文化。异于跨国并购的视角,高嘉勇,王艳琼(2009)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模型分析了中国、俄罗斯等六国间商业广告中的文化差异阐明文化差异在广告跨文化中的重要影响,以求对企业全球化经营以及跨国广告的创意设计有所裨益。
宋冬梅,李国振(2006)以特朗皮纳斯的文化理论为研究工具,通过对中欧国际商学院的中国和欧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找出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别以及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差异不会由于教育、语言水平的趋同而消失,文化差异将为跨文化管理带来重要影响。不同于卡尔德跨文化三层次模型,苏宗伟,吴艳丰(2009)以新加坡在华企业为例,认为文化差异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时基于特朗皮纳斯的文化理论分析比较了中新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并在总结新加坡在华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方式和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借鉴“东方管理的三为思想”来实施跨文化的人为管理的策略。
这类研究主要是应用已有理论框架及其分析维度来研究中国情境下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理论维度,不同视角来更加深入地认识跨文化管理。但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已有理论及其分析维度在中国情境下的概念对等性和测量对等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通过应用这些理论发展出适合中国情境的跨文化理论。
二、有关跨文化管理的理论研究
有关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中更多的还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普遍,主要是针对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各种跨文化管理的障碍进行理论研究,如跨文化管理的内涵、利弊及策略等。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跨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手段是文化,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虽然跨文化管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义,但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是,跨文化管理(或交叉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汁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赵曙明、张捷(2005))。②
(二)跨文化管理的基础研究
1.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有关文化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有“差异论”和“权变理论”。差异论强调了文化的差异问题及对文化差异的整合协调;而权变理论认为由于全球管理人员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相似,因此尽管各公司在技术、结构及全球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并不一定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管理。而且大多数学者也都主张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研究跨文化问题,并强调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③把文化差异作为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点,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基于这一视角,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相关研究普遍接受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产生了文化冲突,而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有效地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文化协同与整合。
2.跨文化管理的整合策略
之所以把整合策略也纳入理论研究,是因为目前的相关整合策略较少是基于跨文化管理实践研究得出的,但这些策略中不乏新的观点,对于我们制定跨文化管理策略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加拿大著名跨文化组织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了解决跨文化冲突的三种方案:凌越、折衷、融合;相应地,跨文化管理模式也主要有三种:占领式、共存式、融合创新式。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对于大多数跨国企业而言,通过融合的方式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国文化环境,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周桂荣,齐善鸿(2007)等)。而其他学者从另一角度也提出了有效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策略,如本土化策略、标准化策略、全球化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渗透策略、文化互补策略、文化规避策略等(李彦亮(2006)等)。
在引用外国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了中国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虽然更多的是理论研究,但对于弥补我国跨文化管理的理论空白,解决跨文化的认知及继续研究问题,具有极大的贡献。此外,这些研究中的很多视角都值得我们在后继研究中继续探讨。
三、案例研究
这里的案例大多是以合资企业为例,在对合资企业双方文化差异等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新视角,以期实现有效地文化整合和跨文化管理实践。
唐炎钊,陆玮(2005)认为文化维度理论和文化比较理论在研究视角上均存在不足之处,并在继承传统跨文化管理的基础上,以跨文化企业内部为研究视角,构建了跨文化管理的“钻石结构”模型,并对大亚湾核电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唐炎钊等研究案例不同,陈晓云等(2005)以汽车行业为例,认为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将取决于其跨文化管理能力,为了了解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影响,选择了中德合资等五家合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合资汽车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区和冲突区,并且基于上海汽车的4S跨文化管理框架及其共同利益思想,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跨文化管理模型。
范作申(2005)以中日合资企业为例,认为企业经营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积极性与消极性等特征,并在双方交流与合作中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对经营中产生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必须实现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杂交”,创造出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董琳,黎永泰(2009)则以中—欧合作企业为例,认为合作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的良好发展,更有赖于准确理解各方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策略方面,认为中欧双方均需在跨文化管理的管理目标取向方面动态调整策略,使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
侧重跨文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敖依昌,王渝(2009)通过中美两大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中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为典型案例,探讨了跨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认为要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有机整合,必须以标准化为基本框架,以本土化为变通,两者有机互补、构建具有动态调节机制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在基于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对不同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模型。这些模型是在中国情境中提出的,更加契合中国特色,同时也为深入研究我国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方向,但因这些模型更多是基于合资企业,是否适用其他跨国企业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有关跨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由于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相当广泛,所以在跨文化研究中不应仅将观察到的差异解释为文化差异,这样解释会过于笼统。研究者需要解构文化,即用某个具体的文化特征上的差异来解释研究得到的差异现象。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把文化分解成不同的维度,在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方面建立规范的参照系,构建适合中国情境的跨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我国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今后最值得关注和继续研究的。
现今用来评价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大多采用国外已有的成熟量表,对于这些评价指标/维度,许多学者都作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④⑤。
在我国进行相关研究较早的是台湾企业和学术界。在本土化量表中,郑伯壎的VOCS(Valu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Scale)在中国文化测量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开创性。这份量表一共有83个题项,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刘丽珍(2007))。
其他的学者也作了相关研究,如何丽红,周慧(2008)基于跨文化冲突的融合度、社会责任度、员工之间冲突的融合度及跨文化管理的创新度等方面,构建了在华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在华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张洪烈,潘雪冬(2011)基于内外部因素构建了适合我国外派人员的跨文化管理有效性指标体系,并以云南省的跨国公司外派到东南亚国家的人员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该指标体系的内部因索包括跨文化悟性及认同能力、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心理认知及管理能力等三类20个衡量指标。外部因素由外派人员的选聘、外派人员的培训、外派人员家庭成员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以及跨国公司的外派支持管理等21项衡量指标组成。
如前所述,这类研究是我国跨文化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只能算作了初步的尝试,相应的测试量表也尚未设计,进而其信效度、普适性等都还有待定量研究和验证。
五、结语
尽管我国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其中也不乏中国情境下的创新性研究,这些研究中也都有值得借鉴并继续研究的地方,如案例研究、有关跨文化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都只能算是初步的研究,尤其是在如何有效地设计组织文化战略和结构;了解和预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
虽然笔者认为我国的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但其相应的分类标准和归纳总结是否合理,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一流的管理需要有一流的企业和企业家,要构建适合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使中国模式也达到如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那样的影响力,必须培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和企业家,这不仅是理论界的巨大的挑战,更是企业界的巨大挑战。因此,我国要想真正有效地实现跨文化管理,必须培养更多的具有全球观念的人力资本;而在理论研究上,还需要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创新研究视角、不断探索研究方法。倘若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要想更多的得到国际的认可,必须特别重视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规范。■
注释:
① 万君宝.西方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层次分析与时间演进——文献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9(4):94。
② 此外,类似定义的学者还有,范作申(2005),李彦亮(2006),周桂荣、齐善鸿(2008),张洪烈,潘雪冬(2011)等。
③ 肖伟.基于动态平衡模型的虚拟团队跨文化管理框架体系,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0):5。
④ 项保华,刘丽珍.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测量研究综述,上海管理科学,2007,29(4):43-46。
⑤ 刘明.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分维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9(6):541-543。
参考文献
[1]钱珺,王桂琴.浅析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13。
[2]苏宗伟,吴艳丰.新加坡在华企业跨文化管理差异与冲突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0,10(5):7-13。
[3]宋冬梅,李国振.中西文化差别的实证研究及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上海管理科学,2006,28(1):77-78。
[4]敖依昌,王渝.从跨文化视角论中外合资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与本土化策略选择,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32-39。
[5]陈晓云,李本乾,沈建华.基于共同利益的上海汽车工业跨文化管理模式,软科学,2005,19(4):56-58。
[6]范作申.跨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文化角度论中日合资企业经营,日本学刊,2005(1):140-154。
[7]董琳,黎永泰.中—欧合作企业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101。
[8]唐炎钊,陆玮.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钻石结构”模型研究——大亚湾核电跨文化管理的探索,南开管理评论,2005,8(4):79-84。
[9]何丽红,周慧.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州学刊,2008,9(5):59-62。
[10]张洪烈,潘雪冬.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跨文化管理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省外派至东南亚国家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11(8):141-148。
[11]赵曙明,张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整合策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5):32-41。
[12]周桂荣,齐善鸿.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进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5):157-159。
一、探讨国际旅游岛建设下的考证类型及其动机
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必考的专业四级和可考的大学四、六级以外,以下几种证书是笔者身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常考的:
(一)导游证。海南确定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旅游业蓬勃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导游人员,尤其是一线带团人员,在海南各高校就读的同学理所应当地抓住机遇,为自己将来求职积极筹备。笔者身边的旅游英语专业尤为明显,根据调查,近两年来该专业70%的学生选择了考导游证。其中中文导游占绝大多数,英文导游则明显少很多,日语导游也鲜少。这首先是由该专业性质决定的;其次,大家都认为,在海南,在国际旅游岛求学拥有一张导游IC卡,无论是日后就业还是外出旅游有利无弊的。海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导游人员岗位较多,高校出来的学生文化知识丰富,再加上拥有导游带团技能,就业优势显著。对于正年轻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导游这种可以拓宽视野、游山玩水的职业充满着诱惑,正符合张扬个性的年龄需求。因此,考导游证几乎是被看作一举多得的正确抉择。
(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自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在1993年引进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之后,人们开始赋予该证神圣的意义,将其视为开启职场大门的金钥匙。进外企、出国、从事商业贸易,拥有此证都将为个人求职增色不少。恰逢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商务旅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如三亚的世界旅游大会、博鳌亚洲论坛,这都不仅需要旅游方面人才,更需要懂商务常识的英语人才,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对尚未出学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机遇。因为我们正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打好基本功,为此做足准备。而且此证终生有效,一旦获得无需担忧其有效性,适应在讲英语的大环境下使用,海南旅游岛的建设要走向国际化也少不了对大量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从事外贸工作必备的BEC证书因此备受青睐,成为继导游证之后,第二大热考证。
(三)笔译、口译证。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国际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导游的语言能力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的同时,导游人员尤其是具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缺乏。不仅缺乏口译类外语人才,旅行社资料文件的翻译也急需专业人才。物以稀为贵,正因为市场急需所以正变得热门,口译、笔译人才在海南省就业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苦苦追求此证也是有理可据的。旅游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将旅游应用到旅游业发展中,实用性很强。英语技能突出,又具备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此专业学生一定能在海南岛的建设中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考这两个证是切实认识到了本本专业的实质与设置意义。
(四)教师资格证。正如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一样,全民学英语迎奥运。在海南,同样如此,虽谈不上全民学英语建设国际旅游岛,但自此战略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英语学习。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琼海举办时,也曾一度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连开三轮摩托的阿姨都苦学英语并发动全村人学英语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对教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一些喜安稳生活的同学便选择了考教师资格证,认为一证在手就业无忧。
(五)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无纸化办公不断普及,海南的发展战略更是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计算机二级自然也不会被冷落。这一代表现代科技的证书会让持证者在众多相同资历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六)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些对财会感兴趣的同学,为了增加就业机会选择再考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完全不同于本专业所学,为了求得此证,考证的同学不惜开启废寝忘食的学霸模式。
(七)驾驶证。此证在本专业男生中较为普遍,女生也有部分人考。随着私家车在中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开上自己的车。在校大学生虽上买不起车但以信心满怀地位将来开上属于自己的车作准备―考驾照。
二、分析考证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考证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考证是大势所趋,拥有必要的证书是开启职场大门的金钥匙。在众多求职者面前,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挑选人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首先看证书,他们通常把证书看作反映应聘者能力的一种参照。考证体现了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关注,对自己得职业生涯未雨绸缪。
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个人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导游证、BEC、口译证、笔译证这些与专业相关的证书,确实能反映该生的专业能力,考试成绩有利于大学生清楚自身专业能力的薄弱之处,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和改进,使个人专业技能不断增强。考证的过程也是考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考证是大学生要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体现,符合现代复合型人才观的时代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考计算机二级、会计从业资格证、驾照这些非本专业的证书,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目光长远,并非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做学问。这样可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顺利就业。
(二)考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耗时耗力,若不能正确处理好与本专业课学习的关系,会影响学业。通常,一个证书考试准备时间少,学习强度大,而大多数报考者怀揣着一次过的信念。这时他们会全力以赴专攻此证,经常利用公共课甚至一切可能课堂来学习此证的考试内容。而英语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全力突击考证势必会打乱平时的学习节奏,对专业课造成很大影响。其次,考证成绩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考试有成有败,并不总是人们期待的那样。顺利通过了,会很喜悦,内心充满成就感;然而,失败了却会带来很多诸如失落、烦闷、不甘心之类的负面情绪,严重者可能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一蹶不振,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再者,备考期间的失眠、焦虑、忽而紧张忽而松弛会扰乱正常生活,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学习要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但有些同学为了考证废寝忘食、作息紊乱,结果身体健康出问题了,得不偿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作保证,任何证书都是无意义的。
三、对大学生考证的个人建议
考证有风险,考证需慎重。考证的大学生大都还处在象牙塔中,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担忧去考证的。他们对还来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划,还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期以证书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
(一)在考证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做无用功。因为现在可考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们得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考取相应的证书,否则大把的青春都耗在一纸证书上了,而该从实践中获取的能力却被忽略了。尽管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必须尝试着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探索自己的职业倾向,或者多咨询家长、老师从而尽早做出合理规划。
(二)考证忌跟风,学会独立思考。这种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大学很常见。就如上述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考导游证,一开始就想考导游证的人没有几个,后来大家一听说导游证好处多多,就都考了,总之就觉得大家都考肯定好。那么,将来真正从事导游行业的又有几个呢?因此,一定要仔细斟酌、权衡利弊之后再做抉择。
(三)尽量考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俗话说得好:“样样通,不如一样精。”最重要的还是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英语专业的学生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依旧可以在职场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不一定要信奉所谓的“技多不压身”。